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9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用复合微生物菌肥对河西走廊盐碱地的改良效果 被引量:2
1
作者 彭轶楠 赵廷伟 +2 位作者 梁燕 王治业 季彬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8,共6页
选用复合微生物菌肥对兰州新区某盐碱地进行改良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复合微生物菌肥、硫磺粉+过磷酸钙和康地宝3种土壤改良剂均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全盐量和pH,复合微生物菌肥效果最佳,10月土壤全盐量和pH分别下降28.81%和0.72;添加复合... 选用复合微生物菌肥对兰州新区某盐碱地进行改良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复合微生物菌肥、硫磺粉+过磷酸钙和康地宝3种土壤改良剂均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全盐量和pH,复合微生物菌肥效果最佳,10月土壤全盐量和pH分别下降28.81%和0.72;添加复合微生物菌肥和康地宝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复合微生物菌肥效果最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最高,较不添加肥料(CK)分别提高了74.09%、350.69%、169.40%、190.75%;草坪种植各项生长指标数据显示,草坪质量高低顺序为复合微生物菌肥>康地宝>硫磺粉+过磷酸钙。通过比较施加微生物菌肥与其他类型改良剂对土壤pH、全盐量以及土壤养分和草坪生长的影响差异,得出复合微生物菌肥对甘肃省河西走廊盐碱地改良效果最佳,适用于河西走廊盐碱地的治理修复,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复合微生物菌肥 施用 土壤改良剂 改良效果 河西走廊
下载PDF
河西走廊文化翻译传播研究
2
作者 曹进 陈怡莉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3-30,共8页
从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探析文本的三个功能在河西走廊文化翻译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并探索河西走廊文化国际表达的有效路径。研究发现,文本的信息记忆功能指导译者在翻译中还原原文的历史信息,通过重构文化联想的空间来引发读... 从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探析文本的三个功能在河西走廊文化翻译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并探索河西走廊文化国际表达的有效路径。研究发现,文本的信息记忆功能指导译者在翻译中还原原文的历史信息,通过重构文化联想的空间来引发读者的共鸣;信息传递功能引导译者采取迂回婉转的方式转换原文,消除文化不匀质现象,实现最大化的信息等值传递;文本的信息生成功能解决两种语言文化空缺或概念空缺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文化符号学 文本功能
下载PDF
清代河西走廊商业发展新格局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3
作者 于光建 杨嘉禾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5-11,共7页
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区沟通西域的交通要道。这里也是中原农耕文化、北方游牧文化、西域绿洲文化及域外文化的交流与融通之地和多民族不断交流融合的核心区域。商业贸易是推动河西走廊多民族交流交融的重要驱动力。清代随着中央政府对西北... 河西走廊是中原地区沟通西域的交通要道。这里也是中原农耕文化、北方游牧文化、西域绿洲文化及域外文化的交流与融通之地和多民族不断交流融合的核心区域。商业贸易是推动河西走廊多民族交流交融的重要驱动力。清代随着中央政府对西北边疆的拓展和管控的有效加强,河西走廊的军事功能色彩减弱,其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增强,农业、手工业等传统生业经济逐步恢复,晋、陕、京、津、豫、鲁等地商帮的进入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商业市场的发展,特殊的民族贸易专业市镇也随着社会的稳定渐次形成规模,城镇专业市场增多,小型商业市镇兴起,商业日渐繁荣,有效地促进了河西走廊与内地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赖的纽带关系,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增进,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变迁重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民国 河西走廊 城镇 商业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古代河西走廊西行文学刍议
4
作者 朱瑜章 朱希帆 《河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古代河西走廊位于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几千年来东往西来的人们络绎不绝,形成了一条闻名遐迩的“陇右—河西—西域”西行之路。有路就有诗,以路串诗,以诗显路,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西行文学。历史上五凉时期、唐代、明清时期曾出现了西行文学... 古代河西走廊位于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几千年来东往西来的人们络绎不绝,形成了一条闻名遐迩的“陇右—河西—西域”西行之路。有路就有诗,以路串诗,以诗显路,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西行文学。历史上五凉时期、唐代、明清时期曾出现了西行文学发展的三个高峰期,其文化品性的基本特点是:寻根文学一脉相承,英雄主义、尚武精神的赞歌,士人家国情怀的升华,贬谪文学翻出新声,“误读”与“矫正”的矛盾统一,文学的自觉。其诗性审美特征是:“江山之助”雄浑豪壮之美,“诗史”性价值,走廊文学的属性,士人的心路历程。“文学之路”的研究已渐成一个学术增长点,在重绘的中国文学路线图上,应该给予河西走廊西行文学以应有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河西走廊 西行文学 文化品性 诗性审美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河西走廊文化多模态国际传播研究
5
作者 曹进 赵宝巾 《英语研究》 2024年第1期60-73,共14页
河西走廊文化凝聚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交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瑰宝之一。本研究以符际互补理论、翻译学理论、传播学理论为分析构架,突出信息在多模态国际传播中的等值性,强调信息传播效... 河西走廊文化凝聚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交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瑰宝之一。本研究以符际互补理论、翻译学理论、传播学理论为分析构架,突出信息在多模态国际传播中的等值性,强调信息传播效果与受众的认可度,以“河西宝卷”“绚丽甘肃”“数字敦煌”为分析对象,对河西走廊文化多模态国际传播开展分析研究,建议在数字化时代,努力实现人工智能和文化产品生产的无缝对接,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提供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手段。本文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多模态 河西走廊文化 翻译 国际传播
下载PDF
明清时期河西走廊自然灾害与信仰渴求
6
作者 宿爱云 《高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68-76,共9页
自然环境是催生民间信仰的原动力,自然崇拜是人类最原始的信仰形态,与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河西走廊在自然地理区划上属于典型的西北内陆干旱气候区。明清时期的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种... 自然环境是催生民间信仰的原动力,自然崇拜是人类最原始的信仰形态,与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河西走廊在自然地理区划上属于典型的西北内陆干旱气候区。明清时期的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激发了民众对“自然神”的信仰和崇拜。通过爬梳方志文献,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地区民间信仰中的自然神崇拜,主要包括天地崇拜、山川崇拜、风雨雷电水火崇拜、雪神崇拜等。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区域的自然神崇拜,既反映了自然环境在人类思想行为方式上的投射,又显示了人类在自觉调整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中的主动性,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河西走廊 自然灾害 自然神崇拜
下载PDF
新媒体背景下河西走廊历史文化传播策略
7
作者 李强栋 《记者摇篮》 2024年第7期72-74,共3页
近年来,新媒体以其即时性、互动性、多样性等特征,迅速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播载体。在河西走廊历史文化传播中充分运用新媒体,能够拓展河西走廊历史文化传播主体、增益河西走廊历史文化传播环境、延伸河西走廊历史文化传播内涵。为促进新... 近年来,新媒体以其即时性、互动性、多样性等特征,迅速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播载体。在河西走廊历史文化传播中充分运用新媒体,能够拓展河西走廊历史文化传播主体、增益河西走廊历史文化传播环境、延伸河西走廊历史文化传播内涵。为促进新媒体的深入运用,不断扩大其在河西走廊历史文化传播中的价值,甘肃省政府积极挖掘有效的传播方式,通过探索多元化新媒体传播渠道、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化文化传播环境、培育新媒体文化传播主体等实践路径,促进了河西走廊历史文化的深层次传播。对其实践做法进行梳理和研究,能够为更多地区运用新媒体传播历史文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助力国家新媒体文化传播矩阵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河西走廊 历史文化 传播
下载PDF
魏晋十六国河西走廊壁画树木的图式风格演化
8
作者 王权朝 周珩帮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4年第3期24-26,共3页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寺窟和墓室壁画山水元素逐渐增多,其中,树木的表现集中体现了山水画语汇与图式的发展进程。从空间位置上看,石窟壁画中的树木大多在佛教母题的下方或边缘,墓室壁画中的树木则大多在现实生活题材的中下层;从画面... 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寺窟和墓室壁画山水元素逐渐增多,其中,树木的表现集中体现了山水画语汇与图式的发展进程。从空间位置上看,石窟壁画中的树木大多在佛教母题的下方或边缘,墓室壁画中的树木则大多在现实生活题材的中下层;从画面结构上看,树木的表现先后经历了点饰风格、结构性图绘和题材独立表现三种样式,并依次形成了勾点、色墨没骨与擦染等笔墨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十六国 河西走廊 壁画树木 图式演化
下载PDF
从传说到信仰:论河西走廊平天仙姑信仰及其在内蒙古高原的传播
9
作者 周建强 《高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77-84,共8页
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些重大事件、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的集体记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历史真实。西汉时期,修道者在河西走廊临泽县板桥一带募化建桥,是仙姑故事的原始素材和历史真实。只是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逐步形... 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些重大事件、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的集体记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历史真实。西汉时期,修道者在河西走廊临泽县板桥一带募化建桥,是仙姑故事的原始素材和历史真实。只是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逐步形成了以“仙姑原型”为蓝本,富有神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并在传说的基础上不断神化仙姑,最终形成了平天仙姑信仰。平天仙姑信仰是产生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板桥一带,而又广泛流传于河西走廊黑河流域的民间信仰,是河西走廊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产物,是各种信仰文化融合的产物,既能够满足农耕民族,又能够满足游牧民族信仰需求。平天仙姑信仰借助河西走廊的地缘优势,通过民族之间的交往互动在周边邻近内蒙古高原民众当中有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平天仙姑信仰在内蒙古高原民众当中的传播、影响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影响力、辐射力的一个缩影和侧面。从文化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平天仙姑 信仰
下载PDF
河西走廊集聚提升类乡村规划路径探索——以东寨镇为例
10
作者 王莉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2期60-64,共5页
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各地乡村振兴建设积极开展,但在实践中缺少经验借鉴和理论参考,即便同一类型乡村,生态环境、经济基础等也不同,所面临的规划难题也不同。该文针对河西走廊特殊气候和集聚提升类乡村发展特征,对占河西走廊乡... 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各地乡村振兴建设积极开展,但在实践中缺少经验借鉴和理论参考,即便同一类型乡村,生态环境、经济基础等也不同,所面临的规划难题也不同。该文针对河西走廊特殊气候和集聚提升类乡村发展特征,对占河西走廊乡村大多数的集聚提升类乡村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规划策略,并以东寨镇为实践研究对象探索乡村振兴规划路径。从生态宜居、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等方面探索实现乡村振兴之路,为河西走廊同类型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河西走廊 积聚提升 乡村规划 路径
下载PDF
河西走廊潜在蒸散发时空格局变化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亚丽 牛最荣 孙栋元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202,共11页
蒸散发过程影响因素众多,潜在蒸散发(ET_0)与气象变量交互作用复杂,亟需揭示ET_0变化对气象变量的响应机理。基于河西走廊及周边21个气象站点气象资料,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河西走廊整体及3分区2个空间尺度,揭示ET_0时空变化规律,明... 蒸散发过程影响因素众多,潜在蒸散发(ET_0)与气象变量交互作用复杂,亟需揭示ET_0变化对气象变量的响应机理。基于河西走廊及周边21个气象站点气象资料,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河西走廊整体及3分区2个空间尺度,揭示ET_0时空变化规律,明确ET_0对各气象因素变化敏感性及贡献。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及分区ET_0均呈显著波动上升趋势(Z>1.98),线性变化率2.94 mm·a~(-1),且黑河分区变化最明显。(2)ET_0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变化,中东部石羊河分区(1003.78 mm)、黑河分区(1031.30 mm)较小,西部疏勒河分区(1171.89 mm)较大。(3)河西走廊ET_0对气象因素变化敏感性排序为相对湿度(RH)、日最高气温(T_(max))、日照时数(n)、平均风速(u)、日降水量(P),ET_0对RH减少最敏感,对P变化最不敏感。(4)u增大是造成河西走廊ET_0增大的主要原因,其次是RH减少、T_(max)升高、n增加。(5)疏勒河分区、黑河分区、石羊河分区ET_0呈增加变化,贡献最大因素分别为T_(max)(5.13%)、u(8.22%)、T_(max)(5.97%),贡献最小因素为n。气候因素中的风速和气温变化是河西走廊地区ET_0变化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对合理规划农田灌溉用水和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 气象变量 响应 定量关系 河西走廊
下载PDF
河西走廊农田灌溉面积阈值分析
12
作者 吴梦雨 李冬杰 +2 位作者 韩玉国 邱业 曲芝旭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5-1174,共10页
明晰区域农业水资源可承载灌溉面积能力,约束农业用水和控制农田灌溉面积扩张是解决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的战略选择。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和逐步回归模型,以当地水资源量、水资源利用情况、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资料为基础,... 明晰区域农业水资源可承载灌溉面积能力,约束农业用水和控制农田灌溉面积扩张是解决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的战略选择。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和逐步回归模型,以当地水资源量、水资源利用情况、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资料为基础,计算出河西走廊在不同发展情景下的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和可承载灌溉面积阈值。结果表明:(1)在经济优先发展情景下,河西走廊地区可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为48.22×10^(8)m^(3),可承载灌溉面积阈值为58.92×10^(4)~67.16×10^(4)hm^(2)。(2)在生态优先发展情景下,可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4.44×10^(8)m^(3),可承载灌溉面积阈值为37.90×10^(4)~43.20×10^(4)hm^(2)。(3)在经济兼顾生态发展情景下,可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为41.33×10^(8)m^(3),可承载灌溉面积阈值为48.41×10^(4)~55.18×104hm^(2)。(4)微灌面积占比与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河西走廊地区确定合理灌溉面积、优化水土规划和配水制度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面积 阈值 农业 水资源管理 河西走廊
下载PDF
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及时空分异
13
作者 张文睿 孙栋元 +4 位作者 王亦可 杨俊 兰立军 靳虎甲 徐裕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7-1537,共11页
推进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和谐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文章基于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泰尔指数揭... 推进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和谐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文章基于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泰尔指数揭示驱动因素和空间异质性,并利用趋势面映射耦合协调度全域分布。结果表明:(1)由经济发展带动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逐年上升,综合发展指数由2006年0.29增长至2021年0.65。(2)河西走廊水资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两两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不同趋势上升,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发展处于颉颃阶段向磨合阶段升级;协调度经历“轻度失调衰退-濒临失调衰退-勉强协调发展-初级协调发展-中级协调发展”五个阶段。(3)区域空间异质性逐渐发展为减小趋势,2021年空间分布表现出东南部发展优于西北部格局,金昌和张掖逐步成为河西发展优势区域。(4)城市化率、排污总量、节水灌溉面积对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耦合发展起到较大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对河西走廊经济-生态-水资源系统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耦合协调模型 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 时空演变规律 驱动因素 河西走廊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方法与模糊物元模型的河西走廊地区旅游生态安全评估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荣美 周宏 +2 位作者 张燕妮 卢训贤 王娜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估事关旅游可持续发展,择优选取评价方法对降低旅游生态安全评估结果不确定性意义重大。基于此,以河西走廊地区5个地级市2011—2020年旅游生态安全状况为研究对象,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熵权-优劣解距离法(熵... 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估事关旅游可持续发展,择优选取评价方法对降低旅游生态安全评估结果不确定性意义重大。基于此,以河西走廊地区5个地级市2011—2020年旅游生态安全状况为研究对象,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熵权-优劣解距离法(熵权TOPSIS法)与模糊物元模型量化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种方法评价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地区旅游生态安全总体呈上升趋势。(2)河西走廊地区驱动力指数与压力指数变化趋势相对协调,影响指数与状态指数变化趋势相似,响应指数较好地反映了区域政府的举措成果。(3)模糊物元模型方法获得的评价结果可信度更高。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旅游生态安全体系选取模型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安全 DPSIR模型 模糊物元模型 熵权TOPSIS 河西走廊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生态安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陈雅莉 樊伟 +1 位作者 齐鹏 王晓娇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2期45-52,共8页
农业生态安全指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处于一种健康、平衡、不受威胁的状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农业生态安全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要求。近年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农业生产中资源不合理利用以及经济发展粗放等行为,其农业... 农业生态安全指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处于一种健康、平衡、不受威胁的状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农业生态安全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要求。近年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农业生产中资源不合理利用以及经济发展粗放等行为,其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因此,本研究选择甘肃河西走廊地区重要农业区的三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2008-2017年农业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因子障碍度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7年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生态安全水平在不断提升,农业生态环境在逐渐改善。(2)张掖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向“较安全”转变,武威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上升至“较安全”等级,酒泉市农业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向“临界安全”转变。(3)影响张掖、武威、酒泉农业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有重叠又有不同,其中“森林覆盖率”“农膜使用强度”“居民受教育程度”等因子是影响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生态安全共有的障碍因素,各区域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安全 PSR模型 因子障碍度 河西走廊
下载PDF
施肥对河西走廊豆禾混播草地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6
作者 陈孝善 吴世文 +2 位作者 南丽丽 傅俊士 张泽龙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65,共9页
在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设置不施肥(N0P0K0)、平衡施肥(N2P2K2)、不施氮(N0P2K2)、不施磷(N2P0K2)和不施钾(N2P2K0)5个不同施肥处理,研究其对豆禾混播草地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0P0K0处理相比,4种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豆禾混... 在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设置不施肥(N0P0K0)、平衡施肥(N2P2K2)、不施氮(N0P2K2)、不施磷(N2P0K2)和不施钾(N2P2K0)5个不同施肥处理,研究其对豆禾混播草地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0P0K0处理相比,4种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豆禾混播草地的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和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播种当年和生长第2年N2P2K2处理下干草产量、粗蛋白、相对饲喂价值、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比N0P0K0处理高110.55%、19.72%、12.61%、32.46%、42.58%、85.51%、31.25%和61.17%、18.27%、10.37%、27.68%、33.28%、66.08%、32.00%。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比N0P0K0处理低6.26%、6.37%和11.82%、7.71%,且N2P2K2处理的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土壤养分均高于3种偏施肥处理。综合评价显示,河西走廊豆禾混播草地施肥效应表现为:N2P2K2>N2P2K0>N0P2K2>N2P0K2>N0P0K0,磷是该地区生产力最小养分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河西走廊 混播 草产量 营养品质 土壤养分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不同气候态气温变化及其对气候评价的影响
17
作者 杨晓玲 周华 +2 位作者 陈静 赵慧华 吴雯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89-1098,共10页
河西走廊东部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气候态的更替对气候评价影响较大。采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国家气象站的1961─2022年逐月气温数据,对比分析河西走廊东部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和1991─2020年4个气候态气温的差异及... 河西走廊东部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其气候态的更替对气候评价影响较大。采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国家气象站的1961─2022年逐月气温数据,对比分析河西走廊东部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和1991─2020年4个气候态气温的差异及其对气候业务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区域及各地4个气候态年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P2(1971—2000年气候态)~P4(1991—2020年气候态)气温升高趋势均极显著。从4个气候态气温的差值来看,全区域及各地年、季、月气温基本一致升温,除P3(1981—2010年气候态)和P4外,其他气候态表现为冬季升幅最大,夏季升幅最小,各月升温差异较大,同一季度、同一月份气温升幅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气候态平均值更替后,河西走廊东部气温距平明显偏大的特征弱化了,其等级由正距平向负距平方向调整,P1(1961—1990年气候态)~P4年平均气温评价等级高达56%~87%向偏低一级转变,冷冬年份增多17~28 a,暖冬年份减少15~23 a。本研究将为了解河西走廊东部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气候业务、决策服务和气象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温度气候态 变化 气候评价 河西走廊东部
下载PDF
2000—2020年河西走廊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18
作者 薄立明 尹力 +2 位作者 魏伟 赵浪 夏俊楠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5-897,共13页
河西走廊是我国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干旱地区,明晰河西走廊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有助于缓解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矛盾。采用空间转换矩阵、景观格局指数、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量变”“形变”2个维度定量研究2000—202... 河西走廊是我国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干旱地区,明晰河西走廊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有助于缓解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矛盾。采用空间转换矩阵、景观格局指数、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量变”“形变”2个维度定量研究2000—2020年河西走廊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城镇空间、农业空间以及其他生态空间持续扩张,绿色生态空间剧烈减少了2758.87 km^(2),国土空间开发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态保护效果尚不显著。(2)国土空间主导转换类型是生态空间内部“荒漠-绿地”交互演变,不同主体功能区中交叉转换规模差异显著。伴随国土空间交叉转换,其景观格局呈现出破碎化、分散化、复杂化演变特征。(3)河西走廊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受到多维度影响因子驱动,其中“量变”过程受到的驱动作用包括国家政策指引、自然地理支撑、交通区位约束和社会经济催化,而“形变”则是以自然地理为基础,在交通区位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下进一步发生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三区空间 土地荒漠化 耕地扩张 河西走廊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不同产地黑比诺葡萄果实品质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兰官却才郎 陆洋 +2 位作者 梁国平 毛娟 陈佰鸿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4,共9页
【目的】为确定黑比诺酿酒葡萄的核心品质指标,建立黑比诺酿酒葡萄品质综合评价模型。【方法】在河西走廊武威市凉州区、武威市民勤县、嘉峪关市和张掖市4个产区5个产地代表性果园共采集5份黑比诺葡萄果实样品进行品质测定,通过主成分... 【目的】为确定黑比诺酿酒葡萄的核心品质指标,建立黑比诺酿酒葡萄品质综合评价模型。【方法】在河西走廊武威市凉州区、武威市民勤县、嘉峪关市和张掖市4个产区5个产地代表性果园共采集5份黑比诺葡萄果实样品进行品质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确定黑比诺葡萄核心品质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建立‘黑比诺’葡萄品质综合评价模型。【结果】不同产地果实基本品质、糖酸组分和香气物质总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综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构建了黑比诺葡萄品质综合评价公式为:Y(综合得分)=0.408 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标准化值+0.176 3×香气物质种类的标准化值+0.118 8×奎宁酸含量的标准化值+0.296 7×可滴定酸含量的标准化值。【结论】综合分析得出,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黑比诺’葡萄综合品质较好,而武威市民勤县收成镇黑比诺香气物质积累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黑比诺葡萄 果实品质 评价模型
下载PDF
河西走廊地区汉代木椁墓初探
20
作者 王永安 马洪连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8-158,共11页
木椁墓近年来在河西走廊地区多有发现,分布地域已突破仅在武威东部发现的窘境,也整体提升了该地区汉墓的年代上限。木椁墓整体特征表现出与内地的趋同,但当地文化特色仍较突出,其所反映的人群结构,通过文献的梳理,多来自山东及其周边地区。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汉代 木椁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