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灵山1936年6(3/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新发现 被引量:7
1
作者 李细光 李冰溯 +5 位作者 潘黎黎 聂冠军 吴教兵 陆俊宏 严小敏 李志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89-698,共10页
1936年4月1日广西灵山发生6(3/4)级地震(灵山地震),为华南沿海地震带内陆地区自有地震记载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目前为止,未见与该地震有关的地表破裂报道和研究。在防城-灵山断裂带NE段寨圩断裂高塘—夏塘—六蒙、蕉根坪—合口等地新发... 1936年4月1日广西灵山发生6(3/4)级地震(灵山地震),为华南沿海地震带内陆地区自有地震记载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目前为止,未见与该地震有关的地表破裂报道和研究。在防城-灵山断裂带NE段寨圩断裂高塘—夏塘—六蒙、蕉根坪—合口等地新发现至今依然保留完好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在华南中强震构造区尚属首次。野外调查表明,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全长约12.5km,在罗阳山前总体呈NE向展布,主要表现为地震陡坎、张裂缝、右旋错移冲沟水系等,地表破裂特征及断错地貌情况显示出该地震地表破裂性质为右旋走滑兼正断。探槽揭露该断裂至少存在3次地震事件,其中2次为古地震事件,最新1次为灵山6(3/4)级地震。这次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发现,对灵山地震发震构造的探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山6(3/4)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 防城-灵山断裂 寨圩断裂 探槽
下载PDF
广西灵山1936年6 3/4级地震地表破裂类型与位错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李细光 潘黎黎 +4 位作者 李冰溯 聂冠军 吴教兵 陆俊宏 严小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04-916,共13页
1936年灵山6?级地震是迄今为止有记载以来在华南陆地发生的最大地震,其产生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尚没有系统的研究。通过野外系统地质地貌调查及位错测量,发现1936年灵山6?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主要由东西2支组成,平面上呈斜列式展布于灵山断... 1936年灵山6?级地震是迄今为止有记载以来在华南陆地发生的最大地震,其产生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尚没有系统的研究。通过野外系统地质地貌调查及位错测量,发现1936年灵山6?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主要由东西2支组成,平面上呈斜列式展布于灵山断裂北段,全长约12.5km,走向N55°~60°E。西支在高塘—夏塘—六蒙一带断续出露,长9.4km,水平位错0.54~2.9m,垂直位错0.23~1.02m;东支出露在蕉根坪—合口一带,长3.1km,水平位错0.36~1.3m,垂直位错0.15~0.57m。最大水平位移量2.9m,最大垂直位移量1.02m。地表破裂类型主要有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震裂缝、地震崩积楔、地震滑坡、砂土液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位移 灵山6 3/4地震 地表破裂 地表破裂类型
下载PDF
1936年甘肃康乐6(3/4)级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波 何文贵 +3 位作者 方良好 庞炜 赵泽贤 刘兴旺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2-271,333,共10页
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和野外考察,发现1936年甘肃康乐6^3/4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14 km,走向NWW,主要由3小段(西段、中段和东段)呈右阶排列而成。地表破裂主要有地震陡坎、地裂缝等。西段长3.7 km,有新鲜的崩塌堆积;中段长4.4 km,有大规模... 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和野外考察,发现1936年甘肃康乐6^3/4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14 km,走向NWW,主要由3小段(西段、中段和东段)呈右阶排列而成。地表破裂主要有地震陡坎、地裂缝等。西段长3.7 km,有新鲜的崩塌堆积;中段长4.4 km,有大规模的基岩崩塌,同震左旋位移和垂直位移分别为2.5 m和0.6 m;东段长约6 km,同震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分别为1.5 m和0.3 m。同震变形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最大地表垂直位错量(0.6 m)仅为水平位错量(2.5 m)的(1/4)。1936年康乐地震时崩落的岩块上零星生长着最大直径仅20-30 mm的丽石黄衣,部分无地衣生长,此次地震由围子山—大夏河断裂向东扩张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破裂带 1936年康乐6^3/4地震 同震位移 基岩崩塌
下载PDF
1911年2月1日福建德化4(3/4)级地震的考证及同年2月6日江西九江5级地震的质疑 被引量:1
4
作者 林松建 郑剑华 +2 位作者 陈为伟 张颖 郑潮辉 《震灾防御技术》 2012年第2期180-183,共4页
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和考证,认为1911年2月1日福建德化县城关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震中烈度Ⅵ度,震级344。同时分析了《时报》宣统三年正月二十九日第3页刊载的地震事件可能是指福建省德化县城关地震,而不是江西省九江发生的地震事件... 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和考证,认为1911年2月1日福建德化县城关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震中烈度Ⅵ度,震级344。同时分析了《时报》宣统三年正月二十九日第3页刊载的地震事件可能是指福建省德化县城关地震,而不是江西省九江发生的地震事件,因此对同年2月6日江西九江5级地震存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1911年2月1日德化4 3/4地震 福建德化 考证
下载PDF
1936年广西灵山63/4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数据库建设
5
作者 潘黎黎 李细光 《华南地震》 2021年第1期50-59,共10页
1936年广西灵山63/4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数据库是一个集合资料收集预备阶段、野外探测阶段以及室内分析与制图阶段的所有资料和成果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12个专题库和1个专业库,涵盖了针对灵山地震区内开展的地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 1936年广西灵山63/4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数据库是一个集合资料收集预备阶段、野外探测阶段以及室内分析与制图阶段的所有资料和成果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12个专题库和1个专业库,涵盖了针对灵山地震区内开展的地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深部和浅层)、槽探、断层活动性鉴定、地质填图、遥感影像解译、深浅构造耦合关系研究、地层年代学测试、地震危险性评价等工作的所有原始资料和成果内容。从数据库设计、数据入库、数据质量检测、专业数据库集成以及数据库中数据符号化制图等方面对灵山地震发震构造研究数据库建设进行了简要介绍,可供其他城市活断层探测及相关研究的数据库建设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6灵山63/4地震 活断层数据库 专题数据库 专业数据库 数据入库
下载PDF
2013年11月23日山东莱州4.6级地震序列初步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斌 白相东 刘晨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46-52,共7页
2013年11月23日山东省莱州市发生Ms4.6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沂沭断裂带东侧。该地震序列类型为主余型,但是地震序列的h值小于1。根据地震的等震线长轴、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发震断层呈NE向。该地震打破了华北地区6个月的ML4级... 2013年11月23日山东省莱州市发生Ms4.6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沂沭断裂带东侧。该地震序列类型为主余型,但是地震序列的h值小于1。根据地震的等震线长轴、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发震断层呈NE向。该地震打破了华北地区6个月的ML4级地震平静,可能预示着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复苏,拉开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序幕,对华北地区6级地震具有指示意义。此外,该地震是1995年苍山Ms5.2级地震后,山东内陆地区发生的最大地震,引起了广泛的政府和社会关注,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地震 沂沭带 H值 震源机制解 4地震异常平静 华北地区6地震
下载PDF
1815年平陆6(3/4)级地震两种地震烈度对比研究以及震源地现今地震环境浅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韩晓飞 董斌 +1 位作者 史双双 张龙飞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6年第2期241-244,共4页
分析现今地震烈度时通常会与同一个构造带的同震级历史地震烈度做对比分析,用于指导地震救灾救援,但这样精度不够,为了能实时准确模拟受灾情况,利用强震记录获得地震动衰减关系,并利用该衰减关系反演出已发生地震的烈度分布图。尽管现... 分析现今地震烈度时通常会与同一个构造带的同震级历史地震烈度做对比分析,用于指导地震救灾救援,但这样精度不够,为了能实时准确模拟受灾情况,利用强震记录获得地震动衰减关系,并利用该衰减关系反演出已发生地震的烈度分布图。尽管现今反演地震烈度广泛应用于地震救灾救援,但通过本研究发现,由于模型与实际地震波传播介质差异大,使得烈度圈过于理想,会忽略掉地层层序的差异性。同时通过研究地震地质背景,认识判断发震断裂,为未来地震趋势分析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15年平陆6(3/4)地震 历史地震影响烈度 现今反演地震烈度 地震环境
下载PDF
广西灵山1936年6■级地震震中第四系地层研究
8
作者 潘黎黎 李细光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7-154,共8页
采用地质调查、地层剖面测量、地层横向或纵向对比等方法,对广西灵山县平山镇东南1936年灵山63/4级地震震中区第四系地层进行了研究。对该区域第四系地层初步划分出13个层级单元,沉积类型主要为冲积层和洪冲积层,其中冲积层包含5个层级... 采用地质调查、地层剖面测量、地层横向或纵向对比等方法,对广西灵山县平山镇东南1936年灵山63/4级地震震中区第四系地层进行了研究。对该区域第四系地层初步划分出13个层级单元,沉积类型主要为冲积层和洪冲积层,其中冲积层包含5个层级单元,沿夏塘至灵东水库河流两岸发育,由河流的河漫滩、Ⅰ、Ⅱ、Ⅲ、Ⅳ级阶地构成,时代为中更新世—全新世;洪冲积层包含8个层级单元,发育在高垌—高塘一带的罗阳山西北麓上,时代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山63/4地震 第四系地层 桂平组 望高组 白沙组
下载PDF
全球大地震及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2003年1~3月) 被引量:1
9
作者 冯浩 高艳玲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7-138,共2页
关键词 世界 地震预报 地震观测 4以上地震 2003年1-3 中国 统计资料
下载PDF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几次Ms6级地震前Ms4级地震活动的异常特征
10
作者 薛丁 《高原地震》 2013年第1期10-14,共5页
简要地分析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断陷盆地构造和历史地震分布特征,界定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范围,以此范围选取了Ms4级地震资料。对比研宄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几次Ms6级震例前Ms4级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特点,研究结果显... 简要地分析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断陷盆地构造和历史地震分布特征,界定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范围,以此范围选取了Ms4级地震资料。对比研宄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几次Ms6级震例前Ms4级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特点,研究结果显示:Ms4级地震活动在6级地震前时间上出现活跃—平静—打破平静的异常特征,空间上6级地震发生在4级地震活跃地区或4级地震的平静地区。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几次Ms6级震例前Ms4级地震显著活跃的震兆意义和需讨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 周缘范围界定 Ms6地震 Ms4地震 震兆意义
下载PDF
用CAP方法反演2010年6月5日山西阳曲M_S4.6地震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9
11
作者 宋美琴 李华玥 +3 位作者 韩立波 李丽 王秀文 梁向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92-697,共6页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0年6月5日阳曲MS4.6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震级MW为4.5,节面I走向213°、倾角47°、滑动角-161°,节面II走向109°,倾角76°,滑动角-44°,属于倾滑型;精确定位显示震中处于石岭关隆起区,CAP...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0年6月5日阳曲MS4.6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震级MW为4.5,节面I走向213°、倾角47°、滑动角-161°,节面II走向109°,倾角76°,滑动角-44°,属于倾滑型;精确定位显示震中处于石岭关隆起区,CAP反演和精定位结果推断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7~20km。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与震中附近的山根底断裂和系舟山西麓断裂产状存在差异,这两条断裂不是阳曲地震的发震断裂,由于现场野外地质考察未发现地表断裂,不排除本次地震为隐伏断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曲4 6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震源深度 发震断裂
下载PDF
云南地区4级地震频度异常特征与强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兰兰 刘丽芳 《内陆地震》 2004年第4期359-364,共6页
对云南地区18次MS≥6强震事件前中、小地震活动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这些地震发生前1—3年近场区2°×2°范围内4级地震频度基本上出现了显著增强现象,可以用4级地震年累计频度进行定量描述。通过全时空的扫描,确定年累计... 对云南地区18次MS≥6强震事件前中、小地震活动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在这些地震发生前1—3年近场区2°×2°范围内4级地震频度基本上出现了显著增强现象,可以用4级地震年累计频度进行定量描述。通过全时空的扫描,确定年累计频度N≥4为异常阈值,该指标通过了置信度97.5%的R值内符检验。并用调整单元对强震附近4级地震活动增强现象给予了物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地震 近场区 4地震频度异常 云南
下载PDF
新疆精河6.6级地震周边地区密度构造、均衡异常以及岩石圈挠曲机理 被引量:7
13
作者 付广裕 王振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21-2229,共9页
依据EIGEN-6C4重力模型和ETOPO1高程模型数据,围绕新疆精河6.6级地震展开岩石圈均衡与挠曲机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震中附近的布格与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分别为-221和-92mGal(10^-5 m·s^-2),震中位于重力异常高梯度带上;(2)震中周... 依据EIGEN-6C4重力模型和ETOPO1高程模型数据,围绕新疆精河6.6级地震展开岩石圈均衡与挠曲机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震中附近的布格与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分别为-221和-92mGal(10^-5 m·s^-2),震中位于重力异常高梯度带上;(2)震中周边地区地壳厚度约为50km,密度结构总体变化平缓,东西方向地壳厚度变化较小,但自南向北地壳厚度逐渐变薄,精河6.6级地震初始破裂发生在上中地壳分界面附近;(3)震中附近岩石圈承载的垂向构造应力为20MPa左右,震中位于岩石圈垂向构造应力极大值附近的高梯度带上;(4)地震周边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最优解为26km,加载比最优解为F1=1,F2=F3=0,表明该区域岩石圈相对坚硬,且导致岩石圈变形的初始加载全部来自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河6.6地震 EIGEN-6C4重力模型 布格重力异常 岩石圈垂向构造应力场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下载PDF
2,4,6-三硝基-1,3,5-三羟基苯的新制备方法
14
作者 张行程 张智博 +2 位作者 骆晓雨 胡文祥 周秋菊 《合成化学》 CAS 2022年第12期959-964,共6页
为降低2,4,6-三硝基-1,3,5-三羟基苯(TNPG)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并探究其高效且低污染的规模化生产工艺,本文以3,5-二甲氧基氟苯为原料,通过硝酸钾-浓硫酸组成的硝化体系进行硝化。在冰水淬灭硝化反应时氟原子被水解,得到中间体... 为降低2,4,6-三硝基-1,3,5-三羟基苯(TNPG)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并探究其高效且低污染的规模化生产工艺,本文以3,5-二甲氧基氟苯为原料,通过硝酸钾-浓硫酸组成的硝化体系进行硝化。在冰水淬灭硝化反应时氟原子被水解,得到中间体3,5-二甲氧基-2,4,6-三硝基苯酚(2),用冰乙酸溶解中间体2,再用氢溴酸脱甲基得到目标化合物TNPG,总收率96.13%。对该反应进行公斤级规模放大,发现重现性较好。采用核磁共振(NMR)、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XRD)和元素分析(EA)等方法对TNPG进行结构表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和热重(TG)方法研究TNPG的热分解过程,结果表明:TNPG在157.11℃出现吸热峰,在171.60℃和191.63℃处出现放热峰。该合成方法简洁且收率较高,在温度为-173.15℃时,6TNPG·4H_(2)O单晶密度为1.9389 g/cm^(3),属trigonal晶系,P-3c1空间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2 4 6-三硝基-1 3 5-三羟基苯 公斤放大 3 5-二甲氧基氟苯 绿色合成
下载PDF
广西灵山断裂北段古地震事件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细光 潘黎黎 +5 位作者 李冰溯 聂冠军 吴教兵 陆俊宏 黎峻良 严小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68-275,共8页
目前国内古地震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西部、华北等强震构造区,华南大陆因地处中强地震构造区,很少发生7.0级以上地震,古地震遗迹少。同时华南大陆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人类改造活动频繁,古地震遗迹难以保存,鲜有与古地震研究相关的报道,广... 目前国内古地震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西部、华北等强震构造区,华南大陆因地处中强地震构造区,很少发生7.0级以上地震,古地震遗迹少。同时华南大陆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人类改造活动频繁,古地震遗迹难以保存,鲜有与古地震研究相关的报道,广西灵山震区的古地震研究弥补了华南大陆古地震研究少的缺陷。本文采用槽探、地表破裂带分析及测年等方法,揭露了在广西灵山断裂北段曾发生至少4次地震事件,其中3次古地震事件,1次历史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距今约>36 300、25 000、13 090、80a(最后者即1936年6^(3/4)级地震),4次地震事件强度有逐渐减弱的趋势。该4次地震事件的平均重复间隔约12 073a,比中国西部、华北等地的一些古地震复发间隔长,主要原因在于灵山震区构造活动强度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古地震 灵山断裂 灵山地震 灵山M_S6^(3/4)地震 地震重复间隔 地震强度
下载PDF
四川康定6.3级地震建筑物震害特点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闫培雷 孙柏涛 +1 位作者 陈相兆 胡寒冰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250-254,共5页
对四川康定"11. 22"6. 3级地震中17个调查点的208栋各类建筑物的现场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设防多层砌体结构、藏式石木结构民居、藏式木结构民居和穿斗木结构民居的构造特点、震害特点,... 对四川康定"11. 22"6. 3级地震中17个调查点的208栋各类建筑物的现场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设防多层砌体结构、藏式石木结构民居、藏式木结构民居和穿斗木结构民居的构造特点、震害特点,并分析了其破坏原因。由于康定县境内既存在大量按照9度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物,又存在大量未经正规抗震设防的藏式和汉式风格民居建筑,因此总结按照9度进行抗震设防的建筑物的震害特征,对评价我国抗震规范相关条款的合理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同时对于量大面广的未经正规抗震设防的藏式和汉式民居建筑,分析其构造和震害特点,给出震后重建建议,对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民居的抗震能力和维护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定6. 3地震 建筑物震害 震害特点 抗震构造 藏族民居
原文传递
基于逐像元方法的2010年花莲地震前热异常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2-46,141,共5页
使用NCEP提供的气象同化资料,基于逐像元方法分析了2010年2月7日花莲地震前后两个月的地表等压面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震前5天在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移动的前端出现了孤立分布的高温区域,且随着地震的临近,向冲绳海槽和琉球海沟之... 使用NCEP提供的气象同化资料,基于逐像元方法分析了2010年2月7日花莲地震前后两个月的地表等压面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震前5天在菲律宾板块向欧亚板块移动的前端出现了孤立分布的高温区域,且随着地震的临近,向冲绳海槽和琉球海沟之间的海域移动,增温幅度最高达6℃。此结果与现有的地震热异常时空分布规律一致,表明逐像元方法不仅适用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内陆地震,在有海岛分布的海洋地震也同样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逐像元 2010年花莲6 3地震 地震热异常
下载PDF
安徽淮南地区明龙山-上窑断裂第四纪活动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方良好 疏鹏 +2 位作者 路硕 郑颖平 林承灏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9-479,共11页
明龙山-上窑断裂是一条逆走滑性质的第四纪活动断裂,长约68km,走向300°—315°。本文在卫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确定了该断裂的几何展布和分段特征,初步将断裂分为明龙山、上窑、凤阳山3条次级断裂段。通过对断裂... 明龙山-上窑断裂是一条逆走滑性质的第四纪活动断裂,长约68km,走向300°—315°。本文在卫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确定了该断裂的几何展布和分段特征,初步将断裂分为明龙山、上窑、凤阳山3条次级断裂段。通过对断裂经过处的采石场进行详细追索,我们对典型断层剖面进行了描述并采集了断层泥ESR样品,得到的测年结果为(243±24)ka和(126±15)ka,由于淮南地区是典型的中等强度地震活动区,断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度较弱,这些测年结果虽不能代表断层最后一次微弱活动的时代,但可以确定断层最后一次强烈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结合前人对1831年凤台MS 6?级地震极震区位置、等震线形态研究及本文对极震区附近断裂展布和活动性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明龙山-上窑断裂为本次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性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地区 明龙山-上窑断裂 1831年凤台6 1/4地震 发震构造
下载PDF
洞庭湖盆地中强震不对称分布与地球动力学机制
19
作者 赵峥 杨攀新 +1 位作者 熊仁伟 胡朝忠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9-99,共11页
洞庭湖盆地为扬子块体内部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区域,湖南省有历史记载以来最大地震1631年常德6%级地震震中位于盆地的西缘,中强震也多分布于该区域,然而现今沉积中心盆地东部却无中强震记录.前人对盆地及发震构造研究均认为该区强震受盆地... 洞庭湖盆地为扬子块体内部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区域,湖南省有历史记载以来最大地震1631年常德6%级地震震中位于盆地的西缘,中强震也多分布于该区域,然而现今沉积中心盆地东部却无中强震记录.前人对盆地及发震构造研究均认为该区强震受盆地凹陷正断裂控制,且主要由拉张应力所致,但这一认识很难解释中强震不对称分布现象.基于近期开展的地质调查和第四纪沉积研究的最新成果,并结合低温热年代学、地球物理探测及应力场研究的最新认识,以及盆地及周边地貌研究,综合分析得出盆地中强地震分布不对称性原因:新生代以来,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后撤,盆地区域深部地幔隆升及热作用衰减,盆地拉张作用也相应减弱,而新近纪以来盆地西侧受青藏高原向东运动的影响,四川盆地沉积盖层向东持续推挤,扬子地台西部结晶基底之上的沉积盖层受挤压作用影响,盆地西缘明显抬升,沉积中心向东迁移,挤压作用也可能是该区域地震发生的主要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盆地 构造地貌 1631年常德6_(3/4)地震 凹陷盆地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利用小波分析研究河西地区地壳垂直形变特征
20
作者 何海超 刘瑞春 《高原地震》 2014年第1期14-17,共4页
利用小波分析对河西地区1971—1979、1979—1983年的地壳垂直形变场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三阶以内的小波分解结果与地质构造走向基本一致,说明河西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短波主要反应的是断层活动;四阶小波变换结果为地壳垂直形变的低频部分... 利用小波分析对河西地区1971—1979、1979—1983年的地壳垂直形变场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三阶以内的小波分解结果与地质构造走向基本一致,说明河西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短波主要反应的是断层活动;四阶小波变换结果为地壳垂直形变的低频部分,反映的是大区域地质构造运动所引起的地壳垂直形变。1971—1979年,门源南部的地壳垂直运动相对剧烈,而到了1979—1983年,门源地区地壳垂直运动主要活动区域由门源南部地区转移到门源附近区域,这可能与门源6.4级地震孕育的区域构造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析 河西地区 地壳垂直形变 门源6 4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