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秸秆碳组分对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影响机理
1
作者 乔云发 王校益 +1 位作者 唐煜杰 苗淑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16-2423,共8页
秸秆还田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秸秆不同碳组分对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影响的方向和强度尚不明确,作用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以淮北平原的黄潮土为研究对象,以13C标记的水稻秸秆的水溶性碳、脂溶性碳、残余碳组分和全秸秆碳作为外源... 秸秆还田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秸秆不同碳组分对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影响的方向和强度尚不明确,作用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以淮北平原的黄潮土为研究对象,以13C标记的水稻秸秆的水溶性碳、脂溶性碳、残余碳组分和全秸秆碳作为外源碳,利用微宇宙培养方法,研究秸秆不同碳组分添加对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添加秸秆不同碳组分土壤CO_(2)-C排放累积量中,添加水溶性碳处理土壤CO_(2)-C排放速率最高,为29.60 mg·kg^(-1)·d^(-1),而添加脂溶碳、残余碳和秸秆碳之间差异不显著。添加水溶性碳和全秸秆两种外源碳为正激发效应,分别为11.16%和13.39%,而添加脂溶碳和残余碳则表现为负激发效应,分别为-17.04%和-3.06%。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秸秆碳组分的TN呈显著正相关(r=0.768**),与C/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776**)。正激发效应与秸秆碳组分的TN和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负激发效应与秸秆碳组分的TC和TN呈正相关关系,与C/N呈显著负相关。综上,秸秆碳组分与土壤自身有机碳分解的“共代谢理论”是产生正激发效应的主要作用机理,秸秆碳组分C/N的“化学计量比理论”是产生负激发效应的主要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碳组分 激发效应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
下载PDF
脉冲降水和凋落物对温性草原土壤碳矿化激发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周祉蕴 王奕钧 +2 位作者 杨艳丽 杜岩功 陈克龙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888,共10页
脉冲式降水和凋落物输入均会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但温性草原有机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对其的响应尚不明确。以青海湖流域温性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脉冲式降水频次(0~2次)、凋落物添加和对照处理,通过14 d室内培养试验,开展脉冲式降... 脉冲式降水和凋落物输入均会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但温性草原有机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对其的响应尚不明确。以青海湖流域温性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脉冲式降水频次(0~2次)、凋落物添加和对照处理,通过14 d室内培养试验,开展脉冲式降水(P)、凋落物添加(L)及两者交互作用(L+P)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处理均显著促进矿化速率和累计碳矿化量,增幅为L+P>P>L>CK。L及L+P处理均产生极显著正激发效应,且L+P>L。3种处理均提高了MBC,降低了电导率。L和L+P处理下碳矿化速率与pH值、NO_(3)^(-)-N显著正相关,与MBC,MBN呈负相关关系,P处理与MBC,NO_(3)^(-)-N显著负相关,与pH值、NH+4-N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脉冲式降水和凋落物添加及其交互作用显著促进青海湖流域温性草原土壤碳矿化速率和激发效应,增强其碳源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效应 凋落物添加 土壤碳矿化 激发效应 青海湖
下载PDF
喀斯特11种典型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
3
作者 巢林 欧梦菲 +8 位作者 陈健 卢卫福 马琳 李忠国 黄柏华 明安刚 张建兵 胡宝清 刘艳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97-3407,共11页
旨在探究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为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大青山石山树木园11种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的优良石山树种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究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其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为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大青山石山树木园11种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的优良石山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13C自然丰度法区分凋落叶和土壤来源CO_(2)并量化土壤激发效应,比较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激发效应的差异,探讨凋落物分解及其激发效应与凋落物性状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在碳相关化学性质(水溶性碳、半纤维素和单宁含量等)、养分含量(磷和镁含量等)及化学计量特征(碳磷比和氮磷比)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程度变异。(2)不同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及其诱导的土壤激发效应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在整个培养实验期间,11个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平均分解了35.3%,其中海南椴分解最快,达到50%,而青冈栎分解最慢,仅分解16.5%。(3)总体上看,凋落叶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5.1 mg C kg^(-1)土壤d^(-1))是对照土壤呼吸速率(2.3 mg C kg^(-1)土壤d^(-1))的2.2倍,凋落叶添加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分解,平均达到37.6%;其中海南椴、割舌树和任豆凋落叶输入则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抑制程度分别为-13.2%、-6.9%和-22.5%),产生负激发效应。(4)凋落叶分解与非结构性碳(r=0.63,P=0.04)和水溶性碳(r=0.91,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叶干物质含量(r=0.64,P=0.03)、纤维素(r=0.62,P=0.04)和锰含量(r=-0.63,P=0.04)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性碳、钾和钙含量相结合可以解释生态恢复树种凋落叶分解变异的98%;然而,凋落叶性状与土壤激发效应强度之间并没有显著相关性。从土壤养分归还角度考虑,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树种可以选择光皮梾木、海南椴、顶果木和降香黄檀等凋落叶分解较快的树种,以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和植被恢复;另一方面,从土壤碳固持角度来看,海南椴、任豆和割舌树等凋落叶输入会抑制土壤有机碳分解,从而有利于提高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碳封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自然丰度 C4土壤 凋落物性状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排放激发效应
下载PDF
土壤激发效应的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4
作者 秦文宽 冯继广 +2 位作者 胡云龙 张秋芳 朱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7-970,共14页
激发效应在全球土壤中广泛存在,但方向和强度具有极大的分异性。针对土壤激发效应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综述,总结目前较为认可的机制,包括底物优先利用、共代谢、养分挖掘和化学计量分解假说等。探究影响激发效应的方向和强度的生物和... 激发效应在全球土壤中广泛存在,但方向和强度具有极大的分异性。针对土壤激发效应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综述,总结目前较为认可的机制,包括底物优先利用、共代谢、养分挖掘和化学计量分解假说等。探究影响激发效应的方向和强度的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将其划分为外源有机物的性质、土壤理化特性、分解者和环境条件四大类。未来应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法,以便模拟真实环境下激发效应的发生过程,并重点关注土层、时间等的变化对激发效应强度和方向的影响,为改进土壤碳模型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发效应 机制 有机物 土壤 环境
下载PDF
作物根际激发效应:调控农田土壤碳动态及助力碳中和的关键因素
5
作者 郑维维 何超 杨京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89,共18页
土壤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碳输入及输出、矿化与固定的动态平衡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因素。根际激发效应(rhizosphere priming effect,RPE)是指活体植物的存在会显著影响植物-土壤系统碳动态,其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宏观尺度上的土壤-... 土壤碳是陆地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碳输入及输出、矿化与固定的动态平衡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因素。根际激发效应(rhizosphere priming effect,RPE)是指活体植物的存在会显著影响植物-土壤系统碳动态,其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宏观尺度上的土壤-大气碳动态。因此,作物RPE是调控农田土壤碳动态和碳中和的主导因子。本文通过文献回顾,首先阐述了农业实践过程中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作物RPE影响的研究现状;其次,归纳总结了当前作物RPE研究中的热点、难点,并分析其对土壤碳排放调控的意义,阐明了当前研究普遍存在案例特异性且缺乏普遍规律;最后,基于已有的研究提出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碳调控和管理优化的潜在策略,为农业实践中有目的地调控作物RPE,在田间、种植模式及区域尺度上提出可能的方案指明了方向。本文可为生态农业实践中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助力碳中和这一双赢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土壤系统 根际激发效应 土壤有机碳 粮食安全 碳中和
下载PDF
虫食叶凋落物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激发效应的影响
6
作者 娄肖寒 陈子亮 +1 位作者 应宇馨 胡亚林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2-500,共9页
植物叶凋落物输入是驱动土壤有机碳矿化的重要因子。以往有关凋落物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激发效应的研究大多以健康叶凋落物为主,而针对虫食叶凋落的物理、化学质量是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尚不清楚。以毛果青冈为研究对象,比较... 植物叶凋落物输入是驱动土壤有机碳矿化的重要因子。以往有关凋落物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激发效应的研究大多以健康叶凋落物为主,而针对虫食叶凋落的物理、化学质量是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尚不清楚。以毛果青冈为研究对象,比较未虫食(NHL)、虫食(HL)、机械打孔(MDL)叶凋落物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激发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添加凋落物处理(CK)相比,添加叶凋落物处理的土壤总CO_(2)释放累积量和土壤来源CO_(2)释放累积量均显著升高(P<0.05),呈正激发效应,激发效应为133.7%~169.8%。与NHL处理相比,HL处理的土壤总CO_(2)释放速率和释放累积量、凋落物来源CO_(2)释放速率和释放累积量均显著提高(P<0.05),但NHL、HL处理的土壤来源CO_(2)释放及激发效应差异不显著。与MDL处理相比,HL处理的土壤总CO_(2)释放速率和释放累积量、土壤来源CO_(2)释放速率和释放累积量、激发效应均显著降低(P<0.05),但二者凋落物来源CO_(2)释放差异不显著。虫食引起的叶凋落物物理破碎化和化学质量改变共同调控土壤不同来源CO_(2)释放,提高亚热带森林虫害保护,降低虫害食叶将有助于提高森林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食叶凋落物 破碎化 化学质量 激发效应
下载PDF
落叶与氮素添加对旱地樱桃果园土壤激发效应的影响
7
作者 王静 王弋博 +3 位作者 薛瑞芳 王丹丹 南文慧 王华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9-54,共6页
研究外源碳氮添加对旱地樱桃果园土壤激发效应的影响,为阐明落叶还田与氮肥对旱地果园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以15a生旱地樱桃果园不同深度土壤为供试材料,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方法(25℃培养80 d),将落叶(C),氮营养(N)... 研究外源碳氮添加对旱地樱桃果园土壤激发效应的影响,为阐明落叶还田与氮肥对旱地果园土壤有机碳矿化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以15a生旱地樱桃果园不同深度土壤为供试材料,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方法(25℃培养80 d),将落叶(C),氮营养(N)和落叶与氮素组合(C+N)加入表中深3个土层土壤,测量土壤CO_(2)释放量.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C和C+N添加显著促进了各土层土壤累积CO_(2)释放量,分别提高了2.59倍和2.37倍,产生正表观激发效应.C和C+N添加处理的深层土壤表观激发效应显著高于表层和中层土壤,PI指数分别可达2.05、1.83.N添加处理降低了各土层土壤累积CO_(2)释放量,为CK处理的83.75%.因此,在旱地樱桃果园中,落叶和氮素添加会产生激发效应,进而改变各层土壤原有机质的的矿化作用;深层土壤对落叶和氮素的添加更加敏感,能够产生更强的激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 氮素 土层 累积CO_(2)释放量 表观激发效应
下载PDF
水热炭施用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激发效应的影响
8
作者 杨双羽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4年第8期8-11,共4页
水热炭在土壤中的广泛应用对土壤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水热炭具有高矿化潜力,施用水热炭3~4个月的土壤中呼吸作用远大于未施用的土壤,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正激发效应强度下降,3~4个月后转为负激发,随后稳定在微弱的负激发效应上。尽管相关... 水热炭在土壤中的广泛应用对土壤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水热炭具有高矿化潜力,施用水热炭3~4个月的土壤中呼吸作用远大于未施用的土壤,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正激发效应强度下降,3~4个月后转为负激发,随后稳定在微弱的负激发效应上。尽管相关研究表明水热炭短期内可能会引起土壤有机碳分解的正激发效应,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可以得出水热炭整体上在土壤固碳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水热炭向土壤提供一个稳定的碳源;另一方面,其施用可促进土壤中植物源的有机碳输入,同时可增加微生物源的土壤有机碳输入,这是水热炭促进土壤有机碳库增加的重要途径。水热炭还可降低土壤原有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这证实了水热炭应用于土壤固碳的可能性。同时,水热炭的添加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潜在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炭 激发效应 土壤有机质 土壤固碳
下载PDF
围封对内蒙古大针茅草地土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王若梦 董宽虎 +3 位作者 何念鹏 朱剑兴 代景忠 施侃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622-3629,共8页
土壤呼吸及其控制机理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和激发效应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以长期围封的大针茅草地(Fenced grassland,FG)和自由放牧草地(Grazing grassland,GG)为对象,通过不同温度(5、10、15、20、25℃... 土壤呼吸及其控制机理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和激发效应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以长期围封的大针茅草地(Fenced grassland,FG)和自由放牧草地(Grazing grassland,GG)为对象,通过不同温度(5、10、15、20、25℃和30℃)和添加混合凋落物的室内培养途径,探讨了长期围封对草地碳矿化(或土壤微生物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和激发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42 d内,长期围封的大针茅草地的土壤碳矿化累积量高于自由放牧草地;土壤碳矿化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围封对大针茅草地土壤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不显著,Q10值介于1.1—1.9之间。添加混合凋落物使土壤碳矿化表现出了明显的激发效应,且自由放牧草地的激发效应高于长期封育草地;在培养的前7 d,土壤激发效应随着培养温度升高而增强,激发效应最高值达6.38;但在整个培养期(42 d)土壤激发效应15℃为最大。从长远角度看,中间温度更有利于土壤激发效应以及土壤碳矿化。在相同的有机物质输入状况下,长期围封大针茅草地的激发效应更低,可能是大针茅草地在长期围封状况下仍然具有碳固持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激发效应 碳矿化 土地利用方式 温度敏感性
下载PDF
外加碳、氮对土壤氮矿化、固定与激发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46
10
作者 吕殿青 张树兰 杨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3-229,共7页
本文利用14C和15N对中国生黄绵土(坡地黄绵土)、菜园黄绵土和瑞典耕作草甸土的土壤氮矿化、固定与激发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加碳、氮能促进土壤氮的矿化、固定与激发效应;促进作用的大小次序为外加NH4-15N大于外加NO3-15N,外加... 本文利用14C和15N对中国生黄绵土(坡地黄绵土)、菜园黄绵土和瑞典耕作草甸土的土壤氮矿化、固定与激发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加碳、氮能促进土壤氮的矿化、固定与激发效应;促进作用的大小次序为外加NH4-15N大于外加NO3-15N,外加葡萄糖+NH4-15N大于外加葡萄糖+NO3-15N,外加麦秸+NH4-15N大于外加麦秸+NO3-15N,外加葡萄糖+NH4-15N大于外加麦秸+NH4-15N,外加葡萄糖+NO3-15N大于外加麦秸+NO3-15N;低肥力土壤高于高肥力土壤。在本文中提出了土壤净矿化氮的激发效应、土壤生物固定氮激发效应和土壤总矿化氮的总激发效应的概念,认为土壤氮的总激发效应更能反映土壤氮激发效应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绵土 耕作草甸土 土壤氮激发效应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11
作者 陈春梅 谢祖彬 朱建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9-365,共7页
土壤有机C激发效应是加入外源物后土壤有机C周转短期的强烈变化。综合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外源物的加入可能加速土壤有机C的矿化,产生正激发效应;也可能减缓土壤有机C的矿化,产生负激发效应。激发效应的产生受输入外源物的数量和质量、... 土壤有机C激发效应是加入外源物后土壤有机C周转短期的强烈变化。综合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外源物的加入可能加速土壤有机C的矿化,产生正激发效应;也可能减缓土壤有机C的矿化,产生负激发效应。激发效应的产生受输入外源物的数量和质量、土壤本身的性质等因素影响,其产生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综合这些年来利用同位素(13C和14C)示踪技术进行的土壤有机C研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土壤有机C激发效应产生的驱动因子、机理及其定量化,并提出了有待研究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发效应 有机碳 驱动因子 机理 定量化
下载PDF
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碳排放的激发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2
作者 葛晓改 周本智 +2 位作者 肖文发 王小明 曹永慧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9-345,共7页
生物质炭因其特殊结构分解缓慢而长期固存在土壤中,在稳定有机碳库、增加碳库容量、保持土壤肥力、改变土壤质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生物质炭输入土壤团聚体结构、水分渗透性、养分吸附和微生物活性也发生改变,引起原位土壤有... 生物质炭因其特殊结构分解缓慢而长期固存在土壤中,在稳定有机碳库、增加碳库容量、保持土壤肥力、改变土壤质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生物质炭输入土壤团聚体结构、水分渗透性、养分吸附和微生物活性也发生改变,引起原位土壤有机碳周转改变的激发效应。文章综述了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环境、碳排放、生物质炭自身碳矿化的影响,对生物质炭-土壤互作产生的激发效应持久性、大小、方向和机制进行总结,即生物质炭输入后的正激发效应可能表现为生物质炭中可溶组分与微生物共代谢而促进生物质炭自身碳矿化;生物质炭添加引起的负激发效应可能表现为生物质炭诱发原位土壤有机碳更加稳定或生物质炭中易挥发有机物抑制原位土壤微生物活性而降低土壤碳排放。并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就生物质炭输入量、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植物的相互作用、生物质炭添加的风险预测和评估及开展长期研究的必要性等问题进行展望,以期为生态系统长期碳吸存研究奠定基础,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选择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碳 激发效应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拔节期复水对苗期受旱冬小麦的激发效应 被引量:19
13
作者 陈晓远 罗远培 李韵珠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3-28,共6页
拔节期恢复供水可使苗期受旱程度不同的冬小麦的株高、分蘖数、叶片数、叶面积、以及干物重等方面都超过相应干旱对照,表现出明显的补偿效应。同时,各复水处理与对照相比,分配到冠部的干物质比例均增加,R/S下降。中度水分胁迫后充... 拔节期恢复供水可使苗期受旱程度不同的冬小麦的株高、分蘖数、叶片数、叶面积、以及干物重等方面都超过相应干旱对照,表现出明显的补偿效应。同时,各复水处理与对照相比,分配到冠部的干物质比例均增加,R/S下降。中度水分胁迫后充分供水的处理,可以在产量和生物量等方面接近或超出一直充分供水的对照,并获得较高的产量,不失为一种理想的供水方式。根据6种供水条件下产量、耗水量和WUE的变化结果,可分为5个类型;高产高耗水型、高产节水型、较高产节水型、中产高节水型、低产节水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节期 复水 苗期受旱 冬小麦 激发效应 补偿效应
下载PDF
酸性和碱性土壤中芒草生物质炭激发效应的特征与差异 被引量:11
14
作者 罗煜 赵小蓉 +3 位作者 李贵桐 赵立欣 孟海波 林启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0-95,共6页
生物质炭是高度芳构化物质,具有极强的物理、化学、生物稳定性,被视为极具潜力的碳封存措施之一。然而,生物质炭施入土壤后,可能会加速土壤有机碳矿化,即产生激发效应。根据δ13C分析原理,向长期种植C3植物、pH为3.70和7.60的两种土壤中... 生物质炭是高度芳构化物质,具有极强的物理、化学、生物稳定性,被视为极具潜力的碳封存措施之一。然而,生物质炭施入土壤后,可能会加速土壤有机碳矿化,即产生激发效应。根据δ13C分析原理,向长期种植C3植物、pH为3.70和7.60的两种土壤中,分别加入利用C4植物芒草在350℃(BC350)和700℃(BC700)制成的生物质炭,室内培养180d,定期采样测定CO2和δ13C,以期证实并定量测定生物质炭的激发效应。结果表明,加入生物质炭的土壤,尤其是加入低温生物质炭(BC350)的土壤,有机质矿化明显加快,即产生明显的正激发效应,酸性和碱性土壤的激发效应分别为CO2-C 250和319 mg kg-1。此外,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角度,探究生物质炭激发效应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草生物质炭 Δ^13C 土壤 激发效应
下载PDF
外源有机物与温度耦合作用对红松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立新 李刚 +5 位作者 刘云超 段文标 孙双红 李帆帆 李少博 毛弘宇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97-804,共8页
[目的]探讨添加不同比例外源有机物与温度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期进一步认识二者与土壤有机碳的生态联系。[方法]将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混交林试验样地内收集的红松枯叶、椴树和枫桦枯叶(阔叶枯叶)作为外源有机物,通... [目的]探讨添加不同比例外源有机物与温度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期进一步认识二者与土壤有机碳的生态联系。[方法]将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阔叶混交林试验样地内收集的红松枯叶、椴树和枫桦枯叶(阔叶枯叶)作为外源有机物,通过实验室培养法,在恒温箱内模拟了红松枯叶和不同添加比例的阔叶枯叶在不同培养温度(25、30、35℃)和培养时间(5、10、20、35、60、90 d)的矿化过程,利用碱液吸收法测定了不同处理土壤CO_2的释放量,计算了其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分析了其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结果]培养温度为25、35℃时,混合添加阔叶枯叶的激发效应优于红松枯叶的激发效应。培养温度为30℃时,添加红松枯叶的激发效应优于阔叶枯叶的激发效应。3个培养温度下,添加枯叶对土壤矿化过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培养温度为30℃时,添加外源有机物对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最优。[结论]红松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受添加外源有机物的种类、培养温度以及培养时间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激发效应 枯叶 温度 耦合作用
下载PDF
可溶性有机质输入对杉木人工林表层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 被引量:17
16
作者 张政 蔡小真 +1 位作者 唐偲頔 郭剑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660-7667,共8页
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生态系统主要的可移动碳库及重要的养分库,它对森林土壤碳吸存的影响已引起高度关注,但DOM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及机制仍不清楚。通过室内为期36 h的短期培养实验,利用^(13)C稳定同... 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生态系统主要的可移动碳库及重要的养分库,它对森林土壤碳吸存的影响已引起高度关注,但DOM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及机制仍不清楚。通过室内为期36 h的短期培养实验,利用^(13)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究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凋落叶DOM、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凋落叶DOM、杉木死根DOM、米槠死根DOM输入对11年生杉木人工林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以期揭示DOM在森林碳循环中的作用,对于完善森林碳循环模型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13)C标记区分不同来源CO_2后发现添加米槠凋落叶DOM和杉木凋落叶DOM处理中来自DOM的CO_2排放速率前期迅速升高,至12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第2小时的8.0和3.4倍,之后下降,第12小时分别为第36小时的4.6和7.0倍;来自土壤有机碳的CO_2排放速率同样在第12小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同时间点对照的10.1倍和6.3倍。对不同来源CO_2累积排放量进行区分发现,土壤添加凋落叶DOM后来自DOM的CO_2累积排放量显著大于添加死根DOM的(P<0.01),其中来自米槠凋落叶DOM的CO_2累积排放量显著大于来自杉木凋落叶DOM的(P<0.05),这与添加不同来源DOM中D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不同DOM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强度不同,培养36h期间添加凋落叶DOM后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强度始终高于添加死根DOM的。添加米槠凋落叶DOM、杉木凋落叶DOM、米槠死根DOM、杉木死根DOM所引起的激发效应都在第5小时达到峰值,第36小时时添加杉木死根DOM出现负激发效应。可见,添加不同来源DOM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产生了不同的激发效应,这除了与不同来源DOM性质有关外,还可能与DOM添加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有关。有关DOM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微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 可溶性有机质 凋落叶 死根 激发效应
下载PDF
外加碳、氮对黄绵土有机质矿化与激发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吕殿青 张树兰 杨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3-429,共7页
应用14C标记的葡萄糖和麦秸,15N标记的(NH4)2SO4和Ca(NO3)2对生黄绵土、菜园黄绵土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与激发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加有机质,特别是外加易分解的葡萄糖,和外加氮源,特别是外加(NH4)2SO4,对两种黄绵土土壤的有机质矿... 应用14C标记的葡萄糖和麦秸,15N标记的(NH4)2SO4和Ca(NO3)2对生黄绵土、菜园黄绵土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与激发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加有机质,特别是外加易分解的葡萄糖,和外加氮源,特别是外加(NH4)2SO4,对两种黄绵土土壤的有机质矿化与激发效应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土壤有机质的矿化是高肥力菜园黄绵土高于低肥力生黄绵土,而有机质矿化的激发效应却是低肥力生黄绵土高于高肥力菜园黄绵土。外加有机质与外加N同时施入土壤时,外加N对外加有机质的矿化与激发效应同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发现外加有机质与外加N在促进土壤有机质矿化与激发效应过程中表现出正交互作用。激发效应对土壤肥力的更新和培养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碳 标记氮 黄绵土 有机质矿化 激发效应
下载PDF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根际激发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袁红朝 王久荣 +4 位作者 刘守龙 祝贞科 葛体达 陈珊 吴金水 《同位素》 CAS 2018年第1期57-63,共7页
根际激发效应促进了碳氮元素在生态系统植物-土壤-微生物间的流转,维持着生态系统各组分间的养分平衡,并在土壤有机碳动态和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稳定碳同位素作为一种天然的示踪剂,随着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在土壤碳循环... 根际激发效应促进了碳氮元素在生态系统植物-土壤-微生物间的流转,维持着生态系统各组分间的养分平衡,并在土壤有机碳动态和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稳定碳同位素作为一种天然的示踪剂,随着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采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能够有效量化植物对土壤有机质分解激发效应的方向和强度,揭示土壤根际激发效应的发生机制。本文对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根际激发效应的强度、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并对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根际激发效应中的研究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碳同位素 激发效应 土壤有机质 根际微生物 发生机制
下载PDF
淹水培养条件下铵态氮肥对土壤氮素的激发效应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李世清 李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1-367,共7页
应用淹水培养方法 ,研究了铵态氮肥对土壤氮素的激发效应。结果表明 ,肥料和培养期间矿化出的铵态氮不可避免地会被粘土矿物固定。因此 ,在测定激发效应时 ,只有考虑这一部分氮素 ,才能获得可靠结果。土壤中有机物料不同 ,氮肥的激发效... 应用淹水培养方法 ,研究了铵态氮肥对土壤氮素的激发效应。结果表明 ,肥料和培养期间矿化出的铵态氮不可避免地会被粘土矿物固定。因此 ,在测定激发效应时 ,只有考虑这一部分氮素 ,才能获得可靠结果。土壤中有机物料不同 ,氮肥的激发效应不同。土壤中有机物料C/N比值低时 ,氮肥会表现出正激发效应 ,反之则为负激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铵态氮肥 淹水培养 土壤 氮素 激发效应
下载PDF
养分化学计量比对稻田土壤葡萄糖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汤珍珠 祝贞科 +6 位作者 沈冰洁 胡亚军 王娟 庞静 童成立 葛体达 吴金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6-254,共9页
选择13C-葡萄糖作为稻田土壤典型易利用态外源有机碳,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C/N/P/S计量比条件下,葡萄糖分解矿化的动态规律及其激发效应。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中葡萄糖-碳(C)快速矿化,60 d培养实验后,有65.5%~74.6%的葡萄糖-C矿化。... 选择13C-葡萄糖作为稻田土壤典型易利用态外源有机碳,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C/N/P/S计量比条件下,葡萄糖分解矿化的动态规律及其激发效应。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中葡萄糖-碳(C)快速矿化,60 d培养实验后,有65.5%~74.6%的葡萄糖-C矿化。养分元素的添加使土壤中葡萄糖-C快速转化碳库的比例逐渐由58%增加至65%,从而使葡萄糖-C矿化率提高了3.9%~12.5%,养分元素的添加量与葡萄糖-C快速转化碳库的比例和矿化率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63,p<0.05;R2=0.83,p<0.05)。葡萄糖-C矿化过程中,导致稻田土壤碳的累积负激发效应为-370^-570 mg kg-1,养分元素添加比例越大,其负激发效应越强,二者呈显著的负相关性(R2=0.66,p<0.05)。研究表明,稻田土壤中易利用态碳的矿化受C/N/P/S元素计量比的影响,高比例养分元素的添加,促进土壤中易利用态碳的矿化,抑制土壤原有有机质的分解,增强负激发效应。本研究可为深入了解稻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实现农田土壤肥力提升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 有机碳矿化 激发效应 养分元素计量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