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喜马拉雅成矿带嘎波伟晶岩型锂矿的找矿方法与深部背景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焦彦杰 黄旭日 +3 位作者 李光明 付建刚 梁生贤 郭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5-264,共10页
锂资源为重要的稀有资源、战略资源,被广泛重视,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嘎波锂矿位于西藏洛扎县境内,北邻拉隆穹窿,南靠库拉岗日穹窿,是喜马拉雅成矿带新发现的伟晶岩型锂矿。矿区内多条含锂辉石伟晶岩脉,顺拆离带呈... 锂资源为重要的稀有资源、战略资源,被广泛重视,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嘎波锂矿位于西藏洛扎县境内,北邻拉隆穹窿,南靠库拉岗日穹窿,是喜马拉雅成矿带新发现的伟晶岩型锂矿。矿区内多条含锂辉石伟晶岩脉,顺拆离带呈缓倾角产于变形带的大理岩夹片岩地层中,形成锂矿化与拆离带、大理岩密切的空间关系。针对嘎波伟晶岩型锂矿,开展了高密度电法、放射性测量、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伟晶岩具有高电阻、低极化、重力低异常特征,无明显放射性异常。高密度电法成像表明云母片岩、堇青石、石榴石片岩为低电阻和高极化特征。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高密度电法确定了伟晶岩、下拆离断层和穹窿核部花岗岩的相对空间位置。卫星重力和大地电磁资料显示,嘎波伟晶岩型锂矿位于南北向断裂或裂谷附近,其形成可能跟深部高导层、大规模岩浆分异演化结晶有关,空间结构和深部背景特征暗示,嘎波是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成矿的潜力地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成矿带 嘎波 伟晶岩型锂矿 找矿方法 深部背景
下载PDF
二连断陷盆地群伸展构造系统及其发育的深部背景 被引量:54
2
作者 任建业 李思田 焦贵浩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67-572,共6页
二连盆地形成于侏罗纪到早白垩世期间,是东北亚断陷盆地系内的一个典型的盆岭式断陷盆地群,其内蕴藏丰富的煤和油气资源.综合分析了二连盆地油气勘探中积累的地质资料,系统地研究了与盆地形成有关的构造,并与北美西部盆岭省进行了... 二连盆地形成于侏罗纪到早白垩世期间,是东北亚断陷盆地系内的一个典型的盆岭式断陷盆地群,其内蕴藏丰富的煤和油气资源.综合分析了二连盆地油气勘探中积累的地质资料,系统地研究了与盆地形成有关的构造,并与北美西部盆岭省进行了对比,揭示了二连盆地宽裂陷作用和低拉伸率条件下的伸展构造系统.以上述研究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探讨了盆地发育的深部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陷作用 伸展构造系统 盆地 深部背景 油气地质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岩浆-成矿系统深部背景和过程的电性结构约束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昆 吕庆田 +4 位作者 满祖辉 兰学毅 郭东 陶龙 赵金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73-583,共11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铁铜金属“仓库”,然而,关于矿体密集分布成因的深部背景研究仍存较多争议,前人相继提出了碰撞变形、俯冲变形、构造机制转换等多种解释模型。本文基于成矿系统概念和前人对成矿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铁铜金属“仓库”,然而,关于矿体密集分布成因的深部背景研究仍存较多争议,前人相继提出了碰撞变形、俯冲变形、构造机制转换等多种解释模型。本文基于成矿系统概念和前人对成矿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分析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宁芜、庐枞、南陵-宣城和安庆-贵池矿集区的深部电性结构,并发现成矿带地壳深部普遍存在的相对统一的高导结构。探测结果显示:(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下地壳高导层指示着曾经发生的部分熔融以及壳幔物质混染的空间;(2)成矿带的浅部垂向高导异常是控矿通道的反映,并与深部高导层相连。电性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源性,是研究区铁铜成矿系统的共性特征之一。基于电性结构和以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下地壳与上地幔混染的熔融物质不仅为区域广泛分布的中酸性岩浆岩提供了岩浆热液,同时“扮演”着铁铜成矿系统中的深部金属物源要素的角色,而与源区相连的通道在应力转换过程中控制着浅部成岩-成矿作用。基于通道宽度估算的应力体制转换过程的发育时间约为10Myr,期间控制着铜铁成矿系统的两个主要阶段。对于铜成矿系统,应力转换初期含铜热液迁移路径较长,混染了更多的地壳物质;而后期的铁成矿系统中含铁热液的上升通道较宽,二次壳幔混染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成矿系统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下地壳部分熔融 深部背景和过程 物质迁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晚中生代一新生代伸展和走滑构造及深部背景 被引量:53
4
作者 李理 赵利 +1 位作者 刘海剑 房贤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46-472,共27页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在早白垩世被动裂陷盆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主动裂陷盆地,走滑作用贯穿始终,特别是在兰聊-盐山断层以东,使这个裂陷盆地具有鲜明的走滑特征。伸展和走滑作用此消彼长,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相互叠加、转换,垂向上相互...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在早白垩世被动裂陷盆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主动裂陷盆地,走滑作用贯穿始终,特别是在兰聊-盐山断层以东,使这个裂陷盆地具有鲜明的走滑特征。伸展和走滑作用此消彼长,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相互叠加、转换,垂向上相互叠置、交切,并由此导致变换带的产生。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方向和速度变化、后撤以及板片窗效应、中始新世印欧板块碰撞导致的地幔上涌是控制盆地形成的深部背景,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强烈的左行走滑、古新世-早始新世弱的左行走滑以及中始新世后的右行走滑活动也深刻地控制和影响着盆地的发育,盆地内晚中生代-新生代的伸展和走滑构造的演化则是其浅部响应,并由此控制着岩浆活动以及油气生成、运聚和分布的时空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走滑 深部背景 晚中生代-新生代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西安北部地区强震孕育深部背景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卫东 邹志伟 彭建兵 《灾害学》 CSCD 2005年第2期41-43,共3页
本文通过对地震P波速度场、Q值分布、VP/VS分布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探讨了西安北部地区强震分布的深部背景。结果表明在该地区很可能存在深层物质上升,从而表现出地震活动与P波速度场、Q值分布和VP/VS分布的相关性。
关键词 深部背景 速度分布 Q值 西安北部地区
下载PDF
龙陵地区强震活动的深部背景
6
作者 傅竹武 徐旌 +3 位作者 刘建华 胥颐 续外芬 马红虎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7年第6期13-17,28,共6页
对研究区(23.9°N~25.1°N,97.8°E~99.0°E)内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与强震的关系和强震活动的深部背景进行了探讨。活动断裂的运动是孕育和发生强震的重要诱因,而有利于高应变积聚的深部地质构造则是产生强震的... 对研究区(23.9°N~25.1°N,97.8°E~99.0°E)内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与强震的关系和强震活动的深部背景进行了探讨。活动断裂的运动是孕育和发生强震的重要诱因,而有利于高应变积聚的深部地质构造则是产生强震的关键条件。研究区内,以瑞丽—龙陵断裂为界,西北侧地壳和上地幔存在大范围低速区,不利于高应变的积聚,不容易孕育和发生强震;东南侧上地幔无明显低速层,地壳内有较小范围低速层,介质偏于刚性,易于积累高应变,孕育和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深部背景 S波速度结构 瑞丽—龙陵断裂 云南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及邻区的地壳密度结构与深部成矿背景探讨——来自重力学的约束 被引量:23
7
作者 张永谦 吕庆田 +2 位作者 滕吉文 王谦身 徐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31-940,共10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基地之一。为了深入理解和认识此成矿带形成的深部构造背景及其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过程,本文利用NW-SE向利辛-宜兴地球物理探测剖面的重力场资料构建了跨越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域的二维深部...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基地之一。为了深入理解和认识此成矿带形成的深部构造背景及其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过程,本文利用NW-SE向利辛-宜兴地球物理探测剖面的重力场资料构建了跨越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域的二维深部地壳密度结构模型。并在结合其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Moho界面的展布形态、密度分布特征与壳内低密度区的存在等方面探讨了该区的深部构造格局与成矿作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域下方的地壳密度结构与其两侧地域存在显著差异;在宁芜矿集区下方的Moho界面呈上隆形态,矿集区存在密度值略低于两侧地域的低密度异常区。幔源岩浆的上涌底侵与MASH成矿作用可较好地解释该区的结构与构造形态以及在地表所见到的岩浆广泛存在和矿产资源富集的特征。岩石圈地幔物质在宁芜矿集区下方的上涌导致了Moho界面的抬升,而脆性上地壳中的伸展断裂则为岩浆的向上运移与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场所与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宁芜矿集区 重力场 密度结构 深部成矿背景
下载PDF
渤海及邻区3次7级以上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被引量:17
8
作者 赖晓玲 李松林 孙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33,54,共4页
对人工地震剖面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插值处理,得到了渤海及邻近区域的地壳厚度图,并结合其他地球物理结果,对1969年至1976年在渤海及邻区发生的3次7级以上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提出了一些初步看法:渤海地区为一上地幔隆起中心,最薄处地... 对人工地震剖面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插值处理,得到了渤海及邻近区域的地壳厚度图,并结合其他地球物理结果,对1969年至1976年在渤海及邻区发生的3次7级以上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提出了一些初步看法:渤海地区为一上地幔隆起中心,最薄处地壳厚度只有28km;同时,该地区也是高热流值中心、地壳垂直形变中心和居里面上隆中心;隆起区为一北北东向条带,与郯庐断裂位置相吻合;渤海、海城和唐山3个大地震均发生于该隆起区的边缘,可能与上地幔隆起作用所引起的应力场和热异常活动所引起的热应力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城地震 唐山地震 渤海地震 大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上地幔隆起
下载PDF
1966年邢台6.8级地震的深部结构背景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昌铨 嘉世旭 +1 位作者 李长法 刘明军 《华北地震科学》 1997年第2期17-24,共8页
根据“八五”期间邢台地震区深部地球物理方法的综合探测研究成果,依据P波、S波联合解释和二维密度反演,并结合浅部构造和三维应力场数值模拟计算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1966年邢台6.8级地震为例,揭示了邢台地震区的孕震发震... 根据“八五”期间邢台地震区深部地球物理方法的综合探测研究成果,依据P波、S波联合解释和二维密度反演,并结合浅部构造和三维应力场数值模拟计算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1966年邢台6.8级地震为例,揭示了邢台地震区的孕震发震过程。邢台地震区的深部结构和介质结构:①中、下地壳内分布有北东向高角度深断裂,深断裂两侧出现明显的波速比异常。②中地壳有低速高导层和密度不均匀异常。③上地壳底部有滑脱构造带,浅部为束鹿断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深部结构背景 震级 滑脱构造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震区地壳结构特征与孕震背景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大虎 丁志峰 +4 位作者 吴萍萍 刘韶 邓菲 张旭 赵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083-3100,共18页
本文基于“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密集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和川滇区域数字测震台网等共计634个台站所记录的观测资料,先采用地震体波层析成像(TOMO3D)方法反演获得川滇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云... 本文基于“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密集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和川滇区域数字测震台网等共计634个台站所记录的观测资料,先采用地震体波层析成像(TOMO3D)方法反演获得川滇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云南漾濞M_(S)6.4地震震区及周边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再采用三维视密度反演方法,获得漾濞震区壳内视密度的横向变化特征,最后综合分析漾濞M_(S)6.4地震震区地壳结构特征与地震活动关系、深部孕震背景等科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漾濞震区P波速度结构与视密度展布特征在深度和分区特征上均具有较好的联系和可比性,震区三维速度结构和视密度反演结果均表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分布特征,漾濞M_(S)6.4地震位于高低异常值的过渡带附近,震区南、北两侧速度结构和视密度分布特征各异,综合说明了震区地壳物质存在显著的横向差异.漾濞M_(S)6.4地震序列集中分布在主震的SE侧,并沿着NW-SE向呈条带状与维西—乔后断裂近似平行展布,长约20 km,主震震源深度为8.6 km,序列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层位在5~15 km,漾濞M_(S)6.4地震序列处于高低速异常过渡带附近,震区壳内介质结构的非均匀分布是控制漾濞地震及其序列展布形态的深部构造因素.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揭示了漾濞M_(S)6.4地震震区北侧洱源附近存在地壳尺度的低速、低密度异常这一最显著特征,该结果与该部位地表温泉较发育、大地热流值显著偏高等地热分布高度一致,这些均暗示着漾濞地震机制除了与青藏高原东缘深部物质SE向逃逸有关外,可能还与来自上地幔的热异常和深部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震 地壳速度结构 地震活动 深部孕震背景
下载PDF
中国剩余重力异常与金属矿分布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黄宗理 严加永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52-658,共7页
剩余重力异常反映地壳浅部岩石密度和厚度的变化,为成矿背景和找矿预测提供了丰富信息。在分析中国剩余重力异常与金属矿床分布关系的基础上,划分出兴蒙、华北、中南和新疆天山4个条带状剩余重力异常,发现金属矿床沿着这些异常条带密集... 剩余重力异常反映地壳浅部岩石密度和厚度的变化,为成矿背景和找矿预测提供了丰富信息。在分析中国剩余重力异常与金属矿床分布关系的基础上,划分出兴蒙、华北、中南和新疆天山4个条带状剩余重力异常,发现金属矿床沿着这些异常条带密集分布。在辽吉黑东部、华东、华南、三江地区的剩余重力异常区里,金属矿床呈面状均匀分布,铁铜矿产一般分布在正异常周围,铅锌矿产主要分布在负异常区。结合大地构造资料,认为条带状重力异常反映的是不同地块的结合部位,这些地带地块加厚,深部成矿物质上侵,断裂发育,是形成金属矿带状分布的主要原因。而面状重力异常区则反应了地质活动带,也有利于金属矿床的形成。根据剩余重力异常和金属矿分布规律,预测在新疆地区的阿尔泰重力异常带和昆仑山异常带,腾格里沙漠东缘重力高条带、大兴安岭低重力异常区和川滇藏交界条带重力异常转弯处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重力异常 金属矿分布 成矿规律 深部背景
下载PDF
拉萨地体南部多金属矿集区构造样式——来自深地震反射剖面的证据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泰然 卢占武 +2 位作者 张雪梅 李文辉 贾君莲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95-1602,共8页
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中段的雄村、娘热地区,因近年来不断发现铁、铜等金属矿床,而逐渐被关注。但是由于缺少地球物理资料,该地区地壳精细结构未能取得清楚的认识。针对横过雄村-娘热矿集区130km深地震反射剖面及25km矿集区内部加密反射剖... 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中段的雄村、娘热地区,因近年来不断发现铁、铜等金属矿床,而逐渐被关注。但是由于缺少地球物理资料,该地区地壳精细结构未能取得清楚的认识。针对横过雄村-娘热矿集区130km深地震反射剖面及25km矿集区内部加密反射剖面的数据,进行了层析静校正、能量补偿、去噪、速度分析等数据处理,获得了雄村-娘热矿集区地壳结构的反射图像。结合本区地质资料,对矿集区深部结构进行了解释和推断,揭示了上地壳多条断裂及各类地质现象,认定断裂与岩浆流动上升方向有关,研究结果对矿集区成矿背景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 冈底斯成矿带 地壳结构 深部背景 多金属矿集区
下载PDF
华北强震区地震测深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赖晓玲 孙译 刘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62,共8页
介绍了华北地区的海原、张北、唐山-滦县、邢台、临汾、菏泽、大同-阳高、三河-平谷、延庆-怀来等强震区的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分析了强震区的主要深部构造背景。研究表明,地壳深部断裂、中下地壳低速层、速度结构的差异、泊松比和岩性的... 介绍了华北地区的海原、张北、唐山-滦县、邢台、临汾、菏泽、大同-阳高、三河-平谷、延庆-怀来等强震区的地震测深研究成果,分析了强震区的主要深部构造背景。研究表明,地壳深部断裂、中下地壳低速层、速度结构的差异、泊松比和岩性的不同、复杂的壳幔过渡带、滑脱构造等构造特征与华北地区强震形成和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强震区 深地震测深 低速层 深部构造背景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部强震区和火山区人工地震探测研究综述 被引量:5
14
作者 赖晓玲 孙译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22-729,共8页
介绍了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的强震区和火山区的地震测深研究成果,揭示了强震区和火山区的地壳深部构造背景.分析表明,地壳深部断裂、中下地壳低速层、速度结构的差异、波速比异常、泊松比和岩性的不同、上地幔顶部隆起、莫霍界面较... 介绍了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的强震区和火山区的地震测深研究成果,揭示了强震区和火山区的地壳深部构造背景.分析表明,地壳深部断裂、中下地壳低速层、速度结构的差异、波速比异常、泊松比和岩性的不同、上地幔顶部隆起、莫霍界面较大的起伏、复杂的壳幔过渡带、滑脱构造、深部岩浆活动等构造特征与东部地区强震形成和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强震区 火山区 深地震测深 深部构造背景
下载PDF
安徽沿江成矿带主要控制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10
15
作者 储国正 曹奋扬 《安徽地质》 2000年第1期35-43,共9页
安徽沿江成矿带是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新的地质、地 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对安徽沿江地区的深部地质背景、基底地质、构造、岩浆岩及矽卡岩等主要控 矿因素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和新认识。
关键词 深部地质背景 基底地质 矽卡岩 花岗岩 安徽沿江成矿带
下载PDF
中国新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招崇 骆文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3-360,共8页
回顾了我国近五年来在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年代学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重点总结了中国东部与青藏高原的新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包括年代学数据成果和岩石学资料;回顾中国东部与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成因和深... 回顾了我国近五年来在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年代学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重点总结了中国东部与青藏高原的新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包括年代学数据成果和岩石学资料;回顾中国东部与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成因和深部动力学过程研究,介绍了目前对于长白山天池火山、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青藏高原的地球动力学过程、钾质-超钾质火山岩、高镁钾质火山岩等研究已获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提出了中国新生代火山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火山岩 火山岩时空分布 火山岩成因 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和矿集区的地球物理标志及基于交叉梯度的找矿预测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宗理 严加永 王昊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8-106,共9页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铁铜多金属矿产资源基地,基于成矿系统理论,研究其在成矿带尺度,矿集区尺度和矿田尺度上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对于发现类似巨型成矿带和寻找同类大型矿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区域重磁资料和深反射地震资料,...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铁铜多金属矿产资源基地,基于成矿系统理论,研究其在成矿带尺度,矿集区尺度和矿田尺度上的地球物理场特征,对于发现类似巨型成矿带和寻找同类大型矿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区域重磁资料和深反射地震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地球物理特征,发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地球物理标志是重磁同高的条带状异常,认为地幔流通道是形成此类巨型成矿带的根本原因.通过庐枞矿集区的深地震反射资料分析,认为深反射地震探测能有效识别Moho破裂及地幔流通道,重磁与地震结合寻找地幔流通道是发现此类成矿带的有效途径.在矿集区尺度上,重力高值带上的相对重力低地区对应金属矿床集中分布的拉分盆地.为有效筛选找矿靶区,我们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重磁交叉梯度方法,通过模型试验,发现该方法能很好的区分不同组合的重磁异常.利用该方法,在九瑞矿集区和铜陵矿集区开展了找矿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圈定找矿靶区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地球物理 深部背景 交叉梯度 找矿预测
原文传递
利用地球物理信息探讨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和花岗岩磁性分带 被引量:1
18
作者 辛雪 辛承琦 +1 位作者 李百祥 郭君红 《甘肃地质》 2017年第3期63-69,共7页
本文利用地球物理场信息反映出地壳现代结构的特征和构造演化的观点,以重磁场为依据研究区域构造,划分出SN向断裂构造和西秦岭北缘EW向断裂构造呈立体交叉的格局,并以SN向断裂构造划分出具有构造差异的东、西秦岭,在西秦岭只有南、中两... 本文利用地球物理场信息反映出地壳现代结构的特征和构造演化的观点,以重磁场为依据研究区域构造,划分出SN向断裂构造和西秦岭北缘EW向断裂构造呈立体交叉的格局,并以SN向断裂构造划分出具有构造差异的东、西秦岭,在西秦岭只有南、中两构造带,北秦岭构造带只在东秦岭,且是祁连东南延伸部分,并以电磁测深推断左行走滑张扭性渭河断裂作为祁连和北秦岭分界,以深地震测深反演的天水异常地幔或称壳幔混合带,探讨西秦岭北缘花岗岩类磁性南北分带的深部地质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场特征 西秦岭北缘断裂 花岗岩磁性分带 深部地质背景 壳幔混合带
原文传递
Early Permian Tarim Large Igneous Province in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15
19
作者 YANG ShuFeng CHEN HanLin +4 位作者 LI ZiLong LI YinQi YU Xing LI DongXu MENG LiF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2期2015-2026,共12页
Tarim Large Igneous Province (TLIP) is the second Late Paleozoic LIPs in China after the recognition of Emeishan LIP, and is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geoscience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research history abou... Tarim Large Igneous Province (TLIP) is the second Late Paleozoic LIPs in China after the recognition of Emeishan LIP, and is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geoscience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research history about TLIP,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 search result during last twenty years and suggests the key research area in the future. The residual distribution range of TLIP is up to 250000 km2, and the largest residual thickness is 780 m. The eruption of basalt happened during 290-288 Ma and be- longs to LIPs magmatic event with fast eruption of magma. The lithological units of the TLIP include basalt, diabase, layered intrusive rock, breccia pipe mica-olivine pyroxenite, olivine pyroxenite, gabbro, ultramafic dyke, quartz syenite, quartz syenite porphyry and bimodal dyke. The basalt and diabase of TLIP exhibit OIB-like trace element patterns and enrichment of LILE and HFSE, and mainly belong to high TiO2 series. There is an obvious difference in isotope among the basalt from Keping and the basalt and dibase from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The basalt from Keping with negative eNa and high REE value derives from enriched mantle, and the diabase and basalt from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with positive ENa and low REE value axe re- lated to depleted mantle. The crust uplifting in the Early Permi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icrite and large scale dyke and for- mation of large scale V-Ti-Magnetite deposit in Wajilitag area support the view that the TLIP is related to mantle plume. The TLIP has a temporal-spatial relationship with Permian basic to ultra-basic igneous rock, which is distributed widely in Central Asia, and they represent a tectono-magmatic event with very important geodynamic setting. This paper also suggests that the deep geological process, the relation with mantle plume, mineralization, the 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biological evolution, and the geodynamics of the TLIP will be the key research topic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im Basin Early Permi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temporal-spatial characteristic evolution of magma mantleplum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