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田红宇 刘行 苏治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54,共11页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确保粮食安全底线多重压力下,厘清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对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至关重要。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数据,对粮食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面源污染和生态价值进行测算,构建非期望产...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确保粮食安全底线多重压力下,厘清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对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至关重要。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数据,对粮食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面源污染和生态价值进行测算,构建非期望产出框架下的投入产出体系,运用超效率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和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考察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动态特征。研究发现:1)2012—2020年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0.98%,且其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提升所致。2)从时空特征看,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的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改善趋势明显,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变化的空间格局变化趋势无明显规律。3)在研究期内上游地区的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最高,然后依次是中游地区、下游地区。3个区域的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都处于递增状态。因此,在建设农业强国的征程中,要高度重视农业技术进步并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以此来稳定提升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要根据区域禀赋差异设计针对性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数据包络分析 可持续粮食生产
下载PDF
技术异质下中国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其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保留 兰梓睿 +2 位作者 尹皓 晁祥瑞 孙天弘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5-207,共13页
实现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增长,不仅能够有效推进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助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该研究从强可持续和共同前沿理论的角度入手,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虑区域技术异质性的特征,采用基于... 实现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增长,不仅能够有效推进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助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该研究从强可持续和共同前沿理论的角度入手,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虑区域技术异质性的特征,采用基于共同前沿的三阶段SBM模型来测度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并利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各地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相比于未改进前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从分地区效率均值来看,呈现出东部>东北>西部>中部的特征。②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差异性特征。③考虑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源禀赋差异因素,东部地区和非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加明显,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果则一般。④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离不开相邻地区的协作和交流,进而形成以邻为伴和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因此,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发展的新时期,需要重视提高要素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技术差距;同时,也要深化和统筹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从政策制定层面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地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从而形成地区间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共同前沿理论 强可持续理论 三阶段SBM模型 空间杜宾
下载PDF
生态文明试点有助于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吗? 被引量:29
3
作者 辛宝贵 高菲菲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2-162,共11页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与试验区的试点改革是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尝试,在优化国土空间格局、调整产业结构、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等方面发挥着指引作用,旨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发展之路。与以往...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与试验区的试点改革是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尝试,在优化国土空间格局、调整产业结构、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等方面发挥着指引作用,旨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发展之路。与以往生态文明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不同,文章重点关注生态文明试点改革对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改进的政策效果。将2014年生态文明试点改革视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法构造试点省份的反事实参照组,客观评估生态文明试点政策对地区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等的综合影响。基于2005—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①合成分析单元较好地拟合了试点实施之前的发展趋势。②试点改革实施后,福建和贵州两省份的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幅度很大,但江西省的提升幅度则不明显,这表明福建和贵州省的改革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要明显优于江西省。③样本通过了安慰剂检验、排序检验和双重差分检验,在统计意义上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另外,作者从绿色金融角度分析了生态文明试点政策效果的内在机理:绿色金融通过发挥金融杠杆作用,促使社会资本流入生态产业,从而增强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参与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短板的能力,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共赢。最后,文章从环境规制的角度分析了拓展波特假说的可能。总之,研究结果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并针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合成控制法 绿色金融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生态全要素生产率评价及协调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孙欣 赵鑫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7期1-9,共9页
采用基于PCA-DEA组合模型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选取多指标作为投入变量,同时将环境因素纳入到非期望产出,利用2003—201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考察长江经济带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并对长江经济带生态发展协调性进行测... 采用基于PCA-DEA组合模型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选取多指标作为投入变量,同时将环境因素纳入到非期望产出,利用2003—201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考察长江经济带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并对长江经济带生态发展协调性进行测度分析。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内,不考虑环境因素,长江经济带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67%,而环境约束下的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年均仅增加0.36%;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显著;长江经济带总体生态发展协调性有所改善,区域间生态协调性表现不一致。"新常态"下要加强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改善长江经济带生态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PCA-DEA组合模型 ML指数 协调性
下载PDF
环境规制视角下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自强 叶伟娇 +1 位作者 梅冬 郑茨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62-1876,共15页
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实现粮食增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探寻提升我国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策略,本研究在考虑粮食种植生态价值基础上,运用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测算出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实现粮食增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探寻提升我国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策略,本研究在考虑粮食种植生态价值基础上,运用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测算出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以农业基础设施为切入点实证探究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1)农业基础设施各维度都能有效提高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但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其中,农业水利设施对其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2)与全样本回归结果不同的是,分南北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南方地区农业水利设施及其滞后项对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不具有显著影响,且农业电力设施及滞后项对其具有抑制作用;分产区样本回归结果显示粮食主产区农业交通设施及其滞后项不能显著影响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同时,非粮食主产区农业电力设施及滞后项对其也不具有显著影响。3)从调节作用检验结果看,环境规制在农田水利设施对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分组调节回归结果中相对于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区域,在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较低区域内,环境规制能够发挥更强的正向调节作用。据此,建议政府应超前规划布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系,制定并宣传科学、合理、弹性的环境法规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农业基础设施 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粮食种植生态价值
下载PDF
技术异质性下中国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及提升路径 被引量:5
6
作者 韩海彬 王娇芬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5-249,共15页
【目的】揭示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源泉,探究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为促进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提供政策参考。【方法】将Meta-frontier分析框架与Non-radial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相结合,构建Meta-f... 【目的】揭示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源泉,探究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为促进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提供政策参考。【方法】将Meta-frontier分析框架与Non-radial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相结合,构建Meta-frontier Non-radial Malmquist-Luenberger(MNML)生产率指数模型,从而有效解决了如何在技术异质性框架下对能够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问题。【结果】利用MNML生产率指数对1997—2019年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和生态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评价,研究发现:(1)共同前沿下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值为0.350,仍有65.0%的可改善空间;除东部地区之外,中、西部地区群组前沿下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远高于共同前沿下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值。(2)中国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4.0%,并且主要由耕地利用技术进步驱动,而耕地利用技术效率则阻碍了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中国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呈东、西部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且东、中、西部地区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模式各不相同。【结论】在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或生态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时,需要按照某种标准将具有技术异质性特征的决策单元划分为具有相同或者相似技术水平的群组;东部地区的生产技术代表了全国潜在最优生产技术,中、西部地区的生产技术则与全国潜在最优生产技术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中国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因此本文构建了差异化的耕地利用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异质性 共同前沿 耕地利用 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 MNML生产率指数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收敛 被引量:42
7
作者 杨万平 李冬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0-99,共20页
研究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约束下,基于强可持续视角,将TFP从绿色推进到生态,揭示其区域差异与空间收敛规律。研究方法:在构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框架下,运用MEBM-Luenberger理论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生态全要素生产... 研究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约束下,基于强可持续视角,将TFP从绿色推进到生态,揭示其区域差异与空间收敛规律。研究方法:在构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框架下,运用MEBM-Luenberger理论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依赖技术进步的单轮驱动模式,且存在"U"形波动性下降的阶段特征和地区差异扩大的空间趋势;总体差异持续增长,不仅区域间差距在扩大,区域内部不平衡的现象也在凸显;存在空间收敛效应,收敛速度加快,收敛周期有所缩短,且俱乐部收敛显著。研究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约束下对MEBM-Luenberger理论模型进行了较好的结合改进,进而综合测度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并研究其区域差异与空间收敛。研究价值:中国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明显且空间收敛显著,因此需围绕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建设 环境损害 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空间收敛
原文传递
京津冀生态环境规制效率测度与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孙钰 苗世青 +1 位作者 崔寅 贾玉成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66-71,共6页
文章构建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2009—2018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规制效率进行测度,借助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和分位数回归方法解析生态环境规制效率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京津冀地区整体的生态环境规制效率在波动中有所上升... 文章构建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2009—2018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规制效率进行测度,借助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和分位数回归方法解析生态环境规制效率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京津冀地区整体的生态环境规制效率在波动中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很小,仍有提升空间;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是影响内在增长潜力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和空间发展是驱动生态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的外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生态环境规制效率 SBM模型 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分位数回归
下载PDF
基于ETFP的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巨虹 李同昇 翟洲燕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99-1109,共11页
工业高质量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近10年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本文采用ETFP(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标准,通过超效率DEA及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并分析2006—2016年黄河... 工业高质量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近10年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本文采用ETFP(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标准,通过超效率DEA及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并分析2006—2016年黄河流域主要地市及城市群的工业发展水平,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工业发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尤其是山东半岛城市群远高于其他区域;②各地市工业ETFP的近邻效应显著,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征;③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的工业ETFP以年均7.5%的速度递增,分区域来看西部的增长速度较快,后发优势充分体现,东部和中部增速则较缓慢。尤其是,中部地区始终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急需调整产业发展策略,提高技术效率,才能整体推进黄河流域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全要素生产率(ETFP) 超效率DEA MALMQUIST指数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