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8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支—燕山期断裂构造对辽东小窑沟滑石矿床的改造及找矿预测
1
作者 樊金虎 李鹏 +2 位作者 王鹏 孙立秋 王政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24年第3期11-15,共5页
小窑沟地区滑石矿是辽宁南部营口—海城地区滑石成矿带内一处典型的大型滑石矿床。古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岩组三岩段的菱镁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是滑石的主要含矿层和赋矿围岩,矿床受控于区域近东西向的英落—草河口复向斜北翼的层间挤... 小窑沟地区滑石矿是辽宁南部营口—海城地区滑石成矿带内一处典型的大型滑石矿床。古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岩组三岩段的菱镁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是滑石的主要含矿层和赋矿围岩,矿床受控于区域近东西向的英落—草河口复向斜北翼的层间挤压破碎带,其成矿与区域变质作用密切相关,矿床属沉积变质层控中低温热液交代成因。本文在详细研究矿床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成矿规律和近几年矿区取得的找矿成果,通过分析本区滑石矿床的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认为小窑沟矿区勘查中发现的北西向F1断层为印支—燕山期(成矿期后)形成的右行平移断层,该断层深部错断了小窑沟大型滑石矿床,导致矿区深部厚大矿体突然消失,因此认为F1断层以东大石桥岩组三岩段分布区具有进一步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窑沟滑石矿床 印支—燕山期 断裂构造改造 找矿预测
下载PDF
海南岛印支-燕山期花岗岩年代学格架与成因
2
作者 江小燕 卫巍 李献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1-763,共23页
海南岛分布着大面积的印支-燕山期岩浆岩,是华南岩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这些花岗岩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但其年代学格架仍需完善,成因类型及源区性质仍需限定,区域构造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详细梳理了已发表的海南岛晚古生代... 海南岛分布着大面积的印支-燕山期岩浆岩,是华南岩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这些花岗岩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但其年代学格架仍需完善,成因类型及源区性质仍需限定,区域构造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详细梳理了已发表的海南岛晚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结合作者近年来的相关工作,对海南岛花岗岩的年代学格架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总结,并对源岩、岩浆演化过程和地球动力学背景进行讨论。海南岛印支期(二叠纪-三叠纪)花岗岩(部分具有片麻状构造)整体以NE走向展布,形成于278~225Ma,峰期为240Ma。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此期岩浆活动形成了具有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S型、I型和A型花岗岩。其中,S型花岗岩(278~241Ma)与I型花岗岩(272~233Ma)均为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具有较低的全岩锆饱和温度(平均<750℃),低于大规模角闪石分解引起的脱水熔融所需的温度,可能是由底侵玄武质岩浆释放的水加入到下地壳诱发部分熔融的产物;A型花岗岩(257~225Ma)的全岩锆饱和温度较高(>800℃),表明源区无流体加入或为已有花岗岩生成的去水源岩在高温条件下脱水熔融形成。此外,本区还存在少量燕山期花岗岩,包括燕山早期(侏罗纪)岩浆活动(如本研究识别出的161Ma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以及集中在白垩纪的三期侏罗纪-白垩纪岩浆活动(按年龄可分为:ca.120Ma、ca.110~90Ma和ca.70Ma,峰期为ca.100Ma)。地球化学数据表明燕山期花岗岩具有高钾钙碱性I型特征,源区中有幔源年轻组分的加入。据此,本文作者认为:(1)印支-燕山期大规模的花岗岩浆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俯冲有关;(2)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的俯冲可能起始于早-中二叠世(ca.280Ma),结束于晚白垩世末期(ca.70Ma);(3)自二叠纪起至白垩纪末期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结束,海南岛保存了古太平洋俯冲相关的岩浆活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海南岛 印支 燕山期 古太平洋俯冲 华南
下载PDF
“皖南高原”的发现及其演化史初探-来自皖南及其邻区燕山期两期花岗岩的证据
3
作者 王存智 朱清波 +2 位作者 靳国栋 褚平利 刘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0-400,共11页
为了探讨中国东部高原南部边界,收集整理皖南及邻区燕山期花岗岩的资料,并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皖南燕山期花岗岩大致以132 Ma为界分为早(150~132 Ma)、晚(132~120 Ma)2期:早期的花岗岩主要是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少量二云母花岗岩,... 为了探讨中国东部高原南部边界,收集整理皖南及邻区燕山期花岗岩的资料,并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皖南燕山期花岗岩大致以132 Ma为界分为早(150~132 Ma)、晚(132~120 Ma)2期:早期的花岗岩主要是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少量二云母花岗岩,大多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晚期花岗岩主要是富钾质的花岗岩,属于A型花岗岩。指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南界不在长江中下游一线,而应当延伸到皖南及邻区。“皖南高原”大约形成于150~132 Ma期间,在132 Ma左右发生了垮塌,高原的界线向北退缩到长江中下游一线。中国东部高原整体垮塌在125 Ma左右,但是还残留有一些加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原东侧的辽东、胶东、苏北、宁镇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 花岗岩 埃达克岩 A型花岗岩 燕山期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赣中地区早白垩系(燕山期)龙古山单元岩体高岭土深加工提纯试验
4
作者 裴阳 李凡顺 莫静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10期35-38,共4页
高岭土由长石、普通辉石等铝硅酸盐类矿物风化而成,主要成分为高岭石,用途广泛。试验以赣中地区早白垩系(燕山期)龙古山单元岩体的高岭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捣浆、螺旋分级、水力旋流器分级、磨矿、浮选、磁选、增白和酸浸等选矿工艺进行... 高岭土由长石、普通辉石等铝硅酸盐类矿物风化而成,主要成分为高岭石,用途广泛。试验以赣中地区早白垩系(燕山期)龙古山单元岩体的高岭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捣浆、螺旋分级、水力旋流器分级、磨矿、浮选、磁选、增白和酸浸等选矿工艺进行深加工提纯,得到能满足工业利用的高岭土、高纯石英砂、长石和云母等产品,从而推进高岭土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系(燕山期)龙古山单元岩体 高岭土 深加工提纯 赣中地区
下载PDF
中国东部燕山期埃达克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成矿意义 被引量:590
5
作者 张旗 王焰 +4 位作者 钱青 杨进辉 王元龙 赵太平 郭光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6-244,共9页
埃达克岩是一套中酸性的火成岩 ,以亏损 HREE和无负铕异常为特征 ,表明其形成深度很大 ,源区有石榴石残留。中国东部燕山期有许多中酸性岩浆岩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但其形成环境却与消减作用无关。因此 ,本文将埃达克岩分为 O型... 埃达克岩是一套中酸性的火成岩 ,以亏损 HREE和无负铕异常为特征 ,表明其形成深度很大 ,源区有石榴石残留。中国东部燕山期有许多中酸性岩浆岩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但其形成环境却与消减作用无关。因此 ,本文将埃达克岩分为 O型和 C型两类 :O型埃达克岩富 Na,其成因与板块的消减作用有关 ;C型埃达克岩富 K (大部分仍然是钠质的 ,少数为钾质的 ) ,可能是玄武岩浆底侵到加厚的陆壳 (>5 0 km )底部导致的下地壳麻粒岩部分熔融的产物。 C型埃达克岩对解释中国东部燕山期许多地质现象是有启发的。由于 C型埃达克岩保存了下地壳的许多印记 ,因此 ,还可以利用 C型埃达克岩来反演下地壳的组成 ,探讨与下地壳及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燕山期 埃达克岩 下地壳 构造意义 成矿作用 地球化学特征 酸性火成岩
下载PDF
中国东部燕山期岩石圈_软流圈系统大灾变与成矿环境 被引量:172
6
作者 邓晋福 莫宣学 +3 位作者 赵海玲 罗照华 赵国春 戴圣潜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9-315,共7页
中国东部在燕山期发生了岩石圈_软流圈系统(LAS) 大灾变事件, 并识别出被扰动的LAS的两种类型, 即在挤压造山环境下的岩石圈巨大减薄与巨大增厚作用; 它们分别对应相关的安第斯型和海西型成矿作用。大量的新生、热地幔物质... 中国东部在燕山期发生了岩石圈_软流圈系统(LAS) 大灾变事件, 并识别出被扰动的LAS的两种类型, 即在挤压造山环境下的岩石圈巨大减薄与巨大增厚作用; 它们分别对应相关的安第斯型和海西型成矿作用。大量的新生、热地幔物质和再活化的热的下地壳物质取代、加热和注入冷的岩石圈和地壳是燕山期成矿大爆发的基因和基本的深部环境。再活化和活动的岩石圈尺度的不连续带是成矿带的良好储矿空间。巨大的岩浆_流体_成矿系统是形成巨大矿集区的必需。从深部成矿环境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软流圈系统 成矿环境 大灾变 燕山期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前燕山期主要地质事件 被引量:164
7
作者 赵越 陈斌 +4 位作者 张拴宏 刘建民 胡健民 刘健 裴军令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00-915,共16页
近年来,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的研究进展集中在前燕山期的主要地质构造格架的廓清,以及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岩浆事件和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研究的深化。本文对前者的研究进展作评述和展望。华北克拉通自1.8~1.75Ga形成后,时有岩浆扰动。1.3... 近年来,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的研究进展集中在前燕山期的主要地质构造格架的廓清,以及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岩浆事件和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研究的深化。本文对前者的研究进展作评述和展望。华北克拉通自1.8~1.75Ga形成后,时有岩浆扰动。1.35Ga的基性岩床和岩墙群事件代表了华北克拉通与北美克拉通的裂解,说明华北克拉通曾经是哥伦比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华北克拉通北缘大陆边缘的演化也应当从1.35Ga以后开始。早古生代时期,在华北克拉通以北的兴蒙造山带南部发育了白乃庙岛弧岩带,但此时华北克拉通依然记录的是稳定沉积。该岛弧岩带在早古生代末期可能通过弧-陆碰撞形式增生到华北克拉通北部边缘。早中泥盆世期间,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发育了年龄为410~380Ma的碱性杂岩,可能与弧陆碰撞后的伸展有关。从晚石炭世(~320Ma)开始,华北克拉通北缘发展为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在华北克拉通之下。在相邻的兴蒙造山带,古亚洲洋还存在向北的俯冲,形成了白音宝力道岛弧岩带。古亚洲洋沿索伦缝合带的最终闭合发生在二叠纪末—三叠纪初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大量~250Ma以来的后碰撞岩浆活动记录了这一拼合过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生大规模逆冲推覆。早侏罗世时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已经出现基底结晶岩系的广泛剥露。在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之前,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东西向构造格架基本奠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北缘 构造事件 燕山期 大陆边缘 岩浆作用
下载PDF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成岩构造组合与造山—深部过程 被引量:169
8
作者 邓晋福 赵国春 +3 位作者 赵海玲 罗照华 戴圣潜 李凯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1-48,共8页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成岩构造组合可识别出两种类型,大多数的火成岩具有类似于安第斯和美国西部的大陆边缘弧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性质;南岭地区则发育海西型黑云母、二云母和白云母花岗岩组合。沿岩浆构造带可识别出3个火成岩段。按岩浆—...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成岩构造组合可识别出两种类型,大多数的火成岩具有类似于安第斯和美国西部的大陆边缘弧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性质;南岭地区则发育海西型黑云母、二云母和白云母花岗岩组合。沿岩浆构造带可识别出3个火成岩段。按岩浆—构造事件序列,北、中、南段分别为反时针、顺时针和反时针+顺时针的pTt轨迹。在中段,玄武岩岩浆底侵作用发生于陆壳增厚之后,即顺时针pTt轨迹的造山—深部过程被认为是钾玄岩组合占优势发育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类似安第斯的造山带是由于大陆岩石圈的拆沉(丢失了约120km的大陆岩石圈根)与大洋俯冲作用的联合所致,而海西型的南岭造山带则是陆内俯冲作用与陆壳—岩石圈的巨大增厚作用所致。因此,中国东部燕山期是复合型(大陆边缘造山与大陆碰撞造山)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燕山期 火成岩 构造组合 造山--深部过程
下载PDF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山_岩浆大爆发 被引量:85
9
作者 陶奎元 毛建仁 +2 位作者 邢光福 杨祝良 赵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16-322,共7页
中国东部燕山期存在惊天动地的火山_岩浆大爆发, 形成了7 条火山岩带, 8 种岩石系列和组合, 构成了四大火成岩省。在近20 ×106 a 内有数百万立方千米的高温岩浆喷出地表, 喷发速率约为0-03 km3/a, 对全球... 中国东部燕山期存在惊天动地的火山_岩浆大爆发, 形成了7 条火山岩带, 8 种岩石系列和组合, 构成了四大火成岩省。在近20 ×106 a 内有数百万立方千米的高温岩浆喷出地表, 喷发速率约为0-03 km3/a, 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和生物灭绝产生巨大影响。火山_岩浆大爆发与成矿作用大集中是壳幔物质和能量大循环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浆 大爆发 地质生态 燕山期 中国东部
下载PDF
华北地区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的深部过程 被引量:129
10
作者 邓晋福 苏尚国 +5 位作者 赵海玲 莫宣学 肖庆辉 周肃 刘翠 赵国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1-50,共10页
大陆动力学领域今后 10~ 15a的主要科学目标是 ,建立东亚大陆中新生代演化的动力学模型 ,为资源勘查、灾害减轻和环境保护提供新的预测与评价理论。未来 10~ 2 0a会诞生地幔分异作用与岩石圈成因的综合性理论 ,为建立这个理论 ,采用... 大陆动力学领域今后 10~ 15a的主要科学目标是 ,建立东亚大陆中新生代演化的动力学模型 ,为资源勘查、灾害减轻和环境保护提供新的预测与评价理论。未来 10~ 2 0a会诞生地幔分异作用与岩石圈成因的综合性理论 ,为建立这个理论 ,采用地质学、岩石学探针、地球化学、数字模拟等学科交叉 ,以岩浆构造事件序列和火成岩构造组合为主线 ,探索华北燕山期岩石圈巨量减薄的机制与过程 ,对流地幔物质和热注入陆壳诱发壳幔相互作用、大规模岩浆活动和岩浆热构造变形之间的反馈关系。以岩石圈巨量减薄的深部过程这个视角 ,为华北地区大地构造性质的巨大转换 ,即从稳定的克拉通突发地转变为造山带的“燕山运动”或“大陆活化”提供深部动力学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燕山期 岩石圈减薄 深部过程
下载PDF
关于华北克拉通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的机制与过程的讨论:是拆沉,还是热侵蚀和化学交代? 被引量:116
11
作者 邓晋福 苏尚国 +4 位作者 刘翠 赵国春 赵兴国 周肃 吴宗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5-119,共15页
关于华北克拉通燕山期岩石圈减薄作用,主要有两种模型:(1)岩石圈拆沉;(2)热侵蚀和/或化学交代。文中主要从岩浆活动与构造变形两个途径,通过(1)燕山带造山幕和结构要素组合以及造山过程的p-T-t轨迹;(2)收缩构造变形、火成岩构造组合和... 关于华北克拉通燕山期岩石圈减薄作用,主要有两种模型:(1)岩石圈拆沉;(2)热侵蚀和/或化学交代。文中主要从岩浆活动与构造变形两个途径,通过(1)燕山带造山幕和结构要素组合以及造山过程的p-T-t轨迹;(2)收缩构造变形、火成岩构造组合和下地壳岩石捕虏体3个独立证据提出陆壳的构造加厚;(3)火成岩成因的壳幔相互作用模型和热模拟等,试图讨论华北地区克拉通有浮力的岩石圈如何转变为密度大的岩石圈,随之发生拆沉作用,而不是热侵蚀或化学交代机制使岩石圈地幔改造为EMI印记实现的减薄作用。大量对流的软流圈物质注入克拉通是诱发陆壳发生局部熔融所必需的条件。底侵玄武质岩浆的加热并弱化先前的冷和强的克拉通地壳,创造一个流变学条件,以使收缩构造变形和陆壳加厚成为可能。陆壳最下部和岩石圈地幔中形成的大量玄武质岩石,在构造加厚作用下,相转变为榴辉岩,致使原先有浮力的岩石圈转变为密度大的岩石圈,随之发生拆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燕山期 底侵玄武质岩浆 构造加厚 岩石圈拆沉
下载PDF
皖赣相邻区燕山期花岗岩类构造背景及其意义 被引量:43
12
作者 袁峰 周涛发 +3 位作者 范裕 岳书仓 朱光 侯明金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30-1134,共5页
对比研究了江南隆起带皖南地区与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背景。皖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而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于拉张向挤压过渡的构造背景;幔源岩浆直接参与到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的成岩... 对比研究了江南隆起带皖南地区与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背景。皖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而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于拉张向挤压过渡的构造背景;幔源岩浆直接参与到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的成岩作用中,而皖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成岩物质主要为壳源;这种差异是赣东北地区燕山期与岩浆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发育,而皖南地区不发育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燕山期 构造背景 江南隆起
下载PDF
安徽铜陵矿集区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时空结构及成矿 被引量:38
13
作者 曾普胜 杨竹森 +6 位作者 蒙义峰 裴荣富 王彦斌 王训诚 徐文艺 田世洪 姚孝德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8-309,共12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结合前人资料 ,建立起铜陵地区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的时空格架及岩浆活动与矿产的关系。将铜陵地区的岩浆流体系统分为两类 4个子系统。一类是与燕山期 (15 0~ 133Ma)侵入岩有关的铜陵侵入岩岩浆...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结合前人资料 ,建立起铜陵地区燕山期岩浆流体系统的时空格架及岩浆活动与矿产的关系。将铜陵地区的岩浆流体系统分为两类 4个子系统。一类是与燕山期 (15 0~ 133Ma)侵入岩有关的铜陵侵入岩岩浆流体系统 ,受近东西向铜陵_南陵基底断裂控制 ,依据其活动时间先后和流体活动特征 ,可进一步划分为早、晚 2个流体子系统 ;另一类是与燕山晚期 (12 2~ 110Ma)繁昌盆地火山岩有关的火山岩流体系统 ,受北东侧凹陷盆地控制 ,与“宁芜式”玢岩铁矿和金矿关系密切 ,包括 2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又包括不同的流体单元 ,流体单元是填图的基本单位。岩浆岩自身可形成独立矿床 ,同时 ,对海西期同生沉积矿床或矿胚层叠加改造 ,增补铜、金等成矿物质 ,使层状矿体变富 ,规模变大 ,在铜陵地区形成全球特有的大型_超大型矽卡岩型铜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燕山期 岩浆流体系统 时空结构 岩浆成因 铜陵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燕山期造山作用的岩浆岩石学证据 被引量:52
14
作者 戴圣潜 邓晋福 +3 位作者 吴宗絮 赵海玲 陈江峰 杜建国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59-165,共7页
在区域地质填图基础上研究了大别地区燕山期岩浆岩,重新划分了该区燕山期岩浆作用期次,发现大别地区在燕山期存在一个完整的造山岩浆旋回。首次提出本区燕山晚期岩浆岩为双峰式组合,与燕山早期岩浆岩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组合一起构成... 在区域地质填图基础上研究了大别地区燕山期岩浆岩,重新划分了该区燕山期岩浆作用期次,发现大别地区在燕山期存在一个完整的造山岩浆旋回。首次提出本区燕山晚期岩浆岩为双峰式组合,与燕山早期岩浆岩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组合一起构成一个从挤压到伸展的造山岩浆旋回,成为燕山期造山的重要佐证。岩浆岩成因特点揭示出本区的岩石圈结构在燕山期存在一个从双倍陆壳到正常陆壳的过程,深部地质过程则是底侵作用和拆沉作用的继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燕山期 造山作用 岩浆岩 底侵作用 拆沉作用
下载PDF
华南早中生代从印支期碰撞构造体系向燕山期俯冲构造体系转换的形变记录 被引量:336
15
作者 张岳桥 徐先兵 +1 位作者 贾东 舒良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4-247,共14页
华南地区中生代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但对这种动力体制转换发生的时间和产生的地质效应则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分析华南印支—早燕山构造层(D—J1-2)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识别了早中生代两个世代褶皱构... 华南地区中生代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但对这种动力体制转换发生的时间和产生的地质效应则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分析华南印支—早燕山构造层(D—J1-2)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识别了早中生代两个世代褶皱构造的横跨叠加型式,发现早期近东西向褶皱构造具有南北成带、晚期NNE向褶皱构造具有东西分区的区域展布特征。基于地层接触关系和早中生代岩浆岩和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统计分析,认为这两组叠加褶皱构造清楚地记录了华南早中生代两期挤压事件,近东西向褶皱是对印支早期华南地块南北边缘碰撞造山事件的远程响应,NNE向褶皱则起源于燕山早期((170±5)Ma)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低角度俯冲作用,两者发生转换的时代在中晚侏罗世之交。伴随这两期构造挤压而产生的地壳增厚分别诱发了华夏地块三叠纪和晚侏罗世地壳深熔作用和岩浆侵入活动。华南两组叠加褶皱构造的识别为进一步探讨早中生代从碰撞动力构造体系向俯冲动力构造体系转换提供了关键的构造地质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块 叠加褶皱 印支碰撞褶皱体系 燕山期俯冲褶皱系统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
下载PDF
雪峰山陆内复合构造系统印支—燕山期构造穿时递进特征 被引量:72
16
作者 金宠 李三忠 +3 位作者 王岳军 张国伟 刘丽萍 王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8-607,共10页
通过分析雪峰山陆内变形构造区内三叠系—白垩系中不整合面的分布以及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夹角情况,明确了早-中三叠世构造运动波及范围以及高角度不整合和低角度不整合分布的分界线,且变形具有由东向西的逐渐减弱的规律;自晚三叠世以来... 通过分析雪峰山陆内变形构造区内三叠系—白垩系中不整合面的分布以及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夹角情况,明确了早-中三叠世构造运动波及范围以及高角度不整合和低角度不整合分布的分界线,且变形具有由东向西的逐渐减弱的规律;自晚三叠世以来,构造运动仍体现出由东向西的穿时递进扩展变形,继而得出各时期变形时间的分界线。另外,通过计算各时期穿时变形的传递速率,并且通过传递速率作为联系纽带,得出燕山期向西递进变形的直接原因为湘赣及华夏陆块等地岩石圈减薄软流圈上涌,而间接原因是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方式,而滑脱层在燕山期构造传递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穿时递进特征 陆内复合构造系统 印支—燕山期 雪峰山
下载PDF
燕山期构造热事件对太原西山煤层气高产富集影响 被引量:31
17
作者 刘洪林 王红岩 +3 位作者 赵国良 李贵中 杨帆 刘洪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9-32,共4页
太原西山煤田是位于沁水盆地西北侧的一个石炭—二叠系煤田,在燕山期发生的岩浆侵入事件在该 煤田形成了异常的古地热场,使煤级在短暂地质时限内迅速增高。该煤田煤层经历了两次生气过程,在第二次生 烃过程中完成了主要生气历程,构... 太原西山煤田是位于沁水盆地西北侧的一个石炭—二叠系煤田,在燕山期发生的岩浆侵入事件在该 煤田形成了异常的古地热场,使煤级在短暂地质时限内迅速增高。该煤田煤层经历了两次生气过程,在第二次生 烃过程中完成了主要生气历程,构造热事件大大提高了煤层生气量,从而给煤层气的富集创造了有利气源条件;同 时中生代地热场具有大地热流量高和瞬时性的特点,形成了大量岩浆诱发成因的煤层割理,提高了煤层的渗透率, 使该地区煤层气资源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燕山期 岩浆侵入 构造热事件 富集
下载PDF
广东省22个燕山期花岗岩的源区特征及成因:元素及Nd-Sr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38
18
作者 凌洪飞 沈渭洲 +7 位作者 孙涛 蒋少涌 姜耀辉 倪培 高剑峰 黄国龙 叶海敏 谭正中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687-2703,共17页
根据主要元素组成,将所研究的22个广东省燕山期花岗岩分为强过铝花岗岩和弱过铝花岗岩两类,后者又区分出分异和未分异两种。它们总体具有较为相似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即都是以大离子元素明显富集、Ba,Sr,Nb,Ta,P与 Ti 呈负异常、... 根据主要元素组成,将所研究的22个广东省燕山期花岗岩分为强过铝花岗岩和弱过铝花岗岩两类,后者又区分出分异和未分异两种。它们总体具有较为相似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即都是以大离子元素明显富集、Ba,Sr,Nb,Ta,P与 Ti 呈负异常、Eu 亏损为特征,但分异弱过铝花岗岩(包括禾洞、大埔、荷泗、白浆岩体)的 Ba、Ti 呈负异常和 Eu 亏损更为明显。强过铝和弱过铝花岗岩的 Nd 同位素组成区别明显:象头山等6个强过铝花岗岩体具有低的ε_(Nd)(t)值(-13.4~-10.0,平均为-12.1)和较老的 Nd 模式年龄(1.76~2.08Ga,平均为1.96Ga),是由成熟度较高的陆壳部分熔融形成;在弱过铝花岗岩中,石背岩体以及禾洞和大埔两个分异岩体具有高的ε_(Nd)(t)值(-3.6~-4.9,平均为-4.4)和年轻的 Nd 模式年龄(1.23 ~1.34Ga,平均为1.3Ga),反映其源区存在一定数量的地幔物质;佛冈等其余12个弱过铝花岗岩体(包括荷泗、白浆2个分异花岗岩)的ε_(Nd)(t)值(-12.3~-8.1,平均为-9.7)和 Nd 模式年龄(1.56~1.94Ga,平均为1.74Ga)都介于上述两类花岗岩之间,但相对较接近于强过铝花岗岩,主要是由成熟度不同程度地低于强过铝花岗岩源区的陆壳变质岩部分熔融形成。广东省燕山期花岗岩主要是在伸展构造及玄武岩底侵条件下,由以沉积变质岩为主的中下陆壳部分熔融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饱和指数 Sr—Nd同位素 构造伸展 燕山期花岗岩 广东省
下载PDF
燕山地区燕山期的挤压与伸展作用 被引量:47
19
作者 马寅生 崔盛芹 +1 位作者 曾庆利 吴满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18-223,共6页
燕山地区中生代断裂演化、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和盆地演化的地质事实显示,燕山期不仅存在强烈的挤压作用,而且存在强烈的伸展作用。如果把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的构造运动理解为燕山运动的话,那么燕山运动既形成强烈褶皱和逆冲推覆,又形成... 燕山地区中生代断裂演化、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和盆地演化的地质事实显示,燕山期不仅存在强烈的挤压作用,而且存在强烈的伸展作用。如果把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的构造运动理解为燕山运动的话,那么燕山运动既形成强烈褶皱和逆冲推覆,又形成断陷盆地和变质核杂岩。整个燕山运动(旋回)包括3次挤压事件和3个伸展阶段,即早侏罗世末挤压事件(北票组沉积之后,海房沟组沉积之前)、晚侏罗世末挤压事件(土城子组沉积之后,义县组沉积之前)和白垩纪末挤压事件(第三系沉积之前);早侏罗世盆地伸展阶段、中晚侏罗世盆地伸展阶段和白垩纪盆地伸展阶段。燕山期内发生了3次由伸展到挤压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地区 燕山期 燕山运动 挤压作用 伸展作用 中生代 不整合
下载PDF
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岩石圈减薄:与大火成岩省的关系 被引量:128
20
作者 张旗 金惟俊 +1 位作者 李承东 王元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51,共31页
论述了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岩石圈减薄的关系,指出软流圈地幔与地壳直接接触时,即岩石圈最大减薄时(岩石圈地幔厚度为0),岩石圈厚度等于地壳厚度。中国东部岩石圈最大减薄的时间在燕山期,在这之前和之后,岩石圈是厚的。讨论了中国东部大规... 论述了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岩石圈减薄的关系,指出软流圈地幔与地壳直接接触时,即岩石圈最大减薄时(岩石圈地幔厚度为0),岩石圈厚度等于地壳厚度。中国东部岩石圈最大减薄的时间在燕山期,在这之前和之后,岩石圈是厚的。讨论了中国东部大规模岩浆活动与板块俯冲的关系,认为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没有关系:中国东部不属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不是安第斯型活动陆缘,中生代玄武岩不具有岛弧玄武岩的特征,从中酸性岩浆岩得不出岛弧的结论,从三叠纪开始的古太平洋板块扩张方向的演变也不支持板块向西俯冲的认识。认为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可能与超级地幔柱的活动有关,是一种新的大火成岩省类型。文中将大火成岩省分为两类:一类为B型大火成岩省,部分熔融发生在岩石圈底部,以发育玄武岩为特征;另一类为G型大火成岩省,部分熔融发生在下地壳底部,以发育大规模花岗质岩浆为特征。根据中国东部大规模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分出5个大火成岩省:鄂霍茨克(大兴安岭北端)、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华北—大兴安岭、华南和东部沿海大火成岩省。认为岩石圈减薄可以产生多种效应,是地壳演化的最重要的动力学因素,但唯独与地壳浅部的伸展事件无关。还评论了流行的岩石圈减薄的见解,认为流行的见解将岩石圈减薄定位在新生代(岩石圈厚80~120km)是似是而非的,不是科学的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减薄 大规模岩浆活动 超级地幔柱 大火成岩省 燕山期 中国东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