期刊文献+
共找到30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魏晋六朝汉译佛经中的同义连用总括范围副词初论 被引量:14
1
作者 武振玉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3-128,共6页
虚词的同义连用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其中尤以总括范围副词的同义连用最为多见。仅以魏晋六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为例 ,我们将其分为皆组、悉组、咸组、俱组、普组、共组、尽组、都组、并组、佥组等几类 ,对其做详尽的描写、分析 ,... 虚词的同义连用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其中尤以总括范围副词的同义连用最为多见。仅以魏晋六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为例 ,我们将其分为皆组、悉组、咸组、俱组、普组、共组、尽组、都组、并组、佥组等几类 ,对其做详尽的描写、分析 ,并将其与前此的东汉译经以及同时期的中土文献进行对比 ,从而阐明此期同义连用总括范围副词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六朝 汉译佛经 同义连用 总括范围副词
下载PDF
汉译佛经诵读方式的来源 被引量:6
2
作者 伏俊琏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5-98,共4页
以前的研究认为 ,汉语佛经的诵读来自梵文的诵经。本文认为 ,汉译佛经的诵读方式 ,更多地是借用中国传统的唱诵形式 ,或者说 ,以此为基本方法而吸收了梵文诵经的某些方式。主要根据是 :咏经之声律创自曹植的说法 ,是咏经之声传自汉代的... 以前的研究认为 ,汉语佛经的诵读来自梵文的诵经。本文认为 ,汉译佛经的诵读方式 ,更多地是借用中国传统的唱诵形式 ,或者说 ,以此为基本方法而吸收了梵文诵经的某些方式。主要根据是 :咏经之声律创自曹植的说法 ,是咏经之声传自汉代的证据 ;“译文者众 ,而传声盖寡” ,是佛教翻译家对华声之诵经主要吸收我国传统吟诵形式的间接说明 ;汉译佛经的本文采用传统赋的形式 ,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汉译佛经的诵经方式是对传统赋的讲诵方式的继承 ;佛家的俗讲主要借用秦汉以来俗赋的诵读方式 ,这进一步证明 ,汉译佛经的诵读方式源于秦汉以来赋的诵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讲诵 源头
下载PDF
汉译佛经修辞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2
3
作者 曾昭聪 刘玉红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75,共5页
本文以《佛经语言学的研究现况》、《佛经文献语言研究论著目录(1980—2006)》两种文献为线索查阅了相关论著,对二十世纪以来汉译佛经修辞研究的成果加以综述,以期推动汉译佛经的修辞研究。
关键词 汉译佛经 修辞研究 综述
下载PDF
汉译佛经语体的形成 被引量:4
4
作者 孟昭连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5-161,共7页
从佛教的语言观念与译经的特殊形式两个方面,对汉译佛经中白话与文言因素并存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汉译佛经中出现大量白话,既有佛教传统语言观的原因,更受制于早期主译僧人的汉语水平;汉译佛经中的文言因素,则来源于担任笔受及润文... 从佛教的语言观念与译经的特殊形式两个方面,对汉译佛经中白话与文言因素并存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汉译佛经中出现大量白话,既有佛教传统语言观的原因,更受制于早期主译僧人的汉语水平;汉译佛经中的文言因素,则来源于担任笔受及润文的中土文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语体 语言观念 译经形式
下载PDF
汉译佛经与后汉词语例释 被引量:5
5
作者 何亚南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4-67,共4页
汉译佛经与后汉词语例释何亚南汉译佛经和正统文献中的某些词语,孤立地看,有时我们很难对它们作出较为恰当的解释,或者不足以看清词义的来源。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探讨,或许问题就比较容易说清。本文主要从后汉佛经与正统文献相互印... 汉译佛经与后汉词语例释何亚南汉译佛经和正统文献中的某些词语,孤立地看,有时我们很难对它们作出较为恰当的解释,或者不足以看清词义的来源。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探讨,或许问题就比较容易说清。本文主要从后汉佛经与正统文献相互印证的角度,对三条词语的释义或词义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汉词语 支娄迦谶 《般舟三昧经》 般若 《春秋》 《搜神记》 词义 《论衡》 《太平御览》
下载PDF
从梵汉对勘看汉译佛经语言翻译的省略技巧 被引量:2
6
作者 龙国富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0-212,共13页
梵汉对勘发现,汉译佛经语言翻译省略采用了替代省略和非替代省略两种技巧。前一技巧包括数词替代省略、代词替代省略和名词替代省略,后一技巧包括意译省略和文法省略。省略产生的动因:受汉语和梵语表达规则的制约;受佛经翻译理论思想的... 梵汉对勘发现,汉译佛经语言翻译省略采用了替代省略和非替代省略两种技巧。前一技巧包括数词替代省略、代词替代省略和名词替代省略,后一技巧包括意译省略和文法省略。省略产生的动因:受汉语和梵语表达规则的制约;受佛经翻译理论思想的影响;受归化与忠实观念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语言 省略 技巧 梵汉对勘
下载PDF
早期汉梵语言接触与汉译佛经的出现——以“浮屠”、“桑门”、“伊蒲塞”诸词在中土文献和汉译佛经中的运用情况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同军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0-94,共5页
详细考察代表东汉早期佛教传入中国的佛教词语"浮屠"、"桑门"、"伊蒲塞"等在中土文献和汉译佛经中的运用情况,可以发现,这些旧有的佛教词语与后来东汉末期出现的汉译佛经词汇不是一个系统,后来的译者可... 详细考察代表东汉早期佛教传入中国的佛教词语"浮屠"、"桑门"、"伊蒲塞"等在中土文献和汉译佛经中的运用情况,可以发现,这些旧有的佛教词语与后来东汉末期出现的汉译佛经词汇不是一个系统,后来的译者可能不了解这些词语,也没有采用这些词语,而是创造了"佛"、"沙门"、"优婆塞"等新的词语。这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曾经经历了深浅不同的两个语言接触阶段,东汉末年汉译佛经才蔚然成风,并形成了系统的汉译佛经词汇和全新的汉译佛经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接触 汉译佛经 佛教词语 词汇系统
下载PDF
汉译佛经篇章结构对中土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朱惠仙 荆亚玲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366-370,376,共6页
汉译佛经不仅内容特殊,篇章结构也颇为独特。随着佛教的传入与流布,汉译佛经不仅使中国的文学创作思想、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丰富了中国文学的题材,而且其篇章结构对中国文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概言之,译经篇章结构对中土文学的影响... 汉译佛经不仅内容特殊,篇章结构也颇为独特。随着佛教的传入与流布,汉译佛经不仅使中国的文学创作思想、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丰富了中国文学的题材,而且其篇章结构对中国文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概言之,译经篇章结构对中土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国小说叙述结构的变化、连章体歌辞的产生及讲唱文学体制的形成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篇章结构 中土文学 影响
下载PDF
汉译佛经四字文体成因刍议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海勇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4期77-81,共5页
关键词 汉译佛经 文体成因 文体特征 译经 原典 《大正藏》 四字格 文体影响 鸠摩罗什 梵文
下载PDF
“戏场”:从印度到中国——兼说汉译佛经中的梵剧史料 被引量:7
10
作者 康保成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48-55,共8页
“戏场”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 ,却最早出现在建安初的汉译佛经中 ,并在晋、唐之际的佛经中多次被使用 ,指印度的歌舞、百戏、戏剧演出场所 ;隋唐时期汉族文人的著述中多用以指与佛教有关的场所 ,宋代始用以指优戏演出场所 ,完成了它“... “戏场”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 ,却最早出现在建安初的汉译佛经中 ,并在晋、唐之际的佛经中多次被使用 ,指印度的歌舞、百戏、戏剧演出场所 ;隋唐时期汉族文人的著述中多用以指与佛教有关的场所 ,宋代始用以指优戏演出场所 ,完成了它“出口转内销”的过程。汉译佛经中保存了一些梵剧史料 ,对于研究早期梵剧及其与中国戏剧的关系 ,弥足珍贵。梵剧中的“引线匠”与南宋杂剧中的“引戏”、安徽贵池傩戏中的“报台先生”酷似 ,说明梵剧对南戏进程已构成实质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场印度 中国 汉译佛经 梵剧 戏剧
下载PDF
异质语言特殊用法与语言接触——以汉译佛经中全称量化词“敢”之来源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龙国富 范晓露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中古汉译佛经中“敢”有表全称量化的特殊用法。关于其来源目前尚无定谳,有词汇沾染说,亦有月氏语影响说。本文发现是译师们将原典梵语中既表充分条件又表全称的yat kimcid……sa sarva句式翻译为“敢……皆”构式,产生全称量化用法。... 中古汉译佛经中“敢”有表全称量化的特殊用法。关于其来源目前尚无定谳,有词汇沾染说,亦有月氏语影响说。本文发现是译师们将原典梵语中既表充分条件又表全称的yat kimcid……sa sarva句式翻译为“敢……皆”构式,产生全称量化用法。“敢”吸收并承载了“敢……皆”构式的全称量化义。其产生动因是因充分条件义和全称量化义逻辑上相通,yat kimcid……sa sarva句式在梵文中有充分条件和全称二义,则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外来译者以为汉语“敢……皆”构式也可如此。语言特殊用法的产生在同质语言中往往受特殊语境及特殊句法结构影响,在异质语言中常常因语言接触导致,“敢”表全称量化用法很好地诠释了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中全称量化词“敢” 来源 异质语言 语言接触 梵汉对勘
下载PDF
汉译佛经中的日影资料辨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钮卫星 江晓原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1998年第19期170-176,共7页
对保存于三种汉译佛经中的日影资料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揭示了这些印度的影长资料在随佛教来到中国之前曾受到巴比伦天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 日影 巴比伦 天文学资料 印度 汉译佛经 古代
下载PDF
东晋汉译佛经词汇与语文词典的编撰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小云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6-611,共6页
《汉语大词典》对东晋汉译佛经材料关注不够。东晋汉译佛经对完善《汉语大词典》在收词、释义和书证等方面的不足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古词汇 东晋汉译佛经 《汉语大词典》
下载PDF
梁武帝诗文所受汉译佛经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秀花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27-32,共6页
萧梁是南朝佛教发展的顶峰时期,梁武帝、沈约、王僧孺、梁武帝子简文帝萧纲等人诗文均受到汉译佛经比较大的影响,梁武帝尤具代表性。梁武帝各体诗文受汉译佛经影响表现出很大的共通性,或以佛经教义作为行文的思想基础,或依据佛经内容述... 萧梁是南朝佛教发展的顶峰时期,梁武帝、沈约、王僧孺、梁武帝子简文帝萧纲等人诗文均受到汉译佛经比较大的影响,梁武帝尤具代表性。梁武帝各体诗文受汉译佛经影响表现出很大的共通性,或以佛经教义作为行文的思想基础,或依据佛经内容述说,而受影响的轻重程度并不完全等同,其部分诗、论、序受佛经影响,已偏离了汉地各自体裁的根本特征,愿文更完全是以佛经为存在基础。梁武帝及其同时代人诗文吸收佛经尚处在刚刚开始消化的不成熟阶段,但为唐及以后汉地诗文吸收佛经的成熟做了必不可少的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武帝 诗文 汉译佛经 愿文
下载PDF
论汉译佛经对中国佛教美术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侯艳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84-87,共4页
佛经虽非专门的美术理论著作,但其中关于美术方面的一些实践和论述也是佛教美术的构成部分。佛经中的美术实践和论述也随着佛经翻译对本土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汉译佛经主要对中古佛教美术思潮、佛教美术创作主体思想、中国佛教美... 佛经虽非专门的美术理论著作,但其中关于美术方面的一些实践和论述也是佛教美术的构成部分。佛经中的美术实践和论述也随着佛经翻译对本土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汉译佛经主要对中古佛教美术思潮、佛教美术创作主体思想、中国佛教美术技法、中国美术理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美术理论 中国佛教美术
下载PDF
汉魏六朝汉译佛经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 被引量:1
16
作者 卢烈红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26-133,162,共9页
汉魏六朝汉译佛经中有一定数量的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它们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汉语实际语言中测度问句的新格局。文章分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四个阶段,调查分析了此期70部汉译佛经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就其使用特点和历... 汉魏六朝汉译佛经中有一定数量的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它们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汉语实际语言中测度问句的新格局。文章分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四个阶段,调查分析了此期70部汉译佛经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就其使用特点和历史地位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 汉译佛经 测度问句 使用特点 历史地位
下载PDF
汉译佛经语言中的“V+于+O”结构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庆 《兰州学刊》 CSSCI 2009年第8期8-11,共4页
汉译佛经文献中,"V+于+O"结构非常普遍,即在及物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加"于"字。这种特殊的结构可能是早期译经师对上古汉语中固有"V+于+O"结构的模仿,或者是对这种结构的误读所致,这都可能导源于早期译师... 汉译佛经文献中,"V+于+O"结构非常普遍,即在及物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加"于"字。这种特殊的结构可能是早期译经师对上古汉语中固有"V+于+O"结构的模仿,或者是对这种结构的误读所致,这都可能导源于早期译师们对汉语的不太熟练的掌握。后世的佛经译师或有意或无意地套用这种句式,客观上推广了这种句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V+于+O"结构
下载PDF
试论汉译佛经中的“合璧”词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玥雯 王桂琴 《襄樊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87-91,共5页
佛教的传入掀起了汉语史上第一次外来语输入的高峰。“合璧”词便是汉语吸纳外来语的产物。文章主要考察了汉译佛经中的“合璧”词的构成、特色及其影响。研究表明,“合璧”词不仅体现了汉语与梵语水乳交融的时代特色,也对后世的外来语... 佛教的传入掀起了汉语史上第一次外来语输入的高峰。“合璧”词便是汉语吸纳外来语的产物。文章主要考察了汉译佛经中的“合璧”词的构成、特色及其影响。研究表明,“合璧”词不仅体现了汉语与梵语水乳交融的时代特色,也对后世的外来语引进和汉语自身词汇系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合璧 外来语
下载PDF
《日本灵异记》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研究——以汉译佛经的引用为中心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九令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62-65,共4页
作为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的《日本灵异记》在编撰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中国文学元素,对中国汉译佛经的引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该书编撰者以情节片段、借经证理、化用文句等形式,对佛经进行灵活运用。不仅丰富了该书的文学表... 作为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的《日本灵异记》在编撰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中国文学元素,对中国汉译佛经的引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该书编撰者以情节片段、借经证理、化用文句等形式,对佛经进行灵活运用。不仅丰富了该书的文学表现,而且对其实现宣教之目的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考察《日本灵异记》中对中国汉译佛经的引用,对于重新界定该书在日本文学史乃至亚洲文学史中的地位以及研究亚洲各国之间的文学交流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灵异记 对中国文学的接受 汉译佛经 亚洲文化语境
下载PDF
我国古代汉译佛经翻译理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玲 《西夏研究》 2014年第2期88-93,共6页
我国古代汉译佛经翻译历史悠久,历经东汉、魏晋、唐宋,于元代之后趋于尾声。佛经翻译实践中始终存在"文"、"质"之争,剖析其发展脉络有助于全面把握汉译佛经翻译史;而彦琮的"八备"翻译观更进一步提出对翻... 我国古代汉译佛经翻译历史悠久,历经东汉、魏晋、唐宋,于元代之后趋于尾声。佛经翻译实践中始终存在"文"、"质"之争,剖析其发展脉络有助于全面把握汉译佛经翻译史;而彦琮的"八备"翻译观更进一步提出对翻译主体的素养命题,这对当今的翻译理论仍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文”“质”之争 “八备”翻译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