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用蕈菌紫芝液体培养的生长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龚建华 王义军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3-98,共6页
使用专门设计的ALR ff蕈菌液体培养反应器 ,研究了有关紫芝液体培养过程中菌丝生长的特征。结果表明 ,液体培养时紫芝菌丝生长对温度有较宽的适应范围 2 5℃~ 3 5℃ ,但生长比速率相差很大。通气量由 0 93vvm提高到 1 6 4vvm时 ,菌... 使用专门设计的ALR ff蕈菌液体培养反应器 ,研究了有关紫芝液体培养过程中菌丝生长的特征。结果表明 ,液体培养时紫芝菌丝生长对温度有较宽的适应范围 2 5℃~ 3 5℃ ,但生长比速率相差很大。通气量由 0 93vvm提高到 1 6 4vvm时 ,菌丝生长比速率明显地增加 ,最大值为 0 0 4 4 4 (h- 1) ;当通气量进一步提高到 2 5 0vvm时 ,生长比速率反而下降。与低糖浓度比较 ,较高糖浓度 (2 80g 1 0 0mL)可以使生长迟滞期缩短 ;培养后期菌丝缠绕成浓密颗粒 ,较高糖浓度可以促进生长。在整个培养过程中 ,糖浓度较低时葡萄糖转化成菌体的生长效率明显高于较高葡萄糖浓度的效率。碳源限制生长的连续培养研究结果 ,进一步反映了菌丝不同生长活性使菌丝物具有不同形态结构。菌体量、限制生长底物、菌体生成率的三者关系与细菌有明显的差异。并且 ,在 0 0 1 0~ 0 2 2 0 (h-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蕈药 紫芝 液体培养体系 菌丝物形态 生长特征
下载PDF
药用蕈菌姬松茸液体培养的菌丝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龚建华 苏华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6期593-598,共6页
在液体分批培养体系中 ,研究了药用蕈菌姬松茸Agaricusblazei悬浮菌丝物的形态多样性及其生长特征 .A .blazei菌丝物形态由初始的“分枝菌丝物”(Ⅰa与Ⅰb)演变成“絮簇菌丝物”(Ⅱa与Ⅱb) ,进而成为“颗粒菌丝物”(Ⅲa与Ⅲb) .对于以... 在液体分批培养体系中 ,研究了药用蕈菌姬松茸Agaricusblazei悬浮菌丝物的形态多样性及其生长特征 .A .blazei菌丝物形态由初始的“分枝菌丝物”(Ⅰa与Ⅰb)演变成“絮簇菌丝物”(Ⅱa与Ⅱb) ,进而成为“颗粒菌丝物”(Ⅲa与Ⅲb) .对于以上空间构象 ,作者提出了“菌丝自由度”概念 .它从菌丝物立体结构上 ,描述了菌丝物内菌丝处在不同疏松度微环境中的空间特征 ,可表示为 :F =V/M =∑Ni=1 (ΔV) i/∑Ni=1 (ρ·ΔV) i=N/ (ρ1+…… +ρN) ,培养试验中 ,分别比较了 2d、5d与8d的摇瓶种液菌龄 ,以及氮源辅助基质D1为 5 0gL-1与 10 0gL-1时对悬浮菌丝物生长的影响 ;同时 ,还比较了ALR/ff反应器结构的特征参数“回流区高度比值h/H” (内导流筒高度h与液面高度H之比 )改变时A .blazei的生长情况 .结果表明 ,絮状 (Ⅱa、Ⅱb)菌丝物具有较高的生长能力 ,良好的生长过程与生长单元具有较高F值有关 .图 9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蕈菌 姬松茸 液体培养体系 形态 间构象 菌丝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与茶叶生物碱共培养液态发酵体系的构建及特性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浩 郑红发 +4 位作者 赵熙 钟妮 余鹏辉 黄建安 刘仲华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4-39,共6页
选取茶叶中三种主要生物碱咖啡碱(Caffeine)、可可碱(Theobromine)、茶碱(Theophylline)作为构建单体-冠突散囊菌共培养液态发酵体系(10 d)的添加底物,考察了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主要生物碱的发酵特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咖啡碱(0.2... 选取茶叶中三种主要生物碱咖啡碱(Caffeine)、可可碱(Theobromine)、茶碱(Theophylline)作为构建单体-冠突散囊菌共培养液态发酵体系(10 d)的添加底物,考察了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主要生物碱的发酵特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咖啡碱(0.2mg/mL)的添加可刺激冠突散囊菌的生长与繁殖,发酵液中葡萄糖的含量下降更为迅速,pH值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持续下降直至第9 d趋于稳定,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在发酵过程中,冠突散囊菌既不能将其作为碳源、氮源消耗来维持生长,也不能代谢分解咖啡碱;可可碱与茶碱(0.08 mg/mL)在发酵体系中的发酵情况与咖啡碱基本相似,两者均能刺激冠突散囊菌的生长与繁殖,但均不能将其作为碳、氮源消耗,且发酵结束后在各自发酵体系中分别检测到0.00091 mg/mL、0.00109 mg/mL的咖啡碱,这说明冠突散囊菌可能具有以可可碱、茶碱作为前体合成咖啡碱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咖啡碱 可可碱 茶碱 培养液体发酵体系 发酵特性
下载PDF
美国红栌液体快繁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6
4
作者 石琨 郑彩霞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3-558,共6页
以美国红栌无菌苗为材料,建立基于植物微扩繁器的液体快繁体系。结果表明,以0.8 mg·L-1 6-BA、0.4 mg·L-1 NAA和20 g·L-1蔗糖的MS为液体培养基,芽增殖培养的浸没频率为12次·d-1,浸没时间为5 min·次-1,增殖倍数... 以美国红栌无菌苗为材料,建立基于植物微扩繁器的液体快繁体系。结果表明,以0.8 mg·L-1 6-BA、0.4 mg·L-1 NAA和20 g·L-1蔗糖的MS为液体培养基,芽增殖培养的浸没频率为12次·d-1,浸没时间为5 min·次-1,增殖倍数达6.0;以1.0 mg·L-1IBA和20 g·L-1蔗糖的1/2MS为液体培养基,生根培养的浸没频率为6次·d-1,浸没时间为5 min·次-1,生根率可达90%以上。在液体培养体系中,小植株生长迅速,健壮,繁殖周期比固体培养的缩短2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红栌 液体培养体系 浸没频率 蔗糖浓度
原文传递
细胞因子组合对受照射脐带血AC133^+细胞周期和早期凋亡的影响
5
作者 刘玉龙 戴宏 +4 位作者 姜忠 周丽英 郭晓葵 周剑影 胡勤芳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11-315,共5页
采用免疫标记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受到2.5Gy6MV-X射线照射的脐带血AC133+细胞加细胞因子组合(IL-3+FL+SCF)在培养不同天数后的细胞周期及早期凋亡情况的变化。结果表明,新鲜分离的未受照的脐带血AC133+细胞在无细胞因子的短期液体培... 采用免疫标记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受到2.5Gy6MV-X射线照射的脐带血AC133+细胞加细胞因子组合(IL-3+FL+SCF)在培养不同天数后的细胞周期及早期凋亡情况的变化。结果表明,新鲜分离的未受照的脐带血AC133+细胞在无细胞因子的短期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2天,99%的细胞处于G0/G1期;受照的脐带血AC133+细胞加细胞因子组合(IL-3+FL+SCF)培养不同天数后,脐带血AC133+细胞迅速进入增殖循环,在照后第3天,有近50%的细胞进入S期。脐带血AC133+细胞受照后不加细胞因子,培养48小时后,镜下观察到细胞全部死亡;加细胞因子组合(IL-3+FL+SCF)培养48小时后,有(38.0±6.8)%的受照的脐带血AC133+细胞被“救活”,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被“救活”的AC133+细胞又出现了增殖。因此,可认为细胞因子组合(IL-3+FL+SCF)对受照的脐带血AC133+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血 AC133^+细胞 电离辐射 细胞因子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 细胞因子 X射线照射 脐带血 凋亡 早期 液体培养体系 流式细胞仪 镜下观察
下载PDF
Tissue culture of three species of Laurencia complex
6
作者 沈颂东 吴勋建 +1 位作者 阎斌伦 贺丽虹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514-520,共7页
To establish a micropropagation system of three Laurencia complex species (Laurencia okamurai, Laurencia tristicha, and Chondrophvcus undulatus)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we studied the regeneration characterist... To establish a micropropagation system of three Laurencia complex species (Laurencia okamurai, Laurencia tristicha, and Chondrophvcus undulatus) by 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we studied the re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optimal culture conditions of axenic algal fragments cultured on solid medium and in liquid medium. Regeneration structures were observed and counted regularly under a reverse microscope to investigate the regeneration process, polarity and optimal illumination, and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lev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most cultures of the three species, we obtained bud regeneration on solidified medium with 0.5% agar and in liquid medium. Rhizoid-like regeneration was filamentous and developed from the lower cut surface of fragments in L. okamurai, but was discoid and developed from the apical back side of bud regeneration in L. tristicha and C. undulatus. Regeneration polarity was localized to the apical part of algal fronds in all three species, and on fragments cut from the basal part of algae buds could develop from both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cut surfaces. Buds could develop from both the medullary and the cortical portions in L. okamurai and C. undulatus, while in L. tristicha, buds only emerged from the cortex. The optimal culture conditions for L. okamurai were 4 500 lx, 20℃ and 35 (salinity); for C. undulatus, 4 500 lx, 20℃ and 30; and for L. tristicha, 4 500 lx, 25℃ and 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urencia okamurai Laurencia tristicha Chondrophycus undulatus bud regeneration RHIZOID growth factor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