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地震区特大泥石流物源集中启动模式和特征 被引量:13
1
作者 郝红兵 赵松江 +2 位作者 李胜伟 李德华 曹楠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9-165,170,共8页
物源的集中启动,是汶川地震区大规模泥石流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总结物源集中启动模式,对汶川地震区泥石流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调查总结"5.12"地震以来一些重大泥石流发育特点的基础上,将物源集中启动归纳为归流拉槽、... 物源的集中启动,是汶川地震区大规模泥石流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总结物源集中启动模式,对汶川地震区泥石流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调查总结"5.12"地震以来一些重大泥石流发育特点的基础上,将物源集中启动归纳为归流拉槽、深切揭底和堵塞溃决等三种模式,并总结了典型泥石流物源集中启动的组合方式,针对各种物源集中启动模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区 泥石流 物源 启动模式
下载PDF
汶川地震区新生水土流失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徐小军 阎丹丹 +4 位作者 何丙辉 胡恒 熊明彪 冯军辉 李振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38,共5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汶川地震区新生水土流失对不同恢复类型样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裸露、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类型样地pH高于对照样地,各种恢复类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2)土壤全氮含量在人...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汶川地震区新生水土流失对不同恢复类型样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裸露、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类型样地pH高于对照样地,各种恢复类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2)土壤全氮含量在人工种植、对照样地处于丰富状态,在地表裸露、自然恢复样地处于贫瘠状态,铵态氮含量在对照样地最高,硝态氮在新生水土流失作用下流失严重。(3)土壤全磷含量在地表裸露和自然恢复样地低于人工种植和对照样地,通过降雨-地表径流、渗漏淋失等途径流失,速效钾含量均处于缺乏状态。(4)土壤全钾含量在对照样地最大,自然恢复样地最小,各种恢复类型样地速效钾含量基本处于缺乏水平,人工种植样地由于培肥的作用速效钾含量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区 水土流失 土壤养分 恢复类型
下载PDF
汶川地震区平通镇断层围陷波探测 被引量:11
3
作者 赖晓玲 李松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10,共5页
平通镇位于汶川8.0级地震断层带上,地表破坏十分严重。该断层围陷波测线横跨断层,以地震探槽为大致中点,沿NW-SE方向两端延伸,测线长约400m。观测结果表明,在汶川8.0级地震的新破裂带中可以观测到断层围陷波,反映了断层带内外的介质在... 平通镇位于汶川8.0级地震断层带上,地表破坏十分严重。该断层围陷波测线横跨断层,以地震探槽为大致中点,沿NW-SE方向两端延伸,测线长约400m。观测结果表明,在汶川8.0级地震的新破裂带中可以观测到断层围陷波,反映了断层带内外的介质在物理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异。该测线记录的断层围陷波优势频率大约为3~4Hz。探槽附近的台站断层围陷波较强,初步推测,该地段地壳内断层的宽度有200多米。另外,从一些地震记录上可以看出,以探槽为界,两侧波形差异十分明显,S波到时错位也很明显。地壳内波形明显差异的部位与考察看到的地表隆起边界位置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区 断层围陷波 龙门山断裂带 探槽 地震记录
下载PDF
汶川地震区断层围陷波探测 被引量:3
4
作者 赖晓玲 李松林 王旭 《四川地震》 2009年第3期8-11,15,共5页
对汶川地震区开展震后科考和断层围陷波探测,本文主要介绍平通镇断层围陷波探测及初步结果。平通镇处在汶川8.0级地震断层带正上方,地表破坏十分严重。该断层围陷波测线横跨断层,以地震探槽为大致中点,沿NW—SE方向两端延伸,测线... 对汶川地震区开展震后科考和断层围陷波探测,本文主要介绍平通镇断层围陷波探测及初步结果。平通镇处在汶川8.0级地震断层带正上方,地表破坏十分严重。该断层围陷波测线横跨断层,以地震探槽为大致中点,沿NW—SE方向两端延伸,测线长约400m。这次观测结果表明,在汶川8.0级地震的新破裂带中可以观测到断层围陷波,反映了断层带内外的介质在物理性质上有较大的差异。该测线记录的断层围陷波优势频率大约为3—4Hz。探槽附近的台站断层围陷波较强,初步推测,该地段地壳内断层的宽度大约有2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区 断层围陷波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记录
下载PDF
汶川地震区四川自然保护区受损状况与受损栖息地植被恢复技术模式 被引量:6
5
作者 黄云霞 程力 +5 位作者 贾程 刘千里 宿以明 唐光 何飞 刘兴良 《四川林业科技》 2011年第4期83-88,共6页
本文分析汶川地震受灾区四川自然保护区及其栖息地重要地位,提出了汶川地震灾区栖息地恢复技术模式。
关键词 汶川地震区 野生动物栖息地 恢复技术模式
下载PDF
汶川地震区特大泥石流分布及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余正良 袁磊 +2 位作者 刘娟 刘鹏慧 吴焕恒 《路基工程》 2018年第1期209-215,共7页
汶川地震区特大泥石流主要沿主中央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后山断裂带展布,呈带状、线状分布。选取汶川地震区21条典型特大型泥石流进行分析,在研究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泥石流的流域面积、总物源量、... 汶川地震区特大泥石流主要沿主中央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后山断裂带展布,呈带状、线状分布。选取汶川地震区21条典型特大型泥石流进行分析,在研究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泥石流的流域面积、总物源量、物源分布模数与集中度、冲出规模等综合分析泥石流分布及活动特征,得出了震后特大泥石流在物源、水源及激发条件方面的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区 特大泥石流 分布特征 形成条件 流域 物源 降雨
下载PDF
地质灾害区域“五度”评价理论体系及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评《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羊家杏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7-587,共1页
2008年“5.12”汶川特大8.0级地震是近年来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破坏力极强,影响区域广泛。《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一书基于汶川地震前、中、后不同时段的区域降雨特性及引发的相关地质灾害,统计整合了陕甘宁三省区共62个县... 2008年“5.12”汶川特大8.0级地震是近年来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破坏力极强,影响区域广泛。《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成生规律研究》一书基于汶川地震前、中、后不同时段的区域降雨特性及引发的相关地质灾害,统计整合了陕甘宁三省区共62个县区的气象及地质监测资料,以地质灾害区域“五度”评价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研究了不同地震时段发生地质灾害特征及成生规律,探究了多个地质灾害发生的具体理论机理,初步研发了用于地质灾害预警及风险评估系统。本书在地质灾害成生规律及防治方面具极强的理论及应用价值,可为地质灾害及风险管理相关人员提供非常好的理论指导及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汶川地震区 成生规律 五度 降雨特性 风险评估系统 地质监测 风险管理
下载PDF
汶川地震强震区映秀地区泥石流的危险性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清华 唐川 +1 位作者 常鸣 余斌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2-598,共7页
汶川地震震中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及附近于2010-08-14暴发群发性泥石流(简称"8.14"泥石流),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灾区松散固体物源丰富,泥石流灾害相对活跃,估算未来不同降雨频率下泥石流的暴发规模并评价其危险... 汶川地震震中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及附近于2010-08-14暴发群发性泥石流(简称"8.14"泥石流),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灾区松散固体物源丰富,泥石流灾害相对活跃,估算未来不同降雨频率下泥石流的暴发规模并评价其危险性,是泥石流灾害风险管制的首要工作。在研究四川省部分地区的泥石流和对应降雨频率资料的基础上,得到泥石流规模和降雨频率之间的关系式。以映秀"8.14"泥石流的暴发规模和降雨频率为基础数据,通过泥石流规模和降雨频率之间的关系式推算得到映秀及附近岷江两岸13条泥石流沟在不同降雨频率下的泥石流规模。以泥石流在堆积扇上的平均堆积厚度(泥石流规模/堆积扇面积)、泥石流发生频率、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流域相对高度、流域切割密度和不稳定沟床比例为危险性判断因子,分别对映秀及邻近地区的13条泥石流沟在100 a、50 a、20 a、10 a和5 a一遇5种不同频率降雨条件下的泥石流危险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5种降雨频率下,8条沟的泥石流危险性为高度,4条沟的为中度到高度,1条沟的为中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区 降雨频率 泥石流规模 平均堆积厚度 危险性评价
下载PDF
汶川地震生态治理区土壤种子库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 被引量:19
9
作者 张广帅 邓浩俊 +5 位作者 杜锟 林勇明 马瑞丰 俞伟 吴承祯 洪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9-79,共11页
为了比较地震灾区不同气候类型植被恢复区土壤种子库时空分布特征,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川省汶川县威州镇和绵竹市汉旺镇4类生态治理区[干旱干暖河谷受损治理区(DHD)、干旱干暖河谷未受损区(DHU)、亚热... 为了比较地震灾区不同气候类型植被恢复区土壤种子库时空分布特征,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川省汶川县威州镇和绵竹市汉旺镇4类生态治理区[干旱干暖河谷受损治理区(DHD)、干旱干暖河谷未受损区(DHU)、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受损治理区(HMD)、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未受损区(HMU)]土壤种子库的萌发动态、数量特征、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受损区具有2个萌发高峰期,受损治理区只有1个萌发高峰期,不同气候类型治理区土壤种子库在不同土壤深度表现出不同的萌发潜力;4类治理区土壤种子库平均密度为192-1544粒·m?2,表层密度和平均密度均为未受损区&gt;受损治理区,干旱干暖河谷气候区&gt;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4类治理区共有50种植物萌发,草本植物占显著优势; HMU、HMD、DHU、DHD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的S?rensen相似性系数分别为26.23%、44.9%、30.77%、16.00%, 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别为15.09%、28.95%、18.18%、9.09%;不同类型样地土壤种子库特有种和共有物种均表现出不同的生活型格局。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在灾区进行植被恢复时,应该考虑治理区的气候环境,因地制宜的进行人工引种和制定恢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区 气候带 生态治理区 土壤种子库 地上植被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区典型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特征——以北川县苏保河、魏家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林勇明 吴承祯 +4 位作者 洪伟 游巍斌 陈灿 李键 林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9-104,共6页
为了解汶川地震灾区典型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灾害受损程度间的关系,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川县苏保河与魏家沟流域4种植被类型(未受损林地、受损林地、灾后恢复草地和灾后裸地)土壤种子库... 为了解汶川地震灾区典型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灾害受损程度间的关系,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川县苏保河与魏家沟流域4种植被类型(未受损林地、受损林地、灾后恢复草地和灾后裸地)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种子密度、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物群落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植被类型样地中,土壤种子库密度为212.5-1 758.3个·m-2,每样带(200 m2)平均物种数为4.3-14.7个。4种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的组成物种多为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土壤种子库与相应地上植被的物种数仅受损林地与灾后恢复草地中呈显著相关;物种组成的Sorensen相似指数除裸地低于0.250外,其余均高于0.250。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在灾区进行植被恢复,需要考虑次生灾害对植被的持续破坏可能性,采用工程措施及人为引种的方式增加成活率和延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区 植被类型 土壤种子库 物种组成 种子密度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评价与筛选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昌旭 李勇 +9 位作者 杨志刚 何建社 冯秋红 刘兴良 潘红丽 闵安民 王丽 王宇 张利 刘千里 《四川林业科技》 2017年第3期11-21,共11页
由于大地震对区域环境的干扰强烈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灾区灾害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构建了汶川地震区植被恢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样地法,对汶川地震区具有代表性的9个县典型损毁林地群落恢... 由于大地震对区域环境的干扰强烈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灾区灾害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是灾后重建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构建了汶川地震区植被恢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样地法,对汶川地震区具有代表性的9个县典型损毁林地群落恢复特征、生物量恢复特征以及土壤恢复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地震形成的不同灾害类型以及不同程度损毁林地类型进行了评价,筛选出了针对各自然地理区的不同灾害类型、不同程度损毁林地的植被恢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区 植被恢复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汶川震区山洪泥石流引发桥梁灾害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邹磊 赵灿辉 苗宇 《公路交通技术》 2016年第1期85-89,99,共6页
对2010年8月、2011年7月和2013年7月汶川地震区3次大型区域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桥梁灾害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典型桥梁病害成因进行分析。结合重建工程,对山区桥梁地震地质灾害防治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汶川地震区 地质灾害 山区桥梁 典型病害 防治对策
下载PDF
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成生机理与防治原则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朝安 胡卸文 +1 位作者 李冠奇 马显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7-263,共7页
2010年8月12日—14日强降雨过程导致"5.12"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映秀镇、龙池镇、清平乡集中暴发了大面积泥石流灾害,损失惨重。针对四川"8·13"泥石流三大典型泥石流沟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研究地震重灾区泥石... 2010年8月12日—14日强降雨过程导致"5.12"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映秀镇、龙池镇、清平乡集中暴发了大面积泥石流灾害,损失惨重。针对四川"8·13"泥石流三大典型泥石流沟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研究地震重灾区泥石流灾害成生机理,对泥石流灾害治理及灾害预警工作具有极其重要意义。首先研究了映秀镇、龙池镇、清平乡典型泥石流灾害的基本情况及其地质环境条件,泥石流的分布规律、成生规律和表现形式。(1)本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发震断裂构造带附近,呈带状分布;(2)它们在地震之前就是泥石流沟;(3)沟内斜坡稳定性原本就差,加之在"5·12"地震作用下后,稳定性更差,且有更多的物源进入到沟中,在沟内形成大大小小的堵塞体,在降雨期对地表径流起‘堵沟蓄能—溃决消能’作用,在堵塞体溃决时,流水之挟砂、抽槽等作用大大增强而形成大规模、突发性泥石流。针对这类泥石流的特点及成生机理,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泥石流的防治原则:一是治沟必须与治坡相结合;二是工程措施的兴建应与其功能的维护(维修)相结合;三是防灾工程与建设开发相结合;四是泥石流监测预警应同时布置在潜在的‘堵塞体’的上下游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成生机制 防治 汶川地震区
下载PDF
都江堰市龙池镇“8·13”蜂桶岩泥石流灾害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清华 唐川 马煜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36-642,共7页
蜂桶岩泥石流是汶川地震灾区都江堰市龙池镇2010年"8.13"泥石流灾害中的新增灾害点之一。以野外调查资料和室内实验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蜂桶岩泥石流的成灾条件、过程及特征。蜂桶岩沟流域内地震产生的部分松散固体物质在降水... 蜂桶岩泥石流是汶川地震灾区都江堰市龙池镇2010年"8.13"泥石流灾害中的新增灾害点之一。以野外调查资料和室内实验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蜂桶岩泥石流的成灾条件、过程及特征。蜂桶岩沟流域内地震产生的部分松散固体物质在降水带动下向沟下游流动,侵蚀地表形成洪水沟。在8月13日的强降雨作用下,大量坡体上的松散固体物质随水流汇集到洪水沟,与沟道内的松散堆积物质一起迅速向下流动形成泥石流。激发蜂桶岩泥石流的1h降雨量为53.8mm,8月13日全天总降雨量为209.8mm,降雨频率约为十年一遇。"8.13"蜂桶岩泥石流容重为2.0g/cm3,泥石流屈服应力为4999Pa,洪峰流量为104m3/s,冲出物总体积为7.4×104 m3。蜂桶岩沟在发生"8.13"泥石流后沟道深切,流域内还存有松散固体物源,具备再次发生泥石流的条件,沟口区域不再适宜作为居民建设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区 龙池镇 泥石流 灾害特征
下载PDF
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特点、成因与启示 被引量:205
15
作者 许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6-608,共13页
2010年8月12~14日,四川省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雨,在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绵竹市清平乡、汶川县映秀镇和都江堰龙池镇诱发了极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本次泥石流灾害表明:地震区和非地震区、震前和震后的泥石流在发育分布规律、启动条件... 2010年8月12~14日,四川省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雨,在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绵竹市清平乡、汶川县映秀镇和都江堰龙池镇诱发了极为严重的泥石流灾害。本次泥石流灾害表明:地震区和非地震区、震前和震后的泥石流在发育分布规律、启动条件、暴发规模、活动形式及其成灾方式和危害性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差别。通过对8.13清平乡泥石流、映秀红椿沟泥石流以及龙池泥石流的基本分析,表明8.13泥石流具有群发性、突发性、破坏性、灾害链效应等特点,同时还具有沿发震断裂呈带状分布、物源主要来自于汶川地震触发的崩滑堆积物、活动形式主要表现为"拉槽"侵蚀等显著特征。震区异常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极端气候所造成的局地短时强降雨是泥石流暴发的根本原因。针对汶川地震区泥石流暴发的新特点,应进一步加强对震区泥石流的防治,尤其是针对具有重大泥石流隐患的沟谷,一方面应提高设防标准,强化工程治理和专业监测预警,另一方面更应引入风险管理和控制的理念,注重"防""治"结合;"软""硬"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治理"与"管理"结合,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防范地质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13泥石流灾害 成因机理 群发性 灾害链效应 汶川地震区
下载PDF
《山地学报》第30卷(2012)总目次
16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I0001-I0008,共8页
关键词 FLOW GIS 汶川地震区 山地学报 泥石流沟 SIMULATION 目次
下载PDF
山地学报第27卷(2009)总目次
17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I0001-I0007,共7页
关键词 Flow 泥石流流速 山地学报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蒋家沟 汶川地震区 山地植被 CASE 气候变化 气候变动 灌丛草甸 纵向岭谷区 目次
下载PDF
Seismically Induced Slope Instabilit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s:the Case of a Road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Hit Region 被引量:22
18
作者 LI Xinpo HE Sim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9年第1期96-100,共5页
On May 12, 2008, a magnitude 8.0 earthquake hit Wenchu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resulted in great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ies.Besides, abundant landslides and slope failures were triggered in the most seriously hit ... On May 12, 2008, a magnitude 8.0 earthquake hit Wenchu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resulted in great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ies.Besides, abundant landslides and slope failures were triggered in the most seriously hit areas and caused disastrous damages to infrastructures and public facilities.Moreover, abundant unstable slopes caused by the quake have the potential to cause damages for a considerable long period of time.The variety of these slop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s are connected with the topographical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sites.It is decided to document and identify some of these major slope instabilities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and their treatments.The paper shows the condition of a road in Dujiangyan through in situ explorations.The case history showed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quake-hit regions and futur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wo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ope failure slope reinforcement design the Wenehuan earthquake China
下载PDF
Impacts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the Giant Panda Nature Reserves in China 被引量:11
19
作者 DENG Xiangzheng JIANG Qunou +1 位作者 GE Quansheng YANG LinShe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0年第2期197-206,共10页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in May of 2008 caused damages to large areas of Sichuan,Gansu,and Shaanxi provinces in China.Reports from local governments and related management agencies show that the giant pa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in May of 2008 caused damages to large areas of Sichuan,Gansu,and Shaanxi provinces in China.Reports from local governments and related management agencies show that the giant panda nature reserves in the earthquake-hit areas were heavily damaged.Our estimates in this paper of the impacts of the earthquake on the giant panda in the earthquake-hit areas were made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information collected by field survey.A rapid assessment method was designed to estimate the damages of the earthquake on giant panda habitats.By using visual interpretation methods,we decoded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the disaster area in the 49 giant panda nature reserves.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the succeeding secondary geological disasters caused great damages to the giant panda nature reserves and disturbed the normal life of the giant pandas there (e.g.,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Undoubtedly,the life of the giant pandas there was affected.However,although the earthquake caused certain impacts on the giant pandas,it did not really threat their survival.Even so,we still strongly advocate for protection of the giant pandas,and have prioritized a couple of measures to be taken to restore the giant panda nature reserves in the earthquake-hi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Remote sensing Giant panda Giant panda nature reserve Rapid assessment method
下载PDF
Types and Causes of Debris Flow Damage to Drainage Channels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 被引量:10
20
作者 CHEN Jian-gang CHEN Xiao-qing +2 位作者 WANG Tao ZOU Yu-hua ZHONG We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6期1406-1419,共14页
Debris flows are among the most common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and have been particularly frequent in Sichuan Province sinc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12 May 2008.The construction of debris flow drainage channe... Debris flows are among the most common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and have been particularly frequent in Sichuan Province sinc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12 May 2008.The construction of debris flow drainage channels is a countermeasure used to distribute debris flow fans,and these channels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mitigation and prevention of damage resulting from debris flows.Under field conditions,the useful life of drainage channels can be greatly shortened as a result of strong abrasions to the drainage structure caused by the debris flow.Field investigations have shown that the types of damage to drainage channels include(a) erosion caused by hyper-concentrated silt flow,(b) impact fractures and foundation scour at the groundsills of the drainage channel,(c) destruction of the drainage channel outlet,and(d) destruction of the drainage channel caused by debris flow abrasion.In addition,based o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drainage channel during the debris flow drainage process,a new type of drainage channel with energy dissipation components was proposed and applied in a steep,narrow gully for debris flow mitigation.Moreover,design and engineering repair recommendations for drainage channels are provided as a reference for repairing the damage to the channel.The results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repair and optimal design of drainage chann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bris flow Drainage channel Damage type Wenchuan earthquake Geological disast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