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审美规划的历史延续——与俞孔坚教授商榷“景观”等问题 被引量:7
1
作者 姚亦锋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76-81,共6页
地理学中与风景园林中的景观是有联系的 ,也是有区别的。中国风景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却是非常年轻的学科。由于国内多年的封闭政策 ,缺乏国际交流形成了落后的局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俞孔坚教授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 ,但是其中... 地理学中与风景园林中的景观是有联系的 ,也是有区别的。中国风景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却是非常年轻的学科。由于国内多年的封闭政策 ,缺乏国际交流形成了落后的局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俞孔坚教授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 ,但是其中基本观点是错误的 :关于“风景园林”、“景观”的定义与内涵 ;关于“猿人择地行为”的“积淀”和“延续”的问题。在此本篇对其观点进行讨论 ,这对学科发展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审美规划 俞孔坚 风景园林 文化延续
下载PDF
环境审美融入中学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钟顺清 刘沛林 申秀英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27-130,共4页
中学地理课程在环境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与作用,因此地理课程已成为了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基于地理教学目标下的渗透式教学模式的中学环境教育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环境教育的快速发展,影响中学生环境素养的提升。为提高环境教育... 中学地理课程在环境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与作用,因此地理课程已成为了中学环境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基于地理教学目标下的渗透式教学模式的中学环境教育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环境教育的快速发展,影响中学生环境素养的提升。为提高环境教育的效果,环境审美以其独特魅力将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审美空间营造和审美体验活动,促进中学生环境素养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审美 环境教育 渗透式教学模式
下载PDF
论环境审美体验与场所感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宋艳霞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4-46,共3页
环境、空间、场所与位置是环境美学中最重要的四个概念,他们彼此相关又有所不同,其中环境是一个更具有普遍性的术语,空间、场所与位置只是环境的不同要素或维度。空间感、场所感以及位置的距离与远近都会影响环境审美体验,尤其是场所感... 环境、空间、场所与位置是环境美学中最重要的四个概念,他们彼此相关又有所不同,其中环境是一个更具有普遍性的术语,空间、场所与位置只是环境的不同要素或维度。空间感、场所感以及位置的距离与远近都会影响环境审美体验,尤其是场所感与环境审美体验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场所感是环境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的构成成分,而环境的审美体验又是形成场所感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空间 场所 位置 环境审美体验
下载PDF
“欸乃一声山水绿”命题的环境审美思想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萌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3-136,共4页
近年来,西方环境美学理论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在引进及阐释西方学者的观点的同时,我国学者也开始反思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学文本中蕴藏的环境美学思想。柳宗元《渔翁》诗中"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一美学命题,即展现了人在环境中... 近年来,西方环境美学理论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在引进及阐释西方学者的观点的同时,我国学者也开始反思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学文本中蕴藏的环境美学思想。柳宗元《渔翁》诗中"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一美学命题,即展现了人在环境中活泼生动的审美体验。通过对"欸乃一声山水绿"命题的历时性和共时性阐释,即可以看出环境审美欣赏的"移情模式"和"知己模式"在审美活动中的影响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欸乃一声山水绿” 环境美学 环境审美欣赏 移情模式 知己模式
下载PDF
城市建设中大众环境审美意识的缺位与文化孕育 被引量:1
5
作者 赵跃庆 《鄱阳湖学刊》 2013年第5期68-73,共6页
近年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环境形态的美学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环境形象的人文积淀是社会审美文化发展的重要表征,而大众环境美意识的缺位对环境的美化具有潜在而长远的消极影响。如何依靠社会、学校引导大众对环境的审美取向,激发大众的... 近年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环境形态的美学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环境形象的人文积淀是社会审美文化发展的重要表征,而大众环境美意识的缺位对环境的美化具有潜在而长远的消极影响。如何依靠社会、学校引导大众对环境的审美取向,激发大众的环境审美需求,这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 环境审美 文化孕育
下载PDF
环境审美向度下的高知群体介入景观建设途径
6
作者 张玉芝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0-213,共4页
高知群体对区域景观进行审美鉴赏和评判以及为决策者提供理论引导、规避负面效应方面都能发挥客观积极的理论影响作用和实践引领作用。从环境美学高度为城市景观决策进行审美批判,将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起到引导和矫正作用;发挥专业优势... 高知群体对区域景观进行审美鉴赏和评判以及为决策者提供理论引导、规避负面效应方面都能发挥客观积极的理论影响作用和实践引领作用。从环境美学高度为城市景观决策进行审美批判,将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起到引导和矫正作用;发挥专业优势,提供适宜的景观建构观念和专业知识参与,为城市、乡村等景观建设决策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景观设计 环境审美 高知群体 景观建设 途径
下载PDF
唐人环境审美的野趣取向
7
作者 刘堂春 《城市学刊》 2017年第3期21-25,共5页
《全唐诗》中有大量描写草堂生活的诗歌,流露出强烈野趣意向,表现了唐人发自心底的山水情怀和一定程度对文明的逃逸,其深层则是对青春、自由、生命的礼赞。正是在那个关注生命、敬畏生命的时代衍生出对居住环境的重视,催生了唐人的环境... 《全唐诗》中有大量描写草堂生活的诗歌,流露出强烈野趣意向,表现了唐人发自心底的山水情怀和一定程度对文明的逃逸,其深层则是对青春、自由、生命的礼赞。正是在那个关注生命、敬畏生命的时代衍生出对居住环境的重视,催生了唐人的环境美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草堂诗歌 环境审美意识
下载PDF
环境审美教育的产生、定位及其实现途径
8
作者 赵红梅 孙瑞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9-12,共4页
本文认为,环境审美教育是价值教育、尊重教育及情感教育,并且这种教育通向责任。环境审美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以艺术为中心的静观式教育,它强调的是感知体验和介入参与的结合、欣赏和沉思的结合。
关键词 环境审美教育 产生 定位 实现途径
下载PDF
环境审美模式研究的当代意义
9
作者 张超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4年第4期12-14,共3页
环境审美模式研究是对环境审美体验和欣赏方式"模态化"或"范型化"的研究。环境审美模式是环境美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也是当代中西方环境美学研究充满争议和亟待进一步探究的领域。对环境审美模式的考察研究,不仅可以... 环境审美模式研究是对环境审美体验和欣赏方式"模态化"或"范型化"的研究。环境审美模式是环境美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也是当代中西方环境美学研究充满争议和亟待进一步探究的领域。对环境审美模式的考察研究,不仅可以厘清当前环境美学各种范畴、模式的内涵与意义,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还可以在反思各种研究路径的基础上,寻找审美欣赏过程中各种价值统一的基础,从而为当代美学的变革发展与流派纷争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审美模式 生态文明 美学学科 流派纷争 理论参考
下载PDF
论环境审美特性与审美愉悦价值
10
作者 史修媛 《环球首映》 2019年第8期82-82,84,共2页
人在环境之中,无论是人在利用环境、改造环境、欣赏环境还是环境给予人类的各种资源和作用,人与环境之间都是相互共生的关系。因而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不同,环境审美的特性首先就体现在环境的审美经验上,审美主体的参与以及环境的独特属... 人在环境之中,无论是人在利用环境、改造环境、欣赏环境还是环境给予人类的各种资源和作用,人与环境之间都是相互共生的关系。因而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不同,环境审美的特性首先就体现在环境的审美经验上,审美主体的参与以及环境的独特属性使得环境具备特定的审美品质,特定的审美品质决定了环境的审美价值;在环境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经历的审美愉悦就是审美价值的第一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审美 特性 审美价值
下载PDF
试论易学“生生不息”的环境审美 被引量:1
11
作者 窦炎 《美术大观》 2008年第9期28-,共1页
  一、生生不息的本始与内在含义   "生生之谓易"指变化中时时有新的东西产生.这是<周易>的基本思想,它把整个宇宙视为一个自我创生,自我展开、自我更新、自我演变、自我发展的生命体,一个普遍的生命之流,生生不...   一、生生不息的本始与内在含义   "生生之谓易"指变化中时时有新的东西产生.这是<周易>的基本思想,它把整个宇宙视为一个自我创生,自我展开、自我更新、自我演变、自我发展的生命体,一个普遍的生命之流,生生不息的万化之流,这是"生"的观念的最主要意义,也是<周易>最根本的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审美 易学 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典园林 造园活动
下载PDF
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教育基本理论问题论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程相占 庄媛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1年第1期1-14,201,共15页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环境运动加速发展,环境审美教育应运而生。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教育主要体现于环境教育和环境美学两大领域。从西方思想史、环境政策来看,环境教育通过联结理论、伦理和实践,为环境审美教育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环境运动加速发展,环境审美教育应运而生。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教育主要体现于环境教育和环境美学两大领域。从西方思想史、环境政策来看,环境教育通过联结理论、伦理和实践,为环境审美教育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体现并深化了环境审美教育。另外,以卡尔森为代表的认知立场、以伯林特为代表的非认知立场为环境审美教育提供了不同角度的范式选择。推之于国内,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教育对国内相关理论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对生态文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教育 环境美学 环境审美教育
下载PDF
环境审美的生物学基础和文化影响及其设计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纹艳 赵警卫 《风景园林》 2018年第5期93-97,共5页
人类的环境审美既受到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生物本能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文化发展的影响。环境审美的生物学基础认为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环境就是美的,由此形成了栖息地理论、瞭望—庇护理论、认知理论和信息处理理论,其特点是形式和... 人类的环境审美既受到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生物本能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文化发展的影响。环境审美的生物学基础认为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环境就是美的,由此形成了栖息地理论、瞭望—庇护理论、认知理论和信息处理理论,其特点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文化对于人类环境审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对于生物学基础的调整和改变;2)文化的变化导致环境审美情趣的变化;3)对于同一审美对象,个体和小群体的美感体验存在差异。生物学基础和文化发展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二者总是综合起来共同影响人们的环境审美,因此在环境设计中必须同时重视二者的作用,才能设计出具有"家园感"的环境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审美 进化论 生物本能 文化影响 环境设计
下载PDF
论以“连续性”为起点的环境审美
14
作者 冯佳音 胡友峰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4-150,共7页
西方的环境美学一般以艺术为参照,分析环境的特性,由此确定我们该欣赏什么,这就容易使环境成为“对象式”环境。但不同于传统艺术品,人与一般环境及审美的环境都是连续的。连续性的思维方式源于古希腊。在西方环境美学中,人与环境的连... 西方的环境美学一般以艺术为参照,分析环境的特性,由此确定我们该欣赏什么,这就容易使环境成为“对象式”环境。但不同于传统艺术品,人与一般环境及审美的环境都是连续的。连续性的思维方式源于古希腊。在西方环境美学中,人与环境的连续呈现出“过程性”与“整体性”特征,与此相伴的是环境的生成与动态变化的时间特性以及与“框架”等相关的空间特性。在环境审美中,我们需要积极融入审美的过程,增强自身感官的敏锐度并调动全部的身心去“身体化”地感知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 环境审美 时间性 空间性
下载PDF
环境审美模式与审美经验的重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超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24,共9页
审美经验是审美活动的核心和现当代中西方美学共同关注的焦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促使审美领域扩张与重建。审美经验理论的反思与重构成为新时代美学基本理论重建的首要领域和基本问题。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模式以重塑知... 审美经验是审美活动的核心和现当代中西方美学共同关注的焦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促使审美领域扩张与重建。审美经验理论的反思与重构成为新时代美学基本理论重建的首要领域和基本问题。当代西方环境审美模式以重塑知觉在审美中的核心地位为基础,通过知觉的首要性、优先性、普遍性、直接性、一体化和身体来源等特征的创新性阐释,实现对环境审美经验结构要素的重构和发生机制的重释。这不仅从根本上颠覆了现代以来审美经验解释的二元论结构,也为新时代美学基本理论的重建提供了实践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审美模式 审美经验 美学基本理论
下载PDF
伯林特与卡尔松环境审美模式的内在特质及其论争
16
作者 史建成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342-348,共7页
审美模式在西方环境美学发展中被高度重视,特别是阿诺德·伯林特的"参与模式"与艾伦·卡尔松的"科学认知模式"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关注。"参与模式"强调环境审美的身体化、审美感知与日常感知的... 审美模式在西方环境美学发展中被高度重视,特别是阿诺德·伯林特的"参与模式"与艾伦·卡尔松的"科学认知模式"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关注。"参与模式"强调环境审美的身体化、审美感知与日常感知的交融以及家园感的营构,"科学认知模式"强调严肃审美、环境审美的伦理指向以及环境的结构功能性,两种模式的突出争议体现在介入与分离、一元化与二元化,两者的差异为环境美学提供了不同视角下的发展路径,从而推动了环境美学理论的多样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林特 卡尔松 环境审美 审美模式 参与模式 科学认知模式 身体化
下载PDF
当代环境审美模式下乡村人居空间环境美学新拓展
17
作者 王一涵 诸葛诗棋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2期131-133,共3页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人居空间环境建设已初显成效,而乡村人居空间环境的研究相对缺失,人们渐渐将目光聚焦于乡村人居空间环境的优化与提升。文章以环境美学为切入点,以当代环境审美模式中"卡尔松的自然环境审美模式"&qu...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人居空间环境建设已初显成效,而乡村人居空间环境的研究相对缺失,人们渐渐将目光聚焦于乡村人居空间环境的优化与提升。文章以环境美学为切入点,以当代环境审美模式中"卡尔松的自然环境审美模式""伯林特的参与审美模式""海德的后现代审美模式"为理论依据,对乡村人居空间环境进行美学探讨。分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美学本质、审美机制,进而提出乡村人居空间环境"居"的自然本质美、"游"的景观体验美、"境"的场域诗性美,以期从美学的角度,为我国乡村人居空间环境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审美模式 乡村人居空间 环境美学
下载PDF
关于陶瓷装饰与环境审美的刍议
18
作者 余俊贤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12年第1期6-8,共3页
陶瓷装饰的目的与宗旨,是美化陶瓷产品,促进人类生活从物质文化层次提高到物质和精神共存的高度;陶瓷装饰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直接危害着人的健康状况;从艺术审美的高度看陶瓷装饰的意义,促进陶瓷装饰向着美化环境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陶瓷装饰 环境审美
下载PDF
同情与想象力在环境审美中的作用——围绕亚当·斯密的讨论
19
作者 何敏(译) 《新华文摘》 2024年第20期142-146,共5页
亚当·斯密的美学理论通常与.他关于音乐、模仿和修辞的论著有关。但他的《道德情操论》和《天文学史》也为反思审美判断、美和想象力提供了依据。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不仅援引了艺术尤其是文学的各种例子,而且他认为想象力能... 亚当·斯密的美学理论通常与.他关于音乐、模仿和修辞的论著有关。但他的《道德情操论》和《天文学史》也为反思审美判断、美和想象力提供了依据。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不仅援引了艺术尤其是文学的各种例子,而且他认为想象力能够提供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方式,能够促进对他人的同情。斯密在科学、历史和哲学的文章中将想象力作为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核心,他对科学的惊奇、惊讶和钦佩的描述在语气,上具有惊人的美学色彩。他认为,想象力对保持我们与世界的连贯性和可理解性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情操论》 审美判断 天文学史 环境审美 可理解性 美学理论 亚当·斯密 想象力
原文传递
环境审美的时代性发展——再论“生态文明美学”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望衡 陈露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9,共5页
美学的性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感性显现。不同的文明时代均有不同的美学,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只能属于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新阶段——即由农业文明的人对自然的臣服,到工业文明人与自然的对抗,再到生态文明... 美学的性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感性显现。不同的文明时代均有不同的美学,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只能属于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新阶段——即由农业文明的人对自然的臣服,到工业文明人与自然的对抗,再到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双赢。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只能是生态文明美学,与其相应的环境美学也只能是生态文明的美学。人对环境的审美主要体现为生态的审美调节,即审美主体的双元性——人主体性与自然主体的统一和审美价值的综合性——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统一。在这种背景下,人的审美视界空前开阔,审美心胸空前宽广。在生态文明时代,美的本质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只是有交感和谐,还有划界和谐。生态文明既是对工业文明"技"的意义上的吸取与"道"的意义上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道"的意义上的吸取与"技"的意义上的扬弃,因此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共同培育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是绿色生活。绿色生活具有浓重的审美性,它主要体现在环保意识、家园意识、人类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生态科技意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审美意识,主要是以生态文明为美,以朴素为美,以和平为美。从本质上看,所有的文明都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但历代的文明包括猎采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重视的是自然的资源义,而生态文明时代重视的是自然的环境义,也就是说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也正因为如此,生态文明美学的核心是环境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美学 生态文明美学 环境审美 审美主体 审美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