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9篇文章
< 1 2 1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六维辨证探讨吴鞠通“通下法”在温病急危重症的应用
1
作者 李倩倩 董斐 +4 位作者 田园硕 白辰 于河 刘铁钢 谷晓红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7期1227-1232,共6页
六维辨证是笔者团队基于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总结提出的辨证思路,旨在临床辨证中把握整体,抓住机要,从病期、病位、病势、病因、病性、病理六个维度分辨证态,有助于全面识清病机,指导临床治疗。吴鞠通善用“通下法”治疗温病急危重症,强... 六维辨证是笔者团队基于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总结提出的辨证思路,旨在临床辨证中把握整体,抓住机要,从病期、病位、病势、病因、病性、病理六个维度分辨证态,有助于全面识清病机,指导临床治疗。吴鞠通善用“通下法”治疗温病急危重症,强调适时攻下、逐邪外出、截断病势、顾护阴津,对其相关方证的辨证和治疗仍需梳理清楚。文章结合六维辨证分析吴鞠通“通下法”在温病急危重症的临床应用。从病因病性角度,温热主以承气汤类方泄热攻下,湿热主以宣清导浊、化湿通腑;从病期角度,气营血期均可通下以给邪(邪热、瘀热)出路;从病势角度,辨邪正态势、传变态势、邪气趋势而采用纯攻下、攻补兼施等;同时结合病理、病位而兼证兼治,以期为急危重症的中医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维辨证 吴鞠通 温病条辨》 通下法 温病 急危重症
下载PDF
温病气营转化的病机及治法探讨
2
作者 宋莹莹 郭海 +1 位作者 杨进 魏凯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0-554,共5页
对温病气营转化的病机及治法进行探讨。认为温病为阳邪致病,最易损伤脏腑津液。津液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肺为肺津,在胃为胃津,在肠为肠液,入脉而为营阴。气分证向营分证转变过程中,脏腑实质损害是其重要的病理机制,而血管内津... 对温病气营转化的病机及治法进行探讨。认为温病为阳邪致病,最易损伤脏腑津液。津液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肺为肺津,在胃为胃津,在肠为肠液,入脉而为营阴。气分证向营分证转变过程中,脏腑实质损害是其重要的病理机制,而血管内津液的耗损则是加剧气营转变的重要原因。火毒鸱盛是促进气营传变的始动因素,津液耗伤是加重气营传变的病理基础,清热保津是防治温病气营传变的必然治法,具体包括甘寒生津、咸寒清热、甘苦合化等法,对内科杂病及急重症亦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气分证 营分证 气营转化 津液 清热保津
下载PDF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试析《时疫温病气运徵验论》辨治温疫枢要
3
作者 郭涵宁 史周莹 聂金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1-24,共4页
《时疫温病气运徵验论》由清末民国医家李兆贞(字天池)编撰。该书著录《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之征验,集录各家观点,并结合李氏自身数十年行医经验,以1918—1920年(戊午年、己未年、庚申年)三年五运六气变化为例,分析探讨温病与瘟疫的发病... 《时疫温病气运徵验论》由清末民国医家李兆贞(字天池)编撰。该书著录《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之征验,集录各家观点,并结合李氏自身数十年行医经验,以1918—1920年(戊午年、己未年、庚申年)三年五运六气变化为例,分析探讨温病与瘟疫的发病规律及其治疗验方与法度。其根据戊午年、己未年、庚申年三年五运六气特点,认为邪火为温病与瘟疫发病之本,提出内外“人火”致温病,岁气“天火”致瘟疫;再根据气化失序的特殊气候,提出三火同炎以致疫,湿火相蒸以致疠及母子同病以致温的温疫发病规律;又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结合李氏自身行医经验,总结提出泻行疫毒、分逐湿火及调补精血的治疗温疫法度,制定出治疗温疫验方。李氏基于五运六气理论辨治温疫的思路与方法,对当下温疫的防治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运六气 《时疫温病气运徵验论》 温病 瘟疫
下载PDF
基于“半从热治,半从阴疗”探析《温病条辨》鲜药应用
4
作者 周水涵 谢晶杰 +3 位作者 肖晓月 艾儒棣 肖敏 陈明岭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69-72,共4页
本文总结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出现的54味鲜药,对其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吴鞠通应用鲜药以性寒(凉)、平为主,味以甘、苦为多,归经于肺、脾、胃经者居多。用药特点遵循温邪易伤阴液的理论基础,以“半... 本文总结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出现的54味鲜药,对其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吴鞠通应用鲜药以性寒(凉)、平为主,味以甘、苦为多,归经于肺、脾、胃经者居多。用药特点遵循温邪易伤阴液的理论基础,以“半从热治,半从阴疗,三焦各有侧重”应用鲜药,同时兼顾对脾胃的保护,对于指导温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进一步提高对鲜药的应用面和重视度,为具有温病治疗内涵的鲜药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鲜药 清热生津 补阴 温病
下载PDF
基于伤寒、温病学理论探析“辛甘化阳法”在冠心病中应用
5
作者 王雪 张明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407-1410,共4页
受现代社会多因素的影响,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越发复杂多样,在临床治疗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辛甘化阳法起于内经,奠基于伤寒,发展于温病,从单一的辛甘温剂到辛甘凉剂的产生,可谓温凉之变理论的具体体现。此法在冠心病应用鲜有论述... 受现代社会多因素的影响,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越发复杂多样,在临床治疗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辛甘化阳法起于内经,奠基于伤寒,发展于温病,从单一的辛甘温剂到辛甘凉剂的产生,可谓温凉之变理论的具体体现。此法在冠心病应用鲜有论述,本文从伤寒、温病学角度探析辛甘化阳法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辨析二者之间的区别,意在实现精准辨证、有效施治,以期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甘化阳法 伤寒 温病 冠心 张仲景
下载PDF
基于温病学说探讨中医药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葛可欣 司国民 张东升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4期112-116,共5页
脓毒症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是重症医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其发病率高、病情重、预后差,是重症监护室(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该文旨在探讨以温病学说为理论指导下应用中医药对应脓毒症不同阶段的治疗,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脓毒症 温病学说 卫气营血 三焦辨证 综述
下载PDF
基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理论探讨膏方在温病瘥后中的应用
7
作者 秦欣欣 苏惠萍 +5 位作者 贾琦 闫玉琴 张山 练毅刚 倪磊 施怡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5期1047-1050,共4页
膏方属于中医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加盛行,膏方现广泛应用于疾病后期、慢性病及治未病等人群的调治。温病瘥后同样作为病后恢复的阶段,易于迁延反复或遗留后遗症。基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膏方属于中医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加盛行,膏方现广泛应用于疾病后期、慢性病及治未病等人群的调治。温病瘥后同样作为病后恢复的阶段,易于迁延反复或遗留后遗症。基于“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角度提出“肾精不藏”既是温病发病的先决条件,又是温病瘥后余邪未尽、迁延反复的重要病机,与膏方滋补填精的功用不谋而合。因此,在参考古代医家运用膏方治疗温病瘥后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运用大方复治,以血肉有情或味厚质润之品益养阴精,佐以甘寒清补之品以清解余邪、护养胃阴,重视病因及兼夹证,恰当配伍动静药物,以期更好地发挥膏方在温病瘥后调治中的作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不藏精 膏方 温病瘥后 理论应用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温病古籍大头瘟辨治规律
8
作者 郑丹平 张华敏 +6 位作者 刘思鸿 张磊 张宇 石嘉恒 贾紫涵 牛琪锴 佟琳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3期23-29,共7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温病古籍大头瘟辨治规律。方法检索温病古籍知识库,以古代温病文献作为数据来源,运用数理统计、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大头瘟病因、病位、证候、治法、方药。结果纳入大头瘟温病文献191条,涉及古籍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温病古籍大头瘟辨治规律。方法检索温病古籍知识库,以古代温病文献作为数据来源,运用数理统计、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大头瘟病因、病位、证候、治法、方药。结果纳入大头瘟温病文献191条,涉及古籍31部,包含《温毒病论》《治疫全书》等;大头瘟病因以热邪、毒邪、风邪、温邪、时气为主,病位多见阳明、少阳、太阳、里、心、肺、经络;根据症状可分为气血两燔证、邪留气分、邪热阻络、少阳经证、阳明经证、卫分证候六类,治法以清热、清解、外用、针刺为主;共纳入方剂38首、中药118味,以清热剂、解表剂、开窍剂和外用剂为主,甘草、黄芩、连翘、桔梗、玄参、黄连等出现频次较高。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玄参-连翘,僵蚕、板蓝根、桔梗、牛蒡子、玄参、连翘等同时出现的频次较高,与普济消毒饮组成较吻合。结论大头瘟以风热时毒为主因,“疠气”为因需重视;病位在头,邪多留于肺胃;其证候取决于头部发病部位,伴见全身其他症状;治疗多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用药配伍有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之功,具有大头瘟治疗特色;普济消毒饮及其加减方是治疗大头瘟的要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头瘟 温病古籍知识库 辨证论治 中医古籍 数据挖掘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索任继然治疗温病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
9
作者 沈金梦 李秋兰 黄菲 《江苏中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58-62,共5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索“然字门”中医内科第十代传人任继然治疗温病的用药规律,并分析其学术思想。方法:整理《任氏医案》手稿中记载的治疗外感温病医案,对医案中患者的舌脉象、病因、病位及处方药物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录入数据库,使用...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索“然字门”中医内科第十代传人任继然治疗温病的用药规律,并分析其学术思想。方法:整理《任氏医案》手稿中记载的治疗外感温病医案,对医案中患者的舌脉象、病因、病位及处方药物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录入数据库,使用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6等软件,统计不同温病患者的舌脉象、病因、病位分布情况及高频用药情况,统计所有药物性、味、归经情况,并对药物的关联规则、症-药关联规则进行分析。结果:共整理出任继然治疗温病病案263则(258例,其中5例患者有详细复诊记录及处方调整,各计作2则病案)。舌脉象方面,在不同温病中,苔黄均较为常见,其中春温、风温多见脉小数,暑湿、伏暑多见苔黏/黏厚、苔黄、苔垢。病因方面,春温、风温病因以痰邪为主;暑湿、伏暑病因以感受暑邪、湿邪挟痰为主;痧证之病因初起为感受风热之邪,入里后以热毒为主,在肺可挟痰。病位方面,各类温病病位以在肺胃、阳明为多见,也同时见不同病位侧重:春温发病急骤,多初起即见阳明热证,后期易出现肺胃阴伤,病势凶险者可出现营分证,并有上扰清窍之表现;暑湿初起病位在肺胃,然后可侵胃肠;伏暑根据感邪的不同病位复杂;痧证初起在肺卫,然后热毒入肺、入阳明或损及太阴。263则病案涉及处方263首,使用中药166种,其中黄芩、半夏、桃叶、栀子、陈皮、枳壳在各类温病中的使用频次均较高。经统计,166种中药药性以寒、微寒、温、平为主,药味多为苦、辛、甘,药物归经以肺、脾、胃、心经为主。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出4组药物组合,分别为:苦杏仁、浙贝母、桃叶、海浮石、桑叶、连翘、知母;瓜蒌、枳实、竹茹、茯神、黄芩、栀子;陈皮、茯苓、郁金、半夏、黄连;葛根、山楂、藿香、青皮、枳壳、赤茯苓。症-药关联方面,得到置信度大于90%的症-药关联规则9条,如胸闷与枳壳,咳嗽、苔黄与桃叶、浙贝母、栀子,谵语与黄芩、桃叶、半夏等。结论:任继然治疗温病擅长辨病与辨证结合,并根据病因病位及舌脉象、症状调整处方药物,体现了简、便、廉、验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继然 温病 暑湿 伏暑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下载PDF
牛阳教授论温病理论在脾胃病中应用
10
作者 茆春阳 杜燕 +2 位作者 杨帆 周波 牛阳 《现代中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41-44,共4页
温病学是明清时期渐成体系的学科,其理论及治法吸取众家之长,独具特色。温病理论最早运用外感热病的临床指导,随着后世学者对温病理论的进一步创新研究和疾病的差异性认识,其理论在临床各科中均有应用。牛阳教授认为温病理论不仅指导外... 温病学是明清时期渐成体系的学科,其理论及治法吸取众家之长,独具特色。温病理论最早运用外感热病的临床指导,随着后世学者对温病理论的进一步创新研究和疾病的差异性认识,其理论在临床各科中均有应用。牛阳教授认为温病理论不仅指导外感热病的辨治,同时对于脾胃病的辨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脾胃病诊疗中注重三焦定位,明辨湿热轻重,掌握治法为要,善用温病理论和经方指导临床,取得显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卫气营血 三焦 脾胃 牛阳
下载PDF
基于秦汉简帛医药文献浅析中医学早期温病与伤寒概念
11
作者 林静姝 高燕翔 周登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449-1452,共4页
温病与伤寒是中医学家所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秦汉简帛医药文献与传世文献,梳理秦汉时期温病与伤寒的概念演变以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研究发现:在概念的形成上,“温病”早于“伤寒”。在东汉早期之前,温病与伤寒泾渭分明,温病以“头、身... 温病与伤寒是中医学家所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秦汉简帛医药文献与传世文献,梳理秦汉时期温病与伤寒的概念演变以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研究发现:在概念的形成上,“温病”早于“伤寒”。在东汉早期之前,温病与伤寒泾渭分明,温病以“头、身痛,汗不出而渴”为主;伤寒以“头痛、烦懑、不能饮食、四节不举”为主。东汉中后期,“伤寒”泛化为外感疾病的统称,温病逐渐融入此泛化的“伤寒”内,而逐渐蜕变为伤寒的支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帛文献 温病 伤寒 概念梳理
下载PDF
张福利教授从“圆运动模型下的温病”论治卒中相关性肺炎的思路与经验
12
作者 张冠珣 常铭熙 +1 位作者 张洁琼 张福利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46-51,共6页
卒中相关性肺炎,继发于中风急性期,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症,起病急骤,发展迅速,病情凶险,总体符合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总结的温病证治规律。民国名医彭子益以圆运动理论为立论,提出的“圆运动模型下的温病”,有别于叶、吴阐述的温病... 卒中相关性肺炎,继发于中风急性期,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症,起病急骤,发展迅速,病情凶险,总体符合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总结的温病证治规律。民国名医彭子益以圆运动理论为立论,提出的“圆运动模型下的温病”,有别于叶、吴阐述的温病辨治体系。张福利教授在学承叶、吴的同时,参合彭氏观点,认为卒中相关性肺炎确有别于前者的温病证治路径,属“外感-内伤”复合型病证,“肝阳鼓越”引起的“圆运动分离”是其发生的重要内因,温邪经口鼻内入与痰浊交结于“肺络”是肺感染发生的关键,此病属“因于时气,成于本气”,当从“圆运动模型下的温病”辨治,提出在开窍醒神、清宣肺络的前提下,应重视脏腑气机调复,恢复圆运动流转。文末附验案一则,为此病的证治思路与方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相关性肺炎 彭子益 圆运动 温病
下载PDF
医疗社会史视角下浙派温病的历史演变规律探析
13
作者 彭佳琪 甘逸鸿 +4 位作者 黄硕 田丰源 谢冠群 范永升 包洁 《浙江中医杂志》 2024年第10期870-872,共3页
浙派温病源远流长,名医辈出,是温病学说的代表之一,对温病学发展具有重要贡献。通过对浙派温病相关古籍进行梳理,将瘟疫的疾病医疗史与社会史相结合,并融合更为广阔的文化史或政治史的领域,探讨不同时期政治局势、战争状况、文化思想、... 浙派温病源远流长,名医辈出,是温病学说的代表之一,对温病学发展具有重要贡献。通过对浙派温病相关古籍进行梳理,将瘟疫的疾病医疗史与社会史相结合,并融合更为广阔的文化史或政治史的领域,探讨不同时期政治局势、战争状况、文化思想、人口情况、卫生水平等因素对浙派温病发展的影响,从医疗社会史角度出发,总结剖析不同阶段浙派温病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利于促进浙派温病的进步与发展,也为现代社会防治突发性传染病提供临床价值和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派温病 医疗社会史 历史背景 演变规律
下载PDF
从麻杏清肺颗粒治疗传染性急性发热临床实践浅议“温病下不厌早”
14
作者 鉏曦 陈昕琳 +2 位作者 沈天白 张玮 李屹 《浙江中医杂志》 2024年第6期493-495,共3页
传染性急性发热是由传染性疾病所引起的热程2周以内的发热。自2020年开始,发热门诊接诊主诉以传染性急性发热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数量激增。因此从使用麻杏清肺颗粒治疗此类患者入手,探讨“温病下不厌早”理论,从“肺胃肠同治”“截断扭转... 传染性急性发热是由传染性疾病所引起的热程2周以内的发热。自2020年开始,发热门诊接诊主诉以传染性急性发热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数量激增。因此从使用麻杏清肺颗粒治疗此类患者入手,探讨“温病下不厌早”理论,从“肺胃肠同治”“截断扭转”多角度分析,同时指出实际运用中的注意事项。以期为后续温病理论的学习实践和今后其他传染病所导致的传染性急性发热的诊治提供指导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杏清肺颗粒 传染性急性发热 温病下不厌早
下载PDF
范永升教授从伏邪温病论治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学术经验探析
15
作者 吴山 宋子瑜 +2 位作者 李力 李正富 范永升(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07-311,共5页
[目的]总结首届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治疗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学术经验。[方法]通过跟诊学习,整理分析典型病案,并参阅相关文献,结合范永升教授的著作及临证所述,从病因病机、治疗思路两个层面总结归纳范永升教授治疗全身型幼年特... [目的]总结首届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治疗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学术经验。[方法]通过跟诊学习,整理分析典型病案,并参阅相关文献,结合范永升教授的著作及临证所述,从病因病机、治疗思路两个层面总结归纳范永升教授治疗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学术经验,并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范永升教授认为,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与温病卫气营血转变规律相似,致病特点与伏邪温病也有相似之处,多因正气亏虚于内,加之感受外邪,伏藏于里,伺机而发,或外邪引动而发。临床应用火郁发之,透解伏邪;顾护正气,攻伐有度;续贯治疗,增效减毒等治疗思路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验案中患者就诊初期表现为邪伏阴分、气营两燔,治以清解和营、祛风通络;药后疹消热退,伏邪出阳,枢机不利,治以和解枢机、清透郁热;待邪气渐去,正气已衰,遂予以疏解透热,佐以和胃健脾。整个治疗过程中辛透伏邪贯穿始终,同时体现了范永升教授用药灵活、顾护正气的治疗思路。[结论]范永升教授以伏邪温病理论为基础,从卫气营血辨治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临床收效甚佳,其学术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伏邪温病 火郁发之 医案 名医经验 范永升
下载PDF
从伤寒、温病角度浅谈流行性感冒的辨治
16
作者 赵中民 王海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9期540-544,共5页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具有发病急、传变迅速、流行性的特点。临床流感可分为寒性与温热性。流感中医病因病机复杂,本文浅谈其病因病机,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辨证施治,为临床中医药...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具有发病急、传变迅速、流行性的特点。临床流感可分为寒性与温热性。流感中医病因病机复杂,本文浅谈其病因病机,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辨证施治,为临床中医药防治流感提供新的思路。Influenza is an infectious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caused by influenza viru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acute onset, rapid transmission and epidemic. Clinical influenza can be divided into cold and warm type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influenz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e complex.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nd provides new ideas for the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luenza through the differentiation system of the Six Meridians, Weiqi Yingxue and Sanjia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流感 伤寒 温病
下载PDF
唐以前“温病”指代“传染性疾病”考
17
作者 唐佳贺 朱章志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71-374,共4页
历代以来,多数人对《素问》“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一句的理解为“伏寒化温”,“温病”即指“热病”,也就是后世所称的“伏气温病”。但笔者参探张纲所提出的“辒”与“温”在早期还可指代一类传染性疾病之说法,以及两汉魏晋时期的《难... 历代以来,多数人对《素问》“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一句的理解为“伏寒化温”,“温病”即指“热病”,也就是后世所称的“伏气温病”。但笔者参探张纲所提出的“辒”与“温”在早期还可指代一类传染性疾病之说法,以及两汉魏晋时期的《难经》《伤寒论》与六朝东晋时期的《肘后备急方》等著作的相关论述,发现唐以前“温”字亦可指代传染性,而并非温热之意,因此推测“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中的“温病”或指一类“传染性疾病”。笔者根据相关文献论述更进一步认为“温”指代传染性,而无关其疾病的寒热。本文意义在于提醒研究人员阅读或检索唐之前文献时,不应将“温病”二字完全等同于温热疾病,亦应考虑其意为传染性疾病而不分寒热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温病 《肘后备急方》 《难经》
下载PDF
基于温病学说论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
18
作者 陈露露 任德祥 +2 位作者 夏小军 郭炳涛 吕学颖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4年第5期25-28,34,共5页
放疗是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常用治疗手段之一,而口腔黏膜炎是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的常见不良反应。对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中医药治疗可以缓解其咽干咽痛、口腔糜烂、出血等症状。中医理论认为放射线属于“火热毒邪”,火性炎上,上冲于口而... 放疗是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常用治疗手段之一,而口腔黏膜炎是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的常见不良反应。对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中医药治疗可以缓解其咽干咽痛、口腔糜烂、出血等症状。中医理论认为放射线属于“火热毒邪”,火性炎上,上冲于口而致口疮。口疮的发病符合温病“卫气营血”“三焦”“湿热”等传变规律。因此,临床上可以分期论治,放疗初期,温邪在表,治宜辛凉解表;放疗中期,温邪传入气分,治宜清气泄热、祛湿清热;放疗后期,温邪传入营血分,治宜凉血散血、泻南补北;放疗恢复期,阴液亏损,治宜滋阴。中医药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需灵活辨证应用,方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 温病学说 口疮
下载PDF
从温病血分清、散、养之法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勇 袁雪梅 +3 位作者 杨孝余 申敏 马武开 姚血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12期25-28,共4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到身体的多个器官组织,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在临床中一般采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等来进行治疗。近年来,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上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所关注。根据系统性红斑...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到身体的多个器官组织,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在临床中一般采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等来进行治疗。近年来,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上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所关注。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其属于中医“阴阳毒”“红蝴蝶疮”等范畴。文章以中医古籍及相关文献、临床研究为基础,认为温病血分清、散、养之法在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机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该病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温病学说 血分辨证
下载PDF
金银花在温病各阶段的运用探析——以“银翘散”“银翘白虎汤”“清营汤”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姜凯欣 赵赛 王利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5-48,共4页
通过以《温热论》、《温病条辨》等温病学著作为基础,以银翘散、银翘白虎汤、清营汤三个经典方剂为例,探讨金银花在温病各阶段治疗用药规律,其在不同方剂中具有不同作用与配伍意义.金银花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功效,在温病临床发展... 通过以《温热论》、《温病条辨》等温病学著作为基础,以银翘散、银翘白虎汤、清营汤三个经典方剂为例,探讨金银花在温病各阶段治疗用药规律,其在不同方剂中具有不同作用与配伍意义.金银花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功效,在温病临床发展各阶段均展现其特有特点.银翘散在卫分证治疗中体现金银花疏透外表之邪、易于解肌的功效.银翘白虎汤在气分证治疗中发挥金银花清脏腑热,尤其是清心肺之热的作用.清营汤在营血分证治疗中发挥了其清热凉血的作用.初步总结金银花在温病各阶段的运用规律,以期指导临床用药,开拓临床思路,助力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温病 清热解毒 清热凉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