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特征语义法的交流往复锯形态设计研究
1
作者 李刚 杨锡珺 +1 位作者 刘飞敏 王玉珍 《电动工具》 2024年第4期14-22,共9页
通过对不同品牌交流往复锯的形态分析,明确了用户对交流往复锯的核心需求,包括产品品质、设计美学和功能优化等方面。通过特征语义法提取了形态特征语义词,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需求指标体系,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以确定设计中应优先考... 通过对不同品牌交流往复锯的形态分析,明确了用户对交流往复锯的核心需求,包括产品品质、设计美学和功能优化等方面。通过特征语义法提取了形态特征语义词,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需求指标体系,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以确定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因素,并将其应用于设计方案的生成。设计方案以专业级工具中的“绅士”为定位,强调平稳、高效以及自然与机械的和谐共生。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价,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评价结果显示,设计方案达到了较为满意的状态,为后续的设计改进提供了明确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工具 模糊层次分析 特征语义法 交流往复锯 形态设计
下载PDF
试论语义特征分析法 被引量:1
2
作者 程树铭 吕亚萍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25-30,共6页
语义特征一般是指从一组语义相关的词内部进行对比分析,分解出彼此相同或者相异的最小语义成分。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可采取语义概括法、组合分析法、对立分析法、变换分析法等。语义特征分析法能够使语法研究更加深入化、准确化和精密化... 语义特征一般是指从一组语义相关的词内部进行对比分析,分解出彼此相同或者相异的最小语义成分。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可采取语义概括法、组合分析法、对立分析法、变换分析法等。语义特征分析法能够使语法研究更加深入化、准确化和精密化,能够使诸多语法现象得以很好的解释,但目前这种分析法也存在一些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 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分析
下载PDF
评析语义特征分析法在《“V来了”试析》中的运用
3
作者 朱庆洪 《青海师专学报》 2004年第2期49-51,共3页
本文从五个角度分析了语义特征分析法在《"V来了"试析》中的成功运用,分别是:通过不同义系联寻找类义词之间的共同区别性语义特征;结合具体句法格式来概括"V"和"了"的区别性语义特征;通过动态的分布替换... 本文从五个角度分析了语义特征分析法在《"V来了"试析》中的成功运用,分别是:通过不同义系联寻找类义词之间的共同区别性语义特征;结合具体句法格式来概括"V"和"了"的区别性语义特征;通过动态的分布替换来概括类义词间的共同区别性语义特征;多角度概括动词的语义特征,以说明"V来了"的语法关系和结构层次;以关键实词为主,以虚词"了"为辅,结合有关语法理论和语义特征分析法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特征分析 《“V来了”试析》 分布替换 关系 结构层次
下载PDF
语义特征研究概观 被引量:6
4
作者 袁明军 张慧晶 《汉语学习》 CSSCI 1999年第5期24-31,共8页
文章指出,语义特征研究的产生是有着我国传统语法注重揭示语法的语义特点的背景的。认为语义特征研究有狭义的语义特征研究和广义的语义特征研究之分。本文将广义的语义特征研究模式概括为七种。
关键词 语义特征分析 语义特征 分布特征 分析方
下载PDF
语义成分分析法述评 被引量:3
5
作者 任泽湘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47-148,共2页
语义成分分析法是语义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借鉴语音学家分析音素的方法,通过二分法将一个词的整体意义切分为更小的语义成分,用于词义的分析。文章对成分分析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了描述,从而探讨成分分析在确定和区别词义、揭示词汇之间... 语义成分分析法是语义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借鉴语音学家分析音素的方法,通过二分法将一个词的整体意义切分为更小的语义成分,用于词义的分析。文章对成分分析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了描述,从而探讨成分分析在确定和区别词义、揭示词汇之间的对称关系、说明词语的搭配的合理性以及解释部分句子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同时指出这一分析法仍存在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分分析 语义特征分析 区别性特征 语义成分 二分 意义
下载PDF
朱德熙先生在汉语语法研究上的贡献 被引量:9
6
作者 陆俭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4-9,共6页
朱德熙先生不幸病逝,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语法研究的引路人。 朱德熙先生从事语法研究主要从五十年代开始的,他在这个领域里耕耘了四十多年。我们知道,五十年代以前,汉语语法研究基本上是在传统语法的间架里进行的。五十年代以后,我国语... 朱德熙先生不幸病逝,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语法研究的引路人。 朱德熙先生从事语法研究主要从五十年代开始的,他在这个领域里耕耘了四十多年。我们知道,五十年代以前,汉语语法研究基本上是在传统语法的间架里进行的。五十年代以后,我国语言学界开始注意吸收国外语言学的新理论、新方法,从事汉语语法研究。在这一方面朱先生一直是一位积极的探索者、实践者,成为我国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新精神、研究卓有成效的著名语法学家之一,成为语法研究的带头人、引路人。早在1956年朱先生就发表了《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一文,该文以崭新的研究角度,独特有效的研究方法和出色的结论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注目。在以后的三十多年里,他坚持从汉语的语言事实出发,不断借鉴国外新的语法理论和方法,并融会贯通,改造出新,对汉语语法进行了科学的精细的分析,并通过对典型的汉语语法现象的研究分析,在语法研究方法和语法研究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看法,先后出版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法讲义》、《语法答问》、《语法丛稿》等著作,并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为建立新的汉语语法体系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下面分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两方面扼要介绍一下四十多年来朱先生在汉语语法研究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德熙 汉语语研究 朱先 变换分析 转指 汉语词类 自指 词组 功能 语义特征分析
下载PDF
浅谈几种语法分析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咏梅 《龙岩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99-101,共3页
近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分析除沿用传统的句子成分分析法外,还借鉴了国外语言学的一些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等。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些语法分析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 分析 句子成分分析 层次分析 变换分析 语义特征分析
下载PDF
汉闽日[有]语义路径变化对比研究
8
作者 庄达森 《中华传奇(上旬)》 2022年第1期0098-0099,0102,共3页
本文分别对现代汉语中的“有”、闽南方言中的“有”以及现代日语中「ある」进行义项的考察,并且各自对其进行了归纳。将归纳后关于“有”在三类语言中的义项进行对比,探究其具体分布情况。而后,采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对于三类语言中的关... 本文分别对现代汉语中的“有”、闽南方言中的“有”以及现代日语中「ある」进行义项的考察,并且各自对其进行了归纳。将归纳后关于“有”在三类语言中的义项进行对比,探究其具体分布情况。而后,采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对于三类语言中的关于“有”的义项进行进行剖析,分析义项中所涵盖的语义特征,从微观的角度入手,分别探究三类语言中“有”的语义路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汉闽日 义项归纳 语义探究 语义特征分析 语义路径
下载PDF
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教学新系统刍议 被引量:38
9
作者 邵敬敏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4-104,共11页
本文试图突破现有复句类型的旧框架,在“空间”与“时间”的认知背景下,建立一个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教学新系统,形成“平等”“轻重”“推理”“违理”4大类型,包括13个中类,27个小类。这一新的复句系统将有助于汉语语法... 本文试图突破现有复句类型的旧框架,在“空间”与“时间”的认知背景下,建立一个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教学新系统,形成“平等”“轻重”“推理”“违理”4大类型,包括13个中类,27个小类。这一新的复句系统将有助于汉语语法的教学,尤其是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特征对比 平等与轻重 推理与违理
原文传递
现代汉语同音同形词与词典条目的安排 被引量:5
10
作者 罗昕如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9-102,共4页
现代汉语中源于多义词的同音同形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的分立条目 ,有的合为一个词条 ,没做统一的处理。词典有必要也有可能对已为学术界认定的同音同形词作出分立条目的处理。全面整理同音同形词是一项十分繁难的工作 ,症结在如何... 现代汉语中源于多义词的同音同形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的分立条目 ,有的合为一个词条 ,没做统一的处理。词典有必要也有可能对已为学术界认定的同音同形词作出分立条目的处理。全面整理同音同形词是一项十分繁难的工作 ,症结在如何区分多义词与同音同形词 ,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有利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比较区分。解决好词典中同音同形词的条目安排问题 ,对促进《现代汉语词典》的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音同形词 多义词 语义特征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 条目 现代汉语
下载PDF
“N+A+的+VP”试析
11
作者 王琼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44-46,共3页
句式“N+A+的 +VP”可一分为三 :A.  NA+A+的 +VP;  B.  NB+A+的 +VP;  C. NA/B+A+的 +VP。用层次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分析三者语法语义的不同及原因。
关键词 层次分析 语义特征分析 N+A+的+VP 现代汉语 名词 形容词 谓词
下载PDF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Middle Construction
12
作者 张达球 徐克洛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4年第5期155-159,共5页
The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 (EMC), as a piculiar syntactic structure, shares its semantic features, but diversifies in its syntactic configuration compared with other languages. This paper tries to have a contrast... The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 (EMC), as a piculiar syntactic structure, shares its semantic features, but diversifies in its syntactic configuration compared with other languages. This paper tries to have a contrast study of the Middle Construcit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find the two languages share the same semantic features that the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semantic quantitatives (SQs) of the Adverb (Adjunct in the syntactic term) and the SQs of the Verb denoted by the predicate of MC leads to the deactivization of the predicate by means of the Adjunct, functioning as a quantitative device, assign delimitation to the predicate, hence ensures the grammatic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But syntatically, we agree that the NP Movement Approach accounts for the formation of EMC, while we argue in Chinese it is the verb raising that results in the MC. This paper first represents the structur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 then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is elaborated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in Chinese,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and finally the motivations of the Ecs in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unctions are explored and hence a new hypothesis is raised to probe the similar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dle Construction deactivization TELICITY Resultative
下载PDF
The Verbs of Motion“Ba” (come) and “Hevi” (bring)in Dictionaries of Contemporary Hebrew
13
作者 Pnina Trommer Avi Gvura Rama Manor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5期355-367,共13页
We focused in this study on two verbs of motion ba (come) and hevi (bring) used in contemporary Hebrew pointing to a number of semantic shifts occurring in each of them and to categorical shifts that occurred in t... We focused in this study on two verbs of motion ba (come) and hevi (bring) used in contemporary Hebrew pointing to a number of semantic shifts occurring in each of them and to categorical shifts that occurred in the verb ha. We conducted a semantic and syntactic analysis of these shifts in which we observed: a change in the syntactic valuation of ba and hevi,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nominal collocations which form their syntactic setting, and the semant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ir original and new meanings. The article starts out with a pres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meanings of the two verbs as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of concrete verbs of motion. It then presents the semantic shifts each undergoing from designating motion to designating giving, existing, and modality (capability, intent and aspect) and concludes with the categorical shift of the verb ba to impersonal (ロ"λ∏) and to discourse marker. It is noteworthy that in each of the shifts observed we noticed relation between the meaning stemming from the shift and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ba and hevi as verbs of motion. We were able to prove that the original meaning is still echoed both in the semantic and category categorical shif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antic shift categorical shift motion verb syntactic valency location of goal
下载PDF
从变换分析到变元相关分析——谈语法分析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2
14
作者 邱广君 张俐 +1 位作者 王宝库 邱波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1999年第1期20-28,共9页
关键词 语义特征 同义句式 变换分析 变元 相关分析 层次分析 歧义分化 歧义结构 语义关系 语义特征分析
原文传递
“晒太阳”结构的“三个平面”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世博 郝洪涛 《汉字文化》 2018年第16期65-67,共3页
本文借鉴前人研究的经验,从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平面对"晒太阳"结构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动词+施事宾语 变换分析 语义特征分析 信息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