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3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儒、道、佛”生死伦理观比较 被引量:8
1
作者 尤吾兵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年第1期116-117,125,共3页
"儒、道、佛"生死观蕴涵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并积淀成中华民族生死伦理的主要元素,但三者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生死本体论不同:儒家以"仁"、道家以"道"、佛家以"佛"为生死本体;生死价值论的不同:儒... "儒、道、佛"生死观蕴涵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并积淀成中华民族生死伦理的主要元素,但三者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生死本体论不同:儒家以"仁"、道家以"道"、佛家以"佛"为生死本体;生死价值论的不同:儒家重生的价值、道家生死价值等同、佛家重死的价值;生死态度的不同:儒家好生恶死、道家善生乐死、佛家恶生主死;生死超越论的不同:儒家由生观死、道家由死观生、佛家弃生观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佛 生死伦理观 生死本体 生死价值 生死态度 生死超越
下载PDF
儒、道生死哲学之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刁生虎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6期63-66,共4页
重生贵生、生死必然和生死气化是儒、道两家生死哲学的共同观点。但在生死态度上 ,儒家重在乐生哀死 ,道家重在苦生乐死 ;在生死价值上 ,儒家重在伦理 ,道家重在自然 ;在生死超越上 ,儒家重在创造三不朽 。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生死哲学 重生贵生 生死必然 生死气化 生死态度 生死价值
下载PDF
论王阳明的生死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徐春林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53,共5页
王阳明的生死态度可用“吾心光明,亦复何言”来体现,它表明王阳明以人生使命的完成为获得临终安宁的根本途径,体现了儒家生命“三不朽”中的“立功”层面;在生死价值上,王阳明认为人的生死只有付诸和践履忠信礼义等道德信念才有价值,体... 王阳明的生死态度可用“吾心光明,亦复何言”来体现,它表明王阳明以人生使命的完成为获得临终安宁的根本途径,体现了儒家生命“三不朽”中的“立功”层面;在生死价值上,王阳明认为人的生死只有付诸和践履忠信礼义等道德信念才有价值,体现了儒家生命“三不朽”中的“立德”层面;在生死超越论上,王阳明以“致良知”为“出生死”之道,体现了儒家生命“三不朽”中的“立言”层面。总之,王阳明全面、典型地体现了儒家的生死哲学。挖掘和梳理王阳明的生死哲学既有助于对王阳明和儒学研究的深入,更有助于当今生死哲学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生死哲学 生死态度 生死价值 生死超越
下载PDF
论王船山的生死哲学 被引量:2
4
作者 郑晓江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5期126-131,共6页
本文主要探讨王船山生死哲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生死践履 ,认为 :船山先生不仅在哲学、史学、文学、经学 ,乃至音韵学、地理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且承接易学、孔孟之道和张载之学 ,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死哲学理论 ,在中国哲学... 本文主要探讨王船山生死哲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生死践履 ,认为 :船山先生不仅在哲学、史学、文学、经学 ,乃至音韵学、地理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且承接易学、孔孟之道和张载之学 ,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死哲学理论 ,在中国哲学与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王船山的生死哲学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 :“贞生贞死”的思想 ;“立人道之常”的思想 ;王船山的生死实践是“历忧患而不穷 ,处死生而不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生死哲学 生死本体论 生死价值论 生死实践论
下载PDF
基于单元生死技术的埋地管道塌陷过程力学分析
5
作者 滕振超 周亚东 +3 位作者 池林林 刘晓燕 李正巍 刘博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81,共9页
为解决埋地管道塌陷发育过程中管周土动态流失的非线性问题,首先,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构建穿越塌陷区的管-土非线性耦合模型,并应用单元生死技术模拟土体流失过程;其次,依托试验实测数据及规范验证模型,分析不同塌陷阶段埋地管道的应力变... 为解决埋地管道塌陷发育过程中管周土动态流失的非线性问题,首先,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构建穿越塌陷区的管-土非线性耦合模型,并应用单元生死技术模拟土体流失过程;其次,依托试验实测数据及规范验证模型,分析不同塌陷阶段埋地管道的应力变形特征;然后,研究埋地管道遭受土体塌陷作用下的破坏机制,确定埋地管道的控制应力及危险截面;最后,通过分析管土接触,探讨管土相互作用揭示埋地管道塌陷动态演化过程及力学特征。结果表明:轴向应力为控制应力,跨中管底为控制点,跨中截面为危险截面,过度的拉应力是埋地管道失效的主要原因;证实管土分离现象的存在,且在塌陷深度达到48 mm时管土分离;随着塌陷过程的进展,管-土结构从开始变形到埋地管道受拉破坏的全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顶部受压阶段、过渡阶段和底部受拉阶段,塌陷深度80与160 mm为分界点;塌陷深度达到59 mm时,管顶应力在跨中位置处实现谷值到峰值的转变;塌陷深度达到80 mm时,摩擦应力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元生死技术 埋地管道 塌陷过程 管土分离 土体流失
下载PDF
鲁迅“生死追问”的生命底色及其文学史影响
6
作者 刘勇 解楚冰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197,239,共8页
长期以来,学界对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贡献已有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认识,而在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对“生”与“死”的深度反思和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与世界视野,还没有得到全面地关注与探讨。鲁迅创作中弥漫的死亡气息与荒原之... 长期以来,学界对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贡献已有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认识,而在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对“生”与“死”的深度反思和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与世界视野,还没有得到全面地关注与探讨。鲁迅创作中弥漫的死亡气息与荒原之感,冷峻肃穆之下暗涌着丰沛的人文激情,这本质上源于他对无数个体生命的极度关切,其贯穿一生的生死追问具有“向死而生”的哲学底蕴。鲁迅所开创的生死传统在萧红、曹禺、孙犁的创作中得以接续,艺术风格与感知方式的差异铸就了不同的情感温度,但最终都回归到对人之生存的眷顾与反思。余华、史铁生等当代作家的痛苦体验连通并呼应了鲁迅的人生体悟,既坚忍地承担着黑暗的沉重,又以一种近乎纯粹与本真的热情超越幽暗,这种理性与诗性交织的丰饶与张力构成了鲁迅生命美学的哲思意味。鲁迅“生死追问”的文脉奠定了现当代文学对终极命题持续探赜的重要方向,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敢于搏击命运的精神底气与生命底色。“生”与“死”作为关涉生命与文学的根本问题,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容量,见证了个体与民族充满艰辛与荣光的精神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生死追问 精神传承 文学史影响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华人居民死亡素养现状及当代生死教育初探
7
作者 朱明霞 谢淑玲 +1 位作者 黎想 伍慧儿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1-498,共8页
目的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华人居民的死亡素养现状,探讨提升社会大众死亡素养的教育途径。方法采用死亡素养指数量表,包括实践、经验、事实、社区四个维度共29项,对粤港澳大湾区2002位居民进行了死亡素养问卷调查。结果受访者死亡素养平均... 目的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华人居民的死亡素养现状,探讨提升社会大众死亡素养的教育途径。方法采用死亡素养指数量表,包括实践、经验、事实、社区四个维度共29项,对粤港澳大湾区2002位居民进行了死亡素养问卷调查。结果受访者死亡素养平均得分中等(6.70分),其中实践与经验知识得分(7.32分、7.50分)高于事实及社区知识方面(6.20分、6.10分);最薄弱的内容有与刚失去亲人的人谈论丧亲(5.07分)、在家死亡相关法律条例(5.35分)以及对临终者及家属在社区获得支持等。结论粤港澳大湾区华人居民的死亡素养为中等状态,其中社区知识较弱,包括对临终者及照顾者的关注与支持不足。由此提出社区健康教育策略,加强大众生死教育,提升居民死亡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素养 粤港澳大湾区 生死教育
下载PDF
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与《生死球赛》的民族文化精神
8
作者 岳大为 李墨轩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年第12期75-79,共5页
通过对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与《生死球赛》的深入剖析,探讨了两部作品在展现民族文化精神方面的异同。在《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中,通过主题、情节、角色塑造及叙事手法,体现了坚韧不拔、追求梦想的民族文化精神;《生死球赛》则以球... 通过对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与《生死球赛》的深入剖析,探讨了两部作品在展现民族文化精神方面的异同。在《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中,通过主题、情节、角色塑造及叙事手法,体现了坚韧不拔、追求梦想的民族文化精神;《生死球赛》则以球赛场景为线索,展现了团结、拼搏、奋斗的民族精神。两部电影虽叙事视角与表现手法各异,但都成功呈现了民族文化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多元表达。这种差异源于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的不同,但均凸显了电影作为文化载体在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与《生死球赛》的民族文化精神,不仅加深了对电影的理解,也为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生死球赛》 民族文化精神
下载PDF
以死贞生与以身托命:明清之交两种生死观的意义分析——以刘宗周及其弟子、方以智、王夫之为例
9
作者 吴根友 付子轩 《人文论丛》 2024年第1期344-353,共10页
明清之交的生死观上承中晚明重视个人死亡问题的时代风气,同时又受到易代之际殉节问题的冲击,表现为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虽都以遗民的身份对于人生的意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或通过殉节的方式彰显生命的伦理意义,如刘宗周及其弟子;... 明清之交的生死观上承中晚明重视个人死亡问题的时代风气,同时又受到易代之际殉节问题的冲击,表现为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虽都以遗民的身份对于人生的意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或通过殉节的方式彰显生命的伦理意义,如刘宗周及其弟子;或重视生平作为、不轻生亦不苟且而活,如方以智和王夫之。他们以更富有哲学思辨性的方式回应了生死问题,方以智以“以学问化之”的方式超越死亡的困扰,王夫之以“全归以相天”的方式证成生命的价值,表现出以自己之肉身托文化之使命,在“天崩地解”的乱世,以文化续命的方式确立了学者的生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交 生死 刘宗周 方以智 王夫之
下载PDF
新医科背景下医护生生死教育的必要性与实施进路
10
作者 黄婷娟 朱迪 +2 位作者 贺舒悦 刘燕 任俊杰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958-2962,共5页
新医科发展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向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以生死素养培育为核心的生死教育成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医文交融的医学教育新模式及疾病与医学模式的转向要求提升医护生的生死素养,拓展医学人文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新医科发展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向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以生死素养培育为核心的生死教育成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医文交融的医学教育新模式及疾病与医学模式的转向要求提升医护生的生死素养,拓展医学人文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基于生死共识的和谐医患关系也要求医文相通。新医科背景下的生死教育内容既包括生命共鸣与死亡认知,还涉及实践反思。教育政策支持与师资的同步培育是实现当前医护生生死教育的基础,情境在场和体验式教学是其重要形式,建立并依托教产研共同体拓展教学内容是保障。探讨医护生生死教育内容有其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实践意义,同时有助于完善和推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及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生 新医科 生死教育 生死素养 护理教育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11
作者 吴桂金 崔新域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23期28-31,共4页
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国也在努力推广优秀的文学作品。然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了我国优秀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阻碍。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发现可以通过两... 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国也在努力推广优秀的文学作品。然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了我国优秀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阻碍。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发现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翻译文化负载词:第一,迎合读者的期待视野;第二,拓宽读者的期待视野。这两种翻译方法在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的同时,能有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文学翻译 文化负载词 生死疲劳》
下载PDF
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小说英译——以《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12
作者 吴桂金 卢鑫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28期35-38,共4页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是中国文化外宣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分析《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在语言、文化、交际维度的翻译方法和特点,旨在促进更多中国优秀文学作品更好地“走出去”。中国小说的英译策略并不一定要局...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是中国文化外宣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分析《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在语言、文化、交际维度的翻译方法和特点,旨在促进更多中国优秀文学作品更好地“走出去”。中国小说的英译策略并不一定要局限于归化或异化,译者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做到既忠实于原作,又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理论 三维转换 文学翻译 生死疲劳》
下载PDF
从华为的企业生死观说起
13
作者 杨杜 《企业管理》 2024年第1期36-38,共3页
企业的生存定律是:知道你吃谁,决定你的成长;知道谁吃你,决定你的生存!活下来的华为每次谈到企业,总少不了华为--要说活得不易,恐怕少有比华为更难的了;可要说活得给力,也非它莫属!曾占营收半壁江山的华为手机业务销量一度暴跌88%,几被... 企业的生存定律是:知道你吃谁,决定你的成长;知道谁吃你,决定你的生存!活下来的华为每次谈到企业,总少不了华为--要说活得不易,恐怕少有比华为更难的了;可要说活得给力,也非它莫属!曾占营收半壁江山的华为手机业务销量一度暴跌88%,几被置于死地;但2023年8月29日悄然上市的Mate 60 Pro引爆舆论话题,大大鼓舞了国人士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为 生死 企业六面观 企业“三命”说 企业三活法
下载PDF
庄子生死观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敏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0-102,共3页
庄子对生死有着独特的悟见,其生死观的独到之处是以自然中道观生死,不悦生不恶死;以宇宙大道观生死,消解生死差异。最终指向是超脱生死,对生死的超脱是庄子通达自由理想境界的根本途径,也是其人生哲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处。
关键词 庄子 中观生死 道观生死 超脱生死
下载PDF
佛法教人了生死——印光的三幅书法及其净土思想与修持的核心点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家章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共4页
死亡作为一种不可回避的事实,每每给我们的主体自主意识带来最深刻的恐惧。因此带出了诸多问题:死亡是否就表明着一种永恒的沉寂?如何超越死亡而获得安身立命之所?等等。由佛陀创发的佛教,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解释模式,进而开出了异... 死亡作为一种不可回避的事实,每每给我们的主体自主意识带来最深刻的恐惧。因此带出了诸多问题:死亡是否就表明着一种永恒的沉寂?如何超越死亡而获得安身立命之所?等等。由佛陀创发的佛教,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解释模式,进而开出了异于常识的特殊理路。文章结合印光的三幅书法作品,阐述了印光依据佛理对死亡所进行的思考,他明确地指出,佛法教人了生死,不是只当一种高超玄妙话来说道的,众生在世间的生老病死之苦,正是众生成佛之本。他依据佛典,通过对"北俱卢洲"与"南赡部洲"的比较,说明现实世界时时发生的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正是众生追求脱苦出世的必要导引,故提倡学习诸佛以八苦为师,将苦难当成学道的最直接契机,成无上道。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能使念佛之人,不贪生,不怕死,是确当的了生死之法。这也就是印光整体思想中的核心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光 生死 生死 生死之法
下载PDF
国内外医学生生死教育研究热点及可视化分析
16
作者 安玉泽 王晶晶 +2 位作者 付静茹 李湘 柳云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57-62,共6页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医学生生死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探讨,对该领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通过对关键词聚类、突现等可视化分析,总结国内外研究热点主要为:医学生生命价值感和医学伦理教育、生死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生死...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医学生生死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探讨,对该领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通过对关键词聚类、突现等可视化分析,总结国内外研究热点主要为:医学生生命价值感和医学伦理教育、生死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生死教育实施路径与策略和方法。为我国该领域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为我国生死教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未来,我国应根据患者人群特征开展跨学科的生死教育培训,提高医疗专业人员的临终关怀能力;在教学策略上应运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提高教育的质量;应更加关注医学生心理支持与职业倦怠的预防,从而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和专业素养的医学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生生死教育 安宁疗护 教学与培训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智慧及其在当代生命教育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娟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7期3-7,共5页
中国传统文化是关于"人"的文化,生死问题是一切文化所关注的终极命题,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支柱的儒道佛概莫能外。儒道佛生死观蕴涵丰富的伦理思想,并积淀成中华民族生死伦理的主要元素。儒家由生观死,道家由死观生,佛家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关于"人"的文化,生死问题是一切文化所关注的终极命题,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支柱的儒道佛概莫能外。儒道佛生死观蕴涵丰富的伦理思想,并积淀成中华民族生死伦理的主要元素。儒家由生观死,道家由死观生,佛家弃生观死,儒道佛三家探讨生死问题,目的在于体认生死本质,从而达到对生死的最终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伦理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的生命伦理思想,思辨地认识中国传统生死观,以导引世人选择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将中国传统生死智慧看成对世人进行生命教育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智慧 儒道佛生死 生死相参” 审美超越 生命教育
下载PDF
基于生死单元法的GIS设备安装过程温度效应研究
18
作者 王仕俊 武慧颖 +2 位作者 王星 平常 蔡建国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22,共10页
GIS设备在安装过程中外部温度环境复杂多变,对其安装定位偏差及构件内力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将造成安装完成状态与设计状态的较大差异。依托某实际变电站工程,结合工程所在地的温度环境,建立4种不同的温度变化工况,采用基于时变力学的... GIS设备在安装过程中外部温度环境复杂多变,对其安装定位偏差及构件内力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将造成安装完成状态与设计状态的较大差异。依托某实际变电站工程,结合工程所在地的温度环境,建立4种不同的温度变化工况,采用基于时变力学的生死单元法对GIS设备安装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研究安装过程温度效应对结构位移及应力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安装过程中的环境温度变化对GIS设备间隔位移偏差产生累积效应,位移偏差将会影响安装中定位需求;设备支座采用螺栓连接,刚度较小,在温度效应明显时无法协调上部结构和下部支架的变形;安装过程中随温度变化,筒体应力相应变化但应力值较小,螺栓内力相对较大,安全余量较小。研究结果将为GIS设备结构的安装环境控制和结构优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设备 生死单元法 温度 误差分析
下载PDF
莫言《生死疲劳》英译本海外接受情况研究——基于AntConc和Sketch Engine语料库工具的在线书评分析
19
作者 王欣然 刘玲慧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108-112,共5页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国家提高软实力的一大战略,而从海外读者视角对文学作品“走出去”案例进行具体研究的文献较少。文章利用评价框架对海外在线书评网站Goodreads关于莫言《生死疲劳》英译版普通读者评论进行有效性收集与筛选,采取...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国家提高软实力的一大战略,而从海外读者视角对文学作品“走出去”案例进行具体研究的文献较少。文章利用评价框架对海外在线书评网站Goodreads关于莫言《生死疲劳》英译版普通读者评论进行有效性收集与筛选,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建立独立语料库,对译本的评论进行分类与统计,并使用语料库分析工具进行词频分析,考察海外读者对该书的接受情况。研究发现,该书整体接受情况较好,倾向于接受的评论观点集中于认为小说有丰富的历史、叙事视角独到、具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等;倾向于不接受的评论观点集中于认为存在作品冗长、内容重沓、叙事视角转换频繁、人名难记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汉学 读者反馈 跨文化传播 生死疲劳》 译作接受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葛浩文习语翻译研究——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20
作者 朱琳 马莉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1期373-381,共9页
《生死疲劳》是诺奖得主莫言的集大成之作,蕴含丰富乡土文化及地域特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研究基于韦努蒂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以葛译本《生死疲劳》中习语英译为研究对象,借助ParaConc自建汉英平行习语语料库,从翻译策略及方法两个... 《生死疲劳》是诺奖得主莫言的集大成之作,蕴含丰富乡土文化及地域特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研究基于韦努蒂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以葛译本《生死疲劳》中习语英译为研究对象,借助ParaConc自建汉英平行习语语料库,从翻译策略及方法两个层面对葛译习语进行量化统计与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解读不同习语种类所对应的翻译倾向。研究发现,葛浩文倾向“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兼含异化与归化结合”翻译策略。成语、谚语、粗俗语、歇后语等习语显著倾向采用异化策略,占比高达70.49%,归化策略占比约为30%,异归结合法占比最小,仅为1.08%;俗语、典故等习语异化策略占比约为50%、归化策略占比超40%,而异归结合法可达8.16%。本文为葛译《生死疲劳》中习语英译提供翻译风格及倾向的语料库支撑,以期对文学作品中习语英译提供借鉴,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习语翻译 翻译研究 葛浩文 生死疲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