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地壳辉长岩层中晶体颗粒大小随深度分布的初步探讨
1
作者 张志刚 陈永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10-615,共6页
通过海洋地壳生成模型得到的典型快速扩张的太平洋中脊处海洋地壳内的热结构和速度场 ,推算出海洋地壳内的辉长岩层上、下组的成岩时间存在大于一个数量级的差异 (成岩时间是指岩浆降温到某一指定温度时所经历的时间 ) .并试图用这个结... 通过海洋地壳生成模型得到的典型快速扩张的太平洋中脊处海洋地壳内的热结构和速度场 ,推算出海洋地壳内的辉长岩层上、下组的成岩时间存在大于一个数量级的差异 (成岩时间是指岩浆降温到某一指定温度时所经历的时间 ) .并试图用这个结果来解释在Oman蛇绿岩套辉长岩层野外实际观测得到的结论 :海洋岩石圈底部的辉长岩的结晶颗粒大小的平均值要比浅部辉长岩结晶颗粒大小的平均值高出一个数量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套成岩时间 大洋中脊动力学海洋地壳生成机制 海洋辉长岩层结构 海洋地壳岩浆房
下载PDF
西太平洋侏罗纪海洋地壳断裂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锦昌 杨晓东 +2 位作者 林婧雪 曲梦 罗怡鸣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5,共15页
侏罗纪洋壳为现存最古老的海洋地壳,残留在地球表面上很少,目前对于侏罗纪洋壳的断裂特征和构造变形了、解很少。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反射地震剖面精细解释了位于西太平洋的侏罗纪洋壳基底沉积地层和断裂结构,发现在、研究区存在基底断层... 侏罗纪洋壳为现存最古老的海洋地壳,残留在地球表面上很少,目前对于侏罗纪洋壳的断裂特征和构造变形了、解很少。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反射地震剖面精细解释了位于西太平洋的侏罗纪洋壳基底沉积地层和断裂结构,发现在、研究区存在基底断层沉积断层和垮塌断层三种类型的断裂构造,并对其走向、倾角、断距等几何参数与变形特征进行了推测和定量研究。研究还发现,基底断层是洋壳受到板块伸展拉张而产生的,在后期海底沉积过程中持续发育并错断上覆沉积物,在海底形成明显的断层陡坎。沉积断层是沉积地层自身重力作用的产物,受到沉积地层岩石性质的控制。垮塌断层是岩浆侵出或者侵入形成海山,导致洋壳及其上覆沉积局部抬升并向两侧推移,引起先存的基底断层和沉积断层重新错动产生的。研究区内切断洋壳基底和上覆沉积的活动断层的推测走向大体符合侏罗纪洋壳基底面起伏、重力异常骤变界面以及地磁异常条带等的走向,表明这些断裂从侏罗纪洋中脊的海底扩张中演变而来,并且持续活动至今。这些发育在古老洋壳上的断层能够长时间让水进入岩石圈并进入俯冲带及地球内部,从而促进地球水循环。尽管目前尚未发现这些断裂产生大地震,但这些断层可能随着板块俯冲而演变成俯冲带地震大断裂,今后研究应该关注这类断层在靠近海沟之前的演化规律和潜在地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壳 侏罗纪 断层作用 水循环 地震
下载PDF
大陆破裂分离和海洋地壳的诞生:IODP所关注的科学问题
3
作者 Dale S Sawyer 姚伯初 《海洋地质动态》 2008年第4期30-32,共3页
关键词 科学问题 IODP 海洋地壳 分离 破裂 大陆 板块构造 盆地形成
下载PDF
析大洋地壳基本缺失硅铝层的原因
4
作者 安阳 《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57-61,共5页
地质界根据探测资料论定:大陆地壳比海洋地壳厚,它为双层结构,由上面的硅铝层和下面的硅镁层(即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构成;大洋地壳则比大陆地壳薄,大都只有硅镁层一层,基本缺失硅铝层,仅少数洋区有硅铝薄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般的... 地质界根据探测资料论定:大陆地壳比海洋地壳厚,它为双层结构,由上面的硅铝层和下面的硅镁层(即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构成;大洋地壳则比大陆地壳薄,大都只有硅镁层一层,基本缺失硅铝层,仅少数洋区有硅铝薄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般的地质书籍均避而不谈,有的则说其中奥秘有待人们去探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研究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地壳 海洋地壳 硅铝层 地球膨胀
下载PDF
八十年代的地质学 被引量:1
5
作者 叶连俊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1年第5期37-43,共7页
一、地质学的发展历史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样样都仰赖于这个小小的星体,世世代代耕耘着这块土地。所以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便开始对地球上的各种物质和现象有着各式各样的观察、猜想和抽象。但是,科学地质学的出现,只不过... 一、地质学的发展历史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样样都仰赖于这个小小的星体,世世代代耕耘着这块土地。所以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便开始对地球上的各种物质和现象有着各式各样的观察、猜想和抽象。但是,科学地质学的出现,只不过两百多年的历史。从大陆到海洋,又从海洋到大陆最初,人们只能在大陆上活动,二百多年来的地质研究历史,主要是在大陆上进行的。五十年代以后,才正式对洋区进行研究,补充了这块占地球面积70%的空白区,使地质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这是与海洋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八十年代 地质工作 地球科学 地球模型 地质作用 五十年代 海洋地壳 演化历史 发展历史
下载PDF
单船深地震反射方法
6
作者 姚伯初 《海洋地质动态》 1998年第1期11-12,共2页
单船深地震反射方法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姚伯初研究海洋地壳和研究大陆地壳一样,首先应用天然地震资料,得到一粗略的地壳结构。本世纪60年代,西方科学家仿效陆地地壳测深方法(DSS),发明了海底地震仪(OBS),用炸... 单船深地震反射方法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姚伯初研究海洋地壳和研究大陆地壳一样,首先应用天然地震资料,得到一粗略的地壳结构。本世纪60年代,西方科学家仿效陆地地壳测深方法(DSS),发明了海底地震仪(OBS),用炸药作震源,置于海底的地震仪接受从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 地壳 地震勘探 地震反射波
下载PDF
论青藏高原及邻区板片构造的一个新模式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荫槐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66-1581,共16页
本文首先论述了板块学说提出的过程和存在的一些不足与疑问,特别是该学说将Holmes(1948)的地幔热对流说作为驱使岩石圈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而后又以青藏高原及邻区为例,根据区域地质、蛇绿岩和地质构造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地震测深研究的... 本文首先论述了板块学说提出的过程和存在的一些不足与疑问,特别是该学说将Holmes(1948)的地幔热对流说作为驱使岩石圈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而后又以青藏高原及邻区为例,根据区域地质、蛇绿岩和地质构造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地震测深研究的成果,详细地论证了本区不存在有大洋中脊扩张成为大洋盆地的新大洋和大洋板块简单的B型俯冲模式,但存在有海底扩张的陆间海和海洋地壳板片(蛇绿岩构造岩片)的仰冲以及大陆岩石圈板片复杂的A型俯冲新模式.新模式不是以地幔对流运动,而是以扩张分离A型俯冲的大陆岩石圈板片与软流圈之间的水平剪切相对运动机制作为它的躯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分离 水平剪切拆离 大陆岩石圈板片 陆壳板片 海洋地壳板片(蛇绿岩构造岩片) 和推覆构造板片 砌积构造
下载PDF
推动断裂活动的动力是从哪来的
8
《工程质量》 2008年第6期29-29,共1页
这要先从海洋说起。海洋的最深处并不在海洋的中间,而是在边上,海洋中间反而较浅。因为海洋中间的地壳很薄,甚至上地幔炽热的岩浆由此处涌出。岩浆受海水冷却后变成岩石,形成新的地壳,新地壳除了向上拱起外,还将以前形成的地壳向两侧推... 这要先从海洋说起。海洋的最深处并不在海洋的中间,而是在边上,海洋中间反而较浅。因为海洋中间的地壳很薄,甚至上地幔炽热的岩浆由此处涌出。岩浆受海水冷却后变成岩石,形成新的地壳,新地壳除了向上拱起外,还将以前形成的地壳向两侧推挤,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活动 大陆地壳 海洋地壳 海水冷却 上地幔 岩浆 岩石 海底
下载PDF
日本最先进的深海探测船
9
作者 船报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08年第5期18-18,共1页
“地球”号深海探测船日本建造的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深海探测船“地球”号,全长210米、排水量5.75万吨,其巨大钻头能向下伸展1万米,使探测船在水深2500米的深海海域也能钻探到海洋地壳下方约7000米处的地幔。“地球”号提升钻探能力... “地球”号深海探测船日本建造的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深海探测船“地球”号,全长210米、排水量5.75万吨,其巨大钻头能向下伸展1万米,使探测船在水深2500米的深海海域也能钻探到海洋地壳下方约7000米处的地幔。“地球”号提升钻探能力的关键是采用竖管钻探方式,该方式可使钻头免受海流等的侵害。船上还配备有X射线CT扫描仪等先进设备,无须破坏从海底钻取的岩芯,即可分析其内部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探测 日本 CT扫描仪 海洋地壳 深海海域 先进设备 内部构造
下载PDF
磁场泄漏海底热液奥秘
10
《国外科技动态》 2003年第7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热液喷口 磁力探测 海洋地壳 热水循环机制
下载PDF
The Crustal Structure Character of East China Sea
11
作者 方银霞 刘建华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5年第2期1-12,共12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ctuality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characters of East China Sea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lots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achievements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crusta... This paper presents actuality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characters of East China Sea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lots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achievements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from west to east, the East China Sea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 East China Sea shelf zone, Okinawa Trough zone and Ryukyu arc-trench zone.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zone mostly has three velocity layers, i.e., the sediment blanket layer (the velocity is 5.8-5.9 km/s), the basement layer (the velocity is 6.0-6.3 km/s), and the lower crustal layer (the velocity is 6.8-7.6 km/s). So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zone belongs to the typical continental crust. The Okinawa Trough zone is located at the transitional belt between the continental crust and the oceanic crust. It still ha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s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and no formation of the oceanic crust, but the crust of the central trough has become to thinning down. The Ryukyu arc-trench zone belongs to the transitional type crust as a whole, but the ocean side of the trench already belongs to the oceanic crust. And the northwest Philippine Basin to the east of the Ryukyu Trench absolutely belongs to the typical oceanic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China Sea Okinawa Trough Crustal Structure
下载PDF
Composition and Origin of Ferromanganese Crusts from Equatorial Western Pacific Seamounts 被引量:2
12
作者 WANG Guozhi JANSA Luba +2 位作者 CHU Fengyou ZOU Can SUN Guoshe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5年第2期217-227,共11页
In the equatorial western Pacific, iron-manganese oxyhydroxide crusts(Fe-Mn crusts) and nodules form on basaltic seamounts and on the top of drowned carbonate platform guyots that have been swept free of pelagic sedim... In the equatorial western Pacific, iron-manganese oxyhydroxide crusts(Fe-Mn crusts) and nodules form on basaltic seamounts and on the top of drowned carbonate platform guyots that have been swept free of pelagic sediments. To date, the Fe-Mn crusts have been considered to be almost exclusively of abiotic origin. However, it has recently been suggested that these crusts may be a result of biomineralization. Although the Fe-Mn crust textures in the equatorial western Pacific are similar to those constructed by bacteria and algae, and biomarkers also document the existence of bacteria and algae dispersed within the Fe-Mn crusts, the precipitation,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such as Fe, Mn, Ni and Co in Fe-Mn crusts are not controlled by microbial activity. Bacteria and algae are only physical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crusts when dead plankton settle on the ocean floor and are trapped on the crust surface. Geochemical evidence suggests a hydrogenous origin of Fe-Mn crusts in the equatorial western Pacific, thus verifying a process for Fe-Mn crusts that involves the precipitation of colloidal phases from seawater followed by extensive scavenging of dissolved trace metals into the mineral phase during crust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romanganese crusts biomarker HYDROCARBON REE trace element hydrogenous origin
下载PDF
Magnetic recording of the Cenozoic oceanic crustal accre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basin 被引量:44
13
作者 LI ChunFeng SONG TaoR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24期3165-3181,共17页
我们考察并且讨论一些在华南海(SCS ) 在磁性的数据上做的最近的科学调查结果。磁性的异例在中生代和新生代上忍受极其富有的信息构造进化。从磁性的异例计算的分析信号振幅很精确揭示的 3D 二上的中生代沉积序列的寡妇分布结合大陆人... 我们考察并且讨论一些在华南海(SCS ) 在磁性的数据上做的最近的科学调查结果。磁性的异例在中生代和新生代上忍受极其富有的信息构造进化。从磁性的异例计算的分析信号振幅很精确揭示的 3D 二上的中生代沉积序列的寡妇分布结合大陆人边缘,和他们也在在 SCS 海洋的外壳以内描绘以后阶段的 magmatism 和构造转变和带状配列被发现很有效。通过综合分析磁性,严肃和思考地震数据,我们在华南海大陆人边缘附近定义大陆海洋边界(圆块) ,并且发现圆块与一个转变地区与一致很好从对否定免费空气的严肃异例主要积极。COB 的这精确构画出为更好跟踪海洋的外壳导致的磁性的异例是批评的。几何上复杂的圆块和内部磁性的带状配列要求一个阵发性的洞模型,以及一个变换差错的介绍(这里作为 Zhongnan 差错制造了)在东方和西南亚盆之间在东方和西南亚盆以内,磁性的异例旁边地是相当连续的,在这些亚盆以内显示大变换差错的不存在。我们提高浅玄武岩的层经由一个通带过滤器引起的磁性的异例,并且认识到北大陆人边缘附近的多半最旧的磁性的异例根据磁性的时间规模 CK95 是 C12。在南部的大陆人边缘附近,磁性的异例是不太可认识的,异例 C12 看起来失踪。这些差别证明关于散布中心的寡妇的一种不均匀的开始式样,和北部分看起来比到南方有稍微更快传播的率。磁性的异例 C8 (M1 和 M2, 26 妈) 在海洋的盆以内代表重要磁性的边界,并且可能与在散布率和 magmatic 紧张的变化有关。为一条以前建议的山脉的磁性的证据在异例 C7 不是清楚的以后,跳。西南亚盆的年龄还得进一步被检验,最有利地与深拖引磁性的调查并且海洋钻。我们的磁性光谱最浅的居里削尖的学习表演在西南的亚盆的东方部分附近被定位,而在东方亚盆居里以内深度对传播的寡妇的北方更小,比到南方集中。居里深度的这个模式对地区性的热流动大小和以后阶段的暴烈的海底山分布一致,并且我们因此推想居里深度变化仔细与以后阶段的 magmatism,而非与外壳的年龄被联系。尽管在北大陆海洋转变地区(简易窄床) 附近定位的磁性的异例是相对安静的,自从概念上它与一个海洋的磁性的安静地区显著地不同,这个区域不是一个典型磁性的安静地区。相对安静的磁性的异例看起来在居里等温线与 shallowing 被联系并且在磁性的层,而是我们的全面观察变瘦建议保存得很好的厚中生代沉积岩石是为有磁力地安静的地区的主要原因。各种各样的低通行证的过滤水兵和在空中的磁性的异例和卫星的高类似磁性的异例清楚地证实那更深磁性的来源(在更低的外壳中并且最高披风) 有贡献到长波长的表面在区域的磁性的异例,当已经推断了从有磁力地 inversed 居里深度。近海华南磁性的异例(SCMA ) 在低通行证的过滤水兵和在空中的磁性的异例和卫星上变得更突出磁性的异例,在它下面显示很深深地埋葬的磁性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海 地壳增生 新生代 盆地演化 卫星磁异常 磁记录 大陆边缘 海洋地壳
原文传递
火山喷发寻源
14
作者 饶庆七 《世界博览》 1996年第5期20-22,共3页
火山的喷发为人类探索地壳内部的奥秘展示了壮丽的一幕,它们多种不同的喷发方式令人叹为观止。一些火山喷发出火红的熔岩流,而另一些却吐出高高的火山灰,在大气中爬升几十英里,落下以后在附近广大地区形成厚厚的火山灰覆盖层。火山的成... 火山的喷发为人类探索地壳内部的奥秘展示了壮丽的一幕,它们多种不同的喷发方式令人叹为观止。一些火山喷发出火红的熔岩流,而另一些却吐出高高的火山灰,在大气中爬升几十英里,落下以后在附近广大地区形成厚厚的火山灰覆盖层。火山的成因火山是地球深处运动变化的产物。地球核心是由固态的铁质和包围其外的富铁的液态外核构成。地核以外是化学上与之不同的、含氧化硅的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喷发 火山灰 火山碎屑岩 喷发方式 熔岩流 岩浆 皮纳图博火山 海洋地壳 火山爆发 英里
原文传递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ccretionary wedge at Karamay in West Junggar,NW China 被引量:2
15
作者 YANG GaoXue LI YongJun +1 位作者 TONG LiLi LI GanY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546-556,共11页
Accretionary wedge is the typical product of subduction-zone processes at shallow depths. Determining the location, composition and mechanism of accretionary wedge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tect... Accretionary wedge is the typical product of subduction-zone processes at shallow depths. Determining the location, composition and mechanism of accretionary wedge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tectonism of plate subductio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CAOB) is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accretionary orogenic belts, and records the bulk evolution of Paleo-Asian Ocean from opening to closure, with multi-stages and multi-types of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in the Paleozoic. West Junggar (western part of Junggar Basin), located in the core area of CAOB, is characterized by a multiple intra-oceanic subduction system during the Paleozoic. In its eastem part crop out Devonian-Carboniferous marine sedimentary rocks, Darbut and Karamay ophiolitic m61anges, alkali oceanic island basalts, island arc volcanic rocks and thrusted nappe structure. Such lithotectonic associations indicate the occurrence of accretionary wedge at Karamay. In order to decipher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nthesis of petrography, structural ge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volcanic rocks. In combination with oceanic subduction channel process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accretionary wedge is a composite melange with multiple stages of form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oceanic subduction channel model to the Karamay accretionary wedge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accretion and orogenesis of CAO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ic crust Subduction zone GEOCHEMISTRY Oceanic island basalt Ophiolitic melange Accretionary wedge West Jungga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