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州象牙浅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1
作者 周敏 王明盛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25-28,共4页
本文介绍了常州象牙浅刻艺术经历的近四十年的发展,从村办企业到乡镇企业再变为承包制,最后走上了由传承人创办个人艺术工作室的发展模式;阐述了常州象牙浅刻通过刀法运用线条刻画的手法表现出来的效果既具中国画神韵又不失雕刻所讲究... 本文介绍了常州象牙浅刻艺术经历的近四十年的发展,从村办企业到乡镇企业再变为承包制,最后走上了由传承人创办个人艺术工作室的发展模式;阐述了常州象牙浅刻通过刀法运用线条刻画的手法表现出来的效果既具中国画神韵又不失雕刻所讲究的金石刀味。常州象牙浅刻艺术在领军人物杨雪芳的带领下,涌现出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为主要代表的新一代传承群体,他们继承了浅刻传统艺术并发展了现代艺术,作品屡获国际国内比赛大奖,引领常州象牙雕刻艺术走上更高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牙浅刻 艺术 发展
下载PDF
浅谈猛犸象牙浅刻艺术的发展及工艺特色 被引量:1
2
作者 高杜平 《天工》 2019年第12期60-61,共2页
象牙浅刻是牙雕艺术中的一大门类,与立雕、浮雕不同,与中国绘画息息相关,它能再现中国绘画所表达的一切题材,远古近代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表现艺术更为广泛。作为常州市象牙浅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对象牙浅刻艺术有着更多地理... 象牙浅刻是牙雕艺术中的一大门类,与立雕、浮雕不同,与中国绘画息息相关,它能再现中国绘画所表达的一切题材,远古近代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表现艺术更为广泛。作为常州市象牙浅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对象牙浅刻艺术有着更多地理解和积累。现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猛犸象牙浅刻艺术的发展和工艺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猛犸象牙 浅刻 工艺特色 独特风格 艺术感染力 审美价值
下载PDF
常州猛犸象牙浅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3
作者 高运辉 《天工》 2022年第11期46-47,共2页
象牙浅刻是牙雕艺术中的重要门类之一,它与立雕、浮雕不同,是在平面的猛犸象牙上以刀代笔来表现中国绘画和书法的深远意境,所以与中国绘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是中国绘画所表达的各类题材的再现。首先阐述常州猛犸象牙浅刻艺术的发展现... 象牙浅刻是牙雕艺术中的重要门类之一,它与立雕、浮雕不同,是在平面的猛犸象牙上以刀代笔来表现中国绘画和书法的深远意境,所以与中国绘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是中国绘画所表达的各类题材的再现。首先阐述常州猛犸象牙浅刻艺术的发展现状,接着对其传承与创新发展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猛犸象牙 浅刻艺术 传承与发展
下载PDF
漫谈竹刻艺术之浅刻源流
4
作者 曹小明 《美术教育研究》 2013年第17期41-41,共1页
浅刻作为竹刻的一种技法,是竹刻技法中历史最悠久的,最适宜表现中国传统书画的笔情墨趣。其产生早于甲骨文,经历了唐、宋、元的逐步完善,至明中叶已臻巅峰,乾嘉以降,更趋文人化,达到极致。
关键词 浅刻书画金石气书卷气
下载PDF
方寸天地 毫芒微雕——浅析象牙浅刻与微雕 被引量:1
5
作者 霍楠 《北京民俗论丛》 2014年第1期89-101,共13页
牙刻是象牙雕刻艺术中的一个主要门类,牙刻又叫线刻,线刻又可分为浅刻与微雕。象牙浅刻是牙雕艺术中的一个主要门类,它不同于圆雕、浮雕等,是在象牙平面上以刀代笔,表现出中国绘画和书法的深远意境,属于文人雕刻。象牙表面光洁,质地细... 牙刻是象牙雕刻艺术中的一个主要门类,牙刻又叫线刻,线刻又可分为浅刻与微雕。象牙浅刻是牙雕艺术中的一个主要门类,它不同于圆雕、浮雕等,是在象牙平面上以刀代笔,表现出中国绘画和书法的深远意境,属于文人雕刻。象牙表面光洁,质地细腻且有韧性,正是浅刻的上佳材料;微雕是在浅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制虽小却能在内涵境界上体现出很大的气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刻 象牙 微雕 线 艺术
原文传递
浅谈竹刻技法与浅刻刀法的表现 被引量:1
6
作者 周益海 《上海工艺美术》 2015年第3期68-70,共3页
竹刻艺术是中国古老的传统雕刻艺术,是受到世人重视的一门艺术。它同绘画艺术关系密切,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艺术家在竹材上运用线条刻划等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观情趣。因限于竹材之大小,不可能有较大的艺术品... 竹刻艺术是中国古老的传统雕刻艺术,是受到世人重视的一门艺术。它同绘画艺术关系密切,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艺术家在竹材上运用线条刻划等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观情趣。因限于竹材之大小,不可能有较大的艺术品,但可展现小中见大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刻 艺术 小中见大 艺术形象 仿古铜器 考古发掘资料 透雕 张希黄 提梁壶
原文传递
农夫偏爱竹 茧指剔青筠——记朱小华的陷地浅刻和留青
7
作者 王世襄 《收藏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22,共2页
1997年7月2日,一位署名朱小华的写信给我,寄到白塔寺东夹道乙21号。过了两年,信才转到我家。我和朱小华素昧平生,也想不起有知我者住在白塔寺。长期浮沉而信未丢失,可称是奇迹,也算是有缘了。朱小华自称是河北雄县张岗乡张二村的一个普... 1997年7月2日,一位署名朱小华的写信给我,寄到白塔寺东夹道乙21号。过了两年,信才转到我家。我和朱小华素昧平生,也想不起有知我者住在白塔寺。长期浮沉而信未丢失,可称是奇迹,也算是有缘了。朱小华自称是河北雄县张岗乡张二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学刻竹已七年,因读过我有关竹刻的著作,希望和我相识。我约他来京,并盼示我所作。一年以来,他已来京四五次,使我惊异的是所刻人物和道光时期竹刻家方絜(号治庵)的刀法颇相似,他脱口而出,说我在学方絜的“陷地浅刻”法。“陷地浅划”是十几年前经我杜撰的一个名称。盖因1948年舅父金西厓先生撰《刻竹小言》,曾为竹雕技法创“陷地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刻 刀法 朱小华 治庵 竹木雕 雕塑 臂搁
原文传递
铁笔丹青 入木三分——红木浅刻艺术赏析
8
作者 徐风 《雕塑》 2022年第3期86-87,共2页
红木浅刻艺术历史悠久且传承有序,存世的藏品也较多。本文主要从红木浅刻的历史沿革、红木浅刻与刻稿、红木浅刻的品类和型式、题材及其艺术特色和价值四个方面来阐明红木浅刻艺术自古是如何传承发展至今,以及每个朝代的工艺特点,介绍... 红木浅刻艺术历史悠久且传承有序,存世的藏品也较多。本文主要从红木浅刻的历史沿革、红木浅刻与刻稿、红木浅刻的品类和型式、题材及其艺术特色和价值四个方面来阐明红木浅刻艺术自古是如何传承发展至今,以及每个朝代的工艺特点,介绍了各朝代藏品的主要特点和其丰富的品类、型制及独特性,让读者通过以上四个方面能够对红木浅刻艺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为进一步研究红木浅刻艺术的文化内涵、时代性、艺术特色及它与书画艺术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奠定基础,同时提升读者对红木浅刻作品的鉴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木浅刻 艺术特色 赏析
原文传递
象牙浅刻:“牙”浅情深 风雅入骨
9
作者 季天明(文/图) 《风流一代》 2023年第3期60-61,共2页
青年匠人不是一种身份或标签,而是意味着肩负传承非遗的重任,不忘初心,数十年如一日千锤百炼、精益求精。象牙浅刻是江苏常州武进区的传统手工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此技艺是在象牙上雕刻细微之书画,也称象牙细刻或象牙微刻,... 青年匠人不是一种身份或标签,而是意味着肩负传承非遗的重任,不忘初心,数十年如一日千锤百炼、精益求精。象牙浅刻是江苏常州武进区的传统手工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此技艺是在象牙上雕刻细微之书画,也称象牙细刻或象牙微刻,简称牙刻。用于牙刻的材料猛犸牙属于史前生物遗存,材质软硬适中,特别适合雕刻。雕刻时,雕刻者通过控制手腕力度、刀杆的旋转以及行刀节奏的快慢来增加表现力,刻后着墨,融合象牙材质的肌理,墨色会因为行刀的变化自然呈现出浓淡深浅的效果,犹如毛笔作画,墨分五色,层次丰富且不失金石雕刻之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牙浅刻 传统手工技艺 江苏常州武进 墨分五色 软硬适中 不忘初心
原文传递
唐越窑青瓷刻花鱼水纹印盒
10
作者 张献中 《文物春秋》 1992年第3期89-89,共1页
1981年,石家庄地区文物商店征集了一件唐越窑青瓷刻花鱼水纹印盒。高6、口径11、底径4.8厘米。整体扁圆形,斜坡形盖,子母口,饼形实足。通体施青釉,底足满釉并有五个圆形支钉痕。盖面中心用浅刻手法装饰鱼水纹,一尾鲤鱼首尾跃出水面,身... 1981年,石家庄地区文物商店征集了一件唐越窑青瓷刻花鱼水纹印盒。高6、口径11、底径4.8厘米。整体扁圆形,斜坡形盖,子母口,饼形实足。通体施青釉,底足满釉并有五个圆形支钉痕。盖面中心用浅刻手法装饰鱼水纹,一尾鲤鱼首尾跃出水面,身子隐于水中,线条精美流畅,活泼生动。1982年2月,故宫博物院著名瓷器专家耿宝昌先生将其鉴定为一级文物。现藏石家庄地区文物管理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窑 耿宝昌 文物商店 青釉 文物管理所 底径 一级文物 石家庄地区 浅刻
下载PDF
最是清幽是竹刻——对话竹刻艺术家张泰中
11
作者 叶正亭 《江苏地方志》 2016年第2期44-47,共4页
叶:中国竹刻是从何时开始的?主要流派与类型?张:使用竹刻工艺制作的生活用具,在秦汉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就出现了,说明竹刻在中国源远流长。直至明代中叶起,由于文人的参与,直接提升了竹刻工艺,从工艺层面升格为艺术层面,逐渐形成了以... 叶:中国竹刻是从何时开始的?主要流派与类型?张:使用竹刻工艺制作的生活用具,在秦汉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就出现了,说明竹刻在中国源远流长。直至明代中叶起,由于文人的参与,直接提升了竹刻工艺,从工艺层面升格为艺术层面,逐渐形成了以文人主导、被世人称道的"文人竹刻"。中国的竹刻艺术大致可分为两个流派,一派"嘉定派",是以朱氏三代为鼻祖的;另一派则为"金陵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层面 金陵派 生活用具 浅刻 明代中叶 濮仲谦 书画艺术 高级工艺美术师 臂搁 最佳创意奖
下载PDF
清代宫廷文房用具述要之清代宫廷御用砚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丽红 《书画世界》 2017年第2期4-9,2-3+11-13,共6页
此砚为松花江石制,桃式造型,呈绿色,石质细腻,丝丝纹理深浅相间。圆形砚堂,雕小浅池,砚背浅刻“康熙年制”四字款。砚盒为石质,盒面雕桃枝果实。此砚小巧玲珑,构思巧妙,石料砚盒更是别具一格,为康熙御用砚。松花江石因产自满族的发祥地... 此砚为松花江石制,桃式造型,呈绿色,石质细腻,丝丝纹理深浅相间。圆形砚堂,雕小浅池,砚背浅刻“康熙年制”四字款。砚盒为石质,盒面雕桃枝果实。此砚小巧玲珑,构思巧妙,石料砚盒更是别具一格,为康熙御用砚。松花江石因产自满族的发祥地——东北松花江流域而被清朝皇家格外珍视,清康熙时开采此石专制御用砚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宫廷 澄泥砚 端石 砚堂 松花江流域 乾隆朝 暖砚 浅刻 歙石 仿汉石渠阁瓦砚
下载PDF
陇南石窟群雕塑材质与造型手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穆静 康小花 《美术大观》 2014年第5期65-65,共1页
佛教石窟雕塑的造像方法、材料都很丰富,对其选择主要凭借石窟所在地的历史传统、地质地理与气候等条件。地域与风格、手法关系密切,特别的地域性材料与技艺的完美结合造就了石窟艺术独特的风貌。甘肃陇南地区石窟分布密集,有石窟走廊之... 佛教石窟雕塑的造像方法、材料都很丰富,对其选择主要凭借石窟所在地的历史传统、地质地理与气候等条件。地域与风格、手法关系密切,特别的地域性材料与技艺的完美结合造就了石窟艺术独特的风貌。甘肃陇南地区石窟分布密集,有石窟走廊之说,包括麦积山石窟、大像山石窟、水帘洞石窟群、木梯寺石窟、八峰崖石窟、鲁班寺石窟、仙人崖石窟……大量石窟因选址在不宜雕刻的砾岩层上,故以泥塑像为主,有大量木骨泥塑像和少量石胎泥塑像,也有石造像碑、悬塑、摩崖浅刻浮塑、薄肉塑等一些非常特殊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骨泥塑 石胎 悬塑 水帘洞石窟群 浮塑 造型手法 材质美 散花楼 浅刻 砾岩层
下载PDF
固原出土之战国秦鼎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孔乐 武殿卿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1981年第1期94-,共1页
1979年8月,宁夏固原县古城公社古城大队二队社员在黑土梁取土时,距地表不到二米深处,挖得一件铜鼎。此鼎素面,通高23厘米,口径17.5厘米,耳高7厘米,腹径23.5厘米,腹深13.2厘米,足高9.2厘米。敛口、子母唇、鼓腹、棱底,长方形耳,稍外撇,... 1979年8月,宁夏固原县古城公社古城大队二队社员在黑土梁取土时,距地表不到二米深处,挖得一件铜鼎。此鼎素面,通高23厘米,口径17.5厘米,耳高7厘米,腹径23.5厘米,腹深13.2厘米,足高9.2厘米。敛口、子母唇、鼓腹、棱底,长方形耳,稍外撇,腹部施凸棱纹一周,无盖,马蹄足(其中二足稍残,见封三图一)。鼎身阴刻铭文三段:从其内容,文字结构等分析,应是三次所刻:第一段铭文:阴线浅刻:“平、二斗一升,乌氏”七字为第一次刻铭,竖行四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凸棱 浅刻 鼓腹 文字结构 马蹄足 左旋 秦商 秦惠王 地理沿革
下载PDF
解读西安西大街大型浮雕群《盛世长安》
15
作者 刘雅楠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1-14,共4页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城市文化建设成为重点工程,因此反映城市背景的雕塑逐渐凸显出来。西安西大街文化广场大型浮雕《盛世长安》就是在这一大的文化背景下,融合了各种元素并体现了西安悠久的文化历史。通过现代雕塑的艺术手法既生...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城市文化建设成为重点工程,因此反映城市背景的雕塑逐渐凸显出来。西安西大街文化广场大型浮雕《盛世长安》就是在这一大的文化背景下,融合了各种元素并体现了西安悠久的文化历史。通过现代雕塑的艺术手法既生动地将人物形象、人文环境和历史特色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又准确地把握了千年古都西安文化内涵。具有传统文化和现代繁荣发展相结合的成功雕塑,对城市化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世长安 浮雕 浅刻 借景 装饰韵味
下载PDF
浅论竹刻与书画的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小明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3年第8期66-69,共4页
清时金元钰《竹人录》谓竹刻刀法有"用刀如用笔""以刀代笔"之论,用笔讲笔法,行刀讲刀法,其理相通。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说:"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书画之难人所共知,今... 清时金元钰《竹人录》谓竹刻刀法有"用刀如用笔""以刀代笔"之论,用笔讲笔法,行刀讲刀法,其理相通。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中说:"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书画之难人所共知,今乃易以刀竹,其难当更逾书画也。"盖竹刻与书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竹刻作品要想格调更高,作者一定得增强书画修养方可。人说书画同源,其实刀笔更是同根同源,刀还先于笔。提高自身书画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画同源 古玩指南 浅刻 人说 中说 任熊 老桐 潘西凤 书画艺术 清时
原文传递
龙形玉佩(唐)
17
作者 雷晓洁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F0002-F0002,共1页
龙形玉佩(唐)高8cm,宽6cm。白玉。佩为昂首盘身三爪龙形,龙首居中,颈后毛发似于风中向后飘浮,龙身满饰鳞纹,腹部浅刻腹纹细密均匀,龙尾与龙爪穿插缠绕,呈盘旋状。整体造型似穿云腾飞之貌,充满力量感,展现出龙威武雄壮、富态华丽、蓬勃... 龙形玉佩(唐)高8cm,宽6cm。白玉。佩为昂首盘身三爪龙形,龙首居中,颈后毛发似于风中向后飘浮,龙身满饰鳞纹,腹部浅刻腹纹细密均匀,龙尾与龙爪穿插缠绕,呈盘旋状。整体造型似穿云腾飞之貌,充满力量感,展现出龙威武雄壮、富态华丽、蓬勃向上的形象。此佩融圆雕、浮雕、镂雕和浅刻等多种技法于一体,是唐代玉雕的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饰 鳞纹 整体造型 力量感 威武雄壮 浅刻
下载PDF
寻乌、大余县出土战国铜兵器
18
作者 薛翘 黄承焜 《南方文物》 1984年第2期30-29,共2页
一九八二年文物普查期间,寻乌和大余县先后收集到一批战国时期的青铜兵器。这些铜兵器是近年来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出土的,它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赣南古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现分别予以介绍。 铜戈1件,援呈长三角形,锋端残缺,援脊隆起,断... 一九八二年文物普查期间,寻乌和大余县先后收集到一批战国时期的青铜兵器。这些铜兵器是近年来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出土的,它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赣南古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现分别予以介绍。 铜戈1件,援呈长三角形,锋端残缺,援脊隆起,断面呈菱形。胡亦呈长三角形,并有两个长方形穿,胡援刃部相连。内略下垂与胡成锐角,内端下角有一方缺,内两面沿边有一道浅刻弦纹。通体翠绿色绣斑。援长16.5、中宽5厘米,内长8.5、宽4厘米,胡长5、尾宽2厘米。系一九八一年寻乌县澄江公社北亭大队出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时期 大余县 寻乌县 文物普查 弦纹 实物资料 浅刻 古代历史 一九 秦兵
下载PDF
清寿山白芙蓉石雕罗汉坐像赏析
19
作者 马欢 《福建文博》 2012年第3期80-81,共2页
寿山石,色彩斑斓、质地温润、柔而易攻、品种繁多,因产于福州市北郊的寿山村而得名,素有"天遣瑰宝生闽中"的美誉,是我国独有的名贵观赏石和雕刻石。寿山石的形成年代十分久远。大约在距今2.08亿年至1.35亿年间,今日的福建东... 寿山石,色彩斑斓、质地温润、柔而易攻、品种繁多,因产于福州市北郊的寿山村而得名,素有"天遣瑰宝生闽中"的美誉,是我国独有的名贵观赏石和雕刻石。寿山石的形成年代十分久远。大约在距今2.08亿年至1.35亿年间,今日的福建东部范围内,曾经出现过一次地质大变动。当时地壳中大量岩浆从火山口喷出,其中的含矿物质与地下水混合形成矿热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石 寿山村 白芙蓉 形成年代 成矿热液 芙蓉石 含矿物质 混合形 将军洞 浅刻
下载PDF
谈谈黑陶镂雕
20
作者 周淑兰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1990年第2期32-33,共2页
将物体用刀刻透的方法叫镂雕,也称镂空、镂刻或透雕。常用这种方法进行陶瓷装饰设计。古代的彩陶、黑陶、青瓷、青花瓷上多有采用。近年,北方兴起“黑陶热”,使古老的黑陶文化得以普及发展,真是大好事。我也借此搞了些黑陶设计,装饰方... 将物体用刀刻透的方法叫镂雕,也称镂空、镂刻或透雕。常用这种方法进行陶瓷装饰设计。古代的彩陶、黑陶、青瓷、青花瓷上多有采用。近年,北方兴起“黑陶热”,使古老的黑陶文化得以普及发展,真是大好事。我也借此搞了些黑陶设计,装饰方法多是镂雕。想在这里谈谈体会,与同行们交流、探讨。我设计的黑陶多为器皿形。在装饰方法上,试用了压光、刻花、浅雕、深雕、镂雕等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装饰 装饰方法 划花 虚空间 透雕 定窑 几何纹样 压光 浅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