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白内障术后不同时间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探讨泪膜稳定性的变化与手术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设计自身配对研究。选择2003/2004期间在我院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检查110例120眼)。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及折叠式后...目的:评价白内障术后不同时间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探讨泪膜稳定性的变化与手术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设计自身配对研究。选择2003/2004期间在我院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检查110例120眼)。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及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80例(90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30例(30眼)。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7d;1,3mo依次行SIt、BUT、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并对其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术前两组SIt、B U T测定及角膜荧光染色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2d,B U T测定明显缩短(P<0.001),差异有显著意义,其中囊外组较超声乳化B U T下降明显(P<0.05),SIt明显增加(P<0.001),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增加的程度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7d,两组SIt测定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恢复程度亦无明显差异SIt(P>0.05);术后1moBUT测定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恢复的程度亦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d超声乳化组角膜荧光素染色为(+),伤口处角膜水肿,囊外组角膜荧光素染色为(+~++)。术后1mo,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及伤口处角膜水肿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均影响泪膜稳定性,手术切口越大,影响泪膜稳定性越明显;但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泪膜稳定性恢复程度却无显著性差异。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滴眼液与羟糖苷滴眼液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泪膜稳定性及干眼症状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5-01/2016-10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80例80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目的: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滴眼液与羟糖苷滴眼液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泪膜稳定性及干眼症状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5-01/2016-10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80例80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40例40眼,两组分别实施羟糖苷滴眼液及rb-bFGF滴眼液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炎症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泪液分泌试验(S I 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眼部干眼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0.0%,较对照组72.5%显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5);治疗前两组IL-6、TNF-α、S I t、BUT、FL评分、眼部干眼症状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IL-6、TNF-α、S I t、FL评分、眼部干眼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UT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的各项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治疗中,rb-bFGF滴眼液在调节患者炎症因子表达。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探讨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高浓度玻璃酸钠在老年干眼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目的选取2023年3—12月苏州工业园区星塘医院收治的60例(120眼)干眼症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60眼)。对照组给予0.3%玻璃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普拉洛芬。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 Up Time,BUT)、荧光素染色评分(Fluorescent,FL)、泪液分泌实验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3%,高于对照组的8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1,P<0.05)。观察组BUT、FL评分、泪液分泌实验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干眼症患者采用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高浓度玻璃酸钠滴眼液能够提升总有效率,改善泪膜稳定性,且安全性良好。
文摘目的:评价白内障术后不同时间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探讨泪膜稳定性的变化与手术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设计自身配对研究。选择2003/2004期间在我院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检查110例120眼)。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及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80例(90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30例(30眼)。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7d;1,3mo依次行SIt、BUT、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并对其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术前两组SIt、B U T测定及角膜荧光染色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2d,B U T测定明显缩短(P<0.001),差异有显著意义,其中囊外组较超声乳化B U T下降明显(P<0.05),SIt明显增加(P<0.001),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增加的程度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7d,两组SIt测定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恢复程度亦无明显差异SIt(P>0.05);术后1moBUT测定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恢复的程度亦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d超声乳化组角膜荧光素染色为(+),伤口处角膜水肿,囊外组角膜荧光素染色为(+~++)。术后1mo,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及伤口处角膜水肿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均影响泪膜稳定性,手术切口越大,影响泪膜稳定性越明显;但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泪膜稳定性恢复程度却无显著性差异。
文摘目的: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滴眼液与羟糖苷滴眼液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泪膜稳定性及干眼症状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5-01/2016-10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80例80眼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40例40眼,两组分别实施羟糖苷滴眼液及rb-bFGF滴眼液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炎症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泪液分泌试验(S I 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眼部干眼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0.0%,较对照组72.5%显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P<0.05);治疗前两组IL-6、TNF-α、S I t、BUT、FL评分、眼部干眼症状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IL-6、TNF-α、S I t、FL评分、眼部干眼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UT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的各项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患者治疗中,rb-bFGF滴眼液在调节患者炎症因子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