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检测果蔬中狄氏剂和烯唑醇两种农药残留 被引量:2
1
作者 黄江凤 《山东化工》 CAS 2023年第12期134-137,共4页
目的:通过优化色谱条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检测果蔬中狄氏剂、烯唑醇2种农药残留,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检测果蔬中狄氏剂、烯唑醇两种农药成分的分析方法。方法:试样采用QuEChERS方法进行前处理,根据2种农药残留特征... 目的:通过优化色谱条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检测果蔬中狄氏剂、烯唑醇2种农药残留,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检测果蔬中狄氏剂、烯唑醇两种农药成分的分析方法。方法:试样采用QuEChERS方法进行前处理,根据2种农药残留特征碎片离子建立气质联用条件,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检测,基质匹配内标法定量分析。结果:在2种分析物质量浓度在0.01~1.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狄氏剂、烯唑醇在添加量为0.02 mg/kg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3.3%,86.7%;在添加量为0.10 mg/kg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8.0%,90.3%;在添加量为0.50 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110.0%,102.1%。狄氏剂和烯唑醇在0.02~1.0 mg/kg添加水平之间,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3.3%~110.0%。结论:该方法分离效果好、操作简单、回收率好、灵敏度高,可以作为果蔬中同时检测狄氏剂和烯唑醇两种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果蔬 狄氏剂 烯唑醇 农药残留
下载PDF
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 被引量:23
2
作者 甘林 代玉立 +5 位作者 滕振勇 阮宏椿 杜宜新 石妞妞 陈福如 杨秀娟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4-200,共7页
为明确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自福建省15个市、县分离的185株玉米小斑病菌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EC_(50)值分别在0.018 6~7.779、0.04... 为明确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自福建省15个市、县分离的185株玉米小斑病菌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EC_(50)值分别在0.018 6~7.779、0.041 6~22.32和0.005 3~7.930μg/m L之间。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玉米小斑病菌群体中已出现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敏感性降低的亚群体。以连续单峰频次分布的大多数菌株群体的EC_(50)平均值(0.519 9±0.028 4)、(0.407 9±0.020 4)和(0.381 8±0.020 2)μg/m L分别作为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相对敏感基线,发现各有15.14%、20.00%和17.30%的菌株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产生了抗性,抗性倍数最高分别为14.96、54.71和20.77。玉米小斑病菌对3种杀菌剂之间具有显著的交互抗性,而丙环唑和烯唑醇之间的交互抗性相关系数最高,为0.866 2。本研究结果可为田间玉米小斑病防控杀菌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 丙环唑 烯唑醇 咪鲜胺 敏感性 交互抗性
下载PDF
烯唑醇种衣剂对小麦出苗和幼苗生长发育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汉芳 季书勤 +4 位作者 李向东 张德奇 马西云 钱圆 时艳华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8-42,共5页
采用室内盆栽方法研究烯唑醇种衣剂包衣对小麦出苗和幼苗生长发育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烯唑醇种衣剂包衣对小麦的出苗时间和出苗率具有抑制作用,对出苗后麦苗的伸长、苗期根系的数量和伸长等影响较小。试验条件下,烯唑醇种衣剂在有... 采用室内盆栽方法研究烯唑醇种衣剂包衣对小麦出苗和幼苗生长发育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烯唑醇种衣剂包衣对小麦的出苗时间和出苗率具有抑制作用,对出苗后麦苗的伸长、苗期根系的数量和伸长等影响较小。试验条件下,烯唑醇种衣剂在有效剂量不大于0.04 g/kg种子时,对出苗时间和出苗率影响较小;在有效剂量为0.06 g/kg种子时,对出苗率影响不大,开始出苗时间推迟1 d,终止出苗时间推迟2 d;在有效剂量大于0.06 g/kg种子时,对出苗时间和出苗率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开始出苗时间推迟1~2 d,终止出苗时间推迟2~3 d,出苗率降低18.5%~35.7%。烯唑醇种衣剂包衣后各处理的苗高与对照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用药剂量越大,与对照相比苗高相差越多,播种后10 d各处理的苗高与对照相比降低13.1%~45.8%;播种后15 d各处理的苗高与对照相比降低8.6%~28.2%,但播种后10~15 d,所有处理苗高增长幅度均在6.1~6.8 cm,差异并不明显。烯唑醇种衣剂包衣播种后10 d各处理的平均根数4.6~4.9条,平均根长11.9~13.4 cm;播种后15 d各处理的平均根数4.9~5.2条,平均根长20.5~22.8 cm,各处理与对照间差异均不显著。实际应用中,烯唑醇种衣剂有效剂量应小于0.06 g/kg小麦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唑醇 种衣剂 小麦 出苗 苗高 根系
下载PDF
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26
4
作者 王汉芳 季书琴 +4 位作者 李向东 张德奇 马西云 钱圆 时艳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9-804,共6页
为了解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蚜虫的防治效果及最佳用药量,采用室内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郑麦366为试验品种,以600g.L-1吡虫啉和12.5%烯唑醇为对照药剂,设置3种不同药种质量比(1∶50、1∶60、1∶70... 为了解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蚜虫的防治效果及最佳用药量,采用室内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郑麦366为试验品种,以600g.L-1吡虫啉和12.5%烯唑醇为对照药剂,设置3种不同药种质量比(1∶50、1∶60、1∶70)处理,研究不同剂量的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包衣对小麦发芽、出苗和生长无不良影响,用药剂量越大,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越好。在防治蚜虫方面,该种衣剂在药种比为1∶50和1∶60时防效分别为85.61%~97.71%和80.15%~93.38%,与对照药剂600g.L-1吡虫啉FS1∶300包衣效果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70时,在蚜虫发生前期和中后期防效分别为91.32%~94.91%和74.88%~83.27%,其中中后期防效显著低于药种比1∶50、1∶60和对照药剂处理。在防治纹枯病和枯白穗方面,该种衣剂在药种比为1∶50时防效分别为76.91%~86.64%和78.29%,与对照药剂12.5%烯唑醇WP 1∶1500拌种处理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60时的防效分别为69.14%~80.87%和72.68%,显著低于药种比1∶50包衣处理,与对照药剂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70时防效分别为60.75%~78.35%和64.43%,显著低于药种比1∶50、1∶60和对照药剂。以上结果说明,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最佳使用剂量为药种比1∶50~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 小麦纹枯病 蚜虫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葡萄中烯唑醇农药的残留量 被引量:23
5
作者 熊芳 戴华 黄志强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3-384,共2页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葡萄中的烯唑醇农药残留量。样品中的烯唑醇经丙酮提取 ,液 液分配和固相萃取小柱净化 ,用毛细管色谱柱分离 ,气相色谱 电子捕获检测器 (GC ECD)测定 ,外标法定量。方法的检测限为 0 0 1mg/kg ,回收率 >85 % ,相...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葡萄中的烯唑醇农药残留量。样品中的烯唑醇经丙酮提取 ,液 液分配和固相萃取小柱净化 ,用毛细管色谱柱分离 ,气相色谱 电子捕获检测器 (GC ECD)测定 ,外标法定量。方法的检测限为 0 0 1mg/kg ,回收率 >85 % ,相对标准偏差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定 气相色谱 固相萃取 烯唑醇 葡萄 农药残留量 水果
下载PDF
内吸杀菌剂烯唑醇对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发育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康振生 商鸿生 +2 位作者 井金学 魏国荣 李振岐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小麦幼苗分别用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接种3天后,用内吸杀菌剂烯唑醇喷雾施药。电镜观察烯唑醇对条锈菌和白粉菌在寄主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烯唑醇引起两种病菌和寄主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菌丝细胞壁的内层普遍不... 小麦幼苗分别用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接种3天后,用内吸杀菌剂烯唑醇喷雾施药。电镜观察烯唑醇对条锈菌和白粉菌在寄主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烯唑醇引起两种病菌和寄主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菌丝细胞壁的内层普遍不规则地加厚,菌丝细胞的隔膜发育受阻而成为畸形;两病菌的吸器外间质变宽,并沉积有电子致密度较高的物质。小麦条锈菌的部分吸器母细胞产生的畸形入侵栓,不能穿透寄主细胞壁,部分吸器不能正常发育,吸器体呈分枝状,不能完全扩张、膨大。此外,被侵小麦细胞所分泌的物质可将条锈菌吸器完全包围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白粉菌 内吸杀菌剂 烯唑醇
下载PDF
虚拟模板分子印迹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联苯三唑醇与烯唑醇 被引量:10
7
作者 高文惠 刘博 +2 位作者 庞军 李兴峰 贾英民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504-2508,2497,共6页
利用虚拟模板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对食品中的联苯三唑醇与烯唑醇进行分离富集,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以腈菌唑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EDMA为交联剂,乙腈为致孔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得到了腈菌唑分子印迹聚... 利用虚拟模板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对食品中的联苯三唑醇与烯唑醇进行分离富集,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以腈菌唑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EDMA为交联剂,乙腈为致孔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得到了腈菌唑分子印迹聚合物(MMIP),以此聚合物为固相萃取剂,制备固相萃取柱,对食品中联苯三唑醇和烯唑醇进行分离富集,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在食品中的残留。采用C18色谱柱分离,以甲醇-水(体积比为90:10)溶液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为210 nm,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联苯三唑醇和烯唑醇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9.40~90.88%和81.37~83.26%,RSD分别为1.08~2.04%和1.29~2.52%,检测限均为0.20 μg/g。此聚合物对两种杀菌剂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拟模板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可以用于这两种杀菌剂的分离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苯三唑醇 烯唑醇 虚拟模板技术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烯唑醇对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效果及对小麦出苗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王锁牢 刘建 +2 位作者 郝彦俊 李广阔 王剑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60-261,共2页
用烯唑醇处理麦种 ,在有效成分用量不超过 0 .0 7g/kg麦种的情况下可有效防治小麦散黑穗病 ,且对小麦出苗及生长无不良影响。
关键词 烯唑醇 小麦散黑穗病 防治效果 小麦 出苗率 麦苗生长
下载PDF
β-环糊精液相色谱固定相拆分和测定梨中烯唑醇对映体含量 被引量:12
9
作者 曹志刚 李来生 +3 位作者 程彪平 张宏福 曾春 谯婷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22,共7页
制备了一种单脲基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有序介孔SBA-15手性固定相(UCDP),并将其填充于色谱柱中,以甲醇和水为流动相,成功地拆分了手性农药烯唑醇对映体。考察了流动相组成和温度等因素对手性分离的影响,确定最佳条件为:流动相为甲醇-... 制备了一种单脲基衍生化β-环糊精键合有序介孔SBA-15手性固定相(UCDP),并将其填充于色谱柱中,以甲醇和水为流动相,成功地拆分了手性农药烯唑醇对映体。考察了流动相组成和温度等因素对手性分离的影响,确定最佳条件为:流动相为甲醇-水(40∶60),流速0.5 m 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48nm。在优化分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测定梨中烯唑醇对映体残留量的新方法。梨样品经乙腈提取,氨基固相萃取柱净化后按上述条件测定。单个烯唑醇对映异构体在0.5~125μg/m 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梨样品中分别添加1.25μg/m L和5.0μg/m L两水平的烯唑醇对映体,测得R-烯唑醇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2.0%和94.4%,S-烯唑醇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1.2%和92.8%。按3倍于噪音信号推算得到单个烯唑醇的检出限为0.02μg/m L。该环糊精类固定相的自制方法简便,脲键固定相更稳定,制备成本较低。所建立的对映体分析方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在梨等果蔬样品中农药对映体残留量检测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环糊精手性固定相 烯唑醇对映体 手性农药 食品安全
下载PDF
烯唑醇种衣剂对小麦出苗及生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严兴祥 钟发奎 +1 位作者 曹明章 刁亚梅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6-17,共2页
自制1%烯唑醇种衣剂(含CS成膜剂)比可湿粉更能有效地发挥烯唑醇的生长调节活性,当以0.05~0.15g有效成分/kg小麦种子处理时,使小麦苗长抑制33.7%~51.09%,但同时明显影响出苗率,比CK降低15.0%... 自制1%烯唑醇种衣剂(含CS成膜剂)比可湿粉更能有效地发挥烯唑醇的生长调节活性,当以0.05~0.15g有效成分/kg小麦种子处理时,使小麦苗长抑制33.7%~51.09%,但同时明显影响出苗率,比CK降低15.0%~4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唑醇 出苗期 种衣剂 小麦 杀菌 生长调节
下载PDF
烯唑醇防治香蕉叶斑病试验 被引量:9
11
作者 黄思良 晏卫红 +2 位作者 岑贞陆 谢玲 李清标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3-34,共2页
对烯唑醇防治香蕉叶斑病效果进行试验 ,结果表明 ,烯唑醇对香蕉叶斑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而且对香蕉生长没有抑制作用 ,是一个防治香蕉叶斑病的优良杀菌剂 。
关键词 烯唑醇 防治 香蕉叶斑病 药效试验 杀菌剂
下载PDF
烯唑醇、三唑醇和腈菌唑的GC和HPLC分析方法 被引量:13
12
作者 慕卫 陈召亮 +2 位作者 杨连来 孙作洋 李燕平 《现代农药》 CAS 2005年第6期17-19,共3页
采用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两种分析方法分别对烯唑醇、三唑醇和腈菌唑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气相色谱法中分别以二十烷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内标物,色谱柱都采用3%OV-101chromosorbAWDMCS150–177μm,1m×3mm玻璃柱,柱温为195℃,汽... 采用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两种分析方法分别对烯唑醇、三唑醇和腈菌唑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气相色谱法中分别以二十烷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内标物,色谱柱都采用3%OV-101chromosorbAWDMCS150–177μm,1m×3mm玻璃柱,柱温为195℃,汽化温和检测温均为230℃,烯唑醇、三唑醇和腈菌唑的回收率分别为99.5%~101.0%,99.5%~101.2%和98.9%~99.7%,方法变异系数分别为0.44%,0.32%和0.21%。高效液相色谱法中使用Nova-PaKC18250mm×4.6mm色谱柱,以甲醇–水(体积比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2nm、223nm和223nm。烯唑醇、三唑醇和腈菌唑的回收率分别为98.9%~100.4%,99.4%~100.9%和99.5%~101.2%,方法变异系数分别为0.65%,0.41%和0.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唑醇 三唑醇 腈菌唑 分析 GC HPLC
下载PDF
烯唑醇在香蕉、土壤上残留动态研究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艳萍 孙海滨 +1 位作者 曾繁娟 刘景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390-392,共3页
研究了烯唑醇在广东、福建香蕉园施用后的残留与降解情况。样品用乙酸乙酯提取,凝胶渗透色谱净化、气相色谱法氮磷检测器测定了烯唑醇在香蕉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烯唑醇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香蕉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 研究了烯唑醇在广东、福建香蕉园施用后的残留与降解情况。样品用乙酸乙酯提取,凝胶渗透色谱净化、气相色谱法氮磷检测器测定了烯唑醇在香蕉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烯唑醇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香蕉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9.7~11.6天和8.3~13.2天。并对其做出安全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动态 烯唑醇 安全性评价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葡萄中烯唑醇农药残留量 被引量:9
14
作者 熊芳 戴华 +1 位作者 李拥军 袁智能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22-23,共2页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葡萄中烯唑醇农药残留量 ,样品经丙酮提取 ,液 -液分配和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 ,用RP -HPLC -UV分离测定 ,外标法定量 ,方法的定量下限为 0 0 2 0mg/kg ,回收率 >85 % ,相对标准偏差 <5 %。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 葡萄 烯唑醇 农药残留量 固相萃取
下载PDF
20%烯唑醇·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钱坤 谭辉华 +2 位作者 伍华英 曹永松 邱立红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11-512,共2页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烯唑醇和高效氯氰菊酯的含量。色谱条件:以甲醇-水(体积比85∶1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经Kromasil C18250mm×4.6mm不锈钢色谱柱分离,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230nm检测。结果表明:烯唑醇和高效氯氰菊...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烯唑醇和高效氯氰菊酯的含量。色谱条件:以甲醇-水(体积比85∶1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经Kromasil C18250mm×4.6mm不锈钢色谱柱分离,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230nm检测。结果表明:烯唑醇和高效氯氰菊酯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6、0.9968,变异系数分别为0.133%、0.43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5%、99.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唑醇 高效氯氰菊酯 水乳剂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氟环唑及烯唑醇的敏感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徐建强 平忠良 +3 位作者 李慧凯 杨霞 朱艳阁 刘庆涛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6-41,70,共7页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氟环唑及烯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种杀菌剂对从河南省15个地市分离的98株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氟环唑和烯唑醇的EC50值分别分布为0.027 1~0.225 7 mg·L^(-1)和0.033 8~0.34...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氟环唑及烯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种杀菌剂对从河南省15个地市分离的98株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氟环唑和烯唑醇的EC50值分别分布为0.027 1~0.225 7 mg·L^(-1)和0.033 8~0.346 3 mg·L^(-1)。敏感性频率分布显示,小麦纹枯病菌群体中存在着对烯唑醇不敏感的亚群体,而对氟环唑则不存在。将其中呈连续单峰频次分布的大多数菌株群体的平均EC50值(0.087 7±0.048 0)mg·L^(-1)和(0.063 6±0.023 6)mg·L^(-1)分别作为病菌对氟环唑和烯唑醇的敏感性基线,氟环唑的平均EC50是烯唑醇的1.38倍,表明病菌对烯唑醇更为敏感。小麦纹枯病菌对2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小麦纹枯病菌对氟环唑与烯唑醇的敏感性与其他9种杀菌剂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菌 氟环唑 烯唑醇 敏感性 河南
下载PDF
5%烯唑醇微乳剂的研制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福良 王仪 +2 位作者 郑斐能 张向才 周建华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13,共2页
对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的 5 %烯唑醇微乳剂制剂进行了研制 ,测定了其冷贮和热贮稳定性等理化性状及杀菌活性。对花生褐斑病菌进行测试 ,其生物活性为可湿性粉剂的 1.75倍。该制剂具有成本低、药效好、质量稳定、市场前景看好等特点。
关键词 微乳剂 烯唑醇 花生褐斑病菌 杀菌剂 杀菌活性
下载PDF
烯唑醇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春燕 温世和 +1 位作者 聂旭亮 上官新晨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3-78,共6页
合成了6个新的烯唑醇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结构分析表明:1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0.897 6(2)nm,b=1.355 1(3)nm,c=1.5 381(4)nm,α=92.128(3)°,β=99.029(3)°,γ=106.5... 合成了6个新的烯唑醇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了配合物的结构。结构分析表明:1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0.897 6(2)nm,b=1.355 1(3)nm,c=1.5 381(4)nm,α=92.128(3)°,β=99.029(3)°,γ=106.509(7)°,V=1.764 9(7)nm3,Z=1。在配合物1中,六配位的镉离子都采取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与分别来自烯唑醇配体的4个氮原子和2个氯原子配位。1由分子间氢键连接成一维链结构。配合物的抑菌活性均高于配体烯唑醇,而且抑菌活性随其浓度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唑醇 配合物 合成 晶体结构 抑菌活性
下载PDF
烯唑醇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炳炎 陈海贵 +1 位作者 张惠芳 杨发荣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3-45,共3页
通过不同杀菌剂药效试验,从中筛选出烯唑醇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显著,优于三唑酮的防治效果。应用烯唑醇不同剂量拌种试验结果,以20克拌玉米种100公斤比较适宜,既有效又经济,且对玉米安全。烯唑醇乳油和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通过不同杀菌剂药效试验,从中筛选出烯唑醇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显著,优于三唑酮的防治效果。应用烯唑醇不同剂量拌种试验结果,以20克拌玉米种100公斤比较适宜,既有效又经济,且对玉米安全。烯唑醇乳油和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两种剂型比较试验,均用20克拌玉米种100公斤,防病、保产效果相仿,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处理方法试验结果,以烯唑醇20克湿拌闷种防病效果最好,0.02%浸种防效较差。大田示范结果表明,应用烯唑醇20克湿拌种100公斤,防病效果达89.5%,保产3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丝黑穗病 烯唑醇
下载PDF
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防治玉米地下害虫、丝黑穗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汉芳 季书勤 +3 位作者 李向东 张德奇 郭瑞 王恒亮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62-764,共3页
采用小区试验法进行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防治玉米地下害虫和玉米丝黑穗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在药种比为1:50(质量比,下同)和1:60时,对地下害虫的防效分别为86.22%和78.10%,对玉米丝黑穗... 采用小区试验法进行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防治玉米地下害虫和玉米丝黑穗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在药种比为1:50(质量比,下同)和1:60时,对地下害虫的防效分别为86.22%和78.10%,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效为82.51%和74.47%,与对照药剂48%毒死蜱乳油(1:500)拌种、5%烯唑醇干粉种衣剂(1:100)包衣相比差异均不显著;在药种比为1:70时,9%毒死蜱·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地下害虫和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效分别为68.45%和57.88%,与对照药剂20%福·克悬浮种衣剂(1:50)包衣相比差异不显著,与对照药剂48%毒死蜱乳油(1:500)拌种、5%烯唑醇干粉种衣剂(1:100)包衣相比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烯唑醇 玉米种衣剂 田间药效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