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2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白鹇日活动节律分化研究 ——以都庞岭和大围山种群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唐佳敏 杨道德 +2 位作者 曹越 李佳琦 张志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21-2631,共11页
种群行为分化是物种适应环境的基础,而同一物种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体现其生态适应的重要内容。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由生态条件和种间竞争等因素引起的,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物种活动节律的分化,有助于对种群的动态管理... 种群行为分化是物种适应环境的基础,而同一物种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体现其生态适应的重要内容。不同地理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是由生态条件和种间竞争等因素引起的,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物种活动节律的分化,有助于对种群的动态管理和保护。为研究同一物种在不同分布区域的年周期行为节律,通过提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在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南浏阳大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布设的60台红外相机中监测到的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种群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雅各布斯选择指数(Jacobs Selection Index,JSI)对白鹇的日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选择进行了构建与比对,同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及T检验(T-Test)分析了两个异域分布的白鹇种群活动节律的分化趋势。结果表明:都庞岭分布的白鹇在全年和冷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单峰模式,暖季为双峰模式;大围山分布的白鹇在全年的日活动节律为连续多峰模式,冷季和暖季为单峰模式。在活动时段的选择上,都庞岭分布的白鹇在全年和暖季更偏好在上午(JSI=0.479,JSI=0.461)活动,冷季更喜欢在中午(JSI=0.593)活动,全年和不同季节对日落(-0.41<JSI<0)为消极选择;而大围山分布的白鹇在全年和冷季偏好在下午(JSI=0.454,JSI=0.673)活动最多,暖季在上午(JSI=0.423)活动最多,同时对日落为正向选择(JSI=0.082)。依据活动时间重叠系数,都庞岭和大围山分布的白鹇在暖季的活动时间重叠系数最高(Dhat=0.92);依据活动频次相关性分析,2个地理种群在暖季的活动频次分化程度最高(Cor=-0.92,P<0.01)。综合分析表明,气候适应,回避人为干扰,同域竞争者和捕食者压力等因素可能是引起白鹇不同地理种群的日活动节律分化的原因。本研究结果可为雉类日活动行为分化研究提供经验线索,并为白鹇种群有效管理与栖息地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活动节律 种群行为分化 湖南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南浏阳大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小麂的空间分布及活动节律的区域性差异 被引量:2
2
作者 马钲焱 李佳琦 +6 位作者 万雅琼 李言阔 单继红 王振宇 邵瑞清 张超 李笑颖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232,共11页
小麂(Muntiacus reevesi)是偶蹄目鹿科麂属动物,在我国种群数量丰富,分布广泛,但关于小麂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及活动节律的差异性研究相对较少。为掌握小麂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江西省桃红... 小麂(Muntiacus reevesi)是偶蹄目鹿科麂属动物,在我国种群数量丰富,分布广泛,但关于小麂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及活动节律的差异性研究相对较少。为掌握小麂的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江西省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小麂进行了监测,每个保护区的红外相机数量均为60台,相机工作日分别为9692、9659、14582 d,小麂的独立有效照片数分别为603、665、1032张,并运用单季节占域模型估算了各地区小麂的占域率和探测率,分析了海拔、坡度、植被覆盖度以及距水源地距离等环境变量对小麂活动规律以及分布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桃红岭保护区和九岭山保护区的小麂偏好于海拔较低、坡度较小、植被指数较低、距水源地距离较近的区域;齐云山保护区的小麂偏好于海拔较高、坡度较大、植被指数较高、距水源地距离较近的区域。小麂为明显的晨昏性动物,日活动高峰出现在06:00—08:00和17:00—19:00。其日活动节律在齐云山存在显著季节差异,桃红岭保护区和九岭山保护区则无显著季节差异,各保护区之间的年活动节律不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小麂的活动节律模式及其季节性变化,进一步了解小麂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态习性,为这一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麂 占域模型 红外相机 活动节律
下载PDF
江西桃红岭保护区同域分布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差异 被引量:1
3
作者 孔凡前 沈博文 +9 位作者 李笑颖 周鸭仙 李言阔 李佳琦 万雅琼 詹建文 刘武华 胡慧建 刘丙万 马钲焱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0,共9页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7年3月—2019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有蹄类动物开展野外监测。在15208个相机有效工作日中,共拍摄到梅花鹿(Cervus nippon)、野猪(Sus scro...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7年3月—2019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有蹄类动物开展野外监测。在15208个相机有效工作日中,共拍摄到梅花鹿(Cervus nippon)、野猪(Sus scrofa)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3种有蹄类动物,相对丰富度依次为3.90%、9.72%和39.59%。年活动格局分析表明,梅花鹿和野猪在4月相对丰富度最高,小麂在5月和7月相对丰富度最高,三者均在12月相对丰富度最低。核密度估计和重叠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1)在日活动节律上,梅花鹿属于夜间活动为主、晨昏活动为辅类型,野猪与小麂同属于以晨昏活动为主、昼间活动为辅类型。(2)梅花鹿日活动节律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与夏季的重叠系数最高(Δ=0.83)。野猪与小麂日活动节律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3)不同物种日活动节律的重叠系数存在差异。野猪与小麂的日活动模式高度重叠,但与梅花鹿的活动高峰基本错开。研究揭示了3种有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为深入开展同域分布有蹄类物种的共存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桃红岭保护区 有蹄类 活动节律 季节性差异
下载PDF
野化放归丹顶鹤活动节律、家域特征和栖息地选择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浩 王刚 +3 位作者 王成 薛菲 成海 张亚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6-1538,共13页
了解野放丹顶鹤的运动模式、家域和栖息地选择的时间节律特征对丹顶鹤种群保护和栖息地管理尤为重要。基于GPS-GSM跟踪数据,综合运用3S技术、动态布朗桥模型、栖息地选择指数,研究了盐城海滨湿地野放丹顶鹤在不同生活周期的活动节律、... 了解野放丹顶鹤的运动模式、家域和栖息地选择的时间节律特征对丹顶鹤种群保护和栖息地管理尤为重要。基于GPS-GSM跟踪数据,综合运用3S技术、动态布朗桥模型、栖息地选择指数,研究了盐城海滨湿地野放丹顶鹤在不同生活周期的活动节律、家域的面积和重叠指数,以及栖息地选择。结果表明:(1)丹顶鹤日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丹顶鹤活动强度:育成期>越冬期>孵化期>育雏期,孵化期和育雏期日间活动强度平稳,育成期和越冬期呈“双峰”模式。(2)丹顶鹤95%家域面积均值介于(111.18±22.15)hm^(2)-(621.28±105.77)hm^(2),育成期((621.28±105.77)hm^(2))>育雏期((226.83±54.86)hm^(2))>孵化期((112.40±7.72)hm^(2))>越冬期((111.18±22.15)hm^(2));核心家域面积均值介于(0.53±0.26)-(45.78±6.66)hm^(2),育成期((45.78±6.66)hm^(2))>育雏期((12.73±3.67)hm^(2))>越冬期((5.18±1.59)hm^(2))>孵化期((0.53±0.26)hm^(2))。不同生活周期家域重叠值为31.08%-46.84%,不同年份重叠值为29.20%-76.21%。(3)家域尺度内,栖息地选择率具有周期性差异。孵化期选择中高覆盖度芦苇生境;育雏期选择水塘生境、中高覆盖度生境以及距水塘潮沟100 m以内生境;育成期选择水塘生境、低和中低覆盖度生境以及距离水塘0-100 m生境;越冬期选择水塘生境、中高覆盖度生境以及距水塘0-100 m生境。研究可为丹顶鹤种群保护和栖息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活动节律 家域 栖息地选择 盐城海滨湿地
下载PDF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六种偶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与空间利用
5
作者 韩一敏 肖梅 +7 位作者 何梦楠 李明富 侯蓉 吴鹏程 何芳 谌利民 胡杰 陈鹏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8-610,共13页
了解群落中具有相似生态位的同域分布物种的时空分布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于2021年1—12月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应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监测,共布设红外相机82台,总相机工作日为18710 d。... 了解群落中具有相似生态位的同域分布物种的时空分布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于2021年1—12月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应用红外相机技术进行大中型哺乳动物的监测,共布设红外相机82台,总相机工作日为18710 d。采用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占域模型(Occupancy model)分析冷季和暖季该保护区内6种偶蹄类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在冷季和暖季的日活动节律高度重叠(△≥0.80),中华扭角羚(Budorcas tibetan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野猪(Sus scrofa)为中度重叠(△值为0.50~0.80);(2)毛冠鹿、小麂、中华扭角羚、中华斑羚和野猪的日活动模式均为双峰型,且都具有晨昏习性,中华鬣羚偏夜行性,日活动模式为多峰型;(3)在冷季,中华扭角羚的占域率最高(0.70),在暖季,中华斑羚的占域率最高(0.96),中华鬣羚在冷季和暖季的占域率均最低,分别是0.18和0.19;(4)海拔、坡度、坡向、距水源地距离及距道路距离是影响这6种偶蹄类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研究显示,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6种偶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与空间利用在冷季和暖季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不同季节偶蹄类动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今后该区域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偶蹄类动物 季节性 活动节律 空间利用 占域模型
下载PDF
同域分布的红腹锦鸡与红腹角雉活动节律比较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志前 曹和琴 +1 位作者 杨光美 粟海军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为揭示同域分布的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在活动节律上的异同及其在人为干扰下的变化,本研究利用2017—2020年长时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建立重叠模型对两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 为揭示同域分布的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在活动节律上的异同及其在人为干扰下的变化,本研究利用2017—2020年长时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建立重叠模型对两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雉类均以晨昏活动为主,与繁殖季(Δ=0.874,P>0.05)和多雨季(Δ=0.869,P>0.05)相比,非繁殖季(Δ=0.862,P>0.05)和少雨季(Δ=0.914,P>0.05)的活动节律重叠系数较高,但活动高峰并不相同;(2)红腹锦鸡对人类活动(Δ=0.787,P<0.05)和家畜(Δ=0.831,P<0.05)两种人为干扰类型都表现出较明显的规避行为,而红腹角雉对家养动物的规避程度较小(Δ=0.878,P>0.05)。可见,同域分布的这两种雉类尽管活动节律重叠较大,但仍在活动节律上存在季节性差异,且应对人为干扰的响应亦有不同。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探究两种雉类的行为生态和物种共存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锦鸡 红腹角雉 人为干扰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监测
下载PDF
广西恩城黑叶猴的日活动节律及活动时间分配
7
作者 王景 黄乘明 +6 位作者 范鹏来 赵家新 黄容 李文华 李俊 姚维 周岐海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1-698,共8页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为喀斯特石山生境特有的珍稀濒危非人灵长类动物,其种群面临严重的人为干扰,栖息地严重破碎化。2019年7月—2020年6月,以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黑叶猴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其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为喀斯特石山生境特有的珍稀濒危非人灵长类动物,其种群面临严重的人为干扰,栖息地严重破碎化。2019年7月—2020年6月,以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黑叶猴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其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数据来探究黑叶猴对破碎化石山生境的行为适应。结果表明:恩城黑叶猴日活动高峰出现在07:00—11:00和18:00—19:00。各活动的高峰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与旱季相比,雨季上午的觅食高峰期提前约1 h,而下午的觅食高峰期延后约1 h,上午和下午的移动高峰期均提前约2 h。在恩城黑叶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中,用于休息、觅食和移动的时间分别占日活动时间分配的42.81%、26.72%和27.00%,仅有2.30%和1.16%的时间用于理毛和其他行为。除理毛行为外,恩城黑叶猴用于其他行为的时间比例无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而旱季用于理毛的时间明显高于雨季。研究结果可为破碎化生境中黑叶猴的保护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活动节律 时间分配 季节性差异 破碎化生境
下载PDF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小灵猫及其潜在啮齿类猎物活动节律的季节适应格局
8
作者 白小节 肖文宏 +3 位作者 张廷跃 刘邦友 肖治术 刘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9-320,共12页
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具有内源性且受外界生态因素(光周期、气候和食物等)影响,是动物生态适应性特征之一。阐明活动节律与气候和捕食者−猎物的关系,对于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指导保护等至关重要。目前通过红外相机技术探究野生动物日活动... 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具有内源性且受外界生态因素(光周期、气候和食物等)影响,是动物生态适应性特征之一。阐明活动节律与气候和捕食者−猎物的关系,对于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指导保护等至关重要。目前通过红外相机技术探究野生动物日活动节律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灵猫科动物是热带和亚热带生境中的重要次级消费者之一,但其野外相关研究甚少。本研究基于2016年12月至2022年7月在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设置的60个红外相机位点监测影像资料,筛选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及其相应监测位点的潜在啮齿类猎物数据。通过核密度函数比较分析了保护区内、外的小灵猫及其潜在啮齿类猎物在雨季、旱季的日活动节律特征。结果显示,小灵猫有明显的晨昏两个活动高峰,时间分别是03:00—06:00和19:00—24:00。季节比对发现,小灵猫雨季凌晨活动高峰(03:00—05:00)早于旱季(04:00—06:00),活动强度较旱季高且集中;黄昏后的活动较旱季有所延长。进一步分析其活动与潜在的啮齿类猎物的重叠度,结果发现小灵猫与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的重叠度整体较低(雨季,Δ=0.18;旱季,Δ=0.16);与夜行性鼠类的活动节律重叠度高达90%以上,其中旱季的重叠系数(Δ=0.93)高于雨季(Δ=0.90)。此外,在保护区内的小灵猫凌晨活动高峰结束较保护区外延迟约1 h;黄昏后高峰阶段的活动强度(核密度)峰值明显高于保护区外。少许日间活动也主要出现在保护区内。上述结果表明,小灵猫的昼夜节律既有保守性,也具有一定的季节可塑性。这些特征型表现与季节性猎物分布和环境变化关联,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对充分认识小灵猫生活史特征以及实现物种有效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灵猫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捕食者−猎物关系 季节性 人类活动
下载PDF
贺兰山岩羊活动节律与家域特征
9
作者 崔爽 胡天华 +4 位作者 余梦琦 梁咏亮 李岳诚 郭松涛 刘振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0-489,共10页
野生动物的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是其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形成的生存模式,研究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野生动物生态适应性,维护生态平衡,并有助于制定科学保护策略。因此,基于北斗卫星追踪项圈监测技术,深入研究了贺兰山岩羊(P... 野生动物的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是其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形成的生存模式,研究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野生动物生态适应性,维护生态平衡,并有助于制定科学保护策略。因此,基于北斗卫星追踪项圈监测技术,深入研究了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全年的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以及不同季节、性别的个体差异。研究表明:(1)岩羊属于晨昏性动物(06:00—10:00、16:00—20:00),4个季节均表现为双峰模式的日活动节律;(2)岩羊全年的活动速率为(0.17±0.51)km/h,且不同季节的活动速率存在显著差异(χ^(2)=133.48,df=3,p<0.05),冬季活动速率最高,为0.23 km/h;雌雄个体间活动速率存在边缘显著差异(Z=-1.913,p=0.056),雄性个体的活动速率高于雌性个体;(3)岩羊的家域和核域范围无明显季节性差异(家域,χ^(2)=1.623,df=3,p=0.654;核域,χ^(2)=0.727,df=3,p=0.867),性别间无显著差异。建议保护团队在晨昏高峰期加强监测,避免人为干扰;在冬季采取补饲等保护措施确保食物充足;并在制定管理计划时充分考虑家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羊 卫星项圈 活动节律 家域
下载PDF
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活动节律及生境选择研究
10
作者 向杰 张自亮 +8 位作者 谢增文 何佳秀 王秋盼 鲁云 刘菊敏 黄玉萍 兰香英 张佑祥 吴涛 《生命科学研究》 CAS 2024年第3期258-266,共9页
为弄清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种群、活动节律及生境特征,采用红外相机技术于2021年3月—2022年5月、2023年3月—12月对该保护区毛冠鹿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毛冠鹿位点出现率为66.67%,相对... 为弄清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的种群、活动节律及生境特征,采用红外相机技术于2021年3月—2022年5月、2023年3月—12月对该保护区毛冠鹿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毛冠鹿位点出现率为66.67%,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RAI)为1.61;2)毛冠鹿日活动强度具有明显差异性,在4:00—6:00相对多度指数最低,在18:00—20:00相对多度指数最高;3)毛冠鹿月活动强度具有明显差异性,在6月相对多度指数达到高峰,形成单峰型活动节律;4)不同季节毛冠鹿对生境的选择不同,在春季,海拔、植被类型以及灌木盖度是影响毛冠鹿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在夏季,海拔与灌木盖度是影响毛冠鹿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在秋季,海拔与坡位是影响毛冠鹿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在冬季,海拔、坡位、植被类型与乔木盖度均成为毛冠鹿生境选择的主导因素;5)毛冠鹿在冬季与其他3个季节对于乔木盖度、灌木盖度与坡向的选择有显著性差异,其他3个季节偏向于乔木盖度为51%~75%、灌木盖度为51%~75%的半阴坡生境,冬季偏向于乔木盖度为76%~100%、灌木盖度为26%~50%的半阳坡生境,而春、夏、秋3个季节间的生境选择均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冠鹿 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活动节律 生境选择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的云岭山脉南部地区花面狸的分布和活动节律研究
11
作者 段升伟 金吉辉 +3 位作者 张德祥 于岱含 金朝光 杨士剑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5,共8页
2019年10月—2021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云岭山脉南部地区花面狸(Paguma larvata)的分布和活动节律进行研究。布设相机125台,共收集61个分布位点和283张独立有效照片。结果表明:花面狸在云岭山脉南部地区分布广泛,可利用多种类型生境... 2019年10月—2021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云岭山脉南部地区花面狸(Paguma larvata)的分布和活动节律进行研究。布设相机125台,共收集61个分布位点和283张独立有效照片。结果表明:花面狸在云岭山脉南部地区分布广泛,可利用多种类型生境,但在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中活动频率较高;花面狸在海拔2700~3700 m活动频率最高,不同季节的活动频率在海拔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花面狸是夜行性动物,日活动节律呈双峰型,活动高峰为20:00—22:00和04:00—06:00;季节活动节律呈现明显差异,冬季和其他季节之间、春季和秋季之间活动节律均有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面狸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云岭山脉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加查峡谷喜马拉雅鬣羚活动节律研究
12
作者 王志祥 王雪宇 +4 位作者 黄凯 朱宇航 夏万才 费汉榄 黎大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83,共8页
雅鲁藏布江加查峡谷内栖息着种类丰富的野生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喜马拉雅鬣羚(Capricornis thar)也生活在峡谷内,但一直未见喜马拉雅鬣羚的系统调查研究,而影响对喜马拉雅鬣羚的科学保护。因此,为了促进加查峡谷后续开展... 雅鲁藏布江加查峡谷内栖息着种类丰富的野生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喜马拉雅鬣羚(Capricornis thar)也生活在峡谷内,但一直未见喜马拉雅鬣羚的系统调查研究,而影响对喜马拉雅鬣羚的科学保护。因此,为了促进加查峡谷后续开展科学、有效地保护和管理工作,2020年5月到2022年12月,在加查峡谷内共布设85台红外相机对喜马拉雅鬣羚进行监测,并且对喜马拉雅鬣羚的活动节律进行初步研究。相机总工作天数39109 d,其中80台相机拍摄到喜马拉雅鬣羚,共获得有效照片15744张,其中独立有效探测照片数2650张。研究结果:1)喜马拉雅鬣羚全年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双峰型,活动高峰出现在4∶00—6∶00和19∶00—21∶00,活动低谷出现在10∶00—15∶00;2)四季对比发现秋季的活动强度比春、夏、冬季高;3)旱季的活动高峰比雨季的活动高峰提前1 h,并持续更长的时间;4)喜马拉雅鬣羚为夜行性动物。使用红外相机对加查峡谷进行了近两年半的监测,对峡谷喜马拉雅鬣羚的活动节律有了一定了解,为后续的研究、保护以及管理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鬣羚 红外相机 活动节律 雅鲁藏布江加查峡谷
下载PDF
贡嘎山地区雪豹的日活动节律、活动海拔及适宜栖息地
13
作者 杨创明 何兴成 +6 位作者 廖静 周华明 阮光华 王旭 肖启程 廖文菊 吴猛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4-623,共10页
基于2012—2018年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对贡嘎山地区雪豹Panthera uncia的日活动节律、活动海拔及适宜栖息地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雪豹主要在夜间活动(昼行性指数<0.54),活动海拔3 996~4 969 m,平均为4 674 m,随海拔梯度上升,雪豹的相机... 基于2012—2018年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对贡嘎山地区雪豹Panthera uncia的日活动节律、活动海拔及适宜栖息地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雪豹主要在夜间活动(昼行性指数<0.54),活动海拔3 996~4 969 m,平均为4 674 m,随海拔梯度上升,雪豹的相机捕获率呈增加趋势。年均降水量和气温日较差对雪豹适宜栖息地预测模型的贡献率最大,是影响雪豹栖息地选择的重要环境因子。在27 467.21 km^(2)的评价范围内,雪豹适宜栖息地面积约4 265.15 km^(2),其中,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适宜栖息地面积约1 431.78 km^(2),占雪豹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的33.57%,最大连续适宜栖息地斑块分布在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面积约2 465.50 km^(2)。研究表明,保护雪豹需要综合管护保护区及其以外更大的适宜栖息地,特别是雪豹常出没的高海拔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峡谷地区 雪豹 活动节律 海拔 适宜栖息地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野化梅花鹿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研究
14
作者 芦光 王贝爻 +3 位作者 曹林 薛攀 时集体 王晓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80-84,88,共6页
为了研究人工饲养梅花鹿在野外适应的情况,2020年5月—2021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河南省济源市圈养野化梅花鹿进行了调查。采用公里网格的形式,安放了20台红外相机,共收获3334有效相机日,获取独立照片9669张。成年梅花鹿雌雄比为1.45... 为了研究人工饲养梅花鹿在野外适应的情况,2020年5月—2021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河南省济源市圈养野化梅花鹿进行了调查。采用公里网格的形式,安放了20台红外相机,共收获3334有效相机日,获取独立照片9669张。成年梅花鹿雌雄比为1.45。共记录到11种集群模式,单只雌体占总数的36.63%,单只雄性占总数的37.41%;多雌集群的比例达到9.07%;幼体单只占比4.92%。在携有幼体的情况中,以单只或多只雌体携幼为主,拍摄到371张独立有效照片,其余2种情况仅拍摄到69张照片。雌体携幼主要发生在夏季,而雄体携幼主要发生在冬季。梅花鹿的日活动节律呈双峰型,分别为06:00—08:00和16:00—18:00。冬季的梅花鹿日活动时间段为08:00—16:00,活动峰值在11:00—13:00。春-夏季的重叠系数最大(Δ=0.9350,P<0.01),其次是春-秋季(Δ=0.9134,P<0.01)、冬-春季(Δ=0.8785,P<0.01)和夏-秋季(Δ=0.8760,P<0.01),重叠系数最小的季节是夏-冬季(Δ=0.8214,P<0.01)。该研究基于无人为干扰的野外圈养条件下的调查记录,研究了野化梅花鹿的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为梅花鹿下一步野外放归提供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红外相机技术 活动节律 集群行为
下载PDF
四川山鹧鸪日活动节律的比较研究
15
作者 徐媛媛 梁灵玥 +4 位作者 万永清 陈本平 李国金 付义强 王琼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6-411,441,共7页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雉科Phasianidae鸟类。以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20—2022年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两地四川山鹧鸪种群的...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雉科Phasianidae鸟类。以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20—2022年红外相机的监测数据,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两地四川山鹧鸪种群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老君山种群在繁殖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多峰型,非繁殖季为双峰型;而马鞍山种群的日活动节律均为双峰型。但2个种群的活动模式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表明,四川山鹧鸪的日活动节律兼具保守性和可塑性,丰富了该物种的基础生态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山鹧鸪 活动节律 可塑性 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建德市白鹇分布特征及活动节律
16
作者 许在恩 吴文骁 +3 位作者 彭健健 徐裕良 吴家森 库伟鹏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期30-33,共4页
为了解浙江省建德市境内白鹇(Muntiacus reevesi)的分布及活动节律,于2022年1-1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其进行了网格化监测,布设102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共调查了36720相机日。结果表明:白鹇倾向于在常绿阔叶林中活动(相对丰富度指数为3.44%),... 为了解浙江省建德市境内白鹇(Muntiacus reevesi)的分布及活动节律,于2022年1-1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其进行了网格化监测,布设102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共调查了36720相机日。结果表明:白鹇倾向于在常绿阔叶林中活动(相对丰富度指数为3.44%),在海拔200~299 m的区域活动更频繁(相对丰富度指数为2.56%),以航头镇的活动强度最大(相对丰富度指数为8.33%);白鹇种群日活动模式为三峰型,活动高峰分别为6:00、11:00和17:00;全年当中以3-4月份和11月份活动较为频繁。研究结果可为白鹇种群及其栖息地的管理与保护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白鹇 建德市
下载PDF
紫金白溪自然保护区白鹇活动节律分析
17
作者 张燕婷 吴林芳 +2 位作者 张志坚 李玉峰 丁向运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0,共6页
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东省紫金白溪自然保护区内白鹇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白鹇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昼行性,日活动节律有2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6∶00—7∶00和15∶00—16∶00,活动低谷期在12∶00... 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东省紫金白溪自然保护区内白鹇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白鹇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昼行性,日活动节律有2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6∶00—7∶00和15∶00—16∶00,活动低谷期在12∶00.白鹇在不同季节内的日活动节律存在变化,冬夏季差异最为显著,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最低(Δ=0.860,P<0.01).在相同季节的不同海拔上白鹇的活动节律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夏季.夏季高海拔带个体活动比低海拔带个体活动频繁,早晨更为活跃;低海拔带个体活动则在午后更为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白鹇 活动节律 季节变化 海拔
下载PDF
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及影响因素初步研究
18
作者 马运军 提布 +10 位作者 江次农布 杨建强 斯那劳丁 木艳春 张鹏万 史岩 和雁南 和春菊 扎史品初 马金林 扎巴都吉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动物活动节律是了解动物生存策略和科学管护的基础,为探究白马雪山保护区有蹄类活动节律及影响因素,于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控74台红外相机,对比分析白马雪山保护区德钦叶日、维西塔城片区有蹄类动物... 动物活动节律是了解动物生存策略和科学管护的基础,为探究白马雪山保护区有蹄类活动节律及影响因素,于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控74台红外相机,对比分析白马雪山保护区德钦叶日、维西塔城片区有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及人为活动影响。为掌握白马雪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日活动节律及科学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蹄类 活动节律 人为活动 白马雪山
下载PDF
红外相机监测豺在祁连山的活动节律探讨
19
作者 付鸿彦 马有旭 +1 位作者 董万涛 赵锐 《甘肃林业》 2024年第5期27-28,共2页
豺是山地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是犬科豺属中的唯一物种,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陆,目前则可能呈高度破碎化分布,在我国东部、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甚至有区域性绝灭的可能。在过去30年间经历了严重的分布萎缩和剧烈的种群下降,祁... 豺是山地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是犬科豺属中的唯一物种,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陆,目前则可能呈高度破碎化分布,在我国东部、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甚至有区域性绝灭的可能。在过去30年间经历了严重的分布萎缩和剧烈的种群下降,祁连山国家公园是豺在中国重要的残存分布区之一,开展豺的调查和保护工作对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豺隶属于哺乳纲食肉目豺科,主要以群体围捕的方式猎食。食物主要以岩羊等偶蹄目动物为食,常活动于海拔2000~4000米之间的河谷、沟谷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蹄目动物 活动节律 食肉目 哺乳纲 草原生态系统 犬科 红外相机监测 山地森林
下载PDF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活动节律研究
20
作者 邓彦 罗凌 李乔明 《贵州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69-74,共6页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丰富的雉类资源,在贵州省乃至我国西南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2016年1月8日—2020年4月25日,在大沙河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布设了99个固定相机位点,开展了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丰富的雉类资源,在贵州省乃至我国西南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2016年1月8日—2020年4月25日,在大沙河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布设了99个固定相机位点,开展了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活动节律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集群有显著差异,雌性群、雄性群和混合群3种集群方式高峰均在不同季节并具有一定规律性。(2)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雉类日活动节律无显著差异(P>0.05),均主要在6:00—20:00进行活动,在早上和傍晚活动强度都相对较大,总体活动频率轨迹相似,但日活动最大频率在12:00—16:00时段有一定差异。(3)根据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雉类年活动节律无显著差异(P>0.05),总体活动趋势相似,但红腹锦鸡活动高峰在冬末春初,红腹角雉活动高峰在秋季,两种雉类全年活动高峰不重叠。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通过错峰活动减少空间重叠,避免种间竞争,这种空间上的分化有利于二者的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锦鸡 红腹角雉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