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4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
作者 刘文清 王亚军 +2 位作者 蔡伟 王晓辉 高巍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IMPC患者55例,根据病理诊断学分类中是否伴有其他类型乳腺恶性肿瘤...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IMPC患者55例,根据病理诊断学分类中是否伴有其他类型乳腺恶性肿瘤,分为单纯组(n=10)和混合组(n=45),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55例患者平均年龄(57.6±12.4)岁,平均肿瘤大小2.0(1.5,3.6)cm,54例(98.2%)患者的免疫组化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酮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均为阳性,49例(89.1%)患者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阴性。28例(50.9%)存在腋窝转移。25例(45.5%)存在脉管癌栓。与混合组相比,单纯组患者年龄更高[(60.3±17.5)岁比(57.0±11.1)岁],淋巴结转移总数更多[2.0(1.3,3.5)个比1.8(1.5,4.1)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患者镜下肿瘤细胞呈“桑葚状”细胞团结构,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染色呈“极性倒置”特点。结论 IMPC患者淋巴结受累率较高,对于病理结果为IMPC的患者,应严格腋窝评估和清扫,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免疫组化 病理特征
下载PDF
胃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2
作者 许增祥 卢林明 +3 位作者 周珏 顾倩 胡孟晗 谢闵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探讨胃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市两所三甲医院收治的胃癌手术治疗患者850例临床资料,其中具有IMPC成分的58例作为IMPC组,随机选取不含IMPC的79例腺癌患者作... 目的探讨胃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市两所三甲医院收治的胃癌手术治疗患者850例临床资料,其中具有IMPC成分的58例作为IMPC组,随机选取不含IMPC的79例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非IMPC组);同时根据微乳头状癌成分比例将IMPC组分为<10%、10%~29%、30%~49%和50%以上四个组别。观察IMPC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分析IMPC组和非IMPC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方面的差异,进而分析不同微乳头状癌成分占比对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差异。结果胃腺癌病例中IMPC检出率为6.82%(58/850),其中占比<10%者7例、10%~29%者20例、30%~49%者23例和50%以上者8例。典型IMPC癌细胞呈翻转性生长模式,排列呈实性小巢团状或中空小管状,无纤维脉管轴心,周围有宽窄不等的空白间隙;免疫组化标记MUC1、EMA和E-cadherin等可证实。在组织学类型、脉管侵犯、T分期、N分期、M分期比较项中,IMPC组和非IMPC组患者统计学上具有差异(P<0.05);不同微乳头占比组别在上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700)。胃切除术后IMPC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非IMPC组患者分别为56.9%和88.6%,两组间3年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0.001)。此外,IMPC患者不同组别(<10%组、10%~29%组、30%~49%组和≥50%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0%、47.8%和25%,微乳头成分对胃癌患者预后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因此,微乳头成分超过30%,患者生存率明显下降。结论IMPC属于较高恶性程度和侵袭性腺癌亚型,通过观察其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及比较与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关系,特别是确定微乳头成分阈值30%,可指导临床病理诊断和患者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临床病理学特征 预后
下载PDF
伴微乳头及实性成分的浸润性肺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状态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3
作者 梅娜 骆莹滨 +3 位作者 吴建春 蒋雷 田建辉 李雁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21期4077-4083,共7页
目的:探讨伴微乳头及实体成分的浸润性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筛选2018年09月至2023年03月就诊于上海市中医医院及上海市肺科医院808例术后病理为浸润性肺腺癌并行过基因检测的患者,根据是否伴有微乳头成... 目的:探讨伴微乳头及实体成分的浸润性肺腺癌EGFR基因突变状态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筛选2018年09月至2023年03月就诊于上海市中医医院及上海市肺科医院808例术后病理为浸润性肺腺癌并行过基因检测的患者,根据是否伴有微乳头成分(micropapillary,MP)及实体成分(solid,SD)分为微乳头/实体型阳性组(MP/SD^(+))和微乳头/实体型阴性组(MP/SD-),又根据微乳头/实体型阳性组中微乳头及实体成分所占比例分为MP/SD^(+)(<10%)、MP/SD^(++)(10%~40%)、MP/SD^(++)+(>40%)三个亚组。用软件SPSS26.0分析基因突变情况与MP/SD状态以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808例患者中含有MP/SD成分的肺腺癌有396例(49%),MP/SD成分与性别、吸烟史、胸膜侵犯、脉管侵犯、胸腔播散、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EGFR突变状态等有关。579例(71.7%)患者检测到有EGFR突变,81.6%的MP/SD阳性(323/396)组中存在EGFR突变,MP/SD^(+)组EGFR突变率高于MP/SD-组(P<0.001)。EGFR基因突变类型以19-del和L858R为主(占90%),突变类型在MP/SD三个亚组中无明显差异(P=0.51)。结论:伴微乳头、实性成分结构的肺腺癌EGFR突变频率高于不伴有微乳头、实性成分结构的肺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肺腺癌 乳头 实性 EGFR基因突变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具有二态特征的男性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1例
4
作者 冯莲 李丹桂 +2 位作者 黄金长 刘勇 彭芳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114-1115,1054,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及其病理学特征。结果患者男性,60岁,2月前触及右乳一指头大小肿物就诊。彩超示:右侧乳腺见一大小2.2 cm×1 cm×1 cm低回声包块,边界...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及其病理学特征。结果患者男性,60岁,2月前触及右乳一指头大小肿物就诊。彩超示:右侧乳腺见一大小2.2 cm×1 cm×1 cm低回声包块,边界较清楚,呈“分叶状”。病理活检:镜下见两种肿瘤细胞形态,排列成乳头状结构,乳头轴心为纤维脉管组织,缺乏肌上皮。免疫表型ER(70%,中等+),PR(70%,中等+),AR(70%,中等+),Ki-67(15%+),CK(+),Her-2(0),calponin、p63、CgA等均阴性。结论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因极其罕见,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有助于病理医生准确认识该病,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以避免误诊或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乳腺 浸润 乳头状癌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MRI和乳腺X线摄影特征分析
5
作者 陈佳儿 江森 +1 位作者 肖莹 李仰康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3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经活检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IMP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其中20例行MG检查,记录并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受体状态。结果25例患者中20例可触及肿物;MRI共检出33个病变,1例患者为非肿块病变,24例患者为肿块样病变。肿块形状以不规则为主,边缘多不规则或毛刺样,表观扩散系数为(0.862×10–3±0.135×10–3)mm2/s;肿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平台或流出型为主。MG显示1例患者无异常,19例患者共检出22个病变,肿块形状多不规则,边缘不清或毛刺状,10例患者显示肿块伴有微钙化。乳腺MRI、MG检查分别检出11例、6例淋巴结异常,最终病理显示14例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雌激素受体阳性24例、孕激素受体阳性22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7例。结论IMPC影像学上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边缘多毛刺、不均匀强化、软组织肿块伴微钙化,同时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对IMPC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可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磁共振成像 乳腺X线摄影 病理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多组学研究进展
6
作者 闫晨名 蔡艺威 +3 位作者 程立浩 范晓瑞 贾中明 王晓红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5期2465-2469,共5页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浸润性癌,由于其发病率较低,且通常与其他组织学类型(如浸润性导管癌)同时存在,极易漏诊。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具有较高的侵袭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多组学技术的进步,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分...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浸润性癌,由于其发病率较低,且通常与其他组织学类型(如浸润性导管癌)同时存在,极易漏诊。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具有较高的侵袭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多组学技术的进步,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分子机制得到了进一步阐明,越来越多的潜在靶点已经被揭示。本文旨在综述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多组学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多组学 分子机制 进展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妍 郝福荣 《武警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818-822,共5页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组织学亚型,与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相比,IMPC具有更高的腋窝淋巴结转移倾向,整体预后不佳,然而由于IMPC的罕见性,目前仍没有具体的诊疗指南。探索IMPC淋巴结转移的机制对于临床...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组织学亚型,与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IBC-NST)相比,IMPC具有更高的腋窝淋巴结转移倾向,整体预后不佳,然而由于IMPC的罕见性,目前仍没有具体的诊疗指南。探索IMPC淋巴结转移的机制对于临床干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表明,IMPC的特殊形态学结构、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异常表达、特殊的肿瘤微环境以及基因特征均与其淋巴结转移有关。本文就此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机制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CCND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免疫浸润的影响
8
作者 王沁智 宋冰 +4 位作者 郝诗睿 肖志远 金连辉 郑通 柴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988,共8页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细胞周期蛋白D2(CCND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联系。方法通过公共数据库TCGA、TIMER 2.0和UALCAN获取CCND2的表达情况;采用ROC曲线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鉴别;使用基因本体...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细胞周期蛋白D2(CCND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联系。方法通过公共数据库TCGA、TIMER 2.0和UALCAN获取CCND2的表达情况;采用ROC曲线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鉴别;使用基因本体功能注释(GO)对CCND2相关差异基因(DEGs)进行富集分析;使用TIMER数据库和CIBERSORT数据源分析甲状腺癌中CCND2的肿瘤免疫浸润情况;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人甲状腺正常细胞系Nthy-ori-3-1和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TPC-1、BCPAP中CCND2表达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PTC及癌旁组织中CCND2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的联系。结果TCGA、TIMER2.0、UALCAN分析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CCND2 mRNA在甲状腺癌中高表达(P<0.001),并且与Stage分期、性别、年龄、病理亚型及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有关(P<0.05);ROC结果显示,截断值为4.983时,CCND2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3.6%、94.9%和78.5%;GO分析表明CCND2的差异表达与免疫功能有关;TIMER数据库显示,CCND2表达与B细胞、CD4^(+)T细胞、巨噬细胞呈正相关(partial.cor>0,P<0.001),而与CD8^(+)T细胞呈负相关(partial.cor<0,P<0.01)。CIBERSORT数据库显示,CCND2表达与B细胞记忆渗透水平、CD4^(+)T细胞记忆激活状态、M2巨噬细胞表达水平、肥大细胞静息状态和肥大细胞激活状态显著相关(P<0.05)。RT-q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CND2在细胞系TPC-1、BCPAP中的表达量高于Nthy-ori-3-1(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CND2在PTC中的阳性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0.05)。结论PTC中CCND2表达上调可能与肿瘤进展及免疫细胞浸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细胞周期蛋白D2 生物信息学 肿瘤免疫浸润
下载PDF
乳腺具有实性乳头状癌或包裹性乳头状癌生长方式的浸润性小叶癌1例
9
作者 罗森源 陈修文 +1 位作者 赵为璘 汤显斌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59-360,共2页
患者女性,62岁,因“体检发现左乳肿块4 d”来我院就诊。乳腺专科检查:左乳外侧可触及一大小约1.5 cm×1 cm质硬包块,边界欠清,表面光滑,活动度一般,无压痛,局部皮肤无异常改变,腋窝及锁骨上下未触及肿大结节。B超提示左侧乳腺实性结... 患者女性,62岁,因“体检发现左乳肿块4 d”来我院就诊。乳腺专科检查:左乳外侧可触及一大小约1.5 cm×1 cm质硬包块,边界欠清,表面光滑,活动度一般,无压痛,局部皮肤无异常改变,腋窝及锁骨上下未触及肿大结节。B超提示左侧乳腺实性结节(BI-RADSⅣ类)。术前穿刺组织活检病理诊断为浸润性癌。遂行单侧乳腺改良根治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小叶癌 实性乳头状癌 包裹性乳头状癌 E-CADHERIN CDH1
下载PDF
女性乳头湿疹样癌与乳腺癌浸润乳头之间区别的探讨 被引量:7
10
作者 宁连胜 张连郁 刘鹏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1994年第3期212-214,共3页
本文对1980~1982年间.天津肿瘤医院收治可手术原发女性乳腺癌715侧重新复习。根据镜下在乳头皮肤见到paget细胞以及癌直接浸润(或累及)乳头,确定乳头湿疹样癌20例,乳腺癌浸润乳头69例。比较两组在临床表现、... 本文对1980~1982年间.天津肿瘤医院收治可手术原发女性乳腺癌715侧重新复习。根据镜下在乳头皮肤见到paget细胞以及癌直接浸润(或累及)乳头,确定乳头湿疹样癌20例,乳腺癌浸润乳头69例。比较两组在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预后的差异。结果发现,乳头湿疹样癌的临床表现以乳头糜烂,结痂为主,而乳腺癌浸润乳头则以乳头凹陷、皮肤粘连、桔皮样变和乳头抬高为主;镜下形态,乳头湿疹样癌主要是在乳头表皮内见到Paget细胞,晚期亦可浸及乳头基质。乳腺癌浸润乳头主要特点是癌细胞浸润乳腺导管,管壁可完整或被浸破,癌亦可直接浸润乳头基质,绝大多数皮肤正常,直接累及皮肤少见,均无Paget细胞。通过本文研究,作者认为乳头湿疹样癌为乳腺癌的独立类型,其在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预后等方面,均与乳腺癌浸润乳头有显著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头湿疹样癌 浸润乳头(或乳头受累)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苏晓慧 林青 +3 位作者 崔春晓 齐春华 李丽丽 边甜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2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病理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IMPC的X线摄影、超声及病理资料。结果IMPC的X线表现以肿块伴钙...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病理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IMPC的X线摄影、超声及病理资料。结果IMPC的X线表现以肿块伴钙化型(54.3%)为主,肿块形态不规则(69.7%)或分叶状(18.2%)、毛刺状边缘(48.5%)或边界不清(36.4%)、高密度(81.8%)或等密度(18.2%),60%以不定形钙化为主。超声表现以肿块型(76.1%)为主,肿块形态不规则(81.4%)或分叶状(14.0%)、边界不清(81.4%)或清楚(18.6%)、95.3%呈混杂回声,纵横比〈1占86%,后方回声可正常(67.4%)或伴声影(32.6%),RI为0.57-0.90,平均为0.74。ER+PR+HER2-阳性率67.4%,在ER+PR+的情况下,单纯型IMPC中HER2-46.1%,HER2+23.1%,混合型IMPC中HER2-75.7%,HER2+9.1%。乳腺X线摄影中肿块型IMPC HER2-72.7%,HER2+9.1%,非肿块型IMPC中HER2-53.8%,HER2+23.1%。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个数与浸润性导管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类型、HER-2表达及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PC的X线摄影及超声表现符合乳腺恶性肿瘤的特征。IMPC以ER+PR+HER2-多见,混合型IMPC中ER+PR+HER2-较单纯型IMPC中多见,单纯型IMPC中ER+PR+HER2+较混合型IMPC中多见。乳腺X线摄影中肿块型ER+PR+HER2-较非肿块型多见,非肿块型ER+PR+HER2+较肿块型多见。超声检查与免疫组化无明显相关性。IMPC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个数较浸润性导管癌高,IMPC类型、HER2表达及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乳腺X线摄影 超声检查 免疫组化
下载PDF
1190例乳腺癌患者乳头浸润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后圃 王伟琦 +6 位作者 王殊 谢菲 郭嘉嘉 曹迎明 佟富中 刘鹏 刘媛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侵犯乳头的概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0月至2014年3月行乳腺癌标准乳房切除术病例1 190例,比较临床乳头异常组(54例)与无明显异常组(1 136例)乳头浸润率差异,分析相关临床病理因...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侵犯乳头的概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0月至2014年3月行乳腺癌标准乳房切除术病例1 190例,比较临床乳头异常组(54例)与无明显异常组(1 136例)乳头浸润率差异,分析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与隐匿性乳头浸润的相关性。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子。结果:所有标本乳头浸润率为6.0%(71/1 190),其中临床乳头异常组为40.7%(22/54)显著高于无明显异常组的4.3%(49/1 136)(χ-2=121.9,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位置(中央象限、外周象限)、肿瘤至乳头距离(≤2 cm、〉2 cm)、脉管癌栓、肿瘤(包括原位癌)长径(≤3.5 cm、〉3.5 cm)、T分期、N分期和TNM分期与隐匿性乳头浸润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位置、肿瘤至乳头距离、T分期和N分期是乳头浸润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临床乳头无明显异常者乳头浸润概率较低。肿瘤位于外周、至乳头距离〉2 cm、T1-T2、N0-N1的病例保留乳头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 乳头浸润 预测因子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亚青 晏伟 +2 位作者 杨守京 王映梅 张春莉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53-256,i0003,共5页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免疫表型在诊断、预后等方面的意义。方法 从900余例乳腺癌中筛选出符合IMC形态学和免疫标记标准的病例3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该组病例进行激素受体、细胞增殖、热休克蛋白以...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免疫表型在诊断、预后等方面的意义。方法 从900余例乳腺癌中筛选出符合IMC形态学和免疫标记标准的病例3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该组病例进行激素受体、细胞增殖、热休克蛋白以及p53表达的研究。结果 该组病例发病年龄24~71岁,平均53岁,发生率占同期乳腺癌的3.3%,占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4.6%,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5例(68.2%)。形态上,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由纤细的纤维血管或纤维胶原间质分隔,两者间有一透明、扩张的腔隙,呈弥漫或结节样浸润生长;IMC微乳头边缘EMA强(+),C031(-),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E-cadherin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间连接面的细胞膜,而微乳头朝向间质面的细胞膜则表达减弱或消失。该肿瘤ER、PR、Her-2阳性率分别为53.3%、60%、13.3%;HSP70、grp94、p53阳性率分别为100%、90%、63.3%;Ki-67标记显示肿瘤细胞生长指数为5%~75%,平均27.3%。结论 IMC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表现的高增殖、高转移潜能的乳腺癌,结合EMA、E-cad、CD31等标记物有助于IM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热休克蛋白与p53在1MC中的高表达提示,其在IM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头 浸润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琛 何春年 +1 位作者 翟金萍 石卫东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185-187,i006,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观察和分析2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乳腺IMPC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症。肿瘤细胞团呈实性或...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观察和分析2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乳腺IMPC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症。肿瘤细胞团呈实性或管状的微乳头状排列,漂浮于海绵状腔隙内。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每个微乳头细胞团和周边的纤维组织均存在无细胞的间隙样结构。瘤细胞cerbB-2、bcl-2、CgA和EMA(+)。结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需与普通型浸润性乳头状癌、黏液癌和转移性乳头状癌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头 浸润 免疫组化
下载PDF
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耿姗姗 许旭 +1 位作者 顾林 赵晶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9-352,共4页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4月~2008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科收治的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浸润性乳头状癌腋窝淋巴...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4月~2008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科收治的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浸润性乳头状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评价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72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83.7%。肿瘤大小及病程长短与浸润性乳头状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存在相关性。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ER、PR的表达状况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影响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预后的相关因素。Cox多因素分析则显示仅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预后较好的浸润性特殊型癌,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该类型乳腺癌应在个体耐受的情况下行手术联合其他治疗方法的综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浸润乳头状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因素
下载PDF
女性原发乳腺癌乳头浸润的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鹏 宁连胜 张连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1-23,共3页
本文对1980年至1982年期间715例女性乳腺癌进行回顾性研究,病理证实乳头浸润者68例,发生率9.5%.观察研究了乳头浸润方式、浸润水平、肿瘤位置等因素的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乳头受浸程度分3个水平,随浸润水平的增加,10年生存率下降(P<... 本文对1980年至1982年期间715例女性乳腺癌进行回顾性研究,病理证实乳头浸润者68例,发生率9.5%.观察研究了乳头浸润方式、浸润水平、肿瘤位置等因素的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乳头受浸程度分3个水平,随浸润水平的增加,10年生存率下降(P<0.05).乳头浸润方式分3种:导管浸润、间质浸润和混合形式浸润.观察到沿乳导管浸润乳头者预后优于间质浸润者的趋势.肿瘤距乳头越近,乳头受累机会越大,中央部者几无幸免,不宜行保留乳头的缩小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 浸润 乳腺癌 病理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仁亚 金鲁明 +2 位作者 宋化著 韩方征 武海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20-121,共2页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浸润乳头 文献复习 免疫组织化学 乳头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被引量:8
18
作者 石群立 张荣 +3 位作者 马捷 孙桂勤 马恒辉 孟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71-372,共2页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病理学检查 免疫表型 病理诊断 病理特点 鉴别诊断
下载PDF
VEGF和Gal-3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尚培中 张进权 +4 位作者 柳勇 李永庆 张星光 南润玲 谷化平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7年第6期488-489,492,共3页
探讨VEGF和Gal-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癌组织浸润转移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VisionTM plus两步法检测1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30例癌旁甲状腺组织中VEGF和Gal-3的表达状况。结果显示,癌组织VEGF和Gal-3总体阳性... 探讨VEGF和Gal-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癌组织浸润转移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liVisionTM plus两步法检测1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30例癌旁甲状腺组织中VEGF和Gal-3的表达状况。结果显示,癌组织VEGF和Gal-3总体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8%和92.1%,显著高于癌旁甲状腺组织(P<0.05)。有浸润和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和Gal-3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无浸润和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VEGF与Gal-3表达呈正相关(r=0.30)。结果表明,VEGF和Gal-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多数呈强阳性表达,两者与癌组织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 VEGF GAL-3 浸润 转移
下载PDF
不同器官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形态病理学及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郝金燕 杨壹羚 +1 位作者 李帅(综述) 付丽(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230-1233,1238,共5页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特殊形态学特征以及高淋巴结转移、高淋巴管浸润等预后不良生物学行为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器官,包括乳腺、膀胱、肺、唾液腺、腮腺、结肠、胆管、胃和卵巢等,染色体异常在其...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特殊形态学特征以及高淋巴结转移、高淋巴管浸润等预后不良生物学行为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器官,包括乳腺、膀胱、肺、唾液腺、腮腺、结肠、胆管、胃和卵巢等,染色体异常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综述了各器官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形态病理学及基础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形态病理学 基础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