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界膜剥除术与内界膜翻转遮盖术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视力及视网膜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唐余 管莉娜 +2 位作者 陈嘉玉 韩爽 张正培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34-138,共5页
目的评估内界膜(ILM)翻转遮盖术与ILM剥除术在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中的效果,观察2种手术方法对黄斑裂孔闭合方式及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2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IMH患者54例(54眼)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 目的评估内界膜(ILM)翻转遮盖术与ILM剥除术在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中的效果,观察2种手术方法对黄斑裂孔闭合方式及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2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IMH患者54例(54眼)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采用ILM剥除术28例(28眼),采用ILM翻转遮盖术26例(26眼),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孔闭合形态及视网膜外层结构。结果术后6个月时,剥除组和翻转组平均视力(LogMAR)分别为0.85±0.25和0.71±0.19,2组视力较术前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1)=12.67,P1<0.001;t_(2)=11.47,P_(2)<0.001)。术后视力翻转组较剥除组更好(t=2.20,P=0.033)。术后6个月时,剥除组黄斑裂孔(MH)成功闭合24例(85.7%),其中U型闭合11例(45.8%),EZ完整10例(41.7%),外界膜(ELM)完整17例(70.8%);翻转组MH成功闭合24例(92.3%),U型闭合18例(75.05%),EZ完整16例(66.7%),EIM完整20例(83.3%),翻转遮盖组术后U型闭合及EZ、ELM恢复均高于剥除组。结论2种手术方式在提高MH闭合率方面均有有效性,ILM翻转遮盖术更有利于裂孔沿着原有解剖形态愈合,有效恢复术后视网膜外层结构,提高患者预后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 闭合形态 视网膜外层结构
下载PDF
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覆盖与空气填充对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对比
2
作者 丁亚丽 王静 +1 位作者 朱忠桥 黄磊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11期1213-1216,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覆盖与空气填充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西安市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20例大孔径(裂孔直径>400µm)IM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 目的对比分析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覆盖与空气填充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西安市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20例大孔径(裂孔直径>400µm)IM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空气填充治疗,观察组行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自体血覆盖治疗,比较两组的术后裂孔闭合率,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视网膜外界膜(ELM)缺损直径、椭圆体带(EZ)缺损直径、黄斑裂孔(MH)直径,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裂孔闭合率(98.33%)高于对照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两组BCVA均明显优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ELM缺损直径、EZ缺损直径、MH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ELM缺损直径、EZ缺损直径、MH直径均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覆盖治疗大孔径IMH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视力,促进黄斑裂孔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视网膜内界膜翻转填塞 自体血覆盖 空气填充 裂孔闭合率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视网膜光敏感度变化的临床观察
3
作者 徐冲 冯超 吴建华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3期198-202,共5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接受玻璃体手术后视网膜光敏感度的临床变化并探讨其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32例(32只眼)IMH患者纳入本组研究。所有患者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被非随机分为两...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接受玻璃体手术后视网膜光敏感度的临床变化并探讨其与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32例(32只眼)IMH患者纳入本组研究。所有患者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被非随机分为两组:A组患者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B组患者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中心视网膜光敏感度(0°~5°范围)、外周视网膜光敏感度(5°~10°范围),其他观察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比较各观察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并分析视网膜光敏感度与视网膜血流密度、脉络膜厚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BCVA均得到明显改善,中心视网膜光敏感度在出现明显改善,视网膜浅层、深层血流密度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明显增加,两组患者术后中心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变化均与视网膜浅层、深层血流密度的变化之间呈负相关。结论玻璃体手术治疗IMH后黄斑部中心视网膜光敏感度在术后早期就出现明显提高,而黄斑中心视网膜光敏感度的改善与视网膜血流密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光敏感度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痊愈患者白内障摘除联合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的视功能和视觉生存质量分析
4
作者 高小明 戚雪敏 +3 位作者 李小萍 刘鸿飞 朱益波 范正娟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4期447-450,共4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痊愈患者白内障摘除联合多焦点人工晶体(MIOL)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IMH痊愈并发白内障患者10例10眼,其中男5例5眼,女5例5眼,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MIOL植入,其中植入ZMB00型人工晶体9例9眼...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痊愈患者白内障摘除联合多焦点人工晶体(MIOL)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IMH痊愈并发白内障患者10例10眼,其中男5例5眼,女5例5眼,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MIOL植入,其中植入ZMB00型人工晶体9例9眼,ZXR00型1例1眼,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裸眼远视力(UCDVA)、裸眼近视力(UCNVA)、对比敏感度(CS)和中文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量表(VFQ-25)。结果术后3个月BCDVA、UCDVA和UCNVA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非眩光CS阈值较术前在各个频段上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眩光CS术后各个频段阈值与术前相比均有提高,但仅6.3°、4.0°、2.5°、1.6°频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VFQ-25总体分值、总体视力、近距离活动、远距离活动及社会角色限制评分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IOL能为IMH痊愈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远视力和近视力,并改善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白内障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视功能
下载PDF
基于血流OCT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疗效的评估价值
5
作者 戚雪敏 高小明 +3 位作者 刘鸿飞 朱益波 范正娟 卓优儿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3期348-350,共3页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因黄斑中心凹处全层神经上皮层的缺失造成视力下降、中心暗点和视物变形,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气体填充是治疗IMH的有效方法~([1])。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尽管IMH术后闭合率达到90%以上~... 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因黄斑中心凹处全层神经上皮层的缺失造成视力下降、中心暗点和视物变形,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气体填充是治疗IMH的有效方法~([1])。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尽管IMH术后闭合率达到90%以上~([2-3]),视力也得到部分提升,但仍有多数患者术后视力恢复不佳~([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眼部训练联合综合护理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患者眼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安蔺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159-0162,共4页
分析眼部训练联合综合护理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患者眼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78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患者按照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n=39例)和观察组(n=39例);对照组实施综合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联合眼部训练。结果 ... 分析眼部训练联合综合护理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患者眼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78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患者按照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n=39例)和观察组(n=39例);对照组实施综合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联合眼部训练。结果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为特发性黄斑裂孔术患者进行眼部训练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视力,提升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训练 综合护理 特发性黄斑裂孔 视力 综合护理 特发性黄斑裂孔
下载PDF
眼部训练联合综合护理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患者眼功能恢复的影响
7
作者 赵玄真 李真 孙书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199-0202,共4页
分析眼部训练联合综合护理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患者眼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78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患者按照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n=39例)和观察组(n=39例);对照组实施综合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联合眼部训练;比较两... 分析眼部训练联合综合护理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患者眼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78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患者按照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n=39例)和观察组(n=39例);对照组实施综合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联合眼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眼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视力恢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1、3周观察组患者视力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为特发性黄斑裂孔术患者进行眼部训练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视力,提升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训练 综合护理 特发性黄斑裂孔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中医辨治探讨
8
作者 尹奕秀 董志国 +2 位作者 刘新泉 张殷建 王大虎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3年第1期48-50,共3页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目前主要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切除术治疗,有文献报道中医治疗该病有一定优势。IMH为中医内障眼病,属“视瞻昏渺”“暴盲”等范畴,病机与痰湿蕴结、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心脾两虚有关,治疗上临床医家多采用健脾...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目前主要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切除术治疗,有文献报道中医治疗该病有一定优势。IMH为中医内障眼病,属“视瞻昏渺”“暴盲”等范畴,病机与痰湿蕴结、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心脾两虚有关,治疗上临床医家多采用健脾、补肺、补肾等方法治疗,现总结IMH的中医治法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中医辨证 肺脾肾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基于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预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解剖学预后
9
作者 熊晓忆 游志鹏 +2 位作者 谢平 李灵健 谢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0-293,共4页
目的 探讨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是否可以作为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解剖学预后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经EDI-SD-OCT确诊并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伴人工晶状... 目的 探讨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是否可以作为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解剖学预后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经EDI-SD-OCT确诊并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伴人工晶状体植入+玻璃体切割+ILM剥除及硅油填充术的IMH患者63例66眼纳入研究,术后随访3~6个月,根据末次随访时患眼裂孔愈合情况分为闭合组和非闭合组。利用频域OCT深度增强成像(EDI-SD-OCT)测量所有患眼的SFCT,记录患眼术前黄斑裂孔最小孔径、基底径,同时记录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SFCT与术前临床资料的相关关系,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与术后裂孔闭合相关的因素。结果 术后随访3~6个月,闭合组56眼,非闭合组10眼,裂孔闭合率为84.8%。闭合组和非闭合组患眼的术前SFCT分别为(195.77±55.53)μm和(139.35±26.0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9,P=0.00)。闭合组患眼症状持续时间<6个月者所占比例较非闭合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H患眼术前SFCT与年龄、性别、眼别、眼轴长度、黄斑裂孔最小孔径、黄斑裂孔基底径、症状持续时间、术前BCVA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MH术后裂孔闭合与术前SFCT呈显著相关(OR=0.34,P=0.01),与症状持续时间无相关性(OR=0.21,P=0.21)。结论 SFCT是IMH术后裂孔闭合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预测IMH术后解剖学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术 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 裂孔孔径
下载PDF
颜面向下体位与非面向下体位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闭合影响的Meta分析
10
作者 刘翠红 胡兵 +3 位作者 宋洁 刘欣 徐真真 季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36-41,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术后颜面向下体位与非面向下体位对黄斑裂孔闭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查找关于颜... 目的系统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术后颜面向下体位与非面向下体位对黄斑裂孔闭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查找关于颜面向下体位与非面向下体位对特发性黄斑裂孔闭合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本研究共纳入6篇RCT,研究对象共计478例,其中颜面向下体位249例(大裂孔111例,小裂孔138例),非面向下体位229例(大裂孔100例,小裂孔129例),对纳入的数据应用RevMan5.4进行分析,主要指标包括黄斑裂孔总体闭合率和基于黄斑裂孔大小的亚组分析。结果颜面向下体位组的总体黄斑裂孔闭合率显著高于非面向下体位组(OR=0.23,95%CI:0.10~0.52,P<0.001),小裂孔闭合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6,95%CI:0.11~1.93,P=0.290),大裂孔闭合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8,95%CI:0.07~0.47,P<0.001)。结论黄斑裂孔>400μm的患者,采用颜面向下体位可提高裂孔闭合率。直径≤400μm的小裂孔患者,非面向下体位组裂孔闭合率良好,术后需避免仰卧位,无需强制术后面部朝下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体位 颜面向下体位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下载PDF
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佩 张静琳 秦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年第13期135-142,共8页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ILM)剥离是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有效治疗方法。IMH的预后与裂孔大小及病程长短密切相关。直径<400μm的裂孔有自发闭合的可能,>400μm的裂孔很少能够自行闭合,需要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剥离解除玻璃体黄斑牵...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ILM)剥离是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有效治疗方法。IMH的预后与裂孔大小及病程长短密切相关。直径<400μm的裂孔有自发闭合的可能,>400μm的裂孔很少能够自行闭合,需要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剥离解除玻璃体黄斑牵引,才能达到理想的裂孔闭合率。部分直径>400μm、病程长(6~12个月)的IMH,单纯ILM剥除效果欠佳,常在ILM剥离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气体填充、孔周按摩、自体血填充等手术方式优化治疗效果。但是,有研究者认为ILM剥离会造成视网膜显微结构及视功能损害。近些年ILM剥离技术不断改进,衍生出保留中心凹ILM剥离、向心牵引ILM剥离、根据黄斑裂孔(MH)形状定制ILM剥离、各种类型的ILM瓣等技术,以及ILM磨损、奥克纤溶酶药物治疗等其他方法,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对视网膜的损害。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的临床经验,对ILM剥离治疗IMH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明确不同治疗和手术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性,为临床上IMH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剥离术 染色剂 手术技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内界膜剥除术与填塞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效果比较
12
作者 李佳 高亚平 邱海江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28期7-9,100,共4页
目的 比较内界膜剥除术与填塞术治疗较大直径陈旧性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裂孔直径大于600μm的IMH患者30例(30眼),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内... 目的 比较内界膜剥除术与填塞术治疗较大直径陈旧性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裂孔直径大于600μm的IMH患者30例(30眼),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内界膜剥除组(15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及惰性气体眼内填充,内界膜填塞组(15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术及惰性气体眼内填充,比较术后1个月2组患者裂孔闭合情况、视力、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及视网膜内复合体厚度变化。结果 术后1个月2组患者裂孔闭合情况、视力、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及视网膜内复合体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裂孔直径大于600μm的IMH,内界膜填塞术较剥除术无明显短期预后改善效果,无证据支持临床中应优先选择内界膜填塞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术 内界膜剥除 惰性气体眼内填充
下载PDF
微视野技术在特发性黄斑裂孔视功能检查中的应用进展
13
作者 徐天宇 熊宇雯 彭超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24期140-144,共5页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常用的手术方法。目前,常用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网膜电图等检查方法无法全面评估黄斑区视网膜的视功能。微视野技术作为一种评估视网膜视觉平均敏感度的重要手段,可将黄斑区的形态...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常用的手术方法。目前,常用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网膜电图等检查方法无法全面评估黄斑区视网膜的视功能。微视野技术作为一种评估视网膜视觉平均敏感度的重要手段,可将黄斑区的形态与功能检查结合起来,从而更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视觉功能。本文对微视野技术在特发性黄斑裂孔视功能检查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视野技术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膜剥除术
下载PDF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翻转覆盖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14
作者 赵晓春 陈玮 郭颖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26期19-21,共3页
目的分析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翻转覆盖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LIMH)的疗效。方法选取福州东南眼科医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80眼)LIM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40眼)。所有患者均接受... 目的分析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翻转覆盖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LIMH)的疗效。方法选取福州东南眼科医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80眼)LIM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40眼)。所有患者均接受25G切口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翻转覆盖术。观察2组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一阶函数的1~2环P1波反应密度和并发症,对比2组术后裂孔闭合率。结果手术6个月后,2组BCVA和、眼压升高,且研究组BCVA和眼压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裂孔闭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6个月后,2组mfERG一阶函数的1~2环P1波反应密度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翻转覆盖术能够改善LIMH患者视功能,促进黄斑裂孔闭合,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翻转覆盖术 BCVA MFERG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诊治研究现状
15
作者 黄树海 赵桂玲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472-477,共6页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无其他明显诱发眼病的相对健康眼出现黄斑区神经上皮层的局限性全层缺损,临床表现主要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和中央暗点。随着眼科检查设备的更新以及对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治疗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和精准化。该文...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无其他明显诱发眼病的相对健康眼出现黄斑区神经上皮层的局限性全层缺损,临床表现主要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和中央暗点。随着眼科检查设备的更新以及对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治疗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和精准化。该文对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分类、治疗等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发病机制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剥除
下载PDF
眼部训练联合综合护理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患者眼功能恢复的影响
16
作者 邢辛一 张瑞莉 聂方方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23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分析眼部训练联合综合护理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患者眼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8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患者按照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n=39例)和观察组(n=39例);对照组实施综合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联合眼部训练;... 目的:分析眼部训练联合综合护理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患者眼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8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患者按照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n=39例)和观察组(n=39例);对照组实施综合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联合眼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眼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视力恢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视力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1、3周观察组患者视力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为特发性黄斑裂孔术患者进行眼部训练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视力,提升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训练 综合护理 特发性黄斑裂孔 视力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黄斑中心凹外层显微结构变化与视力的相关性
17
作者 卢凤丽 赵芃芃 +2 位作者 秦梅 张琴 张信哲 《眼科学》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通过OCT观察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IFTMH)患眼术后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外层显微结构变化,并分析其与视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诊断为IFTMH的患者,共37例,37眼,均成功行手术... 目的:通过OCT观察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IFTMH)患眼术后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外层显微结构变化,并分析其与视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诊断为IFTMH的患者,共37例,37眼,均成功行手术修复。比较患眼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检查中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OCT中黄斑中心凹外层显微结构变化。根据24个月末次随访的外界膜(ELM)、椭圆体带(EZ)、嵌合体带(IZ)愈合情况,将其分为3组:A组为ELM完整,EZ和IZ连接中断,共有11眼;B组为ELM、EZ完整,IZ连接中断,共有15眼;C组为ELM、EZ、IZ完全恢复,共有11眼。分析视力与黄斑中心凹ELM、EZ、IZ的连续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37例37眼中,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眼别、症状持续时间、术前BCVA、术前裂孔最小径、基底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最后一次随访时,三组患眼BCVA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4.257, P < 0.01),其中C组视力恢复最佳,C组LogMAR BCVA从0.80 ± 0.12改善至0.08 ± 0.09。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的随访中黄斑中心凹显微结构持续重建,ELM、EZ和IZ的缺损直径持续减少,BCVA持续好转,较术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重建过程由ELM先开始,依次为EZ、IZ。术后24个月BCVA与术前裂孔最小径、基底径、症状持续时间、术前BCVA、术前ELM缺损直径、术前EZ缺损直径、术前IZ缺损直径均呈正相关(r = 0.798, 0.601, 0.683, 0.732, 0.682, 0.695, 0.702, P < 0.01)。结论:IFTMH患眼术后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持续重建,重建顺序依次为ELM、EZ、IZ,视力持续提高。同时,外层显微结构的重建程度与术后视力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 显微结构变化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最佳矫正视力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术与玻璃体切割联合ILM瓣覆盖术治疗不同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杜磊 陈佳 +2 位作者 龙婷 陈震 邢怡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0-142,146,共4页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术和玻璃体切割联合ILM瓣覆盖术治疗不同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ILM剥除或ILM覆盖的方法治疗IMH共127... 目的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术和玻璃体切割联合ILM瓣覆盖术治疗不同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ILM剥除或ILM覆盖的方法治疗IMH共127例127眼,根据IMH的最小直径分为小裂孔(63眼,直径≤500μm)和大裂孔(64眼,直径>500μm);依据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分组:剥除1组(小裂孔32眼)和剥除2组(大裂孔33眼)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ILM剥除术;覆盖1组(小裂孔31眼)和覆盖2组(大裂孔31眼)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ILM瓣覆盖术。对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裂孔愈合情况进行检查随访。结果术后12个月时各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剥除1组和覆盖1组(t=0.112 2,P>0.05),剥除2组和覆盖2组(t=0.750 8,P>0.05)相比,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剥除1组和覆盖1组在术后6个月时闭合率均为10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除2组和覆盖2组在术后6个月闭合率分别为84.85%和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剥除2组和覆盖2组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缺损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除2组和覆盖2组术后1个月时,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缺损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覆盖2组的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缺损直径比剥除2组小。各时间点剥除1组和覆盖1组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缺损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的ILM剥除,ILM瓣覆盖术有助于直径大于500μm裂孔愈合,对于小裂孔愈合两种术式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瓣 内界膜剥除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术
下载PDF
频域OCT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内外节与视力的关系 被引量:11
19
作者 肖泽锋 晏世刚 +2 位作者 郭晶晶 陈建明 郭海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7-449,共3页
目的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内外节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对比分析28例(30眼)确诊并氉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 目的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后光感受器内外节的变化,并探讨其与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对比分析28例(30眼)确诊并氉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手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转换成LogMAR视力)和水平方向上光感受器内外节缺失区直径(diameter of IS/OS absence,DIOA),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术后22眼黄斑裂孔闭合,裂孔封闭率为73.3%。术前LogMAR视力为0.99±0.37,术后12个月为0.75±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P<0.05)。术前DIOA为551~2900(1945.57±609.33)μm,术后12个月为412~2811(1357.07±772.67)μm,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手术前后LogMAR视力与DIOA之间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895、0.921,均为P<0.01)。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LogMAR视力与手术前后DIOA具有明显正相关性,DIOA是评估患者视力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域学光相干断层扫描 特发性黄斑裂孔 光感受器 视力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裂孔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细胞成分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彭娟 沙翔垠 +1 位作者 文晔 梅开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15-918,共4页
背景 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内界膜的组织病理结构和细胞成分对理解IMH的发病机制,从而预防IMH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研究报道结果不一致.目的 研究IMH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细胞成分,检测内界膜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 背景 研究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内界膜的组织病理结构和细胞成分对理解IMH的发病机制,从而预防IMH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的研究报道结果不一致.目的 研究IMH内界膜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细胞成分,检测内界膜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CD45及CD44的表达分布情况,探讨IMH的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的IMH患者7例7眼的内界膜标本,制备石蜡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观察内界膜的组织结构及细胞成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和定位内界膜中GFAP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内界膜中CD45及CD44的表达.结果 7例IMH内界膜石蜡切片均可见波浪弯曲状红染膜状结构,其中2例内界膜厚度均匀一致,含较少细胞,其他5例内界膜厚度不均,散在分布有色素上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GFAP表达于内界膜外层.免疫荧光染色表明,CD45阳性T淋巴细胞散在分布于内界膜组织中,黏附分子CD44多表达于内界膜的内层细胞.结论 IMH的内界膜上细胞成分较少,但Ⅲ期以上裂孔内界膜中存在神经胶质细胞和CD45阳性T淋巴细胞,表明IMH的发生过程伴有增生和免疫炎症反应.CD44作为黏附分子在内界膜中表达上调,促进IMH的增生和免疫炎症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病理 视网膜孔/病因 内界膜/病理 细胞学 组织病理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 黏附分子/病理 特发性黄斑裂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