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瘤锥蝗科和锥头蝗科的支序系统学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许升全 李后魂 郑哲民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1-384,共4页
通过比较中国分布的瘤锥蝗科Chrotogonidae和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 10属蝗虫的形态学性状 ,选择了2 2个性状对 10属蝗虫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支序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 :从支序图来看这 10个属的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 ,不能区别为两个科... 通过比较中国分布的瘤锥蝗科Chrotogonidae和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 10属蝗虫的形态学性状 ,选择了2 2个性状对 10属蝗虫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支序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 :从支序图来看这 10个属的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 ,不能区别为两个科。笔者建议在蝗虫分类系统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瘤锥蝗科 支序系统学
下载PDF
云南蝗属一新种及中甸拟澜沧蝗雌性记述(直翅目,瘤锥蝗科) 被引量:2
2
作者 毛本勇 杨自忠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85-487,共3页
记述采自滇西北横断山地区云南蝗属 1新种 ,即郑氏云南蝗Yunnaniteszhengisp .nov .,模式标本保存于云南大理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系 ;编写了该属的分种检索表。
关键词 云南 新种 拟澜沧 雌性 直翅目 瘤锥蝗科
下载PDF
滇西横断山地区云南蝗属一新种(直翅目:瘤锥蝗科) 被引量:2
3
作者 毛本勇 郑哲民 《Entomotaxonomia》 CSCD 1999年第2期84-86,共3页
本文记述滇西横断山地区云南蝗属1新种,即白边云南蝗Yunnanitesalbomargina,sp.nov.。
关键词 直翅目 瘤锥蝗科 云南 新种 横断山地区
下载PDF
长额负蝗和黄星蝗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定及蝗总科系统发生分析
4
作者 常会会 刘玄增 +1 位作者 严可欣 谢朝晖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0-711,共12页
【目的】对长额负蝗Atractomorpha lata和黄星蝗Aularches miliaris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定和分析,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讨蝗总科(Acridoidea)内部尤其是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和瘤锥蝗科(Chrotogonidae)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方... 【目的】对长额负蝗Atractomorpha lata和黄星蝗Aularches miliaris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定和分析,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讨蝗总科(Acridoidea)内部尤其是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和瘤锥蝗科(Chrotogonidae)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方法】基于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测定长额负蝗和黄星蝗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对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碱基组成、蛋白质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PCGs)密码子使用频率(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RSCU)、tRNA二级结构等进行分析。以已知的蝗总科34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为内群,以蜢总科(Eumastacoidea)2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为外群,构建13 PCGs+2 rRNA基因序列联合数据集,并分别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推断法(Bayesian inference,BI)构建蝗总科系统发生关系。【结果】长额负蝗和黄星蝗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5561和15798 bp,均为闭合环状分子(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OR544953和OR253923),均包含37个基因(13个PCGs、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及1个控制区,且均存在KD基因重排现象(即trnK-trnD发生重排形成trnD-trnK),A+T含量分别为74.4%和75.8%,存在明显的AT偏好性,基因排序、碱基组成、氨基酸组成和RSCU均与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其他物种相似。22个tRNA基因中有21个均能形成三叶草结构,只有trnS AGN缺少DHU臂。ML和BI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具有相同的拓扑结构,癞蝗科(Pamphagidae)、斑腿蝗科(Catantopidae)、斑翅蝗科(Oedipodidae)、网翅蝗科(Arcypteridae)、槌角蝗科(Gomphoceridae)及剑角蝗科(Acrididae)聚为一支,且支持癞蝗科、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的单系性;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物种聚为一支,并与蝗总科其他物种形成姐妹群关系;锥头蝗科负蝗亚科(Atractomorphinae)具有单系性,瘤锥蝗科因锥头蝗科物种的加入而不具有单系性。【结论】本研究首次对长额负蝗和黄星蝗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构建了蝗总科系统发生树,结果支持锥头蝗科、癞蝗科、斑翅蝗科和槌角蝗科单系性。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两个科的物种相互嵌套形成一个分支,支持将中国蝗总科分类系统中的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合并为一个科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生 瘤锥蝗科
下载PDF
中国橄蝗属一新种记述(直翅目:瘤锥蝗科)
5
作者 陆温 黎天山 《广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54-56,共3页
报道了采自广西邕宁县的瘤锥蝗科橄蝗属一新种:Tagastalongipenna.
关键词 瘤锥蝗科 直翅目 新种 广西
原文传递
中国橄蝗属的分类研究(直翅目:蝗亚目:蝗总科)(英文)
6
作者 印象初 叶保华 印展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44-1248,共5页
本文对中国橄蝗属Tagasta Bolivar,1905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该属同似橄蝗属Pseudomorphacris Carl,1916近似,其不同之处为前胸背板侧片后下角近乎直角,后翅为红色或玫瑰色,雄性尾须短而直,不向上弯曲。本文共记述产于中国的橄蝗属7种... 本文对中国橄蝗属Tagasta Bolivar,1905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该属同似橄蝗属Pseudomorphacris Carl,1916近似,其不同之处为前胸背板侧片后下角近乎直角,后翅为红色或玫瑰色,雄性尾须短而直,不向上弯曲。本文共记述产于中国的橄蝗属7种,包括1新种。并附该属中国已知7种的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翅目 瘤锥蝗科 分类 新种 中国
下载PDF
印度橄蝗线粒体基因组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邱忠营 黄原 +1 位作者 茹凝玉 崔媛媛 《广西林业科学》 2020年第4期471-479,共9页
从分子水平分析印度橄蝗(Tagasta indica)与近缘昆虫的系统发生关系,采用一代PCR测序方法对印度橄蝗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对序列进行拼接、注释和特征分析,并利用线粒体基因组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和2个核糖体RNA(rRNAs)构建贝叶... 从分子水平分析印度橄蝗(Tagasta indica)与近缘昆虫的系统发生关系,采用一代PCR测序方法对印度橄蝗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对序列进行拼接、注释和特征分析,并利用线粒体基因组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和2个核糖体RNA(rRNAs)构建贝叶斯(BI)树。结果表明,印度橄蝗的线粒体基因组长度为15531 bp,包括13个PCGs、22个转运RNA(tRNAs)、2个rRNAs和1个控制区;线粒体基因排列紧凑,基因排序与祖先序列相同。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中,除nad2、cox1和nad6为非标准起始密码子GTG、ACT和TTG外,其余均为标准起始密码子ATN;终止密码子中,除cox3为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A外,其余均为完整终止密码子TAA或TAG。线粒体的22个tRNAs中,除trnSAGN缺少DHU臂外,其余均为典型三叶草结构。错配方式主要为G-U错配。构建的贝叶斯树支持瘤锥蝗科(Chrotogonidae)的单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基因组 印度橄 瘤锥蝗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