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景观功能连通度的鄱阳湖草洲生境斑块重要性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成 陈文波 黄芳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672-3687,共16页
以鄱阳湖草洲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水位变化与物种扩散生态过程,在识别不同水位梯度下草洲生境范围和斑块组成的基础上,通过基于图论的景观连通度方法分析不同水位梯度和不同扩散距离下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的变化特征,分别运用可能连通度... 以鄱阳湖草洲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水位变化与物种扩散生态过程,在识别不同水位梯度下草洲生境范围和斑块组成的基础上,通过基于图论的景观连通度方法分析不同水位梯度和不同扩散距离下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的变化特征,分别运用可能连通度指数的相对值(dPC)和中介度指数(BC)识别重要草洲斑块和关键草洲节点.结果表明,鄱阳湖草洲呈现“水落滩出、水进草退”的景观特征,草洲生境同时面临水体的淹没效应和分割效应.随着水位的增加,草洲分布范围不断缩小,从7.54m水位下的1813.61km^(2)减小到17.17m水位下的182.36km^(2),大斑块破碎与小斑块消失并存.从水位变化过程来看,随着水位的增加,草洲斑块在生态功能上的链接数减少、难以连接的独立组分增加、连接的可能性降低,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逐渐降低.从物种扩散过程来看,物种扩散距离对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具有绝对正向作用,随着扩散距离的增加,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显著增加.共识别出重要草洲斑块124个,这些斑块一般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鄱阳湖中部,集中分布在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识别出关键草洲节点16个,这些节点主要由小型斑块构成且主要分布在鄱阳湖中部和南部的边缘地带.巨型斑块和大型斑块对于维持草洲景观功能连通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处于关键节点位置的小型斑块作为脚踏石或连接要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草洲 景观功能连通度 生态过程 生境斑块重要性
下载PDF
下沙新城区城市化过程中不同生境斑块荠菜种群数量特征及生活史变异 被引量:1
2
作者 黄瑞建 张岳恒 陈波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6期438-444,共7页
结合野外调查及实验室分析对下沙新城区城市化进程中典型生境斑块内野生荠菜种群的数量特征、生殖分配及生活史对策进行研究,旨在揭示伴人植物成功入侵城市斑块生境的机制.研究表明:斑块间种群数量特征发生明显的变异(p<0.01),月份... 结合野外调查及实验室分析对下沙新城区城市化进程中典型生境斑块内野生荠菜种群的数量特征、生殖分配及生活史对策进行研究,旨在揭示伴人植物成功入侵城市斑块生境的机制.研究表明:斑块间种群数量特征发生明显的变异(p<0.01),月份间也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1);同一时间水平上种群所处的物候期不一致,生殖分配也有所不同.正是由于这些变化,荠菜这类伴人植物才能成功入侵到城市化的斑块生境中;同时这些变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生境斑块 荠菜 数量特征 生活史
下载PDF
基于景观连接度的盐城滨海湿地丹顶鹤生境斑块重要性评价 被引量:21
3
作者 欧维新 袁薇锦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23-831,共9页
景观连接度和生境斑块重要性作为测度生境景观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已成为评价生境破碎化、识别生境景观中重要生境斑块与垫脚石、辨明恢复生境的关键节点位置的重要方法,对于生境保护、优化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盐... 景观连接度和生境斑块重要性作为测度生境景观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已成为评价生境破碎化、识别生境景观中重要生境斑块与垫脚石、辨明恢复生境的关键节点位置的重要方法,对于生境保护、优化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为研究区域,以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丹顶鹤越冬生境为对象,运用景观连接度指标和两种斑块重要性评价方法,考察1992-2012年间越冬丹顶鹤适宜生境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并探讨这期间的重要生境斑块与关键节点位置变化。结果发现:1992-2012年间,丹顶鹤生境连接度一直呈下降趋势;巨型斑块和大型斑块对于维持景观生境面积与生境连接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处于关键节点位置的小型斑块作为垫脚石和连接要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从斑块重要性评价方法上来看,dPC指标反映的重要生境斑块更符合实际情况,BC(Betweenness Centrality)指标则可以明确需要恢复的重点生境位置,几种方法各有侧重,在指导区域生态保护与规划等方面各有优势,需综合考虑加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顶鹤 越冬生境 景观连接度 生境斑块重要性 评价 江苏盐城滨海湿地
原文传递
斑块化生境中松鼠的秋冬季活动距离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哈丽亚 戎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5期13587-13589,共3页
在斑块化的原始红松林中,对松鼠(Scicurus vulgaris)进行无线电跟踪,研究其秋冬季日活动距离。结果表明,红松林斑块中的松鼠的秋季日活动距离远小于分布于红松林外的松鼠;不同生境斑块中的松鼠的冬季日活动距离基本相同。所以,不同季节... 在斑块化的原始红松林中,对松鼠(Scicurus vulgaris)进行无线电跟踪,研究其秋冬季日活动距离。结果表明,红松林斑块中的松鼠的秋季日活动距离远小于分布于红松林外的松鼠;不同生境斑块中的松鼠的冬季日活动距离基本相同。所以,不同季节下,松鼠对破碎化生境有着不同的适应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鼠 生境斑块 活动距离
下载PDF
斑块生境中食果鸟类对南方红豆杉种子的取食和传播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宁 王征 +3 位作者 鲁长虎 熊天石 傅文源 吴锦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81-1689,共9页
生境斑块化对食果鸟类的移动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格局和效率。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在南方山区多因人为干扰而呈斑块状分布。2011年,2012年10月底到12月中,以分布于福建梅花... 生境斑块化对食果鸟类的移动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格局和效率。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在南方山区多因人为干扰而呈斑块状分布。2011年,2012年10月底到12月中,以分布于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豆杉生态园中南方红豆杉种群为对象,研究斑块生境中鸟类对南方红豆杉种子的取食和传播行为,并评估专性鸟类和泛性鸟类的传播效率。结果发现:南方红豆杉源斑块共吸引22种食果鸟类取食红豆杉种子,并与13种鸟类形成了种子传播关系。不同年间,黑短脚鹎(Hypsipetes leucocephalus)都是植物的主要传播鸟类,而其他鸟类传播者种类具有一定的年间变化。生境斑块化导致专性鸟类黑短脚鹎和泛性鸟类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种子传播效率差异。与红嘴蓝鹊相比,黑短脚鹎飞行的平均距离较短((16.3±11.0)m,Mean±SD,n=125),传播距离相对较近;且它们取食后偏好在源斑块中活动,喜栖息在同种成树、甜楮(Castanopsis eyrei)及其他阔叶树等栖树上。红嘴蓝鹊取食后常在斑块间移动,常停歇在同种成树和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上,传播距离相对较远((24.9±20.0)m,Mean±SD,n=95)。空间一致性结果表明,黑短脚鹎移动距离对幼苗更新距离的空间一致性程度高;而红嘴蓝鹊偏好生境与幼苗更新生境一致性程度高。结果表明,斑块生境中植物能与专性鸟类、泛性鸟类之间形成种子传播互惠关系,且种子传播效率受到专性鸟类和泛性鸟类传播距离和传播生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果鸟类 斑块生境 种子传播 南方红豆杉
下载PDF
斑块生境下逃亡共存模型及其计算机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徐彩琳 李自珍 +1 位作者 张景光 王新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6-299,共4页
斑块生境下的逃亡共存是生物种的一种生存对策 ,文章在Tilman工作的基础上 ,建立了斑块生境中生物种逃亡共存的新数学模型 ,并对两种群的动态行为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试验研究 ,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斑块生境中共存的两物种 ,其竞争能力的排... 斑块生境下的逃亡共存是生物种的一种生存对策 ,文章在Tilman工作的基础上 ,建立了斑块生境中生物种逃亡共存的新数学模型 ,并对两种群的动态行为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试验研究 ,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斑块生境中共存的两物种 ,其竞争能力的排序与其扩散能力的排序恰好相反 ;种间作用机理分析表明 ,这两个种能力的负相关是其种群内生物个体生理负耦联在群体水平上的反映 ,是个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存对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生境 逃亡共存模型 计算机模拟 生理负耦联 竞争能力 扩散能力 种间作用机理
下载PDF
斑块生境中具有捕食风险的动力系统模型及其数值模拟研究
7
作者 李自珍 高猛 徐彩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30-436,共7页
从生物的捕食系统出发 ,提出了一种斑块生境中具有异质捕食风险的新机制 ,并构造了一个动力系统模型 .在此模型之上 ,首先研究了扩散对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并对系统进行了计算机模拟 .研究发现 :具有不同捕食风险的斑块生境之间的扩散 ... 从生物的捕食系统出发 ,提出了一种斑块生境中具有异质捕食风险的新机制 ,并构造了一个动力系统模型 .在此模型之上 ,首先研究了扩散对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并对系统进行了计算机模拟 .研究发现 :具有不同捕食风险的斑块生境之间的扩散 无论是只有食饵的扩散 ,还是食饵和捕食者共同的扩散 对整个捕食系统所起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扩散的速率——只有在适中的扩散速率下系统才会稳定 ,如果扩散速率过快 ,则引起系统的强烈振荡 .当只有食饵发生扩散时 ,参数 f的值越小 f代表高捕食风险生境斑块体积占整个系统体积的比例 ,系统越稳定 .在捕食者与食饵同时扩散的时候 ,只有适中或较小的参数 f才可以实现系统的长期稳定 .其次研究了系统中种群空间平均平衡密度随扩散速率增加的变化趋势 .模拟结果表明 :系统中食饵种群的空间平均平衡密度随扩散速率增加而减小 ;捕食者种群平衡密度的变化趋势则取决于系统斑块之间的扩散形式 :只有食饵发生扩散时 ,捕食者种群的空间平衡密度先保持不变 ,然后缓慢下降 ;捕食者与食饵同时扩散的时候 ,捕食者种群平衡密度呈上升趋势 .上述结论是由空间异质的捕食风险所决定的 ,也就是一种下行控制力所限制的结果 .综合以上两个结论 ,认为斑块之间的扩散形式决定了扩散对系统动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生境 捕食风险 扩散 空间平均平衡密度 系统稳定性
下载PDF
犬尾田鼠在斑块生境中更喜好内部区域(英文)
8
作者 WOLFF Jerry O BOND Monica L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共6页
我们在斑块化的景观中实验测定了犬尾田鼠(Microtus canicaudus)的生境喜好,验证下列假说:在一斑块生境中,与边缘区域相比,雌性田鼠喜好内部区域。在低密度和高密度时成年雌性的巢区在生境内部区域分别占100%和76%。高密度时在边缘区域... 我们在斑块化的景观中实验测定了犬尾田鼠(Microtus canicaudus)的生境喜好,验证下列假说:在一斑块生境中,与边缘区域相比,雌性田鼠喜好内部区域。在低密度和高密度时成年雌性的巢区在生境内部区域分别占100%和76%。高密度时在边缘区域雌性的捕获率较低,这种差异在低密度时更突出。在高密度时通过选择性去除生境内部和边缘区域的一些雌体,边缘区域13只雌体中8只(占62%)的巢区发生从边缘到内部区域的转移,内部区域20只雌体中只有3只(占15%)的巢区向边缘区域转移。动物的繁殖率、生存和体重在两个区域之间没有差异。但是,边缘区域个体的巢区比内部区域的要小。这些结果支持一些关于其他啮齿动物的研究观察结果(如鼠平类和田鼠类),但与草原田鼠不同。因此在一斑块生境中,与边缘区域相比,长尾田鼠更喜好内部区域,边缘区域与内部区域的比率可潜在影响动物的生境选择,也可能会影响斑块化生境中的种群统计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效应 犬尾田鼠 生境斑块 巢区 景观生态学
下载PDF
脆弱斑块生境阶段结构种群的扩散效应
9
作者 李延平 郑唯唯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112-115,共4页
人类活动使种群的栖息地斑块化 ,进而使其成为脆弱生境 ,导致种群数量减少 .针对这一现象建立了脆弱斑块生境阶段结构种群动力学模型 ,运用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合作系统理论 ,得到该种群动力学模型存在唯一全局渐进稳定的正平衡态 ,说明... 人类活动使种群的栖息地斑块化 ,进而使其成为脆弱生境 ,导致种群数量减少 .针对这一现象建立了脆弱斑块生境阶段结构种群动力学模型 ,运用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合作系统理论 ,得到该种群动力学模型存在唯一全局渐进稳定的正平衡态 ,说明扩散有利于种群的生长 .该研究结果为保护种群生长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理论决策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斑块生境 阶段结构 扩散效应 数学生态学模型 种群生长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网络的影响——以苏锡常地区白鹭为例 被引量:34
10
作者 吴未 张敏 +1 位作者 许丽萍 欧名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897-4906,共10页
生境网络对于物种更具有生态意义。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网络的影响,对破碎景观中种群的扩散和迁徙至关重要。研究结果有助于区域生境网络的恢复和完善,从物种的角度而非景观结构的角度优化生态网络。以城市化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 生境网络对于物种更具有生态意义。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网络的影响,对破碎景观中种群的扩散和迁徙至关重要。研究结果有助于区域生境网络的恢复和完善,从物种的角度而非景观结构的角度优化生态网络。以城市化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明显的苏锡常地区为研究区域,优势湿地鸟类白鹭为代表物种,构建物种生境斑块约束条件概念模型,提出按照物种生活习性特征划分、选择生境斑块的方法,并从斑块和网络结构两个视角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网络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年研究区白鹭生境的适宜地类总面积虽有所增加,但主要由于大量新增线性人为干扰致使白鹭生境网络质量下降;(2)白鹭生境网络在研究区不是全区覆盖的回路,基本由宜兴—溧阳片、无锡滨湖片、苏州吴中片和苏州阳澄湖片4个小片网构成,其完整程度按照宜溧片、滨湖片、吴中片、阳澄湖片降次排列;至2010年,宜溧片破坏最为严重,滨湖片和吴中片次之,阳澄湖片受破坏程度相对最弱。总体上,白鹭生境境况在10年间恶化明显,土地利用变化朝着不利于白鹭持续生存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适宜地类斑块 生境斑块 生境网络 白鹭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生态保护区外斑块对景观连接度的影响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祖悦晴 魏妍儿 +1 位作者 张曦文 于德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6937-6947,共11页
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生境斑块破碎化及损失会影响物种迁移、捕食等生态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然而,现有生态保护区可能无法覆盖其内生物的必要活动范围。生态保护区外的生境斑块对于维持生态过程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识别生态... 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生境斑块破碎化及损失会影响物种迁移、捕食等生态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然而,现有生态保护区可能无法覆盖其内生物的必要活动范围。生态保护区外的生境斑块对于维持生态过程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识别生态保护区外的关键斑块并加以保护非常重要。以北京市延庆区为研究区,划分两种生境斑块,即核心生境斑块和潜在生境斑块,并基于图论构建生境网络。考虑地表覆盖类型、坡度、人类活动等因素构建生境阻力面。结合未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模拟,研究城市化过程对区域生境网络和景观连接度的影响,选用CLUE-S模型模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格局。结合生境斑块特征和未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设计了3种未来生境变化情景。利用连接概率指数(PC)和网络连接度变化率(dI)评价不同生境变化情景下生态保护区外潜在生境斑块的景观连接度重要性,判断保护优先顺序,并分析景观格局变化对不同迁移能力物种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保护区外的全部潜在生境斑块对维持生境整体景观连接度有最大2.15%的影响,单个潜在生境斑块对维持景观连接度有最大0.28%的影响。此外,景观格局及其变化对不同迁移能力物种的影响差异显著,因此需针对保护物种和城市生境特征设计保护方案,研究区需要优先保护大中型斑块和位于关键位置的小型斑块。为了满足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建议在区分生境斑块保护优先顺序时考虑生境斑块对景观连接度的贡献和城市化扩展过程的压力。研究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了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连接度 生境斑块 城市化 生境破碎化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下载PDF
高原鼠兔对高寒草甸冬季牧场中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2
作者 郑巧燕 陈昕 +4 位作者 代智蓝 李先宝 李德欢 马涛 卫万荣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3年第3期62-68,共7页
【目的】从小尺度的斑块状栖息地角度出发分析高原鼠兔干扰及不同干扰强度对植被覆盖区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和全磷(STP)含量的影响,有助于全面理解小型食草动物对草地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法】以高原鼠兔为研究对象,测... 【目的】从小尺度的斑块状栖息地角度出发分析高原鼠兔干扰及不同干扰强度对植被覆盖区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和全磷(STP)含量的影响,有助于全面理解小型食草动物对草地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法】以高原鼠兔为研究对象,测定高原鼠兔栖息地及栖息地不同植被覆盖区土壤的SOC、STN、STP含量及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与未干扰植被覆盖区相比,高原鼠兔栖息地植被覆盖区的STN含量和N∶P显著下降(P<0.05),C∶N显著增加(P<0.05),但SOC和STP含量及C∶P没有发生显著变化;STN和SOC含量、C∶P和N∶P在高原鼠兔干扰最大的核心区最低,干扰强度最小的边缘区最高;C∶N在干扰强度适中的次核心区最高,边缘区最低;而STP含量在不同干扰强度的植被覆盖区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高原鼠兔干扰及干扰强度会对其领地内植被覆盖区的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产生影响。高原鼠兔斑块状栖息地中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可能是影响植物丰富度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斑块生境 冬季牧场 生态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分散种植模式下杂交杏李园节肢动物的种群动态研究
13
作者 刘军和 崔文艺 +1 位作者 邵海阔 禹明甫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7-134,共8页
分散种植是我国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但由此产生的生境丧失与破碎化是农业生态系统中自然天敌对害虫控制能力下降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农村分散种植的39户杂交杏李果园为研究斑块,利用网捕法、巴氏罐诱集等方法,研究了新建杂交杏李园中节肢... 分散种植是我国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但由此产生的生境丧失与破碎化是农业生态系统中自然天敌对害虫控制能力下降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农村分散种植的39户杂交杏李果园为研究斑块,利用网捕法、巴氏罐诱集等方法,研究了新建杂交杏李园中节肢动物种群的构建、扩散和转移.结果表明,随着树龄的增长,果园节肢动物逐步占据种植斑块.不同种群占据所有斑块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种群密度逐渐增长,杂交杏李在种植后的8年种群密度趋于稳定,具有明显的时滞期、扩散期和饱和期.农户分散种植和耕作方式的改变会产生明显的斑块效应和隔离效应,从而影响果园自然天敌及害虫种群.因此利用农业景观格局进行以害虫生物防治为中心的设计与规划有着巨大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杏李 节肢动物 群落转移 扩散动态 生境斑块
下载PDF
Modeling foraging habitats of Hume’s Pheasant (Syrmaticus humiae) in Dazhong Mountain, Yunnan, sou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伟 李宁 +3 位作者 邓忠坚 张庆 李明会 王学荣 《Chinese Birds》 2010年第4期236-243,共8页
We modeled foraging habitats of Hume’s Pheasant (Syrmaticus humiae) on a macro-habitat level using ArcGIS in an attempt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of habitats. Field work was condu... We modeled foraging habitats of Hume’s Pheasant (Syrmaticus humiae) on a macro-habitat level using ArcGIS in an attempt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of habitats. Field work was conducted from March to April in 2006 and 2008, and from October to November in 2005 and 2008 in Dazhong Mountain,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The selection of ecological factors was estimated by means of a resource selection index, distance analysis and the method of hierarchical habitat selection. The foraging habitat patches were modeled spatially by ArcG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ctual and potential foraging patches overlapped considerably in spring and autumn. The number and total areas of patches in the autumn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in the spring. The minimum and average areas of patches in the autumn were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spring, while the maximum areas of actual and potential foraging patches in the autumn were equal to those in the spring. Similarity in the selection for survival and safety consideration in both seasons was the main strategy for landscape factors of habitats by Hume’s Pheasant, while seasonal difference in selecting a landscape matrix was their secondary strategy, affecting landscape factors in the habitat. Changes of foraging patches in both seasons reflect a difference of resources requirement by the bird. Fragmentation and miniaturization of foraging patches would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a meta-population of Hume’s Pheas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e’s Pheasant (Syrmaticus humiae) foraging strategy habitat modeling habitat patch
下载PDF
Nestedness of bird assemblages in the karst forest fragments of southwestern Guangxi, China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肇天 陆舟 +3 位作者 舒晓莲 蒋光伟 许亮 周放 《Chinese Birds》 CSCD 2013年第2期170-183,共14页
The limestone region in southwestern Guangxi contains the most typical karst landforms in the world. Due to their destruction, the original forests mainly survive in nature reserves in the form of fragmented areas. Fr... The limestone region in southwestern Guangxi contains the most typical karst landforms in the world. Due to their destruction, the original forests mainly survive in nature reserves in the form of fragmented areas. From June 2009 to September 2010 we conducted an investigation of 13 relatively isolated habitats or sites, selected from each of the 13 nature reserves in southwestern Guangxi, with the least amount of anthropological activity and the largest presence of the original vegetation, in order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birds on forest fragment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birds and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m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BINMATNEST' software and the 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determine: 1) whether nested patterns of birds in the karst area of southwestern Guangxi exist or not and 2) which factors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nested patterns and the effect of these factors on forming nested patter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rd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nested patterns in the karst area and the specificity of the habitat of the birds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nested patterns. We suggest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se result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sonal tropical rain forests in the study area and on neutral theory. We also urgently recommend that close attention be paid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the environment for birds in all fragmented habit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RDS NESTEDNESS habitat fragmentation karst area neutral theory
下载PDF
斑块生境中啮齿类和蚁类动物对南方红豆杉地面种子的搬运
16
作者 李宁 张娜 +2 位作者 徐静文 白冰 鲁长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48-1253,共6页
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在我国南方地区多分布在村落附近的斑块生境中,成熟后的种子直接落在母树下或被鸟类等动物搬运至其他斑块中。林下地面种子会被地面活动的动物搬运,继而影响种子命运及种群更新。于2016年、2017年南方红豆... 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在我国南方地区多分布在村落附近的斑块生境中,成熟后的种子直接落在母树下或被鸟类等动物搬运至其他斑块中。林下地面种子会被地面活动的动物搬运,继而影响种子命运及种群更新。于2016年、2017年南方红豆杉果期,在浙江天目山一个红豆杉种群分布地(临安市桐坑村),采用野外种子摆放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动物对地面种子的搬运情况。结果表明:啮齿类动物取食是南方红豆杉地面种子消失的主要原因,但种子消失率在斑块间及边缘生境中的差异较大。母树林和竹林是啮齿类动物的主要觅食生境,两种生境的动物取食率明显高于山核桃种植园。边缘生境成为啮齿类斑块间移动的通道,而非觅食场所。4种啮齿类动物中,淡腹松鼠(Callosciurus pygerythrus)在母树林斑块以外的生境中出现频率最高,而其他地面搬运者回避利用山核桃种植园,仅在母树林和竹林斑块中搬运南方红豆杉地面种子。可见,斑块生境中动物改变了南方红豆杉地面种子的空间沉积格局,进而影响植物种群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 啮齿类 斑块生境 种子搬运
原文传递
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南方红豆杉母树特征对访问鸟类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帅 范月峥 王征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657-2662,共6页
在破碎化生境斑块中,植物特征影响着鸟类多样性格局,进而影响斑块的生态功能维系。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在我国南方地区多集群分布在破碎化生境斑块中。为了解斑块生境中南方红豆杉母树特征对访问鸟类多样性... 在破碎化生境斑块中,植物特征影响着鸟类多样性格局,进而影响斑块的生态功能维系。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在我国南方地区多集群分布在破碎化生境斑块中。为了解斑块生境中南方红豆杉母树特征对访问鸟类多样性的影响,于2018和2019年果期在福建梅花山保护区红豆杉生态园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结合,研究南方红豆杉结实量、郁闭度和高度等特征对访问鸟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豆杉生态园中,共有67种鸟类,其中45种鸟类为食果鸟类。不同年份间和不同斑块(竹林斑块和常绿阔叶林斑块)的鸟类群落组成和优势鸟类存在一定的差异。共有21种鸟类访问南方红豆杉母树,其多样性特点受母树特征的影响。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南方红豆杉母树结实量与访问母树的鸟类数量和种数呈正相关;母树郁闭度与访问母树的鸟类数量呈正相关。可见,斑块生境中南方红豆杉母树特征是影响鸟类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进而影响植物的种子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特征 南方红豆杉 鸟类多样性 访问鸟类 斑块生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