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8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桃属植物演化历史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
作者 赵鹏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5-810,共26页
胡桃属约有22个物种,为第三纪孑遗植物,全球范围均有分布。该属植物种质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食用、材用、生态、经济、药用价值。其中,胡桃栽培历史悠久。综述胡桃属植物演化历史和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从胡桃属植物物种形成、系统... 胡桃属约有22个物种,为第三纪孑遗植物,全球范围均有分布。该属植物种质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食用、材用、生态、经济、药用价值。其中,胡桃栽培历史悠久。综述胡桃属植物演化历史和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从胡桃属植物物种形成、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和基因组学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该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和驯化历史方面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随着测序和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重测序、DNA甲基化、细胞器基因组、全基因组基因关联分析和其他组学技术将成为胡桃属植物演化历史、组学和育种的有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桃属 演化历史 分子系统发育 基因组学 生物地理 驯化
下载PDF
奔跑机器和斩草利器的养成记——马的形态特征和演化历史
2
作者 马姣 《化石》 2024年第1期48-52,共5页
纵观马科动物五千六百万年的演化历史,不难发现以下几个关键的演化趋势:体型逐渐增大、颊齿齿冠增高且牙釉层形态复杂化、趾数减少但肢骨伸长,同时脑容量增大,寿命变长。这种演化趋势的背后蕴含着一系列马的生态习性中发生的相应变化:... 纵观马科动物五千六百万年的演化历史,不难发现以下几个关键的演化趋势:体型逐渐增大、颊齿齿冠增高且牙釉层形态复杂化、趾数减少但肢骨伸长,同时脑容量增大,寿命变长。这种演化趋势的背后蕴含着一系列马的生态习性中发生的相应变化:食物量逐渐增大、食物类型从柔软的叶片转向粗糙的草本植物、运动速度大幅度提升并逐渐适应开阔的草原环境,直至成为助力人类文明史的得力干将。其中,运动方式和摄食生态的变化是贯穿马科动物演化史的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科动物 脑容量 演化历史 食物量 得力干将 生态习性 草原环境 演化趋势
下载PDF
穿越时空——一览月球地质演化历史画卷
3
作者 曹海军 陈剑 凌宗成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5-674,共10页
月球作为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围绕地球奔腾旋转不息,自古以来人们对其充满好奇并无限向往,激发了人类的探月梦想。自1969年以来,6次Apollo载人和3次Luna无人探测任务成功实现了人类登陆月球和采样返回,加深了人类对月球的科学认识,把月... 月球作为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围绕地球奔腾旋转不息,自古以来人们对其充满好奇并无限向往,激发了人类的探月梦想。自1969年以来,6次Apollo载人和3次Luna无人探测任务成功实现了人类登陆月球和采样返回,加深了人类对月球的科学认识,把月球地质学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Heiken et al.,1991;Jolliff et al.,2006)。来自轨道遥感、原位探测和采样返回任务的结果揭示全球性的岩浆洋、撞击成坑、火山作用和太空风化等地质作用塑造了现在的月表形貌、结构和物质成分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卫星 地质演化历史 物质成分 火山作用 原位探测 穿越时空
下载PDF
研究解析簕杜鹃的演化历史和花色密码
4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3年第9期113-113,共1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解析了簕杜鹃的演化历史,揭示了甜菜碱合成通路参与基因的表达模式与簕杜鹃花色形成之间的关联性,为进一步研究簕杜鹃重要观赏性状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发表在《园艺研究》。
关键词 中国农业科学院 簕杜鹃 观赏性状 甜菜碱 演化历史 研究解析 花色形成 关联性
下载PDF
末次间冰期甘肃沙尘暴演化历史的黄土记录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戴雪荣 李吉均 +2 位作者 俞立中 师育新 王家澄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45-453,共9页
本文通过对兰州黄土记录的粒度分析, 探讨了末次间冰期 (即黄土磁化率第五阶段 L O M S S- 5) 甘肃沙尘暴形成演化的历史。结果表明, 此阶段沙尘暴经历了由弱到强的演化; 这与岁差周期影响下的冬季风演化有关, 表现为 5... 本文通过对兰州黄土记录的粒度分析, 探讨了末次间冰期 (即黄土磁化率第五阶段 L O M S S- 5) 甘肃沙尘暴形成演化的历史。结果表明, 此阶段沙尘暴经历了由弱到强的演化; 这与岁差周期影响下的冬季风演化有关, 表现为 5a、5c 和 5e 亚阶段 (持续约 136 ka) 相对较弱,而 5b 和 5d 亚阶段 (持续约 64 ka) 相对加强; 各亚阶段沙尘暴发生频率高低和强度大小的比较结果分别为 5c> 5b> 5a> 5d 5e 和 5d> 5b> 5a> 5e> 5c; 从极细砂含量的异常增多来看, 至少经历了 10 次强沙尘暴事件, 反映冬季风的突发性加强; 从< 450φ的粗颗粒组分含量来看,各亚阶段沙尘暴之平均强度均较 “930505”沙尘暴大得多; 沙尘暴形成演化除受轨道因素外也有某些非轨道和突发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 甘肃 沙尘暴 演化历史 古气候 黄土记录
下载PDF
西藏和云南三江地区特提斯洋盆演化历史的古地磁分析 被引量:61
6
作者 李朋武 高锐 +1 位作者 崔军文 管烨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87-404,共18页
通过对华南、思茅、保山、缅泰、印支、羌塘、拉萨和喜马拉雅地块进行了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的对比分析,以确定西藏和云南西部三江地区主要地块的碰撞拼合历史,以及相应的特提斯洋盆演化时限。结果表明:①分隔保山和思茅地块的古特提斯... 通过对华南、思茅、保山、缅泰、印支、羌塘、拉萨和喜马拉雅地块进行了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的对比分析,以确定西藏和云南西部三江地区主要地块的碰撞拼合历史,以及相应的特提斯洋盆演化时限。结果表明:①分隔保山和思茅地块的古特提斯洋可能于早志留世张开;②保山与思茅地块于晚二叠世碰撞,然后继续和华南地块、缅泰地块一起向北漂移,直到晚三叠世;③古特提斯洋年龄范围在早志留世至晚二叠世之间;④中特提斯洋年龄范围在早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在晚三叠世达到其最大纬度宽度,约42°;⑤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所代表的新特提斯洋于晚三叠世张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古特提斯 中特提斯 新特提斯 滇缅泰马(Sibumasu) 古特提斯洋 演化历史 三江地区 云南西部 洋盆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超压发育特征及演化历史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洋 叶加仁 +2 位作者 王子嵩 唐新媛 康建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1-177,共7页
超压与油气的生成、运移、储集、保存等成藏要素及油气分布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利用地质、钻井、测井、地球化学等资料及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的超压发育特征,探讨了超压成... 超压与油气的生成、运移、储集、保存等成藏要素及油气分布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利用地质、钻井、测井、地球化学等资料及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的超压发育特征,探讨了超压成因机制,并重建了超压演化历史。研究表明,番禺4洼深洼区文昌组现今发育超压,岩性对超压幅度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存在生烃作用和欠压实两种主要成因机制;研究区超压具有较为复杂的演化历史,文昌组超压可划分为早、晚两期,其中早期超压主要形成于文昌组沉积期,为欠压实成因;晚期超压形成于15Ma以来,主要由生烃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 发育特征 成因机制 演化历史 番禺4洼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架西段新生代热演化历史及其特点的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汪缉安 邓孝 +2 位作者 陈墨香 李雨梁 黄忠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20-232,共13页
在新生代各个历史阶段,莺琼盆地、珠三盆地和北部湾盆地的古地温依序降低,并和今地温分布特点相似。新生代以来,三大盆地的地温也都有一个逐渐降低并在近期有所回升的趋势,珠三盆地相对变幅不大,莺琼盆地早第三纪的地温比现代更高... 在新生代各个历史阶段,莺琼盆地、珠三盆地和北部湾盆地的古地温依序降低,并和今地温分布特点相似。新生代以来,三大盆地的地温也都有一个逐渐降低并在近期有所回升的趋势,珠三盆地相对变幅不大,莺琼盆地早第三纪的地温比现代更高,北部湾盆地晚第三纪相对低温的特点明显。这些区域地温的差异及其历史的变化,主要不是由于深部地热背景的不同或变化,而是因古地温研究区间沉积物热特性不同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大陆架 新生代 演化历史
下载PDF
西昆仑山奇台达坂花岗岩锆石TIMSU-Pb测年及热演化历史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黎敦朋 赵越 +5 位作者 胡健民 李新林 周小康 王向利 杜少喜 肖爱芳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013-1021,共9页
应用锆石TIMSU-Pb测年获得西昆仑山奇台达坂花岗岩年龄为(202.2士3.4)Ma(MSWD=8.65);利用不同海拔高度获得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定年龄为24.8~14.0Ma。通过裂变径迹热史模拟,并结合前人40Ar-39Ar测年数据,得出西昆仑山奇台达坂花岗岩就位以... 应用锆石TIMSU-Pb测年获得西昆仑山奇台达坂花岗岩年龄为(202.2士3.4)Ma(MSWD=8.65);利用不同海拔高度获得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定年龄为24.8~14.0Ma。通过裂变径迹热史模拟,并结合前人40Ar-39Ar测年数据,得出西昆仑山奇台达坂花岗岩就位以来,至少经历了三快二慢的冷却降温(隆升剥蚀)过程:即202.2~195.6Ma、26~15Ma和5Ma以来3个阶段的快速降温(隆升剥蚀),195.6~26Ma和15~5Ma2个阶段的缓慢冷却降温(隆升剥蚀)。西昆仑山地壳最上部约3km的快速去顶作用主要发生于26~15Ma和5Ma以来,它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TIMS U—Pb测年 裂变径迹 演化历史 西昆仑山
下载PDF
利子依达沟泥石流演化历史及发展趋势预测 被引量:7
10
作者 蔡佳君 沈军辉 唐垒庆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7-221,共5页
大渡河右岸一级支流利子依达沟是一条多期次,中高频率的泥石流沟。根据该沟泥石流的灾害历史和发育特征,对整个沟域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工程调查,典型剖面保留泥痕的地质工程测绘,现场的颗分实验及容重实验,分析了利子依达沟泥石流的形成... 大渡河右岸一级支流利子依达沟是一条多期次,中高频率的泥石流沟。根据该沟泥石流的灾害历史和发育特征,对整个沟域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工程调查,典型剖面保留泥痕的地质工程测绘,现场的颗分实验及容重实验,分析了利子依达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泥石流的演化历史。结合大渡河阶地发育特征和冰川消融期次,分析了利子依达沟各期老泥石流的发育时期,并对该沟泥石流进行了预测。通过研究发现,利子依达沟古泥石流的形成和冰川的演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历史分析法可以预测其发展趋势。利子依达沟是一条衰亡期泥石流沟,其泥石流暴发规模会逐次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利子依达沟 演化历史 预测
下载PDF
南海西南部新生代盆地类型及演化历史 被引量:8
11
作者 钟广见 王嘹亮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4-32,共9页
南海西南部地区发育了多种类型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各种类型的盆地具有各自的结构特征和演化历史。走滑一周缘前陆盆地──曾母盆地发育了渐新一中中新统层系、晚中新统层系和上新一第四系层系等三套地层。曾母盆地经历了三个发育阶段。... 南海西南部地区发育了多种类型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各种类型的盆地具有各自的结构特征和演化历史。走滑一周缘前陆盆地──曾母盆地发育了渐新一中中新统层系、晚中新统层系和上新一第四系层系等三套地层。曾母盆地经历了三个发育阶段。拉张剪切盆地──万安盆地发育了下第三系一下渐新统层系、上渐新航一中中新统层系和上中新统一第四系层系三套地层。万安盆地经历了四个发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新生代 盆地 类型 演化历史
下载PDF
塔东南隆起沉积-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 被引量:11
12
作者 许怀智 张岳桥 +2 位作者 刘兴晓 周成刚 许建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30-1045,共16页
基于地震剖面、岩心、测井和露头剖面等资料分析,运用平衡剖面复原技术,论述了塔里木盆地塔东南隆起带古生代以来的沉积-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6个地层不整合界面,划分了5个主要地层构造层序。指出塔东南隆起形成于... 基于地震剖面、岩心、测井和露头剖面等资料分析,运用平衡剖面复原技术,论述了塔里木盆地塔东南隆起带古生代以来的沉积-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6个地层不整合界面,划分了5个主要地层构造层序。指出塔东南隆起形成于晚奥陶世加里东运动,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多次构造运动,在中生代以陆内变形为主,受到南北两条主边界断裂的控制,于中生代早期发生伸展断陷,并遭受晚新生代喜山运动的强烈挤压改造,形成了现今两凹两凸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序 沉积-构造特征 演化历史 平衡剖面 塔东南隆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龙木错地区泽错岩体演化历史及构造意义:来自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的约束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帅 李海兵 +5 位作者 潘家伟 卢海建 郑勇 刘栋梁 白明坤 张进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47-1672,共26页
沿大型断裂带出露的深成岩体记录并保存了形成时的大地构造活动及后期演化和变形的重要信息。为了更好地理解羌塘西部花岗岩的成因机制和演化历史,本文选取了龙木错断裂南部的泽错岩体进行地球化学、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及云母和钾长石... 沿大型断裂带出露的深成岩体记录并保存了形成时的大地构造活动及后期演化和变形的重要信息。为了更好地理解羌塘西部花岗岩的成因机制和演化历史,本文选取了龙木错断裂南部的泽错岩体进行地球化学、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及云母和钾长石40Ar/39热年代学分析。全岩地球化学判别图显示花岗岩样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至钙碱性系列和过铝质。矿物组合表明无角闪石且含白云母。以上特征均显示出明显的S型花岗岩趋势。锆石U-Pb年龄为123±1. 7Ma至107±1. 4Ma,表明岩浆侵位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此时班公-怒江洋仍在向北俯冲。云母和钾长石40Ar/39年龄及前人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显示,侵位后岩体至少有四个阶段的冷却,包括120~90Ma、90~38Ma、38~26Ma和26~0Ma。第一阶段在侵位后10Myr内快速冷却至低于~320℃,而随后以相对较慢的速率冷却至~220℃。从90Ma到38Ma期间经历了较长时期极为缓慢的冷却,该阶段构造活动趋于静止,表明羌塘地体-拉萨地体碰撞应发生在90Ma之前。中新世受控于龙木错断裂左旋走滑的影响,最后一期的构造变形以东西向伸展为主,深成岩逐渐剥露至地表。龙木错断裂可能作为中新世以来高原物质向东运移西部边界的一条新的应力释放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错 S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热年代学 演化历史 龙木错断裂
下载PDF
遵义断裂带变形特点及其演化历史探讨 被引量:10
14
作者 邓新 杨坤光 刘彦良 《贵州地质》 2010年第3期161-167,共7页
遵义断裂带是贵州省境内南北向最大的断层之一,对断裂带的宏观构造、微观构造及两侧沉积相研究表明,该断裂是形成于燕山期的盖层断裂,并非同沉积断裂。其活动演化与周缘构造单元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性,控制着断裂两侧燕山期褶皱、断裂的... 遵义断裂带是贵州省境内南北向最大的断层之一,对断裂带的宏观构造、微观构造及两侧沉积相研究表明,该断裂是形成于燕山期的盖层断裂,并非同沉积断裂。其活动演化与周缘构造单元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性,控制着断裂两侧燕山期褶皱、断裂的展布形迹。结合流体包裹体测温和ESR定年的研究表明,断裂的变形以浅部的脆性为主,主要经历了三期活动:主燕山期(J_3-K_1)的主期变形,表现为强烈的高角度自东向西逆冲兼左行剪切,断裂基本定型;燕山晚期(K_2-E),表现为正断层兼右行平移,控制K_2-E红盆沉积,石英脉ESR定年约束该期活动在59~65Ma;喜山期(古近纪至今),表现为自西向东逆冲。断裂现今构造形迹为多期构造叠加的结果,它在整个活动历史中均表现为脆性,对黔中隆起后期构造格局起到明显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遵义断裂带 显微构造 流体包裹体测温 沉积分析 演化历史
下载PDF
维拉斯托斑岩型锡——多金属矿化:数百万年的热液演化历史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丰翔 江思宏 刘翼飞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721-722,共2页
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是在大兴安岭南段发现的首个以锡为主的大型斑岩型矿床,其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东北60 km,西北方向距维拉斯托热液脉型铅锌(银,铜)矿床1.5 km,西距拜仁达坝银多金属矿床4 km,中心地理坐标为44°06′N,117°... 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是在大兴安岭南段发现的首个以锡为主的大型斑岩型矿床,其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东北60 km,西北方向距维拉斯托热液脉型铅锌(银,铜)矿床1.5 km,西距拜仁达坝银多金属矿床4 km,中心地理坐标为44°06′N,117°32′E。最新的勘查资料显示,维拉斯托锡多金属探明和控制锡和钨金属量分别为100000吨和1500吨。刘翼飞(2014)根据成矿元素的分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拉斯 斑岩型 多金属矿床 演化历史 中心地理坐标 成矿元素 西北方向 分带性 斑岩体 大兴安岭南段
下载PDF
地球形成前后的演化历史:兼论地球的年龄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福勤 欧阳自远 +1 位作者 林文祝 王世杰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4-44,共11页
本文对地球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给出了一个推测的时间表。目前公认的地球形成年龄是以陨石年代学推断的,因而,实际的地球年龄应晚于陨石形成年龄而大于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球物质年龄,即介于4560Ma和4276Ma之间。根据球粒陨石年代学... 本文对地球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给出了一个推测的时间表。目前公认的地球形成年龄是以陨石年代学推断的,因而,实际的地球年龄应晚于陨石形成年龄而大于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地球物质年龄,即介于4560Ma和4276Ma之间。根据球粒陨石年代学资料,球拉的年龄约为4560Ma,星子的形成年龄间隔为107~108Ma年,考虑到原地球形成和土地幔补堆积层形成时间,地球最后形成年龄约在4400Ma前后。上、下地幔的差异和上地幔化学特征充分说明了上地幔具独立演化的历史,没有参与地球的成核过程,上、下地幔过渡带应是原地球分异壳转化而成,该层圈所富集的不相容元素及生热元素对土地幔后期演化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形成 演化历史 地球 年龄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热演化历史和成烃史 被引量:29
17
作者 吕希学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76-687,共12页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模拟计算的临清坳陷热演化历史,古地温梯度在总体上是逐渐降低的:孔店组沉积时期为4.2~5.0℃/100m,沙河街组沉积末期地温梯度降低至3.4℃/100m±,但在东营组沉积末期地温梯度有一...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模拟计算的临清坳陷热演化历史,古地温梯度在总体上是逐渐降低的:孔店组沉积时期为4.2~5.0℃/100m,沙河街组沉积末期地温梯度降低至3.4℃/100m±,但在东营组沉积末期地温梯度有一增高的现象(3.5℃/100m),这可能与东营组沉积末期的抬升剥蚀有关;馆陶组沉积末期降至3.2℃/100m,现今为3.0℃/100m。临清坳陷的现今地温分布和古地温梯度均低于邻区的济阳坳陷、昌潍坳陷、冀中坳陷及黄骅坳陷。这种坳陷之间热演化的差异可能与郯庐断裂的活动有关。构造沉降史的恢复表明:其次级单元莘县凹陷和德州凹陷的构造演化存在差异。正是由于这种构造演化的差异性导致了南部的莘县凹陷古地温梯度整体高于北部的德州凹陷。热演化历史的差异又决定了主要烃源岩生烃史的差别:德州凹陷烃源岩基本未进入成熟生烃状态,而莘县凹陷的主要烃源岩(孔店组和沙河街组四段)大都达到了较成熟或处在生油高峰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历史 磷灰石裂变径迹 镜质体反射率 临清坳陷
下载PDF
临汾盆地中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演化历史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胡小猛 杨景春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3期72-76,共5页
第四纪中晚期以来临汾盆地中发育了五级冲湖积台地或阶地 .地貌沉积阶段性发育的特点反映出临汾古湖在这一时期曾经历过多次收缩的变化 .根据上覆冲湖积台地或阶地的最老黄土古土壤序列 ,我们发现在 S8的早期 (年龄 0 .75Ma BP) ,S5的早... 第四纪中晚期以来临汾盆地中发育了五级冲湖积台地或阶地 .地貌沉积阶段性发育的特点反映出临汾古湖在这一时期曾经历过多次收缩的变化 .根据上覆冲湖积台地或阶地的最老黄土古土壤序列 ,我们发现在 S8的早期 (年龄 0 .75Ma BP) ,S5的早期 (年龄0 .50 Ma BP)和 S1的早期 (年龄 0 .1 3 Ma BP) ,盆地中发生了三次大幅度的湖退 ;在 L1SS开始发育时 (年龄 52 ka BP) ,汾河发生了一次强烈下切 ,形成了 T2阶地 .从影响湖盆变化的因素分析 ,构造抬升是导致三次大幅度湖退的根本原因 ;气候变化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汾盆地 冲湖积台地 黄土古土壤序列 湖泊收缩 中更新世 演化历史 成因分析
下载PDF
试论地球演化历史中水的总体行为 被引量:3
19
作者 侯渭 谢鸿森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50-355,共6页
在地球不均匀吸积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比较行星学所获得的行星演化理论、大陆进化的历史、板块运动的特点以及高温高压实验研究结果,对地球演化历史中水的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推论。从而对地球原始壳的特点、地球上液态水成因、地球表... 在地球不均匀吸积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比较行星学所获得的行星演化理论、大陆进化的历史、板块运动的特点以及高温高压实验研究结果,对地球演化历史中水的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推论。从而对地球原始壳的特点、地球上液态水成因、地球表面缺失最初8亿年历史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演化历史 总体行为
下载PDF
南泥湖矿田地质成矿演化历史的分析—地层剖面和岩石年代表 被引量:1
20
作者 薛长军 吕古贤 +5 位作者 赵先新 刘荣霞 杨仁毅 罗毅甜 王宗永 许谱林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624-625,共2页
1地质概况1.1地层南泥湖矿田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震旦系(QnZ)官道口群-栾川群的白术沟组和三川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自下而上互呈整合接触。如(图1)所示。地层由新到老见表1。1.2构造南泥湖矿田位于三川—栾川陷褶断... 1地质概况1.1地层南泥湖矿田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震旦系(QnZ)官道口群-栾川群的白术沟组和三川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自下而上互呈整合接触。如(图1)所示。地层由新到老见表1。1.2构造南泥湖矿田位于三川—栾川陷褶断带的中部。三川—栾川陷褶断带:南以栾川断裂为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断带 演化历史 煤窑沟组 三川组 矿田 南泥湖组 泥湖 栾川 官道口 地层剖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