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葫芦岛地区海陆风及热内边界层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玉彻 王连仲 +3 位作者 赵凡 杨森 杨洪斌 邹旭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7-93,共7页
根据2007年辽宁葫芦岛气象站资料分析了葫芦岛地区海陆风变化特征,并用MM5v3模式模拟了典型日的海陆风风场变化和热内边界层位温场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海风和陆风出现的频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陆风较多,春夏海风较多,春季、秋季... 根据2007年辽宁葫芦岛气象站资料分析了葫芦岛地区海陆风变化特征,并用MM5v3模式模拟了典型日的海陆风风场变化和热内边界层位温场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海风和陆风出现的频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陆风较多,春夏海风较多,春季、秋季易形成海陆风;海风起止时间夏季长冬季短,陆风起止时间秋冬季较夏季长;典型海陆风日中,海风造成陆地湿度变大,海风风速大于陆风风速;通过海风的数值模拟,海风由生成到成熟海岸吹向内陆其厚度可增厚到2 000 m以上,伸向内陆距离可到40 km;热内边界层向内陆呈舌状分布,海岸边界层高度在200-300 m之间,抛物面高度随着向内陆延伸的距离增加而升高。热内边界层最高达1 8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风 陆风 海陆风 风场 热内边界层
下载PDF
辽东半岛西岸海陆风及热内边界层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殷达中 刘万军 李佣佐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8-11,共4页
应用1993年在辽东半岛西岸进行的现场观测试验资料,对该地出现海陆风及热内边界层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该地海陆风在各个月份出现的频率、海风起止时间、海风伸向内陆的距离等,同时还得到了热内边界层的高度随离海岸距离改变的... 应用1993年在辽东半岛西岸进行的现场观测试验资料,对该地出现海陆风及热内边界层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该地海陆风在各个月份出现的频率、海风起止时间、海风伸向内陆的距离等,同时还得到了热内边界层的高度随离海岸距离改变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半岛 海陆风 热内边界层 观测研究
下载PDF
山东石岛湾核电厂址热内边界层观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康凌 蔡旭晖 +3 位作者 张宏昇 张敏 王志远 陈家宜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5-69,共5页
利用2007年夏末(8月21日~9月11日)在山东石岛湾地区进行的3测站联合低空探测资料,分析各站逐时次的热内边界层高度。结合近地面流动和反向轨迹分析方法判断单次探测资料代表的上风风程(fetch),以估算空气从海面进入陆地后到达观测点的... 利用2007年夏末(8月21日~9月11日)在山东石岛湾地区进行的3测站联合低空探测资料,分析各站逐时次的热内边界层高度。结合近地面流动和反向轨迹分析方法判断单次探测资料代表的上风风程(fetch),以估算空气从海面进入陆地后到达观测点的行进距离。统计3个测站的资料获得当地热内边界层随深入陆地距离的变化,并归纳出经验关系。结果表明,当地热内边界层高度偏大,但变化趋势基本符合距离的1/2次方律,与前人的理论和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内边界层 反向轨迹 低空探测 核电厂
下载PDF
辽东湾东海岸地区热内边界层特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洪斌 刘万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42-43,共2页
利用辽东湾东海岸三个低空探测点的实测资料计算了各低空探测点的热内边界层平均高度,并将观测值与用经验公式得到的估算值进行了比较,给出了可用于这一地区的计算公式。
关键词 热内边界层 低空探测 污染气象 辽东湾 海岸
下载PDF
大连金州地区海陆风及热内边界层研究
5
作者 刘玉彻 王连仲 +1 位作者 杨洪斌 邹旭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79-82,87,共5页
根据大连金州2009年常规气象站资料分析大连金州地区海陆风变化特征,并用MM5V3模式模拟典型日的海陆风风场变化和热内边界层位温场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海风和陆风出现的频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陆风较多,春夏海风较多,春季、冬季易... 根据大连金州2009年常规气象站资料分析大连金州地区海陆风变化特征,并用MM5V3模式模拟典型日的海陆风风场变化和热内边界层位温场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海风和陆风出现的频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陆风较多,春夏海风较多,春季、冬季易形成海陆风;海风起止时间夏季长冬季短,陆风起止时间秋冬季较夏季长;典型海陆风日中,海风造成陆地湿度变大,海风风速大于陆风风速;通过海风的数值模拟,海风由生成到成熟海岸吹向内陆其厚度可增厚到1 000 m以上,伸向内陆距离可到18.9 km;热内边界层向内陆呈舌状分布,海岸边界层高度在700 m之间,抛物面高度随着向内陆延伸的距离增加而升高。热内边界层最高达1 0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风 陆风 海陆风 风场 热内边界层
下载PDF
海岸地区基于AERMOD的热力内边界层对大气污染物扩散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夏思佳 王勤耕 金龙山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7,28,共5页
海岸地区热力内边界层(TIBL)对大气污染物扩散具有重要影响。选取杭州湾地区某区域为模拟区,采用一个TIBL高度的简单计算模式模拟模拟区的TIBL高度,将其耦合到空气质量模式AERMOD中,并对AERMOD的相关模块和参数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再分别... 海岸地区热力内边界层(TIBL)对大气污染物扩散具有重要影响。选取杭州湾地区某区域为模拟区,采用一个TIBL高度的简单计算模式模拟模拟区的TIBL高度,将其耦合到空气质量模式AERMOD中,并对AERMOD的相关模块和参数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再分别利用原AERMOD和改进后的AERMOD,模拟了不同污染源情景下的大气污染物地面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在多数情况下,由于TIBL对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空间的限制,大气污染物的地面最大浓度有所升高,地面浓度的高值区范围也有所增加,具体影响特征取决于污染源与TIBL的相对高度以及污染源距离海岸的相对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内边界层 环境影响评价 空气质量模拟 AERMOD
下载PDF
龙口的海风及其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薛德强 郑全岺 +2 位作者 钱喜镇 孟昭翰 赵绪孔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9,共9页
本文运用龙口气象站近5年自记风资料及实测探空资料,分析了龙口海风的生消规律、海风强度、空间结构及海风生成后对温、湿度的影响。同时为分析海风环流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个简单地计算热内边界层的方法。
关键词 海风 热内边界层 生成 消失
下载PDF
某待建滨海核电厂厂址年均大气扩散因子计算模式与参数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胡二邦 陈家宜 +4 位作者 张茂栓 高占荣 姚仁太 贾沛荣 乔清党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21-332,共12页
本文在某待建滨海核电厂址现场野外实验基础上提出了计算该核电厂年均大气扩散因子的计算模型。此模型既考虑了向岸流与离岸流的差别,又考虑了混合层与热内边界层、混合释放与扩散参数随陆距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模型中所需要的各类... 本文在某待建滨海核电厂址现场野外实验基础上提出了计算该核电厂年均大气扩散因子的计算模型。此模型既考虑了向岸流与离岸流的差别,又考虑了混合层与热内边界层、混合释放与扩散参数随陆距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模型中所需要的各类参数,包括在1995、1996年间在该厂址野外大气试验中获取的百米气象铁塔4 个不同高度上的风、温逐时三维联合频率;湍流测量结合风洞模拟实验获取的离岸流与向岸流的扩散参数;在三个位置上冬、夏两期低空风、温测量获取的海陆风及热内边界层的有关参数。对本模式与目前常用的导则推荐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目前常用模式因未考虑热内边界层影响等因素而低估了年均扩散因子,对于最关注的向岸流最大年均扩散因子低估约1 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址 热内边界层 年均 大气扩散因子 实验
下载PDF
某拟建滨海核电厂址大气扩散规律初探 被引量:3
9
作者 胡二邦 辛存田 +1 位作者 姚仁太 陈家宜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0-90,共11页
本文介绍了在我国东部沿海某拟建核电厂址进行的大气扩散试验的概况和主要结果,包括现场试验和风洞模拟实验。现场试验主要有:百米气象铁塔四个高度整年风、温逐时观测;地面风场、海陆风及热内边界层的观测与分析;SF6 示踪试验与湍流测... 本文介绍了在我国东部沿海某拟建核电厂址进行的大气扩散试验的概况和主要结果,包括现场试验和风洞模拟实验。现场试验主要有:百米气象铁塔四个高度整年风、温逐时观测;地面风场、海陆风及热内边界层的观测与分析;SF6 示踪试验与湍流测量等。在现场试验基础上尝试提出了计算滨海核电厂址年均大气扩散因子的模型。该模型既考虑了向岸流与离岸流的区别,又考虑了混合层与热内边界层、混合释放与扩散参数随陆距变化等综合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 滨海厂址 大气扩散试验 热内边界层 风洞模拟
下载PDF
Natural Ventilation by Air Captors and Extractors Sheds in Hospitals in Brazil: Wind Tunnel Measurements
10
作者 Marieli Azoia Lukiantchuki Rosana Caram +1 位作者 Edson Matsumoto Lucila Chebel Labaki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4年第10期1293-1303,共11页
Natural ventilation is an efficient design strategy for the passive cooling of buildings, especially in tropical countries such as Brazil. Among the ventilation strategies, sheds can be highlighted. These structures c... Natural ventilation is an efficient design strategy for the passive cooling of buildings, especially in tropical countries such as Brazil. Among the ventilation strategies, sheds can be highlighted. These structures consist of roof openings that work as air captors or extractors depending on their loc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s. The hospitals of the Sarah Network, designed by the Brazilian architect Joao Filgueiras Lima, Lele, are worldwide known for using these elements to improve natural ventil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atural ventilation performance of sheds for air collecting and extracting in two Sarah hospitals located in the cities of Salvador and Rio de Janeiro. In each building, the sheds were analyzed for air extracting and collecting. The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by reduced physical models in an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wind tunnel. The wind velocity was measured at external and internal points of the buildings, using hot-wire anemomet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rds in Rio de Janeiro hospital are 17% more ventilated than the ones in the Salvador hospital. However, this difference occurs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collecting sheds but also because of set of openings and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covering in hospitals in Rio de Janei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ventilation air captors and extractors sheds wind tunnel Joao Filgueiras Lim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