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92篇文章
< 1 2 2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水受限区水下油气田开发方案 被引量:1
1
作者 孟凡然 张重德 +3 位作者 曹永 张文龙 王刚 贾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9-785,共7页
针对国内浅水油气资源开发环境影响及空间受限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国产浅水水下生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通过对浅水水下生产系统关键设备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满足受限区海域开发要求的环境友好型设计思路。结果表明:通过系统和总体... 针对国内浅水油气资源开发环境影响及空间受限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国产浅水水下生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通过对浅水水下生产系统关键设备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满足受限区海域开发要求的环境友好型设计思路。结果表明:通过系统和总体布置的设计,国产浅水水下生产系统与深水相比在单体重量、作业方式、维护检修方面更加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采油树 浅水水下控制模块 水下防护结构 浅水水下生产系统 水下管汇 湿插拔水下电连接器 水下湿插拔液压连接器 节流阀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地区渐新世浅水三角洲物源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易定红 石亚军 +6 位作者 刘俊丰 刘应如 李积永 王爱萍 马元坤 李红哲 贾正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4-510,共17页
以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23)为研究对象,在精细岩芯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重矿物组合、ZTR指数、砂岩碎屑组分、粒度累积概率图和砂地比等参数综合分析结果,对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地区E23湖盆扩张期弱退积型浅水... 以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23)为研究对象,在精细岩芯观察和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重矿物组合、ZTR指数、砂岩碎屑组分、粒度累积概率图和砂地比等参数综合分析结果,对柴达木盆地南八仙地区E23湖盆扩张期弱退积型浅水三角洲物源方向、砂体展布规律和沉积微相发育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①南八仙地区E23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南祁连山中酸性岩浆岩和中高级变质岩发育区,物源方向为近北东—南西向,稳定重矿物(磁铁矿、石榴子石、白钛矿和锆石)含量高(质量分数介于81.0%~99.9%)、不稳定重矿物(绿帘石和角闪石)含量低。②南八仙地区E23沉积时期为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砂体的成分成熟度一般中等—较差、分选磨圆度中等—较差,粒度概率图以反映河流作用的一跳跃一悬浮式为主;沉积构造类型多样,主要发育块状层理、正粒序层理、平行层理和槽状交错层理。③E23沉积时期,南八仙地区继承性发育3条北东—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的砂体富集带(砂地比值介于35%~65%之间),早期到中期砂体发育程度增强,呈进积式;中期到晚期砂体发育程度有所减弱,呈弱退积式。④E23沉积时期,南八仙地区处于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环境,持续发育3个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的沉积朵叶体,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其次为水下分流间湾微相,早期到中期浅水三角洲前缘发育规模增大,中期到晚期发育规模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物源方向 下干柴沟组上段 渐新世 南八仙地区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实船试航中不同浅水效应修正方法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胡琼 韩用涛 张旭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3,共5页
船舶航行时,当水深吃水比小于4或水深傅汝德数大于0.6时,会出现“浅水效应”。在实船测速试验中,需要对浅水效应进行适当修正,才能准确评估船舶的航速。目前常用的船舶浅水效应修正方法有Lackenby方法和Raven方法。本文介绍了这2种方法... 船舶航行时,当水深吃水比小于4或水深傅汝德数大于0.6时,会出现“浅水效应”。在实船测速试验中,需要对浅水效应进行适当修正,才能准确评估船舶的航速。目前常用的船舶浅水效应修正方法有Lackenby方法和Raven方法。本文介绍了这2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条件,并基于9艘船舶的实船测速试航数据,对这2种方法进行计算和比较,并分析2种方法对实船航速修正结果的影响,可为我国船舶测速试航及航速修正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 浅水效应 航速修正 Lackenby方法 Raven方法
下载PDF
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树枝状沙坝沉积构型与形成机理
4
作者 徐振华 邓航 +3 位作者 吴胜和 岳大力 刘钰铭 李庆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8-1351,共14页
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可分为分流沙坝型和指状沙坝型2类河-坝组合类型,前人多关注扇状的分流沙坝型与鸟足状的指状沙坝型的前缘砂体,而对多个指状沙坝组成的树枝状沙坝关注不足,其沉积构型与形成机理尚不清楚。以鄱阳湖日帽洲三角洲为... 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可分为分流沙坝型和指状沙坝型2类河-坝组合类型,前人多关注扇状的分流沙坝型与鸟足状的指状沙坝型的前缘砂体,而对多个指状沙坝组成的树枝状沙坝关注不足,其沉积构型与形成机理尚不清楚。以鄱阳湖日帽洲三角洲为例,综合卫星地图、探地雷达、浅钻孔、沉积数值模拟数据,揭示了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树枝状沙坝的沉积构型与形成机理。研究认为,树枝状沙坝是由多个相互分叉、交汇的指状沙坝拼接而成,呈现“河在坝上走”的河-坝组合关系,其间发育分流间湾。根据规模差异,树枝状沙坝内的分流河道可分为主支分流河道与侧支分流河道,主支分流河道的宽度大、数量少,多发育于近源端并延伸至沙坝末端,分布于沙坝中部;侧支分流河道的宽度小、数量多,多分布于前缘两侧与末端。树枝状沙坝的形成与细粒、黏性、高排量河流供给相关,细粒与黏性沉积物促进了稳定天然堤的加积与指状沙坝的形成,高排量导致了分流河道的分流与决口,从而形成树枝状的指状沙坝。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树枝状沙坝储集层的侧向连通性较差,优势储集层位于指状沙坝中部,为分流河道砂体与近岸河口坝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控浅水三角洲 树枝状沙坝 鄱阳湖 日帽洲三角洲 沉积数值模拟 探地雷达 沉积构型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干旱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以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为例
5
作者 宋璠 孔庆圆 +3 位作者 张学才 曹海防 焦国华 杨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5-1288,共14页
浅水三角洲是沉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干旱气候背景、水体间歇振荡、沉积特征与沉积过程较为复杂的浅水三角洲研究报道较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根据现代沉积分析与沉积数值模拟,对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 浅水三角洲是沉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干旱气候背景、水体间歇振荡、沉积特征与沉积过程较为复杂的浅水三角洲研究报道较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根据现代沉积分析与沉积数值模拟,对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开展系统的沉积相研究,建立了齐古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1)中-晚侏罗世准噶尔盆地气候转为干旱,齐古组沉积水体变浅且频繁振荡,1砂组—3砂组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4砂组物源供给减弱、气候持续干旱,沉积相转变为曲流河三角洲。(2)与湿润气候背景下的浅水三角洲相比干旱型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变化较快,随着河道延伸逐渐分叉、改道出多种类型的河道砂。三角洲砂体颜色呈红灰间互的变化规律,砂岩岩性较细、成熟度低、分布规模不大。持续干旱的气候条件导致湖盆可容空间不断减小,三角洲朵叶体中几乎不发育河口砂坝,沉积砂体主要为多种形态类型的水下分流河道砂。(3)单一供给河道控制的沉积体规模有限且顺水流方向分异明显,发育高能水下主干河道、中-高能网状分流河道和低能改造型分流河道3种沉积微相。单砂体间连通性较差、储集空间非均质性强,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气候 沉积模式 浅水三角洲 齐古组 侏罗系 永进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浅水效应下智能技术试验船回转操纵性数值模拟
6
作者 李永成 李迎华 +1 位作者 潘子英 张明辉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49,共4页
本文借助STAR-CCM+软件对考虑浅水效应的智能技术试验船回转操纵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对无界流场中智能技术试验船的流体动力性能评估,并且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智能技术试验船与池底的垂向距... 本文借助STAR-CCM+软件对考虑浅水效应的智能技术试验船回转操纵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对无界流场中智能技术试验船的流体动力性能评估,并且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智能技术试验船与池底的垂向距离,模拟不同浅水工况下智能技术试验船回转操纵性能。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浅水效应下智能技术试验船侧向力系数显著增大,对应的偏航力矩系数亦有所增加。相关结论可为智能技术试验船浅水航行时安全性能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技术试验船 浅水效应 回转性能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弯矩修正法的浅水区海底直铺管道允许悬跨长度计算
7
作者 付长静 王锦国 赵天龙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8-592,共5页
海底管道悬空问题是管道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重要问题,当管道的悬跨长度达到一定值时,管道较容易失稳,而悬空油气管道失稳破坏导致的后果往往非常严重,因此需要对悬空的海底管道进行定期的维护和处理,但由于海上作业难度大,针对悬空管... 海底管道悬空问题是管道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重要问题,当管道的悬跨长度达到一定值时,管道较容易失稳,而悬空油气管道失稳破坏导致的后果往往非常严重,因此需要对悬空的海底管道进行定期的维护和处理,但由于海上作业难度大,针对悬空管道的治理成本非常高,因此可考虑对处于悬空但在安全允许悬空范围内的管道暂时不进行加固,此时就需要计算管道的允许悬跨长度,为管道的治理提供依据。由于我国油田大多建设在近海地区,因此在考虑管道的悬空问题时需考虑浅水区波浪的特点。本文考虑浅水区波浪的非线性影响,推导得到浅水区波浪场内任意一水质点的水平流速和竖向流速计算公式,并根据该公式和Morison方程,进一步建立了管道悬跨水动力载荷的表达式,最后基于弯矩修正法,提出浅水区平铺海底管道允许悬跨长度计算公式。根据工程实例,结合本文研究,计算得到该工程所在海区平铺管道允许悬跨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波浪理论 弯矩修正法 海底管道 悬跨长度
下载PDF
基于密井网和井间示踪剂资料的浅水三角洲单砂体沉积构型研究——以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砂组为例
8
作者 孙以德 刘常妮 +2 位作者 李浩男 许允杰 吴胜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7,共9页
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平面上常呈连片状,难以准确划分其单砂体,限制了剩余油分布的精准预测,制约了油田采收率的进一步提高。基于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借助密井网和井间示踪剂数据,系统表征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砂组浅... 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平面上常呈连片状,难以准确划分其单砂体,限制了剩余油分布的精准预测,制约了油田采收率的进一步提高。基于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借助密井网和井间示踪剂数据,系统表征东营凹陷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砂组浅水三角洲单砂体沉积构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砂组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包括浅水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分流河道、溢岸、河口坝、滩坝等微相。浅水三角洲砂体划分为4个构型级次(5~8级),本次研究的单砂体属于8级构型单元。综合利用密井网和井间示踪剂数据,识别了单砂体的6种侧向接触样式:河道-溢岸-河道拼接式、河道-河道切叠式、滩坝-滩坝拼接式、河口坝-河口坝拼接式、坝上河道切割河口坝式和泥岩分隔式。井间示踪剂资料显示,坝上河道切割河口坝式侧向接触样式砂体连通性最好,其次为河道-河道切叠式、河口坝-河口坝拼接式和滩坝-滩坝拼接式,最差为河道-溢岸-河道拼接式。建立了研究区浅水三角洲单砂体沉积构型模式,其中浅水三角洲平原微相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和溢岸,单一分流河道砂体间接触样式主要有侧向切叠、侧向与溢岸砂体相连、垂向叠加和斜列叠加4类;浅水三角洲前缘微相类型主要为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滩坝,单一河口坝砂体间接触样式有垂向叠加、侧向拼接、斜列叠加和泥岩分隔4类,单一滩坝砂体间有侧向拼接和垂向叠加2类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砂体构型 密井网 示踪剂 东营凹陷
下载PDF
浅水波方程模型与奇非线性行波方程解的动力学行为及精确的参数表示:动力系统方法
9
作者 李继彬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451-468,共18页
首先,介绍在重力作用下,无旋、无黏性和不可压缩的流体的表面波传播的一维(或两维单向)浅水波运动的各种不同模型(PDE),这些模型对应的行波系统一般是奇平面动力系统.其次,用著名的广义Camassa-Holm方程作为例子,通过对应的行波系统的... 首先,介绍在重力作用下,无旋、无黏性和不可压缩的流体的表面波传播的一维(或两维单向)浅水波运动的各种不同模型(PDE),这些模型对应的行波系统一般是奇平面动力系统.其次,用著名的广义Camassa-Holm方程作为例子,通过对应的行波系统的精确解来研究该方程的尖孤子、周期尖波、伪尖孤子、伪周期尖波及有界破缺波解的存在性.第三,应用动力系统分支理论和奇摄动几何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奇非线性行波方程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介绍奇非线性行波动力学行为的2个主要定理,完整地解决了波的光滑性与非光滑性、完整性和破缺性的判定问题.第四,介绍当伴随正则系统直线解上的奇点是结点时,如何用相轨道识别对应的波形,并研究一个非线性水波方程,获得该系统的各型光滑的孤立波和周期波在不同参数条件下的存在性和精确的参数表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波方程模型 广义CAMASSA-HOLM方程 奇非线性行波方程 分枝 动力系统方法
下载PDF
浅水藕—泥鳅综合种养生态高效生产技术
10
作者 李培之 张敬敏 李法君 《长江蔬菜》 2024年第2期23-25,共3页
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采用浅水藕—泥鳅生态混养模式,高效地利用立体空间,实现了良好的生态循环,让特色产业成为发展优势,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浅水 泥鳅 综合种养 生态 生产技术
下载PDF
基于珠江入海口顾及浅水分潮特征的深度基准面传递方法研究
11
作者 余锐 万利 李爽 《城市勘测》 2024年第4期133-137,共5页
采用珠江入海口处潮位数据进行顾及浅水分潮特征的深度基准面传递方法的研究,并选取该区域五个验潮站潮位数据进行实验,实验先进行潮汐调和分析,解算基于长期观测数据的各分潮较为稳定的正、余弦分量,再通过附加参数间的限制条件,采用... 采用珠江入海口处潮位数据进行顾及浅水分潮特征的深度基准面传递方法的研究,并选取该区域五个验潮站潮位数据进行实验,实验先进行潮汐调和分析,解算基于长期观测数据的各分潮较为稳定的正、余弦分量,再通过附加参数间的限制条件,采用约束平差法实现对短期数据进行调和分析,得到基于短期数据的各分潮正、余弦分量,再通过参数变换得到各分潮潮高和迟角,综合分析浅水分潮对潮汐预报和基准传递的影响。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顾及浅水分潮特征的改进深度基准面传递算法,并验证该方法在珠江入海口处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入海口 浅水分潮特征 深度基准面传递
下载PDF
求解浅水波方程的并行物理信息神经网络算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靳放 郑素佩 +1 位作者 封建湖 林云云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2-358,共7页
双曲守恒律方程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偏微分方程,其数值求解方法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一个显著特性是即使初始条件是光滑的,其解也可能会发展成间断。浅水波方程作为非线性双曲守恒律方程,由于间断解的存在,其精确求解存在很大困难。... 双曲守恒律方程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偏微分方程,其数值求解方法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一个显著特性是即使初始条件是光滑的,其解也可能会发展成间断。浅水波方程作为非线性双曲守恒律方程,由于间断解的存在,其精确求解存在很大困难。针对浅水波方程数值求解问题,本文基于PINN(Physics informed neural networks)反问题网络结构构造新的网络,构造的网络结构包括两个并行的神经网络,其中一个网络与已知状态数据(熵稳定格式加密求出)相关,另一个网络与方程本身相关。利用已知速度数据结合浅水波方程本身求解未知水深,最终通过一些数值算例验证网络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新的网络结构可用于浅水波方程求解,利用速度数据可以较为精确地推算出水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波方程 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 激波
下载PDF
西湖凹陷花港组浅水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构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征 吴胜和 +3 位作者 段冬平 徐振华 熊绮聪 张玉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5-544,共20页
渐新统花港组上段是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南部地区的主要产油气层位,但对其沉积体系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砂体构型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研究也相对匮乏。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研究渐新统花港组上段沉积环境、沉积微相类型、砂... 渐新统花港组上段是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南部地区的主要产油气层位,但对其沉积体系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砂体构型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研究也相对匮乏。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研究渐新统花港组上段沉积环境、沉积微相类型、砂体沉积构型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西湖凹陷中南部花港组上段以浅水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分流河道是最主要的砂体类型。根据弯曲度差异,可将分流河道划分为辫流型(弯曲度1~1.05)、曲流型(弯曲度大于1.15)和辫-曲转换型(弯曲度1.05~1.15)3种类型,其中辫流型分流河道砂体“宽而厚”,平面组合呈交织宽条带状,心滩呈斑点状排列,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以切叠型为主;曲流型分流河道砂体“窄而薄”,平面样式为单一条带型或分叉-合并型,厚砂以点坝的形式分布在河道边缘,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以“孤立型”为主;辫-曲转换型分流河道是辫流型和曲流型的过渡类型,河道砂体规模中等,河道内心滩和点坝同时发育。3类分流河道的厚度与宽度呈对数正相关,宽厚比具有辫流型>辫-曲转换型>曲流型的特征。推测古地貌和基准面变化是影响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构型特征的主要因素,其中古地貌控制了分流河道的河型变化,较陡的地形有利于低弯度辫流型分流河道的形成,而长期基准面上升造成了分流河道规模逐渐下降,中期基准面的上升造成了分流河道砂体叠置样式发生切叠型→叠加型→孤立型的演变。研究成果完善了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构型知识库,对地下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储集层的预测及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西湖凹陷 渐新统 花港组 浅水三角洲 分流河道 沉积构型
下载PDF
单体高速船截流板减阻的浅水特性分析
14
作者 卜家斌 秦江涛 +2 位作者 马健 秦安阳 李子如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9-226,共8页
[目的]为探究水深对截流板减阻效果及最佳减阻高度的影响,基于RANS方程组数值求解的方法,对加装不同高度截流板的单体高速船进行深浅水绕流场数值模拟。[方法]首先,以DTMB 5415光体高速船为研究对象进行数值方法的有效性验证与不确定度... [目的]为探究水深对截流板减阻效果及最佳减阻高度的影响,基于RANS方程组数值求解的方法,对加装不同高度截流板的单体高速船进行深浅水绕流场数值模拟。[方法]首先,以DTMB 5415光体高速船为研究对象进行数值方法的有效性验证与不确定度分析;然后,对不同截流板高度与水深工况下的某高速单体船进行绕流场数值模拟;最后,基于数值结果分析不同工况的阻力、航态及流场特性。[结果]研究表明,截流板的减阻效果存在明显的浅水效应;最佳减阻高度随水深变化基本不变,截流板对纵倾角度的降低也基本不随水深的变化而改变;截流板有一定降低船后兴波的作用,但随着水深的减小,该作用效果会减弱。[结论]所做研究对截流板在浅水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船 截流板 减阻 浅水效应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川西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浅水三角洲砂体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
15
作者 邓文龙 叶泰然 +3 位作者 纪友亮 周勇 万宏峰 任钰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5-566,共22页
川西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砂体分布广泛、砂体类型多样且厚度差异较大,导致气藏层间隔层、层内夹层分布不均,储集层分布非均质性强烈,因此需对储集砂体沉积微相与砂体分布特征及砂体结构展开精细研究,为下一步储集层预测和气... 川西新场构造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砂体分布广泛、砂体类型多样且厚度差异较大,导致气藏层间隔层、层内夹层分布不均,储集层分布非均质性强烈,因此需对储集砂体沉积微相与砂体分布特征及砂体结构展开精细研究,为下一步储集层预测和气藏高效开发奠定基础。作者以Cross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岩心、测(录)井、三维地震、分析测试等资料,系统阐明了川西新场构造带须二段砂体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处于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带,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次之,河道砂体侧向迁移频繁,垂向多期叠置、横向上广覆连片。不同位置水下分流河道特征差异大,结合其典型特征,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进一步细分为削截型水下分流河道和完整型水下分流河道。总结出研究区共发育2大类9小类砂体垂向叠置样式和3种侧向接触样式。砂体结构特征和发育样式主要受基准面升降、河流能量控制。最终建立了川西新场构造带须二段沉积微相及砂体结构发育模式,这对浅水三角洲前缘的气藏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结构 叠置样式 接触关系 浅水三角洲前缘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新场构造带
下载PDF
浅水爆炸冲击波特性及其毁伤效应研究进展
16
作者 程淑杰 梁争峰 +3 位作者 阮喜军 苗润源 蒙佳宇 武海军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8,共12页
为阐明浅水爆炸条件下冲击波界面效应,分别从自由水面、水底以及自由水面和水底两个界面双重作用条件下归纳了冲击波线性反射和非线性反射理论、实验等研究进展。总结了浅水区混凝土障碍、舰船毁伤方式,分析了由于界面作用以及装药、起... 为阐明浅水爆炸条件下冲击波界面效应,分别从自由水面、水底以及自由水面和水底两个界面双重作用条件下归纳了冲击波线性反射和非线性反射理论、实验等研究进展。总结了浅水区混凝土障碍、舰船毁伤方式,分析了由于界面作用以及装药、起爆方式等的差异而导致冲击波在近场的非均匀分布性,采用爆炸能量调控改变在特定方位能量输出,从而提升浅水爆炸毁伤效应的可行性。指出浅水爆炸理论发展仍未完善,浅水爆炸近场能量结构控制、混凝土目标动态响应和毁伤效应,界面反射冲击波与气泡相互作用是重点研究方向。附参考文献129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浅水爆炸 冲击波特性 释能控制 毁伤效应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山西组山2段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17
作者 曹军 乔向阳 +7 位作者 贺永红 周进松 杜永慧 王玺童 田坤 赵子丹 朱耿博仑 罗顺社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85-1698,共14页
【目的】勘探实践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安气田主力产气层山西组山2段砂体呈狭长条带状分布,与北部各大气田上古生界砂体大面积连片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厘清山西组山2段砂体成因机理对理解该区砂体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 【目的】勘探实践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安气田主力产气层山西组山2段砂体呈狭长条带状分布,与北部各大气田上古生界砂体大面积连片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厘清山西组山2段砂体成因机理对理解该区砂体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盆地东南部山西组山2段为地质原型,利用水槽沉积模拟实验探讨其砂体形成演化过程及控制因素。【结果与结论】平缓坡度与低水流强度是山2段分流河道呈低弯度曲流态的重要因素,水平面的变幅速率是控制山2段砂体纵向延伸的关键因素,砂体的大小及长宽比受岸线及流量变化控制,砂体整体的延伸距离及长宽比分别与水退的幅度和速率成正比。山西组沉积期,在水平面大幅度下降、岸线向湖区长距离迁移背景下,曲流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延伸较远距离;砂体叠置样式具有“垂向叠置”、“垂向切割”和“侧向迁移”的特征。该认识对山西组砂体分布预测和寻找优质储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槽模拟实验 浅水曲流河三角洲 控砂机制 山2段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典型浅水湖泊表层水体微塑料时空分布特征——以湖北保安湖为例
18
作者 汪浩 王为木 +6 位作者 刘慧 曹伽 张晓瑾 陈佳欣 齐张蓉 焦旭超 朱娇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1-740,共10页
以湖北保安湖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1年4、7、10月和2022年1月采集表层水样,测定水体中微塑料丰度、粒径、形状、颜色和类型,探究浅水型湖泊表层水体中微塑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保安湖表层水体微塑料的年平均丰度为(1... 以湖北保安湖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1年4、7、10月和2022年1月采集表层水样,测定水体中微塑料丰度、粒径、形状、颜色和类型,探究浅水型湖泊表层水体中微塑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保安湖表层水体微塑料的年平均丰度为(16.20±2.23)items/L。微塑料丰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其中夏季(采样时间7月)平均丰度最低,为(1.40±0.09)items/L。在所有微塑料颗粒中,粒径0.064~1 mm占比最大,为82.57%;黑色和无色微塑料占主导地位,占比分别为36.16%和21.31%;纤维状微塑料分布最广泛,占比达40.01%;聚乙烯(PE)和低密度聚乙烯(LDPE)是最主要的微塑料类型,两者之和占比达46.05%,其次为聚苯乙烯(PS,占比17.2%)、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占比8.33%)和聚乙酸乙酯(PVAC,占比8.31%)。统计分析表明,微塑料丰度与湖水水质无显著相关关系。该研究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浅水湖泊微塑料分布现状,为评估类似湖泊微塑料潜在污染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微塑料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保安湖
下载PDF
浅水湖泊冬季温室气体浓度与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19
作者 陈曦 程俊翔 +2 位作者 徐力刚 徐宪根 丁竹红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78-2489,共12页
内陆水体是大气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的重要自然排放源。为研究浅水湖泊温室气体溶存浓度及排放通量,以太湖流域上游浅水湖泊-长荡湖为例,在冬季(2022年1-2月)利用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对其表层水体温室气... 内陆水体是大气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的重要自然排放源。为研究浅水湖泊温室气体溶存浓度及排放通量,以太湖流域上游浅水湖泊-长荡湖为例,在冬季(2022年1-2月)利用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对其表层水体温室气体溶存浓度及排放通量进行测定,综合采用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长荡湖湖区及主要出入湖河口区温室气体溶存浓度与排放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荡湖冬季CO_(2)、CH_(4)、N_(2)O平均溶存浓度分别为(40.49±14.18)μmol/L、(0.86±1.92)μmol/L和(18.43±8.44)nmol/L,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49.99±69.49)μmol/(m^(2)·h)、(1.28±2.64)μmol/(m^(2)·h)和(12.01±14.37)nmol/(m^(2)·h)。②在空间分布上,湖区CO_(2)排放通量高于出入湖河口区,湖区CH_(4)、N_(2)O溶存浓度和排放通量均显著低于出入湖河口区。③CO_(2)排放主要受水温、电导率(EC)以及TN、TP和Chla浓度的影响,CH_(4)排放主要受pH、高锰酸盐指数(CODMn)、EC和DO浓度的影响,N_(2)O排放主要受pH以及DO、TN和TP浓度的影响。④长荡湖冬季CO_(2)、CH_(4)和N_(2)O累积排放通量分别为47.51、0.44和0.01 kg/hm^(2),结合水域面积估算得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545.57 t(以CO_(2)当量计)。研究显示,长荡湖冬季温室气体排放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并受到不同区域水环境条件、外源营养输入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本研究强调了浅水湖泊冬季温室气体排放在内陆水体温室气体收支中的重要性,可为全球和区域湖泊温室气体排放精确估算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温室气体 溶存浓度 水-气界面 排放通量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下侏罗统浅水三角洲沉积演化及主控因素
20
作者 朱青 刘圣乾 +4 位作者 朱雪清 刘彬 曾治平 李松涛 高杨骏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7-583,共17页
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下侏罗统发育浅水三角洲,但其沉积演化与控制因素仍不明确。基于东道海子凹陷及其周缘测录井、岩心、地球化学测试等资料,对该地区下侏罗统沉积相、古地貌、古气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道海子凹陷下侏罗统浅水... 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下侏罗统发育浅水三角洲,但其沉积演化与控制因素仍不明确。基于东道海子凹陷及其周缘测录井、岩心、地球化学测试等资料,对该地区下侏罗统沉积相、古地貌、古气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道海子凹陷下侏罗统浅水三角洲可识别出三角洲平原、内前缘、外前缘3种亚相,其中平原亚相以分流河道为主,可形成上百米厚的砂砾岩,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含泥质夹层的中—细砂岩,外前缘主要为席状砂沉积,形成泥岩与泥质粉砂岩薄互层;古地貌东高西低,根据相对位置与坡度可分为古高地、古斜坡、古洼地3类地貌单元;地球化学指标与沉积特征显示早侏罗世古气候干湿交替,湖平面发生3次湖退—湖进,三角洲平原进退幅度达数十千米。推测古地貌与古气候共同控制了浅水三角洲的沉积展布与演化,其中整体平缓的古地貌为浅水三角洲的形成奠定基础,局部地貌的高低与演化决定沉积体系的展布与变迁,而干湿变化的古气候影响湖平面的升降旋回,进而控制三角洲的进积与退积。综合上述分析,建立了进积型及退积型2种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该认识有利于深化气候和地貌对浅水三角洲控制作用的认识,为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下一步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道海子凹陷 下侏罗统 浅水三角洲 主控因素 古地貌 古气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