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9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1
作者 黄有根 许杰 +5 位作者 郑小鹏 刘燕 钟寿康 李琳 张道锋 谭秀成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1-925,共15页
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广泛分布,已有多口井试气后相继获得了工业气流,勘探潜力较大,但目前对该组灰岩沉积微相类型与沉积模式的研究尚不够成熟。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太原组大量钻井岩心、薄片的详细描述... 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广泛分布,已有多口井试气后相继获得了工业气流,勘探潜力较大,但目前对该组灰岩沉积微相类型与沉积模式的研究尚不够成熟。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下二叠统太原组大量钻井岩心、薄片的详细描述,综合测井资料,从岩石类型、沉积相类型、典型沉积序列、沉积模式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盆地中东部太原组灰岩的沉积特征与沉积过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太原组由海相碳酸盐岩、混积岩及陆源碎屑岩3大类15小类岩石类型构成,其中海相碳酸盐台地相可进一步划分为生屑滩、滩间海、潮上带(泥坪)、潮间带(泥灰坪)等7种沉积微相。依据地层剖面精细刻画,共识别出海陆过渡环境下的6个典型序列,其中序列1、2、3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序列,序列4、5、6为陆相三角洲沉积序列。综合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早二叠世太原组沉积时期经历了由陆相三角洲(碎屑沉积)→海陆过渡相(混积沉积)→海相碳酸盐台地(碳酸盐沉积)的沉积演化,受沉积期地貌影响,整体具有“北砂南灰,上覆泥煤”的沉积充填模式。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太原组的沉积地质认识,也为后续太原组天然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下二叠统 灰岩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下载PDF
干旱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以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为例
2
作者 宋璠 孔庆圆 +3 位作者 张学才 曹海防 焦国华 杨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5-1288,共14页
浅水三角洲是沉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干旱气候背景、水体间歇振荡、沉积特征与沉积过程较为复杂的浅水三角洲研究报道较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根据现代沉积分析与沉积数值模拟,对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 浅水三角洲是沉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干旱气候背景、水体间歇振荡、沉积特征与沉积过程较为复杂的浅水三角洲研究报道较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根据现代沉积分析与沉积数值模拟,对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开展系统的沉积相研究,建立了齐古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1)中-晚侏罗世准噶尔盆地气候转为干旱,齐古组沉积水体变浅且频繁振荡,1砂组—3砂组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4砂组物源供给减弱、气候持续干旱,沉积相转变为曲流河三角洲。(2)与湿润气候背景下的浅水三角洲相比干旱型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变化较快,随着河道延伸逐渐分叉、改道出多种类型的河道砂。三角洲砂体颜色呈红灰间互的变化规律,砂岩岩性较细、成熟度低、分布规模不大。持续干旱的气候条件导致湖盆可容空间不断减小,三角洲朵叶体中几乎不发育河口砂坝,沉积砂体主要为多种形态类型的水下分流河道砂。(3)单一供给河道控制的沉积体规模有限且顺水流方向分异明显,发育高能水下主干河道、中-高能网状分流河道和低能改造型分流河道3种沉积微相。单砂体间连通性较差、储集空间非均质性强,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气候 沉积模式 浅水三角洲 齐古组 侏罗系 永进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大庆长垣高台子油层沉积演化分布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1
3
作者 于德水 何宇航 +2 位作者 邢宝荣 霍正旺 高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8-250,共13页
【目的】为了进一步确定大庆长垣高台子油层三次采油开发层系组合及开发次序,指导三采整体规划部署,在大庆长垣范围内系统开展了高台子油层沉积演化与储层非均质特征研究。【方法】采用点-线-面多维度立体研究思路,首先从长垣11口取心... 【目的】为了进一步确定大庆长垣高台子油层三次采油开发层系组合及开发次序,指导三采整体规划部署,在大庆长垣范围内系统开展了高台子油层沉积演化与储层非均质特征研究。【方法】采用点-线-面多维度立体研究思路,首先从长垣11口取心井岩心描述入手,通过系统描述确定不同层位、不同位置沉积环境类型,然后通过贯穿南北、东西大剖面开展沉积层序演化规律研究,最后通过不同单元砂体微相刻画确定砂体沉积模式和非均质特征。【结果与结论】高台子油层垂向上为总体湖退背景下发育的一套湖退-湖积-湖退沉积演化序列,厘定了各单元湖岸线、内、外前缘分界线和外前缘尖灭线的边界位置,建立了河控枝状、浪控席状和流控坨状三大类、六亚类三角洲沉积模式,确定了高台子油层二、三类油层类型均有发育,并将三类油层细分为ⅢA、ⅢB、ⅢC三种油层类型,根据不同油层类型砂体分布特征进行化学驱层系组合优化设计,喇嘛甸和萨中油田可以组合为3~4套层系,萨北和萨南油田可以组合为1~3套层系,根据组合成果开展喇嘛甸182区块注聚现场试验,实现油层均匀动用,阶段提高采收率10.4%,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长垣 高台子油层 演化分布特征 沉积模式 油层类型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天海 许多年 +3 位作者 吴涛 关新 谢再波 陶辉飞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10,共13页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准确识别扇三角洲各沉积相的展布特征对多类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高精度三维开发地震和大量钻井、测井资料,采用沉积相研究、地震属性分析和古地貌恢复等方法,...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准确识别扇三角洲各沉积相的展布特征对多类型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高精度三维开发地震和大量钻井、测井资料,采用沉积相研究、地震属性分析和古地貌恢复等方法,对沙湾凹陷百口泉组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沙湾凹陷百口泉组可划分出3个四级层序和数个五级层序,且3个四级层序分别对应百口泉组的3个层段,五级层序受短期沉积旋回控制,分别对应不同的沉积微相。②均方根振幅属性对岩性变化更为敏感,能量高值区对应扇三角洲平原亚相,中值区对应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低能量区对应滨浅湖亚相。③百一段和百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湖盆面积小,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百三段沉积时期湖盆面积增大,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亚相,为典型的水进退积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物性较好,被滨浅湖亚相的泥质岩所覆盖,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④研究区百口泉组扇体规模大、物源近,岩性以砂砾岩为主,为缓坡浅水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为潜在的有利成藏区,是油气资源规模发现的重点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砂砾岩 古地貌 沉积 缓坡浅水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百口泉组 三叠系 沙湾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川东地区中寒武统高台组蒸发岩特征和沉积模式
5
作者 王纪煊 胡忠贵 +4 位作者 李世临 蔡全升 郭艳波 左云安 庞宇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4-799,共16页
为明确川东地区中寒武统高台组蒸发岩特征与发育模式,综合野外观察、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测井及地震资料,在对高台组蒸发岩的岩性及成因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其沉积模式以及与油气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蒸发岩主要为含膏白云岩... 为明确川东地区中寒武统高台组蒸发岩特征与发育模式,综合野外观察、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测井及地震资料,在对高台组蒸发岩的岩性及成因类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其沉积模式以及与油气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蒸发岩主要为含膏白云岩类、石膏岩和膏盐岩,存在清水和浑水两种蒸发岩岩性组合序列,蒸发岩厚度具有由西向东逐渐增厚的特点,沉积中心分别位于建深1井区—巫溪一线和太和1井区—石柱一线,蒸发岩盖层以“宽广圆环状”覆盖川东大部分地区;2)蒸发岩在干旱炎热的古环境、障壁滩形成的封闭环境、海水的周期性波动以及物源补给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清水潟湖和浑水潟湖,即源控多潟湖成因环境;3)高台组蒸发岩厚度与龙王庙组储层的分布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即厚层蒸发岩控低含气储层,薄层蒸发岩控高含气储层;4)蒸发岩为盖层的储盖组合包括浑水潟湖成因的岩下储层和清水潟湖成因的岩间储层,薄层蒸发岩岩下储层含气规模较大,岩间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厚度较薄,总体上呈中—低孔低渗的特征,研究区发育3个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带,分别位于北部、中部以及南部地区,是川东地区潜在的后备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岩 川东地区 高台组 清水潟湖 浑水潟湖 沉积模式
下载PDF
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白垩系Napo组LU亚段沉积模式
6
作者 韩立杨 孙雨 +3 位作者 张克鑫 闫百泉 张超前 杨国庆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90,共11页
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北部白垩系Napo组LU亚段地层油气资源极其丰富,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由于目前对LU亚段地层沉积模式认识不清晰,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区进一步勘探开发。依据LU亚段岩芯观察、测井、成熟度分析以及镜下薄片等资料... 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北部白垩系Napo组LU亚段地层油气资源极其丰富,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由于目前对LU亚段地层沉积模式认识不清晰,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区进一步勘探开发。依据LU亚段岩芯观察、测井、成熟度分析以及镜下薄片等资料,通过岩芯岩性、结构等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生物遗迹化石、沉积韵律等沉积学特征,以及测井相标志认为,研究区LU亚段地层发育于潮汐作用为主的海陆过渡环境,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潮控河口湾与陆棚之间存在过渡带沉积,形成了潮控河口湾-过渡带-陆棚沉积体系,识别出潮汐水道、潮汐砂坝、砂坪、海绿石砂席、混合坪、陆棚泥和灰质滩共7种沉积微相,其中,优势储层相带为潮汐水道和潮汐砂坝,砂坪次之。建立研究区潮控河口湾-过渡带-陆棚沉积模式,以期对Oriente盆地白垩系Napo组油气勘探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模式 沉积微相 潮控河口湾 Oriente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沉积微相与沉积模式
7
作者 刘国庆 苏中堂 +4 位作者 郝志磊 魏柳斌 任军锋 廖慧鸿 吴浩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9-295,共17页
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是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形成的岩石共生组合,对其进行微相分析和沉积模式构建,有利于揭示蒸发环境下的沉积学信息,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大量钻井、岩心资料,开展岩石宏观、微观观... 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是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形成的岩石共生组合,对其进行微相分析和沉积模式构建,有利于揭示蒸发环境下的沉积学信息,对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大量钻井、岩心资料,开展岩石宏观、微观观察,识别沉积微相,分析沉积序列,构建沉积模式。结果表明:马家沟组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体系可划分出10类微相(MFT1-MFT10):盐岩、膏岩、含膏云岩、纹层状微粉晶云岩、颗粒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微生物云岩、生物扰动(灰)云岩、纹层状微晶灰岩、微晶颗粒灰岩;共生体系发育4类微相组合:(1)潮间上带—潮上带白云岩-含膏云岩-泥云岩组合;(2)潮间下带膏岩-藻云岩-白云岩组合;(3)潮下带纹层状灰岩-搅动灰岩-扰动灰岩组合;(4)潟湖内层状膏岩-团块状膏岩-盐岩组合。马家沟组为浅盆蒸发成盐,低海平面蒸发成盐,高海平面发育碳酸盐岩,海平面反复波动形成巨厚碳酸盐岩—膏盐岩共生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相 生物扰动云岩 微生物云岩 沉积模式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河控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模式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S59区块山西组一段为例
8
作者 欧阳诚 段新国 +5 位作者 方健 刘金库 吴婷 彭宇 李洲 宋荣彩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6,129,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S59区块山一段,整体具有构造稳定、地势平坦、古水深较浅、湖平面频繁升降、物源充足等特点,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取心井岩心分析及侧井相分析,探讨了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建立了浅水三... 鄂尔多斯盆地S59区块山一段,整体具有构造稳定、地势平坦、古水深较浅、湖平面频繁升降、物源充足等特点,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取心井岩心分析及侧井相分析,探讨了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建立了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组山一段为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浅水三角洲的陆上部分沉积过程与曲流河沉积具有一致性,发育边滩、“渐弃型”废弃河道、决口扇和洪泛平原等微相,平面上河道在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形成边滩微相。此外在凹岸发育一定规模的废弃河道,河道砂体呈南北向分布,发育少量的决口扇沉积,在河道间发育细粒沉积洪泛平原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模式的建立为预测优质砂体发育位置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山一段 河控浅水三角洲 三角洲平原亚相 沉积模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青龙山剖面中寒武统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9
作者 汪涵 吕奇奇 +3 位作者 高永亮 霍勇 孙学虎 王林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I0001,共16页
根据野外露头观察及薄片鉴定,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青龙山剖面中寒武统的岩相类型和岩相组合特征,分析沉积相类型、特征和剖面相,建立沉积模式。结果表明:青龙山剖面中寒武统发育13种(LF1—LF13)岩相类型,识别8种岩相组合,分别为亮晶鲕粒灰... 根据野外露头观察及薄片鉴定,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青龙山剖面中寒武统的岩相类型和岩相组合特征,分析沉积相类型、特征和剖面相,建立沉积模式。结果表明:青龙山剖面中寒武统发育13种(LF1—LF13)岩相类型,识别8种岩相组合,分别为亮晶鲕粒灰岩和土黄色泥页岩,颗粒支撑砾屑灰岩、亮晶鲕粒灰岩和土黄色泥页岩,泥晶生物屑灰岩和土黄色泥页岩,泥晶鲕粒灰岩和土黄色泥页岩,灰绿色泥页岩和泥晶鲕粒灰岩,条带状灰岩和放射状砾屑灰岩,条带状灰岩和土黄色泥页岩,含球粒粉晶白云岩和土黄色泥页岩。中寒武统发育碳酸盐岩缓坡沉积体系,主要为内缓坡相,包括潮坪、潟湖、滩间海、颗粒滩4种亚相和10种微相。中寒武世,青龙山剖面处于碳酸盐岩缓坡环境,随秦祈海槽向东、北方向发生海侵,受青铜峡—固原断裂的影响,沉积中心向东迁移,沉积相带由潮坪—潟湖向颗粒滩—滩间海转变,出现海退迹象,再次转变为潮坪沉积。该结果为鄂尔多斯盆地古环境恢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寒武统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碳酸盐岩缓坡 青龙山剖面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川东地区新钻区块礁滩沉积模式及有利相带——以板东南缘上二叠统长兴组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强 黄天俊 +6 位作者 杨东凡 罗文军 兰雪梅 王俊杰 唐思哲 杨亚男 闫梦楠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2期24-34,共11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东部武胜-石柱台内洼地两侧上二叠统长兴组礁滩气藏勘探开发不断突破,卧龙河南缘地区3口生物礁钻井已获天然气近5×10^(8)m^(3),与其相邻的板东南缘长兴组也发现大面积相同的礁滩地震异常体,但其“亚平行层状反射”... 近年来,四川盆地东部武胜-石柱台内洼地两侧上二叠统长兴组礁滩气藏勘探开发不断突破,卧龙河南缘地区3口生物礁钻井已获天然气近5×10^(8)m^(3),与其相邻的板东南缘长兴组也发现大面积相同的礁滩地震异常体,但其“亚平行层状反射”特征与典型的生物礁地震响应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由于该区块钻井少(仅板东18井1口井),研究程度较低,对于该异常体是礁还是滩的地质认识仍然模糊不清。因此,亟待建立本区的沉积模式,为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提供理论依据。在对比分析卧龙河南缘及广安高带地区的薄片、测井曲线及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正演及古地貌分析,开展了本区沉积储层模式及有利相带预测的研究。结果表明:①板东南缘地区长二段岩性以生屑灰岩为主,长三段见生物礁灰岩,认为板东南缘地区具有生物礁和生屑滩纵向叠置发育的条件;②板东南缘台洼边缘前端长顶上隆、振幅减弱、内部断续及空白反射为生物礁的响应特征,台洼边缘后端长顶上隆、振幅减弱、内部亚平行层状反射为礁滩叠置体的响应特征;③恢复了长兴组古地貌,预测了礁滩体有利相带共8.8km^(2);④通过与邻区的井震对比及正演分析,建立了本区台洼边缘前端生物礁、台洼边缘后端礁滩叠置体的沉积模式。板东南缘地区长兴组礁滩沉积模式的建立对台洼礁滩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胜-石柱台洼 板东南缘 晚二叠世 长兴组 礁滩 沉积模式
下载PDF
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平湖组潮坪环境砂体沉积模式及控制因素
11
作者 徐东浩 秦兰芝 +2 位作者 李帅 蔡坤 王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67,共11页
潮坪沉积是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平湖组的主要沉积相类型,潮坪沉积体系整体为富泥背景,砂体规模和微相类型变化较快,弄清规模性砂体的微相类型及其展布规律是平湖组潮坪背景下岩性勘探的关键点之一。通过对平北斜坡带钻井岩性剖面、岩心... 潮坪沉积是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平湖组的主要沉积相类型,潮坪沉积体系整体为富泥背景,砂体规模和微相类型变化较快,弄清规模性砂体的微相类型及其展布规律是平湖组潮坪背景下岩性勘探的关键点之一。通过对平北斜坡带钻井岩性剖面、岩心及分析化验资料的分析,结合现代沉积调研,系统梳理了平北斜坡带平湖组潮坪体系下规模岩性砂体的成因机制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平北斜坡带受不同潮差控制发育3类潮坪模式,形成了多类型规模性砂体:小潮差背景下发育障壁潮坪模式,规模性砂体为障壁砂坝、冲越扇砂体;中潮差背景下发育低凸起遮挡潮坪,规模性砂体为潮汐砂坝、潮道;大潮差背景下发育开阔海岸潮坪,规模性砂体为潮汐砂脊。这3类潮坪受构造演化、古地貌和海平面共同控制:①SQ1层序构造活动强,海平面上升,低凸起形成障壁,形成了障壁潮坪模式,障壁砂坝及冲越扇砂体主要分布在障壁之上及侧翼;②SQ2层序构造活动减弱,海平面最大,且水进-水退频繁变化,形成水下低凸起遮挡型潮坪模式,水进期在水下低凸起内外侧发育规模性潮汐砂坝,水下低凸起之间发育强潮汐通道,通道内外侧发育规模性潮道、潮汐砂坝砂体;③SQ3层序构造活动最弱,海平面下降,形成开阔海岸型潮坪模式,岬湾地貌受强潮流及沿岸流的改造,发育规模性潮汐砂脊砂体。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潮坪背景下岩性圈闭的勘探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平北斜坡 平湖组 潮坪沉积 沉积模式 控制因素
下载PDF
辽西凸起南段沙河街组双向物源沉积模式及油气勘探意义
12
作者 惠冠洲 王鑫 +2 位作者 王冰洁 赵婧 张江涛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8,共11页
古近系储层发育程度一直是制约辽西凸起南段勘探突破的关键因素。运用钻井地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三维地震等基础资料,针对辽西凸起南段沙河街组储层发育问题,开展精细古热史-构造演化分析、古地貌半定量刻画,对目标区沙河街组储层... 古近系储层发育程度一直是制约辽西凸起南段勘探突破的关键因素。运用钻井地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三维地震等基础资料,针对辽西凸起南段沙河街组储层发育问题,开展精细古热史-构造演化分析、古地貌半定量刻画,对目标区沙河街组储层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辽西凸起南段主要经历了新生代早期构造抬升、古近纪沙河街组沉积期构造沉降、东营组沉积期构造反转和新近纪构造定型4个演化时期;断裂体系可划分为长期活动型、早断早衰型、晚断晚衰型3种断裂类型;辽西凹陷具有“盆满砂溢”的先天供源条件,构造演化的分段性特征又造成辽西凸起南段形成了特殊的“链状岛湾”沉积地貌,既可以为围区提供物源,形成近源沉积体,又可以形成较大的可容纳空间,汇聚来自于辽西凹陷满溢的砂体,在辽西凸起上形成了双向供源沉积模式。以上认识推动了旅大4-3油田的油气勘探评价,且对凸起围区的油气勘探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凸起 构造演化 双物源 链状岛湾 沉积模式
下载PDF
渤海C油田馆陶组辫状河沉积模式及控制因素
13
作者 刘百川 石飞 +2 位作者 邓猛 李永春 姜春宇 《地质找矿论丛》 CAS 2024年第2期209-218,共10页
渤海C油田馆陶组发育辫状河沉积,已钻井揭示开发潜力巨大。为了认识馆陶组砂体叠置规律与沉积演化模式,查明宏观沉积控制因素,本文利用岩芯、测井、钻井、现代调研资料等开展沉积特征、砂体分布规律与沉积控制因素研究。研究表明:馆陶... 渤海C油田馆陶组发育辫状河沉积,已钻井揭示开发潜力巨大。为了认识馆陶组砂体叠置规律与沉积演化模式,查明宏观沉积控制因素,本文利用岩芯、测井、钻井、现代调研资料等开展沉积特征、砂体分布规律与沉积控制因素研究。研究表明:馆陶组发育心滩、辫状河道、泛滥平原微相,其中心滩与辫状河道砂体呈单独型、接触型、切叠型和多期叠置型接触;砂体的分布样式受基准面旋回控制,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中-下部易形成大面积连片分布砂体,在纵向上呈拼合板状,而中期基准面旋回的下降半旋常形成独立式分布的砂体;单一期次心滩宽度为62~467 m,长度为269~1896 m,单河道宽度为20~151 m,古物源、古构造背景、古气候演变共同控制了辫状河的演化,并建立了在不同古环境背景下的两种辫状河沉积模式。本文研究成果对储层地质建模和提高开发井砂体钻遇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馆陶组 辫状河 沉积特征 古气候 沉积模式 渤海C油田
下载PDF
沉积模式约束的蚀源区砂砾岩分布预测研究
14
作者 肖大坤 王巍 +3 位作者 范洪军 葛尊增 高云峰 罗江华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99-107,共9页
古潜山油气藏表面普遍发育一套准原地沉积成因的砂砾岩储层,物性好、产能高但展布规律复杂,亟需开展储层分布预测,支持潜山油气藏开发。该文以渤海A油田太古界潜山为例,采用“将今论古”思路,建立蚀源区砂砾岩沉积原型模式。基于微古地... 古潜山油气藏表面普遍发育一套准原地沉积成因的砂砾岩储层,物性好、产能高但展布规律复杂,亟需开展储层分布预测,支持潜山油气藏开发。该文以渤海A油田太古界潜山为例,采用“将今论古”思路,建立蚀源区砂砾岩沉积原型模式。基于微古地貌恢复,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的低频响应特征,实现了古潜山蚀源区砂砾岩储层分布预测,取得以下认识:(1)蚀源区砂砾岩沉积受局部地形地貌控制,在山地区、山间洼地、山间沟谷形成不同沉积组合模式;(2)在印模法基础上,采用层面斜率属性差异放大技术实现了微古地貌精细刻画,基于低频地震数据开展地震属性分析,利用属性分布与微地貌单元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判断储层分布预测结果的合理性。A油田研究结果显示,其蚀源区砂砾岩分布符合山地区发育的“山间侵蚀河道-山前冲积扇”组合模式,山间沟谷内砂砾岩呈连续条带状,山峰山脊区砂砾岩发育程度低、呈不连续斑块状分布,山前斜坡地貌单元砂砾岩呈连片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源区 砂砾岩 原型沉积模式 古地貌 储层预测
下载PDF
开江-梁平海槽两侧飞仙关组沉积相及沉积模式分析
15
作者 徐永烨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214-216,共3页
近年来,围绕开江-梁平海槽两侧礁、滩气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单个区块,没有对整个海槽两侧礁、滩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梳理,因而在礁、滩储层发育特征、等诸多方面都没能形成规律性认识。围绕研究区内飞仙关组的沉... 近年来,围绕开江-梁平海槽两侧礁、滩气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单个区块,没有对整个海槽两侧礁、滩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梳理,因而在礁、滩储层发育特征、等诸多方面都没能形成规律性认识。围绕研究区内飞仙关组的沉积相、沉积模式展开研究为川东地区飞仙关组气藏的有效开发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地区 飞仙关组 沉积 沉积模式
下载PDF
东营凹陷博兴洼陷沙河街组沙三段沉积模式研究
16
作者 李先民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4年第5期151-153,共3页
东营凹陷经过多年的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逐渐由构造油藏转到构造一岩性复合型油藏等难动用油藏,东营凹陷博兴洼陷沙三段紧邻烃源岩,具有非常有利的成藏条件,沙三中、沙三下广泛发育多期次三角洲-浊积砂体。其中浊积扇砂体以其有利的生... 东营凹陷经过多年的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逐渐由构造油藏转到构造一岩性复合型油藏等难动用油藏,东营凹陷博兴洼陷沙三段紧邻烃源岩,具有非常有利的成藏条件,沙三中、沙三下广泛发育多期次三角洲-浊积砂体。其中浊积扇砂体以其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条件而成为油田最具潜力的勘探目标之一,东营凹陷博兴洼陷沙三中、下的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为本次主要研究目标,主要根据新的地震资料,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体系分析、古地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目标区沙河街组沙三段的湖底扇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模式 浊积砂体 湖底扇
下载PDF
湖相细粒沉积岩沉积动力学机制与沉积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铜川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露头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军平 杨田 +5 位作者 张艳 李相博 董岐石 杨占龙 Guilherme Bozetti 郑泽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27-1239,共13页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细粒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以衣食村、瑶曲等典型野外剖面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踏勘和测量的基础上,分析其岩相及岩相组合特征,探讨沉积相类型及特征,并建立了细粒沉积中不同岩相的演化模式。...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细粒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以衣食村、瑶曲等典型野外剖面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踏勘和测量的基础上,分析其岩相及岩相组合特征,探讨沉积相类型及特征,并建立了细粒沉积中不同岩相的演化模式。结果表明:铜川地区延长组中下部野外露头主要发育叠覆冲刷正粒序粉砂—细砂岩相、块状层理粉砂—细砂岩相、软沉积变形砂泥混杂岩相、块状泥岩相、水平纹层泥页岩相、凝灰岩相共6种岩相类型。铜川地区长7油层组发育背景泥质沉积、凝灰岩与重力流沉积的垂向组合、滑动滑塌与背景泥岩互层叠置、重力流沉积砂岩、泥岩垂向叠置。衣食村剖面下部长73亚油层组以块状层理碎屑流沉积和滑塌沉积为主;长72亚油层组以深水原地沉积为主,岩性从粉砂岩—粉砂质泥岩过渡到水平纹层泥岩再到页理极其发育的黑色页岩;瑶曲剖面长71亚油层组发育丰富的软沉积变形构造,如液化砂岩脉、块状砂岩内具有泥质条带以及火焰状构造等。研究区延长组长73亚油层组沉积期,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物垮塌再搬运形成的相对厚层滑动滑塌沉积;长72亚油层组沉积期以深水页岩沉积为主,夹杂火山灰和少量的低密度浊流薄层粉砂岩沉积;至长71亚油层组沉积期,部分三角洲垮塌再搬运形成砂质碎屑流沉积和低密度浊流沉积;整体指示了长7油层组沉积时期湖平面先升高后降低的周期性变化特征。湖平面的升降变化控制了细粒沉积物的搬运方式与沉积模式,该研究对于明确细粒沉积物的搬运机制与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岩相 沉积模式 长7油层组 铜川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低可容空间陆相湖盆富砂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及实例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筱敏 叶蕾 +2 位作者 谢爽慧 杨棵 秦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59-975,共17页
低可容空间陆相湖盆富砂浅水三角洲不仅是沉积学研究热点,也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对象。通过追踪国内外学者对低可容空间盆地中浅水三角洲的研究,结合霸县凹陷文安斜坡古近系浅水三角洲的实例,总结了低可容空间富砂浅水三角洲的发育条件、... 低可容空间陆相湖盆富砂浅水三角洲不仅是沉积学研究热点,也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对象。通过追踪国内外学者对低可容空间盆地中浅水三角洲的研究,结合霸县凹陷文安斜坡古近系浅水三角洲的实例,总结了低可容空间富砂浅水三角洲的发育条件、沉积特征、沉积机制及沉积模式。已有研究表明:大型低可容空间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发育受控于相对稳定的构造活动、平缓的地形坡度(常小于1°)、周期性变化的气候、排水通畅的敞流湖盆、频繁波动的浅水环境及高速和高流量的充沛物源;在低可容空间下,浅水三角洲发育氧化色与还原色泥岩间互沉积,生物扰动强烈,强水动力牵引流沉积构造发育,较强的冲刷作用形成了“有泥”和“无泥”2种间断正韵律,河道不断向盆地中心延伸,形成树枝状、带状和鸟足状三角洲。实例研究表明,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一段为低可容空间盆地,在供源充足的背景下发育大面积的浅水三角洲,其中三角洲平原中可容空间和沉积物供给的比值(A/S)最小,河道以垂向加积为主,河道稳定、分叉少,垂向上以“砂冲砂”韵律为主,平面上呈“枝状”;内前缘A/S值相对增大,河道侧向迁移作用增强,河道分叉多,垂向上“砂冲砂”与“砂冲泥”韵律并存,平面上呈“网状”;外前缘A/S值达到最大,由于湖浪的改造作用,水下分流河道明显席状化,垂向上表现为孤立砂体,平面上呈孤立河道或大面积席状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可容空间 陆相浅水三角洲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霸县凹陷
下载PDF
转换陆缘海底扇的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以赤道大西洋漂移晚期陆缘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纳新 龚承林 +2 位作者 吴高奎 朱一杰 李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98-1809,共12页
【目的】转换陆缘虽然发现时间相对较晚,但近年却获得重大油气勘探发现;其海底扇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是当前深水油气勘探研究的热点。【方法】以赤道大西洋漂移晚期转换陆缘为例,利用PaleoScan全三维智能解释手段和三色(RGB)混相分频技术... 【目的】转换陆缘虽然发现时间相对较晚,但近年却获得重大油气勘探发现;其海底扇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是当前深水油气勘探研究的热点。【方法】以赤道大西洋漂移晚期转换陆缘为例,利用PaleoScan全三维智能解释手段和三色(RGB)混相分频技术,揭示了转换陆缘海底扇的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结果】漂移晚期陆缘上发育的海底扇主要由深水水道和末端朵叶两个亚相单元构成。在剖面上,深水水道连续无间断发育,呈多期叠置状;在平面上,单期水道—朵叶复合体规模相对较小,且无溢岸和决口沉积伴生,在远物源一端,多期水道—朵叶复合体则汇聚叠置成裙边状。【结论】海底扇的剖面沉积特征是转换陆缘“较小陆架宽度(平均为43 km)”的沉积响应。窄陆架使得陆源沉积物在基准面变化的任何时刻均可被搬运分散到深水陆坡,导致形成的多期水道复合体在剖面上连续叠置。海底扇的平面沉积特征是转换陆缘“窄(平均为23 km)陡(平均为5.4°)陆坡地貌”的沉积响应。窄陡陆坡孕育“流速大—侵蚀能力强”的重力流,其所形成的水道不易发生溢岸和决口现象,从而使得单期水道—朵叶复合体的平面规模相对较小;此外,由于陆坡外缘海山或转换脊的存在,其阻挡了重力流进一步向下游流动,使得水道—朵叶复合体多期汇聚叠置成裙边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陆缘 赤道大西洋 海底扇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下载PDF
玛湖凹陷二叠系-三叠系沉积模式与分支河流体系演变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磊 张昌民 +2 位作者 赵康 安志渊 张祥辉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4期1-10,共10页
玛湖凹陷呈现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的全油气系统格局,研究储层沉积体系展布模式和优势储层分布规律是完善全油气系统理论的重要内容。以分支河流体系(DFS)沉积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分层段绘制玛湖凹陷二叠系-... 玛湖凹陷呈现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的全油气系统格局,研究储层沉积体系展布模式和优势储层分布规律是完善全油气系统理论的重要内容。以分支河流体系(DFS)沉积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分层段绘制玛湖凹陷二叠系-三叠系各地层组的沉积相平面分布图,总结不同地质时期的沉积模式,依据沉积相平面图定量测算DFS的数量规模,研究沉积体系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玛湖凹陷各地层组普遍发育DFS,部分DFS入湖形成扇三角洲和河流三角洲。佳木河组具有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碎屑岩共生的特征,主要发育冲积扇等小型DFS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风城组、夏子街组和乌尔禾组火山活动减弱,发育冲积扇和河流扇等类型的DFS,受湖平面变化影响,沉积体系类型和规模变化很大;上乌尔禾组和百口泉组主要发育粗粒砾质河流扇沉积体系;克拉玛依组和白碱滩组发育砂质巨型扇和河流扇沉积体系。DFS类型和规模与盆地构造发育阶段和气候变化相关,随着盆地构造由压陷向挠曲和坳陷阶段演化,DFS规模逐渐增大,由短流程冲积扇为主演变为以长流程河流扇和巨型扇为主,三角洲类型由以扇三角洲向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二叠系 三叠系 沉积模式 分支河流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