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6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研究型大学校院联动有组织科研的实践与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戴智华 谭华 王婷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1-190,共10页
基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开展有组织科研以及和涉海单位协同开展“大海洋”行动计划专项的实践,从职能定位、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等维度探究了研究型大学校院联动有组织科研运行的机制。二级学院采用闭环全生命周期科研创新... 基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开展有组织科研以及和涉海单位协同开展“大海洋”行动计划专项的实践,从职能定位、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等维度探究了研究型大学校院联动有组织科研运行的机制。二级学院采用闭环全生命周期科研创新管理模式,探索形成了科研区域协同创新管理模式,并探索融入上海临港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合作,为研究型大学校院联动开展有组织科研提供了最佳实践标杆案例。“大海洋”行动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组织地从多学科交叉创新、创新基地建设、优势资源导入、组织机制建设等方面,以需求导向和平台化布局开展协同攻关,形成一种产学研用融通全链条生态体系科研发展模式。研究结论可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校院联动开展有组织科研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校院联动 有组织科研
下载PDF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崔延强 李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39,共17页
全球大学发展阶段呈现出的趋同性表明,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以来,大学已逐步走出“洪堡模式”,加速向“后洪堡模式”的转换。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兴起是一个“全球性事件”,是基于传统研究型大学迭代升级的产物,某种意义上是一场深刻的高... 全球大学发展阶段呈现出的趋同性表明,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以来,大学已逐步走出“洪堡模式”,加速向“后洪堡模式”的转换。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兴起是一个“全球性事件”,是基于传统研究型大学迭代升级的产物,某种意义上是一场深刻的高等教育模式革命和范式重构。新型研究型大学在我国的实践探索是新时代发展高质量高等教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抉择,它赋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动能,开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赛道。通过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本质特征的比较分析发现,新型研究型大学之“新”突出表现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定位新,推动学科交叉、加强有组织科研的学术架构新,国家、企业和社会力量办大学的多元办学主体新。作为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它在资源配置、评价体系和相关支持政策上还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加速相关政策改革,制定与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布局规划,改进高校分类体系、优化高校空间布局、构建高校设置新型评价审核体系、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促进高等教育资源跨区域跨部门合理流动和资源共享以推动区域融通、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高等教育转型 新型研究型大学 创新驱动 大学迭代 可持续
下载PDF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清华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1,共9页
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招生选拔目标上注重考查拔尖创新人才的T型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和强烈的内在动机。在选拔手段上普遍采用综合评价机制,多数大学侧重对学生申请材料的整体评价,少数大学侧重个人独特品质的整体评价或是对学生学习环境... 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招生选拔目标上注重考查拔尖创新人才的T型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和强烈的内在动机。在选拔手段上普遍采用综合评价机制,多数大学侧重对学生申请材料的整体评价,少数大学侧重个人独特品质的整体评价或是对学生学习环境的整体评价,但均看重多元考试成绩和学习背景,只有少数高选拔性私立大学注重对学生非学术因素的评价。在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质量和公信力的制度保障上,美国大学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但制度保障缺乏透明性,考试机构和高中则主要发挥基础性作用。其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启示,一是科学考查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多样性特质,二是优化以统一考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综合评价机制,三是在人才选拔过程的公平性上继续完善管理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研究型大学 招生政策 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选拔
下载PDF
构建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童小华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3,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指出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指出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把“科技三会”精神落到实处。在此,结合同济大学科技创新工作实践,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国的五项基本要素,就构建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谈一些学习认识和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强国 自立自强 国家创新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 两院院士大会 顶层设计
下载PDF
新型研究型大学特征研究——基于国内外六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龙静 叶秦 《惠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新型研究型大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梳理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历程,提出其在研究型大学基础上以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为核心而演变的新的高级阶段。通过对比国内外六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实践,结合我国国情,创新提出在众多特征中其隐形特征是新... 新型研究型大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梳理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历程,提出其在研究型大学基础上以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为核心而演变的新的高级阶段。通过对比国内外六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实践,结合我国国情,创新提出在众多特征中其隐形特征是新型研究型大学最根本、最核心的特征,概括为四个融合,即学校发展与国家战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机融合的高标准办学定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融合的创新生态文化;知识传授、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者有机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国情与国内外一流研究型大学成功办学经验有机融合的治理创新模式,通过对特征剖析以期促进中国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对我国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新型研究型大学 显性特征 隐性特征 有机融合
下载PDF
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矩阵式跨学科研究组织的样态创新及治理机制
6
作者 焦磊 余宜荣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99,共10页
为充分整合既有单一学科组织,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普遍设置矩阵式跨学科研究组织并进行样态创新,遵循“校内联合”和“校际联合”两种路径,衍生出大学校内矩阵式和大学校际矩阵式跨学科研究组织,其中大学校内矩阵式跨学科研究组织涵盖“... 为充分整合既有单一学科组织,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普遍设置矩阵式跨学科研究组织并进行样态创新,遵循“校内联合”和“校际联合”两种路径,衍生出大学校内矩阵式和大学校际矩阵式跨学科研究组织,其中大学校内矩阵式跨学科研究组织涵盖“学院-学院”矩阵、“校级科研机构-学院”矩阵两种样态。矩阵式跨学科研究组织横纵交错的组织结构特征决定了完备的治理机制不可或缺,涉及以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治理目标、跨学科与跨界共治的治理结构、多元利益主体协商的治理方式和“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四个维度。据此,我国研究型大学应着力推进多样态矩阵式跨学科研究组织建设,吸纳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治理,优化治理方式,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研究组织 矩阵组织 治理机制 研究型大学
下载PDF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路径探赜——以新型研究型大学为证
7
作者 张忠家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4-39,共6页
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具有独特优势,并具体体现在因应需求、弥补短板、促进发展等方面。新型研究型大学在精心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战略任务、加强基础研究、厚培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等方... 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具有独特优势,并具体体现在因应需求、弥补短板、促进发展等方面。新型研究型大学在精心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战略任务、加强基础研究、厚培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等方面应持续发力,助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面向未来,新型研究型大学要围绕赋能新质生产力、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方向继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研究型大学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下载PDF
研究型大学的形象建构:汉英高校官网语篇对比研究
8
作者 杨延宁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80,F0003,共11页
形象话语研究面对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是如何建立综合性的分析框架,充分呈现语篇在形象建构中的多种表现。其次是如何从表意需求和语境限制的角度解读语篇的复杂表现。本研究尝试回答这两个问题,建立可操作的多要素框架,明确形象话语研... 形象话语研究面对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是如何建立综合性的分析框架,充分呈现语篇在形象建构中的多种表现。其次是如何从表意需求和语境限制的角度解读语篇的复杂表现。本研究尝试回答这两个问题,建立可操作的多要素框架,明确形象话语研究在语篇层面的分析路径,进而对语篇表现进行解读。为使研究更聚焦,本文以研究型大学官网为研究对象,对比汉英语篇面对相同预设形象时的不同表现,探索语篇层面的种种表现如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建构 研究型大学 汉英语篇对比
下载PDF
研究型大学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动力及其特征研究-基于符号互动理论分析的视角
9
作者 李虹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39-50,共12页
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其具体执行靠一线教师,一线教师有动力参与其中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文章基于质性研究方法,采用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实物收集法等收集资料;对18所研究型大学、共计11个一级学科的33位一线... 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其具体执行靠一线教师,一线教师有动力参与其中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文章基于质性研究方法,采用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实物收集法等收集资料;对18所研究型大学、共计11个一级学科的33位一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运用Nvivo软件按照三级编码的操作程序和扎根理论的方法取径完成了理论建构。研究发现,大学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包括不同主体主导因素、实践过程主导因素、目标结果主导因素和情境场景主导因素共四类32种动力因素。基于符号互动理论分析视角发现,研究型大学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动力具有情境性、能动性和变化性特征,其动力因素具有多元性、矛盾性和复杂性特征,各个动力因素之间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共生性特征。基于前述特征,政府、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者等需要营造积极的教学改革文化,发挥教学制度的正面效应,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教师 教学改革 动力特征 符号互动理论
下载PDF
英国研究型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现状、历史经验及启示
10
作者 袁传明 《教师发展研究》 2024年第4期117-124,共8页
英国研究型大学是英国教师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设有专门的院系作为师资培养机构,注重与中小学校建立紧密联系,培养教师的跨学科能力,倡导学术研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各种在职培训和学历提升项目。古典大学勇于突破学术传统,推动教师... 英国研究型大学是英国教师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设有专门的院系作为师资培养机构,注重与中小学校建立紧密联系,培养教师的跨学科能力,倡导学术研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各种在职培训和学历提升项目。古典大学勇于突破学术传统,推动教师教育的大学化改革;城市大学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主动构建教育学科;“学术下移”,推动教育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基于标准的专业化改革,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世界潮流。这为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提供借鉴:加快建设独立的教师教育组织,避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建立完善的遴选机制,让合适的人做优秀的教师;优化课程与师资配置;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层次优秀教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研究型大学 教师教育 “国优计划” “双一流”建设高校
下载PDF
以科学的教育体系促进跨学科研究生高质量培养——《英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评介
11
作者 王坤庆 《中国地质教育》 2024年第1期136-137,共2页
加快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是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陈翠荣教授的著作《英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全面而深刻地研究了英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内容、方式、保障机制等理论和实践... 加快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是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陈翠荣教授的著作《英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全面而深刻地研究了英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内容、方式、保障机制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我国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以促进跨学科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研究 英美研究型大学 培养体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非部属研究型大学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的困境与出路
12
作者 卜谦祥 《中国高校科技》 2024年第4期46-50,共5页
研究型大学是自主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主阵地,加强研究型大学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是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战略交汇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长三角地区非部属研究型大学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存在... 研究型大学是自主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主阵地,加强研究型大学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是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战略交汇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长三角地区非部属研究型大学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科研初期稳定性支持难以保证、自由式探索很难形成持续突破、“挤出效应”与“虹吸效应”并存等困难和挑战。通过加强党建引领、团队支持、平台聚势、制度赋能、生态活化等,一定程度破解了难题,但形成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还需要在加强研究型大学体系建设、推进一体化科创体系建设以及建立健全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方面下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部属研究型大学 青年科技人才 自主培养
下载PDF
我国新型研究型大学校园空间初探
13
作者 杨华 高露露 +1 位作者 郭睿涵 肖家豪 《城市建筑》 2024年第8期5-9,18,共6页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推动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近三十年来,世界各地涌现了一批颇具实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我国也出现了以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两所“双一流”大学为代表的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我国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在校园规划建...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推动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近三十年来,世界各地涌现了一批颇具实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我国也出现了以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两所“双一流”大学为代表的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我国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在校园规划建设上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各具特色,在校园空间上又体现出相当的共性:在空间建构上体现了集约化的校园格局特征和复合化的校园功能特征;在空间情境上致力于建构高效的科研—教学—学习连结体与宜人的生活—交往—学习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研究型大学 知识生产模式 校园空间 空间建构特征 空间情境特征
下载PDF
产教融合视域下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探索——以同济大学科技产业育人实践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立杰 张豪 +3 位作者 许涛 肖小凌 戴大勇 刘倚臣 《科技创业月刊》 2024年第1期154-160,共7页
同济大学推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创新探索“学科+产业”共赢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特色模式,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通过搭建“要素+场景”多方集成的协同育人创新平台,建设“三全五环”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同济大学推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创新探索“学科+产业”共赢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特色模式,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通过搭建“要素+场景”多方集成的协同育人创新平台,建设“三全五环”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四链融合”的共生型创新创业生态,支撑卓越工程师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提升了师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在支撑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同时,以知识溢出促进了学校科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具有同济特色的产业育人理念和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 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 产业育人
下载PDF
论美国研究型大学文科拔尖人才的培养方式及借鉴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天禾 张亮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7,共7页
本文聚焦美国一流研究型高校文科拔尖人才培养,总结美国文科拔尖人才培养经验,再结合中国实际,对我国一流大学高质量培养文科拔尖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文科拔尖人才 培养方式 启示 借鉴
下载PDF
新型研究型大学:优势·挑战·前景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洪才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38,共7页
在中美战略博弈过程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命题由此而生。我国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既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也面临一系列的严峻挑战。在国家政策有力支持下,主动借鉴国际上新兴研究型大学的成功经验,... 在中美战略博弈过程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命题由此而生。我国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既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也面临一系列的严峻挑战。在国家政策有力支持下,主动借鉴国际上新兴研究型大学的成功经验,积极吸收国内研究型大学改革成果,勇于改革创新,成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独特优势,并且展现出起点新、理念新、体制新、视野新、模式新和机制新等六大特点。与此同时,新型研究型大学也面临着五大挑战,如政策依赖、财源单一、原创不足、依靠排名和特色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成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巨大考验。在未来,新型研究型大学应从创新创业型文化构建入手,着力建立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在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上实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研究型大学 六大优势 五大挑战 未来前景
下载PDF
智慧集群平台赋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的内在机理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艳芳 顾青瑶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6,共11页
行业技术攻关以及技术产业化都无法离开创新联合体,如何有效提高创新联合体的建设水平成为亟待探明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智慧集群平台为解决创新联合体的运营效率提供可行方案,因此有必要研究智慧集群平台如何赋能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 行业技术攻关以及技术产业化都无法离开创新联合体,如何有效提高创新联合体的建设水平成为亟待探明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智慧集群平台为解决创新联合体的运营效率提供可行方案,因此有必要研究智慧集群平台如何赋能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对智慧集群平台的特征进行分析,同时获得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的发展现状变量,分别获得4个范畴以及3个范畴,将得到的概念与范畴指标化,再通过问卷研究证明了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最后提出优化路径,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集群平台 研究型大学 创新联合体 产学研
下载PDF
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基于麻省理工学院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思维 黄涛 张胜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125-134,共10页
为推动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更多、更快、更优转化,更有力地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于有组织创新理论和三螺旋理论,通过对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比较案例分析,从制度建设和要素投入两方面分别剖析研究型大学构建有组织科技成果转... 为推动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更多、更快、更优转化,更有力地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于有组织创新理论和三螺旋理论,通过对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比较案例分析,从制度建设和要素投入两方面分别剖析研究型大学构建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经验,提出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模型。结果表明,在制度层面,需要推进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专业化转型升级,加强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和学术创业支持力度;在要素层面,针对研究型大学的薄弱环节加大要素投入,包括加强工程师和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增加应用场景供给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有组织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 案例研究
下载PDF
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本研衔接课程——基于学生视角
19
作者 田芬 郭一凡 +1 位作者 曾向阳 李斌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118,I0007,共12页
建设高质量本研衔接课程是提升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环节。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探究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学生对于本研衔接课程的期待与想法,结果表明:学生希望相关课程能促进其自我反思,转变学习状态并提高学习效率;提供跨学科、工具性和社会... 建设高质量本研衔接课程是提升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环节。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探究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学生对于本研衔接课程的期待与想法,结果表明:学生希望相关课程能促进其自我反思,转变学习状态并提高学习效率;提供跨学科、工具性和社会情感能力等多方面课程内容;集中在大四或暑期开设;采取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策略;部分研究生也表达了逆向选修本科课程的意愿。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中的分数至上文化以及完善的课程配套制度的缺位使得本研衔接课程建设面临诸多障碍。有必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志趣,破解课程的高利害性;完善课程制度体系和治理结构;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只有协同推进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高质量建设,才能真正发挥本研衔接课程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 本研衔接课程 优绩主义 课程治理
下载PDF
日本研究型大学的有组织科研模式研究
20
作者 王思遥 黄亚婷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9,共10页
“世界顶级国际研究基地计划”(WPI计划)是日本研究型大学以有组织科研形式响应“科技创新立国”发展战略的重要行动。加入该计划的研究型大学项目凭借其卓越的有组织科研模式为日本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强矩阵式”的组织结... “世界顶级国际研究基地计划”(WPI计划)是日本研究型大学以有组织科研形式响应“科技创新立国”发展战略的重要行动。加入该计划的研究型大学项目凭借其卓越的有组织科研模式为日本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强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和领军人才的权威管理为有组织科研的开展提供了结构保障。规范化的协同愿景、多元化的经费支持、交叉化的人事聘用以及周期性的考核评估为日本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科研提供了系统性与全方位的组织支持。与此同时,多元主体依托特殊信任区削弱学科壁垒,基于知识共享建立互惠关系,并在深度合作过程中推动阶段性的成果产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创新生态系统。以此为鉴,我国研究型大学推进有组织科研应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战略合力;优化组织结构,发挥领军人才的示范效应;完善制度设计,保障制度供给;促进学科交叉,增强内生动力;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夯实现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组织科研 日本研究型大学 WPI计划 协同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