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在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满滕滕 姜丽 +2 位作者 张楠 孙振静 李兴义 《中外医疗》 2023年第3期10-14,共5页
目的对单眼内直肌缩短术与外直肌后徙术两种方法应用于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予以评价与分析。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100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 目的对单眼内直肌缩短术与外直肌后徙术两种方法应用于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予以评价与分析。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100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8例)予以双眼内直肌缩短术;观察组(52例)给予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对比两组治疗后的矫正效果、远近斜视度、安全性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4.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40,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视远、视近斜视度分别为(5.62±1.43)、(6.24±1.4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14±2.33)与(15.22±3.20)^(△);术后12个月,观察组的视远、视近斜视度分别为(9.13±2.15)、(9.96±2.3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51±3.76)、(18.39±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安全率为94.23%,高于对照组的85.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观察组复发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应用于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能良好改善患儿的视远、视近斜视度,安全可靠,复发率低,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眼内直肌缩短术 集合不足型 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外后徙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对比
2
作者 李文庆 刘锦荣 何庆萍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12期1687-1688,共2页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IXT)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56例基本型IXT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IXT)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56例基本型IXT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眼位矫正效果以及手术前后的斜视度。结果两组的眼位矫正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的视近、视远斜视度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的视近、视远斜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IXT患儿均具有良好的矫正效果,但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对患儿斜视度的改善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 后徙 直肌缩短术 矫正效果 斜视度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黄云云 《中国医疗美容》 2020年第4期12-15,共4页
目的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 r... 目的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 recess-resect,R&R)在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8例,依照手术方选取我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例,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BLR组(n=49)、RR组(n=49),BLR组采用BLR-rec,RR组采用R&R。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RR组组手术过矫4.08%、正矫85.71%、欠矫10.20%情况与BLR组10.20%、83.67%、6.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R组立体视功能提高69.39%、不变18.37%、降低12.24%情况与BLR组73.47%、16.33%、10.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RR组视近、视远斜视度高于BLR组(P<0.05);RR组复发率2.50%低于BLR组20.51%(P<0.05)。结论BLR-rec与R&R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均具有良好疗效,R&R受内直肌功能状态影响远期疗效稳定BLR-rec受内直肌功能状态影响远期疗效稳定性较BLR-rec差,但R&R复发率低于BLR-rec,因此,临床可根据患儿内直肌功能状态选择适宜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外后徙 单眼外后徙 直肌缩短术 立体视功能 复发
下载PDF
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柄东 唐敏 喻丽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33期73-76,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旨在为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 目的对比分析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旨在为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研究组应用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眼位矫正效果,统计手术前后视远度、视近度、平均斜视度,并对比分析术后立体视恢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正位率为87.14%,对照组为74.29%,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视远度为(5.13±0.34)θ、视近度为(5.58±0.47)θ、平均斜视度为(5.36±0.29)θ,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立体视恢复率为72.14%、融合功能恢复率为60.7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率为10.71%,显著高于对照组(4.29%)。结论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在正位率、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恢复方面显著优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后徙 直肌缩短术 双眼外后徙 间歇性外斜视
下载PDF
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桑可欣 蔡敏 +1 位作者 郅瑛 陈丽丽 《贵州医药》 CAS 2022年第7期1070-1071,共2页
目的探讨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8例间歇性外斜视合计108例患儿随机数分为对照组(保守治疗)和观察组(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各54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立体视功能... 目的探讨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8例间歇性外斜视合计108例患儿随机数分为对照组(保守治疗)和观察组(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各54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立体视功能、视近及视远斜视度与IXTQ评分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立体视功能提高比例高出对照组,降低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的视近及视远斜视度低于对照组,IXT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疗效确切,能改善其视觉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直肌缩短术 单眼外后徙 视觉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临床比较 被引量:16
6
作者 朱飒丽 崔瑞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9年第3期236-238,共3页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2例。A组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2例。A组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B组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评价两组眼位矫正效果、视功能及斜视度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术后6个月欠矫率、正矫率、过矫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1年正矫率低于术后6个月,B组术后1年正矫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立体视功能改善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个月视近及视远的斜视度均低于B组,A组术后1年视近及视远的斜视度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近期疗效较好,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疗效更稳定,远期正矫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外后徙 单眼外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 视功能
下载PDF
眼内直肌缩短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邓华 《大医生》 2022年第20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眼内直肌缩短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荆州华厦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134例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眼内直肌缩短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荆州华厦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134例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69例(外直肌后徙术)和研究组65例(眼内直肌缩短术+外直肌后徙术)。比较两组患儿术后正位率、过矫率、欠矫率、视远度、视近度、平均斜视度情况、术后立体视恢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和术后1年内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患儿术后正位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过矫率、欠矫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儿与术前相比,视远度、视近度及平均斜视度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患儿术后视远度、视近度及平均斜视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儿术后立体恢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1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眼内直肌缩短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立体视和融合功能恢复情况良好,能显著改善斜视,获得较高的正位率,有效降低术后过矫率、欠矫率和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内直肌缩短术 后徙 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
下载PDF
非计量直肌缩短术治疗非麻痹性斜视 被引量:1
8
作者 马翠萍 王仲均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1997年第2期108-110,共3页
本文论述一种非麻痹性水平斜视手术矫正法:在斜视侧眼外肌的后徒量不变基础上,斜视未能矫正时无须计算拮抗肌截短量施行缩短术,一眼手术后未能完全矫正时,即在另眼同法手术。根据67例手术患者及对30例术后患者半年至五年的随访... 本文论述一种非麻痹性水平斜视手术矫正法:在斜视侧眼外肌的后徒量不变基础上,斜视未能矫正时无须计算拮抗肌截短量施行缩短术,一眼手术后未能完全矫正时,即在另眼同法手术。根据67例手术患者及对30例术后患者半年至五年的随访观察,发现恒定性斜视效果最好,交替性斜视次之,知觉性斜视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非计量 直肌缩短术
原文传递
内直肌折叠缩短术与截除缩短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顾守闯 《现代临床医学》 2019年第2期131-131,134,共2页
目的:比较内直肌折叠缩短术与截除缩短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共同性外斜视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内直肌折叠缩短术(观察组)和内直肌截除缩短术(对照组)。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 目的:比较内直肌折叠缩短术与截除缩短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共同性外斜视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内直肌折叠缩短术(观察组)和内直肌截除缩短术(对照组)。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充血时间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膜下血肿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无滑脱并发症发生。两组术后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直肌折叠术在治疗共同性外斜视时,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安全性好,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叠缩短 截除缩短 共同性外斜视
下载PDF
直肌边缘切开术与常规直肌后徙缩短术治疗64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完夏冰 《实用防盲技术》 2019年第1期23-24,27,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直肌边缘切开术与常规直肌后徙缩短术在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年20161 2018年4月我院共同性内斜视患者64例,根据手术方案分组,各32例。A B月~组施行常规直肌后徙缩短术,组施行直肌边缘切开术。观察两组眼... 目的对比研究直肌边缘切开术与常规直肌后徙缩短术在共同性内斜视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年20161 2018年4月我院共同性内斜视患者64例,根据手术方案分组,各32例。A B月~组施行常规直肌后徙缩短术,组施行直肌边缘切开术。观察两组眼位矫正效果、立体视恢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并发症。结果组正位率87.50%和A组81.%比B 25较,无显著差异(P>.05);B组融合功能恢复率、立体视恢复率与A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组并发症发生0 05);B率.13%低于A组25.00%,(P<0.05)。结论常规直肌后徙缩短术和直肌边缘切开术提高共同性内斜视患者正位率、立体3恢复率及融合功能恢复率等方面疗效相当,且直肌边缘切开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手术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内斜视 边缘切开 常规后徙缩短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常规疗法治疗斜视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亚丹 梁晓磊 +1 位作者 吴倩 于刚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31-34,共4页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常规疗法治疗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28例斜视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R&R),...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常规疗法治疗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28例斜视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R&R),研究组患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LR-rec)。术后对患者随访1年,观察术后眼位正位率、欠矫率、过矫率,视觉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正位率为89.06%高于对照组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视近度、视远度和平均斜视度比较,两组患者融合功能和立体视功能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斜视度较治疗前均出现了明显下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斜视度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视觉功能恢复率均明显增加(P<0.05),且研究组恢复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较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有更好地临床效果,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外后徙 单眼外后徙 直肌缩短术 斜视 视功能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范玉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第22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间歇性外斜视(IXT)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4例IXT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实施单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观察组实施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比较... 目的探讨小儿间歇性外斜视(IXT)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4例IXT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实施单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观察组实施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比较两组矫正效果、斜视度数、融合功能与立体视恢复情况、生活质量。结果两组过矫率、欠矫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矫率90.48%高于对照组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融合功能恢复率为64.29%,立体视恢复率为71.43%,高于对照组的40.48%、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斜视度数均较本组术前降低,且观察组斜视度数(5.29±0.30)P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4±1.18)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分分别为(82.03±9.13)、(89.75±10.2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81±10.39)、(78.96±12.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IXT应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的矫正效果较好,能改善视功能,降低斜视度数,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外后徙 单眼外后徙 直肌缩短术 视功能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疗效 被引量:4
13
作者 楚瑞雪 《中国疗养医学》 2018年第7期748-749,共2页
目的研究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采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某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1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单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内直肌缩短... 目的研究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采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某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1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单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内直肌缩短术联合治疗,观察组采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术后均随访2年,比较两组眼位正位率、过矫率、欠矫率、立体视恢复率及融合功能恢复状况、治疗前后斜视度。结果观察组正位率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过矫率2.50%、欠矫率11.25%低于对照组的11.25%、1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立体视恢复率73.75%、融合功能恢复率63.75%高于对照组的57.50%、4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年观察组斜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斜视度,改善患儿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外后徙 直肌缩短术
下载PDF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14
作者 张艳芳 刘欣怡 +1 位作者 陈健 彭梅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4期559-561,共3页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tent Exotropia,IE)的效果。方法 选取60例IE患儿,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观察组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对比两组视疲劳程度、视近度、...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tent Exotropia,IE)的效果。方法 选取60例IE患儿,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观察组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对比两组视疲劳程度、视近度、视远度、平均斜视度、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和斜视儿童生存质量(Child-IXTQ)量表评分。结果 观察组术后2周、术后3个月视疲劳各项评分、视近度、视远度、平均斜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3个月,观察组Child-IXTQ评分均高于对照(P<0.05)。结论 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IE,能显著改善患儿视疲劳评分,恢复视功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儿童 单眼外后徙 直肌缩短术 双眼外后徙
下载PDF
共同性外斜视21例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世纯 陶永贤 宋胜仿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797-798,共2页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1例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矫正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8△适度过矫10例,术后正位6例,2例>-8△欠矫,2例>+8△过矫(系轻度远视性屈光不正,因有难以耐受的复视而行二次手术);手术时...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1例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矫正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8△适度过矫10例,术后正位6例,2例>-8△欠矫,2例>+8△过矫(系轻度远视性屈光不正,因有难以耐受的复视而行二次手术);手术时完全正位11例,术后正位6例,5例>-8△欠矫。结论:手术适度过矫,术后欠矫率低,有利于维持术后正位,但有远视性屈光不正者术后需注意调整屈光状态或手术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外斜视 治疗 屈光状态 主斜眼内直肌缩短术
下载PDF
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前后眼压变化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恒 米雪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65-1067,共3页
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前后眼压变化。方法 34例(65眼)接受共同性斜视矫正术患者,按手术涉及的眼外肌分组:一条水平直肌后退组共44眼,其中单纯一条内直肌后退组19眼,单纯一条外直肌后退组25眼;一条水平直肌后退联合同眼另一条水平直... 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前后眼压变化。方法 34例(65眼)接受共同性斜视矫正术患者,按手术涉及的眼外肌分组:一条水平直肌后退组共44眼,其中单纯一条内直肌后退组19眼,单纯一条外直肌后退组25眼;一条水平直肌后退联合同眼另一条水平直肌缩短组21眼。检查术眼的术前和术后1 d、2 d、3 d、7 d、2周和1个月的眼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纯一条内直肌后退组患者术前眼压为(16.53±3.56)mmHg(1 kPa=7.5 mmHg),术后1 d、2 d、3 d、7 d、2周、1个月分别为(19.52±3.76)mmHg、(19.22±2.66)mmHg、(19.45±2.81)mmHg、(16.36±3.60)mmHg、(15.61±2.16)mmHg、(15.50±3.11)mmHg;术后1 d、2 d、3 d眼压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 d、2周和1个月眼压均接近术前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纯一条外直肌后退组患者术后1 d、2 d、3 d眼压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 d、2周和1个月眼压均接近术前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一条水平直肌后退联合同眼另一条水平直肌缩短组患者术后1 d、2 d眼压均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 d和7 d眼压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周和1个月眼压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共同性斜视手术中单纯剪断一条水平直肌,仅导致眼压早期升高,术后7 d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剪断两条水平直肌,导致术后早期眼压升高,之后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斜视 后退 直肌缩短术 眼压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红 徐昭旭 +2 位作者 林伟 张敬鸣 何蓉 《华西医学》 CAS 2001年第4期482-482,共1页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方法 ,术中是否过矫及手术量的估计 ,以达到满意的矫正效果。方法 :选择间歇性外斜视患者 32人 6 4只眼 ,远、近斜视角≥ 2 0 △ 为手术适应症 ,2 0 △ 者仅做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 ;大于 2 0 △ 者先做主导...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方法 ,术中是否过矫及手术量的估计 ,以达到满意的矫正效果。方法 :选择间歇性外斜视患者 32人 6 4只眼 ,远、近斜视角≥ 2 0 △ 为手术适应症 ,2 0 △ 者仅做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 ;大于 2 0 △ 者先做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 ,再做非主导眼外直肌后徙缝线调整术或双眼外直肌后徙缝线调整术。结果 :术中正位者 12人 ,6个月后随访眼位正者 8人 ,外隐斜 4人 ;术中过矫 (≤ 10 △) 2 0人 ,6个月后随访眼位正者 19人 ,内隐斜 (≤ 10 △) 1人。结论 :该术式能达到较满意矫正效果 ,强调术中过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 疗法 间歇性外斜视 斜视 眼内直肌缩短术
下载PDF
不同术式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及对视觉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晁小蕊 谢艳艳 +1 位作者 李权达 石荣先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16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及对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2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A组(31例,双眼内直肌缩短术)、B组(33例,双...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及对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2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A组(31例,双眼内直肌缩短术)、B组(33例,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及C组(38例,单眼内直肌缩短术+外直肌后徙术)。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后6个月,三组视远、视近的斜视度均较手术前降低,且B、C组视远、视近的斜视度均低于A组(P<0.05)。三组的矫正效果及优良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C组的矫正优良率均高于A组(P<0.01)。三组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内直肌缩短术+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优于双眼内直肌缩短术,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徙 单眼内直肌缩短术 直肌缩短术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
下载PDF
大角度外斜视手术方法临床分析
19
作者 宋宝宁 《中国医疗美容》 2015年第6期28-30,共3页
目的探寻大角度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有效临床方法。方法随机从2000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大角度外斜视患者中抽取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入选患者均分成两组,每组各1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以外直肌后退术+内直肌缩短术进行疾病治疗... 目的探寻大角度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有效临床方法。方法随机从2000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大角度外斜视患者中抽取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入选患者均分成两组,每组各1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以外直肌后退术+内直肌缩短术进行疾病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外直肌错位缘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眼球旋转正常。观察组患者由于外直肌错位缘切,施术期间不会出现过矫现象,眼位正,但眼球外转外至眦角3mm位置处的功能受到影响,眼正前方运动则不受限制且无复视。随时间推移,本组患者眼球外转功能逐渐恢复至正常值;施术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中14例眼位正,仅1例患者眼位不达标,正位率93.33%;对照组患者中8例眼位正,7例患者眼位不达标,正位率53.33%。组间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外直肌后退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大角度外斜视时,加用外直肌错位缘切可有效提高斜视正位率,对于常规患者或有外转障碍,但应用于大角度外斜视患者则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角度外斜视 后退 直肌缩短术 错位缘切
下载PDF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矫正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乔珊丽 陈静 孙常峰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90-292,共3页
共同性外斜视在斜视患者中较为常见,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严重影响双眼的视功能,早期的手术矫正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主要方法,但手术矫正的疗效易受诸多因素影响,随着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术后欠矫的比例较高。笔者收集了10年来手术治疗共... 共同性外斜视在斜视患者中较为常见,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严重影响双眼的视功能,早期的手术矫正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主要方法,但手术矫正的疗效易受诸多因素影响,随着术后恢复时间的延长,术后欠矫的比例较高。笔者收集了10年来手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资料,并对手术矫正的临床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外斜视 矫正 双眼单视功能 斜视患者 直肌缩短术 间歇性外斜视 斜视度 恒定性外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