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6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浸润促进尿道创伤后尿道成纤维细胞活化和增生性瘢痕形成
1
作者 陈烨辉 许以城 +3 位作者 阮中天 林婷婷 薛学义 许宁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09,共7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对创伤后尿道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1)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患者的临床样本,比较尿道创伤患者(n=20)与健康志愿者(n=20)血液和尿液NETs水平的差异,并分析...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对创伤后尿道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1)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患者的临床样本,比较尿道创伤患者(n=20)与健康志愿者(n=20)血液和尿液NETs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尿道瘢痕形成的关系。(2)从尿道瘢痕组织中提取原代尿道成纤维细胞,体外诱导中性粒细胞以获得NETs,分别以生理盐水、0.5 mg/L NETs和1.5 mg/L NETs处理尿道成纤维细胞,探索NETs对尿道成纤维细胞活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3)构建尿道创伤新西兰兔模型,将动物分为非手术组、手术+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注射(阳性对照)组、手术+生理盐水注射组和手术+脱氧核糖核酸酶I(DNase I)溶液注射组,探索NETs降解剂DNase I对尿道瘢痕形成的治疗作用。结果:尿道创伤后,患者尿液NETs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血液NETs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尿道创伤新西兰兔模型中,创伤后尿液NETs水平越高,形成的尿道瘢痕纤维化程度越高(P<0.05);在细胞层面上,NETs促进尿道成纤维细胞活力、迁移与胶原合成(P<0.05)。在新西兰兔尿道创伤模型中,创伤后尿道注射DNase I可降低局部NETs水平,抑制尿道瘢痕形成(P<0.05)。结论:NETs浸润促进尿道创伤后尿道成纤维细胞活化和增生性瘢痕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创伤后尿道狭窄 瘢痕形成 尿道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梯形切除结合改良埋没垂直褥式缝合技术改善剖宫产术后瘢痕形成的效果研究
2
作者 严丽慧 徐莉 +1 位作者 李芬 谢利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05-0008,共4页
探讨和分析剖宫产产妇应用梯形切除联合改良埋没垂直褥式缝合技术对促进剖宫产术后瘢痕形成改善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将130例剖宫产产妇分为两组,剖宫产时间段为为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对照组(n=65)所用技术为皮下脂肪层间断缝合,观察... 探讨和分析剖宫产产妇应用梯形切除联合改良埋没垂直褥式缝合技术对促进剖宫产术后瘢痕形成改善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将130例剖宫产产妇分为两组,剖宫产时间段为为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对照组(n=65)所用技术为皮下脂肪层间断缝合,观察组所用技术为梯形切除及改良埋没垂直褥式缝合,对产妇预后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产妇VS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其他时间观察组VSS评分更低(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产妇切口缝合用时更长,但是切口愈合用时和住院用时更短(P<0.05),产妇切口长度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具有更低的VAS评分及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P<0.05)。结论 梯形切除及改良埋没垂直褥式缝合技术联合应用可减轻剖宫产产妇术后瘢痕形成,有效减轻疼痛度并抑制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形切除 改良埋没垂直褥式缝合技术 剖宫产 术后瘢痕形成 疼痛度 并发症 切口愈合时间 住院时间
下载PDF
心形缝合技术用于剖宫产的效果及对切口愈合和瘢痕形成的影响
3
作者 张秀婷 陈会英 吴雪连 《大医生》 2024年第19期80-82,共3页
目的探讨心形缝合技术用于剖宫产的效果,并观察切口愈合和瘢痕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于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行剖宫产的2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缝合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产... 目的探讨心形缝合技术用于剖宫产的效果,并观察切口愈合和瘢痕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于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行剖宫产的2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缝合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产妇术后接受传统间断缝合法缝合,观察组产妇术后接受心形缝合技术缝合。比较两组产妇临床相关指标、切口愈合情况、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VSS)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和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缝合与切口愈合时间均更短(均P<0.05);两组产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切口愈合情况更优(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产妇V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VAS疼痛评分均具有时间、组间和交互效应差异;两组产妇术后VAS疼痛评分均呈降低趋势,且观察组均更低(均P<0.05)。观察组产妇切口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心形缝合技术于剖宫产手术的切口缝合能够显著缩短缝合操作的时长,并促进切口更快愈合,还有效减少切口处瘢痕的形成,缓解患者的疼痛,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心形缝合技术 间断缝合法 切口愈合 瘢痕形成
下载PDF
品管圈活动对肥胖初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形成的影响
4
作者 徐冬梅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23期118-122,共5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对肥胖初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9月山东省曹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剖宫产手术的肥胖初产妇,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干预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对肥胖初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9月山东省曹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剖宫产手术的肥胖初产妇,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干预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常规护理+QCC活动,比较两组产后恢复情况、切口并发症总发生率、切口瘢痕形成情况、切口瘢痕评分、护理总满意率。结果干预组产后首次排气时间、产后首次排便时间、产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切口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瘢痕长度、宽度、厚度小于对照组,增生性瘢痕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干预组温哥华瘢痕量表、瘢痕美容评估分级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CC活动应用于肥胖初产妇剖宫产术后能够促进产妇恢复,改善切口瘢痕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活动 肥胖 初产妇 术后切口瘢痕形成
下载PDF
应用核素显像评价小儿肾瘢痕形成与膀胱输尿管返流 被引量:8
5
作者 曾纪骅 赵瑞芳 +2 位作者 季志英 吕孝妹 顾凡磊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17-219,共3页
目的 探讨膀胱输尿管返流 (VUR)与急性肾盂肾炎 (APN)后肾瘢痕形成的关系及评价小儿泌尿道感染 (UTI)核素显像方法。方法 研究对象为临床首次诊断为上尿路感染的患儿 4 8例 ,均经99Tcm 二巯基丁二酸 (DMSA)肾皮质显像确诊为APN。肾显... 目的 探讨膀胱输尿管返流 (VUR)与急性肾盂肾炎 (APN)后肾瘢痕形成的关系及评价小儿泌尿道感染 (UTI)核素显像方法。方法 研究对象为临床首次诊断为上尿路感染的患儿 4 8例 ,均经99Tcm 二巯基丁二酸 (DMSA)肾皮质显像确诊为APN。肾显像后 10d内行直接法放射性核素膀胱显像 (DRC)以评价VUR。结果 ①肾皮质显像示 2 9 2 % (14 4 8例 )患儿APN伴瘢痕形成。DRC示4 7 9% (2 3 4 8例 )患儿、4 4 8% (30 6 7个 )病变肾存在VUR。②伴瘢痕形成APN患儿 ,其VUR发生率为 85 7% ,明显高于无瘢痕者 (32 4 % ,P <0 0 1) ;伴瘢痕肾VUR发生率为 88 2 % ,明显高于无瘢痕肾(30 0 % ,P <0 0 1)。③有VUR的 30个肾中 ,重度VUR侧肾瘢痕发生率为 73 3% ,明显高于无VUR及轻、中度VUR侧肾 (11 5 % ,P <0 0 1)。结论 证实VUR是诱发APN后肾瘢痕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DRC为一辐射低、灵敏度高的评价VUR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显像 小儿 瘢痕形成 膀胱输尿管返流 急性肾盂肾炎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2诱导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转化及其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7
6
作者 朱晓燕 李磊 +3 位作者 鲜光军 李海军 谭燕 谢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5-219,共5页
背景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能够促进瘢痕形成,但其在青光眼滤过术后局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值得研究。目的探讨TGF-β2对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HTFs)转化以及在滤过术后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在斜视手术中获取3例患... 背景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能够促进瘢痕形成,但其在青光眼滤过术后局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值得研究。目的探讨TGF-β2对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HTFs)转化以及在滤过术后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在斜视手术中获取3例患者的Tenon囊组织,并用组织块培养法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中培养,培养的细胞贴壁后达到70%~80%亚融合状态时更换为无血清培养基饥饿培养24h,然后分别加入质量浓度1、2、5、10、20Ixg/LTGF-β2诱导HTFs24h,另用2tzg/L或5μg/LTGF-β2 诱导HTFs6、24、48、72h,阴性对照组培养基中不加TGF-β2 用Westernblot法检测HTFs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n—SMA)和pSmad2蛋白的表达,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MA及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表达的定位,采用凝胶收缩实验检测培养细胞收缩力的变化。结果不同质量浓度TGF—B,组HTFs中0I—SMA表达的强度均明显强于阴性对照组,2tzg/L、5μg/LTGF—B,作用24~48h后HTFs中d—SMA表达强度达峰值,10μg/L、20μg/LTGF-β2组较2μg/L、5μg/LTGF-β2组α—SMA蛋白表达强度减弱。对照组HTFs中有少量α—SMA及F—actin表达,1、2、5μg/LTGF-β2组d—SMA及F—actin荧光表达明显增强,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10μg/LTGF-β2组α—SMA及F-actin荧光表达较低质量浓度组减弱。2μg/LTGF-β2作用后pSmad2表达强度明显强于PBS组和FBS组,在作用后30rain~2h表达较强,2h后开始出现下降。对照组HTFs收缩凝胶面积所占原面积的百分数为(78.00-3.13)%,1、2、5、10tzg/LTGF-β2组分别为(63.88±1.78)%、(20.69±O.65)%、(19.49±O.54)%、(16.24~0.84)%,HTFs收缩凝胶面积占原面积的百分数随着TGF-β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F组别=859.400,P=0.000)。结论TGF-β2可诱导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一定程度上其作用呈质量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且细胞收缩力随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可能是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通道建立失败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2 青光眼 滤过手术 瘢痕形成 TENON囊成纤维细胞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下载PDF
生长因子与创伤愈合及瘢痕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贵堂 李玉霞 孙本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1年第12期83-,共1页
关键词 瘢痕形成 创伤愈合 生长因子
下载PDF
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瘢痕形成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鉴别诊断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婵 周鹏 +2 位作者 郭良峰 贡雪灏 李征毅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9年第8期608-610,614,共4页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瘢痕形成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比较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5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瘢痕形成患者与4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诊断,评估结节的构...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瘢痕形成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比较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5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瘢痕形成患者与4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诊断,评估结节的构成、回声、形状、边缘及局灶性强回声。结果:两组在结节单/多发、边界、回声、形态及钙化、血流分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检查区域血流分级Ⅱ级发生率、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SV)、阻力指数(RI)均较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瘢痕形成患者高(P<0.05)。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瘢痕形成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鉴别较困难,临床需结合多种超声指标进行综合诊断,方能减少误诊、漏诊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瘢痕形成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超声声像图特征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稀土化合物氯化镧抑制瘢痕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钟晓春 戴育成 +4 位作者 曹勇 李洁 李国辉 吴燮卿 刘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1年第18期34-35,共2页
目的了解氯化镧对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在大鼠背侧做切口,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镧注入切口两侧皮下,14d后做病理切片观察胶原纤维,做流式细胞仪检查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H-脯氨酸测定细胞内递质中的胶原合成。结果在... 目的了解氯化镧对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在大鼠背侧做切口,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镧注入切口两侧皮下,14d后做病理切片观察胶原纤维,做流式细胞仪检查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H-脯氨酸测定细胞内递质中的胶原合成。结果在一定范围内,氯化镧可诱导创伤部位皮肤中成纤维细胞凋亡,减少了胶原的合成和胶原纤维的增生。结论氯化镧可以抑制瘢痕的形成,但过量可导致组织的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形成 氯化镧 抑制作用
下载PDF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抑制瘢痕形成: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天石 曾文妮 何君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52期8504-8508,共5页
背景:甲壳素及其衍生物抑制瘢痕形成方面的作用及机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的:综述就近年来甲壳素及其衍生物抑制瘢痕形成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Pub Med数据库,检索有关甲壳素抑制瘢... 背景:甲壳素及其衍生物抑制瘢痕形成方面的作用及机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的:综述就近年来甲壳素及其衍生物抑制瘢痕形成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Pub Med数据库,检索有关甲壳素抑制瘢痕治疗进展的文献,检索中文关键词为"甲壳素,衍生物,瘢痕形成",英文关键词为"Chitin;Derivatives;Scar Formation"。结果与结论:甲壳素及其衍生物能直接或通过改变如生化因子、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各种因子,抑制瘢痕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分泌功能;能改变伤口及瘢痕中免疫细胞的作用;能减少胶原形成,促进胶原降解;促进伤口肉芽血液循环的建立,减轻组织缺氧;促进表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生长,加速伤口愈合;抑制创面细菌繁殖,减轻感染,加速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甲壳素 衍生物 抑制 瘢痕形成
下载PDF
中药黄常山中常山酮对伤口愈合和瘢痕形成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恒术 黄崇本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3期3196-3197,共2页
目的:研究常山酮特异的抑制Ⅰ型胶原合成作用对大鼠伤口愈合和胶原形成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分为口服常山酮(A组)、局部用常山酮(B组)和对照组(C组)3组,于背部脊柱两侧切除皮肤形成伤口,分别给药,术后3,7,14d测定创面面积,切取伤口肉... 目的:研究常山酮特异的抑制Ⅰ型胶原合成作用对大鼠伤口愈合和胶原形成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分为口服常山酮(A组)、局部用常山酮(B组)和对照组(C组)3组,于背部脊柱两侧切除皮肤形成伤口,分别给药,术后3,7,14d测定创面面积,切取伤口肉芽组织或已愈伤口瘢痕皮肤,形态学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放免法分别测量PCI、PCIII的含量,伤口愈合后局部皮肤抗张力强度。结果:应用常山酮后伤口愈合速度较对照组减慢,伤口中PCI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肉芽组织中微血管量减少,同时伤口愈合后皮肤抗张力强度下降。结论:作为特异的Ⅰ型胶原合成抑制剂,常山酮可以控制伤口愈合和Ⅰ型胶原合成,并为防治瘢痕形成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黄常山 常山酮 伤口愈合 瘢痕形成 作用
下载PDF
弹力加压时间对大腿供皮区瘢痕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巧君 王英彩 +2 位作者 刘习敏 刘巍 赵红芳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179-179,191,共2页
目的观察分组弹力加压包扎时限对大腿供皮区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10/2003-09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住院植皮患者256例。选择患者大腿前内侧、中厚层未感染皮片,年龄、性别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132例和对照组124例。实验... 目的观察分组弹力加压包扎时限对大腿供皮区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10/2003-09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手外科住院植皮患者256例。选择患者大腿前内侧、中厚层未感染皮片,年龄、性别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132例和对照组124例。实验组用自黏性弹力绷带分别持续加压包扎3个月(41例),6个月(53例),12个月(38例)。对照组伤口愈合后不再加压包扎。按“增生性瘢痕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评定瘢痕是否形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5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瘢痕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8.79%,54.03%,χ2=16.84,P<0.05),实验组弹力加压12个月瘢痕形成率显著低于3个月(18.42%,46.34%,χ2=17.12,P<0.05)。结论弹力加压时间延长,术后应用6~12个月时能显著降低瘢痕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形成 供皮区 加压时间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弹力加压包扎 意向处理分析 大腿前内侧 增生性瘢痕 实验组 对照组 外科住院 方法选择 弹力绷带 判断标准 治疗效果 时间延长 术后应用 形成 患者 愈合后
下载PDF
TGF-β在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振宜 章云 李斌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463-464,共2页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 创面愈合 瘢痕形成
下载PDF
PAR2调控GFAP与Vimentin在大鼠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早期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强 夏永智 晏怡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421-426,共6页
目的探讨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 2,PAR 2)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早期(2周)损伤区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重型脊髓损... 目的探讨蛋白酶激活受体2(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 2,PAR 2)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早期(2周)损伤区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重型脊髓损伤模型后立即和第2d于损伤局部给予生理盐水NS(model组)、PAR2特异性抑制剂FSLLRY-NH2(FSLLRY-NH2组)、PAR2 siRNA(PAR2 siRNA组)及PAR2特异性激动剂SLIGRL-NH2(SLI GRL-NH2组);对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组)大鼠只打开椎板,不进行其他处理。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术后第1d、7d及14dGFAP及Vimentin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asso Beattie Bres nahan(BBB)评分。结果伤后第7d及第14d,免疫荧光及蛋白印迹检测皆显示FSLLRY-NH2组及PAR2 siRNA组GFAP及Vimentin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低于model组,而SLIGRL-NH2组该两种蛋白的表达则显著高于model组(P皆<0.05)。伤后第14d,FSLLRY-NH2组及PAR2 siRNA组大鼠BBB评分显著高于model组,而SLIGRL-NH2组则显著低于model组(P皆<0.05)。而在伤后第1d,各干预组GFAP及Vimentin蛋白的表达与model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损伤后第1d及第7d,各干预组大鼠BBB评分与model组相比亦未见明显差异(P皆>0.05)。结论激动PAR2能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早期损伤区GFAP与Vimentin的表达,而抑制PAR2则可抑制该两种蛋白的表达,改善胶质瘢痕形成早期的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 GFAP VIMENTIN 瘢痕形成
下载PDF
鲜地龙外敷抑制瘢痕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吴俊荣 宫英勃 +2 位作者 黄长军 夏祥河 祝红军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08年第4期272-272,共1页
关键词 鲜地龙外敷 实验研究 瘢痕形成 实验动物中心 日本大耳白兔 佳木斯大学 实验材料 积雪草甙
下载PDF
中医药防治术后瘢痕形成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门斯烨 杨成城 +2 位作者 薛雾松 吴伟 张少辉 《河南中医》 2015年第8期2006-2008,共3页
中医药防治术后瘢痕形成历史较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经验,治疗瘢痕具有疗效较好、副作用小等优势。但是目前对于瘢痕尚无统一的鉴别诊断标准,对于瘢痕治疗尚无确切方法,目前多为在动物模型中作用,临床应用缺乏大样本数据支持,对于... 中医药防治术后瘢痕形成历史较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经验,治疗瘢痕具有疗效较好、副作用小等优势。但是目前对于瘢痕尚无统一的鉴别诊断标准,对于瘢痕治疗尚无确切方法,目前多为在动物模型中作用,临床应用缺乏大样本数据支持,对于术后瘢痕治疗,应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选择合适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瘢痕形成 内治法 外治法
下载PDF
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及其预防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亮 邱勇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606-607,共2页
关键词 椎板切除术后 硬膜外瘢痕形成 预防
下载PDF
免疫细胞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发国 易传勋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47-148,共2页
关键词 免疫细胞 病理性瘢痕形成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免疫活性细胞 免疫辅助细胞
下载PDF
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原因及抑制瘢痕形成的药物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月玲 冯丽 刘建宗 《河北医药》 CAS 2004年第12期974-976,共3页
关键词 术后 滤过泡瘢痕 青光眼滤过术 药物研究 瘢痕形成 视功能损害 手术失败 成长期 国内外 目的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_1对瘢痕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玲 陈敏亮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2期264-266,共3页
瘢痕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细胞因子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认为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趋化炎性细胞及组织修复细胞向创面... 瘢痕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细胞因子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认为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趋化炎性细胞及组织修复细胞向创面聚集,诱导强烈的单核细胞炎症反应、新生血管形成和促进成纤维细胞发生趋化性迁移、增生和合成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ECM),因此几乎影响到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过程中的所有阶段。现将其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瘢痕形成 组织修复细胞 新生血管形成 创面愈合 病理性瘢痕 细胞外基质 病理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