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魏洛阳时代墓葬的发现与研究述评 被引量:7
1
作者 倪润安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45-49,共5页
"北魏洛阳时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反映北魏社会信息载体的已发掘的墓葬资料,多分布在豫、晋、蒙、冀、鲁、陕、甘地区。中外学者从其墓地制度、墓葬形制、墓葬图像、随葬品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取... "北魏洛阳时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反映北魏社会信息载体的已发掘的墓葬资料,多分布在豫、晋、蒙、冀、鲁、陕、甘地区。中外学者从其墓地制度、墓葬形制、墓葬图像、随葬品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为探索洛阳时代的历史原貌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但在一些主要问题的认识上,也还存在着视点相同、思考模式同一化等问题,变换视角,重视细节,应是未来研究中需要强化的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洛阳时代 墓葬考古 研究特点
下载PDF
北魏洛阳时代晚期墓葬图像试析
2
作者 武俊华 《文物季刊》 2022年第4期58-72,共15页
北魏洛阳时代晚期墓葬中集中出现的四神、升仙、神兽、孝子故事等线刻图像,在组合、内容、布局、雕刻技法等方面都显示出极强的时代特色。研究认为,这些图像是在大量吸收汉晋传统、平城艺术、南朝风格等基础上,创设形成的一种新的丧葬... 北魏洛阳时代晚期墓葬中集中出现的四神、升仙、神兽、孝子故事等线刻图像,在组合、内容、布局、雕刻技法等方面都显示出极强的时代特色。研究认为,这些图像是在大量吸收汉晋传统、平城艺术、南朝风格等基础上,创设形成的一种新的丧葬艺术模式,是北魏洛阳时代丧葬制度汉化改革的成果。随着北魏分裂,胡化势力抬头,这一系统化重构形成的图像组合形式受到破坏,反汉化的多元艺术风格再次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洛阳时代 墓葬图像 汉化改革 丧葬制度 图像重构
下载PDF
北魏洛阳时代陶俑服饰浅析
3
作者 史崧志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第23期1-4,共4页
北魏洛阳时代的服饰风格影响深远。文章从北魏洛阳时代各个地区墓葬中出土的陶俑服饰出发,分析研究当时人们的服饰风格和特点,在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下,草原胡风与汉族传统发生了融合与交流,并传承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 北魏 洛阳时代 服饰 民族融合
下载PDF
北魏洛阳时代墓葬文化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倪润安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6-128,共33页
"北魏洛阳时代"是隋唐盛世出现前夕的重大历史转型期。墓葬作为当时社会信息的载体,不断积累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成为探索洛阳时代历史原貌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本文从随葬品、墓葬形制、墓葬图像三个方面进一步系统总结了洛阳... "北魏洛阳时代"是隋唐盛世出现前夕的重大历史转型期。墓葬作为当时社会信息的载体,不断积累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成为探索洛阳时代历史原貌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本文从随葬品、墓葬形制、墓葬图像三个方面进一步系统总结了洛阳地区墓葬文化的特征,以寻找洛阳时代四十年间墓葬文化发展的转折点,建立起一个参照系;并通过洛阳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全面把握洛阳时代墓葬文化的特点和演变趋势,进而讨论由此产生的其对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洛阳时代 墓葬文化 洛阳地区 区域比较
原文传递
北朝晚期墓葬形制研究——以北魏洛阳时代至北齐都城地区的墓葬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王音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2-104,共13页
北朝晚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也体现在了墓葬文化面貌上;而墓葬形制结构作为丧葬礼制的重要表现方面,对于墓葬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墓葬形制结构的角度出发,以区域为单位,对北魏洛阳时代和东魏、北齐时... 北朝晚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也体现在了墓葬文化面貌上;而墓葬形制结构作为丧葬礼制的重要表现方面,对于墓葬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墓葬形制结构的角度出发,以区域为单位,对北魏洛阳时代和东魏、北齐时期都城地区的墓葬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与史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总结了墓葬形制结构方面等级制度的形成与变迁,并分析了相关的文化因素及其传承与变革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葬形制结构 北朝晚期 北魏洛阳时代 东魏 北齐
原文传递
北魏洛阳时代洛阳地区高等级墓葬的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任平平 《洛阳考古》 2019年第1期46-53,共8页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北魏洛阳时代、洛阳地区的高等级墓葬进行讨论,并通过对鲜卑、汉人高等级墓葬的比较分析,讨论导致其发生异同的原因及其发展演变规律。
关键词 北魏洛阳时代 洛阳地区 高等级墓葬
原文传递
论北魏迁洛宗室的知识素养与文化价值取向—以洛阳邙山墓志为中心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4-190,共7页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后,身为天潢贵胄的宗室阶层置身全新的文化环境当中,其意识形态、知识素养和价值取向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早先植根北亚草原的民族习俗被逐渐抛弃,成熟、先进的华夏及异域文明开始占据其精神世界,形成多元...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后,身为天潢贵胄的宗室阶层置身全新的文化环境当中,其意识形态、知识素养和价值取向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早先植根北亚草原的民族习俗被逐渐抛弃,成熟、先进的华夏及异域文明开始占据其精神世界,形成多元化的混合格局。在诸多结构元素里,汉文化中的河北学风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这种主张务实进取的学术流派驱策他们积极入世、建功立业,为维护帝国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代表汉文化时尚潮流的江左新风则是重要的点缀,使宗室得以与士族名望有效沟通。迁洛宗室的这种文化价值取向是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和客观反映。洛阳邙山出土的宗室墓志对此有详细的记载,是这项研究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宗室 知识素养 价值取向 洛阳时代 邙山墓志
下载PDF
洛阳出土北魏修长型陶俑初探
8
作者 徐婵菲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24年第11期121-133,200,共14页
20世纪50年代之前出土了一类形制特别的北魏陶俑,其身材修长,下身明显长于上身,给人比例失调的感觉。因为是盗掘出土且大部分流失海外,所以这种修长型俑很久以来没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本文收集的13件此类陶俑,分别藏于加拿大皇家安大... 20世纪50年代之前出土了一类形制特别的北魏陶俑,其身材修长,下身明显长于上身,给人比例失调的感觉。因为是盗掘出土且大部分流失海外,所以这种修长型俑很久以来没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本文收集的13件此类陶俑,分别藏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修长型俑均为平背俑。从形制上看,他们应属于北朝俑群四大组合中的第二组和第三组,即出行仪仗俑和侍仆俑;从造型风格和衣冠服饰方面考察,修长型俑具有洛阳地区北魏陶俑的风格,其出土地区应是河南洛阳。结合陶俑自身特征和历史文献分析,修长型俑流行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至宣武帝时期。修长型俑的重新发现,填补了北魏洛阳时代第一期陶俑资料的空白,为研究北魏墓葬陶俑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长型陶俑 洛阳地区 北魏洛阳时代
原文传递
从嘎仙洞、盛乐、平城到洛阳——拓跋鲜卑迁徙和发展历程 被引量:1
9
作者 韩生存 《云冈研究》 2021年第2期69-78,共10页
拓跋鲜卑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的一支,从大兴安岭嘎仙洞出发,经历"九难八阻",一步步地逐渐向外走来,经历了最重要的发展时期:盛乐时代、平城时代和洛阳时代,完成了从原始部落联盟向封建制的转变,从而使拓跋鲜卑从偏居一... 拓跋鲜卑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的一支,从大兴安岭嘎仙洞出发,经历"九难八阻",一步步地逐渐向外走来,经历了最重要的发展时期:盛乐时代、平城时代和洛阳时代,完成了从原始部落联盟向封建制的转变,从而使拓跋鲜卑从偏居一隅落后的少数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建立北魏王朝,结束了混乱割据的十六国时代,使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对峙的时代——南北朝时代。与此同时,拓跋鲜卑大胆革新,努力学习和融入先进的汉文化,兼容并蓄多元文化,并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鲜卑 嘎仙洞 盛乐时代 平城时代 洛阳时代 发展历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