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标准化皮肤管理在乳腺癌放疗所致皮肤损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泉州市第一医院放疗科行放疗的乳腺癌患者108例,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皮肤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目的探讨标准化皮肤管理在乳腺癌放疗所致皮肤损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泉州市第一医院放疗科行放疗的乳腺癌患者108例,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皮肤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标准化皮肤管理干预。对比2组的患者皮肤损伤程度、护理效果、皮肤损伤出现时间及修复时间,使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QLQ-C30)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情况,对比2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急性放射性损伤皮肤分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皮肤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皮肤损伤出现时间晚于对照组,修复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QLQ-C30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QLQ-C30心理、生理、社会及总体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8.15%vs.81.48%)(P<0.05)。结论在乳腺癌放疗患者皮肤护理中增加标准化皮肤管理,具有改善皮肤损伤、延缓损伤进程、促进皮肤修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且患者护理满意度高。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肿瘤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处患者继发皮肤损害的菌群耐药性及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对导管相关并发症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主要以2020年12月至2...目的研究肿瘤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处患者继发皮肤损害的菌群耐药性及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对导管相关并发症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主要以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手段的差异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根据药敏情况采取相应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联合采用复方黄柏液涂剂。分析肿瘤患者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菌群的分布,研究两组患者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及炎性反应之间的差异。结果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病原菌感染主要以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感染较少。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及氨苄西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主要通过对亚胺培南以及阿米卡星耐药。观察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穿刺口感染、导管移位和脱出、管端细菌定植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菌群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对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患者的治疗中采取复方黄柏液涂剂,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炎性反应显著下降。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对艾滋病(AIDS)抗病毒治疗(cART)患者皮肤损害发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以“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为信息来源,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中...目的探索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对艾滋病(AIDS)抗病毒治疗(cART)患者皮肤损害发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以“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为信息来源,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中医项目地区服用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2009和2012年皮肤损害发生情况,以是否参与中医项目为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药对AIDS患者皮肤损害发生的影响。结果共有1081例AIDS患者纳入分析,TCM+cART组252例,cART组829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RT组在2012年发生皮肤损害的风险是TCM+cART组的1.74倍(OR=1.74,95%CI 1.26~2.41);2009年发生皮肤损害的患者更客易在2012年发生皮肤损害,风险是2009年未发生者的4.44倍(OR=4.44,95%CI 3.37~5.85)。结论中医药治疗可降低皮肤损害的发生率。展开更多
[目的]从HLA-DR、DQ基因角度探讨三氯乙烯职业中毒皮肤损害易感的遗传背景。[方法]采用PCR- SSP(sequence specific primer)法对三氯乙烯职业中毒皮肤损害组(病例组)及对照组进行HLA-DR、DQ基因位点等位基因分型。[结果]HLA-DRB1位点在...[目的]从HLA-DR、DQ基因角度探讨三氯乙烯职业中毒皮肤损害易感的遗传背景。[方法]采用PCR- SSP(sequence specific primer)法对三氯乙烯职业中毒皮肤损害组(病例组)及对照组进行HLA-DR、DQ基因位点等位基因分型。[结果]HLA-DRB1位点在病例组检出11个等位基因,11个血清型;对照组检出13个等位基因,13个血清型。HLA-DQB1位点在病例组及对照组均检出5个等位基因,7个血清型。获得了各等位基因分布及基因频率资料,其中DRB1*09(DR9)和DQB1*03(DQ9)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O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DRB1*09(DR9)等位基因为0.174(0.037~0.830),DQB1*03(DQ9)等位基因为0.226(0.046~1.108)。[结论] DRB1*09(DR9)和DQB1*03(DQ9)等位基因可能是三氯乙烯职业中毒皮肤损害的保护基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标准化皮肤管理在乳腺癌放疗所致皮肤损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泉州市第一医院放疗科行放疗的乳腺癌患者108例,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皮肤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标准化皮肤管理干预。对比2组的患者皮肤损伤程度、护理效果、皮肤损伤出现时间及修复时间,使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QLQ-C30)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情况,对比2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急性放射性损伤皮肤分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皮肤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皮肤损伤出现时间晚于对照组,修复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QLQ-C30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QLQ-C30心理、生理、社会及总体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8.15%vs.81.48%)(P<0.05)。结论在乳腺癌放疗患者皮肤护理中增加标准化皮肤管理,具有改善皮肤损伤、延缓损伤进程、促进皮肤修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且患者护理满意度高。
文摘目的研究肿瘤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处患者继发皮肤损害的菌群耐药性及复方黄柏液涂剂治疗对导管相关并发症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主要以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手段的差异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根据药敏情况采取相应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联合采用复方黄柏液涂剂。分析肿瘤患者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菌群的分布,研究两组患者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及炎性反应之间的差异。结果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病原菌感染主要以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感染较少。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及氨苄西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主要通过对亚胺培南以及阿米卡星耐药。观察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穿刺口感染、导管移位和脱出、管端细菌定植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菌群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对PICC置管处继发皮肤损害患者的治疗中采取复方黄柏液涂剂,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炎性反应显著下降。
文摘目的探索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对艾滋病(AIDS)抗病毒治疗(cART)患者皮肤损害发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以“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为信息来源,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中医项目地区服用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2009和2012年皮肤损害发生情况,以是否参与中医项目为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药对AIDS患者皮肤损害发生的影响。结果共有1081例AIDS患者纳入分析,TCM+cART组252例,cART组829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RT组在2012年发生皮肤损害的风险是TCM+cART组的1.74倍(OR=1.74,95%CI 1.26~2.41);2009年发生皮肤损害的患者更客易在2012年发生皮肤损害,风险是2009年未发生者的4.44倍(OR=4.44,95%CI 3.37~5.85)。结论中医药治疗可降低皮肤损害的发生率。
文摘[目的]从HLA-DR、DQ基因角度探讨三氯乙烯职业中毒皮肤损害易感的遗传背景。[方法]采用PCR- SSP(sequence specific primer)法对三氯乙烯职业中毒皮肤损害组(病例组)及对照组进行HLA-DR、DQ基因位点等位基因分型。[结果]HLA-DRB1位点在病例组检出11个等位基因,11个血清型;对照组检出13个等位基因,13个血清型。HLA-DQB1位点在病例组及对照组均检出5个等位基因,7个血清型。获得了各等位基因分布及基因频率资料,其中DRB1*09(DR9)和DQB1*03(DQ9)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O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DRB1*09(DR9)等位基因为0.174(0.037~0.830),DQB1*03(DQ9)等位基因为0.226(0.046~1.108)。[结论] DRB1*09(DR9)和DQB1*03(DQ9)等位基因可能是三氯乙烯职业中毒皮肤损害的保护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