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3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研究进展
1
作者 吴奎 邹亚锐 +4 位作者 杨良哲 杨波涌 苑金玲 余浩宇 赵璧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3年第5期489-495,共7页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自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彻底改变了当时的海洋生态系统。牙形石作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最重要的标准化石,为该时期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当时属于上中扬子地区的湖北省,由于位于三叠系底界...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自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彻底改变了当时的海洋生态系统。牙形石作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最重要的标准化石,为该时期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当时属于上中扬子地区的湖北省,由于位于三叠系底界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和曾经的层型候选剖面——四川广元上寺剖面之间,同样记录了该时期大量的地层,基于此,对湖北省该时期牙形石带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对比。结果表明,湖北省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牙形石序列发育完整,可以识别出与煤山、上寺剖面精确对比的牙形石带,为充分理解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过程提供了有利线索。但不同程度的海退事件对湖北省该时期牙形石带的记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是因为如此,在牙形石序列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牙形石个体形态、成分组成等其他方向的研究,将会帮助理解区域事件及全球性事件对生物的影响,从而对该时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过程有更深刻的展示。同时,由于鄂西地区大隆组是下一页岩气开采重点层位,对其进行详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也能为未来探索页岩气富集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 牙形石 生物地层序列 湖北
下载PDF
层序生物地层学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源仁 石和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4-257,共4页
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及保存情况与在层序中的部位及关键界面密切相关 ,高分辨率的生物地层学研究是正确划分、对比层序的关键。生物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密切结合 ,产生了地层学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层序生物地层学 ,在国际范围内 ,尚... 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及保存情况与在层序中的部位及关键界面密切相关 ,高分辨率的生物地层学研究是正确划分、对比层序的关键。生物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密切结合 ,产生了地层学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层序生物地层学 ,在国际范围内 ,尚属起步阶段。也将成为中国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层序地层 层序生物地层 化石分布 界面 沉积相
下载PDF
冀北滦平张家沟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的发现及生物地层界线研究 被引量:34
3
作者 庞其清 李佩贤 +1 位作者 田树刚 柳永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29-338,共10页
冀北滦平张家沟大北沟组—大店子组的剖面连续、沉积序列完整、介形类化石十分丰富,可分为:Ⅰ.Luanpin-gella-Eoparacypris-Pseudoparacypridopsis,Ⅱ.Yanshanina-Cypridea-Rhinocypris和Ⅲ.Cypridea-Yanshanina-Timiriasevia3个组合带... 冀北滦平张家沟大北沟组—大店子组的剖面连续、沉积序列完整、介形类化石十分丰富,可分为:Ⅰ.Luanpin-gella-Eoparacypris-Pseudoparacypridopsis,Ⅱ.Yanshanina-Cypridea-Rhinocypris和Ⅲ.Cypridea-Yanshanina-Timiriasevia3个组合带。Ⅰ组合带分布在大北沟组,显示了晚侏罗世晚期的特征,Ⅱ、Ⅲ组合带分布于大店子组,Cypridea开始大量出现,明显地具有早白垩世早期的特征,故侏罗—白垩系的界线应置于第Ⅰ组合带与第Ⅱ组合带之间,即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之间。两组间的砾岩和砂砾岩在张家沟剖面已相变为砂泥岩互层,其间未找到生物化石的岩层厚度,由大店子东沟剖面的56m至张家沟剖面已减少至仅为9.11m,张家沟剖面优于井上—大店子东沟剖面,可作为中国北方陆相侏罗—白垩系的界线层型剖面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平张家沟 大北沟组 大店子组 介形类 生物地层
下载PDF
义县—北票地区义县阶标准地层剖面及其生物地层学新研究——义县阶标准地层剖面建立和研究之二 被引量:46
4
作者 王五力 张立君 +4 位作者 郑少林 郑月娟 张宏 李之彤 杨芳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3-447,共15页
在义县组建组剖面和珍稀化石主要剖面基础上建立了义县—北票地区义县阶单位层型和辅助单位层型。义县地区义县阶中的老公沟层、业南沟层、砖城子层和大康堡层及北票上园地区陆家屯层、下土来沟层和尖山沟层是主要含化石沉积层 ,北票地... 在义县组建组剖面和珍稀化石主要剖面基础上建立了义县—北票地区义县阶单位层型和辅助单位层型。义县地区义县阶中的老公沟层、业南沟层、砖城子层和大康堡层及北票上园地区陆家屯层、下土来沟层和尖山沟层是主要含化石沉积层 ,北票地区三个层可与义县地区前三层对比。这些层均发现较丰富的脊椎、无脊椎和植物化石。生物地层可分为义县阶底部 Jeholosaurus— Eosestheria (Diformograpta) ovata— Cypridea rehensis(热河龙—卵圆双形雕饰东方叶肢介—热河女星介 )组合 ,下部为多门类动物化石组合和 Brachyphyllumlongispicum— Otozamites turkestanica (长穗短叶杉—土耳其斯坦耳羽叶 )植物组合及 Cicatricosisporites— Den-soiporites— Jugella(无突肋纹孢—层环孢—纵肋单沟粉 )孢粉组合 ;上部 Jinzhousaurus— Diestheria yixianensis—K arataviella pontoforma(锦州龙—义县叠饰叶肢介—舟形卡拉达划蝽 )组合。义县阶底界以东方叶肢介、狼鳍鱼(Eosestheris,Lycopt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地层剖面 义县阶 化石
下载PDF
冀北滦平盆地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生物地层和侏罗系—白垩系界线 被引量:24
5
作者 庞其清 田树刚 +2 位作者 李佩贤 牛绍武 柳永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8-356,共9页
冀北滦平盆地火斗山乡张家沟大北沟组—大店子组剖面连续、出露好、沉积序列全、化石十分丰富。介形类的研究可划分为1个延限带、4个组合带和7个亚带。其中第Ⅰ(Luanpingella-Torinina-Eoparacypris)组合带及所包含的1、2(Luanpingella ... 冀北滦平盆地火斗山乡张家沟大北沟组—大店子组剖面连续、出露好、沉积序列全、化石十分丰富。介形类的研究可划分为1个延限带、4个组合带和7个亚带。其中第Ⅰ(Luanpingella-Torinina-Eoparacypris)组合带及所包含的1、2(Luanpingella Postacuta和Torinina obesa)亚带,分布于大北沟组,显示了晚侏罗世晚期的特征。第Ⅱ—Ⅳ(Yanshanina-Cypridea-Rhinocypris, Cypridea-Yanshanina-Timiriasevia和Cypridea sulcata-C.shanyingensis)组合带及所包含的3~7(Cypridea stenolonga,C.xitaiyangpoensis,C.luanpingensis,C.sulcata和C.shanyingensis)亚带分布在大店子组,Cypridea开始并相继大量出现和繁盛,明显地具有早白垩世早期的特征。故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应置于第Ⅰ组合带与第Ⅱ组合带,即第2亚带与第3亚带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 介形类 生物地层 大北沟组 大店子组 冀北滦平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亚科瑞克剖面奥陶系牙形石生物地层初步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景秀春 杜品德 +3 位作者 张放 张师本 卢远征 邓胜徽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2-249,I0010,共9页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县东南亚科瑞克剖面奥陶系发育,并且该剖面也是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沉积最为齐全的露头剖面之一,尤其是上奥陶统的中—上部发育了许多重要的牙形石属种。本文通过对剖面上灰岩层样品的系统采集和牙形石分析鉴定,将...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县东南亚科瑞克剖面奥陶系发育,并且该剖面也是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沉积最为齐全的露头剖面之一,尤其是上奥陶统的中—上部发育了许多重要的牙形石属种。本文通过对剖面上灰岩层样品的系统采集和牙形石分析鉴定,将该剖面的奥陶系分为4个牙形石组合和2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 Serratognathus diversus—Bergstroemognathus extensus组合,Protopanderodus calceatus—Periodon aculeatus组合,Aphelognathus sp.—Tasmanognathus sp.组合,Belodina confluens—Phragmodus undatus组合,Yaoxianog- nathus neimengguensis带和Aphelognathus pyramidalis带。其中,上奥陶统上部牙形石的重要属种A.pyramida- lis、A.politus、Y.yaoxianensis和A.neimengguensis以及上奥陶统上部的A.pyramidalis带与Y.neimengguensis带是首次在柯坪地层分区发现。这些发现初步解决了塔里木盆地覆盖区与露头区上奥陶统不能进行精细生物地层对比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石 生物地层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亚科瑞克剖面
下载PDF
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疑源类生物地层序列 被引量:25
7
作者 尹崇玉 刘鹏举 +3 位作者 陈寿铭 唐烽 高林志 王自强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6-154,共9页
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自下而上可分4个岩性段:第1段为1.5—5m具帐篷和板裂构造的"盖帽白云岩";第2段是90—120m白云质灰岩夹黑色页岩,富含燧石结核;第3段为40—70m的白云岩夹燧石层和燧石结核;第4段10—20m为黑色碳质... 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自下而上可分4个岩性段:第1段为1.5—5m具帐篷和板裂构造的"盖帽白云岩";第2段是90—120m白云质灰岩夹黑色页岩,富含燧石结核;第3段为40—70m的白云岩夹燧石层和燧石结核;第4段10—20m为黑色碳质页岩夹碳酸盐岩透镜体。根据对该区九龙湾、王丰岗、田家园子、九曲脑、晓峰河、樟村坪等多条陡山沱组剖面的重新调查,确认第2和第3段分别含有不同的疑源类组合,二者被之间出现的δ13C负漂移(EN2)所分隔。下组合以Tianzhushania和高分异的具刺疑源类出现为特征。上组合与下组合的区别是:(1)Tianzhushania绝迹;(2)出现大量表面光滑,介于90—150μm的球状膜壳;(3)高分异的具刺疑源类既包括下伏上延的种类,又含有首次出现的新类型;(4)还出现可能为单细胞原生动物的微化石;(5)管状化石震旦圆圆茎(Sinocyclocylicus guizhouensis)首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源类 生物地层 陡山沱期 埃迪卡拉系 峡东地区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台北坳陷月桂峰组生物地层及古环境 被引量:14
8
作者 姜亮 李保华 +3 位作者 钟石兰 肖金凯 张一勇 王建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7-42,共6页
月桂峰组分布于台北坳陷西带,上覆灵峰组、下伏石门潭组,由灰黑色泥岩、砂岩组成。在微体古生物和地球化学微量元素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确立它属古近纪古新世沉积,推测可能为古新世早期,该地层相当于苏北盆地阜宁组一段。月桂峰组所含孢... 月桂峰组分布于台北坳陷西带,上覆灵峰组、下伏石门潭组,由灰黑色泥岩、砂岩组成。在微体古生物和地球化学微量元素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确立它属古近纪古新世沉积,推测可能为古新世早期,该地层相当于苏北盆地阜宁组一段。月桂峰组所含孢粉、藻类化石组合及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特征表明月桂峰组当时的沉积环境以淡水湖相为主,局部时期(晚期)可能演变成海陆交互相,或者受到海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古环境 地球化学 微量元素 坳陷
下载PDF
冀北滦平陆相侏罗—白垩系生物地层界线及候选层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柳永清 庞其清 +2 位作者 李佩贤 田树刚 牛绍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6-180,共5页
滦平盆地张家沟侏罗—白垩系界线上下为连续沉积的滨浅湖—半深湖序列,介形类和叶肢介类化石丰富,是中国陆相J\K界线理想的层型候选剖面。通过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介形类、叶肢介生物组合及沉积学与成因地层学的综合研究,认为陆相侏罗—... 滦平盆地张家沟侏罗—白垩系界线上下为连续沉积的滨浅湖—半深湖序列,介形类和叶肢介类化石丰富,是中国陆相J\K界线理想的层型候选剖面。通过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介形类、叶肢介生物组合及沉积学与成因地层学的综合研究,认为陆相侏罗—白垩系生物地层界线以介形类大个体滦平介Luanpingella的消失、女星介Cypridea的出现,叶肢介Nestoria、Pseudograpta及Keratestheria等的消失以及Eosestheria的始现,扇三角洲平原或前缘亚相或等同亚、微相带的结束为标志。陆相界线层型研究和定义异于海相盆地,陆相环境生物化石的自然缺欠可以通过地层格架建立及沉积亚微相序列高精度地划分、对比予以弥补,并应纳入陆相界线层型的定义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平盆地 侏罗-白垩系 生物地层 界线 候选层型 河北 介形类 叶肢介类
下载PDF
浅说磁性生物地层学
10
作者 王大锐 《石油知识》 1997年第6期25-25,共1页
众所周知,'生物地层学'是地层学研究中最古老也是最基础的研究方法。几乎与地质学科同时诞生。而磁性地层学则不然.它的基础——古地磁学是一门介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是通过测定岩石中保存的剩余磁... 众所周知,'生物地层学'是地层学研究中最古老也是最基础的研究方法。几乎与地质学科同时诞生。而磁性地层学则不然.它的基础——古地磁学是一门介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是通过测定岩石中保存的剩余磁性来追溯过去地球历史中的地球磁场方向、强度变化的科学。古地磁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地球历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磁性生物地层 地层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敖尔班地区的岩石及生物地层(英文)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晓鸣 邱铸鼎 +4 位作者 李强 富田幸光 木村由莉 曾志杰 王洪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1-134,共24页
中国北方新近纪地层中,早中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比较稀少,化石面貌也不十分清楚。在内蒙古中部,尽管通古尔台地上有研究历史近百年的新近纪经典地点,但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嘎顺音阿得格,依然是内蒙古目前惟一产出早中新世动物群的小... 中国北方新近纪地层中,早中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比较稀少,化石面貌也不十分清楚。在内蒙古中部,尽管通古尔台地上有研究历史近百年的新近纪经典地点,但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嘎顺音阿得格,依然是内蒙古目前惟一产出早中新世动物群的小盆地。同内蒙古诸多其他新近纪哺乳动物群一样,嘎顺音阿得格动物群与相邻动物群彼此缺乏时空上的联系,还不易建立可靠的层序关系。位于苏尼特左旗东南约60 km的敖尔班(曾用名"奥尔班",见Liddicoat et al.,2007),红色地层大面积出露,是2004年发现的一个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敖尔班剖面总厚50余米,大、小哺乳动物化石共生,岩性特征易识别,有利层位对比,是研究生物地层学的理想地点。自2004年以来,我们连续在敖尔班地区采集化石并进行地层工作,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哺乳动物序列,时代跨越早中新世晚期到晚中新世晚期。更加难得的是,敖尔班同一剖面上含有4个哺乳动物化石层位,其上下层序关系一目了然,在内蒙古新近纪地层中仅此一例。敖尔班哺乳动物序列的建立,无疑将对整个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尤其是早中新世动物群面貌的了解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着重对敖尔班岩石地层进行描述,并结合我们4年来对脊椎动物化石的积累与认识,试图进一步完善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生物地层层序,进而建立这一地区的年代地层框架。对化石的详细描述将适时发表。根据岩性及接触关系,敖尔班剖面可分为三大段:敖尔班组、巴伦哈拉根层及必鲁图层。敖尔班组(新建组)由一套红色和绿色的泥岩及粉砂岩组成,发育有成熟的古土壤层,厚约42 m,时代属于早中新世中晚期。敖尔班组的层型剖面建立在敖尔班露头出露最厚的中部,下部未见底,顶部与上覆巴伦哈拉根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该组目前已知分布仅局限于敖尔班露头。敖尔班组可进一步划分出三段:下红泥岩段、中绿泥岩段及上红泥岩段。三段呈连续沉积。敖尔班组与巴伦哈拉根层之间的假整合所代表的沉积间断延续了中中新世的大部分时段。巴伦哈拉根层为一套橘红色砂岩、粉砂岩及底砾岩,时代大致是最晚中中新世至最早晚中新世。不整合于巴伦哈拉根层之上是必鲁图层。两层之间似乎缺失了晚中新世的大部分堆积。必鲁图层的底砾岩是一种切割与充填构造,其中所含钙质结核及相当数量的化石都可能是巴伦哈拉根层原生堆积物再沉积的结果。必鲁图层的分布还需做更多工作,其时代可能是晚中新世晚期。主要依据小哺乳动物的组合,在敖尔班剖面中可建立4个动物群。最早为敖尔班组下红泥岩段产出的下敖尔班动物群。该动物群的特征是,小哺乳动物中在渐新世十分兴旺的一些科,如Ctenodactylidae,Tachyoryctoididae,Aplodontidae和Zapodidae还相当繁荣;中新世出现的属,如Mioechinus,Keramidomys,Heterosminthus和Democricetodon等占动物群总量的半数以上;大哺乳动物中残留有Palaeogale和裂爪兽。比下敖尔班动物群稍晚的是上敖尔班动物群,产出于敖尔班组的上红泥岩段。上敖尔班动物群的特征是,小哺乳动物在渐新世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些科或完全绝迹,如Ctenodactylidae,或在种类和数量上明显减退,如Aplodontidae和Zapodidae;缺少在下敖尔班动物群中还相当常见的一些古老属,如Amphechinus,Tachyo- ryctoides和Sinolagomys等;出现了下敖尔班动物群中所没有的Megacricetodon,Cricetodon和Alloptox属;大哺乳动物中出现了长鼻类和柄杯鹿(Ligeromeryx/Lagomeryx)。经过相当长的一个沉积间断,敖尔班剖面的上部出现了巴伦哈拉根动物群。该动物群中渐新世常见的小哺乳动物科进一步衰落,同时出现了亚洲古北界晚中新世以后常见的跳鼠科(Dipodidae)和鼢鼠科(Siphneidae),具有明显的中中新世晚期或晚中新世早期生物组合的特点。最后是敖尔班剖面顶部必鲁图层中的必鲁图动物群。必鲁图动物群显然带有中中新世及晚中新世的混合特征,很可能是水流作用再沉积的结果。根据其中最进步分子的成分判断,估计必鲁图动物群的年代是晚中新世的晚期,其特征是,鼠科(Muridae)动物高度分化,而野兔科(Leporidae)尚未出现;含有晚中新世宝格达乌拉动物群或最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中大量出现的属种,如Lophocricetus grabaui,Paralactaga suni,Dipus fraudator和Hansdebruijnia pusilla等;但二登图动物群中很繁荣的一些属在必鲁图动物群中未被发现或者发现的个体数量很少,如Prospermophilus, Paralophicricetus和Microtodon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中新世 敖尔班组 岩石地层 生物地层
下载PDF
华南新元古代宏体化石特征及生物地层序列 被引量:7
12
作者 唐烽 尹崇玉 +2 位作者 刘鹏举 高林志 王自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5-522,共18页
华南的新元古代地层(780~542 Ma)保存有许多经典的地层剖面和丰富的宏体化石记录,一直是我国新元古代,特别是南华系和震旦(伊迪卡拉)系地层对比的标准区域。本项研究重新考察了部分重要的标准剖面和化石点,重点采集了近年来开始研究的... 华南的新元古代地层(780~542 Ma)保存有许多经典的地层剖面和丰富的宏体化石记录,一直是我国新元古代,特别是南华系和震旦(伊迪卡拉)系地层对比的标准区域。本项研究重新考察了部分重要的标准剖面和化石点,重点采集了近年来开始研究的云南"江川生物群",贵州江口"翁会生物群"的宏体化石,在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集成了最新的研究进展,综合记录了华南晚新元古代地层中的宏体化石特征,组合面貌,据此提出了华南晚新元古代生物地层序列。宏体化石的记录表明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显著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多细胞的宏观后生动、植物普遍出现了组织分化,器官形成和发育创新,以及生物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复杂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以震旦(伊迪卡拉)纪的三个宏体化石组合为代表:(1)Anhuiphyton—Thallophyca—Paramecia宏体藻类化石组合,(2)Enteromorphites—Doushantuophyton—Eoandromeda—Sinospongia宏体化石组合,(3)Paracharnia—Gaojiashania—Cloudina—Longfengshania宏体化石组合。由于华南震旦纪宏体化石具有较为独特的组合面貌,与国外末次冰期后大量出现的伊迪卡拉型生物群(阿瓦隆生物群,庞德/白海生物群和纳马生物群)如何对比,还有待深入的研究。本文还重点讨论了华南地区新元古代宏体化石的南、北方对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新元古代 宏体化石组合 生物地层序列 地层对比
下载PDF
宣汉—巫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生物地层特征及分层对比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红岩 郭伟 +5 位作者 梁峰 赵群 刘德勋 周杰 杜东 皮淑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7-33,共7页
要实现我国"十三五"页岩气产量发展目标(2020年年产300×10~8 m^3),亟需寻找新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四川盆地东部宣汉—巫溪页岩气矿权区块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为进一步分析该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 要实现我国"十三五"页岩气产量发展目标(2020年年产300×10~8 m^3),亟需寻找新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四川盆地东部宣汉—巫溪页岩气矿权区块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为进一步分析该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地层的发育特征,通过对巫溪、田坝等剖面的野外地质踏勘,TOC、含气量等分析化验,古生物化石鉴定和精细地层对比,得出了巫溪和涪陵一带同属一个沉积中心、巫溪地区TOC>2%的富有机质页岩累计厚度超过90 m的认识。进而针对该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层系难以区分的难题,根据区域地层特征和笔石带序列对复杂构造区典型井——巫溪2井的页岩储层进行了精细划带,确定了8个笔石带,即五峰组的WF2笔石带—龙马溪组LM9笔石带。结论认为:该区生物地层基本稳定,优质页岩主要位于WF2(Dicellograptus complexus)—LM6(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笔石带,但同时在大巴山南缘优质页岩的横向分布仍存在着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宣汉—巫溪地区 页岩气 笔石带序列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 生物地层 分层对比 巫溪2井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新元古代宏体化石生物地层序列 被引量:9
14
作者 唐烽 尹崇玉 +3 位作者 高林志 刘鹏举 王自强 陈寿铭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5-317,共13页
华北克拉通东部是中国晚前寒武纪地层出露最为完整、连续的地区,特别是华北克拉通东缘连续出露了新元古代自老至新的全部地层,是对比和衔接中国南、北方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关键地区。在该地区所发现和建立的宏体化石群——"龙凤山生... 华北克拉通东部是中国晚前寒武纪地层出露最为完整、连续的地区,特别是华北克拉通东缘连续出露了新元古代自老至新的全部地层,是对比和衔接中国南、北方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关键地区。在该地区所发现和建立的宏体化石群——"龙凤山生物群"、"辽南生物群"和"淮南生物群"可能是新元古代"南华大冰期"前后较为独特的生物群落,其中相当部分可能归属于多细胞后生动物和多细胞藻类,是地球早期生命景观的重要代表。因此,对这些新元古代早期生物群的研究将可能揭示比陡山沱期更早的多细胞后生动植物的演化面貌,在演化生物学上意义重大。近年来,在地调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的新元古代年代地层及生物地层的研究。本文综合现有资料,详细记述了华北克拉通东部(燕山地区和辽南、徐淮地区)含宏体化石的新元古代地层及其宏体化石特征、组合面貌和生物地层序列。同时,依据宏体化石记录,探讨了中国新元古代地层的对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东部 新元古代 宏体化石 生物地层序列 地层对比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微体古生物地层及环境演化的探讨 被引量:17
15
作者 庞其清 翟大有 +1 位作者 赵筑簾 张正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7-842,共26页
通过对泥河湾盆地43条剖面和6个钻孔晚新生代地层和微体古生物(介形类和有孔虫)的调查研究,发现非常丰富的介形类,计26属70余种,有孔虫4属4种,其中介形类自下而上可明显地划分为5个组合带:(1)Potamocypris plana-Candoniella-Ilyoc... 通过对泥河湾盆地43条剖面和6个钻孔晚新生代地层和微体古生物(介形类和有孔虫)的调查研究,发现非常丰富的介形类,计26属70余种,有孔虫4属4种,其中介形类自下而上可明显地划分为5个组合带:(1)Potamocypris plana-Candoniella-Ilyocypris组合带;(2)Leucocythere-Ilyocypris-Candoniella组合带;(3)Leucocythere-Cytherissa-Limnocythere组合带;(4)Ilyocypris-Limnocythere flexa-Limnocythere dubiosa组合带;(5)Limnocythere dubiosa-Limnocythere sancti-Patricii-Ilyocypris组合带。按以上5个介形类组合带的分布,第1组合带及所含地层红崖村组和石匣组的时代为上新世;第2~4组合带及所含地层泥河湾组的时代为早更新世;第5组合带为中-晚更新世,分布于虎头梁组和许家窑组,虎头梁组置中更新世为宜,许家窑组为晚更新世。根据5个介形类组合带和有孔虫的分布及介形类的始现、繁盛、兴衰的演替特征,对泥河湾古湖和盆地的形成经历了上新世的起始,早更新世早期的扩展,中、晚期稳定、发展、湖面最大,中更新世向西部退缩和晚更新世消亡、桑干河水系形成五个发展阶段的演化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有孔虫 生物地层 晚新生代 环境演化 泥河湾盆地
下载PDF
西藏北部申扎地区志留纪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树岐 曲永贵 郑春子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64-969,共6页
在开展西藏北部多巴区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对分布于申扎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厘定了该区志留纪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生物地层层序。首次提出了该区志留系四分方案,并为确定奥陶系与志留系的界线位置提出了具体... 在开展西藏北部多巴区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对分布于申扎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厘定了该区志留纪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生物地层层序。首次提出了该区志留系四分方案,并为确定奥陶系与志留系的界线位置提出了具体意见。为西藏乃至全国的志留系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北部 志留纪 岩石地层 生物地层 申扎地区
下载PDF
黑龙江鸡西含煤盆地早白垩世生物地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8
17
作者 孙革 郑少林 +5 位作者 姜剑红 何承全 尹德顺 朴太元 周其道 赵熙凤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3,共3页
近年来鸡西含煤盆地早白垩世海相沟鞭藻及早期被子植物化石的不断发现,为确认城子河组及其下伏滴道组、上覆穆棱组的时代属早白垩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通过海相及海陆交互相生物地层研究,恢复晚中生代黑龙江省东部古地理格局,为扩大... 近年来鸡西含煤盆地早白垩世海相沟鞭藻及早期被子植物化石的不断发现,为确认城子河组及其下伏滴道组、上覆穆棱组的时代属早白垩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通过海相及海陆交互相生物地层研究,恢复晚中生代黑龙江省东部古地理格局,为扩大找煤远景等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煤盆地 早白垩世 生物地层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华南阿伦尼格世几丁虫生物地层与古生物地理 被引量:14
18
作者 陈孝红 汪啸风 李志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00-208,T001,共10页
本文系统介绍了湖北宜昌黄花场及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Arenig统几了虫分布发育规律,指出华南地区Arenig统的几丁虫自下而上可划分为:Conochitina symmetrica,Eremochiti-na baculata, Eremochitina brevis-Conochitina, pirum, Rhabdochit... 本文系统介绍了湖北宜昌黄花场及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Arenig统几了虫分布发育规律,指出华南地区Arenig统的几丁虫自下而上可划分为:Conochitina symmetrica,Eremochiti-na baculata, Eremochitina brevis-Conochitina, pirum, Rhabdochitina turgida等生物带.讨论了华南地区这一时期几丁虫的古生物地理特征,认为华南地区在Arenig世早期与北冈瓦纳大区同期几丁虫面貌相似;中晚期则与其它古生物门类一样,更相似于波罗的海板块同期几丁虫组合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几丁虫 生物地层 生物地理 奥陶纪
下载PDF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白垩纪生物地层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河勇 黄清华 +2 位作者 党毅敏 孔惠 王立群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3-291,共9页
兴安岭群龙江组产Ephemeropsistrisetalis等热河生物群分子,九峰山组产富含Cicatricosisporites,Pilosisporites,Concavissimisporites的孢粉组合,兴安岭群龙江组、甘河组火山岩同位素年龄为105-141Ma,证实兴安岭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 兴安岭群龙江组产Ephemeropsistrisetalis等热河生物群分子,九峰山组产富含Cicatricosisporites,Pilosisporites,Concavissimisporites的孢粉组合,兴安岭群龙江组、甘河组火山岩同位素年龄为105-141Ma,证实兴安岭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扎赉诺尔群中以Cypridea,Limnocypridea,Ilyocyprimorpha和Hailaeria等属为代表的介形类动物群,以Nyktericysta,Vesperopsis等属为代表的NV浮游植物群,以富含Lygopodiaceae科各属孢子,尤其是Cicatricosisporites高含量的孢粉组合,代表了中国北方早白垩世特有的动、植物群面貌,而其中Asteropollis,Tricolpites和Polyporites等被子植物花粉化石的发现,这一事实似乎暗示了扎赉诺尔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青元岗组产以Talicypridea,Altanicypris,Chinocypridea和Harbinia为代表的介形类动物群,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可与松辽盆地四方台组对比,其时代为晚白垩世Maastrichtian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生物地层 岩石地层 白垩纪 海拉尔盆地 内蒙古
下载PDF
华北板块奥陶纪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回顾及在西北缘区新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景秀春 周洪瑞 +4 位作者 王训练 杨志华 房强 王振涛 樊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9-212,共14页
牙形石在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华北奥陶系划分对比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华北奥陶纪牙形石的研究已持续近半个世纪,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第二阶段为最近10年(2010—2020)。第一阶段以建立牙形石... 牙形石在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华北奥陶系划分对比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华北奥陶纪牙形石的研究已持续近半个世纪,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第二阶段为最近10年(2010—2020)。第一阶段以建立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为目标,主要为解决石油勘探过程中地层时代的确定和地层对比的需求;第二阶段的研究以修订化石带为主,目的是与国际地层研究接轨。近年来在华北板块西北缘的工作显示,该区奥陶纪牙形石在纵向上具有显著的生态变化,可分为达瑞威尔期中期、达瑞威尔期晚期—桑比期中期、桑比期晚期—凯迪期中期3个时段。第一时段以介于北美中大陆区和北大西洋区之间的热带台地边缘型牙形石为特征;第二时段以北大西洋型为主混有少量亚澳型牙形石为特征;第三时段以亚澳型和北美中大陆型牙形石混生为特征。在华北西北缘尽可能使用广布性标准牙形石属种进行化石带厘定,共识别牙形石带12个,自下而上分别是达瑞威尔期Histiodella cf.holodentata间隔带、Histiodella kristinae谱系带、Histiodella bellburnensis延限带、Dzikodus tablepointensis间隔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间隔带、Pygodus serra间隔带和Pygodus anserinus(早期型)间隔亚带,桑比期Pygodus anserinus(晚期型)间隔亚带和Belodina compressa间隔带,凯迪期Belodina confluens间隔带、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间隔带和Yaoxianognathus yaoxianensis间隔带。由于部分化石带与国际同名带的对比还存在一些矛盾,尚需今后进一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石 奥陶纪 生物地层 划分和对比 华北板块西北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