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炭和河沙对盐碱土壤水盐分布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1
作者 吴畏 赵亚东 +2 位作者 高佩玲 郭祥林 王世斌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3,共8页
【目的】探究生物炭与河沙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方法】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了盐碱化土壤在生物炭和河沙作用下,土壤水盐的时空运移及冬小麦生长情况和产量。试验设置:CK、S1(136 t/(hm^(2)·a)河沙)、S2(272 t/(hm^(2... 【目的】探究生物炭与河沙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方法】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了盐碱化土壤在生物炭和河沙作用下,土壤水盐的时空运移及冬小麦生长情况和产量。试验设置:CK、S1(136 t/(hm^(2)·a)河沙)、S2(272 t/(hm^(2)·a)河沙)、S3(408 t/(hm^(2)·a)河沙)、C1(5 t/(hm^(2)·a)生物炭)、C2(10 t/(hm^(2)·a)生物炭)、C3(20 t/(hm^(2)·a)生物炭)7个处理。【结果】对于土壤平均含水率,在0~20 cm土层C2处理最高为15.13%,在20~40、40~60 cm土层S3处理最高分别为17.35%、20.53%,生物炭和河沙处理均能影响土壤水分分布,前者主要增加表层土壤含水率,后者则对增加深层土壤含水率效果较好。而对于土壤含盐量,生物炭处理会增加初期的土壤含盐量,但返青期后含盐量会持续降低,土壤平均含盐量在0~20、20~40 cm土层S3处理最低,在40~60 cm土层C2处理最低。从冬小麦生育初期到收获期的含盐量变化来看,0~20、20~40、40~60 cm土层降盐率最高的处理分别为S2(32.34%)、C2(29.86%)、C1(12.38%),其中河沙处理在40~60 cm土层发生积盐。根据冬小麦生长和产量情况,生物炭与河沙均能促进冬小麦生长及增产,其中生物炭对促进冬小麦初期的生长有更好的效果,各处理中C2处理冬小麦产量最高,为5815.4 kg/hm^(2),比CK增产20.46%,S3处理产量为5795.1 kg/hm^(2),均显著高于CK。【结论】综上所述,对于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生物炭C2处理效果最好,河沙S3处理效果次之,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改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河沙 盐碱土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盐量 冬小麦
下载PDF
天然河沙中SiO_2超声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玲 龚克成 《化学工程师》 CAS 1999年第3期3-5,共3页
通过研究超声作用下,天然河沙中SiO2在不同溶剂中的反应动力学,发现了反应中的超声辐射临界时间,揭示了超声对液-固界面反应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 河沙 二氧化硅 超声反应 动力学 天然河沙
下载PDF
不同地区精河沙拐枣居群果实形态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康晓珊 张永智 +2 位作者 潘伯荣 段士民 谭勇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13-1221,共9页
采用居群生态学调查方法,对分布于不同地区的精河沙拐枣居群的果实进行大量观测,结果表明:精河沙拐枣果实(瘦果)形态以及果实的刺毛长短、果肋扭转程度在株间、居群内、居群间3个层次均存在差异.精河沙拐枣果实沟槽宽窄的变异幅度为0.08... 采用居群生态学调查方法,对分布于不同地区的精河沙拐枣居群的果实进行大量观测,结果表明:精河沙拐枣果实(瘦果)形态以及果实的刺毛长短、果肋扭转程度在株间、居群内、居群间3个层次均存在差异.精河沙拐枣果实沟槽宽窄的变异幅度为0.08~0.55mm、深浅的变化范围为0.19~0.44mm,沟槽颜色与光照呈正相关,在居群间呈现规律性变化,表明精河沙拐枣果实形态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产生差异性的原因可能与环境差异性及其居群分化有关,这也是该属植物较难鉴定的原因之一.对三列沙拐枣的模式标本和精河沙拐枣(艾比湖沙拐枣)模式标本进行观察,从果实形态上重新认识精河沙拐枣的植物分类特征,为研究和鉴定该属其它种植物分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沙拐枣 居群 果实形态
下载PDF
低灰分燃料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外加物料河沙粒度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贺辉宝 胡南 +5 位作者 吕俊复 刘青 苏俊 张建春 赵晓星 岳光溪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09-414,共6页
基于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物料平衡内部机制的分析,认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燃料适应性广的原因是炉膛中定态的物料浓度分布.在燃用低灰分燃料时,为了达到锅炉设计要求的物料浓度分布,需要额外添加循环物料,提出在炉膛空塔流速为5m/s、河沙密度为... 基于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物料平衡内部机制的分析,认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燃料适应性广的原因是炉膛中定态的物料浓度分布.在燃用低灰分燃料时,为了达到锅炉设计要求的物料浓度分布,需要额外添加循环物料,提出在炉膛空塔流速为5m/s、河沙密度为2650kg/m3时,河沙的粒径应小于300μm,且大于分离器分离效率为99%时对应的颗粒直径d99.对泰国Ajnomoto公司73.2t/h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设计,结果表明:在此粒度范围内,方形分离器可以满足物料平衡要求,飞灰含碳量在1%以下,燃烧效率大于99%,锅炉效率达到93.62%(日本标准),但河沙密度比煤灰大,对流化床料层阻力及一次风机的影响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锅炉 低灰分燃料 物料平衡 外加河沙 粒度
下载PDF
河沙改良土壤对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娜 兰建强 +1 位作者 李晓宁 王定伟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34期144-148,共5页
为解决罗平地区部分植烟土壤板结、粘重问题,通过掺入河沙对烟叶农艺性状、产质量及主要化学成分指标的影响试验研究了土壤改良对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质较为粘重田地上,每个烟塘施用河沙2、3、4 kg处理的农艺性状较... 为解决罗平地区部分植烟土壤板结、粘重问题,通过掺入河沙对烟叶农艺性状、产质量及主要化学成分指标的影响试验研究了土壤改良对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质较为粘重田地上,每个烟塘施用河沙2、3、4 kg处理的农艺性状较对照和施用河沙1 kg处理的要好,烟叶产量、产值、均价、上等烟比例也明显增高;每塘施用河沙3、4 kg能提高烟叶水溶性总糖、还原糖和K2O含量,降低烟碱含量,而塘施河沙1、2 kg处理对化学成分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沙 土壤改良 烤烟 产质量 生长发育
下载PDF
河沙对污水中有机物吸附作用与动力学 被引量:7
6
作者 许文来 张建强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0-32,36,共4页
为研究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系统)的基质吸附有机物规律和性能,以河沙为对象,研究其对水溶液中COD的等温吸附特征,利用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河沙吸附COD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沙对水溶液中COD的等温吸附特征符合非线性L... 为研究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系统)的基质吸附有机物规律和性能,以河沙为对象,研究其对水溶液中COD的等温吸附特征,利用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河沙吸附COD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沙对水溶液中COD的等温吸附特征符合非线性Langmuir方程,吸附强度因子K1=0.027 2为正值,说明反应在常温下可自发进行,最大COD吸附量为1 893.706 5 mg.kg-1。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两种模型标准偏差值r2都大于0.980 0,从标准偏差值角度判断都能较好地反映河沙对水溶液中COD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但通过Langmuir方程相关参数以及试验校对得出一级动力学方程更适合反映河沙对水溶液中COD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并导出该条件下河沙对水溶液中COD的平衡吸附量为1 750.335 5 mg.kg-1,而二级动力学模型误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D 河沙 等温吸附 动力学
下载PDF
菇渣和河沙配比对盆栽番茄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树和 李猛 +2 位作者 刘芳 胡金鑫 刘珍珍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35-38,共4页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是我国特有的栽培技术,如何降低成本是该技术能否推广应用的关键,选择廉价基质是该技术应用的基础。实验利用菇渣和廉价的河沙以不同配比制成混合基质进行盆栽番茄实验,以期达到利用菇渣进行无土栽培,生产出高产、优...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是我国特有的栽培技术,如何降低成本是该技术能否推广应用的关键,选择廉价基质是该技术应用的基础。实验利用菇渣和廉价的河沙以不同配比制成混合基质进行盆栽番茄实验,以期达到利用菇渣进行无土栽培,生产出高产、优质蔬菜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菇渣可以促进盆栽番茄植株的生长,加速根系发育,改善果实品质,以菇渣与河沙混合作为无土栽培基质明显优于传统的土壤栽培方法,其中菇渣与河沙的配比为8∶2时最利于盆栽番茄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菇渣 河沙 盆栽番茄 无土栽培
下载PDF
河沙电特性与其含水量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金刚 吕庆 +1 位作者 刘浏 王新华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95-799,共5页
本文利用数字电桥测量两种粒度不同含水量下河沙的电阻、电容和品质因数值,利用MT智能测水仪测量了其综合电特性,得到了两种粒度河沙的各单独电特性及综合电特性与其含水量的对应关系,为利用电特性测量不同粒度河沙的含水量提供了理论... 本文利用数字电桥测量两种粒度不同含水量下河沙的电阻、电容和品质因数值,利用MT智能测水仪测量了其综合电特性,得到了两种粒度河沙的各单独电特性及综合电特性与其含水量的对应关系,为利用电特性测量不同粒度河沙的含水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沙 电特性 含水量 测量 粒度
下载PDF
野生牧草资源——河沙苔草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袁晓颖 苏含英 赵秋雁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98-101,共4页
哈尔滨的松花江流域属于松辽平原的草甸草原草场范畴。由于局部特殊的环境,植物种类较贫乏。但却蕴藏着丰富的牧草资源,河沙苔草仅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对河沙苔草的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牧草的化学成分。河沙苔草营养价值很高。叶量... 哈尔滨的松花江流域属于松辽平原的草甸草原草场范畴。由于局部特殊的环境,植物种类较贫乏。但却蕴藏着丰富的牧草资源,河沙苔草仅是其中的一种,本文对河沙苔草的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牧草的化学成分。河沙苔草营养价值很高。叶量丰富是一种优良的天然牧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资源 河沙苔草 应用
下载PDF
壳聚糖季铵盐改性河沙去除铜绿微囊藻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阳 钟成华 +1 位作者 白瑞 杨茗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15-519,共5页
以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壳聚糖为原料制备了水溶性的壳聚糖季铵盐(HTCC),利用HTCC对河沙进行改性,并用于铜绿微囊藻的处理。结果表明:(1)在HTCC用量为7.5 mg/L、预处理河沙用量为0.500g/L的最佳条件下制备得到的HTCC改性河沙(简... 以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壳聚糖为原料制备了水溶性的壳聚糖季铵盐(HTCC),利用HTCC对河沙进行改性,并用于铜绿微囊藻的处理。结果表明:(1)在HTCC用量为7.5 mg/L、预处理河沙用量为0.500g/L的最佳条件下制备得到的HTCC改性河沙(简称改性河沙)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良好的降藻效果,当藻密度为9.5×106个/mL、水温25℃左右、藻液pH为8左右时,降藻率达到最高(99.50%)。(2)改性河沙的加入能大大缩短絮体形成及沉降的时间,压实絮体,减少其上浮。(3)改性河沙具有较宽的pH适用范围(7~12)。(4)改性河沙适宜在水温为25~35℃的夏季对铜绿微囊藻进行降藻。(5)改性河沙悬浊液在2~8℃下存放不宜超过10d。(6)HTCC的氨氮溶出率较低(最高为1.77%),氨氮溶出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壳聚糖季铵盐 河沙 铜绿微囊藻 降藻
下载PDF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东江河沙中8种微量元素 被引量:5
11
作者 沈梅 马安德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6-798,共3页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东江河沙中Na,K,Cu,Fe,Mg,Mn,Co,Zn8种微量元素进行检测与分析。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以及精密度好。算出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相关系数(r)均在0.994~1.000之间。选用HNO3HF H2O2混酸体系消化。结果表明,...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东江河沙中Na,K,Cu,Fe,Mg,Mn,Co,Zn8种微量元素进行检测与分析。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以及精密度好。算出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相关系数(r)均在0.994~1.000之间。选用HNO3HF H2O2混酸体系消化。结果表明,东江河沙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Na>K>Fe>Mg>Mn>Zn>Co>Cu,钠的含量最为丰富,铜含量较少。实验结果为探讨东江河沙的保健作用提供了有用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沙 微量元素 FAAS
下载PDF
天麻原种室内袋式河沙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谭德仁 杨春惠 +5 位作者 黎曙光 施建国 胡东玮 朱傲然 马礼成 胡乐权 《林业科技开发》 2006年第1期58-60,共3页
采用自行研究的室内袋式河沙栽培法与对照湖北山区常规土壤固定菌床窖式栽培法,对天麻原种进行了栽培经济性状的比较。室内河沙栽培的5个月红天麻原种产量达3.64kg/m^2,生产1kg天麻原种菌材用量仅为1.65kg,投入产出比为1:10.2;... 采用自行研究的室内袋式河沙栽培法与对照湖北山区常规土壤固定菌床窖式栽培法,对天麻原种进行了栽培经济性状的比较。室内河沙栽培的5个月红天麻原种产量达3.64kg/m^2,生产1kg天麻原种菌材用量仅为1.65kg,投入产出比为1:10.2;而对照原种产量0.98kg/m^2,生产1kg天麻原种菌材用量15.31kg,投入产出比为1:4.0。两者相比,提高产量271%,节约菌材9.28倍,投入产出比提高2.55倍。室内袋式河沙栽培的红天麻、乌天麻、乌×红杂交天麻和绿天麻原种与对照相比,室内袋式河沙栽培法生产的原种依品种不同,平均单位粒重提高0,71—4.4倍,最大单粒重提高3.2—4.5倍,可缩短不同品种原种栽培期4—12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原种 栽培 室内袋式河沙栽培法
下载PDF
河沙载镧复合材料去除水体中磷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燕华 杨景龙 +4 位作者 李晓云 陈思宇 刘壮 勾曦 陈浪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19-225,共7页
文章以廉价易得的河沙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得到载镧河沙复合材料,通过批量静态实验研究了载镧河沙对水体中磷酸盐的去除能力,并采用SEM、XRD、XPS进行了表征分析,探讨了去除机理。结果表明,随着载镧河沙投加量的增加,磷酸盐的去除率... 文章以廉价易得的河沙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得到载镧河沙复合材料,通过批量静态实验研究了载镧河沙对水体中磷酸盐的去除能力,并采用SEM、XRD、XPS进行了表征分析,探讨了去除机理。结果表明,随着载镧河沙投加量的增加,磷酸盐的去除率也随之增加;温度和水体中的共存阴离子对载镧河沙的除磷效果无明显影响;在酸性及中性条件下载镧河沙除磷效果优于碱性条件。载镧河沙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属于非均相、化学吸附过程。XRD和XPS分析表明,镧以LaOOH的形态成功负载到河沙上,水体中磷酸根主要通过与其表面的羟基基团进行配位体交换作用而实现去除,主要产物为La_4H_3(PO_4)_5。在实际污水处理中,载镧河沙对磷酸盐表现出了高效的选择吸附性能,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除磷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镧河沙 浸渍法 磷酸盐 吸附
下载PDF
河沙实仓压盖隔热控温储粮试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继学 付文忠 +3 位作者 向金平 杜祖华 刘军 王昌政 《粮油仓储科技通讯》 2006年第5期23-25,共3页
关键词 隔热控温 粮面压盖 试验 储粮 河沙 国家粮食储备库 就地取材 材料
下载PDF
福建沿海河沙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
15
作者 周定成 《台湾海峡》 CAS 1986年第2期183-188,共6页
福建的闽江、九龙江、晋江、木兰溪、交溪和霍童溪等许多入海河流,其下游和河口区蕴藏着丰富的河沙资源。对此,福建地质七队曾开展过一些普查;笔者近年来又作了一些调访。现将这些河沙资源情况与开发利用前景作些阐述,供有关方面参考。... 福建的闽江、九龙江、晋江、木兰溪、交溪和霍童溪等许多入海河流,其下游和河口区蕴藏着丰富的河沙资源。对此,福建地质七队曾开展过一些普查;笔者近年来又作了一些调访。现将这些河沙资源情况与开发利用前景作些阐述,供有关方面参考。一、河沙的分布(一)闽江闽江下游自闽江口至闽清附近,长约100km,河床表层沉积物中广泛分布着粗、中和细砂。由于沉积机械分选作用,闽清以上的河床为砾石;闽清至洪山桥为粗砂,但厚度较小,如大目埕附近为3—4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沙 闽江 细砂 建筑用砂 开发利用前景 砂质 粒度级配 中砂 洪山桥 福建沿海 厚度 砾质 九龙江 分布位置 水泥空心砖 资源
下载PDF
生物炭、河沙对盐碱土水盐、氮素及玉米产量 的 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世斌 高佩玲 +3 位作者 相龙康 郭祥林 吕庆鑫 孟庆梅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23,共7页
【目的】探究连续施用生物炭与河沙1 a和3 a对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度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氮素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共设置CK、C1[5 t/(hm^(2)·a)生物炭]、C2[10 t/(hm^(2)·a)生物炭]、C3[20 t/(hm^(2)&#... 【目的】探究连续施用生物炭与河沙1 a和3 a对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度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氮素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共设置CK、C1[5 t/(hm^(2)·a)生物炭]、C2[10 t/(hm^(2)·a)生物炭]、C3[20 t/(hm^(2)·a)生物炭]、S1(5%沙)、S2(10%沙)、S3(15%沙)7个处理。【结果】①施加生物炭对掺炭层土壤含水率提升效果显著,施用1 a较CK增加2.20%~7.34%,第3年较CK增加5.08%~16.38%。其中,C3处理效果较优;随施沙量增加,掺沙层的土壤含水率呈降低趋势。②3 a累积效应下,掺沙处理土壤降盐效果要优于生物炭处理,掺沙10%~15%的脱盐效果较好,较CK脱盐率达15.52%,且3 a累积效果优于1 a。③施加生物炭能明显提高0~40 cm土层的硝态氮(第1年:10.34%~60.60%;第3年:14.24%~41.92%)、铵态氮量(第1年:0.96%~16.96%;第3年:-4.56%~7.37%),其中,C3处理增幅显著,掺沙处理则仅提升了20~40 cm土层氮素量。④生物炭处理对夏玉米产量的提升优于掺沙处理,第3年较第1年增幅为2.40%~19.86%,且随施炭量增加而增大。【结论】添加生物炭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氮素量及作物产量的提升要优于掺沙,且3 a的累积效果较优,因此,建议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中度盐碱地长期掺加20 t/(hm^(2)·a)的生物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度盐碱土 土壤改良剂 生物炭 河沙 土壤含盐量 硝态氮 铵态氮
下载PDF
河沙、甘草渣混配基质理化性状及其对草莓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马全会 张娟 +1 位作者 刘义飞 刘文科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21期185-185,186-188,共4页
将体积比分别为0%、17%、25%、50%的发酵甘草渣添加到粗河沙中进行混配作为基质,测定分析盆栽草莓生长3个月时的基质容重、孔隙度、持水量、通气性、Ec值、pH值及盆栽草莓株高、茎粗、叶片纵横径、叶片面积、叶周长、叶片光合速率、根... 将体积比分别为0%、17%、25%、50%的发酵甘草渣添加到粗河沙中进行混配作为基质,测定分析盆栽草莓生长3个月时的基质容重、孔隙度、持水量、通气性、Ec值、pH值及盆栽草莓株高、茎粗、叶片纵横径、叶片面积、叶周长、叶片光合速率、根系性状等指标。结果表明,随基质中甘草渣比例的增加,基质容重有显著下降(P<0.05),总孔隙度、持水孔隙度、通气孔隙度有明显增加,EC值有显著上升,pH值有明显下降;混配基质栽种的草莓各生长指标明显优于纯河沙基质,其中,75%河沙混配25%甘草渣基质栽培的草莓植株株高、茎粗、叶片纵横经、叶面积、叶周长、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等明显高于其他栽培基质。因此,添加甘草渣可明显改善河沙的理化性状,并促进草莓根系生长和地上部生物量积累,其中,75%河沙混配25%甘草渣作为基质是草莓无土栽培相对最为适宜的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河沙 甘草渣 理化性状 基质栽培
下载PDF
南渡江河口区河沙资源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宪林 罗章仁 吴超羽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0-76,共7页
本文通过对南渡江河口区河沙资源的类型、分布特点和储量的调查,指出大量开采河沙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合理采沙和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河沙资源 开发 环境保护
下载PDF
河沙表面改性絮凝去除水华铜绿微囊藻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晓雪 钟成华 熊万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9期201-204,共4页
[目的]研究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双烷基聚氧乙烯基三季铵盐(DPQAC)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3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河沙对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影响。[方法]通过系统研究S-CTAB样品的粒径、制备温度、老化时间、p ... [目的]研究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双烷基聚氧乙烯基三季铵盐(DPQAC)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3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河沙对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影响。[方法]通过系统研究S-CTAB样品的粒径、制备温度、老化时间、p H、投加量对除藻率的影响,并且通过对S-CTAB样品絮凝沉降速率的研究,探讨了河沙表面改性的除藻机理。[结果]相同条件制备的SCTAB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高于S-DPQAC和S-PDMDAAC。CTAB与河沙的质量比为0.04 g/g、河沙粒径为200目、投加量为5g/L、水浴温度为40℃制备的S-CTAB样品表现出对铜绿微囊藻最佳的去除效果。S-CTAB样品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机理可能原因是通过改性河沙对藻类的架桥网捕作用及河沙表面季铵盐离子对藻细胞的灭杀作用。[结论]该研究提出的河沙表面改性除藻技术具有良好的效果,为河沙表面改性去除水华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 河沙 絮凝 铜绿微囊藻
下载PDF
河沙与有机肥对盐碱土改良效果及作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柴洪星 郭祥林 +3 位作者 吴畏 张雪 高鹏浩 高佩玲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6期39-45,共7页
为寻求适宜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改良方案,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探讨了河沙与有机肥单施及二者耦合作用对盐碱土水盐分布及作物生长指标的影响。试验共设置CK(对照)、M1(5 t/hm^(2)有机肥)、M2(10 t/hm^(2)有机肥)、M3(15 t/hm^(2)有机肥)... 为寻求适宜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改良方案,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探讨了河沙与有机肥单施及二者耦合作用对盐碱土水盐分布及作物生长指标的影响。试验共设置CK(对照)、M1(5 t/hm^(2)有机肥)、M2(10 t/hm^(2)有机肥)、M3(15 t/hm^(2)有机肥)、S(15%河沙)、M1S、M2S和M3S八个处理。结果表明:有机肥和河沙单施均使土壤含水率增加,两者配施处理对土壤含水率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以M1S处理效果最优,较CK增加9.47%;与有机肥处理相比,掺沙更有利于降低土壤含盐量,S处理脱盐效果最优,较CK降低8.25%,肥沙配施的M1S处理略低于S处理;有机肥单施和肥沙配施均降低了土壤pH值,其中M2S处理改良效果最好,M1S略小于M2S;各处理均增加了小麦株高和干物质量,其中M1S处理促进作用最大,较CK增加20.17%和14.28%。本研究肥沙配施的M1S(5 t/hm^(2)有机肥+15%河沙)为改良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度盐碱土的最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河沙 肥沙配施 水盐分布 土壤PH值 作物生长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