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平均速度及莫霍面深度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夏少红 丘学林 +2 位作者 赵明辉 徐辉龙 施小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70,共8页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重要性,2004年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本文以此次实验中广东和香港地区固定地震台网以及担杆岛流动台所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对各台站接收到的Pg和PmP震相进行了近似横向均一的二维结构模拟,获得了各台站对应的地壳平均速度和PmP反射点处的莫霍面深度值。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平均速度普遍为6.2km·s-1左右,比全球地壳平均速度6.45km·s-1要低,这可能与普遍发育于华南沿海地带的中地壳低速层有关。研究区东边的SHW台所获得的地壳平均速度为6.7km·s-1左右,要明显高于全球地壳平均速度,它可能是由于局部异常结构所造成的,其与地幔岩浆的侵入作用可能存在一定联系。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在26—35km左右,变化趋势较为明显,从北西向南东方向逐渐变浅,属于地壳减薄型结构,推测其可能与南海北部边缘的形成演化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个明显的转换地带,它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应该与南海的扩张演化有密切联系,这些认识推进了华南地区和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和构造属性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 地壳平均速度 海陆地震联测 莫霍面
下载PDF
华南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与壳内低速层 被引量:13
2
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4 位作者 徐辉龙 夏戡原 施小斌 叶春明 夏少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42,共7页
壳内低速层与地质构造背景的联系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华南沿海众多的地震测深剖面揭示出地壳不同深度上存在着壳内低速层。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取得的数据,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模拟方法,获得了沿OBS-2001测线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 壳内低速层与地质构造背景的联系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华南沿海众多的地震测深剖面揭示出地壳不同深度上存在着壳内低速层。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取得的数据,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模拟方法,获得了沿OBS-2001测线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根据低速层的走时间断特性辨识了海区地壳中部低速层。剖面中壳内低速层分布在新塘经南澳岛至南澳岛东南约150.0 km的陆架区,尖灭于东沙隆起,其顶面深度为10.0—18.0 km,速度为5.5—5.9 km.s-1,与上、下岩层的速度差均为0.5 km.s-1,其空间展布较为稳定,厚度为3.0—4.0 km,推断其为华南沿海陆上低速层的延伸,含水矿物脱水和部分熔融可能是引起该区壳内低速层弹性波速下降的主要因素。该区壳内低速层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带 地壳结构 壳内低速层 华南沿海
下载PDF
南海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古近系陵水组海陆过渡带沉积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10
3
作者 赵东娜 朱筱敏 +3 位作者 林金成 董艳蕾 杨朝强 王庆帅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5-400,共16页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的众多凹陷均有海陆过渡相沉积,沉积相类型包括海湾辫状河三角洲和河口湾—潮坪。本次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将崖13-1气田古近系渐新统陵水组三段及二段各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在其内部进一步...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的众多凹陷均有海陆过渡相沉积,沉积相类型包括海湾辫状河三角洲和河口湾—潮坪。本次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将崖13-1气田古近系渐新统陵水组三段及二段各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在其内部进一步识别出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S1—S10)。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对陵水组三段及陵水组二段发育的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进行深入的探讨。陵水组三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发育海湾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具有独特的层理构造、富含泥质纹层以及遗迹化石丰富。该沉积体系自下而上潮汐作用越来越强,早期以河流作用为主(S1—S4),中期为河流和潮汐混合作用(S5—S6),晚期逐渐过渡到以潮汐作用占主导(S7—S8)。陵水组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生全面海侵,沉积作用方式及沉积特征更加复杂,生物成因构造更加独特,本次研究将其解释为河口湾—潮坪沉积(S9—S10)。研究表明,区域海平面的不断上升是研究区沉积相从海湾辫状河三角洲演化到河口湾—潮坪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带 沉积特征 沉积演化 陵水组 渐新统 崖13—1气田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中国海陆过渡带——海岸海洋环境特征与变化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王颖 季小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9-135,共7页
海岸海洋是陆地与海洋过渡的地带,位居亚洲与太平洋之交的中国海岸类型丰富,河海交互作用与人类活动影响使海岸海洋环境与作用过程独具特色。河流的贯通作用,使得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河流流域的作用,亦在海岸海洋地区表现出来,并对海... 海岸海洋是陆地与海洋过渡的地带,位居亚洲与太平洋之交的中国海岸类型丰富,河海交互作用与人类活动影响使海岸海洋环境与作用过程独具特色。河流的贯通作用,使得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河流流域的作用,亦在海岸海洋地区表现出来,并对海洋环境形成显著的影响。历史与现实实例表明,在海岸海洋的开发利用中需重视研究海陆交互过渡带环境特征,尽可能减小人类活动对海岸海洋环境的负面效应。人们应调查研究区域海岸环境特点,探索其动力过程机制,阐明其发展变化趋势,依据自然规律,在阀值极限的范围内规划设计工程与开发利用,才可达到事半功倍与避免灾害的效果,确保海岸海洋的可持续性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海洋 海陆过渡带 滩涂围垦 风暴潮 潮流通道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8
5
作者 夏少红 赵明辉 丘学林 《华南地震》 2008年第4期9-17,共9页
首先总结了前人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获得的研究成果:由重磁异常、水深及卫星影像等资料推测滨海断裂带存在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介绍了最近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开展的海陆地震联测试验,其结果显示有一个穿透整个地壳的低速破碎... 首先总结了前人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获得的研究成果:由重磁异常、水深及卫星影像等资料推测滨海断裂带存在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介绍了最近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开展的海陆地震联测试验,其结果显示有一个穿透整个地壳的低速破碎带发育于海陆过渡地区,推测它为滨海断裂带在速度上的表现,另外广泛分布于华南大陆的中地壳低速层在海陆过渡处也有较好发育;总结了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研究成果。最后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今后我们的研究方向:在逐步完善目前海陆地震联测试验的基础上,同时开展海陆过渡带的多道地震数据采集及地球化学研究;加强海陆过渡带的地震监测,进行震源机制解和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联合成像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南海北部 海陆过渡带 滨海断裂 海陆地震联测
下载PDF
我国海陆过渡带环境生物技术发展思考
6
作者 刘兆普 赵耕毛 +1 位作者 隆小华 刘玲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1期160-165,共6页
环境生物技术是一门发展历史才20多a的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其核心内容是研究各类微生物及其生态活动规律,从中寻找最有效的能解决目前一些环境问题的途径。本研究以我国海陆过渡带这一特殊生境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利用环境生... 环境生物技术是一门发展历史才20多a的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其核心内容是研究各类微生物及其生态活动规律,从中寻找最有效的能解决目前一些环境问题的途径。本研究以我国海陆过渡带这一特殊生境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利用环境生物技术修复水体一土壤一植物体系污染等方面内容,并提出了海陆过渡带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生物技术 海陆过渡带 污染治理
下载PDF
海陆过渡带氯离子迁移规律分析研究
7
作者 贾超 朱恒华 +3 位作者 虞未江 卫政润 刘治政 李双 《山东国土资源》 2020年第1期29-37,共9页
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及沿海地区对地下水资源的超量开采,将会诱发海咸水入侵内陆地下水,导致海陆过渡带的迁移,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及水资源安全。该文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研究背景,选取区域内龙口、招远滨海区域作为研究... 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及沿海地区对地下水资源的超量开采,将会诱发海咸水入侵内陆地下水,导致海陆过渡带的迁移,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及水资源安全。该文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研究背景,选取区域内龙口、招远滨海区域作为研究区,首先对研究区内的地下水流场规律进行刻画,然后以模拟因子,对目前地下水超采情景下的海陆过渡带迁移规律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龙口、招远滨海区域海陆过渡带的宽度约为1.5~4.5 km,且内陆地下水位越高,海陆过渡带向内陆迁移的速度越慢、范围越小。该成果对研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过渡带的迁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入侵 海陆过渡带 地下水 迁移规律 氯离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垦东地区海陆过渡带地震采集技术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杨善钦 徐锦玺 +3 位作者 任福新 杨怀春 王卫强 穆涛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63-166,共4页
分析了垦东地区海陆过渡带勘探的难点,针对地震波激发和接收条件差、干扰波发育等特点,在海陆过渡带地震波的激发、接收以及测量等方面进行研究:优选了气枪震源和炸药震源激发参数;改进了检波器及检波器固定方法,从而提高了检波器与地... 分析了垦东地区海陆过渡带勘探的难点,针对地震波激发和接收条件差、干扰波发育等特点,在海陆过渡带地震波的激发、接收以及测量等方面进行研究:优选了气枪震源和炸药震源激发参数;改进了检波器及检波器固定方法,从而提高了检波器与地表的耦合效果;对检波器进行实时定位监测。采用上述措施,提高了地震采集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顺利完成了该区的地震采集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垦东地区 海陆过渡带 地震采集 接收 激发
下载PDF
复杂海陆过渡带地震采集难点与对策 被引量:5
9
作者 周滨 龚旭东 张建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4年第5期59-64,共6页
海陆过渡带地震资料采集面临的不仅仅是水深的变化,还要面临海底海流、海浪、外界施工环境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渤海A区块过渡带海底电缆地震采集作业采用8L4S176T观测系统,针对野外采集作业中施工效率低、陆检资料品质差、检波点点位精... 海陆过渡带地震资料采集面临的不仅仅是水深的变化,还要面临海底海流、海浪、外界施工环境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渤海A区块过渡带海底电缆地震采集作业采用8L4S176T观测系统,针对野外采集作业中施工效率低、陆检资料品质差、检波点点位精度难控制和浪区施工环境恶劣等难点,提出了沿检波线放炮、合理规划以减少大搬排列次数、放缆定位一体化、提前多铺设两根电缆、分时放炮、增加电缆配重、"三低一高"法作业等相应措施,成功完成了该区块复杂过渡带的地震资料采集,取得了高品质的地震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电缆 地震资料采集 海陆过渡带 观测系统
下载PDF
渤海湾海陆过渡带Q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见伟 叶月明 +1 位作者 钟世超 常少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95-1399,I0006,共6页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海陆过渡带的地下构造复杂,由于地表及地下黏弹介质吸收,导致地震波能量衰减严重,造成地震信号强度和频带宽度的损失,为了提高成像精度,需要补偿地震波能量在地层中的衰减。反Q滤波和时频分析方法没有考虑地震波的传...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海陆过渡带的地下构造复杂,由于地表及地下黏弹介质吸收,导致地震波能量衰减严重,造成地震信号强度和频带宽度的损失,为了提高成像精度,需要补偿地震波能量在地层中的衰减。反Q滤波和时频分析方法没有考虑地震波的传播路径,然而实际地震波的能量衰减是与传播路径密切相关的。为此,采用基于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的地震成像方法,在偏移过程中考虑了沿不同路径传播的地震波能量衰减,从能量归位和衰减补偿两方面提高偏移成像质量。应用Q叠前深度偏移,利用Q层析方法获得了Q模型,基于Q模型进行Kirchohoff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有效补偿了振幅、校正了相位畸变,提高了深部数据的信噪比、保真度及构造解释精度,为叠前反演、岩性识别和流体检测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带 能量衰减 Q层析 Q叠前深度偏移
下载PDF
加强海陆过渡带的油气勘查
11
作者 吴斌 《地质科技动态》 1989年第8期8-11,共4页
关键词 海陆过渡带 油气勘探 地震勘探
下载PDF
海陆过渡带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12
作者 杜磊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年第9期193-193,共1页
辽东湾北部滩海地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大,是辽河油田重要的产能接替区[1]。但是,滩海地区地表环境复杂多变,地震采集涉及气枪、炸药、水检、陆检等多种激发接收组合类型,导致不同区域地震资料在能量、相位... 辽东湾北部滩海地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大,是辽河油田重要的产能接替区[1]。但是,滩海地区地表环境复杂多变,地震采集涉及气枪、炸药、水检、陆检等多种激发接收组合类型,导致不同区域地震资料在能量、相位、极性等方面差异很大,同时该区多次波干扰强烈,严重降低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制约该区基岩潜山勘探。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滩海地震资料品质,对进一步深化滩海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带 地震资料 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原文传递
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我国下阶段全球变化研究工作的重点 被引量:63
13
作者 李家洋 陈泮勤 +1 位作者 葛全胜 方修琦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1-377,共7页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重要挑战。IGBPⅡ在探索地球系统变化规律的同时,力图将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更紧密地结合,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背景和依据。根据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动向与我国的具体... 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重要挑战。IGBPⅡ在探索地球系统变化规律的同时,力图将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更紧密地结合,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背景和依据。根据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动向与我国的具体情况,今后我国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研究的重点应放在那些兼备显著区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学问题上。其中值得着重解决的10个科学问题包括:水循环与水问题、人类活动与区域碳循环过程、季风亚洲的人类活动与气候集成、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变化、人类活动与大气气溶胶、边缘海及海陆过渡带与人类活动、全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性、过去环境变化与中华文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谈判的科学支持、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研究基础信息平台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人类活动 相互作用 研究工作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可持续发展 全球环境变化 温室气体减排 信息平台建设 人类社会 科学问题 国际影响力 大气气溶胶 海陆过渡带 变化规律 地球系统 IGBP 科学背景 研究发展
下载PDF
关于地球科学教育发展的建议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颖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18,70,共3页
地球科学教育要适应科学进步与建立和谐社会之需求,一是应将大气、海洋、地质、地理与生物相关的基础理论开设为必修课,继承、认知与拓宽思路;既使学生了解地球发展史,更要重视地球现代过程的研究与教学,探索未来变化趋势;重视实... 地球科学教育要适应科学进步与建立和谐社会之需求,一是应将大气、海洋、地质、地理与生物相关的基础理论开设为必修课,继承、认知与拓宽思路;既使学生了解地球发展史,更要重视地球现代过程的研究与教学,探索未来变化趋势;重视实践教学、建立教学实习与研究基地。二是要讲授海陆过渡带——海岸海洋科学课程系列,填补陆地与海洋科学之间的断缺。三是要组织优秀地学教师轮换、巡回讲学,共享高水平教学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圈层系统 地学必修课 海陆过渡带 海岸海洋科学 优秀教师巡回讲学
下载PDF
优化能量补偿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淑琴 《内江科技》 2014年第5期84-84,63,共2页
本文开展了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技术的研究,以胜利某区块海陆过渡带的地震资料为主要研究区块,从振幅拾取、分解、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采取了优选振幅拾取类型、加入优势频带约束、全区块的整体地表一致性振幅分解及加强... 本文开展了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技术的研究,以胜利某区块海陆过渡带的地震资料为主要研究区块,从振幅拾取、分解、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采取了优选振幅拾取类型、加入优势频带约束、全区块的整体地表一致性振幅分解及加强质量监控等优化措施,将振幅补偿工作做的更精细、更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偿技术 优化 地表一致性 能量 海陆过渡带 地震资料 优势频 质量监控
下载PDF
安徽水利:坚持改革创新 破解发展难题
16
作者 纪冰 《中国水利》 2008年第24期109-111,共3页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长江、淮河横跨省境。沿江和沿淮支流、湖泊众多,安徽境内的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同时,安徽是中纬度过渡带、南北方过渡带、海陆过渡带叠加地区,降雨南多北少,时空分布不均。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长江、淮河横跨省境。沿江和沿淮支流、湖泊众多,安徽境内的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同时,安徽是中纬度过渡带、南北方过渡带、海陆过渡带叠加地区,降雨南多北少,时空分布不均。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候条件,使得安徽省防汛抗旱责任重大,水利建设任务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建设 安徽省 改革创新 海陆过渡带 破解 时空分布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下载PDF
寄语
17
作者 范航清 《广西科学》 CAS 2017年第5期425-426,共2页
以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为代表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是当今世界的研究热点,很多交叉学科纷纷从各自领域的角度开展研究,从而使得整个海陆过渡带生态系统研究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广西北部湾是我国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的重要分布区,也... 以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为代表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是当今世界的研究热点,很多交叉学科纷纷从各自领域的角度开展研究,从而使得整个海陆过渡带生态系统研究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广西北部湾是我国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的重要分布区,也是维持北部湾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与特色海洋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系统 海陆过渡带 生物多样性 交叉学科 海洋资源 生态安全 红树林 海草床
下载PDF
大灾之后要大干
18
作者 郝朝德 《决策》 1995年第9期16-17,共2页
安徽地处中纬度过渡带、海陆过渡带和我国气候南北过渡带,是地球上典型的孕灾地区。全省有50%的耕地、60%的人口和75%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处在江河洪水的威胁之下。建国以来,我省先后发生成灾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的水旱灾害34次,平均... 安徽地处中纬度过渡带、海陆过渡带和我国气候南北过渡带,是地球上典型的孕灾地区。全省有50%的耕地、60%的人口和75%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处在江河洪水的威胁之下。建国以来,我省先后发生成灾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的水旱灾害34次,平均不到两年一次,累计成灾面积达8亿多亩,平均每年1800多万亩。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我省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造成了巨大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水利 成灾面积 水利投资 南北过渡 海陆过渡带 淮北地区 除涝标准 抗灾能力 淮河 机电排灌站
下载PDF
石油科技战线的领头雁──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小传
19
作者 王建刚 刘彦国 《中国石化》 1998年第9期33-33,共1页
毕业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石油机械科的顾心怿,现任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总工程师。翻开他的人生履历,沿着他生命和科研的轨迹,人们不难发现,他的科研攻关与胜利油田的发展联系是如此紧密,他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奉献是如此之多。随着... 毕业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石油机械科的顾心怿,现任胜利油田钻井工艺研究院总工程师。翻开他的人生履历,沿着他生命和科研的轨迹,人们不难发现,他的科研攻关与胜利油田的发展联系是如此紧密,他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奉献是如此之多。随着一项项科研成果的问世,他也从一名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胜利油田 石油科技 链条抽油机 钻井船 油砂岩芯 游梁式抽油机 石油勘探 海陆过渡带 中华职业学校
下载PDF
后记
20
作者 王颖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00-900,共1页
关键词 人类活动影响 海陆交互作用 海陆过渡带 亚洲大陆 环境效应 太平洋 主动脉 刘东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