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3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沙海域长棘海星潜在鱼类捕食者鉴定
1
作者 张颖 杨栎潼 +8 位作者 苏南 陈慧真 高倩 胡建兴 郑凡昱 赖福香 袁运裕 傅亮 陈偿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3-87,共15页
长棘海星的暴发对我国乃至印度−太平洋海域的珊瑚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鱼类捕食者被认为是控制长棘海星种群暴发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对于可捕食长棘海星的鱼类的研究尚属空白。通过采集西沙5个长棘海星暴发礁区的珊瑚礁鱼类,利用PCR技术... 长棘海星的暴发对我国乃至印度−太平洋海域的珊瑚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鱼类捕食者被认为是控制长棘海星种群暴发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对于可捕食长棘海星的鱼类的研究尚属空白。通过采集西沙5个长棘海星暴发礁区的珊瑚礁鱼类,利用PCR技术检测了鱼肠道内容物中的长棘海星DNA,并与已报道的长棘海星鱼类捕食者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捕获了62尾鱼,共23科36属50种。在4种鱼的肠道内容物中检测到长棘海星DNA,分别是颊吻鼻鱼(Naso lituratus)、网纹宅泥鱼(Dascyllus reticulatus)、三叶唇鱼(Cheilinus trilobatus)和赤鳍裸颊鲷(Lethrinus erythropterus)。其中颊吻鼻鱼、三叶唇鱼和赤鳍裸颊鲷为首次报道的长棘海星潜在捕食者。本研究首次鉴定了我国长棘海星潜在鱼类捕食者种类,为开发长棘海星早期防控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棘海星 珊瑚礁鱼类 捕食者 肠道内容物 PCR检测技术
下载PDF
基于原位图像观测技术的海星监测方法研究
2
作者 朱明亮 孙晓霞 +2 位作者 赵辰浩 梁俊华 赵永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7-84,共8页
海星(Asteroidea)暴发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生态灾害事件,给海洋生态和养殖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目前针对海星的调查多采用底拖网或潜水员下潜采集的方法,环保性和观测效率都非常低,缺少针对海星的高效、环保的监测方法。本研究以胶州湾多... 海星(Asteroidea)暴发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生态灾害事件,给海洋生态和养殖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目前针对海星的调查多采用底拖网或潜水员下潜采集的方法,环保性和观测效率都非常低,缺少针对海星的高效、环保的监测方法。本研究以胶州湾多发的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腕长的海星个体生物量估算方法和基于水下原位图像的海星监测方法,首次获取到胶州湾多棘海盘车的原位分布数据,为海星的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星(Asteroidea)监测 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 图像观测 胶州湾
下载PDF
中国南部角海星科一新种——四棘美丽海星 被引量:1
3
作者 廖玉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3-27,共5页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一九六○年二月十七日在中国南部沿岸海域采集的海星类中,有一个大的海星标本,经研究鉴定,系美丽海星属Calliaster Gray,1840的一个新种,本文对它进行了描述。新种不同于本属的其它种,在于它有四个亚步带棘,故命...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一九六○年二月十七日在中国南部沿岸海域采集的海星类中,有一个大的海星标本,经研究鉴定,系美丽海星属Calliaster Gray,1840的一个新种,本文对它进行了描述。新种不同于本属的其它种,在于它有四个亚步带棘,故命名为四棘美丽海星Calliaster quadrispinus sp. nov.。描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星 四棘美丽海星 海星
下载PDF
棘皮动物海星(Patiria miniata)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
4
作者 曾志锋 邵伟伟 +2 位作者 马力 陶宇慧 韦力 《丽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1-39,共9页
微卫星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中。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棘皮动物门的海星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星全基因组微卫星总数为163 819个,总长度为2 655 030 bp,占基因组序列总长度的0.44%。微卫星单碱基、二碱基、... 微卫星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中。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棘皮动物门的海星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星全基因组微卫星总数为163 819个,总长度为2 655 030 bp,占基因组序列总长度的0.44%。微卫星单碱基、二碱基、三碱基、四碱基、五碱基和六碱基重复单元中数量最多的分别为(G)_(n)、(AT)_(n)、(TTA)_(n)、(TTTG)_(n)、(ACTCG)_(n)和(TACATG)_(n)。海星不同类型微卫星的重复次数分布差异较大。不同基因区和基因间区的数量及丰度不同,其中基因间区的微卫星数量及其丰度最大,为82 871个(3 229.00个/Mb),编码区的微卫星数量及其丰度最小,为936个(226.29个/Mb)。编码区中,微卫星最多的类型为三碱基重复,非翻译区、外显子、内含子和基因间区最多的类型均为单碱基重复。在微卫星丰度分布的位置特征分析中,基因上游500 bp和下游500 bp区域的微卫星丰度最大,分别为4 527.64个/Mb和4 844.82个/Mb。在外显子中,倒数第一外显子的丰度最大(数量为2 686个),为1 725.52个/Mb,其余外显子的丰度较为接近。不同位置区域的内含子丰度也较为接近,丰度为2 730.42~3 047.94个/Mb。本研究结果为海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皮动物门 海星 全基因组 微卫星 分布规律
下载PDF
珊瑚黏液缓释剂的制备及其对太阳长棘海星群体聚集的诱导效果
5
作者 张志伟 朱云杰 +6 位作者 林龙山 李渊 吴钟解 闫智聪 唐凯 刘兆群 周智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6期823-830,共8页
太阳长棘海星(Acanthaster cf. solaris)灾害暴发是导致南海珊瑚礁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发太阳长棘海星灾害防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搭建了太阳长棘海星行为学室内研究平台,发现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对太阳长棘... 太阳长棘海星(Acanthaster cf. solaris)灾害暴发是导致南海珊瑚礁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发太阳长棘海星灾害防控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搭建了太阳长棘海星行为学室内研究平台,发现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对太阳长棘海星的诱导聚集效果要强于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和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P <0.05)。同时,收集鹿角杯形珊瑚黏液,利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试剂制备了珊瑚黏液缓释剂,发现其对太阳长棘海星有明显诱导聚集效果(P <0.01),且硬度较低、缓释速率较快的缓释剂团块对太阳长棘海星的诱导聚集效果更明显。本研究开发了1种珊瑚黏液缓释剂的制备方法,证明了鹿角杯形珊瑚黏液能够显著诱导太阳长棘海星发生群体聚集,为太阳长棘海星的群体聚集机制的解析和灾害防控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长棘海星 群体聚集 珊瑚黏液 缓释剂 行为
下载PDF
面包海星中一个新的化合物面包海星皂苷G
6
作者 张佳佳 巫军 王开义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35-1438,共4页
目的:研究面包海星中的海星皂苷活性成分。方法:以稻瘟霉活性筛选模型追踪指导,采用多种现代层析方法和波谱技术,对海星皂苷活性成分进行追踪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一个面包海星皂苷类化合物,并应用2D-NMR、ESI-MS技术和化... 目的:研究面包海星中的海星皂苷活性成分。方法:以稻瘟霉活性筛选模型追踪指导,采用多种现代层析方法和波谱技术,对海星皂苷活性成分进行追踪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一个面包海星皂苷类化合物,并应用2D-NMR、ESI-MS技术和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为:sodium(20R,22R,23S,24S)-6α-O-{β-D-fucopyrano-syl-(1→2)-β-D-quinovopyranosyl-(1→4)-[β-D-quinovopyranosyl-(1→2)]-β-D-quinov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22,23-epoxy-20-hydroxy-24-methyl-5α-cholest-9(11)-en-3β-yl-sulfate。结论:该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面包海星皂苷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包海星 海星皂苷 面包海星皂苷G
下载PDF
西沙群岛长棘海星(Acanthaster solaris)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7
作者 刘界宏 王鹏程 +3 位作者 王智豪 夏文彤 谢松光 宋一清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0-169,共10页
长棘海星(Acanthastersolaris)种群的暴发严重破坏了珊瑚礁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显著的影响。深入了解长棘海星的繁殖特征是预测其种群暴发和进行科学管理的关键。本研究于2022年5—7月在西沙群岛十个岛礁采集了长棘海星样品,对... 长棘海星(Acanthastersolaris)种群的暴发严重破坏了珊瑚礁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显著的影响。深入了解长棘海星的繁殖特征是预测其种群暴发和进行科学管理的关键。本研究于2022年5—7月在西沙群岛十个岛礁采集了长棘海星样品,对其中928只开展了基础繁殖生物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西沙群岛长棘海星的体直径(diameter,D)范围为82~363mm,平均值为(217±45)mm,体重(weight,W)范围为16.89~1003.98g,平均值为(224.69±123.6)g。体直径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3.357×10^(-4)D^(2.48) (R^(2)=0.86),种群生长呈异速生长。雌雄个体性比为1.22:1。雌性海星的初次性成熟体直径为206.38mm。性腺成熟度分为四个时期,其中性腺指数(gonadosomatic index,GSI)和卵径在Ⅱ期达到最高,平均值分别为(15.68±6.35)%和(1.27±0.32)mm。绝对繁殖力范围为174 720~11 317 560粒,平均值为(3 555 081±2 301 657)粒,相对繁殖力范围为2 176.65~23 851.30粒·g^(-1),平均值为(10 581.89±4 213.73)粒·g^(-1)。绝对繁殖力与体直径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分别为F_(a)=0.0288D^(3.346) (R^(2)=0.67,P<0.01)和F_(a)=2588.38W^(1.234) (R^(2)=0.73,P<0.01)。长棘海星的繁殖力与个体大小密切相关。本研究首次揭示了西沙群岛夏季长棘海星的繁殖特征,将为了解长棘海星的种群动态和暴发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对制定珊瑚礁生态系统有效的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群岛 长棘海星 性比 繁殖力
下载PDF
长棘海星胃含物和幽门肠δ^(13)C对其食源的指示意义
8
作者 马蕾 许慎栋 +3 位作者 余克服 黄学勇 陈飚 韦芬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47-1853,共7页
长棘海星(Acanthaster spp.)是珊瑚的天敌,其周期性暴发是导致珊瑚礁退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了解长棘海星的食物来源或有可能为应对长棘海星暴发提供科学依据,但迄今关于长棘海星食物来源的认识基本来自于野外,即认为长棘海星以珊瑚组... 长棘海星(Acanthaster spp.)是珊瑚的天敌,其周期性暴发是导致珊瑚礁退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了解长棘海星的食物来源或有可能为应对长棘海星暴发提供科学依据,但迄今关于长棘海星食物来源的认识基本来自于野外,即认为长棘海星以珊瑚组织为食,极少关于其同位素方面的信息。文章以2020年3月在南海西沙群岛采集的不同体长的长棘海星为材料,首次测定其胃含物稳定碳、氮同位素值(δ^(13)C、δ^(15)N)及幽门肠碳稳定同位素值,以探讨其食物来源。根据体长将所分析的长棘海星分为亚成体(体长10~200 mm)、成体(体长200~350 mm)、高龄成体(体长>350 mm)3个年龄段。结果显示:1)胃含物和幽门肠的δ^(13)C值范围分别为-15.03‰~-13.00‰和-15.21‰~-13.24‰,二者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其对食源的指示具有一致性;2)随着体长和年龄的增长,长棘海星的胃含物和幽门肠的碳同位素值均呈下降趋势,而胃含物的氮同位素值呈上升趋势,表明长棘海星的食源随年龄增加发生改变,且其营养级也呈增高趋势,在亚成体阶段的食物以相对低营养级的食物为食,而在成体后以相对高营养级的食物为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稳定同位素 氮稳定同位素 食性 胃含物 幽门肠 长棘海星
下载PDF
基于组合物种分布模型的长棘海星与褐拟鳞鲀适宜生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9
作者 姚祖兵 刘宇明 +4 位作者 洪李川 刘怡峰 王硕 谢松光 宋一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67,共12页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环境改变将对海洋生物适宜栖息地产生潜在影响。利用“珊瑚杀手”——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及其重要捕食者——褐拟鳞鲀(Balistoides viridescens)的发生数据及环境变量,基于BIOMOD2建模平台中的7个模型...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环境改变将对海洋生物适宜栖息地产生潜在影响。利用“珊瑚杀手”——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及其重要捕食者——褐拟鳞鲀(Balistoides viridescens)的发生数据及环境变量,基于BIOMOD2建模平台中的7个模型算法构建物种分布组合模型,模拟它们在当前环境及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潜在适宜生境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长棘海星与褐拟鳞鲀投票平均(Committee Averaging,CA)和概率加权平均(Weighted Mean of Probabilities,WM)组合物种分布模型的真实技巧统计(True skill statistic,TSS)、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值分别为0.96、0.99与0.97、0.99,优于多数单一模型结果,可较好地预测两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2)温度和离岸距离是影响长棘海星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影响褐拟鳞鲀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温度、溶解氧浓度和离岸距离。3)当前长棘海星与褐拟鳞鲀潜在适宜生境主要位于澳大利亚大堡礁、印度尼西亚、中国南海以及红海海域,褐拟鳞鲀的潜在适宜生境比长棘海星更广泛,未来气候情景条件下,两物种的潜在分布范围总体均有所扩大,且有向高纬度地区迁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棘海星 褐拟鳞鲀 适宜生境 组合物种分布模型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探讨
10
作者 李渊 胡战彪 +6 位作者 谢世君 刘世刚 妙星 王伟 肖家光 王芮 林龙山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南海长棘海星暴发已严重威胁到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乃至整个南海生物多样性。针对南海长棘海星拉丁学名混用、中文名不统一的现状,我们采集了中沙群岛济猛暗沙海域长棘海星样品,结合长棘海星此前物种分类和分布的研究结果,对南海... 南海长棘海星暴发已严重威胁到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乃至整个南海生物多样性。针对南海长棘海星拉丁学名混用、中文名不统一的现状,我们采集了中沙群岛济猛暗沙海域长棘海星样品,结合长棘海星此前物种分类和分布的研究结果,对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所有长棘海星序列明显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87 5~0.104 7,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南海长棘海星与长棘海星的太平洋种聚类到一起,实为太阳长棘海星(Acanthaster solaris),与其余3个种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太阳长棘海星中2个支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005 3,在COⅠ基因层面属于种内差异。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的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其遗传特征与适应性机制、种群分布与扩散机制、种群暴发机制等内容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长棘海星 物种有效性 珊瑚礁 DNA条形码 同物异名 南海
下载PDF
中国海砂海星科(棘皮动物门,海星纲)种类记述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伟 廖玉麟 李新正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4-240,共7页
系统报道了中国海砂海星科的全部种类,计1属9种。提供了分种检索表和各种的鉴别特征、地理分布、外部形态图和地理分布图,并讨论了各种目前存在的分类学问题。
关键词 棘皮动物门 海星 海星 海星 中国海域
下载PDF
海星皂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2
作者 汤海峰 易杨华 +1 位作者 张淑瑜 孙鹏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04年第6期48-57,共10页
综述海星皂苷的种类、结构特点、药理活性、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海星 海星皂苷 甾体 结构 药理活性
下载PDF
海星皂甙及其他活性成分研究概况 被引量:27
13
作者 周鹏 顾谦群 王长云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5-37,共3页
关键词 海星皂甙 活性成分 海星 多棘海盘车
下载PDF
水溶性海星皂苷的分离纯化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樊廷俊 张铮 +3 位作者 袁文鹏 丛日山 王卫卫 荆昭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共5页
为了分离纯化出具有强抗真菌活性的水溶性海星皂苷,以罗氏海盘车(Asterias rollestoni)腕为实验材料,利用水抽提方法获得水溶性海星皂苷粗品,依次利用大孔树脂和硅胶柱层析对水溶性海星皂苷进行了纯化,并对其抗真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研... 为了分离纯化出具有强抗真菌活性的水溶性海星皂苷,以罗氏海盘车(Asterias rollestoni)腕为实验材料,利用水抽提方法获得水溶性海星皂苷粗品,依次利用大孔树脂和硅胶柱层析对水溶性海星皂苷进行了纯化,并对其抗真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发现,在30%、50%、70%、80%、95%乙醇溶液的大孔树脂柱层析洗脱组分中,70%乙醇溶液洗脱组分对白色念珠菌和裂殖酵母菌的抗真菌活性最强。70%乙醇溶液洗脱组分经硅胶柱层析进一步纯化后,得到了SF-1、SF-2、SF-3和SF-4四种纯化样品,其中SF-1纯化样品没有抗真菌活性,SF-2纯化样品具有极弱的抗真菌活性,SF-3和SF-4纯化样品均具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SF-3纯化样品在高压液相柱层析(HPLC)图谱中仅显示单一洗脱峰,表明其纯度很高,可应用于高效抗真菌药物的研制。研究结果为利用水溶性海星皂苷研制高效抗真菌药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星 水溶性海星皂苷 抗真菌活性 大孔树脂柱层析 硅胶柱薄层层析
下载PDF
砂海星海星皂甙的制备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郭承华 刘传琳 +2 位作者 张传钦 李光宇 杜燃莉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6-39,共4页
采用甲醇提取法和乙醇提取法从砂海星提取了海星总皂甙,其产率分别为0.12%和0.13%。产品经理化实验、溶血实验、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及质谱分析鉴定,证明提取物为海星总皂甙。砂海星海星皂甙的熔点为171~175℃。
关键词 海星 海星总皂甙 制备 提取
下载PDF
我的海星宝宝
16
作者 芦子骞 芮爱萍(指导) 《新闻文化建设》 2024年第13期F0003-F0003,共1页
推荐单位:《南京日报》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也是个开心的日子,妈妈给我买的宠物海星终于到货了!我兴奋地跟妈妈去驿站拿快递,边走边想:如果我能成功养活这些海星,我就能和它们一起生活了,那种感觉肯定是无比美好又值得期待啊!当我... 推荐单位:《南京日报》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也是个开心的日子,妈妈给我买的宠物海星终于到货了!我兴奋地跟妈妈去驿站拿快递,边走边想:如果我能成功养活这些海星,我就能和它们一起生活了,那种感觉肯定是无比美好又值得期待啊!当我拿到快递盒的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递 海星 宝宝 《南京日报》
下载PDF
海星的触手是小脑袋
17
作者 李嘉树(编译) 《中学生英语》 2024年第14期28-29,共2页
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海星的整个身体基本上就是它的头部。是的,你没有看错!海星的整个身体就是它的头。这一发现让科学家很震惊。海星属于棘皮动物。这一类动物包括海胆和沙元等其他海洋生物。海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独特的五臂... 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海星的整个身体基本上就是它的头部。是的,你没有看错!海星的整个身体就是它的头。这一发现让科学家很震惊。海星属于棘皮动物。这一类动物包括海胆和沙元等其他海洋生物。海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独特的五臂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星 海洋生物 棘皮动物 南安普顿大学 海胆 独特之处 触手 科学家
下载PDF
海星皂甙研究概况
18
作者 宋凤瑞 刘淑莹 《特产研究》 1993年第2期30-32,共3页
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一直在生物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质的明显生理效应往往与医学实践密切相关,探讨它们的结构与其生理、药理效应的关系,以及作为药用的可能性就更加重要。海星是诸多海洋生物的一种,属棘皮... 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一直在生物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质的明显生理效应往往与医学实践密切相关,探讨它们的结构与其生理、药理效应的关系,以及作为药用的可能性就更加重要。海星是诸多海洋生物的一种,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e)、海星纲(Acanth aster Planci)有20余种,如长棘海星(Acanthaster Planci)长棘海盘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星 海星皂甙 提取 皂甙
下载PDF
海星甾醇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被引量:17
19
作者 许东晖 刘振龙 +1 位作者 梅雪婷 许实波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 :研究海星甾醇 C0 1对实验性心律失常的拮抗作用。方法 :麻醉大鼠股静脉快速 iv 5 % Ca Cl2诱发室颤 (VF) ,记录大鼠的 VF发生率和死亡数 ;小鼠尾静脉 iv Ca Cl2 -Ach混合液 (10 ml/ kg)诱发小鼠房颤(扑 ) ,记录房颤 (扑 )的发生... 目的 :研究海星甾醇 C0 1对实验性心律失常的拮抗作用。方法 :麻醉大鼠股静脉快速 iv 5 % Ca Cl2诱发室颤 (VF) ,记录大鼠的 VF发生率和死亡数 ;小鼠尾静脉 iv Ca Cl2 -Ach混合液 (10 ml/ kg)诱发小鼠房颤(扑 ) ,记录房颤 (扑 )的发生率 ;麻醉大鼠冠脉结扎再灌注诱发心律失常 ,记录结扎 5 min和再灌期各时间点的心律失常发生率 ,并比较 ST段的变化 ;电刺激致家兔室颤 ,记录室颤阈值。结果 :海星甾醇 C0 1显著降低了 Ca Cl2诱发 VF的发生率 ,抑制小鼠房颤 (扑 )的发生 ,对大鼠结扎期和再灌期各个时间点都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减轻结扎造成的心肌缺血及再灌所致的心肌损伤 ,中高剂量组可显著提高家兔室颤阈值 ,降低 VF的发生。结论 :C0 1能对抗多个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的实验模型 ,提示 C0 1具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星甾醇 抗心律失常 室颤 房颤 房扑
下载PDF
两种海星对三种双壳贝类的捕食选择性和摄食率 被引量:9
20
作者 齐占会 王珺 +2 位作者 毛玉泽 张继红 方建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4878-4884,共7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多棘海盘车和海燕这两种海星对栉孔扇贝、菲律宾蛤仔和贻贝三种双壳贝类的捕食选择性和摄食率及温度的影响,测定了捕食Q10温度系数。结果显示:多棘海盘车和海燕对三种贝类均可捕食,且表现出明显的捕食选择性,选择...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多棘海盘车和海燕这两种海星对栉孔扇贝、菲律宾蛤仔和贻贝三种双壳贝类的捕食选择性和摄食率及温度的影响,测定了捕食Q10温度系数。结果显示:多棘海盘车和海燕对三种贝类均可捕食,且表现出明显的捕食选择性,选择顺序依次为菲律宾蛤仔、贻贝和栉孔扇贝。海星对菲律宾蛤仔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贝类,分别为0.50和0.37个/d;对扇贝的摄食率最低,分别为0.05和0.07个/d。海星摄食率随水温升高而呈上升的趋势,总平均摄食干重分别为0.69和0.79 g/d。水温从4.3℃升高到7.8℃多棘海盘车和海燕捕食Q10系数分别为6.38和2.33,而水温从7.8℃升高至13.3℃时,Q10系数没有显著升高,分别为1.13和1.22。说明水温从4.3℃升高时,海星捕食强度显著升高,是防御海星的重点时期。根据海星对贝类捕食的选择性,可在养殖笼内放入贻贝等低值贝类来保护扇贝,缓冲海星对扇贝的捕食,并在缓冲期间对养殖笼内的海星进行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星 多棘海盘车 海燕 捕食选择性 摄食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