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知识论到存在论——论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真理观的批判与“变革”
1
作者 时家贤 张晶晶 裴雨墨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19,129,159,共10页
传统西方哲学站在知识论立场,将哲学理解为一种求知活动。代表性人物黑格尔以“理念”为核心,“思辨”为方式,“知识”为样态,建构起了其思辨哲学视域下的知识论真理观。海德格尔对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根基进行了批判,试图为真理奠定存... 传统西方哲学站在知识论立场,将哲学理解为一种求知活动。代表性人物黑格尔以“理念”为核心,“思辨”为方式,“知识”为样态,建构起了其思辨哲学视域下的知识论真理观。海德格尔对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根基进行了批判,试图为真理奠定存在论层面根基。如果说黑格尔面对的问题是真理与对象能否“符合”,海德格尔则认为真理在于作为存在者本身如何去除对“存在”的遮蔽。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真理(alētheia)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命题真理,不是符合论的真理,而是存在之真理。达成真理即是要完成对存在本身的领悟,达成存在意义的“显现”——作为澄明的无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论 存在论 真理观 海德格尔 格尔
下载PDF
论海德格尔对康德自由概念的批判
2
作者 王建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7,177,共10页
海德格尔认为康德并没有抓住自由的本质,因为他把自由与因果性的本原关系给搞反了。海德格尔的批判包含三个环节:他将因果性范畴与其经验性的运用混为一谈,从而将本与时间无涉的因果性范畴转变成一个具有内在时间性特征的概念;他篡改了... 海德格尔认为康德并没有抓住自由的本质,因为他把自由与因果性的本原关系给搞反了。海德格尔的批判包含三个环节:他将因果性范畴与其经验性的运用混为一谈,从而将本与时间无涉的因果性范畴转变成一个具有内在时间性特征的概念;他篡改了康德的超验的自由理念,将其与先验自由混为一谈,进而取消了康德在自然与自由之间所作的重要区分;他通过对康德的“理性事实”的发挥,将实践自由与先验自由在人的经验性意识给“统一”了起来,进而将具有“自我立法”功能的实践自由转变成他所谓的“存在的自由”,即“让—存在”。海德格尔与康德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从自由之主体的角度而后者是从“能力”的角度来规定自由概念。前者的优势在于它似乎可以从“存在”的层面为人的自由奠基,而后者的优势则在于它可适用于任何自由主体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康德 自由 因果性
下载PDF
“贫乏于世”的深意——论海德格尔“动物之思”的起源及其意义
3
作者 张柯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8,共10页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并非海德格尔“动物之思”的真正起源,既有国内外研究并未深究这一问题,而且都遗漏了对一部重要作品的考察,此即《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阐释》。通过对此书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看清,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并非海德格尔“动物之思”的真正起源,既有国内外研究并未深究这一问题,而且都遗漏了对一部重要作品的考察,此即《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阐释》。通过对此书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看清,海德格尔“动物之思”的起源、海德格尔特有的“自由”概念的启动以及海德格尔“康德阐释”的正式开端,三者共同交织于此书中。海德格尔“动物贫乏于世界”命题的深意因而在于:我们可以从这一命题重新思考海德格尔思想的一段关键历程,即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开端进程。就此而论,海德格尔的“动物之思”绝非只是海德格尔思想的副产品,而应视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上的一种至深至远的本真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康德 动物 人与存在之关联
下载PDF
“道”与“在”:关于海德格尔语言本体论的符号学反思
4
作者 张杰 余红兵 《符号与传媒》 2024年第2期46-58,共13页
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从真理存在的方式切入,通过语言表征的“遮蔽”与“去蔽”的关系,力求让真理在语言的表述中“敞开”。然而,他的语言本体论依然沿着探索真理的传统路径,试图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没能让语言脱离表征危机。如果从老... 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从真理存在的方式切入,通过语言表征的“遮蔽”与“去蔽”的关系,力求让真理在语言的表述中“敞开”。然而,他的语言本体论依然沿着探索真理的传统路径,试图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没能让语言脱离表征危机。如果从老庄的道家学说出发,与通常的真理探索之路相反,返回自然,打破固有体系和现存观念的束缚,也许能够更接近包含所谓真理在内的“道”,让语言的本质和真理能够更加自由地“在”。本文从对真理存在的质疑、意义的自反生成和言说的间离作用三个方面,来反思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以期把语言存在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语言本体论 道言观 精神文化符号学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元政治学和被隐蔽的“内在的真理”
5
作者 朱清华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4,102,共10页
近年研究证实海德格尔原始手稿中有“国家社会主义的内在真理”这样的表达。但这个发现并不能证明海德格尔哲学是纳粹政治学。“内在的真理”这个概念跟海德格尔这一时期构建元政治学的设想有关。作为区域的元存在论,元政治学要将存有... 近年研究证实海德格尔原始手稿中有“国家社会主义的内在真理”这样的表达。但这个发现并不能证明海德格尔哲学是纳粹政治学。“内在的真理”这个概念跟海德格尔这一时期构建元政治学的设想有关。作为区域的元存在论,元政治学要将存有的真理落实到存在者层面的政治活动中。而存在的真理则通过荷尔德林的诗显现为“亲密性”这一比希腊的■更为源初的概念。从海德格尔的元政治学理论构想来看,他是以“国家社会主义的内在真理”之名来构思他所认为的理想政治之基础,而非为任何现成的纳粹运动提供思想基础。他所谓的“精神的国家社会主义”指的并非现实政治中的国家社会主义,而是元政治学用来称呼它要促成的涉及民族和此在本质的运动的名称。元政治学的构想没有成功,并不表明海德格尔思想的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元政治学 内在的真理 亲密性
下载PDF
海德格尔为何未给策兰写诗评?——海德格尔论里尔克与策兰
6
作者 陈芸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4-92,共9页
海德格尔为何未给策兰写诗评,是德国文化史上常被讨论的问题。较之于以往论者从海德格尔的政治观、哲学观出发提供解释,本文选择从海德格尔的诗学观入手,指出在海德格尔的诗学序列中,确实没有策兰的位置。结合海德格尔的《诗人何为》与... 海德格尔为何未给策兰写诗评,是德国文化史上常被讨论的问题。较之于以往论者从海德格尔的政治观、哲学观出发提供解释,本文选择从海德格尔的诗学观入手,指出在海德格尔的诗学序列中,确实没有策兰的位置。结合海德格尔的《诗人何为》与策兰的《托特瑙山》两部文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海德格尔赞赏的是像里尔克诗歌那样对“无蔽真理”的揭示,强调诗歌具有某种源初生发力量。而策兰的诗歌过于晦涩破碎,乃是“非真理”的展现。作为“隐秘的哲人王”,海德格尔更多是从国家命运走向、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角度去思考诗歌教化问题,却并不聚焦在人类苦难与个人命运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里尔克 策兰 诗歌与真理的关系
下载PDF
化生入性与祛本显生——试析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自然”概念的释用与化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高山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西方哲学肇端于对“自然”(Фυσιζ)的思考,亚里士多德以集大成者的论姿,将Фυσιζ的含义整理判摄为生长、原始质料等六种用法,并最终将派生性的本质(Фυσιζ)含义确定为Фυσιζ的基本含义和严格解释,而将产生、生长等原初... 西方哲学肇端于对“自然”(Фυσιζ)的思考,亚里士多德以集大成者的论姿,将Фυσιζ的含义整理判摄为生长、原始质料等六种用法,并最终将派生性的本质(Фυσιζ)含义确定为Фυσιζ的基本含义和严格解释,而将产生、生长等原初含义贬黜为不必要的衍生义。这样,经过亚氏化生(长)入(本)性的判摄整理,原本意涵丰富的Фυσιζ就变成了非生命的本质,即“自然”。海德格尔反对亚氏“化生入性”的做法,认为这是将存在“存在者化”的一种表现。通过祛本(性)显生(生)的阐释,海氏试图恢复Фυσιζ“绽开又持留”的“生生”意象,使“自然”摆脱对象性的摆置理解。一方面,海氏的这一工作,有助于我们摆脱主—客思维,借助诗—艺体验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和科技至上思维方式对现代人的限制和宰制;另一方面,借助海德格尔的创化性阐述,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在希腊哲学开端处的原初意涵,借此扭转存在之存在者化的畸变与沦落,澄明“自然”(在)与“事物”(在者)的真实关系,重新恢复Фυσιζ“未遭破损的意指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自然” 本质 形而上学
下载PDF
“美是那最耀显、最令人出神的”——论海德格尔对柏拉图美学的现象学阐释
8
作者 贺念 朱葵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36-47,共12页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来源于他对柏拉图美学的现象学阐释。针对柏拉图《理想国》中艺术与真的关系,海德格尔指出艺术并不处于与真的“分裂”关系之中,而是在指向存在之真时具有等级意义上的归属关系;进一步,海德格尔通过对《斐德若篇》...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来源于他对柏拉图美学的现象学阐释。针对柏拉图《理想国》中艺术与真的关系,海德格尔指出艺术并不处于与真的“分裂”关系之中,而是在指向存在之真时具有等级意义上的归属关系;进一步,海德格尔通过对《斐德若篇》中“美是那最耀显、最令人出神的”进行现象学阐释,指出美是“对存在之观照”(Seinsblick)的赢获和保持,因而是架接具体存在者的“显象”(Schein)与源初的“存在”(Sein)之间的桥梁。在重建美与真共属关系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其存在论的美学命题:“美是存在的耀显(Scheinen des Seins)”,美在于现象的自身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柏拉图 艺术 存在论美学
下载PDF
教育回忆的美学阐释——基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美学观
9
作者 黄辰昕 肖绍明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37-41,共5页
相较于记忆,回忆更具有精神超越性。当前教育存在重记忆轻回忆的倾向,使教育回忆的超越性被遮蔽。回忆的超越性向来集中于其所带来的美感体验中,澄清教育回忆的超越性可以从发掘其美学意义入手。依据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观,教育回忆带... 相较于记忆,回忆更具有精神超越性。当前教育存在重记忆轻回忆的倾向,使教育回忆的超越性被遮蔽。回忆的超越性向来集中于其所带来的美感体验中,澄清教育回忆的超越性可以从发掘其美学意义入手。依据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观,教育回忆带来美感的根源在于揭示教育本真,具体表现为教育回忆通过承载历史,直面教育的有限性前提,强调传承中共在;通过触发现实,感悟教育的当下发生、追求灵魂的唤醒;通过朝向将来,领会教育对成长的期待,主张应未知而生。对回忆的美学诠释侧面反映出对教育本真的领悟,同时彰显了教育中共同分享回忆、创造本己回忆、拥抱未知回忆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忆 美学 存在论 教育 海德格尔
下载PDF
海德格尔此在状态异化之思:从本真性到非本真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春燕 黄永泽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3期81-84,共4页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对存在问题进行了生存论的探讨,用此在来重新追问存在的意义,并且指出,“此在”的两种存在状态:即它的本真性与非本真性。但在日常生活中的此在因为怕和畏使得其脱离了本真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纷繁左...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对存在问题进行了生存论的探讨,用此在来重新追问存在的意义,并且指出,“此在”的两种存在状态:即它的本真性与非本真性。但在日常生活中的此在因为怕和畏使得其脱离了本真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纷繁左右,遗忘了“此在”的身份,走向了“沉沦”与“被抛”的境况中,此在无可避免地陷入常人的非本真存在之中,渐渐异化为常人。在常人状态下,“此在”被磨平了各具特色的棱角,逐渐被同化,使得本真性存在异化为庸庸碌碌的“平均状态”,“此在”沉沦在闲谈、好奇和含混的非本真性的人际交往,听信大众语言,大众模糊了听的能力,无法真正地领会生存的意义。同时对未知命运的恐惧和对死亡的终将到来的事实的无法接受,导致了人对非本真状态的常人的追崇和向往,海德格尔看到在现实的技术社会的被逐渐异化的人,他希望能在诗意的栖居中维护人的存在,能够直面死亡以及倾听良知的呼唤,从而恢复到本真性的存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此在 异化 常人 本真存在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祛魅与返魅的存在论反思
11
作者 贾丽艳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59,共7页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以追问技术本质为主旨,由此形成了他关于祛魅与返魅的存在论反思。“存在的遗忘”与“世界的灾难”,是海德格尔存在论反思的基础性议题。海德格尔对于技术本质的追问,不仅是在检讨世界祛魅化引发的诸多现代性问题,而...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以追问技术本质为主旨,由此形成了他关于祛魅与返魅的存在论反思。“存在的遗忘”与“世界的灾难”,是海德格尔存在论反思的基础性议题。海德格尔对于技术本质的追问,不仅是在检讨世界祛魅化引发的诸多现代性问题,而且也在指出世界如何返魅化的泰然处之之路。“集置”被看作是技术时代普遍化的强制秩序,同时也是现代性问题的症结与危险所在。他为此开出的药方是对存在抱着敬畏之心,也就是让世界返魅化而走向一种“泰然处之”的存在状态。于是,“祛魅”和“返魅”构成了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的两个面向。在生物基因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引发诸多危机问题的今天,海德格尔关于技术的存在论反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思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技术哲学 存在论反思 现代性问题 祛魅 返魅 集置
下载PDF
海德格尔为什么给“艺术”打叉?——《克利笔记》与艺术的二律背反
12
作者 吴苗淼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150,共10页
尽管海德格尔把艺术认定为拯救技术时代危机的希望,但在其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手稿《克利笔记》中,他却实行了一种创造性的书写行为,即在“艺术”一词上面打叉。通过对《克利笔记》及相关文本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个“艺术之叉”有两个相反... 尽管海德格尔把艺术认定为拯救技术时代危机的希望,但在其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手稿《克利笔记》中,他却实行了一种创造性的书写行为,即在“艺术”一词上面打叉。通过对《克利笔记》及相关文本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个“艺术之叉”有两个相反相成的含义,否定性的含义表示艺术对形而上学的表象和体验方式的抵抗,肯定性的含义则暗示了艺术向着作为“■”的自身回转。这也集中体现了海德格尔艺术哲学中的二律背反,即两个各自成立又相互矛盾的命题:“艺术本身有着形而上学的本质”与“艺术本身有着转变的契机”。这种二律背反思想根植于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最深处,也标志着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的现实关切,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启发与警示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保罗·克利 《克利笔记》 艺术 打叉
下载PDF
科学的基础与本质——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科学体系”的阐释
13
作者 马飞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57,共6页
海德格尔对科学的思考从追问科学基础的可能条件转变为追问科学之本质。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之为“科学体系第一部分”的解释可以相应地在其科学之思的问题境域中来理解。从形式上看,精神现象学既是为科学体系奠基的部分,又... 海德格尔对科学的思考从追问科学基础的可能条件转变为追问科学之本质。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之为“科学体系第一部分”的解释可以相应地在其科学之思的问题境域中来理解。从形式上看,精神现象学既是为科学体系奠基的部分,又是处在科学体系之内的部分,具有双重位置。这种双重位置在实质上呈现为绝对知识返回自身的过程和意识向自身意识的过渡,在区别于科学的外在奠基的同时开辟出一条富有张力的“通道”。海德格尔对“科学体系第一部分”的阐释构成他与黑格尔争辩的一个重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体系 科学奠基 精神现象学 绝对知识 海德格尔 格尔
下载PDF
AI视觉艺术的历史与哲学向度——海德格尔视角之剖析
14
作者 麻娴 周计武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5,共9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演进迭代,AI视觉艺术中的现代技术、作品本质、作品主体性等相关问题亟需研讨。海德格尔的哲学视角为回应这些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一方面,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现代技术被视为“解蔽”方式,带来了“集置”之危...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演进迭代,AI视觉艺术中的现代技术、作品本质、作品主体性等相关问题亟需研讨。海德格尔的哲学视角为回应这些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一方面,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现代技术被视为“解蔽”方式,带来了“集置”之危机;另一方面,AI视觉艺术超越传统的模仿与再现理论,重新定义了物的本质和艺术的本源。AI视觉艺术品中,主体与客体不再分割对立而融为一体。化解“集置”与“促逼”,需要倾听天命、揭示真理,反思现代技术与AI视觉艺术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AI视觉艺术 艺术与科技 艺术哲学 艺术本质
下载PDF
论海德格尔“作为转渡的翻译”
15
作者 胡其维 蔡新乐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4,共8页
海德格尔将“翻译”释为“转渡”,实则改写了翻译的名与实,开启了存在之真理意义上的翻译研究。本文试图阐释作为转渡的翻译的含义及其在《巴门尼德》中的应用,阐明它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将转渡思想引入翻译研究,是开展翻译存在论研究的... 海德格尔将“翻译”释为“转渡”,实则改写了翻译的名与实,开启了存在之真理意义上的翻译研究。本文试图阐释作为转渡的翻译的含义及其在《巴门尼德》中的应用,阐明它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将转渡思想引入翻译研究,是开展翻译存在论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可以引发对“翻译即译意”和“翻译本质”两方面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渡 翻译 真理 海德格尔 《巴门尼德》
下载PDF
技术、主体性与存在之思——从技术批判看海德格尔对主体性哲学的克服和超越
16
作者 赵瑜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7,共8页
技术批判是晚期海德格尔思考的核心主题之一。海德格尔早期的技术批判是不成熟、不完善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对主体性哲学的克服和超越,他的技术批判也逐渐走向专题化并与存在之思结合起来。与前中后期对主体性问题的态度相一致... 技术批判是晚期海德格尔思考的核心主题之一。海德格尔早期的技术批判是不成熟、不完善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对主体性哲学的克服和超越,他的技术批判也逐渐走向专题化并与存在之思结合起来。与前中后期对主体性问题的态度相一致,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也分为三个层次。在有着浓厚的主体性哲学色彩的《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暗示技术阻碍了此在实践性的在世方式;在开始反思并克服主体性问题之时,技术破坏了大地之隐匿;在完成了对主体性哲学的超越和扬弃后,技术批判走向了既控制了世界也控制了人的双重维度。但海德格尔并非主张单纯的拒斥技术和现代化,而是认为只有在艺术和诗中,才能重新回归整全的存在之思,重回精神之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技术批判 主体性哲学 存在之思
下载PDF
在此在形而上学与对作为存在神学的形而上学的批判之间---论海德格尔的莱布尼茨阐释
17
作者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1928年,海德格尔正在寻找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他称之为“此在形而上学”。此在形而上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基础存在论和元存在论。从此在形而上学出发,海德格尔用“渴求”(Drang)来解释莱布尼茨的单子思想。他提出了一种有关时间性的渴求的... 1928年,海德格尔正在寻找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他称之为“此在形而上学”。此在形而上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基础存在论和元存在论。从此在形而上学出发,海德格尔用“渴求”(Drang)来解释莱布尼茨的单子思想。他提出了一种有关时间性的渴求的元存在论。根据这种元存在论,对世界的哲学理解是由人类欲望及其在实际性中的锚定状态所刻画的,而实际性的特征是身体性、性和血统、历史性、空间性以及与他人的共在。而在1955—1956年的弗莱堡讲授课中,海德格尔将莱布尼茨看作关于作为存在神学的形而上学的思想家。海德格尔试图超越莱布尼茨和作为存在神学的形而上学。在比较了海德格尔的两次莱布尼茨阐释之后可以发现,海德格尔在1955—1956年的道路过于极端。1928年的此在形而上学并不能归入海德格尔在1955—1956年批判的“存在神逻辑学”形而上学,它具有特殊的哲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莱布尼茨 此在形而上学 元存在论
下载PDF
形式显示的诠释学何以可能?——兼论形式显示方法在海德格尔“纳托普报告”中的隐秘出场
18
作者 王宏健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9,共9页
尽管早期海德格尔在他的一个核心文本“纳托普报告”中没有直接讨论形式显示方法,甚至没有出现过“形式显示”这个名称,但事实上,形式显示及其核心内容亦即对现象的三重意义方向的划分已经被海德格尔化用在他的具体阐释之中了。一方面,... 尽管早期海德格尔在他的一个核心文本“纳托普报告”中没有直接讨论形式显示方法,甚至没有出现过“形式显示”这个名称,但事实上,形式显示及其核心内容亦即对现象的三重意义方向的划分已经被海德格尔化用在他的具体阐释之中了。一方面,海德格尔借助于对实际生活之沉沦趋向的反向动变和否定性的优先性阐明了形式显示的防御特征;另一方面,他又从形式显示的开端特征出发,分析了诠释学处境的基本结构,并由此走向了一种形式显示的诠释学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形式显示 诠释学 “纳托普报告”
下载PDF
隐匿·敞开·神圣:海德格尔后期诗性自然观的内生逻辑
19
作者 陈梦晖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4期94-101,共8页
1930年左右,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重点由“存在”转向了对于存在的意义和真理的思考,其后他对自然问题的思考突破了前期思想中“此在”的束缚,是于诗性维度上展现的诗性自然。其早期所谈论的自然是作为世界这个整体之内的存在者,它完全依... 1930年左右,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重点由“存在”转向了对于存在的意义和真理的思考,其后他对自然问题的思考突破了前期思想中“此在”的束缚,是于诗性维度上展现的诗性自然。其早期所谈论的自然是作为世界这个整体之内的存在者,它完全依赖于此在的显现。后期通过拓展“敞开”这一核心概念的含义,释放出其中潜在的庇护属性,使得诗性自然之生成和展开成为可能。诗性自然的完全显现体现为诸神的回归与神性的闪耀,展露出了“神圣者”的本质。“诗性自然”回应了自然与主体关系的新型关切,为当代生态哲学和自然美学的建构与转型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自然 隐匿 敞开者 神圣者
下载PDF
从“先验的主体间性”到“共在”——胡塞尔与早期海德格尔对社会存在论的先验阐释
20
作者 王志涵 《阴山学刊》 2024年第5期43-49,共7页
早期海德格尔认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此在必然已经包含与他人的关系,即与他人“共在”,这样一种观点与胡塞尔的先验的主体间性理论相呼应,他们共同认为,自我与他人的主体间关系存在于我们与世界或超越的关系之中。其中胡塞尔将超越理... 早期海德格尔认为“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此在必然已经包含与他人的关系,即与他人“共在”,这样一种观点与胡塞尔的先验的主体间性理论相呼应,他们共同认为,自我与他人的主体间关系存在于我们与世界或超越的关系之中。其中胡塞尔将超越理解为与主体相对的客观的真实性、确定性;而海德格尔则认为,此在与世界本身就在超越之中,超越意味着此在对于世界的超越,同时也是使得意向性成为可能的关系性整体,其自身带有不可简化的社会维度。虽然他们对于世界和超越的理解存在着分歧,但是这样一种对于社会性所做的先验(transcendental)①说明是胡塞尔与早期海德格尔所共同秉持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影响了他们各自哲学中所蕴含的社会存在论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海德格尔 先验的 主体间性 世界 超越 社会存在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