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意识流的东方编码:20世纪汉语文学与跨文化审美 |
杨娅雯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24 |
0 |
|
2
|
为汉语文学批评寻根——评《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 |
程世波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3
|
从“文化混血”到“文学混血”──论彝族汉语文学的继承、创新、发展 |
罗庆春
徐其超
|
《天府新论》
|
1998 |
16
|
|
4
|
世界性美学思维振复汉语文学——木心风格的意义 |
童明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8
|
|
5
|
唐代以来汉语文学作品中的字频演变 |
刘宇凡
郭金忠
陈清华
|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6
|
20世纪汉语文学典籍海外英译的百年流变 |
刘晓晖
朱源
|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
4
|
|
7
|
汉语文学方言写作嬗变的历史考察 |
王素
梁道礼
|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
2015 |
3
|
|
8
|
另起新概念:试说“汉语文学” |
朱寿桐
|
《东南学术》
|
2004 |
12
|
|
9
|
汉语文学的“逃离”与自觉——兼论新世纪文学的“晚郁风格” |
陈晓明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10
|
汉语文学作品英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兼评林语堂在《浮生六记》中的文化翻译 |
刘芳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3 |
14
|
|
11
|
数字传媒时代汉语文学的建设维度 |
欧阳友权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2
|
越界与整合: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到20世纪汉语文学史——兼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
黄万华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1
|
|
13
|
汉语文学与民族语文学 |
朱寿桐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14
|
当代汉语文学话语生态分析初步 |
李震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5
|
20世纪以来海外汉语文学典籍英译出版动态考略 |
刘晓晖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6
|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的三条路向 |
董正宇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7
|
叙事的寓言性与汉语文学叙事的语义生成 |
泓峻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8
|
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 |
阎嘉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19
|
论“水”在英汉语文学传统中的意象 |
张从益
王帅力
张娅
雷建武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0 |
2
|
|
20
|
以“声音”为核心的汉语文学观及其在“新文学”中的命运 |
泓峻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