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洋东经90°海岭表层沉积物浮游有孔虫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胡昱洁 李小艳 +5 位作者 宋召军 张彬 殷征欣 张辉 胡倩男 丁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5-117,共13页
对东印度洋90°海岭附近海域8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浮游有孔虫进行鉴定统计分析,揭示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区域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东印度洋90°海岭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 对东印度洋90°海岭附近海域8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浮游有孔虫进行鉴定统计分析,揭示了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区域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东印度洋90°海岭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呈现典型的热带-亚热带组合特征,共鉴定出浮游有孔虫30种。运用聚类分析,得到3个浮游有孔虫组合:组合类群Ⅰ主要分布在5°~10°N的孟加拉湾南部开阔海域,主要种属包括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Globigerinoides ruber, 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体现了生产力及海水盐度对有孔虫组合的影响;组合类群Ⅱ主要在5°N至5°S,沿东经90°海岭分布。主要种属包括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orotalia menardii,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体现了水深及生产力对有孔虫组合的影响;组合类群Ⅲ对称分布在组合类群Ⅱ两侧水深较深的海域,主要种属包括Globorotalia tumida, Globorotalia menardi, 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体现了水深对有孔虫组合特征的影响。根据有孔虫组合类群分布特征,推断水深、盐度及生产力是影响本海域浮游有孔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浮游有孔虫 沉积环境 东经90°海岭 印度洋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沉积物浮游有孔虫壳体发育过程的三维重建与壳体形态对生态和古海洋的指示意义
2
作者 段佰川 李铁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29,共13页
浮游有孔虫钙质骨骼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之前的研究认为壳体通过提供负浮力在调节浮游有孔虫的受力平衡中起作用。然而,很少有研究对浮游有孔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进行重建和定量分析以揭示在其生命过程中壳体的功能。本... 浮游有孔虫钙质骨骼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之前的研究认为壳体通过提供负浮力在调节浮游有孔虫的受力平衡中起作用。然而,很少有研究对浮游有孔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进行重建和定量分析以揭示在其生命过程中壳体的功能。本研究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断层显微术(SRXTM)重建了来自热带西太平洋沉积物岩芯中的6个不同属种的浮游有孔虫壳体的个体发育。通过计算每个腔室形成前后的壳体和细胞质的总质量,能够确定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平均密度变化模式。不同生态位属种的平均密度变化模式差异显著,表明浮力调节可能与生命周期中的垂直迁移有关,尤其是对于无刺浮游有孔虫属种。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平均密度变化模式揭示了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浮力调节的范围,这可能是影响无刺浮游有孔虫属种垂向迁移的因素之一。此外,浮游有孔虫的形态演化可能涉及对生活水体垂直结构变化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形态功能 个体发育 平均密度 古海洋学
下载PDF
浮游有孔虫表层水种不同形态类型壳体的Sr/Ca记录
3
作者 贾奇 李铁刚 +1 位作者 熊志方 秦秉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6,共7页
浮游有孔虫表层水种Globigerinoides ruber (白色)和Trilobatus sacculifer壳体是过去海洋环境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壳体Sr/Ca比值在重建古海洋环境变化中具有较大潜力,因此本文旨在探讨G. ruber(白色)和T. sacculifer的不同形态类型Sr/Ca... 浮游有孔虫表层水种Globigerinoides ruber (白色)和Trilobatus sacculifer壳体是过去海洋环境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壳体Sr/Ca比值在重建古海洋环境变化中具有较大潜力,因此本文旨在探讨G. ruber(白色)和T. sacculifer的不同形态类型Sr/Ca比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对取自西菲律宾海的MD06-3047B沉积物岩芯中G. ruber的两种形态类型,即G. ruber(sensu stricto, s.s.)和G. ruber(sensu lato, s.l.),以及T. sacculifer的两种形态类型,即T. sacculifer (with sac)和T. sacculifer (without sac)壳体的Sr/Ca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MIS 3期(~48 ka)以来,MD06-3047B岩芯中G. ruber s.s.和G. ruber s.l.的Sr/Ca差异较小;而T. sacculifer (with sac)和T. sacculifer (without sac)的Sr/Ca存在显著差异,且前者显著高于后者。通过与同站位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等记录的对比,发现研究区G.ruber s.s.、G. ruber s.l.和T. sacculifer (without sac)壳体的Sr/Ca可能主要受控于海水温度,而T. sacculifer (with sac)壳体Sr/Ca受到海水盐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形态类型 G.ruber(white) T.sacculifer Sr/Ca
下载PDF
南海西部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关系定量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李学杰 陈芳 +1 位作者 陈超云 郭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42-447,共6页
南海西部 4°~ 18°N ,10 8 5~ 115°E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定量分析表明 ,从陆架至深海盆区 ,随着水深增加 ,底栖有孔虫丰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而浮游有孔虫在上陆坡区水深 2 0 0~ 2 0 0 0m处最丰富 ,向浅水和深水方向 ... 南海西部 4°~ 18°N ,10 8 5~ 115°E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定量分析表明 ,从陆架至深海盆区 ,随着水深增加 ,底栖有孔虫丰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而浮游有孔虫在上陆坡区水深 2 0 0~ 2 0 0 0m处最丰富 ,向浅水和深水方向 ,其丰度均下降 ,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 (P)与水深 (D)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在陆架区和陆坡-深海盆区 ,两者关系完全不同 :在陆架区随水深增加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明显增大 ,而在陆坡 -深海盆区 ,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经定量拟合水深小于 2 0 0m的陆架区 ,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满足关系式 :lnD =0 0 2 1P +3 2 0 8;而在水深大于 2 0 0m的陆坡 -深海盆区 ,两者满足D =- 5 2 6 3P +5 2 10 5 2。这主要是由于陆架区随水深增加 ,浮游有孔虫增加 ,但水深大于 2 0 0m后 ,碳酸盐的溶解起主要作用 ,浮游有孔虫比底栖有孔虫更易于溶解 ,造成其含量随水深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海盆 陆架区 水深 南海 底栖有孔虫 海西 深海 丰度 负相关
下载PDF
冲绳海槽南部两万年来的浮游有孔虫与古海洋学事件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保华 赵泉鸿 +2 位作者 王永吉 翦知 陈荣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90-98,共9页
冲绳海槽南部92-255和92-170两柱状样岩心的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及其组合的变化、游浮与底栖有孔虫壳体18O测定和AMS14C测年资料,提供了末次冰期以来重要的古海洋学记录。浮游有孔虫的转换函数计算表明,海槽区末... 冲绳海槽南部92-255和92-170两柱状样岩心的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及其组合的变化、游浮与底栖有孔虫壳体18O测定和AMS14C测年资料,提供了末次冰期以来重要的古海洋学记录。浮游有孔虫的转换函数计算表明,海槽区末次冰期表层水温下降值及末次冰期的季节温差均比西太平洋开放海区相应纬度大,反映了边缘海对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气候变化的放大效应,冰期-冰后期的对比还体现在由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所反映的水团和水体垂直结构的变化上;末次冰消期古温度变化及浮游有孔虫18O变化记录了一次短暂的气候回返(10170~9170aBP);详细的地层分析还揭示了中全新世的一次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含量低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冲绳海槽 古海洋学事件 古动物
下载PDF
南沙海区晚第四纪浮游有孔虫演化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15
6
作者 李保华 赵泉鸿 +2 位作者 陈民本 翦知湣 汪品先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9,共9页
通过对南沙海区 1795 7和 1795 8两柱状样中浮游有孔虫的研究 ,首次揭示了南海晚第四纪以来较长时间尺度上 (0 - 80 0 ka BP)存在 δ1 8O11期 (约 40 0 ka BP)开始的粉红色 Globigerinoides ruber大量出现和 Globigerinarubescens较高... 通过对南沙海区 1795 7和 1795 8两柱状样中浮游有孔虫的研究 ,首次揭示了南海晚第四纪以来较长时间尺度上 (0 - 80 0 ka BP)存在 δ1 8O11期 (约 40 0 ka BP)开始的粉红色 Globigerinoides ruber大量出现和 Globigerinarubescens较高相对丰度 ,δ1 8O5 e期 (约 12 0 ka BP)的粉红色 Globigerinoides ruber绝灭 ,Globoquadrina conglomerata大量出现 ,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左旋型分子绝对优势开始 ,和 δ1 8O4/ 5期界线附近 (约 80 ka BP)的 Globo-quadrina conglomerata绝灭等三次浮游有孔虫演化事件。南沙与南海北部及西北太平洋等海区的浮游有孔虫演化事件对比表明 :南沙海区在 40 0 ka BP开始海水温跃层相对较深 ;至 δ1 8O5 e期时 ,受西北太平洋中层水加强的影响、南沙海水温跃层变浅 ;在 δ1 8O5 e至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演化 古海洋环境 晚第四纪 南沙
下载PDF
南海中部沉积物捕集器中浮游有孔虫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成鑫荣 陈荣华 +2 位作者 翦知■ 黄宝琦 王吉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3-78,共6页
通过对南海中部沉积物捕集器中浮游有孔虫的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它们与海洋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G.ruber的δ18O值和δ13C值都比G.sacculifer的轻;两者的δ18O差值(Δδ18O)平均为0.520‰,δ13C差值(Δδ13C)平均为0... 通过对南海中部沉积物捕集器中浮游有孔虫的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它们与海洋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G.ruber的δ18O值和δ13C值都比G.sacculifer的轻;两者的δ18O差值(Δδ18O)平均为0.520‰,δ13C差值(Δδ13C)平均为0.544‰,证明G.ruber的生活水深(约30m)比G.sacculifer的(约50m)浅。G.ruber与G.sacculifer之间的Δδ18O呈现夏季大、冬季小的特点,可能与海水的垂向温度梯度在夏季较大有关。G.ruber幼体的δ13C比成年个体的轻,幼体的δ18O比成年个体的重,揭示了该种在繁殖期前,随着个体发育,生活的水层深度逐渐变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浮游有孔虫 沉积物捕集器 南海 氧同位素 夏季
下载PDF
藏南定日县贡扎上白垩统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新资料 被引量:7
8
作者 石和 李国忠 +2 位作者 赵鹏肖 李祥辉 赵兵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4-140,共7页
报道了西藏南部定日的上白垩统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新资料,在厚291 m的贡扎剖面中共采集了699个有孔虫样品,平均的样品间距约40 cm,每两个样品间的间距代表约50 000a的时间间隔。根据获得的有孔虫化石及其在地层中的分布,识别出和建立了... 报道了西藏南部定日的上白垩统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新资料,在厚291 m的贡扎剖面中共采集了699个有孔虫样品,平均的样品间距约40 cm,每两个样品间的间距代表约50 000a的时间间隔。根据获得的有孔虫化石及其在地层中的分布,识别出和建立了剖面的12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较为准确地确定了相邻化石带的界线,在此基础上对剖面进行了年代地层的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上白垩统 化石带 年代地层 贡扎 西藏
下载PDF
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分布与海洋环境 被引量:8
9
作者 孙荣涛 李铁刚 +1 位作者 曹奇原 向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1-518,共8页
为查明冲绳海槽北部浮游有孔虫动物群的分布特征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1 992年 6月和 1 999年 6月两次采自冲绳海槽北部 1 1 1个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进行了鉴定和统计 ,并利用Q型因子分析方法对其群落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为查明冲绳海槽北部浮游有孔虫动物群的分布特征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1 992年 6月和 1 999年 6月两次采自冲绳海槽北部 1 1 1个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进行了鉴定和统计 ,并利用Q型因子分析方法对其群落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冲绳海槽北部浮游有孔虫主要有 3个因子组合。以Globigerinitaglutinata (Egger)为代表的主因子 1主要分布在东南侧的黑潮主干和对马暖流控制区内 ,同时受西侧陆架冷水影响的部分站位也显示了较高的载荷值。G glutinata的种群特征显示 ,黑潮主干和对马暖流控制区以大个体分子为主 ,而小个体分子主要集中在受冷水影响的陆架浅水区。因此 ,G glutinata很可能是3 0°N以北海域黑潮及其分支流系的优势种 ,而其小个体分子在陆架浅水的存在可能与东海冷涡沉积动力环境相关。以浅生种Globigerinoidesruber (d’Orbigny)为代表的主因子 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侧和北侧水深 1 0 0— 1 5 0m之间的陆架浅水区。以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d’Orbigny)和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 (Parker&Jones)为代表的主因子 3 ,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的黑潮和对马暖流与陆架水的混合区内。因此 ,冲绳海槽北部浮游有孔虫动物群的分布受到海流、水团、水深等多种海洋环境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表层沉积物 浮游有孔虫 海洋环境 Q型因子分析
下载PDF
南海南部活体浮游有孔虫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被引量:12
10
作者 崔喜江 向荣 +1 位作者 郑范 陈木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30,共6页
通过对2002年5月采自南海南部海区11个站位20个垂直分层浮游拖网样品的浮游有孔虫组成和分布特征的初步分析,发现该区表层水体中浮游有孔虫分布广泛,共鉴定属种20种,以热带暖水种占绝对优势,广适应性冷水种有零星出现。深水种Globorotal... 通过对2002年5月采自南海南部海区11个站位20个垂直分层浮游拖网样品的浮游有孔虫组成和分布特征的初步分析,发现该区表层水体中浮游有孔虫分布广泛,共鉴定属种20种,以热带暖水种占绝对优势,广适应性冷水种有零星出现。深水种Globorotalia menardii在南海南部50 m水层中广泛出现,但壳体相对较小,壳壁较薄。该区0—50m水层活体浮游有孔虫丰度范围为(6 138—64 174)枚.1 000 m-3海水,大致呈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在西南部浅水区和西北部上升流区丰度最高,与表层水体的营养水平密切相关。将水样浮游有孔虫分布数据与该海区23个站位表层沉积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遗壳浮游有孔虫与活体的分布关系密切,虽然在种属丰度以及分布范围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但两者具有相似的优势种组合。主要差异在于水体中浮游有孔虫优势种相对丰度差异较大,易溶种Hastigerina pelagica含量较高,而遗壳中浮游有孔虫各种属分布趋向于均匀化。此外,陆源物质的释稀作用对沉积物中的有孔虫丰度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浮游拖网 浮游有孔虫
下载PDF
南海南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向荣 陈木宏 +4 位作者 成鑫荣 张兰兰 陆钧 刘建国 陈忠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66,共8页
通过对2002年南海南部春季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δ18O和δ13C分析,初步探讨该区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的海洋环境指示意义及其与沉降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春季表层水体中Globigerinoides ruber(G.ruber)与Globigerinoides... 通过对2002年南海南部春季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δ18O和δ13C分析,初步探讨该区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的海洋环境指示意义及其与沉降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春季表层水体中Globigerinoides ruber(G.ruber)与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G.sacculifer)的δ18O均值基本相似,相对它们在表层沉积物中的δ18O明显要小;但在表层沉积物中G.ruber的δ18O则比G.sacculifer相对要小0.34‰。这种差异可能与G.sacculifer的配子生殖二次钙化以及2个种属的季节性差异有关。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P.obliquiloculata)的δ18O在沉积物和水体中均较G.ruber和G.sacculifer明显偏大,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P.obliquiloculata的δ18O在春季水体中比其在沉积物中平均约小0.7‰,差值较大,可能是因为P.obliquiloculata为冬季种,主要出现在冬季低温水体中。3种浮游有孔虫的δ13C以G.sacculifer最大,G.ruber次之,P.obliquiloculata最低,这种差异可能主要由属种间的生命效应所引起。表层沉积物中G.ruber和G.sacculifer的δ18O从区域的西北往东南有逐渐变小的趋势,可能受区域年均表层水温西北低东南高的影响。在上升流发育区,P.obliquiloculata的δ18O和δ13C均明显偏高,其δ13C与水体营养的关系与南海北部的明显相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浮游有孔虫 浮游拖网 氧同位素 碳同位素 上升流
下载PDF
南海西部浮游有孔虫记录的MIS3期表层海洋环境变化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文瑜 黄宝琦 +1 位作者 肖洁 周力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7-446,共10页
对南海西部越南岸外上升流区17954—2站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变化、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AMS ^14C测年的分析以及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转换函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MIS3期,南海西部表层海水温度大体呈现暖-冷-暖的变化趋势;温... 对南海西部越南岸外上升流区17954—2站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变化、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AMS ^14C测年的分析以及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转换函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MIS3期,南海西部表层海水温度大体呈现暖-冷-暖的变化趋势;温跃层深度由浅到深阶段性变化;短时间尺度上温度与温跃层发生幅度较大的快速变化。暖事件(IS)对应于浮游有孔虫暖水种、混合层属种含量的增加,冷水种、温跃层属种含量的减少以及冬夏SST的升高;冷事件则与之相反。表层海水生产力亦大致呈现3个阶段(61~51ka,51~42ka和42~32ka)的变化,在千年尺度的快速气候事件中,暖事件对应浮游有孔虫生产力属种含量降低,冷事件对应升高。此外,在MIS3内部分暖事件(IS6和IS 11~13)表现出表层海水温度降低,温跃层深度变浅和表层海水生产力升高的状况,表明该区此时上升流的存在,其形成原因推测是由于东亚夏季风加强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氧同位素3期 浮游有孔虫 快速气候事件 东亚夏季风 南海
下载PDF
南海西南陆坡末次冰期以来的浮游有孔虫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5
13
作者 吴庐山 朱照宇 +4 位作者 邱燕 陈芳 陈超云 钟和贤 周厚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共8页
对南海西南陆坡区SA08—34柱状样浮游有孔虫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并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FP-12E计算各样品所代表的海水表层古温度(SST),结合^14C测年和CaCO3分析结果,揭示了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海洋学特征。末次冰期以来SST具有... 对南海西南陆坡区SA08—34柱状样浮游有孔虫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并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FP-12E计算各样品所代表的海水表层古温度(SST),结合^14C测年和CaCO3分析结果,揭示了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海洋学特征。末次冰期以来SST具有较大的变化,其中冰后期SST冬季为24.85~26.23℃,夏季为28.81~29.36℃,季节温差为2.66~4.47℃;末次盛冰期SST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SST冬季为23.60~26.86℃,夏季为28.45~29.63℃,季节温差为2.34~5.09℃;末次间冰段SST冬季为23.48~27.57℃,夏季为28.82~29.73℃,季节温差为2.16~5.34℃。南海西南陆坡区在末次冰期出现6次明显的海水表层降温事件,其中“新仙女木”事件的年代约为11.75~12.38kaBP,H1H4事件的年代分别约为15.51~16.76、21.15~22.40、26.79~27.42和34.31~34.94k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海水表层温度 末次冰期 “新仙女木”事件 HEINRICH事件 南海
下载PDF
赤道西太平洋冬季浮游有孔虫分布与壳体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2
14
作者 万随 翦知湣 成鑫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4-291,共8页
通过对2009年1月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6个站位、28个垂直分层拖网浮游有孔虫样品进行分析,在0~250m水层内共鉴定出14个浮游有孔虫属种,以热带暖水种为主、广适应性冷水种仅零星出现。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平均生活深度较Globige... 通过对2009年1月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6个站位、28个垂直分层拖网浮游有孔虫样品进行分析,在0~250m水层内共鉴定出14个浮游有孔虫属种,以热带暖水种为主、广适应性冷水种仅零星出现。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平均生活深度较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深,可能是由于赤道地区强烈的太阳光照射或两个种食物来源差别的缘故。G.ruber与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氧碳同位素协同变化,反映出海水碳酸盐化学体系是同位素变化的控制因子之一。此外,浮游有孔虫壳径也是壳体同位素值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为了减小壳体壳径对壳体同位素值的影响,进行浮游有孔虫同位素分析时应尽量挑选壳径相近的壳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拖网 浮游有孔虫 丰度 垂直分布 氧碳同位素 赤道西太平洋
下载PDF
西藏吉隆白垩纪末期浮游有孔虫的发现及其年代意义 被引量:44
15
作者 万晓樵 丁林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9-95,共7页
西藏吉隆县宗卓组顶部发现了丰富的浮游有孔虫动物群 ,其时代为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期G .gansseri带的上部至A .mayaroensis带的下部 ,年龄值在 6 8— 70Ma之间。据江孜至吉隆一带地层和古生物学的研究与对比 ,认为特提斯 喜马拉雅北... 西藏吉隆县宗卓组顶部发现了丰富的浮游有孔虫动物群 ,其时代为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期G .gansseri带的上部至A .mayaroensis带的下部 ,年龄值在 6 8— 70Ma之间。据江孜至吉隆一带地层和古生物学的研究与对比 ,认为特提斯 喜马拉雅北亚带的半深水至远洋环境是在康潘晚期至白垩纪末期由东向西逐步结束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白垩纪末期 西藏吉隆 时代
下载PDF
南海表层沉积物浮游有孔虫的氧碳同位素及其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叶瑛 柳志卿 +1 位作者 陈宁华 屠霄霞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14-120,共7页
从太阳号(SONNE95)1994航次的南海表层沉积物中分离出了有孔虫,并分析了它们的氧碳同位素组成.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变化,主要和海洋物理因素有关.在蒸发作用较强的东沙、中沙和南沙海域,表层种G.ruber氧同位素偏重,而在淡水来... 从太阳号(SONNE95)1994航次的南海表层沉积物中分离出了有孔虫,并分析了它们的氧碳同位素组成.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变化,主要和海洋物理因素有关.在蒸发作用较强的东沙、中沙和南沙海域,表层种G.ruber氧同位素偏重,而在淡水来水方向,即南海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其氧同位素偏轻;次表层种P.obliquiloculata的氧同位素等值线图,指示氧同位素较重的黑潮水经由巴士-巴林塘海峡进入南海,并与氧同位素偏轻的南海冲淡水混合.浮游有孔虫的碳同位素空间变化趋势主要受海洋生物因素影响.在饵料来源丰富的珠江口外水域,以及光照充沛的南沙海域,G.ruber的碳同位素偏轻.在黑潮水所经之处,P.obliquiloculata的碳同位素偏重.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等值线在东沙和中沙海域变化梯度较大,与黑潮入侵引起的海水环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表层沉积物 浮游有孔虫 氧碳同位素 海洋学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89PC柱样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小艳 翦知湣 +4 位作者 石学法 陈志华 程振波 吴永华 石丰登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5-92,共8页
对南海北部89PC柱状样进行了浮游有孔虫定量统计分析、氧碳同位素测试、碳酸钙含量分析和AMS^14C测年,并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计算了表层海水古温度和温跃层深度,揭示了该海区约127ka以来的古海洋学特征。温跃层转换函数计算的温跃层深... 对南海北部89PC柱状样进行了浮游有孔虫定量统计分析、氧碳同位素测试、碳酸钙含量分析和AMS^14C测年,并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计算了表层海水古温度和温跃层深度,揭示了该海区约127ka以来的古海洋学特征。温跃层转换函数计算的温跃层深度结果表明,在MIS5-MIS4期,温跃层深度没有大的变化,在MIS3-MIS1期,温跃层的深度逐渐变深。古温度转换函数计算的古温度结果表明,夏季温度的变化范围为27.9-29.3℃,变化幅度为1.4℃,冬季温度变化范围为20.6-26.3℃,变化幅度为5.7℃。与南海南部的冬夏古水温资料进行对比,南海南部的温度比南海北部的温度要高,这种差异在冬季时表现更为突出,且在冰期时南海南部和北部的温度差异梯度进一步增大,指示了冰期时冬季风更加强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表层海水温度 温跃层 晚第四纪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1144站中更新世浮游有孔虫的千年尺度古气候记录 被引量:6
18
作者 郑范 李前裕 陈木宏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80-786,共7页
南海北部ODP1144站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的浮游有孔虫在千年尺度上以高频率变化为主要特征.冰期旋回主要周期在0.9Ma由41ka转变为100ka,浮游有孔虫组合也随冰期旋回出现大量的冷水种.据转换函数得出的表层水降温高达10℃发生在0.9... 南海北部ODP1144站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的浮游有孔虫在千年尺度上以高频率变化为主要特征.冰期旋回主要周期在0.9Ma由41ka转变为100ka,浮游有孔虫组合也随冰期旋回出现大量的冷水种.据转换函数得出的表层水降温高达10℃发生在0.9~0.6Ma间的转型过渡期,跨越MIS22、20、18、16四大冰期.同时,温跃层深度呈阶梯式变浅,在MIS20上升至65m左右.所以,南海北部上层水体环境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出现比末次冰期更重的δ^18O值,温跃层变浅,深水种含量降低或消失,突出了边缘海区南北气候梯度反差和冬季风在冰期增强的讯号.南海南北部的环境差异与东西太平洋的差异,共同表明低纬过程在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旋回 中更新世 气候转型 冬季风 浮游有孔虫 南海
下载PDF
琉球群岛东部海区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分布及指示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永华 程振波 +3 位作者 石学法 李小艳 石丰登 鞠小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共7页
对琉球群岛东部海区12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浮游有孔虫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有孔虫组合在溶跃面以上表现为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ata glutinata组合,溶跃面以下为Globorotalia inflata-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 (dex.)... 对琉球群岛东部海区12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浮游有孔虫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有孔虫组合在溶跃面以上表现为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ata glutinata组合,溶跃面以下为Globorotalia inflata-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 (dex.)组合,局部受黑潮影响区域黑潮标志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相对丰富,为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P.obliquiloculata组合;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丰度及组合分布特征对于碳酸盐溶跃面深度及碳酸盐补偿深度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另外,碳酸盐保存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域现代碳酸盐溶跃面深度约为3100 m,碳酸盐补偿深度约为43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组合分布 碳酸盐溶解 西太平洋
下载PDF
浮游有孔虫壳体Mg/Ca值——SST的替代性指标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萍 方念乔 +1 位作者 胡超涌 丁旋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7-702,共6页
通过对东北印度洋区MD77181和MD81349两支岩心中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壳体极为精细的清洗和溶样后 ,由ICP -MS测试获得了近 2 6 0ka以来Mg/Ca值 .结果表明Mg/Ca值与δ18O值变化趋势较为吻合 ,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 ,浮游有孔虫G .sac... 通过对东北印度洋区MD77181和MD81349两支岩心中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壳体极为精细的清洗和溶样后 ,由ICP -MS测试获得了近 2 6 0ka以来Mg/Ca值 .结果表明Mg/Ca值与δ18O值变化趋势较为吻合 ,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 ,浮游有孔虫G .sacculifer壳体Mg/Ca值是海洋表层水温 (SST)良好的替代性指标 .运用函数式Mg/Ca =0 .4 717exp(0 .0 82 5 SST)计算表明 ,包括印度洋在内的中、低纬地区 ,LGM时期的SST与全新世的温差大于最初CLIMAP推测的2℃ ,很可能达到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Mg/Ca值 海洋表层水温(SS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