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范冠杰运用“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辨治思路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锦明 田滢舟 +6 位作者 张鹏 王丘平 温建炫 吴露露 宋薇 赵玲 范冠杰(指导)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679-682,共4页
总结范冠杰教授运用“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经验。范冠杰教授在运用“三仁汤”辨治湿温病时,提出分析核心病机以确定核心证素,灵活遣方用药、动态因“候”辨治的临床辨治思路。“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核心病机是“太阴脾虚,湿热蕴结... 总结范冠杰教授运用“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经验。范冠杰教授在运用“三仁汤”辨治湿温病时,提出分析核心病机以确定核心证素,灵活遣方用药、动态因“候”辨治的临床辨治思路。“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核心病机是“太阴脾虚,湿热蕴结,外感湿热邪气”,其对应的核心证素为“口干不欲多饮,纳食不多,头重如裹,昏蒙眩晕,脘腹胀满,身体困重,大便黏腻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临证时若疾病存在湿热邪实内蕴的核心证素,均可灵活使用“三仁汤”,只要动态辨别“湿”与“热”的孰轻孰重,做到因“候”施药,则可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仁汤 湿温病 太阴脾虚 湿热蕴结 范冠杰
下载PDF
湿温病理论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曹丽英 曹洪欣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年第6期466-468,共3页
对近十余年有关湿温病理论研究的梳理,可见理论研究仍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和文献及医案的整理。湿温病理论宗于《内》《难》,发展完善于明清,辨治见长于清代;现代研究更是启发新见,为以后的科研和临床提供了思路和借鉴。随着与湿温病相... 对近十余年有关湿温病理论研究的梳理,可见理论研究仍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和文献及医案的整理。湿温病理论宗于《内》《难》,发展完善于明清,辨治见长于清代;现代研究更是启发新见,为以后的科研和临床提供了思路和借鉴。随着与湿温病相关的手足口病等新发瘟疫的不断出现,深入研究湿温病的理论内涵及临证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温病 理论研究 文献整理
下载PDF
丁甘仁治疗湿温病新法探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成向进 张会哲 田虎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01-102,共2页
丁甘仁,名泽周,江苏武进孟河人,近代著名医学家、教育家,晚清孟河四大家之一。丁甘仁治疗外感热病,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泥于四时温病。在外感热病辨证论治方面,采取伤寒六经辨证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 丁甘仁,名泽周,江苏武进孟河人,近代著名医学家、教育家,晚清孟河四大家之一。丁甘仁治疗外感热病,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泥于四时温病。在外感热病辨证论治方面,采取伤寒六经辨证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及其主治方药相结合综合运用,打破常规,独出心裁,融合寒温辨证体系,突破了寒温分立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温病 丁甘仁 名医经验
下载PDF
丁济万治疗湿温病临证经验浅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晴 苏丽娜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1397-1399,共3页
[目的]介绍丁济万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丁济万临床上根据湿温病的不同阶段,采用六经和卫气营血合而辨证的方法,并附少量医案说明丁氏辨证细腻、用药轻灵的特色。[结果]湿温之证,在温病中比较特殊,温是阳邪,湿是阴邪,湿与温... [目的]介绍丁济万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丁济万临床上根据湿温病的不同阶段,采用六经和卫气营血合而辨证的方法,并附少量医案说明丁氏辨证细腻、用药轻灵的特色。[结果]湿温之证,在温病中比较特殊,温是阳邪,湿是阴邪,湿与温合,或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所以要根据湿温的变化或从伤寒辨证,或从温病辨证:邪在卫、气,按三阳经治法;湿胜阳微,按三阴经治法;邪热从阳入阴,按温病热传营血治法。其次,湿温主要病变部位在中焦脾胃,三焦的症状无不与脾胃病变有关,所以要兼顾中焦,配以化湿健脾之法。[结论]湿温病是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所导致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一类疾病。丁氏一派本着"辨病机,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六经体系及卫气营血辨证,大大丰富了湿温病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济万 湿温病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 临证经验
下载PDF
浅析《古今医案评议》湿温病治疗特点 被引量:2
5
作者 刘运泽 罗禹珩 李志军 《环球中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494-495,共2页
《古今医案评议》为近代医家张山雷所著,该书通过对前人医案的举要、点评,分析总结了诸病的发展特点及治法思路。书中有关湿温病的治疗特点可归纳为:湿温在表,首当芳化;开降痰浊,条畅气机;治分气血,疏达通闭;明辨伤寒,用药四忌。张山雷... 《古今医案评议》为近代医家张山雷所著,该书通过对前人医案的举要、点评,分析总结了诸病的发展特点及治法思路。书中有关湿温病的治疗特点可归纳为:湿温在表,首当芳化;开降痰浊,条畅气机;治分气血,疏达通闭;明辨伤寒,用药四忌。张山雷认为湿温用药必当芳香宣化,开痰理湿方是正本清源之法,重在畅达气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医案评议 湿温病 张山雷 条畅气机
下载PDF
湿温病湿重于热证病理模型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程方平 张腊荣 吕文亮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25-27,共3页
按温病学理论及现代研究方法 ,用多因素综合造模方法模拟了湿温病湿重于热证的发生发展过程 ,从中医辨证角度观察其症状和体征 ,与临床所见该证的主要症状体征和病理变化相符合。
关键词 湿温病 热证 理模型 造模方法 主要症状 发生发展 症状和体征 过程 角度 综合
下载PDF
湿温病证治研究概述 被引量:1
7
作者 曹丽英 曹洪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51-852,F0003,共3页
作为季节性的外感热病,湿温的证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通过对近20余年湿温病证治相关文献的分析,湿温因于湿热;病位外郁肌表,所及脏腑尤以脾胃为重;病性有湿热之偏、虚实之辨;病势传变相对缓慢,病程较长。清热祛湿为治疗原则,治法灵活多... 作为季节性的外感热病,湿温的证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通过对近20余年湿温病证治相关文献的分析,湿温因于湿热;病位外郁肌表,所及脏腑尤以脾胃为重;病性有湿热之偏、虚实之辨;病势传变相对缓慢,病程较长。清热祛湿为治疗原则,治法灵活多样,因证而变;更有"三禁"等传统治法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温病 证治研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祝味菊治湿温病用附子释疑 被引量:4
8
作者 毛以林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5-7,共3页
湿温病属温病,附子辛温,用附子治疗湿温病,于理似不相合。但自上海20世纪初著名的中医学家祝味菊先生首开以附子治疗属湿温病之肠伤寒始。众多医家亦使用附片于温热病,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当今“火神派”过火的状况下。很多... 湿温病属温病,附子辛温,用附子治疗湿温病,于理似不相合。但自上海20世纪初著名的中医学家祝味菊先生首开以附子治疗属湿温病之肠伤寒始。众多医家亦使用附片于温热病,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当今“火神派”过火的状况下。很多中医初学者不加辨证地盲目追从,恐遗祸于人。因此,有必要对祝氏使用附子治疗湿温病的历史背景、辨证要点,加以分析,以正视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味菊 湿温病 附子
下载PDF
浅析汪逢春治疗湿温病特色 被引量:3
9
作者 周丽雅 陈晓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0-201,共2页
关键词 汪逢春 湿温病 临床经验
下载PDF
论湿温病救阴与通阳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勇 《中国中医急症》 2008年第2期199-200,共2页
湿温为湿热病邪致病的温病。湿邪易困遏阳气,温邪又易伤阴,故湿热感人有湿阻阳气与热伤津液的双重性,所以湿温救阴通阳临床意义重大。救阴不是滋补阴血,而为顾护阴津,防止过汗伤阴;通阳不在温补,而在通利小便以化湿。救阴通阳,有别杂证。
关键词 湿温病 救阴 通阳
下载PDF
下法在湿温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际强 李振洁 《陕西中医函授》 CAS 2001年第2期7-8,共2页
吴鞠通有湿温禁下之论断,后世许多医者拘泥于此,而常常贻误病情。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下法在湿温病中的应用,湿温用下的目是逐邪。湿热化燥,阳明腑实,或波及厥阴、湿热食滞互结胃肠、温热痰水结于胸膈以及下焦蓄血等均为可下之证。本文... 吴鞠通有湿温禁下之论断,后世许多医者拘泥于此,而常常贻误病情。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下法在湿温病中的应用,湿温用下的目是逐邪。湿热化燥,阳明腑实,或波及厥阴、湿热食滞互结胃肠、温热痰水结于胸膈以及下焦蓄血等均为可下之证。本文还对湿温病中所用下法的常见类型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法 湿温病 证治
下载PDF
湿温病湿重于热证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程方平 张腊荣 吕文亮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17-18,共2页
用多因素综合造模方法 ,摸拟湿温病湿重于热证的发生发展过程 ,观察实验动物血液生化、免疫功能的变化及病理切片。并用自拟中药燥湿运脾汤治疗模型动物 ,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变化。初步揭示湿重于热证的病理实质以及燥湿运脾汤的作用机理。
关键词 湿温病 湿重于热证 湿运脾汤 机理
下载PDF
幼年皮肌炎与湿温病关系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莫鑫 幺远 《北京中医药》 2015年第12期954-956,共3页
目前幼年皮肌炎的中医诊治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对幼年皮肌炎病因、病机、分期及中医药治疗与湿温病关系的探讨,认为从温病学角度运用清热祛湿解毒法治疗是中医诊治幼年皮肌炎的一个途径。
关键词 幼年皮肌炎 湿温病 清热祛湿解毒法
下载PDF
三仁汤加减治疗外感湿温病80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宋慧萍 《中医研究》 2008年第6期39-40,共2页
目的:观察三仁汤加减治疗外感湿温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患者采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解热镇痛、消炎抗菌治疗,比较两组治愈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占95.00%,对照组治愈率占82.50%,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目的:观察三仁汤加减治疗外感湿温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患者采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解热镇痛、消炎抗菌治疗,比较两组治愈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占95.00%,对照组治愈率占82.50%,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仁汤加减治疗外感湿温病有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仁汤/治疗应用 外感 湿温病/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回医香药回回甘松饮辨治湿温病举要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波 梁爽 +2 位作者 徐全壹 徐建虎 牛阳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3年第8期28-28,共1页
湿温是发生于夏秋之交常见的温病之一,以困阻中焦脾胃为其核心表现;回族医学用药的最大特色就是运用"香药",具有良好的挥发性,起到芳香化湿的功效。用回医香药辨治湿温病疗效独特,滋做一阐述,以飨同道,或以为用。
关键词 回医 香药 湿温病
下载PDF
湿温病证治体会 被引量:1
16
作者 范德斌 徐金柱 +1 位作者 白红华 付良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0年第5期101-103,共3页
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因其潜伏期长,发病较慢,病程缠绵,证候复杂,变化多端,是一种难于诊断和治疗的疾病。通过参照先贤经验,结合临床所得,选其主要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提出以健脾益肺为中心等特色疗法,加以简述。
关键词 湿温病 辨证治疗 中医药
下载PDF
温病学——湿温病提要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丽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4年第8期23-24,共2页
湿温是感受湿热邪气引起的急性热病,多发生于夏秋之季.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缓等为主要特征.其特点为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变部位重心在脾胃,邪热稽留气分.
关键词 湿温病 中医药疗法 湿正局 湿变局 白虎加苍术汤 独参汤 参附汤
下载PDF
岭南地区运用藿朴夏苓汤治湿温病体会 被引量:2
18
作者 余锦秀 《光明中医》 2013年第2期353-354,共2页
藿朴夏苓汤是治疗湿温病初起的著名方剂之一,其化湿之功尤强,多用于湿重于热者,是临床常用的治湿良方。岭南地区土卑地薄,春夏淫雨,潮湿尤甚,其人湿热体质者尤多,而湿温病在岭南也很常见,因此藿朴夏苓汤在岭南有着广泛的运用,本人结合... 藿朴夏苓汤是治疗湿温病初起的著名方剂之一,其化湿之功尤强,多用于湿重于热者,是临床常用的治湿良方。岭南地区土卑地薄,春夏淫雨,潮湿尤甚,其人湿热体质者尤多,而湿温病在岭南也很常见,因此藿朴夏苓汤在岭南有着广泛的运用,本人结合自身学习和临床运用,浅谈岭南地区运用藿朴夏苓汤治湿温病的个人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朴夏苓汤 湿温病 岭南地区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湿温病42例临床观察
19
作者 贝立民 夏秀宏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0年第24期2495-2495,共1页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湿温病 伤寒
下载PDF
疏调气机助湿运化 汗利两解辟邪出路——“绍派伤寒”名医何炳元对湿温病的特色论治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宏瑛 《浙江中医杂志》 2010年第1期32-33,共2页
作者把"绍派伤寒"名医何炳元有关湿温病的论治经验加以归纳整理,试图更好地理解、把握何氏对湿温病的论治思想和用药经验,以便推广何氏的特色经验,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绍派伤寒 何炳元 湿温病 治疗经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