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皮层扩散性抑制过程的在体内源光信号成像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鹏程 陈尚宾 +1 位作者 骆卫华 骆清铭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05-611,共7页
皮层扩散性抑制 (corticalspreadingdepression ,CSD)是研究偏头痛、脑梗塞等疾病的一种重要病理模型 .而CSD过程中伴随发生的皮层血液动力学变化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利用高分辨的内源光信号成像技术 ,在体观测了大鼠CSD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皮层扩散性抑制 (corticalspreadingdepression ,CSD)是研究偏头痛、脑梗塞等疾病的一种重要病理模型 .而CSD过程中伴随发生的皮层血液动力学变化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利用高分辨的内源光信号成像技术 ,在体观测了大鼠CSD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5 4 0nm及 6 6 0nm波长皮层反射内源光信号变化的时空动力学特征 ,分析讨论了引起这一内源光信号变化可能的内在生理机制 .实验结果显示 ,CSD诱发的内源光信号变化呈现多时相的特点 ,其传播由刺激中心以同心圆的样式向周围扩散 ,速度约为 (3 7± 0 4 )mm/min .对于 5 4 0nm ,CSD引起了皮层反射光强的降低 [幅度 (- 2 1± 1 2 ) % ,持续时程 (16 2± 3 8)s],升高 [幅度 (2 9± 1 6 ) % ,持续时程(13 8± 2 2 )s ],再降低 [幅度 (- 14 2± 4 5 ) % ,持续时程 (40 6± 8 4 )s]和再升高持续时程 [(14 6 2± 4 0 3)s ],同时观测到软脑膜动脉的大幅度舒张 ,血管管径变化峰值增大了 (6 9 2± 2 6 1) % .而对于 6 6 0nm ,内源光信号变化的时间特性在皮质区主要表现为反射光强的增大 [幅度 (3 8± 0 6 ) % ,持续时程 (17 9± 5 1)s],减小[幅度 (- 3 0± 1 7) % ,持续时程 (43 3± 6 4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皮层扩散性抑制 内源光信号 光学成像 神经元 去极化
下载PDF
洋川芎内酯Ⅰ对偏头痛大鼠皮层扩散性抑制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端木寅 顾晨晨 +3 位作者 董献文 王源 梁爽 冯怡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观察洋川芎内酯(ISEI)对偏头痛大鼠皮层扩展性抑制(CSD)电位及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其起效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SEI高、中、低剂量组,盐酸氟桂利嗪组,每组6只。除假手术... 目的观察洋川芎内酯(ISEI)对偏头痛大鼠皮层扩展性抑制(CSD)电位及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其起效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SEI高、中、低剂量组,盐酸氟桂利嗪组,每组6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给予蘸有1 mol.L-1氯化钾(KCl)的棉球诱导CSD,并在大鼠顶叶局部放置电极记录偏头痛大鼠在给药前后CSD的波幅以及频率变化,以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大鼠血浆中NO和CGRP的含量变化。结果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给予KCl后3 min左右诱导出现CSD,表现为双向电位,与模型组比较,SEI中、低剂量组电位幅度虽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SEI高剂量组及盐酸氟桂利嗪组可明显抑制CSD的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浆中的NO、CGRP含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SEI高剂量组的NO、CGRP及中、低剂量组的CGRP含量较模型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SEI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中的NO及CGRP含量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扩散性抑制 偏头痛 一氧化氮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下载PDF
皮层扩散性抑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皮层脑血流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郝璞珩 宋锦宁 +5 位作者 陈虎 安吉洋 闫文涛 李宇 王军锋 张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4-757,共4页
目的明确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对皮层脑血流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利用皮层给以KCl的方法诱导CSD的发生,激光多... 目的明确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对皮层脑血流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利用皮层给以KCl的方法诱导CSD的发生,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行皮层脑血流测定,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SAH组大鼠脑皮层血流较空白组和盐水组明显下降,其中5d组最低;皮层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升高,5d组最明显;CSD发生后SAH组脑血流下降更明显,凋亡更严重,空白组和盐水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SAH后CSD的发生使脑血流进一步下降,皮层细胞的凋亡更加严重,CSD可能是导致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皮层扩散性抑制 脑血流 凋亡 大鼠
下载PDF
不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对大鼠脑片皮层扩散性抑制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季燕 万琪 +1 位作者 沈飞飞 王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289-292,共4页
目的:利用KCl化学刺激方法在大鼠离体脑片上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CSD),并以已知有效抑制药物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AP-5及σ1受体激动剂dextromethorphan(DM)作为参照,观察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皮层扩散性抑制中的影响... 目的:利用KCl化学刺激方法在大鼠离体脑片上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CSD),并以已知有效抑制药物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AP-5及σ1受体激动剂dextromethorphan(DM)作为参照,观察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皮层扩散性抑制中的影响。方法:采用6-7周龄的雄性SD大鼠,取大鼠离体脑片做细胞外记录,用2 mol/L KCl局部喷射的方法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并在电流钳模式下描记CSD的电压和波幅变化,药物干预组则是在灌流液中加入药物,直接观察CSD的变化。所有实验结果均以振幅的平均值±标准误表示,多组间的数据两两比较使用秩和检验。结果:(1)用所建立的电生理学方法记录到的CSD,为细胞外慢电位,峰值30 mV,时长1~2min;(2)抑制药物DM、AP-5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盐酸氟桂利嗪组、尼莫地平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别亦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盐酸氟桂利嗪组与DM、AP-5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尼莫地平组则与DM、AP-5相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尼莫地平对CSD的抑制作用不如抑制药物。结论:(1)采用KCl刺激的方法能在大鼠皮层离体脑片上稳定地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2)与已知阻断药物相比,T/N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盐酸氟桂利嗪对皮层扩散性抑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L型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的抑制作用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扩散性抑制(CSD) 钙离子通道 偏头痛先兆
下载PDF
大鼠皮层扩散性抑制过程中在体内源光信号与脑血管形态变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4
5
作者 李鹏程 陈尚宾 +1 位作者 骆卫华 骆清铭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320-1324,共5页
利用高分辨率的在体光学成像技术同时监测大鼠皮层扩散性抑制(CSD)过程中570 nm皮层反射内源光信号和脑血管形态变化的时空动力学特征.观察到CSD过程中软脑膜动脉血管直径呈现多时相变化:在普遍被观察到的CSD过程中软脑膜动脉血管大幅... 利用高分辨率的在体光学成像技术同时监测大鼠皮层扩散性抑制(CSD)过程中570 nm皮层反射内源光信号和脑血管形态变化的时空动力学特征.观察到CSD过程中软脑膜动脉血管直径呈现多时相变化:在普遍被观察到的CSD过程中软脑膜动脉血管大幅度舒张之前,还存在一个较小幅度的软脑膜动脉扩张((21.5±13.6)%)和收缩((-4.2±3.5)%).并且软脑膜动脉血管直径的这一多时相变化与CSD诱发的内源光信号变化之间高度相关(相关系数r=0.89±0.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皮层扩散性抑制 体内源光信号 脑血管 偏头痛
下载PDF
在体皮层扩散性抑制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学斌 冯哲 +2 位作者 李鹏程 赵洪洋 朱贤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494-2496,共3页
目的:用KCl和针刺分别在鼠皮层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CSD),建立大鼠CSD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Spangue-Dawley大鼠25只,随机分为针刺诱导组(n=10)、KCl诱导组(n=10)和NaCl对照组(n=5),在大鼠颅骨上分别钻磨出诱导窗口... 目的:用KCl和针刺分别在鼠皮层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CSD),建立大鼠CSD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Spangue-Dawley大鼠25只,随机分为针刺诱导组(n=10)、KCl诱导组(n=10)和NaCl对照组(n=5),在大鼠颅骨上分别钻磨出诱导窗口和观测窗口,分别在诱导窗口用针刺和滴加KCl诱导大鼠脑CSD,对照组在诱导窗口滴加NaCl,并用电生理记录和光学成像的方法来描记CSD的产生与传播,并分析其特点。结果:针刺诱导组和KCl诱导组在观测窗口均可以观察到向外周扩散的弧形波,观测窗口均可以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弧形波向远处扩散,针刺诱导的CSD波呈典型的同心圆样向四周均匀扩散,KCl诱导的CSD波则是呈不规则的圆弧形波向外周扩散,针刺组每次只诱发1次CSD波,而KCl组则可以诱导多次CSD波。在产生CSD波的同时,伴随着去极化电位的产生,而在NaCl对照组没有这一现象的发生。结论:用本方法制作CSD动物模型,简单易行,可以用OISI直观观测CSD的产生和发展,并与电生理观测到的去极化波一致,适于在体研究CSD,为进一步研究CSD的发生机制及其可能的作用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扩散性抑制 模型 动物 电生理学 光学成像
下载PDF
在体诱导鼠脑皮层扩散性抑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学斌 冯哲 +2 位作者 赵洪洋 赵沃华 朱贤立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496-498,共3页
目的用KCl和针刺分别在鼠脑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CSD),研究其在体成像和电生理特点。方法用针刺(n=10)和KCl(n=10)诱导鼠脑CSD,并用NaCl作对照(n=5),电生理记录和光学成像来描记CSD的产生与传播,并分析其特点。结果单次针刺可诱导一组同... 目的用KCl和针刺分别在鼠脑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CSD),研究其在体成像和电生理特点。方法用针刺(n=10)和KCl(n=10)诱导鼠脑CSD,并用NaCl作对照(n=5),电生理记录和光学成像来描记CSD的产生与传播,并分析其特点。结果单次针刺可诱导一组同心圆样扩散波,KCl诱导多组不规则弧形扩散波,两者均伴随去极化电位的变化,且两者电位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对照组没有这一现象的产生。结论KCl和针刺均可在体诱导鼠脑CSD,并通过光学成象(OISI)直接观测CSD的产生发展,与电生理观测结果一致,为进一步研究CSD的发生机制及其可能的作用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扩散性抑制 电生理 在体研究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KCl诱导皮层扩散性抑制的体光学成像
8
作者 冯哲 陈尚宾 +2 位作者 李鹏程 曾绍群 骆清铭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99-303,共5页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模型,在额叶皮层用KCl诱导产生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spreadingdepression,CSD)。MCAO4h后,利用550nm内源信号光学成像(opticalintrin-sicsignalimaging,OISI)...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模型,在额叶皮层用KCl诱导产生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spreadingdepression,CSD)。MCAO4h后,利用550nm内源信号光学成像(opticalintrin-sicsignalimaging,OISI)监测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顶-枕叶皮层内源光信号变化。成像1h内观测到一系列诱导CSD波(14±3次),CSD波局限于顶-枕叶皮层中央区域扩展,以光强的显著下降为特征;而旁侧区域光强无明显改变,不具备CSD波特征,表明CSD波未传播到该区域。随后TTC染色证明上述旁侧区域已经梗死。实验表明:MCAO后4h,皮层区域旁侧部分会梗死;CSD波的OIS变化可用来区分缺血梗死区和外周供血较为完整区域(未梗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栓塞 局灶性脑缺血 内源信号光学成像 皮层扩散性抑制
下载PDF
格列本脲对大鼠皮层扩散性抑制中脑血管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媛媛 李鹏程 +1 位作者 曾绍群 骆清铭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02-907,共6页
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spreadingdepression,CSD)是研究偏头痛、脑梗塞等疾病的重要病理模型.已有研究表明,在普遍被观察到的CSD过程中软脑膜动脉血管大幅度舒张之前,还存在一个较小幅度的软脑膜动脉扩张和收缩.但其中的脑血管调节机... 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spreadingdepression,CSD)是研究偏头痛、脑梗塞等疾病的重要病理模型.已有研究表明,在普遍被观察到的CSD过程中软脑膜动脉血管大幅度舒张之前,还存在一个较小幅度的软脑膜动脉扩张和收缩.但其中的脑血管调节机制尚不清楚.采用550nm的内源信号光学成像(opticalintrinsicsignalimaging,OISI)监测ATP敏感钾离子通道(ATP-sensitivepotassiumchannels,KATP)的阻断剂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glyb),对针刺诱导的大鼠CSD过程中软脑膜动脉血管舒缩过程的影响.实验中观测到软脑膜血管的初始小收缩(initialslightconstriction,ISC)相对于对照组显著减弱,其中应用10μmol/Lglyb时,74.5%的ISC被完全抑制,100μmol/Lglyb时则有96.2%的ISC完全消失.相对于CSD发生前,软脑膜动脉血管大幅舒张(largedilation,LD)的峰值也分别显著增强了(53.8±19.3)%和(59.8±19.6)%.结果表明,可能是神经元上的KATP在CSD过程中被glyb阻断从而抑制了软脑膜动脉血管的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扩散性抑制 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 软脑膜动脉 格列本脲(glyb)
下载PDF
皮层扩散性抑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博 禹爱梅 邹玉安 《神经药理学报》 2022年第3期28-33,共6页
皮质扩散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是大脑皮质受刺激后产生的电活动抑制带,该抑制带可以将大脑皮质跨膜离子的浓度梯度迅速摧毁并去极化,导致细胞内外发生短路,可以影响大脑的灌注及代谢,导致不良预后,该文将从以下几... 皮质扩散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是大脑皮质受刺激后产生的电活动抑制带,该抑制带可以将大脑皮质跨膜离子的浓度梯度迅速摧毁并去极化,导致细胞内外发生短路,可以影响大脑的灌注及代谢,导致不良预后,该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CS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扩散性抑制 去极化 低灌注
下载PDF
氯胺酮抑制皮层扩散性抑制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刘邱阿雪 方芳 仓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4-197,共4页
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是一种在大脑皮层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中波浪式扩散传导的抑制性脑电活动,这种病理现象的特征性表现为病变区域的神经元肿胀、细胞外钾离子及谷氨酸含量升高、局部皮层功能受损。越来... 皮层扩散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是一种在大脑皮层神经元及胶质细胞中波浪式扩散传导的抑制性脑电活动,这种病理现象的特征性表现为病变区域的神经元肿胀、细胞外钾离子及谷氨酸含量升高、局部皮层功能受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皮层扩散性抑制与先兆性偏头痛、癫痫、卒中、脑外伤及脑出血等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扩散性抑制 大脑皮层神经元 氯胺酮 生发 脑电活动 胶质细胞 病理现象 功能受损
下载PDF
脑皮层扩散性抑制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皮层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佘德源 唐跃 +2 位作者 黄钦 温健鹏 刘鹏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6期352-355,共4页
目的探讨脑皮层扩散性抑制(CSD)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小鼠脑皮层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成年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制作透明颅窗、诱导窗加KCl)、对照组(n=10,制作透明颅窗及SAH模型、诱导窗加NaCl)和观察组(n=10,制... 目的探讨脑皮层扩散性抑制(CSD)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小鼠脑皮层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成年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制作透明颅窗、诱导窗加KCl)、对照组(n=10,制作透明颅窗及SAH模型、诱导窗加NaCl)和观察组(n=10,制作透明颅窗及SAH模型、诱导窗滴KCl)。采用颈动脉内穿刺法构建SAH模型。使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和内源信号成像技术记录脑皮层微循环和CSD。结果观察组、正常组出现CSD,对照组未产生CSD。观察组CSD后脑皮层血流明显下降(P<0.05)、血管明显收缩(P<0.05),其中CSD后5 d较显著。正常组CSD后血管明显舒张(P<0.05)、皮层血流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KCl能诱导产生CSD;CSD能使正常小鼠脑皮层血流增加和血管扩张;CSD使SAH后脑皮层血流减少和血管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皮层扩散性抑制 激光散斑技术 内源信号成像技术 小鼠
下载PDF
皮层扩散性去极化在急性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梁新宜 但炜 +1 位作者 练欢 姜代分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6期709-713,共5页
急性脑损伤是临床上的一种危急情况,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两个方面。近年来研究发现,皮层扩散性去极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导致急性脑损伤的疾病中,是急性脑损伤后继发性损害病理生理改变的核心机制。本文对皮层扩散性去极化在急性脑... 急性脑损伤是临床上的一种危急情况,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两个方面。近年来研究发现,皮层扩散性去极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导致急性脑损伤的疾病中,是急性脑损伤后继发性损害病理生理改变的核心机制。本文对皮层扩散性去极化在急性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扩散性去极化 皮层扩散性抑制 急性脑损伤
下载PDF
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4
作者 张敏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0年第9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发病机制 偏头痛 皮层扩散性抑制 血管源学说 神经元活动 皮层神经元 血管神经 血管扩张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现代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
15
作者 邵刘佳子 王保国 《麻醉与监护论坛》 2012年第5期338-340,共3页
星状神经节阻滞作为偏头痛非药物治疗的首选.在临床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具体的治疗机制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针对目前偏头痛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可能的作用机制.发现星状神经节阻滞可能是通过改善颅内外... 星状神经节阻滞作为偏头痛非药物治疗的首选.在临床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具体的治疗机制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针对目前偏头痛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可能的作用机制.发现星状神经节阻滞可能是通过改善颅内外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抑制皮层扩散性抑制及减少痛觉介质的产生等发挥治疗作用。这些发现为临床止使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状神经节阻滞 偏头痛 皮层扩散性抑制
下载PDF
谷氨酸与慢性偏头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梦霞 王俊丽 牛争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2期264-267,共4页
偏头痛是一种由神经血管功能紊乱所致的原发性头痛,慢性偏头痛是导致失能时间最长的偏头痛类型。对于慢性偏头痛的机制研究集中在下丘脑和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皮层扩散性抑制、外周和中枢敏化的作用、一些分子物质的释放等方面。研... 偏头痛是一种由神经血管功能紊乱所致的原发性头痛,慢性偏头痛是导致失能时间最长的偏头痛类型。对于慢性偏头痛的机制研究集中在下丘脑和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皮层扩散性抑制、外周和中枢敏化的作用、一些分子物质的释放等方面。研究发现在慢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有谷氨酸的参与。现对谷氨酸与慢性偏头痛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慢性偏头痛的机制研究、治疗及预防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偏头痛 皮层扩散性抑制 中枢敏化 外周敏化 谷氨酸 综述
下载PDF
电针“水沟”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后远隔部位继发性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兰竹 莫燕丽 +3 位作者 陈书俞 潘嘉欣 徐林新 刘建浩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1期2607-2614,共8页
【目的】探讨电针水沟穴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组、MCAO+皮层扩散性抑制(CSD)组和电针组,每组再分为造模后6 h、24 h、72 h 3个亚组,每亚组5只。采用改良Zea L... 【目的】探讨电针水沟穴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组、MCAO+皮层扩散性抑制(CSD)组和电针组,每组再分为造模后6 h、24 h、72 h 3个亚组,每亚组5只。采用改良Zea Longa再灌注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再采用机械针刺的方式诱导产生单波CSD构建MCAO伴随CSD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电针水沟穴,每次30 min。干预结束后,采用Zea Longa评分对大鼠神经行为学进行评估,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法观察海马远隔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标记法观测海马远隔CA1区单羧酸转运体1(MCT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共表达情况,定磷法检测海马远隔CA1区Na^(+)-K^(+)-ATP酶活性。【结果】(1)与MCAO+CSD组比较,电针组6、24、72 h时相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5)。(2)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3组各时相海马远隔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与MCAO组比较,MCAO+CSD组各时相神经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MCAO+CSD组比较,电针组各时相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3)与假手术组比较,MCAO组、MCAO+CSD组各时相Na^(+)-K^(+)-ATP酶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与MCAO组比较,MCAO+CSD组6 h、24 h时相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MCAO+CSD组比较,电针组6 h、24 h时相Na^(+)-K^(+)-ATP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4)与假手术组比较,MCAO+CSD组各时相MCT1/GFAP共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MCAO组、电针组在24 h时相显著升高(P<0.05);与MCAO组比较,MCAO+CSD组各个时相MCT1/GFAP共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电针组在24 h时相MCT1/GFAP共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MCAO+CSD组比较,电针组各个时相MCT1/GFAP共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水沟穴可有效改善大鼠急性脑梗死后远隔部位继发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海马远隔区Na^(+)-K^(+)-ATP酶活性,抑制MCT1、GFAP星形胶质细胞内正向表达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水沟穴 急性脑梗死 远隔功能障碍 皮层扩散性抑制 细胞凋亡 Na^(+)-K^(+)-ATP酶 单羧酸转运体1(MCT1)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 大鼠
下载PDF
表现为TIA的颅内胶质瘤误诊1例
18
作者 张福全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1997年第3期175-175,共1页
以T1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临床表现的颅内肿瘤甚为少见,极易误诊,我院曾遇1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55岁,主因左侧肢体发作性麻木无力5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日无任何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发作性麻木无力,每次持续约10分钟,每日可发作5~... 以T1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临床表现的颅内肿瘤甚为少见,极易误诊,我院曾遇1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55岁,主因左侧肢体发作性麻木无力5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日无任何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发作性麻木无力,每次持续约10分钟,每日可发作5~6次,入院前2日曾因精神激动,在左侧肢体麻木数分钟后突然“昏迷”,无抽搐及二便失禁,约8小时后清醒。醒后有强烈饥饿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胶质瘤 左侧肢体 脑肿瘤 临床表现 脑缺血发作 颅内肿瘤 扩散性皮层抑制 发作性 维生素B族 脑血管痉挛
下载PDF
偏头痛先兆的脑磁图研究
19
作者 陈葵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2年第4期382-382,共1页
扩散性皮层抑制(SCD)以往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偏头痛先兆发生的潜在机制。在实验性SCD期间位于大脑皮层表面易兴奋的神经元被激活,然后成为电静息状态达30分钟。神经元膜电阻降低,跨越细胞膜的离于浓度在开始时急剧变化。同步的去极化... 扩散性皮层抑制(SCD)以往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偏头痛先兆发生的潜在机制。在实验性SCD期间位于大脑皮层表面易兴奋的神经元被激活,然后成为电静息状态达30分钟。神经元膜电阻降低,跨越细胞膜的离于浓度在开始时急剧变化。同步的去极化的神经元带以3-7mm/min的速度在皮层表面传播。由于高度的空间分辩率,在检测SCD时,作为一项无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先兆 脑磁图 扩散性皮层抑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