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6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柔敦厚 沉郁顿挫——简论雍国泰诗词的当代艺术真传
1
作者 孙和平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3-77,共5页
沉郁顿挫,温柔敦厚,应是雍国泰诗词得杜甫伟大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艺术真传。由学养深厚而后形成的文化底蕴,决定他所凝结的感情,充溢温柔敦厚的仁者之心。从而实现对时代与生活的文化关照和社会认知,对温厚旷达人生和崇高谨严人格的真... 沉郁顿挫,温柔敦厚,应是雍国泰诗词得杜甫伟大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艺术真传。由学养深厚而后形成的文化底蕴,决定他所凝结的感情,充溢温柔敦厚的仁者之心。从而实现对时代与生活的文化关照和社会认知,对温厚旷达人生和崇高谨严人格的真实流露和自我表达。“一纸欣然展旧容,青年负气出隆中”以及“戎马关山谁做主,封侯正待霍嫖姚”,是对唐诗气象在当今时代的豪迈抒写和深刻揭示。表现了当代诗家的大雅风气,终至于升华为全民族的精神气质。诗人传承唐宋诗词之优良传统,乃至于蔚然成风,成全了当今诗词的家国情怀,浩然正气,感天动地。雍国泰先生的诗作,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当今诗词的这一社会价值与时代风格,可亲可敬,值得很好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国泰诗词 温柔敦厚 沉郁顿挫 时代抒写 家国情怀 当代艺术真传
下载PDF
《诗》教传统与宋代理学家“温柔敦厚”诗学审美理想的生成
2
作者 王培友 薛振宇 《北方论丛》 2024年第6期83-96,共14页
传统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向后世“温柔敦厚诗学观”的发展、定型,表征着儒家政教传统对于文学艺术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由“尚中”“尚和”观念发展而来的儒家“中庸”思想、与其同样有着“尚中”“尚和”基因的“诗言志”... 传统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向后世“温柔敦厚诗学观”的发展、定型,表征着儒家政教传统对于文学艺术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由“尚中”“尚和”观念发展而来的儒家“中庸”思想、与其同样有着“尚中”“尚和”基因的“诗言志”“比兴”传统,以及由孔子提出而得到后儒发挥的“兴观群怨”诗教传统等,均与“温柔敦厚《诗》教观”紧密相关。宋代理学家在承继汉唐诸儒“温柔敦厚审美理想”的同时,于众多方面发挥、转移了其主要观点,并在他们的诗歌书写中得到较为充分的表达:理学家诗人在作者感情、态度等方面推崇中和、中节而不过分;其理学诗作重视诗歌讽谏和感兴志意作用,强调以理、礼、性、道、仁等“节之”,关注“情性”及“心性存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宋代 理学 温柔敦厚
下载PDF
儒家“温柔敦厚”诗教散论 被引量:5
3
作者 白振奎 石晓宁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3期77-82,共6页
关键词 温柔敦厚 《离骚》 《诗经》 比兴手法 怨而不怒 儒家诗教 诗歌创作 文心雕龙 《诗》教 司马迁
下载PDF
温柔敦厚:“中和”美学观的典型性表述 被引量:5
4
作者 焦亚葳 王贵宝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30-232,共3页
"温柔敦厚"是中国美学研究领域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它源于儒家的"中庸"哲学,是将儒家关于思想道德的行为准则应用于文艺审美方面的自然结果,其逻辑推演的路径是由"中庸"到"中和",然后引申为&qu... "温柔敦厚"是中国美学研究领域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它源于儒家的"中庸"哲学,是将儒家关于思想道德的行为准则应用于文艺审美方面的自然结果,其逻辑推演的路径是由"中庸"到"中和",然后引申为"温柔敦厚"。从中国文艺学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以"温柔敦厚"作为"中和"美学观的典型性表述是比较恰如其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柔敦厚 “中庸” “中和”
下载PDF
“思无邪”与“温柔敦厚”辨异 被引量:5
5
作者 孙明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5-79,共5页
本文通过对孔子诗学观和汉儒诗教观的对比,指出了儒家诗学在先秦和两汉时期的不同特征,廓清了学界沿袭已久的陈说。
关键词 思无邪 温柔敦厚 孔子诗学 汉儒诗教观 特征
下载PDF
“温柔敦厚”诗教观新论 被引量:4
6
作者 边家珍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9-140,共12页
"温柔敦厚"诗教观,与周代礼乐教化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周代的贵族教育着力培养君子之德,是"温柔敦厚"诗教观念产生的重要文化基础。此一诗教观念既是周代社会礼乐文明的客观反映,也与周人的诵谏传统有... "温柔敦厚"诗教观,与周代礼乐教化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周代的贵族教育着力培养君子之德,是"温柔敦厚"诗教观念产生的重要文化基础。此一诗教观念既是周代社会礼乐文明的客观反映,也与周人的诵谏传统有内在联系,而并非汉人有意改造的结果。《礼记·经解》所说的"《诗》之失愚……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是"温柔敦厚"诗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贤对此重视不够,而且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不可不明辨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温柔敦厚 周代 礼乐 诵谏
下载PDF
从“温柔敦厚”到“发愤”、“绮靡”——对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说的再思考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5-121,共7页
中国古典诗论的两大倾向———重政治教化与重自由抒情,其主要区别在审美趣味,诗教强调作品情性与风味的温柔敦厚,推崇中和之美。因之,屈原的"发愤抒情"、陆机的"缘情绮靡",一于内而论情感,一于外而论文辞,然实表... 中国古典诗论的两大倾向———重政治教化与重自由抒情,其主要区别在审美趣味,诗教强调作品情性与风味的温柔敦厚,推崇中和之美。因之,屈原的"发愤抒情"、陆机的"缘情绮靡",一于内而论情感,一于外而论文辞,然实表里相依、气声相应,各以其"发愤"、"绮靡"突破诗教的美学要求,呈现新意。若拈以"言志"、"缘情"区分此两类诗论倾向,不免易滋误解,遮蔽了二者区别的核心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柔敦厚 发愤 绮靡 诗言志
下载PDF
“温柔敦厚”宋代阐释的两个转向 被引量:4
8
作者 夏秀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2-147,共6页
"温柔敦厚"在宋代的接受与阐释发生了两大转变:一是由伦理学领域逐渐向诗学领域过渡,二是与"温厚和平"交替使用。这两大转变意味着"温柔敦厚"的性质和内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温柔敦厚"从此由... "温柔敦厚"在宋代的接受与阐释发生了两大转变:一是由伦理学领域逐渐向诗学领域过渡,二是与"温厚和平"交替使用。这两大转变意味着"温柔敦厚"的性质和内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温柔敦厚"从此由一个偏重政教功用的伦理学原则逐渐过渡为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典范。而在内涵方面,"温厚和平"更侧重于"向内转",更侧重于个体心性修养的一面。如此以来,"温柔敦厚"中蕴含的原始儒家"外求以大济天下"的理想精神相应就淡化了,逐渐转化为对一种文学风格类型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柔敦厚 “温厚和平” 宋代阐释 转向
下载PDF
“发愤著书”说管窥──兼论与“温柔敦厚”之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白振奎 蒋凡 《贵州社会科学》 2000年第2期65-70,共6页
关键词 发愤著书说 温柔敦厚 文学创作 古代文论
下载PDF
修辞政治:“温柔敦厚”的三个义涵——文学审美与伦理政治的有效融合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锋杰 范天阁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9-138,共10页
政教论文学观提出的"温柔敦厚"艺术风格理论,是儒家伦理、专制政治影响文学的一个结果,同时,也是文学审美对于儒家伦理、专制政治的一种修辞实践。"温柔敦厚"形成了自身的系统特质,在写作的修辞策略上主张"主... 政教论文学观提出的"温柔敦厚"艺术风格理论,是儒家伦理、专制政治影响文学的一个结果,同时,也是文学审美对于儒家伦理、专制政治的一种修辞实践。"温柔敦厚"形成了自身的系统特质,在写作的修辞策略上主张"主文而谲谏",在审美情趣上主张"中和之美",在抒情原则上主张"发乎情,止乎礼义"。"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提出的"发乎情,亦止乎情"的创作原则取代了这一古典形态的风格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教论 温柔敦厚 修辞政治 文学政治学
下载PDF
“温柔敦厚”的文化认同危机与审美范式转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秦洪亮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2-177,共6页
“温柔敦厚”作为儒家文化典范与中华审美理想,在当代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式微,来自技术理性、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冲击使人们趋向单调刻板、刁猾伪善、物欲无餍及谀颂成功的从众心态,以至跌入“常人”的叙述圈套。不应忽视,“温柔敦厚”... “温柔敦厚”作为儒家文化典范与中华审美理想,在当代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式微,来自技术理性、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冲击使人们趋向单调刻板、刁猾伪善、物欲无餍及谀颂成功的从众心态,以至跌入“常人”的叙述圈套。不应忽视,“温柔敦厚”仍保有独特而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个性乖张后的群体性安全感回溯、中和思想的现实生命力以及审美现代性的救赎灵光,莫不为美学范式的现代转型创造了重要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柔敦厚 理想人格 现代性 常人
下载PDF
“温柔敦厚”说与中国古典文学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詠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68-72,共5页
“温柔敦厚”诗教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一个指导思想。本文着重探讨“温柔软厚”说对古典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
关键词 温柔敦厚 心理特征 政教 比兴 含蓄
下载PDF
温柔敦厚的伦理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夏秀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22,共5页
"温柔敦厚"由儒家的诗教观演变成为重要的伦理原则,相关阐释源远流长,支持与批评的论争也一致存在。但是由于中国传统经验思维方式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基本内涵、内在特质一直未有明确阐释。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柔敦厚"由儒家的诗教观演变成为重要的伦理原则,相关阐释源远流长,支持与批评的论争也一致存在。但是由于中国传统经验思维方式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基本内涵、内在特质一直未有明确阐释。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温柔敦厚的基本伦理内涵包含"仁"的内核和"礼"的规定,同时又具有变通性的内在要求。其独特的精神特质包括主体的非占有性、悲悯情怀、乐观品格。在当代人心理失衡、人格中怨羡情结突出的情形下,温柔敦厚既提供了反思的参照也预示了突围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柔敦厚 伦理原则 悲悯情怀
下载PDF
金元诗歌“温柔敦厚”的审美追求 被引量:2
14
作者 牛贵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69,共8页
"温柔敦厚"是金元文士诗歌创作的理论基础和审美追求。主要由情性说和尊古说组成。情性说为温柔敦厚的理论基础,尊古说为温柔敦厚追求的目标。这个理论是通过对经学有选择地吸收和演绎,完成了诗歌从政治的道德的标准到审美标... "温柔敦厚"是金元文士诗歌创作的理论基础和审美追求。主要由情性说和尊古说组成。情性说为温柔敦厚的理论基础,尊古说为温柔敦厚追求的目标。这个理论是通过对经学有选择地吸收和演绎,完成了诗歌从政治的道德的标准到审美标准的转化而形成;是以诗为专门之学的产物;促进了诗歌和诗人的独立性;追求诗歌优美、安闲、高逸的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元诗歌 诗歌理论 温柔敦厚
下载PDF
朱熹对“温柔敦厚”的哲学阐释 被引量:1
15
作者 夏秀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4-150,共7页
在理论层面上,朱熹把“温柔敦厚”与“圣贤气象”“仁”关联起来,而在实践层面上,他又将作为“圣贤气象”重要表现的“温柔敦厚”从“气度”“性情”“言辞”多个角度进行重释。这样的阐释与汉唐以来将“温柔敦厚”局限于人的品性、待... 在理论层面上,朱熹把“温柔敦厚”与“圣贤气象”“仁”关联起来,而在实践层面上,他又将作为“圣贤气象”重要表现的“温柔敦厚”从“气度”“性情”“言辞”多个角度进行重释。这样的阐释与汉唐以来将“温柔敦厚”局限于人的品性、待人接物层面的伦理化阐释路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了汉唐政治伦理阐释路径的弊端,但他又将“温柔敦厚”与“美刺”相对立,基本阻断了先秦以来儒家文化中以诗刺上的传统。元明清时期对于“温柔敦厚”的接受和运用未能发挥朱熹哲学阐释的丰富内蕴,使之在言辞表现、待人接物、人品修养等方面表面化,最终形成以保守性阐释路径为主流的状态,现代学界对于“温柔敦厚”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这一保守性路径而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温柔敦厚 圣贤气象 美刺
下载PDF
迟子建:温柔敦厚,一往情深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传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2-108,共7页
关键词 温柔敦厚 迟子建 神话色彩 现代社会 生活秩序 形成方式 人类学家 原始文化
下载PDF
从王夫之看“温柔敦厚”的诗教观 被引量:2
17
作者 崔海峰 《船山学刊》 CSSCI 2008年第3期25-28,共4页
王夫之生逢乱世,有感于诗教与世道人心的因应关系,试图振兴业已衰落的诗教。他以博古通今的方式继承了温柔敦厚的诗教观,较充分地吸取历代审美诗学的理论成果和艺术精神,赋予诗教以丰富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 王夫之 温柔敦厚 诗教
下载PDF
“温柔敦厚”与儒家士人人格 被引量:1
18
作者 夏秀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28,共5页
作为中国文化中影响深远的伦理原则,"温柔敦厚"对于儒家士人人格的影响根深蒂固。"非侵略性人格"、"悲悯乐观"品格、"道德人格"是儒家士人人格的突出特征也是积极的精神特质。但是,植根于宗法... 作为中国文化中影响深远的伦理原则,"温柔敦厚"对于儒家士人人格的影响根深蒂固。"非侵略性人格"、"悲悯乐观"品格、"道德人格"是儒家士人人格的突出特征也是积极的精神特质。但是,植根于宗法等级人伦体系内的"温柔敦厚"对于士人人格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可避免的,主要表现为:批判性思维欠缺,缺乏超越精神的现世人格及缺乏独立性的臣子型人格特征突出。"温柔敦厚"对于士人人格的正负效应影响深远,在现当代知识人的人格及文学艺术中都有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柔敦厚 士人人格 正负效应
下载PDF
温柔敦厚诗教称谓考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立敏 《北方论丛》 2022年第5期154-162,共9页
作为传统诗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诗教理论有许多不同的称谓。除了温柔敦厚的习见称谓之外,还有温良敦厚、优柔敦厚、敦厚温柔、优柔温厚、温柔崇厚、优柔感讽、温厚和平、和平温厚、温惠柔良、温厚等诸多不同称谓。这些称谓从某些特... 作为传统诗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诗教理论有许多不同的称谓。除了温柔敦厚的习见称谓之外,还有温良敦厚、优柔敦厚、敦厚温柔、优柔温厚、温柔崇厚、优柔感讽、温厚和平、和平温厚、温惠柔良、温厚等诸多不同称谓。这些称谓从某些特定角度揭示了诗教的特质,显示了传统诗教理论的丰富内涵与深远影响。它们少为人知,迄今未被梳理总结。对诗教称谓认识的不足,不仅影响到人们对诗教概念的认识,而且影响到对诗教内容的理解与历史意义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诗教 温柔敦厚 称谓
下载PDF
沈德潜“温柔敦厚”说的三个层次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玉媛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第7期65-68,共4页
沈德潜"温柔敦厚"说继承儒家诗教传统,并加以具体化。"温柔敦厚"说涉及人格、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表现方式三个层次:主张人格为先,这是"温柔敦厚"说的前提与基础;在诗歌内容方面要求言之有物,有补于世道人心... 沈德潜"温柔敦厚"说继承儒家诗教传统,并加以具体化。"温柔敦厚"说涉及人格、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表现方式三个层次:主张人格为先,这是"温柔敦厚"说的前提与基础;在诗歌内容方面要求言之有物,有补于世道人心;在诗歌表现方式上,主张含蓄蕴籍、渊涵婉曲。沈德潜提倡"温柔敦厚"说,是清初以来诗坛重倡诗教、重整儒家诗学传统的必然结果。此种学说之所以招致批判,主要原因在于其存在严重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德潜 温柔敦厚”说 层次 局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