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MMA/SAN共混物相分离温度的确定:几种流变学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邦达 强晓莲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0-43,共4页
比较了动态温度扫描、Cole-Cole曲线和似凝胶行为法(损耗角正切的频率依赖性)等3种流变方法在确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共混物相分离温度的差异。流变研究结果表明:用动态温度扫描的方法得到的体系相分离温... 比较了动态温度扫描、Cole-Cole曲线和似凝胶行为法(损耗角正切的频率依赖性)等3种流变方法在确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共混物相分离温度的差异。流变研究结果表明:用动态温度扫描的方法得到的体系相分离温度受动力学效应的影响较为显著,具有频率和升温速率双重依赖性,因此很难通过外推来得到准确相分离温度。Cole-Cole曲线和似凝胶行为法均避免了动力学效应的影响,而Cole-Cole曲线得到的相分离温度要低于似凝胶行为法,这种差别与两种方法对相结构的敏感性有关。此外,还讨论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加入对这3种流变学方法的相分离敏感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分离温度 共混物 纳米粒子 流变学
原文传递
利用EOPO/盐温度诱导双水相体系分离纯化苦参碱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霍清 周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39-2340,2350,共3页
[目的]研究苦参碱在温度诱导的EOPO/无机盐体系中的分配行为。[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苦参碱进行定性定量测量。利用双水相分配技术研究不同的EOPO的分子量(SDP28、SDP30,SDP35)、不同种类的盐(KH2PO4、K2HPO4.3H2O、Na2SO4、NH4C l... [目的]研究苦参碱在温度诱导的EOPO/无机盐体系中的分配行为。[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苦参碱进行定性定量测量。利用双水相分配技术研究不同的EOPO的分子量(SDP28、SDP30,SDP35)、不同种类的盐(KH2PO4、K2HPO4.3H2O、Na2SO4、NH4C l)对双水相分配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的分离纯化的条件。[结果]苦参碱在EOPO 3种分子量和3种盐温度诱导双水相的分配特性研究表明,EOPO分子量为SDP28时,最大收率为77.59%,盐为K2HPO4时,最大收率为77.59%,分离效果最好。L9(33)正交试验研究表明,最佳的分离条件为:K2HPO4用量2 g;水量10 m l;SDP28用量15 m l时,最大收率为86.39%。[结论]盐的种类对双水相的分配行为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萃取 温度诱导分离 苦参碱 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EOPO)
下载PDF
聚磺酸甜菜碱与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复合与相分离
3
作者 孔立智 王翠冈 翟光群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5-68,共4页
通过浊点法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浓度对聚N、N-二甲基-N-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丁基磺酸铵(PDMABS)水溶液相分离温度的影响。选用的表面活性剂包括阴离子、阳离子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以及大分子的聚丙烯酸、聚对乙烯基苯磺酸钠、聚... 通过浊点法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浓度对聚N、N-二甲基-N-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丁基磺酸铵(PDMABS)水溶液相分离温度的影响。选用的表面活性剂包括阴离子、阳离子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以及大分子的聚丙烯酸、聚对乙烯基苯磺酸钠、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结果显示,各种表面活性剂对PDMABS有不同程度的增溶作用。由于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小分子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PDMABS的增溶效果比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要好,阳离子聚电解质的增溶效果比阴离子聚电解质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电解质 磺酸甜菜碱 相分离温度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甲醇汽油相稳定剂的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奚强 李传厂 +1 位作者 徐福亮 邝生鲁 《化工时刊》 CAS 2007年第8期10-12,共3页
甲醇汽油优点在于较高的综合经济性,大幅度降低有害物质排放,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和符合我国国情等。详细研究各种添加剂对甲醇汽油相稳定性和对水容忍性的影响。通过对影响相分离温度的各种因素测试,研制出了有效的相稳定添加剂,使之在较... 甲醇汽油优点在于较高的综合经济性,大幅度降低有害物质排放,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和符合我国国情等。详细研究各种添加剂对甲醇汽油相稳定性和对水容忍性的影响。通过对影响相分离温度的各种因素测试,研制出了有效的相稳定添加剂,使之在较低温度和含水量为乙醇汽油国标中规定的含水量(0.2%)的5倍时,仍能保持相均匀稳定,具有在乙醇汽油和甲醇汽油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汽油 添加剂 相分离温度含水量 稳定剂
下载PDF
甲醇汽油使用性能的测试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18
5
作者 申志兵 曹祖宾 +2 位作者 赵金花 郑连波 王景芹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49-51,共3页
根据GB 17930-1999《车用无铅汽油》和GB 18351-2004《车用乙醇汽油》国家标准对甲醇汽油的各项性质进行了分析测试,测试了甲醇加入量对汽油抗爆性、馏程、蒸气压、热值、铜片腐蚀等性质的影响,以及不同水含量和增溶剂对汽油相分离温度... 根据GB 17930-1999《车用无铅汽油》和GB 18351-2004《车用乙醇汽油》国家标准对甲醇汽油的各项性质进行了分析测试,测试了甲醇加入量对汽油抗爆性、馏程、蒸气压、热值、铜片腐蚀等性质的影响,以及不同水含量和增溶剂对汽油相分离温度的影响。测试表明,甲醇体积分数10%-15%的甲醇汽油各项性能与一般车用无铅汽油相当,可使汽油研究法辛烷值提高1.5-3.5个单位;添加2%增溶剂可使甲醇体积分数为30%、水体积分数为1.0%-1.5%的甲醇汽油在10℃的环境下不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汽油 抗爆性 馏程 铜片腐蚀 增溶剂 相分离温度
下载PDF
RE170、RE170/R227ea与矿物油的互溶性评价 被引量:10
6
作者 田田 杨昭 +1 位作者 吴曦 余壮壮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05-2010,共6页
随着制冷剂R22逐步淘汰,RE170、RE170/R227ea新型环保制冷剂有应用前景,其和润滑油能否互溶直接影响制冷系统的使用效果。根据标准SH/T 0699—2000建立了一套制冷剂和润滑油的互溶性测试系统,对RE170、RE170/R227ea和矿物油的互溶性进... 随着制冷剂R22逐步淘汰,RE170、RE170/R227ea新型环保制冷剂有应用前景,其和润滑油能否互溶直接影响制冷系统的使用效果。根据标准SH/T 0699—2000建立了一套制冷剂和润滑油的互溶性测试系统,对RE170、RE170/R227ea和矿物油的互溶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RE170的矿物油溶液在含油率为10%~60%时,当温度低至-50℃时没有出现分层或絮状物,二者互溶性非常好;混合制冷剂RE170/R227ea的矿物油溶液在含油率为14.6%±0.5%的基准情况下,当R227ea的质量分数在35%~60%变动时RE170/R227ea和矿物油的低温两相分离温度随R227ea含量增加而上升,当R227ea质量分数低于38%时混合制冷剂和矿物油在-50℃时仍能良好互溶,当R227ea质量分数超过55%时混合制冷剂和矿物油在室温下已经不能互溶。最后,结合经验公式法和溶解度参数法提出了新的评价方法来评价纯制冷剂及二元混合制冷剂和矿物油的互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制冷剂 互溶性 低温两相分离温度 矿物油 RE170/R227ea 溶液 实验验证
下载PDF
含水乙醇汽油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罗马吉 刘云鹏 +2 位作者 李忠照 O.El-Faroug Musaab 丁洪春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61-364,共4页
使用市售车用93号乙醇汽油和纯汽油分别配制出高乙醇含量和高含水量的含水乙醇汽油,试验研究乙醇汽油中乙醇含量、含水量以及5种添加剂(正丁醇、异丁醇、甲基叔丁基醚、棕榈酸、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对含水乙醇汽油相分离温度的影响。结... 使用市售车用93号乙醇汽油和纯汽油分别配制出高乙醇含量和高含水量的含水乙醇汽油,试验研究乙醇汽油中乙醇含量、含水量以及5种添加剂(正丁醇、异丁醇、甲基叔丁基醚、棕榈酸、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对含水乙醇汽油相分离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水量减少、乙醇含量增加都可降低含水乙醇汽油的相分离温度;使用纯汽油配制的含水乙醇汽油含水量在3%时,相分离温度低于-20℃,且在大气环境温度为-5~10℃的条件下放置30 d以上不发生分层现象;使用乙醇汽油配制的含水乙醇汽油比使用纯汽油配制的含水乙醇汽油稳定性要强,在相同乙醇含量和含水量下,前者的相分离温度要低9~15℃;5种添加剂均能明显降低含水乙醇汽油的相分离温度,其中正丁醇和异丁醇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乙醇汽油 相分离温度 稳定性 助溶剂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乙醇柴油的储存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古文英 史权 +2 位作者 王静媛 彭勃 徐春明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1-54,共4页
介绍了对乙醇柴油的相溶性、低温稳定性、自然储存稳定性进行的研究工作。以相分离温度来评价乙醇柴油的相溶性,结果显示在乙醇体积分数低于10%时,乙醇柴油的相分离温度基本不变,乙醇含量增大,相分离温度升高;在乙醇体积分数为50%时,... 介绍了对乙醇柴油的相溶性、低温稳定性、自然储存稳定性进行的研究工作。以相分离温度来评价乙醇柴油的相溶性,结果显示在乙醇体积分数低于10%时,乙醇柴油的相分离温度基本不变,乙醇含量增大,相分离温度升高;在乙醇体积分数为50%时,相分离温度为最大值。加入助溶剂能明显增强乙醇柴油的相溶性并延长低温稳定时间。自然储存试验结果显示,乙醇柴油密封储存三个月没有明显的乙醇溶解不均匀或分层现象,储罐内各个位置油样中乙醇含量和水含量基本保持稳定。乙醇柴油开口储存导致乙醇含量和水含量发生变化,最后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柴油 溶性 储存稳定性 相分离温度
下载PDF
R32与新型PVE油的互溶性及其对空调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金梧凤 于斌 +1 位作者 高攀 徐磊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31-1637,共7页
首先自主设计搭建溶油性测试系统,测试获得新型PVE油与R32的两相分离温度曲线,分析其互溶性,接着将R32与POE,R32与PVE两种组合使用至某型号热泵分体式空调,对比研究了R32与新型PVE油配合使用对空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测试含油率范... 首先自主设计搭建溶油性测试系统,测试获得新型PVE油与R32的两相分离温度曲线,分析其互溶性,接着将R32与POE,R32与PVE两种组合使用至某型号热泵分体式空调,对比研究了R32与新型PVE油配合使用对空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测试含油率范围内,R32与R410A专用POE油的互溶性不理想,分离温度高于R410A与POE组合,而PVE油与R32的互溶性有较大改善,最低分离温度可比R410A与POE低8.4℃;空调性能影响方面,R32配合PVE的使用可降低配合POE使用时排气温度约2.6℃,在制冷量和COP方面也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 实验验证 PVE油 相分离温度 COP
下载PDF
乙醇汽油中添加剂及最佳乙醇比例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士雨 司瑞 +2 位作者 齐向娟 孙传庆 徐丽梅 《炼油与化工》 2009年第3期6-8,共3页
参照ASTM D6422—99方法对12种单质型乙醇汽油添加剂对乙醇汽油相分离温度的改善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筛选出9种可以使乙醇含量为10%(E10)的乙醇汽油相分离温度降低到-25℃以下的添加剂。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法开发出6种复合添加剂,... 参照ASTM D6422—99方法对12种单质型乙醇汽油添加剂对乙醇汽油相分离温度的改善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筛选出9种可以使乙醇含量为10%(E10)的乙醇汽油相分离温度降低到-25℃以下的添加剂。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法开发出6种复合添加剂,均可使E10乙醇汽油的相分离温度低于-30℃(添加剂用量为3%)。并通过实验确定,当乙醇汽油中乙醇比例达到20%时,不加添加剂也可使其相分离温度在水含量为0.8%时低于-28℃,远高于国标中对乙醇汽油水含量的限制,有利于乙醇汽油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汽油 相分离温度 醇油比
下载PDF
乙醇柴油配比优化及其用于发动机的性能试验 被引量:6
11
作者 孙瑞 陈振斌 李开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5-63,共9页
为了完善乙醇柴油的稳定性、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的研究,该文基于稳定性试验数据建立响应面模型,并对乙醇柴油的配比进行优化和试验验证,最后使用优化后乙醇柴油(体积比:乙醇10%,正丁醇4%,柴油86%;简称乙醇柴油)在柴油机上进行负荷特... 为了完善乙醇柴油的稳定性、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的研究,该文基于稳定性试验数据建立响应面模型,并对乙醇柴油的配比进行优化和试验验证,最后使用优化后乙醇柴油(体积比:乙醇10%,正丁醇4%,柴油86%;简称乙醇柴油)在柴油机上进行负荷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常温下该燃料在具塞试管里可以保持稳定状态,不发生相分离时间达到60d以上。通过额定转速1500r/min及1200r/min转速下的负荷特性试验发现,使用乙醇柴油的发动机有效热效率在小负荷时与纯柴油相近,在高负荷及全负荷时均高于纯柴油;乙醇柴油的NOx排放,在小负荷时低于纯柴油,在中高负荷时却稍高于纯柴油,在全负荷时与纯柴油相近;乙醇柴油的碳烟排放,在小负荷时与纯柴油相近,在中高负荷时却明显低于纯柴油。对于试验所用柴油机,适当减小供油提前角有利于改善乙醇柴油的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排放控制 乙醇柴油 相分离温度 有效热效率 烟度 NOx
下载PDF
甲醇汽油助溶剂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赖小琼 曹阳 李进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0-84,共5页
为增强甲醇与汽油的相溶性以满足其使用性能,以醇类为助溶剂,通过测定甲醇-直馏汽油体系以及甲醇-直馏汽油-芳烃体系下不同助溶剂种类及含量的相分离温度,探讨各助溶剂对各体系相稳定的影响规律,优选出了最佳互溶状态下复配方案。结果表... 为增强甲醇与汽油的相溶性以满足其使用性能,以醇类为助溶剂,通过测定甲醇-直馏汽油体系以及甲醇-直馏汽油-芳烃体系下不同助溶剂种类及含量的相分离温度,探讨各助溶剂对各体系相稳定的影响规律,优选出了最佳互溶状态下复配方案。结果表明:随着甲醇含量增加,甲醇汽油的相分离温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φ(芳烃)每增加2%,相分离温度可降低约3℃;当助溶剂总量较大时,醇类两两复配的助溶效果优于单醇助溶剂,且高低碳醇复配助溶效果优于低碳醇或高碳醇复配。最终得到复配助溶剂V(正辛醇)∶V(正十二醇)=1∶1,φ(助溶剂)=4%,φ(芳烃)=20%的M30(甲醇含量占甲醇汽油总量30%的甲醇汽油),其相分离温度达-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汽油 助溶剂 相分离温度 助溶效果
下载PDF
DMC-甲醇汽油互溶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唐治钫 王君山 黄星亮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54,59,共4页
通过系统试验,研究了DMC-甲醇汽油互溶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甲醇汽油中加入DMC可以增强互溶性能,降低相分离温度,φ(DMC)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使相分离温度降低约3℃;水含量对甲醇汽油的相分离温度影响很大,当配制M15甲醇汽油所用的甲... 通过系统试验,研究了DMC-甲醇汽油互溶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甲醇汽油中加入DMC可以增强互溶性能,降低相分离温度,φ(DMC)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使相分离温度降低约3℃;水含量对甲醇汽油的相分离温度影响很大,当配制M15甲醇汽油所用的甲醇原料中的w(H2O)达到0.5%时,只有φ(DMC)不小于3.8%,才可保证其相分离温度低于-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C-甲醇汽油 互溶性 影响因素 碳酸二甲酯 相分离温度
下载PDF
磺酸甜菜碱与阴离子单体共聚物的合成及溶液性质
14
作者 任涛 芦鹏飞 +1 位作者 王翠冈 翟光群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16,共4页
合成了N、N-二甲基-N-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丁基磺酸铵(DMABS)及其与三种阴离子单体——丙烯酸(AAc)、丙烯酸钠(NaAAc)、对乙烯基苯磺酸钠(NaSS)的无规共聚物,并通过核磁共振(1H-NMR)与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GPC-MALLS)等表征... 合成了N、N-二甲基-N-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丁基磺酸铵(DMABS)及其与三种阴离子单体——丙烯酸(AAc)、丙烯酸钠(NaAAc)、对乙烯基苯磺酸钠(NaSS)的无规共聚物,并通过核磁共振(1H-NMR)与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GPC-MALLS)等表征了单体与共聚物的结构。探讨了共聚物稀溶液的相分离温度(TPT),随单体组成、聚合物浓度、溶液pH值与离子强度的变化。结果显示,疏水性单体的引入导致共聚物/水体系的TPT进一步升高;而亲水性单体的引入则显著降低共聚物/水体系的T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电解质 磺酸甜菜碱 溶液性质 相分离温度
下载PDF
Mixed refrigerant composition shift due to throttle valves opening in auto cascade refrigeration system 被引量:5
15
作者 许雄文 刘金平 曹乐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99-204,共6页
Auto cascade refrigeration(ACR) cycle with phase separators is widely used in the cryogenic system. The composition of mixed refrigerant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 Auto cascade refrigeration(ACR) cycle with phase separators is widely used in the cryogenic system. The composition of mixed refrigerant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infinite volume of phase separator, ACR system with one phase separator is simulated in this paper. The variation of refrigerant composition under different valves opening is obtained. A related experimental system is set up to verify the vari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when the valve opening connected to the evaporator increases or the valve opening under the phase separator decreases, the low-boiling component concentration of the working mixture passing through the compressor and condenser increases, while the high-boiling component concentration decreases. Furthermore, the variations of condensation pressure and evaporation pressure under different valves opening are also observed. This paper is helpful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AC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 cascade REFRIGERATION Composition shift THROTTLE
下载PDF
甲醇-成品油混合体系相溶性规律实验
16
作者 赵赏鑫 庞贵良 +2 位作者 邱姝娟 黄鑫 滕霖 《油气储运》 CAS 2024年第11期1239-1248,共10页
【目的】新兴能源甲醇在能源转型中具有重要地位,采用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甲醇可降低输送成本、提高输送效率,但甲醇与汽油、柴油之间特殊的相溶性问题对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甲醇工艺具有较大影响。【方法】自主设计研发了甲醇-成品油混... 【目的】新兴能源甲醇在能源转型中具有重要地位,采用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甲醇可降低输送成本、提高输送效率,但甲醇与汽油、柴油之间特殊的相溶性问题对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甲醇工艺具有较大影响。【方法】自主设计研发了甲醇-成品油混合相溶性实验装置,对不同醇油比、不同含水率下甲醇-成品油混合体系的相分离温度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1)在-10~50℃温度范围内,无水甲醇与汽油能够完全相溶。(2)在含水甲醇-汽油中,水分子与甲醇分子所形成氢键的强度远大于甲醇与汽油之间的结合力。微量水会导致甲醇与汽油的相溶性降低,甲醇含水率每增加0.2%,相分离温度升高7~8℃;随着醇油比增大,含水甲醇与汽油的相分离温度先增大、后减小,并在含水甲醇体积分数40%时达到最高。(3)无水甲醇与柴油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随着温度的升高,柴油在甲醇中的溶解度增大。(4)含水甲醇与柴油不能完全相溶,随着含水率增大,柴油中的甲醇更易析出。(5)温度的降低会导致甲醇与成品油的相溶性降低,甲醇-成品油混合体系从底部开始析出液滴,且液滴在浮力的作用下不断上浮。【结论】厘清了不同条件下甲醇-成品油混合体系相溶性的影响规律,揭示了降温过程中甲醇-成品油混合体系分层演变规律,研究成果可为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甲醇工艺的设计与运行提供科学依据及数据支撑。(图15,表1,参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成品油 汽油 柴油 溶性 含水率 相分离温度
原文传递
Percolation transport and magnetic transitions in a phase-separated manganite La_(0.55)Ca_(0.45)MnO_3
17
作者 LI Guang WANG LiHu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9期2315-2320,共6页
The structural, electronic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La0.55Ca0.45MnO3 were measured. A rapid change of lattice parameters appeared around 190 K associated with the az2 orbital ordering and charge ordering (CO) stat... The structural, electronic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La0.55Ca0.45MnO3 were measured. A rapid change of lattice parameters appeared around 190 K associated with the az2 orbital ordering and charge ordering (CO) states that were reflected by both magnetization and resistivity. Great difference of magnetizations between the field-cooling (FC) and zero-field-cooling (ZFC) modes below the charge ordering temperature Too in high magnetic field (H〉4 T) was clearly seen. A field of 5 T (threshold field) is sufficient to completely destroy the antiferromagnetic (AFM) CO state for FC mode in magnetization while it is not the case for ZFC mode. A much larger field (larger than 10 T from ZFC resistivity data) is needed to destroy the CO state for ZFC mode. This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coexist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wo phases reported by Huang et al. For ZFC mode, with increasing H, Tco gradually moves to low temperature regim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itical field Hc (0) to destroy CO state and Tco conforms to a power law Hc = Hc(0)(1 - T/Tco(0))^γ, where Hc (0) is the critical field to destroy the CO state at 0 K, and Too (0) is the CO temperature in zero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GANITES phase transition magnetic structur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