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气田形成条件和主控因素 被引量:176
1
作者 戴金星 邹才能 +4 位作者 陶士振 刘全有 周庆华 胡安平 杨春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73-484,共12页
通过定量或半定量地研究中国大气田形成条件和主控因素,特别注重研究那些在实际应用中可操作的量化和半量化条件和因素,认为中国大气田分布在生气中心及其周缘(生气强度大于20×108m3/km2),晚期成藏是中国大气田形成的普遍规律(除... 通过定量或半定量地研究中国大气田形成条件和主控因素,特别注重研究那些在实际应用中可操作的量化和半量化条件和因素,认为中国大气田分布在生气中心及其周缘(生气强度大于20×108m3/km2),晚期成藏是中国大气田形成的普遍规律(除鄂尔多斯盆地的大气田和徐深气田成藏在白垩纪外,其余大气田均成藏于第三纪和第四纪),有效烃源区内古隆起圈闭有利于大气田形成(分为古构造形成与聚气同步型、古构造聚气滞后型、古构造聚气叠置型),大气田多形成于煤系或其上、下圈闭(分为自生自储式、下生上储式和上生下储式),大面积孔隙型储集体(砂岩储层孔隙度多大于12%,渗透率多大于3×10-3μm2;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多大于3%,渗透率多大于1×10-3μm2)和低气势区有利于形成大气田。综合利用这些条件指导中国大气田评价和勘探,近10 a来取得了好的效果,发现储量在1000×108m3以上大气田8个(克拉2、苏里格、大牛地、榆林、乌审旗、子洲、普光和徐深等气田),促使中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2005年天然气产量达500×10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田 形成条件 主控因素 生气中心 成藏期 煤成气 中国
下载PDF
鄂尔多斯深盆气 被引量:20
2
作者 孙粉锦 许化政 陈孟晋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09-314,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内石炭纪—二叠纪煤系含有机质丰富 ,演化程度高 ,不但形成了巨量的天然气 ,而且因储层致密、升降稳定、构造稀少而形成了盆地构造下倾部位天然气的大规模聚集 ,构造上倾部位则大面积含水 ,具有典型“深盆气”的特征。深盆... 鄂尔多斯盆地内石炭纪—二叠纪煤系含有机质丰富 ,演化程度高 ,不但形成了巨量的天然气 ,而且因储层致密、升降稳定、构造稀少而形成了盆地构造下倾部位天然气的大规模聚集 ,构造上倾部位则大面积含水 ,具有典型“深盆气”的特征。深盆气的主要含气层位为盒 8—本溪组各段 ,而盆地东部和北部可延至盒 5段。煤层是深盆气圈闭中的潜在储集层 ,起着“调节气库”的作用。多期砂体的叠置使深盆气的面积变得巨大 ,钻探成功率高 ,但因储集层的岩性致密 ,使自然产能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盆气 水封圈闭 致密砂岩 生气中心 生气强度 煤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川中地区寒武系大气田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3
作者 唐娜 何幼斌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1-9,共9页
川中地区寒武系发育有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安岳气田,近年来,勘探热度在不断增加。结合四川盆地寒武系区域地质资料以及安岳气田近年来的勘探和研究成果,以戴金星院士提出的大气田成藏理论为指导,分析川中... 川中地区寒武系发育有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安岳气田,近年来,勘探热度在不断增加。结合四川盆地寒武系区域地质资料以及安岳气田近年来的勘探和研究成果,以戴金星院士提出的大气田成藏理论为指导,分析川中地区寒武系气田的成藏特征,探讨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安岳气田具有低层生气中心、晚期成藏以及古构造聚气滞后等特征。大气田的形成不仅需要裂陷.隆起构造系统奠定优越的物质基础,形成筇竹寺组、龙王庙组等优越的地质条件;还需要时间与空间的有机配置,空间上为下生上储,时间上为晚期聚气成藏,有机质接力生烃;最后在特殊的古环境因素(即寒武纪初期气候变热,冰川消融,海平面发生变化等)催化下,安岳气田才能最终形成并得以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岳气田 低层生气中心 晚期成藏 古构造聚气滞后 裂陷-隆起系统 接力生烃
下载PDF
四川盆地普陆页1井侏罗系页岩气勘探突破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洪安 彭君 +1 位作者 王学军 李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00-1516,1551,共18页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的陆相页岩气风险井普陆页1井在侏罗系千佛崖组半深湖亚相页岩气层中试气获得10.4×10^(4)m^(3)/d的高产工业气流、试采稳产天然气达到6×10^(4)m^(3)/d,实现了四川盆地千佛崖组陆相页岩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基...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的陆相页岩气风险井普陆页1井在侏罗系千佛崖组半深湖亚相页岩气层中试气获得10.4×10^(4)m^(3)/d的高产工业气流、试采稳产天然气达到6×10^(4)m^(3)/d,实现了四川盆地千佛崖组陆相页岩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基于普陆页1井的系统取心及测试结果,对比分析全盆地同层位的研究认识,探讨了侏罗系页岩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及模式,指出了四川盆地侏罗系页岩气的下一步重点勘探方向。通过“盆山耦合地层对比—界面识别地层划分—工区系统取心锚定”,明确了中侏罗世早期存在盆地性质的转换(坳陷湖盆—前陆盆地);在“北气南油”的油气藏分布格局下,中侏罗统千佛崖组发育“双复杂”型的非常规油气“箱体”;建立了前陆盆地陆相页岩油气二元差异的富集模式,并特别指出通江—普光—开县以北的地区(通江生气中心)为侏罗系陆相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战略区块,其资源量可达3.3×10^(12)m^(3)。依据勘探实践,初步提出四川盆地千佛崖组湖相富壳质组页岩的生烃模式为在镜质体反射率(R_(o))>2.0%时仍然可能处于生油气窗口,0.7%≤R_(o)≤2.2%可作为陆相页岩油气勘探的现实领域。这极大地扩展了陆相页岩油气的勘探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箱体 二元差异富集 通江生气中心 富壳质组页岩生烃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in China from 1951 to 2010 被引量:2
5
作者 崔耀平 宁晓菊 +2 位作者 秦耀辰 李旭 陈友民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6期643-657,共15页
Based on the daily observation data of 824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during 1951-2010 released by 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 this paper evaluated the changes in the heat and moisture conditions of c... Based on the daily observation data of 824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during 1951-2010 released by 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 this paper evaluated the changes in the heat and moisture conditions of crop growth. An average value of ten year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in the agricultural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within a 1 km2 grid. Next, the inter-annual changing trend was simulated by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agricultural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our lines for temperature and accumulated temperatures(the daily mean temperature ≥0°C)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most parts of China, and that the temperature contour lines had all moved northwards over the past 60 years. At the same time,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though more than half of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did not pass the significance test. However, the mean temperatures in the hottest month and the coldest month exhibited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1951 to 2010. In addition, the 0°C contour line gradually moved from the Qinling Mountains and Huaihe River Basin to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ll these changes would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rops and farming systems. Although the mechanisms influencing the interactiv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hanges on crops were complex and hard to distinguish, the fact remained that these changes would directly cause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crop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gricultural condition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