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脱β层梯度硬质合金表层元素分布的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史留勇 黄继华 +3 位作者 林彬 王娟 罗洪峰 蔡维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9-354,共6页
利用WC,Co,(Ti,W)C,Ti(C,N)等原料粉末,采用1步烧结法制备脱β层梯度硬质合金,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合金表层的微观组织结构,采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lectron probe micro analysis,EPMA)定性分析合金表层的金属元素W、Ti、Co及轻元素C、... 利用WC,Co,(Ti,W)C,Ti(C,N)等原料粉末,采用1步烧结法制备脱β层梯度硬质合金,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合金表层的微观组织结构,采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lectron probe micro analysis,EPMA)定性分析合金表层的金属元素W、Ti、Co及轻元素C、N的分布规律,采用EPMA定量技术分析金属元素尤其是Co的复杂分布规律,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深入讨论。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脱β层内W元素的含量稍高于合金芯部的平均W含量;所有含Ti相均已完全脱除;脱β层不仅是缺立方相层,同时也是富Co层;脱β层中C元素的含量略有下降;N元素含量并不为零,某些区域甚至高于芯部。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脱β层中Ti元素含量基本为零,但在界面靠近芯部一侧Ti元素含量明显高于芯部的平均值;从合金表层至芯部依次存在低钴层、高钴层及贫钴层3个钴含量不同的区域。合金整个表层钴含量的复杂分布情况是由钴原子的空位扩散机制与液相迁移机制联合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硬质合金 脱β层 元素分布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CUBIC CARBIDE free layer(CCFL) electron PROBE micro analysis (EPMA)
下载PDF
用电子探针X射线能谱分析法对口腔种植界面微区元素的动态检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风河 杨丕山 +1 位作者 孙树洋 刘宝同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05年第3期166-167,共2页
观察种植界面微区元素在种植界面形成中的作用。用电子探针X射线能谱分析方法对界面进行百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钛合金种植体植入后,12周内,钙元素与磷元素逐渐增加并达到峰值,以后趋于平稳,钛元素含量植入后2周较高,以后逐渐减少。种... 观察种植界面微区元素在种植界面形成中的作用。用电子探针X射线能谱分析方法对界面进行百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钛合金种植体植入后,12周内,钙元素与磷元素逐渐增加并达到峰值,以后趋于平稳,钛元素含量植入后2周较高,以后逐渐减少。种植体与机体组织之间只有极薄的一层纤维膜,已达到骨结合标准。钙元素与磷元素在骨结合界面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钛合金种植体植入后,短期内会释放游离离子,但不足以影响骨结合界面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电子探针X射线分析 元素 移植 动态检测 口腔
下载PDF
电子探针定量分析FeO与Fe_2O_3的新方法:峰形拟合直接测定法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惠芳 雷新荣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7-142,共6页
用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EPMA)方法来测定矿物岩石的微区成分已经是当前岩矿分析的常用方法,但EPMA不能直接测定矿物中的FeO和Fe2O3。通过探讨电子探针分析中影响氧和铁峰位的一些主要因素,结合计算机峰形拟合软件的应用,提出了峰形拟... 用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EPMA)方法来测定矿物岩石的微区成分已经是当前岩矿分析的常用方法,但EPMA不能直接测定矿物中的FeO和Fe2O3。通过探讨电子探针分析中影响氧和铁峰位的一些主要因素,结合计算机峰形拟合软件的应用,提出了峰形拟合直接测铁法测定FeO和Fe2O3质量分数的方法。本方法适用于硅酸盐矿物中Fe2+和Fe3+的定量分析,通过实例详细地介绍了本方法的使用过程,并讨论了本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2+和Fe3+ 定量分析 峰形拟合法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长江禁捕前后鄱阳湖都昌水域刀鲚群体动态变化研究
4
作者 姜涛 杨健 +2 位作者 刘洪波 陈修报 薛竣仁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6,共9页
为了解长江禁捕对鄱阳湖都昌南部水域刀鲚(Coilia nasus)资源的影响,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分别对该水域禁捕前(2014年)和禁捕后(2019年)刀鲚的洄游生态学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刀鲚个体耳石自核心至边缘均依次具有锶钙比(... 为了解长江禁捕对鄱阳湖都昌南部水域刀鲚(Coilia nasus)资源的影响,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分别对该水域禁捕前(2014年)和禁捕后(2019年)刀鲚的洄游生态学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刀鲚个体耳石自核心至边缘均依次具有锶钙比(Sr/Ca×1000)<3、3~7以及<3的生境履历特征,表现为典型的溯河洄游履历。禁捕后刀鲚数量(17尾)明显多于禁捕前(2尾),体长[(28.1±2.3)cm]也长于禁捕前[(21.3±4.7)cm],且长于禁捕前的已有报道。此外,刀鲚耳石边缘低值区呈现多样化特征[2014年(125.0±63.6)μm、80~170μm,2019年(173.5±73.6)μm、20~290μm],表现出多个上溯群体在该水域混栖的现象。结合该水域多数个体性腺尚未成熟,且都昌南部水域(大矶山至和合乡水域)是刀鲚群体自江湖通道出入鄱阳湖中部和南部湖区及通湖河流(如饶河、信江等)的必经之路,得出都昌水域主要行使刀鲚洄游通道的生态功能,亟须加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耳石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长江禁渔 鄱阳湖 都昌水域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大洋河刀鲚生境履历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健 杨培民 +6 位作者 姜涛 胡宗云 朱春月 张伯序 刘忠航 杨健 胡玉海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37,共8页
为探明大洋河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对2020年7月和9月采自大洋河下游水域20尾刀鲚的矢耳石进行了锶(Sr)和钙(Ca)的微化学分析研究。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刀鲚样本均为淡水起源,淡水生境Sr/Ca... 为探明大洋河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对2020年7月和9月采自大洋河下游水域20尾刀鲚的矢耳石进行了锶(Sr)和钙(Ca)的微化学分析研究。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刀鲚样本均为淡水起源,淡水生境Sr/Ca比值在(1.49±0.61—2.75±0.53),淡水系数(Fc)在(0.08—0.52),淡水区域径长在(150—900μm)。进入第二变化阶段后“生境履历”波动显著,Sr/Ca比值变化可将大洋河刀鲚分为3种模式,第一种是中高值区(半咸水或海水)越冬,繁殖季溯河洄游至低值区(淡水);第二种是长期栖息于中高值区,无溯河洄游现象;第三种是在中高值区和低值区多次转换,DYH 05、19个体最高完成9次转换。Sr面分析结果也与上述Sr/Ca比值结果相同。这三种模式直观地反映出大洋河刀鲚群体“生境履历”的多样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河 耳石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生境履历 刀鲚
下载PDF
利用电子探针技术观测果实组织钙原位分布(英文)
6
作者 宋雯佩 陈维 +2 位作者 Odit F.Kurniadinata 王惠聪 黄旭明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0-732,752,共4页
【目的】矿质营养元素的组织分布可以反映元素的运输和利用特点,以钙元素为例,介绍一种利用电子探针结合图像处理的精确直观展示元素组织原位分布的分析方法。【方法】以成熟期‘怀枝’荔枝和‘砂糖橘’柑橘的果柄和果皮,及‘次郎’柿... 【目的】矿质营养元素的组织分布可以反映元素的运输和利用特点,以钙元素为例,介绍一种利用电子探针结合图像处理的精确直观展示元素组织原位分布的分析方法。【方法】以成熟期‘怀枝’荔枝和‘砂糖橘’柑橘的果柄和果皮,及‘次郎’柿的果柄为材料,将真空下镀铂的果柄或果皮薄片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采集二次电子图像,同时用波谱仪采集钙X-射线信号分布图像。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提取钙分布点阵图,将白色光点改为红色光点,将之与二次电子图像合并。【结果】合并的图像可以精确直观显示钙组织原位分布,发现果柄中韧皮部钙含量明显高于木质部,韧皮部中纤维细胞含钙低,而薄壁细胞含量高,并有大量的薄壁细胞内含有富钙颗粒(草酸钙结晶)。荔枝果皮的表皮含钙高,也有钙富集细胞,而柑橘果皮钙分布相对较均匀。【结论】电子探针分析结合图像处理是精确分析植物组织元素原位分布的有效手段。从果柄钙原位分布的结果看,钙有可能是通过韧皮部向果实运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 原位分布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图像处理 果柄
下载PDF
表面层外全反射角X射线能谱微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仇满德 姚子华 +1 位作者 安伟 陈敏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XRMA)由于X射线激发深度较大而对薄层分析产生困难,无法准确确定分析结果是样品表面的成分还是样品体相的成分。本工作在通常的X射线微区分析设备上,采用外全反射角X射线能谱微分析方法,通过对硅衬底上不同膜厚...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XRMA)由于X射线激发深度较大而对薄层分析产生困难,无法准确确定分析结果是样品表面的成分还是样品体相的成分。本工作在通常的X射线微区分析设备上,采用外全反射角X射线能谱微分析方法,通过对硅衬底上不同膜厚的铝膜和铜膜的测定,探索出一种区分膜成分和体相成分的新方法。结果表明:与常规的方法相比,该法有较高的表面灵敏度,可很好地解决薄层分析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外全反射角X射线 能谱分析 灵敏度 薄膜物理
下载PDF
长江安庆江段存在溯河洄游型和淡水定居型刀鲚实证研究
8
作者 许颖 姜涛 +2 位作者 杨健 刘洪波 陈修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共14页
为了探究长江十年禁渔后安庆江段刀鲚的生境履历,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安庆江段不同类型长颌刀鲚(Coilia nasus)和短颌刀鲚的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结果显示,根据耳石Sr/Ca值的变化值将安庆江段的短颌刀鲚分为2类,一类是... 为了探究长江十年禁渔后安庆江段刀鲚的生境履历,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安庆江段不同类型长颌刀鲚(Coilia nasus)和短颌刀鲚的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结果显示,根据耳石Sr/Ca值的变化值将安庆江段的短颌刀鲚分为2类,一类是其比值为一直小于3.0的低值,表明其纯淡水的生境履历;另一类是其比值不仅有小于3.0的低值区,还有大于3.0的高值区(小于7.0),表明其不仅有淡水的生境履历,还有高盐度的河口半咸水生境履历。长颌刀鲚的耳石Sr/Ca值均具有小于3.0的低值区和大于3.0(甚至大于7.0)高值区的显著波动,表现为典型的淡水、河口半咸水及海水的溯河洄游型生境履历,Sr含量面分析图谱也可印证上述结果。本研究表明,长江安庆江段刀鲚群体组成较为复杂,同时存在溯河洄游型、淡水定居型短颌刀鲚和溯河洄游型长颌刀鲚3种生态表型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安庆江段 长颌刀鲚 短颌刀鲚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生境履历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长江安徽和县江段刀鲚生境履历重建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孟孟 姜涛 +2 位作者 KHUMBANYIWA Davison Daniel 刘洪波 杨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54-1061,共8页
为了解长江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了2015年5月17日在长江安徽和县江段捕获的刀鲚短颌鲚与长颌鲚类型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短颌鲚的耳石Sr/Ca值变化动态为2类,一类比值稳定在2.00左右... 为了解长江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了2015年5月17日在长江安徽和县江段捕获的刀鲚短颌鲚与长颌鲚类型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短颌鲚的耳石Sr/Ca值变化动态为2类,一类比值稳定在2.00左右(1.65±0.87—2.03±0.96),反映了其纯淡水的生境履历;另一类比值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2.39±1.18—2.63±0.85),还具有对应半咸水生境的高值(3.22±1.17—3.29±1.14),显现了其江海生活的生境履历。长颌鲚耳石的Sr/Ca值均波动显著,同时具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1.35±1.07—2.37±1.04)和半咸水、海水生境的高值(3.47±1.09—8.35±1.25),表现了其均为溯河洄游的生境履历。Sr面分析结果也与上述Sr/Ca值的结果相印证。长江安徽和县江段刀鲚资源组成复杂,群体可由纯淡水型和江海生活型的个体共同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生境履历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长江 安徽和县江段
下载PDF
大辽河口红狼牙鰕虎鱼耳石微化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卢明杰 刘洪波 +1 位作者 姜涛 杨健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0-317,共8页
为初步了解大辽河口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生境履历特征,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大辽河口6 ind红狼牙鰕虎鱼的耳石进行了锶和钙元素微化学研究。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大辽河口红狼牙鰕虎鱼生境履历十分复杂,耳... 为初步了解大辽河口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生境履历特征,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大辽河口6 ind红狼牙鰕虎鱼的耳石进行了锶和钙元素微化学研究。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大辽河口红狼牙鰕虎鱼生境履历十分复杂,耳石锶钙比值的波动可以分为4~6个差异极其显著的阶段(最低LH01为1.56±0.91,最高LH02为9.28±1.66)(P〈0.01)。耳石锶含量面分布结果可以进一步直观地显示,自核心到边缘区域中对应于淡水(蓝色)、半咸水(绿色)、海水(黄红色)生境不同颜色同心环轮的变化过程。根据耳石核心区域(第一阶段)的锶钙比值以及对应的面分布特征,推测大辽河口的红狼牙鰕虎鱼可能存在3个生活史类型(淡水孵化、半咸水孵化和海水孵化),红狼牙鰕虎鱼在孵化和早期生活史阶段可以适应从淡水到海水的广盐度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狼牙鰕虎鱼 耳石 化学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下载PDF
电镀锡薄钢板氧化膜和钝化膜的分析检测方法 被引量:17
11
作者 曾林 李宁 黎德育 《电镀与涂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1-45,共5页
介绍了电镀锡薄钢板氧化膜和钝化膜的分析检测方法,包括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电化学分析方法和现代表面分析技术,如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俄歇电子能谱(AES)、辉光放电光谱(GDS)以及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等。
关键词 镀锡钢板 X射线光电子能谱 俄歇电子能谱 辉光放电光谱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下载PDF
云冈石窟大气细颗粒物化学成分的单颗粒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磊 耿红 +6 位作者 张润平 朱继浩 赵云鹏 张世杰 刘玉斌 史旭荣 卢铁彦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8-143,182,共7页
定量电子探针X射线微区分析技术具有采样时间短、测量所需的样品量少、既能观察颗粒物的大小、形貌,又能获得元素定量组成的优点,是进行大气气溶胶单颗粒分析的有力工具。该文在详细介绍该技术操作步骤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云冈石窟景区... 定量电子探针X射线微区分析技术具有采样时间短、测量所需的样品量少、既能观察颗粒物的大小、形貌,又能获得元素定量组成的优点,是进行大气气溶胶单颗粒分析的有力工具。该文在详细介绍该技术操作步骤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云冈石窟景区大气细颗粒物化学成分的研究,通过对20110918-20110921不同粒径范围的颗粒物测定结果表明:粒径大于1μm的颗粒主要含铝硅酸盐、碳酸钙、石英等初级矿物尘,反应或老化的矿物尘很少,二次颗粒基本未检出;粒径小于1μm的颗粒以有机碳和元素碳为主,且元素碳的相对丰度大于有机碳。以上结果说明在采样时段内当地以土壤尘、沙尘、煤尘以及燃烧产生的颗粒为主,SO2、NO2、有机物质对当地空气质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大气细颗粒物 单颗粒分析 云冈石窟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黄河垦利段刀鲚生活史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丛旭日 李秀启 +5 位作者 董贯仓 王亚楠 孙鲁峰 客涵 杨健 姜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37,共7页
为研究黄河刀鲚(Coilia nasus)生境履历特征,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对采集自黄河垦利段5尾刀鲚个体(D1、D2、D4、D5和D6)的矢耳石进行微化学特征研究。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黄河口刀鲚生境履历较为复杂,所有个体核心区Sr/Ca值较... 为研究黄河刀鲚(Coilia nasus)生境履历特征,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对采集自黄河垦利段5尾刀鲚个体(D1、D2、D4、D5和D6)的矢耳石进行微化学特征研究。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黄河口刀鲚生境履历较为复杂,所有个体核心区Sr/Ca值较低,表明其淡水孵化特征,但随着个体生长表现出不同的生活履历。个体D2生活史较复杂,其生长轨迹多次往返于淡水—半咸水生境,不具备洄游型刀鲚应有的规律性特征;个体D1、D4、D5和D6具有明显的洄游特征,不同的是个体D1和D4的Sr/Ca最大值分别为6.1和6.2,D5、D6生境已延伸至Sr/Ca值较高的区域,最大值分别达到8.44、8.63,但是由于调水、调沙对黄河口盐度变化影响较大,尚不能判断D5、D6个体生境已延伸至海水区域。分析的结果显示了同样的特征,个体D1、D4核心区表现为蓝色,外缘区域表现为蓝绿色;个体D2核心区表现为蓝色、绿色、黄色交替出现,个体D5、D6核心区域表现为Sr值较低的蓝色区域,随着生长耳石外围逐渐形成较为明显的黄色圆环。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重新建立了黄河口刀鲚的生境履历,多数个体孵化和早期的生活主要在淡水生境完成,之后进入盐度较高的区域,往返于半咸水—海水生境中进行索饵、育肥,直至被捕获。以个体D2为代表的群体生活史较为复杂,推测可能是由于当年山东东平湖汛期放水而被动进入黄河的定居型刀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垦利段 刀鲚 耳石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
下载PDF
太原市灰霾期间黑碳气溶胶形貌与成分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冯小姣 耿红 +3 位作者 彭妍 康鑫 武力 Ro Chul-Un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5-87,共13页
为掌握太原市冬季灰霾发生期间黑碳气溶胶形貌特征和化学成分变化特点,分别于2011-12-30 T 08:00至2012-01-01 T 04:00和2018-11-25 T 08:00至2018-11-27 T 04:00灰霾发生期间在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楼顶使用MAY七级冲击式颗粒采样器... 为掌握太原市冬季灰霾发生期间黑碳气溶胶形貌特征和化学成分变化特点,分别于2011-12-30 T 08:00至2012-01-01 T 04:00和2018-11-25 T 08:00至2018-11-27 T 04:00灰霾发生期间在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楼顶使用MAY七级冲击式颗粒采样器每隔4 h采集空气动力学直径分别为0.25~0.5μm、0.5~1.0μm以及1~2μm的大气单颗粒分析样品,运用带超薄窗口能谱仪的扫描电镜(JEOL JSM-6390)测定了样品中4330个颗粒的二次电子像及X射线能谱,通过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程序的定量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每个颗粒的元素原子浓度进行了计算,并对颗粒进行了分类与计数。共检测到6类颗粒,分别是矿物尘、碳质颗粒、钠盐颗粒、二次颗粒、富铁颗粒和其他,其中黑碳气溶胶数量相对丰度在2011和2018年样品中平均为26.8%和34.2%。按照伸长率(E)、纵横比(R)、是否与其他物质结合等将其分为伸展型、支链型、嵌入或粘附型和团聚型4种,反映了黑碳颗粒不同的老化过程。2011年样品中团聚型和支链型数量较多,而2018年样品中伸展型和嵌入型多于团聚型和支链型,提示2011年黑碳气溶胶老化程度大于2018年,与灰霾严重程度相一致。本研究表明,与2011年相比,太原市2018年冬季灰霾污染特征和燃料结构可能发生了较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 灰霾 黑碳气溶胶 形貌与成分 太原市
下载PDF
南北极大气气溶胶单颗粒成分特点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耿红 李屹 +1 位作者 张志敏 卢铁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61-1367,共7页
运用定量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分别测定了采自北极新奥尔松地区(78 55′N、11 56′E)和南极乔治王岛(62 13′S、58 47′W)极昼天气下PM10大气颗粒物样品.结果表明,北极和南极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存在很大差异,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运用定量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分别测定了采自北极新奥尔松地区(78 55′N、11 56′E)和南极乔治王岛(62 13′S、58 47′W)极昼天气下PM10大气颗粒物样品.结果表明,北极和南极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存在很大差异,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北极的颗粒类型中,"反应的海盐"和"矿物尘"分别占颗粒总数的44%和27%,"新鲜海盐"所占的比例不到10%,"反应的海盐"中以含硝酸盐的颗粒为主,反映了外来物质或人为污染对该地气溶胶影响较大;南极的颗粒类型中,"新鲜海盐"占总数的74%左右,"反应的海盐"占19%,反应的海盐全部含硫酸盐、未发现含硝酸盐的颗粒,推测与海盐反应的含硫物质来源于海洋浮游生物代谢过程产生的二甲硫醚(DMS)及其降解产物,而与人为污染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北极 大气气溶胶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单颗粒
下载PDF
新钽酸盐K_6FeTa_(15)O_(42)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辉 方亮 +1 位作者 吴伯麟 袁润章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7-39,共3页
在K2O -Fe2O3-Ta2O5 三元系统中 ,新发现存在钽酸盐K6FeTa15O42,使用X射线衍射(XRD)、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扫描电镜(SEM)、差热分析(DTA)等方法对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成分、形态、光学性质、溶解性、熔点及密度进行了研究。新化合... 在K2O -Fe2O3-Ta2O5 三元系统中 ,新发现存在钽酸盐K6FeTa15O42,使用X射线衍射(XRD)、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扫描电镜(SEM)、差热分析(DTA)等方法对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成分、形态、光学性质、溶解性、熔点及密度进行了研究。新化合物K6FeTa15O42 晶体属于六方晶系,空间群P63/mcm,晶胞参数a=0.91221(1)nm,c=1.21084(4)nm,Z=1,V=0.87258n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钽酸盐 X射线衍射 结构 合成 性质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扫描电镜 差热分析 钽酸铁钾
下载PDF
锌浸出渣挥发窑窑衬腐蚀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维义 唐谟堂 +3 位作者 刘智能 杨声海 张红亮 胡立新 《有色金属》 CSCD 2003年第2期36-39,共4页
采用扫描电镜 (SEM) ,X -射线衍射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等研究锌浸出渣挥发窑衬砖的损坏机理。查清了铬渣砖与残砖的化学成分和物相组成以及骨料刚玉和尖晶石的微观不均匀分布。铬渣砖在挥发窑反应带高温区内蚀损的主要形式为物理渗透、... 采用扫描电镜 (SEM) ,X -射线衍射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等研究锌浸出渣挥发窑衬砖的损坏机理。查清了铬渣砖与残砖的化学成分和物相组成以及骨料刚玉和尖晶石的微观不均匀分布。铬渣砖在挥发窑反应带高温区内蚀损的主要形式为物理渗透、化学侵蚀和机械冲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浸出渣 挥发窑 窑衬 腐蚀机理 湿法炼锌 扫描电镜 X-射线衍射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下载PDF
TiNi-Pd形状记忆合金的高温氧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田青超 陈家光 +1 位作者 陈亦峰 吴建生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CAS 2003年第6期279-283,287,共6页
使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等设备研究了TiNi,TiNiPd以及TiNiPd(Ce)三种TiNi Pd形状记忆合金的高温氧化问题。合金在氧化之后产生多层的氧化膜 ,其最外层都是由金红石 (TiO2 )组成。二元合金TiNi的氧化膜呈现明显... 使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等设备研究了TiNi,TiNiPd以及TiNiPd(Ce)三种TiNi Pd形状记忆合金的高温氧化问题。合金在氧化之后产生多层的氧化膜 ,其最外层都是由金红石 (TiO2 )组成。二元合金TiNi的氧化膜呈现明显的两层 ,而TiNiPd合金的氧化膜则为四层。加稀土的TiNiPd(Ce)合金的氧化膜呈现出多层的结构 ,可分为五层。提出TiNiO3 和Ti4 Pd2 O在氧化过程中充当了离子交换的媒介。试验显示 ,氧化后TiNi合金中钛的成分损失不大 ;而TiNiPd和TiNiPd(Ce)合金氧化后 ,钛的成分减少很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化钛-钯 记忆合金 高温氧化 X射线衍射仪 扫描电镜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离子交换 相变温度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凤鲚生境履历重建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杨琴 赵峰 +4 位作者 宋超 张涛 庄平 姜涛 杨健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75-1184,共10页
利用 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技术(EPMA)对长江口崇明和邻近吕四凤鲚(Coilia mystus)耳石 Sr 和 Ca 的微化学进行了分析。定量线分析和 Sr 含量面分布图谱显示,凤鲚耳石核区的 Sr/Ca 比值存在 Sr/Ca<3、3<Sr/Ca<7 和Sr/Ca>7 这... 利用 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技术(EPMA)对长江口崇明和邻近吕四凤鲚(Coilia mystus)耳石 Sr 和 Ca 的微化学进行了分析。定量线分析和 Sr 含量面分布图谱显示,凤鲚耳石核区的 Sr/Ca 比值存在 Sr/Ca<3、3<Sr/Ca<7 和Sr/Ca>7 这 3 种类型,分别对应的耳石核心面分布同心环区域颜色为蓝色、绿色和黄-红色,据此推断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凤鲚孵化场存在 3 种,即淡水孵化场、河口半咸水孵化场及海水孵化场。凤鲚个体耳石从核心到边缘的 Sr/Ca比值变化波动极为显著,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阶段(Sr/Ca<3,最小为 2.04±0.87),也有对应海水生活的高值阶段(Sr/Ca >7,最大为 7.81±0.91),可将凤鲚的生境履历类型分为 4 种类型:淡水河口半咸水型、河口半咸水定居型、河口半咸水海水型和淡水河口半咸水海水型。长江口邻近海域吕四凤鲚有淡水和河口半咸水孵化个体,其生境履历类型包括淡水河口半咸水型、河口半咸水海水型和淡水河口半咸水海水型,而长江口崇明岛海域有海水及河口半咸水孵化个体,其生境履历类型包括淡水河口半咸水型、河口定居型及淡水河口半咸水海水型,这反映了长江口崇明岛及邻近海域吕四 2 个海域凤鲚个体间的共性以及差异性。通过本次研究,首次证明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凤鲚存在 3 种孵化场及 4 种生境履历类型,准确反映了凤鲚个体组成及其生活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凤鲚 耳石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生境履历
下载PDF
鲤(Cyprinus carpio)仔鱼耳石锶(Sr)标记及其时滞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邱晨 姜涛 +2 位作者 陈修报 刘洪波 杨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03-912,共10页
本研究以确认鱼类早期个体规模化耳石锶(Sr)标记的可行性及其时滞特征为目的,选择鲤(Cyprinus carpio)仔鱼为实验对象,开展了六水氯化锶(SrCl2·6H2O)溶液2d的活体浸泡标记研究。结果显示,该浸泡标记过程对鲤存活、生长无显著影响... 本研究以确认鱼类早期个体规模化耳石锶(Sr)标记的可行性及其时滞特征为目的,选择鲤(Cyprinus carpio)仔鱼为实验对象,开展了六水氯化锶(SrCl2·6H2O)溶液2d的活体浸泡标记研究。结果显示,该浸泡标记过程对鲤存活、生长无显著影响。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技术进行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Sr/Ca比值(3.0左右)趋于稳定,标记组却均出现了明显的标记峰值(远>3.0);面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在标记组鲤耳石上均呈现出一圈明显、清晰可见的红色“高Sr标记环”。此外,对比对照组和标记组微化学结果发现,“高Sr标记环”在恢复续养250d后的鲤耳石仍然可见,说明Sr标记可长期存在。观察鲤仔鱼耳石微结构,发现Sr在耳石上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首次得出在开始浸泡后的第3天,耳石上才开始出现Sr标记,在浸泡结束后的第6天,耳石Sr标记区才会完全消失的结论。本研究首次揭示出,外源Sr标记的方法在鲤仔鱼种群大规模增殖放流标记和评价中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可靠性、可行性和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锶标记 增殖放流 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