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挟沙水流泥沙浓度分布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叶小云 陈立 吴门伍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40,共5页
通过挟沙水流泥沙浓度分布的试验 ,研究泥沙浓度和紊动强度沿垂线的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 ,试验结果表明泥沙浓度和紊动强度沿垂线的分布一致性较好 ,建立了泥沙浓度和紊动强度沿垂线分布之间的关系式。分析了关系式中泥沙浓度、泥沙的中... 通过挟沙水流泥沙浓度分布的试验 ,研究泥沙浓度和紊动强度沿垂线的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 ,试验结果表明泥沙浓度和紊动强度沿垂线的分布一致性较好 ,建立了泥沙浓度和紊动强度沿垂线分布之间的关系式。分析了关系式中泥沙浓度、泥沙的中值粒径对系数K的影响 ,中值粒径的影响较泥沙浓度对系数K的影响大 ,系数K随中值粒径的减小明显减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泥沙浓度与流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挟沙水流 泥沙浓度分布 紊动强度 MICROADV
下载PDF
最大熵原理在悬沙浓度分布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芹芬 朱党生 王木兰 《水道港口》 1994年第2期21-25,共5页
本文把河流断面上的泥沙浓度S作为随机变量,应用现代信息论中的最大熵原理推导出了泥沙浓度沿垂线分布的一种新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吻合较好,并且与传统公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a、这一探讨为工程泥沙及环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 本文把河流断面上的泥沙浓度S作为随机变量,应用现代信息论中的最大熵原理推导出了泥沙浓度沿垂线分布的一种新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吻合较好,并且与传统公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a、这一探讨为工程泥沙及环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b、还有可能进一步推广应用于非宽浅河流泥沙浓度的断面分布;C、参量简明,便于式程界广泛应用.本文由于缺乏较为系统的系列资料,对参量取用、S沿断面的二维概率分布以及沿断面的泥沙浓度分布等问题的研究还不充分,有待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原理 信息熵 悬移质 泥沙浓度分布
全文增补中
粘性泥沙分层运动特征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家生 陈立 +1 位作者 刘林 黄荣敏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8,共6页
应用水槽试验研究了粘性泥沙的运动特性及水流条件和泥沙浓度对粘性泥沙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水流和泥沙浓度条件下,粘性泥沙运动存在着特殊运动形式——"分层运动","分层运动"形成时水槽中泥沙浓度... 应用水槽试验研究了粘性泥沙的运动特性及水流条件和泥沙浓度对粘性泥沙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水流和泥沙浓度条件下,粘性泥沙运动存在着特殊运动形式——"分层运动","分层运动"形成时水槽中泥沙浓度沿垂线分布成"阶梯"形状,水流流速沿垂线分布为中部最大,向水面和水槽底部方向流速减小。分层运动的形成及其特征与水流条件泥沙浓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的泥沙浓度下形成分层运动的水动力条件不同,泥沙浓度增加,形成分层运动的水流强度也相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性泥沙 分层运动 泥沙浓度分布 试验研究
下载PDF
东海混浊海域悬沙浓度的三维数值模拟及与观测的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凯 卢昕晖 施心慧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84-891,共8页
借助ECOMSED模式进行了东海混浊水海域三维悬浮泥沙输运的数值模拟,其中水动力模拟中考虑了潮汐,海流(包括黑潮,长江径流等)及风场的作用,输运模型中考虑了粘性泥沙的絮凝、粘性和非粘性泥沙的再悬浮等过程。另外,在沉积输运模式中,增... 借助ECOMSED模式进行了东海混浊水海域三维悬浮泥沙输运的数值模拟,其中水动力模拟中考虑了潮汐,海流(包括黑潮,长江径流等)及风场的作用,输运模型中考虑了粘性泥沙的絮凝、粘性和非粘性泥沙的再悬浮等过程。另外,在沉积输运模式中,增加了波浪的作用,使沉积输运模拟更完善,并与2006年8月份在长江口外海域获得的走航断面及定点悬浮泥沙垂向剖面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模拟的年均悬沙浓度结果显示,悬沙浓度在水平分布上由近岸向外海浓度降低,123?E以东浓度低于10mg/L。泥沙高值区分布在长江口及杭州湾海域。模拟获得的垂向浓度剖面与观测结果吻合良好,基本实现对长江口外海域悬沙浓度三维分布的数值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混浊海域 三维数值模拟 沉积输运 泥沙浓度分布
下载PDF
低压浑水管道输沙规律研究及水流挟沙力计算
5
作者 杨少林 金瑾 +1 位作者 马勇勇 兰文宇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目的】确定输水工程适宜运行的水力条件。【方法】以巴音沟河流域输水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泥沙质量浓度、压力条件下浑水管道输沙规律及水流挟沙力特性。【结果】(1)管道断面垂向泥沙质量浓度分布受压力、体积... 【目的】确定输水工程适宜运行的水力条件。【方法】以巴音沟河流域输水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泥沙质量浓度、压力条件下浑水管道输沙规律及水流挟沙力特性。【结果】(1)管道断面垂向泥沙质量浓度分布受压力、体积含沙量及管径等因素的影响;当压力及管径较小时,泥沙淤积厚度为6.3~8.0 mm,压力及管径较大时,在Y=-0.07区域以下淤积较多,淤积厚度达到8.6~9.4 mm;(2)同一管径及流速下,随着体积含沙量的增大,该区域流速梯度增大,最大增幅为14%;(3)随着水流速度增大,水流挟沙力增大,悬移质质量浓度也越大,但是悬浮指标逐渐变小。【结论】在低压浑水管道中,管径越大、泥沙质量浓度越大、压力越小,水流挟沙力越小,泥沙越容易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输沙 数值模拟 垂向泥沙质量浓度分布 水流挟沙力 悬浮指标
下载PDF
波浪挟沙能力及航道骤淤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白玉川 张彬 +1 位作者 张胤祺 徐海珏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6-653,共8页
从理论上对波浪作用下的“挟沙能力”进行了定义和推导,基于波浪的悬沙和挟沙机理,求得波浪作用下泥沙浓度分布函数。在此基础上,对河口海岸区域及航道的骤淤进行了研究,依据河口泥沙的骤淤形成和发生情况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大于水体极... 从理论上对波浪作用下的“挟沙能力”进行了定义和推导,基于波浪的悬沙和挟沙机理,求得波浪作用下泥沙浓度分布函数。在此基础上,对河口海岸区域及航道的骤淤进行了研究,依据河口泥沙的骤淤形成和发生情况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大于水体极限含沙量型骤淤(绝对骤淤)、不平衡输沙型骤淤、风浪停止型骤淤以及异重流停顿型骤淤四种模式,并分别给出了4种骤淤模式的计算方法。分析表明,黄骅港附近海域与航道,属于不平衡输沙型骤淤、风浪停止型骤淤两种类型,黄骅港实际含沙量分布和航道骤淤情况计算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沙能力 骤淤 航道 泥沙浓度分布
下载PDF
信息熵理论在水力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朱党生 张芹芬 王木兰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33-37,共5页
文中介绍了应用信息熵理论对脉动压力数据处理,对非宽浅河流断面流速分布及断面泥沙浓度分布等问题所进行的探索,所得成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
关键词 信息熵 数据处理 流速分布 泥沙浓度分布 水力学
下载PDF
浑水水力分离装置中水沙两相湍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琳 邱秀云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79-1284,共6页
文章采用RNG(重整化群)k-ε双方程紊流模型和简化的多相流Mixture(混合)模型,对浑水水力分离装置内水沙两相湍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浑水水力分离装置的柱体区、悬板区以及锥体区内含沙水流的平面速度矢量分布、含沙水流的紊动强度分... 文章采用RNG(重整化群)k-ε双方程紊流模型和简化的多相流Mixture(混合)模型,对浑水水力分离装置内水沙两相湍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浑水水力分离装置的柱体区、悬板区以及锥体区内含沙水流的平面速度矢量分布、含沙水流的紊动强度分布以及泥沙体积浓度分布。通过装置内清、浑水流场的计算结果,分析了泥沙的存在对装置内水流平均流速和紊动强度的影响,以及不同区域内影响水沙分离的主要作用力。研究结果表明泥沙的存在不会削弱水流的平均运动,但泥沙可有效地抑制水流的紊动扩散作用,有利于悬浮泥沙的沉降,装置内不同部位影响水沙分离的主要作用力不同,在锥体区和悬板区水沙分离主要依靠离心力,而在柱体主要依靠重力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分离 RNG κ-ε模型 Mixture模型 紊动强度分布 泥沙体积浓度分布
下载PDF
Th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Bohai Sea,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被引量:11
9
作者 BIAN Changwei JIANG Wensheng +1 位作者 Richard J.Greatbatch DING Hu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3年第3期345-354,共10页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in the Bohai Sea,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BYECS)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observed turbidity data and model simulation results. The observed tur...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in the Bohai Sea,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BYECS)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observed turbidity data and model simulation results. The observed turbidity results show that (i) the highest SSC is found in the coastal areas while in the outer shelf sea areas turbid water is much more difficult to observe, (ii) the surface layer SSC is much lower than the bottom layer SSC and (iii) the winter SSC is higher than the summer SSC. The 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 (ROMS)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SSC distribution in the BYEC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odeled SSC and the observed SSC in the BYECS shows that the modeled SSC can reproduce the principal features of tlte SSC distribution in the BYECS. The dynamic mechanisms of the sediment erosion and transport processes are studied based on the modeled results.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he SSC in the BYECS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current-wave induced bottom stress and the fine-grain sediment distribution. The current-induced bottom stress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wave-induced bottom stress, which means the tidal currents play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sediment resuspension than the wind waves. The vertical mixing strength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mixed layer depth and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distribution in the BYECS. The strong winter time vertical mixing, which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strong wind stress and surface cooling, leads to high surface layer SSC in winter. High surface layer SSC in summer is restricted in the coastal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MS model turbidity observation seasonal variation bottom stress vertical mix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