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1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炎症性肠病合并皮肤损害患者外泌体差异表达蛋白质及发病机制研究
1
作者 吴俊俊 李珍 +3 位作者 李华铭 李春霞 朱伟琴 王宇芳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57-61,I0007,共6页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合并皮肤损害患者外泌体差异表达蛋白质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例IBD以及5例IBD合并皮肤损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为IBD组、IBD+皮肤损害组;另选取本院同期体检的5...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合并皮肤损害患者外泌体差异表达蛋白质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例IBD以及5例IBD合并皮肤损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为IBD组、IBD+皮肤损害组;另选取本院同期体检的5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提取3组对象血清外泌体,检测差异表达蛋白质;采用基因本论(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对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鉴定829种蛋白质,其中包含定量信息的蛋白质726种。与对照组比较,IBD组有15种蛋白质表达上调,21种蛋白质表达下调;IBD+皮肤损害组有24种蛋白质表达上调,25种蛋白质表达下调;与IBD组比较,IBD+皮肤损害组有12种蛋白质表达上调和8种蛋白质表达下调。GO分析显示,IBD组与对照组、IBD+皮肤损害组与对照组、IBD+皮肤损害组与IBD组差异表达蛋白质涉及的生物过程包括刺激反应、细胞过程、单有机过程、生物调节等,细胞组成主要包括细胞、细胞膜外域、细胞器等,分子功能主要包括结合、催化活性等。KEGG分析显示,IBD组与对照组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与细胞黏附、离子跨膜运输调控、细胞形态分化等有关;IBD+皮肤损害组与对照组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与细胞分泌、细胞分解代谢、分泌调节有关;IBD+皮肤损害组与IBD组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与细胞胺代谢、NIK/NF-κB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过程的负调控等有关。结论本研究基于TMT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出IBD+皮肤损害患者血清外泌体差异表达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参与IBD合并皮肤损害的代谢相关通路及病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皮肤损害 外泌体 差异表达蛋白质 信号通路
下载PDF
标准化皮肤管理在乳腺癌放疗所致皮肤损害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刘斯洁 卢丽梅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9期190-194,共5页
目的探讨标准化皮肤管理在乳腺癌放疗所致皮肤损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泉州市第一医院放疗科行放疗的乳腺癌患者108例,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皮肤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 目的探讨标准化皮肤管理在乳腺癌放疗所致皮肤损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泉州市第一医院放疗科行放疗的乳腺癌患者108例,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皮肤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标准化皮肤管理干预。对比2组的患者皮肤损伤程度、护理效果、皮肤损伤出现时间及修复时间,使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QLQ-C30)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情况,对比2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急性放射性损伤皮肤分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皮肤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皮肤损伤出现时间晚于对照组,修复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QLQ-C30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QLQ-C30心理、生理、社会及总体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8.15%vs.81.48%)(P<0.05)。结论在乳腺癌放疗患者皮肤护理中增加标准化皮肤管理,具有改善皮肤损伤、延缓损伤进程、促进皮肤修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且患者护理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皮肤管理 乳腺癌放疗 皮肤损害 生活质量测定量表 修复时间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莫匹罗星软膏联合新癀片贴敷应用于化疗药物皮下注射所致皮肤损害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陈静 丁菊香 《生命科学仪器》 2024年第3期50-52,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莫匹罗星软膏联合新癀片贴敷对化疗药物皮下注射所致皮肤损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3月医院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对常规注射部位采用湿热敷,观察组(35例)对常规... 目的观察分析莫匹罗星软膏联合新癀片贴敷对化疗药物皮下注射所致皮肤损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3月医院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对常规注射部位采用湿热敷,观察组(35例)对常规注射部位给予莫匹罗星软膏联合新癀片贴敷。对比两组临床效果、治疗后疼痛发生率、敷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敷药总依从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莫匹罗星软膏联合新癀片贴敷治疗化疗药物皮下注射所致皮肤损害,不仅能增强治疗效果,减轻疼痛程度,还能提高患者敷药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匹罗星软膏 新癀片 化疗药物 皮下注射 皮肤损害 贴敷治疗
下载PDF
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皮肤损害分析
4
作者 张芳芳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46-148,154,共4页
目的 探讨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相关皮肤损害特点。方法 对79例感染SARS-CoV-2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登记,并分析其皮肤损害的类型及特点。结果 79例患儿中男47例,女32例,伴发皮损患儿平均年龄(2.42±2.94)岁。皮损表现为... 目的 探讨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相关皮肤损害特点。方法 对79例感染SARS-CoV-2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登记,并分析其皮肤损害的类型及特点。结果 79例患儿中男47例,女32例,伴发皮损患儿平均年龄(2.42±2.94)岁。皮损表现为红斑发疹样皮损47例,荨麻疹样皮损15例,多形红斑样皮损15例,水疱型皮损2例。皮肤症状与感染SARS-CoV-2其他临床症状出现平均间隔时间(2.82±1.88) d,一般1~7d。皮损持续时间5~11d。结论 皮肤科就诊的感染SARS-CoV-2儿童中,年龄主要集中在婴幼儿,年龄<3岁,且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这可能是儿童出现SARS-CoV-2感染相关皮肤损害的危险因素。红斑发疹样皮损是最常见的皮肤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损害 新型冠状病毒 儿童
下载PDF
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预防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的效果
5
作者 周晓瑜 吴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188-191,共4页
研究对象均为乳腺癌患者,在患者中将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进行应用,对其应用效果展开研究分析。方法 研究对象的入院时间为2022年1月,出院时间为2023年12月,110例,以随机为原则分组,共两组,命名为“实验组(n=55)”和“对照组(n=55)”,分... 研究对象均为乳腺癌患者,在患者中将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进行应用,对其应用效果展开研究分析。方法 研究对象的入院时间为2022年1月,出院时间为2023年12月,110例,以随机为原则分组,共两组,命名为“实验组(n=55)”和“对照组(n=55)”,分别使用标准化皮肤护理措施和常规护理措施,并对两组患者后续的皮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护理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高(P<0.05),且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更高(P<0.05),同时,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样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乳腺癌化疗患者,为避免或缓解其出现皮肤损害情况,可针对其加强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以降低患者的皮损发生率,同时提升其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皮肤护理 乳腺癌 放疗 皮肤损害
下载PDF
肿瘤PICC置管处患者继发皮肤损害的菌群耐药性及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对并发症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晔 蒋成 《转化医学杂志》 2023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研究肿瘤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处患者继发皮肤损害的菌群耐药性及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对导管相关并发症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主要以2020年12月至2... 目的研究肿瘤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处患者继发皮肤损害的菌群耐药性及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对导管相关并发症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主要以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手段的差异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根据药敏情况采取相应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联合采用复方黄柏液涂剂。分析肿瘤患者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菌群的分布,研究两组患者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及炎性反应之间的差异。结果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病原菌感染主要以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感染较少。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及氨苄西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主要通过对亚胺培南以及阿米卡星耐药。观察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穿刺口感染、导管移位和脱出、管端细菌定植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菌群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对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患者的治疗中采取复方黄柏液涂剂,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炎性反应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 皮肤损害 复方黄柏液涂剂 耐药性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致皮肤损害1例
7
作者 高超 吴佳芸 +1 位作者 吴超勇 汤献文 《中南药学》 2023年第9期2544-2546,共3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指南推荐ACS患者接受至少12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但是抗血小板药物有损伤消...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指南推荐ACS患者接受至少12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但是抗血小板药物有损伤消化道,导致消化道出血的不良反应,所以目前指南推荐在权衡心血管获益和消化道出血风险的基础上,对于消化道出血高风险患者,建议在长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联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质子泵抑制剂 皮肤损害
下载PDF
长期高砷暴露人群砷甲基化与皮肤损害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苏丽琴 程义斌 +3 位作者 林少斌 吴传业 顾珩 金银龙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6-340,共5页
目的探讨长期高砷暴露人群砷代谢差异与砷致皮肤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某砷污染村庄常住居民327名,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比色法检测发总砷含量,离子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尿中四种砷代谢形态... 目的探讨长期高砷暴露人群砷代谢差异与砷致皮肤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某砷污染村庄常住居民327名,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比色法检测发总砷含量,离子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尿中四种砷代谢形态。结果发砷含量总体较高,但不同程度皮肤损害的4组间发砷含量差异无显著性;尿中DMA和MMA浓度随着年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且与皮肤损害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而无机砷浓度与皮肤损害未见显著相关;重度组人群尿中MMA相对比例显著高于其它3组,而重度组DMA/MMA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轻度组;MMA比例与皮肤损害程度呈显著正相关,DMA/MMA比值与皮肤损害程度呈显著负相关;男性对砷的蓄积能力高于女性,但对砷的甲基化能力低于女性;40岁以上人群对砷的甲基化能力高于40岁以下成人;吸烟者和饮酒者对砷的甲基化代谢水平分别低于非吸烟者和非饮酒者。结论砷在人体内的甲基化代谢水平受性别、年龄、吸烟和饮酒等多因素影响;砷致皮肤损伤程度与砷在体内的甲基化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暴露 代谢 砷甲基化 皮肤损害
下载PDF
环境砷中毒人群皮肤损害与DNA氧化损伤的关联性 被引量:6
9
作者 毛广运 杨佐鹏 +3 位作者 任春生 叶晓蕾 王怡 郭小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9-103,共5页
选择内蒙古自治区某县长期暴露于高砷饮用水的人群中有皮肤损害者199人(病例组)和无皮肤损害者91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饮用水砷、尿砷和DNA氧化损伤的主要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以分析慢性砷中毒人群DNA氧化损伤与... 选择内蒙古自治区某县长期暴露于高砷饮用水的人群中有皮肤损害者199人(病例组)和无皮肤损害者91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饮用水砷、尿砷和DNA氧化损伤的主要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以分析慢性砷中毒人群DNA氧化损伤与皮肤损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砷性皮肤损害组和无皮肤损害组人群尿中8-OHdG水平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4.9(3.5~6.3)μg/g和5.3(4.1~7.2)μg/g,2组对象尿中8-OHdG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饮酒和饮用高砷水时间等可能的混杂因素后,皮肤损害组人群尿中8-OHdG水平升高的比值比(OR)为1.1(95%CI:0.6,1.9),提示在砷暴露人群中,有无皮肤损害与8-OHdG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3).慢性砷中毒人群皮肤损害与体内的DNA氧化损伤之间无显著的关联性,无皮肤损害人群同样有DNA氧化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砷中毒 皮肤损害 8 -OHdG DNA氧化损伤
下载PDF
新生儿液体渗漏后预防皮肤损害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1
10
作者 何利 安如俊 +1 位作者 龙燕琼 屈淑娟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6年第5期1321-1321,共1页
将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共169例新生儿液体渗漏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发现液体渗漏后停止输液30min后拔管,对照组发现液体渗漏后立即拔管。结果显示实验组皮肤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发现液体渗漏停止输液30mi... 将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共169例新生儿液体渗漏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发现液体渗漏后停止输液30min后拔管,对照组发现液体渗漏后立即拔管。结果显示实验组皮肤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发现液体渗漏停止输液30min后再拔管,可减少皮肤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损害 新生儿 静脉留置针 液体渗漏
下载PDF
慢性荨麻疹胃粘膜损害与皮肤损害的关系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建华 胡少鹏 +3 位作者 李真 孙曾拯 张锦章 徐红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50-151,192,共2页
68例慢荨,皮肤出现风团时行胃窥镜检查者38例,见胃粘膜风团等损害者有33例(86.84%)。皮肤风团消退后经胃窥镜检查的30例中有6例见胃粘膜风团荨损害,占20%,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X^2=30.623,P<0.001)。而胃粘膜风团病变与临床上胃... 68例慢荨,皮肤出现风团时行胃窥镜检查者38例,见胃粘膜风团等损害者有33例(86.84%)。皮肤风团消退后经胃窥镜检查的30例中有6例见胃粘膜风团荨损害,占20%,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X^2=30.623,P<0.001)。而胃粘膜风团病变与临床上胃肠症状病变二者不相一致,前者阳性率为86.84±10.75%,后者为23.68±15.21%,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537,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胃粘膜 皮肤损害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皮肤损害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袁君 郭会军 +2 位作者 金艳涛 蒋自强 李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3-195,共3页
目的探索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对艾滋病(AIDS)抗病毒治疗(cART)患者皮肤损害发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以“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为信息来源,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中... 目的探索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对艾滋病(AIDS)抗病毒治疗(cART)患者皮肤损害发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以“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为信息来源,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中医项目地区服用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2009和2012年皮肤损害发生情况,以是否参与中医项目为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药对AIDS患者皮肤损害发生的影响。结果共有1081例AIDS患者纳入分析,TCM+cART组252例,cART组829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RT组在2012年发生皮肤损害的风险是TCM+cART组的1.74倍(OR=1.74,95%CI 1.26~2.41);2009年发生皮肤损害的患者更客易在2012年发生皮肤损害,风险是2009年未发生者的4.44倍(OR=4.44,95%CI 3.37~5.85)。结论中医药治疗可降低皮肤损害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中医药 抗病毒治疗 皮肤损害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三氯乙烯职业中毒皮肤损害与HLA-DR、DQ基因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庾蕾 庄志雄 +3 位作者 黄海雄 俞慕华 叶小明 谢富焕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从HLA-DR、DQ基因角度探讨三氯乙烯职业中毒皮肤损害易感的遗传背景。[方法]采用PCR- SSP(sequence specific primer)法对三氯乙烯职业中毒皮肤损害组(病例组)及对照组进行HLA-DR、DQ基因位点等位基因分型。[结果]HLA-DRB1位点在... [目的]从HLA-DR、DQ基因角度探讨三氯乙烯职业中毒皮肤损害易感的遗传背景。[方法]采用PCR- SSP(sequence specific primer)法对三氯乙烯职业中毒皮肤损害组(病例组)及对照组进行HLA-DR、DQ基因位点等位基因分型。[结果]HLA-DRB1位点在病例组检出11个等位基因,11个血清型;对照组检出13个等位基因,13个血清型。HLA-DQB1位点在病例组及对照组均检出5个等位基因,7个血清型。获得了各等位基因分布及基因频率资料,其中DRB1*09(DR9)和DQB1*03(DQ9)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O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DRB1*09(DR9)等位基因为0.174(0.037~0.830),DQB1*03(DQ9)等位基因为0.226(0.046~1.108)。[结论] DRB1*09(DR9)和DQB1*03(DQ9)等位基因可能是三氯乙烯职业中毒皮肤损害的保护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乙烯 皮肤损害 人类白细胞抗原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循证护理在防治气管切开患者颈部皮肤损害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娟 陈志芳 +5 位作者 缪爱风 施亚兰 崔秋霞 赵宏胜 朱建华 单君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95-597,共3页
关键词 循证护理 气管切开术 皮肤损害
下载PDF
造口粉与皮肤保护膜在肛周皮肤损害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5
作者 郭红梅 曹燕 +1 位作者 李娜 郭丹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2年第11期3134-3135,共2页
肛周皮肤损害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尤其在截瘫病人、危重病人(肿瘤病人)、长期卧床病人、老年病人及腹泻病人中更为常见。均因大小便失禁,粪便及尿液刺激皮肤,引起粪水性皮炎,症状为肛周皮肤红肿、破溃,甚至感染,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经... 肛周皮肤损害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尤其在截瘫病人、危重病人(肿瘤病人)、长期卧床病人、老年病人及腹泻病人中更为常见。均因大小便失禁,粪便及尿液刺激皮肤,引起粪水性皮炎,症状为肛周皮肤红肿、破溃,甚至感染,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又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多年来临床上常用"氧化锌软膏”治疗肛周皮肤浸渍红肿、糜烂,但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周皮肤损害 造口粉 皮肤保护膜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出现皮肤损害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周洪青 吴淑坤 +4 位作者 宋仕玲 尹淑芬 黄艺芬 桂文甲 李靖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282-283,共2页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CHC)过程中出现皮肤损害的类型及发生率、发生时间与性别、年龄、药物剂量有无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89例CHC患者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CHC)过程中出现皮肤损害的类型及发生率、发生时间与性别、年龄、药物剂量有无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89例CHC患者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抗丙肝病毒( HCV)治疗过程中的皮肤损害,其中45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剂量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的患者为A组,44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剂量135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的患者为B组,利巴韦林剂量两组患者均根据体重予900~1200mg/d口服,在每周注射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皮肤损害,详细记录皮肤损害发生时间,请皮肤科医师协助皮肤损害诊治,并观察皮肤损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用药剂量的关联。结果: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过程中患者出现常见皮肤损害类型的几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脱发、瘙痒症、皮疹、皮炎、皮肤干燥。发生的时间为抗HCV治疗的4~20周,皮肤损害与性别和药物剂量没有明显相关性,40岁以上年龄段发生皮肤损害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联合利巴韦林抗HCV过程中出现脱发、瘙痒症、皮疹的发生率较高,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皮肤损害的程度日趋稳定或逐渐减轻,皮肤科医师给予适当的处理,一般不会影响抗病毒的疗程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副作用 利巴韦林/副作用 肝炎 丙型 慢性 皮肤损害
下载PDF
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柯丽莲 郑丽雅 陈凌群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30期156-158,共3页
目的将标准化皮肤干预用于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患者中,评价其对修复患者皮肤损害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98例乳腺癌放疗患者分组研究,B组行常规护理干预,A组行标准化皮肤护理,对两组护理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A组... 目的将标准化皮肤干预用于乳腺癌放疗后皮肤损害患者中,评价其对修复患者皮肤损害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98例乳腺癌放疗患者分组研究,B组行常规护理干预,A组行标准化皮肤护理,对两组护理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A组患者护理后皮肤损害程度多分布在0~1级,B组多为2~3级,A组护理后皮肤损害程度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生存质量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A组护理后生存质量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护理满意度为92.93%,与B组81.8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用于乳腺癌放疗患者中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放疗后皮肤损害程度,提升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皮肤护理干预 乳腺癌 放疗 皮肤损害 修复
下载PDF
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NK/T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海艳 徐宏俊 +1 位作者 刘艳 张建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1-103,共3页
报告1例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女,31岁。躯干、四肢斑块1年,手、足肿痛伴关节痛半年。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暗红色浸润性斑块,部分有坏死、结痂。根据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结果确诊为结外NK/T细胞淋... 报告1例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女,31岁。躯干、四肢斑块1年,手、足肿痛伴关节痛半年。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暗红色浸润性斑块,部分有坏死、结痂。根据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结果确诊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T细胞淋巴瘤 皮肤损害
下载PDF
伴皮肤损害的隐球菌病1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曙霞 魏素平 +1 位作者 高顺强 林元珠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57-558,共2页
报告1例伴皮肤损害的隐球菌病。患儿女,15岁。以发热伴脐周疼痛5天就诊。1周后出现皮肤损害,不痒。皮损真菌学检查证实为新型隐球菌感染,病理切片可见散在带厚荚膜的厚壁孢子;X线两肺野可见点、条状高密度棉絮状阴影;B超示肝脾肿大、腹... 报告1例伴皮肤损害的隐球菌病。患儿女,15岁。以发热伴脐周疼痛5天就诊。1周后出现皮肤损害,不痒。皮损真菌学检查证实为新型隐球菌感染,病理切片可见散在带厚荚膜的厚壁孢子;X线两肺野可见点、条状高密度棉絮状阴影;B超示肝脾肿大、腹主动脉旁多发淋巴结肿大;肝功能明显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病 皮肤损害
下载PDF
非霍奇金淋巴瘤皮肤损害1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亚萍 张桂英 +1 位作者 文海泉 肖嵘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0-50,共1页
患者男,42岁。以皮肤结节性损害在当地行“皮肤脓肿”切开引流术后,溃疡经久不愈,经过系统检查、 皮损及淋巴结的活检、免疫组化等检查,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皮肤损害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