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瘤体高度/血管管径比值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
1
作者 隋强波 孙华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9期55-56,共2页
目的探讨瘤体高度/血管管径比值(SR)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关系。方法 611例前交通动脉瘤(ACom 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破裂动脉瘤和未破裂动脉瘤的平均最大瘤体高度、平均血管管径、SR值及SR值>2的比例;采用ROC曲线分析SR值... 目的探讨瘤体高度/血管管径比值(SR)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关系。方法 611例前交通动脉瘤(ACom 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破裂动脉瘤和未破裂动脉瘤的平均最大瘤体高度、平均血管管径、SR值及SR值>2的比例;采用ROC曲线分析SR值判断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效能。结果破裂动脉瘤组的平均最大瘤体高度(4.31±2.20)mm、SR值(2.54±2.01)、SR值>2的比例为51.4%均明显高于未破裂组(2.85±2.12)mm、(1.40±1.11)、23.6%,平均血管管径(1.87±0.63)mm明显小于未破裂动脉瘤(2.18±0.5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SR值最佳截断值为1.19。当SR值>1.19时,其与动脉瘤破裂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57%。结论在治疗动脉瘤,尤其是ACom A动脉瘤时,应把SR值作为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体高度/血管管径比值 颅内动脉破裂
下载PDF
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与患者年龄比值对不同手术方法远期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林任 占松彪 +7 位作者 钱结胜 贺海朋 招扬 吕俊兵 彭嘉欣 张义博 陈惠宁 殷恒讳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8-605,共8页
目的探讨瘤体最大径与患者年龄的比值(R)对肾下型腹主动脉瘤(IAAA)患者接受血管腔内修复术(EVAR)与开放手术修复(OSR)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管外科接... 目的探讨瘤体最大径与患者年龄的比值(R)对肾下型腹主动脉瘤(IAAA)患者接受血管腔内修复术(EVAR)与开放手术修复(OSR)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血管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17例IAA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66例,女性51例,年龄(69.7±8.3)岁(范围:37~87岁)。计算所有患者的R值,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建立模型,计算最佳截断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EVAR组和OSR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EVAR组和OSR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3∶1匹配(卡钳值为0.05),并根据R的截断值对患者进行分层,分析患者术后疗效及生存情况。主要研究终点为全因病死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干预率。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生存曲线使用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差异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EVAR组198例,OSR组66例。ROC曲线建立模型得出R值的最佳截断值为0.90,将两组病例分为R<0.90、R≥0.90两层。其中R<0.90的患者112例(EVAR 84例,OSR 28例);R≥0.90的患者152例(EVAR 114例,OSR 38例);随访时间为(23.6±1.6)个月(范围:1~70个月)。在R≥0.90分层中,EVAR组在全因病死率(26.3%比5.3%,χ^(2)=7.600,P=0.006)、并发症发生率(44.7%比26.3%,χ^(2)=4.025,P=0.045)、二次干预率(31.6%比13.2%,χ^(2)=4.910,P=0.027)均高于OSR组。而在R<0.90分层中,两组全因病死率(13.1%比10.7%,χ^(2)=0.109,P=0.741)、并发症发生率(28.6%比35.7%,χ^(2)=0.507,P=0.477)及二次干预率(14.3%比21.4%,χ^(2)=0.353,P=0.55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R≥0.90的IAAA患者,OSR的术后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和二次干预率较EVAR可能更优;对于R<0.90的IAAA患者,两种手术方式的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和二次干预率未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治疗结果 肾下型腹主动脉 开放手术修复 血管腔内修复术 年龄 最大
原文传递
高压氧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脊椎血管瘤疗效观察
3
作者 张强 李光喆 +3 位作者 宋文慧 刘学辉 高怀银 薛朝亚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0年第6期720-722,共3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对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及椎体高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河北省秦皇岛军工医院收治的66例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对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及椎体高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河北省秦皇岛军工医院收治的66例症状性脊椎血管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情况、治疗后2周及随访3个月后的疼痛缓解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椎体高度、颈椎活动度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统计两组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周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椎体高度及颈椎活动度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周两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4.598,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脊椎血管瘤,可改善患者围术期情况,降低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并能缓解患者近期及中长期疼痛,改善其脊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脊椎血管 高压氧 经皮椎成形术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高度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成像检查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熊立军 李超平 +1 位作者 周星辉 漆蕾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16期127-129,133,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检查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6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三维CT血管成像检查,统计颅内动脉瘤破裂情况,依据是否发生颅...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检查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6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三维CT血管成像检查,统计颅内动脉瘤破裂情况,依据是否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分为发生破裂组与未发生破裂组,比较两组三维CT血管成像检查相关参数[动脉瘤直径、数目、入射夹角、瘤体长与瘤颈宽比值(AR)、瘤体长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R)]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三维CT血管成像检查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6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15例,占24.19%,未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47例,占75.81%;两组肿瘤直径、肿瘤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破裂组入射夹角、AR、SR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入射夹角、AR、SR单独及联合检查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AUC分别为0.824、0.738、0.794、0.875,三者联合检查评估价值最高。结论:三维CT血管成像检查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三维CT血管成像 入射夹角 长与颈宽的比值 长与载动脉直比值
下载PDF
椎体成形治疗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胡成栋 刘曦 +5 位作者 周玉军 刘法敬 李东风 霍喜卫 李海涛 刘吉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1期3823-3830,共8页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血管瘤可栓塞瘤体,增加椎体强度,并具有止痛作用。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症状性颈、胸、腰椎体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5 例症状性单椎体血管瘤患者,其中颈椎 3 例,胸椎 12 例,腰椎 10 例。均在 C ...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血管瘤可栓塞瘤体,增加椎体强度,并具有止痛作用。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症状性颈、胸、腰椎体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5 例症状性单椎体血管瘤患者,其中颈椎 3 例,胸椎 12 例,腰椎 10 例。均在 C 型臂 X射线机引导下行经皮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椎体成形治疗。治疗后摄 X 射线片观察椎体高度变化及骨水泥分布和渗漏情况,以目测类比评分及 Oswesty 功能障碍评分评定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损伤。术中共 3 节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未出现不适症状。25 例患者均获随访 10-26 个月,疼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后手术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椎体无塌陷,血管瘤无复发。表明经皮椎体成形作为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理想方法,具有微创、低风险、易恢复、疼痛缓解迅速等优点,但对于椎体皮质有破坏者,需注意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组织工程骨材料 血管 经皮椎成形 骨水泥 聚甲基丙烯酸甲脂 高度 疗效研究 目测类比评分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6
作者 孙治国 袁宏 《新疆医学》 2006年第4期169-173,共5页
一、概念和历史:1.椎体成形术:椎体成形术(verteboplasty.VP),即通过椎弓根或直接向椎体内注入人工骨方法,以达到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腰背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的目的。1984年法国Deramond首先应用经皮... 一、概念和历史:1.椎体成形术:椎体成形术(verteboplasty.VP),即通过椎弓根或直接向椎体内注入人工骨方法,以达到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塌陷、缓解腰背疼痛,甚至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的目的。1984年法国Deramond首先应用经皮椎体内注射骨水泥甲基丙烯酸甲酯(凹PMMN)的方成功地治疗了1例长期疼痛的颈2椎体侵袭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并祢之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 tebroplasty.PVP)。从而开创了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成形术 后凸成形术 临床应用 甲基丙烯酸甲酯 海绵状血管 腰背疼痛 内注射 高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