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俄罗斯语言学界潜文本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
作者 马亮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2023年第1期19-29,共11页
作为俄罗斯当代语言学的研究难点,潜文本现象涉及心理语言学、修辞学、认知语言学、语篇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旨趣的学者对潜文本的诠释与研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在潜文本的概念阐释、... 作为俄罗斯当代语言学的研究难点,潜文本现象涉及心理语言学、修辞学、认知语言学、语篇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旨趣的学者对潜文本的诠释与研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在潜文本的概念阐释、特征等问题上认识各异。本文系统梳理俄罗斯语言学界关于潜文本的研究起源与发展,从概念厘定、语言基础、相似概念辨析等方面对潜文本进行语言学阐释,系统梳理语言学领域内潜文本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内容,以清晰呈现潜文本研究的当前面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为潜文本理论体系的建构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文本 语言学 语篇 阐释
下载PDF
接受与效果研究中的“潜文本”——文学理论与传播研究的交叉视角 被引量:15
2
作者 徐翔 邝明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124,共4页
传媒效果研究注重有效传播而容易造成对无效讯息的忽视,潜文本的存在作用和机制为这种过于经验化和直接化的效果模式提出了充分的理论诉求。潜文本在不同的文本场中有不同的色彩和力场,其无效果只是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的一种不... 传媒效果研究注重有效传播而容易造成对无效讯息的忽视,潜文本的存在作用和机制为这种过于经验化和直接化的效果模式提出了充分的理论诉求。潜文本在不同的文本场中有不同的色彩和力场,其无效果只是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的一种不被直接检测到的效果。本文结合文论视域,从效果自身、文本间性、话语主体三层面的观照要求接受研究加强对潜文本及其"无效果"的重视,把文本性还原为文本间性,把主体性还原为文本场,把显文本及其效果还原到潜文本和无效果所组构的有机文本的整体构型(formation)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 潜文本 互文性 无效果 文本
下载PDF
爱情叙事背后的身份想象——电影《海角七号》的潜文本 被引量:3
3
作者 刘骋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66-67,共2页
通过精神分析、意识形态批评以及绘制台湾电影中有关其身份、性别认同谱系的方式复原《海角七号》的潜文本,指出电影中两个爱情叙事的吊诡,分析刻意隐藏在爱情叙事背后的台湾身份的自我认同,并进一步指出台湾性别想象与确定之间的暧... 通过精神分析、意识形态批评以及绘制台湾电影中有关其身份、性别认同谱系的方式复原《海角七号》的潜文本,指出电影中两个爱情叙事的吊诡,分析刻意隐藏在爱情叙事背后的台湾身份的自我认同,并进一步指出台湾性别想象与确定之间的暧昧含混和焦虑,这种性别身份的自我确认呈现出拉康所说的镜像阶段中的理想的自我想象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 主体 性别 潜文本
下载PDF
凯特·肖邦《一个正派女人》的潜文本解读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荣梅 秦静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年第9期98-100,共3页
肖邦的短篇小说《一个正派女人》中巴罗达夫人对丈夫的好友暗生情愫,结局如何作者并未明示。小说结尾"我已经克服了一切"引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一方认为小说体现了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另一方认为小说是一篇不涉及性别政... 肖邦的短篇小说《一个正派女人》中巴罗达夫人对丈夫的好友暗生情愫,结局如何作者并未明示。小说结尾"我已经克服了一切"引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一方认为小说体现了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另一方认为小说是一篇不涉及性别政治的保守之作。从叙事学角度看,文本叙事视角、思想表达方式的转换表明女主角以理智克制了情感。借助语料库分析,文体学视角显示词汇和句法层面的潜文本塑造的是一位坚守婚姻道德的女性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特·肖邦 《一个正派女人》 潜文本 叙事学 文体学
下载PDF
文本的漩涡——评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 被引量:2
5
作者 周靖波 《中国图书评论》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8-112,共5页
叙事学在进入中国后,似乎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上,一是经典叙事学的应用,一是与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相结合,而采用后经典叙事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则较少。申丹在主持引进国外重要相关学术成果的同时,也以自己的研究工作引领着中国叙事学... 叙事学在进入中国后,似乎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上,一是经典叙事学的应用,一是与传统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相结合,而采用后经典叙事学方法的研究成果则较少。申丹在主持引进国外重要相关学术成果的同时,也以自己的研究工作引领着中国叙事学朝着与国际叙事学界相一致的方向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经典叙事学 潜文本 漩涡 文体 中国文学 中国叙事学 批评话语 研究成果
下载PDF
独特的理论建树 创新的文本阐释——评申丹新作《叙事、文体与潜文本》 被引量:2
6
作者 安宁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3,共3页
关键词 文体学理论 叙事学 潜文本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文本阐释 北京大学出版社 创新 经典短篇小说
下载PDF
贝内特太太的话语特色与潜文本——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的叙事艺术 被引量:1
7
作者 秦岚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97-98,共2页
贝内特太太虽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在故事中却是一个重要的功能人物,她的话语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奥斯丁的叙事修辞技巧。英国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伊格尔顿的综合性'话语理论'把精神分析、语言学与意识形态研究结合起来,对《傲... 贝内特太太虽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在故事中却是一个重要的功能人物,她的话语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奥斯丁的叙事修辞技巧。英国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伊格尔顿的综合性'话语理论'把精神分析、语言学与意识形态研究结合起来,对《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太太的话语进行多角度的研究,足以揭示其话语的特色及其潜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内特太太 话语特色 潜文本
下载PDF
显文本与潜文本之间的建构与解构——论《青春之歌》中的革命与爱情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洪军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3-66,共4页
在《青春之歌》的小说文本中存在着双主题现象:显文本的革命伦理规范与潜文本的女人爱情欲望。在显文本与潜文本之间存在着建构与解构的紧张关系。在显文本中革命的伦理规范着革命的爱情;而在潜文本中女人的爱情欲望又冲撞着革命的伦理... 在《青春之歌》的小说文本中存在着双主题现象:显文本的革命伦理规范与潜文本的女人爱情欲望。在显文本与潜文本之间存在着建构与解构的紧张关系。在显文本中革命的伦理规范着革命的爱情;而在潜文本中女人的爱情欲望又冲撞着革命的伦理规范。仔细分析发现,这种紧张关系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也留下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之歌 潜文本 文本 建构 解构
下载PDF
视角、潜文本与不可靠价值观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西军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10期85-86,共2页
本文运用叙述学中的视角理论对《爱情故事》的文本进行细读。发现该文中的两种叙述视角: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产生了两个文本:显文本和潜文本。这两个文本传递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不可靠的价值观。由全知视角叙述的显文本传递了思想高于... 本文运用叙述学中的视角理论对《爱情故事》的文本进行细读。发现该文中的两种叙述视角: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产生了两个文本:显文本和潜文本。这两个文本传递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不可靠的价值观。由全知视角叙述的显文本传递了思想高于容貌的价值观,而由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潜文本所传递的是容貌高于思想的价值观。潜文本颠覆了显文本的价值观。这是作者对叙述视角模糊认识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角 潜文本 不可靠价值观
下载PDF
伊泽尔阅读理论:潜文本与再阐释的交流模式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增和 《零陵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62-64,共3页
读者与潜文本中一些不确定点形成强大张力关系而对作品符号进行解码和意义二度建构,空缺成为建造审美对象的重要引导契机,否定性成了文本和读者接受之间的调节者而激发读者的创造力量。
关键词 伊泽尔 潜文本 读者 交流
下载PDF
解读《玻璃山》:童话模式下的社会政治潜文本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光乐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22-24,共3页
国内外评论家对公认的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玻璃山》的解读大多从美学和小说艺术的角度出发,认为该文本是具有强烈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代表作,是对文学传统的戏仿和颠覆,一般不太关注作品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批判。笔者经... 国内外评论家对公认的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玻璃山》的解读大多从美学和小说艺术的角度出发,认为该文本是具有强烈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代表作,是对文学传统的戏仿和颠覆,一般不太关注作品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批判。笔者经过研究认为,该文本在童话模式之下隐藏着一个社会政治批判的潜文本,是对美国主流社会中存在的“美国梦”的戏仿、解构和颠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作家 文化批判 社会政治潜文本 “美国梦”
下载PDF
叙事研究的新超越——《叙事、文体与潜文本》浅评
12
作者 李战子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2-104,共3页
关键词 叙事研究 潜文本 结构主义叙事学 文体 90年代以来 社会历史语境 经典叙事学 跨学科研究
下载PDF
潜文本解读《格列佛游记》
13
作者 宋根成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98-100,共3页
《格列佛游记》这部作品,塑造了一个18世纪的航海家,留恋出海,饱经历险;一个真理的求索者,舍生忘死,追求极至;一个人性方舟的守望者。通过潜文本研究,以反传统的批评手法再现格列佛的世界观嬗变过程,对于重新解读《格列佛游记》的主题... 《格列佛游记》这部作品,塑造了一个18世纪的航海家,留恋出海,饱经历险;一个真理的求索者,舍生忘死,追求极至;一个人性方舟的守望者。通过潜文本研究,以反传统的批评手法再现格列佛的世界观嬗变过程,对于重新解读《格列佛游记》的主题意义和文学形象,具有重要的文学批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文本 囚徒 历险欲 自恋情结 人性
下载PDF
“无名女人”中的不可靠叙述和潜文本
14
作者 王泉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63-69,共7页
从不可靠叙述出发,修正了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的关系,认为费伦没有考虑到跨越中西文化的隐含作者。以"无名女人"为例,从三大轴层面剖析了不可靠叙述。叙述者在事实轴上把无名姑姑错误报道为贫困的受害者,在感知轴上对通奸和乱... 从不可靠叙述出发,修正了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的关系,认为费伦没有考虑到跨越中西文化的隐含作者。以"无名女人"为例,从三大轴层面剖析了不可靠叙述。叙述者在事实轴上把无名姑姑错误报道为贫困的受害者,在感知轴上对通奸和乱伦进行了不充分解读,在价值轴上的女勇士结论显示了不充分判断。女勇士只是表层文本,潜文本是第一世界女性作家的代笔者心理。无形(鬼)无名的中国姑姑不能表达自我,她只能被表达——移民母亲讲述她的故事,美国女儿书写她的经历。这一理解又得到了封页仙鹤的类文本之佐证辅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靠叙述 潜文本 《女勇士》 代笔
下载PDF
《〈红楼梦魇〉自序》的潜文本解读
15
作者 毛灿月 《平原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60-62,共3页
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 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红楼梦魇 曾雪芹 张爱玲 潜文本
下载PDF
《“锻炼锻炼”》潜文本释义——关于赵树理评价问题
16
作者 傅异星 《柳州师专学报》 2007年第1期33-35,53,共4页
《锻炼锻炼》是一个充满紧张的复杂文本。它的潜文本意义与其表层的意识形态形成有力的对峙,显示了在新的研究视野下赵树理小说丰富的阐释可能性。然而这种潜文本并不是赵树理有意识的创造而是潜意识的产物。它提示不能根据十七年的文... 《锻炼锻炼》是一个充满紧张的复杂文本。它的潜文本意义与其表层的意识形态形成有力的对峙,显示了在新的研究视野下赵树理小说丰富的阐释可能性。然而这种潜文本并不是赵树理有意识的创造而是潜意识的产物。它提示不能根据十七年的文学环境对赵树理做简单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锻炼锻炼》 潜文本 阐释可能性 赵树理
下载PDF
冲突·痛苦·共存——《我的名字叫红》潜文本探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毕文娟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4-126,共3页
《我的名字叫红》是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荣膺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也是作家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的集中体现。作品以巧妙的后现代叙事,以貌似侦探小说的结构性线索展开故事,实则是在讲述一段古老的奥斯曼艺术史的往事,由... 《我的名字叫红》是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荣膺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也是作家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的集中体现。作品以巧妙的后现代叙事,以貌似侦探小说的结构性线索展开故事,实则是在讲述一段古老的奥斯曼艺术史的往事,由冲突、痛苦、共存三个不同的层面入手,借古喻今,呈现给读者关于"文明冲突"的理性思考,关于全球化语境中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历史性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慕克 潜文本 冲突 痛苦 共存
下载PDF
表层文本与潜文本的叙事共谋——圣经《创世记》前三章底本的融合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峰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4-101,共8页
由于兼有P、J两个底本的创世内容,《创世记》前三章在叙事逻辑上具有显性冲突。但犹太教祭司们在坚持宗教信仰准则的同时,巧妙地通过表层文本的细节叙事暗示出亚当在吃禁果中的隐性犯罪,并进而建构起"三次祝福——三次诅咒"... 由于兼有P、J两个底本的创世内容,《创世记》前三章在叙事逻辑上具有显性冲突。但犹太教祭司们在坚持宗教信仰准则的同时,巧妙地通过表层文本的细节叙事暗示出亚当在吃禁果中的隐性犯罪,并进而建构起"三次祝福——三次诅咒"的潜文本叙事结构。《创世记》前三章利用这种表层文本与潜文本之间的叙事共谋关系,不仅有效地化解了P、J两底本之间的显性冲突,而且在更深的层次上完善了创世故事,这对增强整个圣经文本的内在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世记》 圣经文本 表层文本 潜文本 叙事共谋 底本融合
下载PDF
苗族古歌的潜文本解读——以黔东南苗族古歌为个案 被引量:3
19
作者 杜卓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83-85,共3页
目前很多学者比较关注从物质文化层面切入文学的研究,它可以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风貌、宗教信仰和哲学倾向,本文试图从文本及文本潜结构理论入手,对苗族古歌潜文本的历史文化、哲学层面进行解读。
关键词 苗族古歌 潜文本 解读
下载PDF
显文本与潜文本的“合”与“和”——漫评《海角七号》
20
作者 温慧舒 《电影评介》 2011年第2期64-65,共2页
《海角七号》的成功给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台湾电影带来了新的启示。影片在显文本中预设的叙事立场和在潜文本中带给观众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和谐同一。正是这种同一性,使得观众对于情感的体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海角七号》 文本 潜文本 “合”与“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