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我国各产业部门碳减排责任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徐盈之 邹芳 《产业经济研究》 CSSCI 2010年第5期27-35,共9页
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碳减排责任的界定已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地区或产业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试图从投入产出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模型从产业层面分析我国27个产业部门在其生产与消费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内... 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碳减排责任的界定已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地区或产业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试图从投入产出的视角出发,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模型从产业层面分析我国27个产业部门在其生产与消费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内涵碳排放的间接效应及其部分转移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产业部门的碳减排责任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产业部门的碳减排责任呈现不同的特点。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入产出分析 生产者碳减排责任 消费者碳减排责任 经济 新能源
下载PDF
中国区域碳减排责任分摊研究——基于共同环境责任视角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慧卿 郝枫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27-32,38,共7页
区域间碳减排责任分摊,是制定节能减排政策的一大关键难题。为合理确定各区域碳减排责任,基于投入产出方法对中国区域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进而按照共同环境责任原则确定各区域碳减排责任比重。在此基础上,将中国2020年减排目... 区域间碳减排责任分摊,是制定节能减排政策的一大关键难题。为合理确定各区域碳减排责任,基于投入产出方法对中国区域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进而按照共同环境责任原则确定各区域碳减排责任比重。在此基础上,将中国2020年减排目标逐年进行区域分摊。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存在由资源富裕区域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由沿海向中部区域转移的基本特征;2006—2020年中国累计应减少碳排放量随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而增加;中部地区分摊的减排任务最重,京津区域减排任务最轻。为实现总体减排目标,国家应对中部、西北等区域进行财政补贴,鼓励其调整产业和贸易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碳排放强度;同时,应激励东部沿海区域对能源富裕区域进行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责任 隐含 共同环境责任 区域间投入产出
下载PDF
中国区域碳减排责任及碳减排潜力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徐盈之 张赟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0-59,共10页
针对国内区域间贸易产生的"碳泄漏"问题,在区域间贸易的框架下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依据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担责任原则分析中国各区域的碳减排责任和分行业的区域碳减排责任的差异,并将碳减排责任与碳减排效率相结合研究区... 针对国内区域间贸易产生的"碳泄漏"问题,在区域间贸易的框架下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依据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担责任原则分析中国各区域的碳减排责任和分行业的区域碳减排责任的差异,并将碳减排责任与碳减排效率相结合研究区域的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区域碳减排责任和碳直接排放量存在不一致现象,碳减排责任能更全面准确地测算各个区域的碳排放量;中部和东部沿海区域的碳减排总责任分列全国第一、二位;中部、西南和北部沿海区域的碳减排潜力最大,应作为今后碳减排的重点实施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碳减排责任 潜力 投入产出 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担责任
下载PDF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我国碳减排责任分配优化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徐盈之 吕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22,134,共8页
随着全球碳减排呼声的不断高涨,碳减排责任的合理界定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对"生产者负担"、"消费者负担"、"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担"三种原则下的碳减排责任分配方案的比较研究,运用投入产出分析... 随着全球碳减排呼声的不断高涨,碳减排责任的合理界定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对"生产者负担"、"消费者负担"、"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担"三种原则下的碳减排责任分配方案的比较研究,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构建出公平合理的碳减排责任分配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到了碳减排责任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合理分配问题及国际贸易对碳减排责任测度的影响。最后利用优化模型对我国的碳减排责任分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就实证结果给出了相关的减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入产出分析 碳减排责任 生产者负担 消费者负担 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担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中国制造业的碳减排责任分配 被引量:33
5
作者 张继宏 程芳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4-72,共9页
制造业是中国的第二大碳排放源,其减排的成功与否是中国能否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基于中国到2030年的碳强度降低目标,利用基于熵权的TOPSIS综合评价法,核算中国制造业2020—2030年碳减排责任,并进一步将制造业碳减排责任... 制造业是中国的第二大碳排放源,其减排的成功与否是中国能否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基于中国到2030年的碳强度降低目标,利用基于熵权的TOPSIS综合评价法,核算中国制造业2020—2030年碳减排责任,并进一步将制造业碳减排责任分配到中国30个省份、28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各省份的各细分行业。核算结果表明:①制造业需完成中国碳减排总量的35.52%。②各地区碳减排责任的差别较大,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省份,其碳减排责任也较大,碳减排责任居于前三的省份分别是江苏、山东、河北。③制造业碳排放主要来自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这四个行业,其年均排放量之和占制造业年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的碳减排责任分别占制造业减排总量的31.65%、15.79%、9.12%。④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碳减排责任在2/3的省份中占比都是最高的,尤其是在河北,其碳减排责任占河北制造业碳减排总量的71.73%。其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在广西的占比最高,约为29.63%。鉴于制造业在地区间、行业间的减排责任差别较大,因此制定合理的碳减排责任分配方案有益于保证中国“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责任分配 制造业 熵权 TOPSIS综合评价法
下载PDF
我国各地区碳减排责任再考察——基于省际碳排放转移测算结果 被引量:5
6
作者 赵慧卿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2,共6页
笔者基于我国30个省区扩展型投入产出表,对省际产品贸易之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以有效反映各省区碳排放强度,为合理制定地区减排目标提供参考。笔者研究认为:从国内贸易看,存在高碳排放产品由能源富集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空间特征;从国... 笔者基于我国30个省区扩展型投入产出表,对省际产品贸易之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以有效反映各省区碳排放强度,为合理制定地区减排目标提供参考。笔者研究认为:从国内贸易看,存在高碳排放产品由能源富集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空间特征;从国际贸易看,碳排放进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国家分配减排责任时,应强化"消费者负责"原则,适度增加高能耗产品消费地减排责任,激励沿海省份对能源富集省份进行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以实现全国总体减排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责任 放转移 省区投入产出表 省际贸易
下载PDF
浅析中国在国际气候合作中的碳减排责任 被引量:2
7
作者 史亚东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79-82,共4页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中国正在承担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为了从容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急需得到如何分担责任的理论依据。文章从论述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平原则出发,认为责任分担应当有"共同的"标准,并且应当涵盖以下因素,...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中国正在承担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为了从容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急需得到如何分担责任的理论依据。文章从论述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平原则出发,认为责任分担应当有"共同的"标准,并且应当涵盖以下因素,即消费者的责任、生产者的责任、历史的责任,以及随着各国发展而动态调整的责任。由此,文章建立起为中国合理分担碳减排责任提供依据的理论框架,为中国如何参与国际气候合作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责任分担 公平原则 国际气候合作
下载PDF
关于我国产业部门的电力失负荷价值与碳减排责任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焰 《华北电力技术》 CAS 2011年第5期11-15,共5页
科学评估电力失负荷价值可为我国在制定电力规划、电力市场经济运行、电力需求侧管理与电力产业政策决策等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碳减排责任已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地区或产业部门关注的焦点之一。本... 科学评估电力失负荷价值可为我国在制定电力规划、电力市场经济运行、电力需求侧管理与电力产业政策决策等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碳减排责任已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地区或产业部门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我国产业部门的电力失负荷价值与碳减排责任,并予以了实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失负荷价值(VOLL) 碳减排责任 投入产出法
下载PDF
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研究
9
作者 王哲 《全国流通经济》 2020年第31期48-50,共3页
本文基于经济学视角针对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从阐释基于国际公平分担框架的“消费排放”与基于国际贸易视角的碳减排责任两项基本概念入手,结合碳排放与消费量的相关性建立消费排放的核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两种特... 本文基于经济学视角针对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从阐释基于国际公平分担框架的“消费排放”与基于国际贸易视角的碳减排责任两项基本概念入手,结合碳排放与消费量的相关性建立消费排放的核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两种特定情境下进行适用问题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1850年~2015年间全球各国的累积消费排放量占比、累积消费排放量与人均累积消费排放结果进行计算分析,根据核算结果探讨关于实现消费排放公平、完善碳减排政策的具体建议,以期为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 碳减排责任 税政策
下载PDF
开放经济下区域间碳减排责任分摊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汪臻 赵定涛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4-89,共6页
实现总体碳减排目标的关键,是科学合理地界定各子区域的减排责任,并依此将总体减排目标公平地分摊到各子区域。在开放经济下,由于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的差异,区域间贸易往来密切,使得商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地出现分离,减排责任分摊方式存在... 实现总体碳减排目标的关键,是科学合理地界定各子区域的减排责任,并依此将总体减排目标公平地分摊到各子区域。在开放经济下,由于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的差异,区域间贸易往来密切,使得商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地出现分离,减排责任分摊方式存在争议。从受益公平和总体减排有效性出发,提出一种新的减排责任界定视角:即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环境责任视角。基于该视角,建立了区域间碳减排责任分摊模型。并对生产者环境责任视角、消费者环境责任视角和共同环境责任视角下的分摊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责任分摊 共同环境责任 环境责任分配参数 多准则决策
原文传递
基于碳基准的产业链碳排放责任再分配决策--以电力产业链为例
11
作者 彭兰凌 陆培丽 董战峰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27,共7页
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起到重要助推作用。在节能降碳行动中,各工业部门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上游行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碳排放责任。而现有的碳排放责任核算方式对整体产业链,尤其对直接碳排放量相对较少... 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起到重要助推作用。在节能降碳行动中,各工业部门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上游行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碳排放责任。而现有的碳排放责任核算方式对整体产业链,尤其对直接碳排放量相对较少的下游行业,缺乏更行之有效的节能降碳激励机制。因此,探讨如何合理地分配产业链碳排放责任,以达到降低整体碳排放量、推动制造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十分必要。论文从产业视角分析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碳排放与经济特征,构建了基于碳基准的产业链碳排放责任再分配模型,并以电力产业链为例,针对碳排放责任进行了核算与再分配。结果表明,该模型推进了分配碳排放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峰中和 碳减排责任 产业链 再分配
下载PDF
基于公平和效率的行业碳减排责任分担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莉红 袁艳红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256-266,共11页
政府承诺到2030年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0%至65%.为了达到国家减排目标,根据公平和效率原则,选择各行业经济产值、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各行业实际碳强度分别为减排能力、责任和潜力的指标,建立碳强度降低的综合指标... 政府承诺到2030年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0%至65%.为了达到国家减排目标,根据公平和效率原则,选择各行业经济产值、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各行业实际碳强度分别为减排能力、责任和潜力的指标,建立碳强度降低的综合指标体系,量化各行业可能承担的减排责任.由于决策者在分配减负责任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指标偏好,因此对指标分配不同的权重,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林牧渔业、其他行业、批发、零售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具有更多的强度降低责任,这些行业有更好的经济条件,更多的累计排放量和更大的减排空间;在同等权重的情况下,减负最重的是那些在其他偏好中至少有一个高指标的行业,单一指标最高的行业没有最大的减排责任;而在其他三个偏好下,指标值最高的行业有最高的减负责任;对于同等权重下的减负责任,公平指标对其的带动作用往往比效率指标更加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强度 公平原则 效率原则 碳减排责任分担
原文传递
消费者责任视角下中国产业部门对外贸易碳排放责任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余晓泓 徐苗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30,共13页
在以"生产者责任原则"界定和核算碳排放责任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因在世界产业价值链分工及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承担与权利不一致的更大责任。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在"生产者责任原则"... 在以"生产者责任原则"界定和核算碳排放责任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因在世界产业价值链分工及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承担与权利不一致的更大责任。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在"生产者责任原则"下的碳减排责任重大,也成为近年中资企业遭受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从消费者责任角度探讨我国产业部门对外贸易碳排放责任有重要意义。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使用WIOD数据库1995-2011年35个产业部门的最新数据,在数据处理上考虑技术异质性、区分中间投入和最终产品,并利用价格指数消除通货膨胀,从消费者责任角度研究中国与7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进出口碳排放量和责任划分。结果表明,我国产业部门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巨大,且进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严重不平衡;其中纺织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器械制造业及机械设备制造业等部门的失衡度较高;在消费者责任原则下,我国29个产业部门承担的碳排放责任,相比生产者责任原则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者责任原则 碳减排责任 产业部门对外贸易 异质性 隐含
下载PDF
跨区域汽车尾气排放减排责任测算与分摊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思寰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93-96,共4页
在对我国各地区汽车尾气排放量测算的基础上,文章利用跨区域汽车尾气减排的投入产出模型(MRIO)和2010年中国30个省区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跨区域汽车尾气排放减排责任进行了分解,并基于双重约束目标对2017—2020年中国汽车尾气减排目标... 在对我国各地区汽车尾气排放量测算的基础上,文章利用跨区域汽车尾气减排的投入产出模型(MRIO)和2010年中国30个省区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跨区域汽车尾气排放减排责任进行了分解,并基于双重约束目标对2017—2020年中国汽车尾气减排目标进行区域分摊。研究发现:(1)中国汽车尾气碳减排责任总体表现出东部沿海、中部地区的减排责任较大,而西部、北部地区的责任偏小的规律;(2)2017—2020年全国累计应减少的汽车尾气碳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增加而增加;(3)从地区对比来看,中部地区应分摊的汽车尾气碳减排总量最多,其次是北部沿海地区,最少的是京津冀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尾气 跨区域 双重约束 MRIO模型 碳减排责任
下载PDF
“全碳排”核算与碳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张雪花 李响 +1 位作者 叶文虎 张宝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9-646,共8页
提出"全碳排"核算方法,其核算账户包括能源消耗碳排放、生物质资源消费潜在碳耗用和废弃物排放潜在碳耗用;以太阳能值为量纲归一化工具,进行全碳排放量核算;以全碳排核算为基础,综合考虑单位碳排人口承载量、单位碳排经济产... 提出"全碳排"核算方法,其核算账户包括能源消耗碳排放、生物质资源消费潜在碳耗用和废弃物排放潜在碳耗用;以太阳能值为量纲归一化工具,进行全碳排放量核算;以全碳排核算为基础,综合考虑单位碳排人口承载量、单位碳排经济产出量和单位碳排人均可支配收入获取量等信息,构建能够反映碳效率和发展协调度的碳排放绩效综合指数,以衡量一个地区的碳绩效。以北京市和重庆市为例,评价2001—2011年间的碳排放综合绩效。结果显示:两个城市的能源消耗碳排在全碳排总量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可见即使从全碳排视角来看,能源消费仍是影响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两个城市三个方面的分指标值差异较大,可见不同的生产水平对碳排影响不容忽视;较之仅考虑能源碳排及碳生产率的传统碳效率评估,基于"全碳排"核算的碳综合绩效评价,可以更为公平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区的碳绩效,为地区碳减排责任认定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算 绩效评价 能值转换 碳减排责任
下载PDF
基于区域间贸易矩阵的中国各省区碳排放转移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路正南 李晓洁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6-129,共4页
定量测算各省区的隐含碳排放量及省区间碳排放空间转移量,是科学制定区域减排规划、合理分配碳减排责任的前提。文章采用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建立了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碳排放转移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区的隐含碳排放总量和省区... 定量测算各省区的隐含碳排放量及省区间碳排放空间转移量,是科学制定区域减排规划、合理分配碳减排责任的前提。文章采用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建立了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碳排放转移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区的隐含碳排放总量和省区间调入及调出的碳转移量,为界定各省区在区域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责任及减排配额分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 足迹 投入产出模型 放转移 碳减排责任分摊
下载PDF
基于MRIO模型的西北地区国内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测算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喜莲 任慈宇 《中国煤炭》 2018年第8期11-16,共6页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分布均存在着区域性不均衡,不同区域存在着长期的、频繁的贸易输出活动,这些贸易中隐含着大量的碳排放。采用MRIO模型从生产和消费的不同角度对西北地区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并选择隐含碳流入量最大的4个产...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分布均存在着区域性不均衡,不同区域存在着长期的、频繁的贸易输出活动,这些贸易中隐含着大量的碳排放。采用MRIO模型从生产和消费的不同角度对西北地区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并选择隐含碳流入量最大的4个产业进行分区域分析,研究发现:西北地区生产侧和消费侧的隐含碳排放分别为73.38亿t和477.19亿t,西北地区属于隐含碳净流入较高区域,达403.81亿t;隐含碳流入量最大的4个产业分别为电力蒸汽热水煤气自来水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采选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其排放的隐含碳占总量的80%;西南地区为四大产业隐含碳流量主要区域,其排放的隐含碳占总量的30%,说明西北与西南地区间贸易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O模型 贸易隐含 碳减排责任 西北地区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省级电力部门碳排放权两阶段分配模型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壁荣 王子龙 +1 位作者 严俊 龚立锋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8-173,共6页
电力部门是我国碳排放量最高的部门,明晰省级电力部门碳排放权是控制碳排放总量的关键环节。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文章构建我国省级电力部门碳排放权两阶段分配模型。第一阶段,以2030年电力部门碳达峰总量控制为目标,以公平、效率、可... 电力部门是我国碳排放量最高的部门,明晰省级电力部门碳排放权是控制碳排放总量的关键环节。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文章构建我国省级电力部门碳排放权两阶段分配模型。第一阶段,以2030年电力部门碳达峰总量控制为目标,以公平、效率、可行性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构建基于CRITIC-TOPSIS方法的省级电力部门碳排放权初始配置模型,确定初始分配方案;第二阶段,以提升碳减排效率为指引,基于零和收益-数据包络分析模型(ZSG-DEA)对第一阶段得到的初始碳配额进行优化,获得处于效率前沿的改进分配方案。研究结果发现,各地区实现电力碳达峰的碳强度减排压力和碳总量减排压力高度趋同;不同地区之间的碳减排压力存在明显差异,中部和东部地区电力部门的整体减排压力相对西部地区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目标 省级电力部门 放权分配 CRITIC-TOPSIS ZSG-DEA 碳减排责任
下载PDF
中国2012年省域净碳转移量测算
19
作者 王玢 孙翔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3年第1期17-19,共3页
省域间的净碳转移水平不但能体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更能影响碳减排责任的划定及减碳政策的制定。本文运用中国30省份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MRIO)构建了环境拓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EEMRIO),测度了2012年份的中国省域间净碳转移情况。... 省域间的净碳转移水平不但能体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更能影响碳减排责任的划定及减碳政策的制定。本文运用中国30省份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MRIO)构建了环境拓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EEMRIO),测度了2012年份的中国省域间净碳转移情况。研究发现:整体看来,中国区域的净碳转移水平较高,区域间差异水平较大,具体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东北部,其中西部地区的净碳转移量较小,基本处于平衡水平;就省域而言,处于最高净碳转移“输出”位置的五个省份有北京、上海、天津、云南、广西,处于最高净碳转移“输入”位置的五个省份有江苏、山东、河北、内蒙、辽宁,从区域差异水平来看,区域间差异较大的体现在东部及东北经济区间,中部及西部经济区间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水平 EEMRIO模型 放核算 碳减排责任
下载PDF
责任和收益匹配原则下中国省域碳排放责任共担方案优化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军 杨泽 +1 位作者 丛建辉 张雅茜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45-1758,共14页
省域碳排放责任标准界定是“双碳”目标下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已有的省域碳排放责任共担方案对最终产品消费者的责任和收益关系考虑不足,亟需进行优化以提升碳责任界定的公平合理性。本文构建FULL-MRIO双边贸易隐含... 省域碳排放责任标准界定是“双碳”目标下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已有的省域碳排放责任共担方案对最终产品消费者的责任和收益关系考虑不足,亟需进行优化以提升碳责任界定的公平合理性。本文构建FULL-MRIO双边贸易隐含碳测算模型衡量碳排放转移责任,同时以贸易“剩余”的变化衡量因碳排放所获收益,并立足行业层面细化共担责任系数,提出了责任和收益匹配视角下“谁获益谁担责”的中国省域碳排放责任共担优化方案。结果发现:(1)省域共担责任系数由省域各行业贸易隐含碳规模、特征及获益共同决定,在39.98%~60.02%之间,相较于“均等分配法”等共担系数更具合理性;(2)基于责任和收益匹配视角的共担碳排放责任体系,多数省份碳排放责任介于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责任之间,北京、天津等最终需求较高省份相较于生产侧碳排放和其他共担责任方案所承担的碳排放大幅上升,内蒙古、山西等资源型省份碳责任显著下降;(3)依据本文计算的共担责任可为省域间碳补偿关系确立新的方案,在该方案下内蒙古、山西等省份被补偿规模较大,这区别于直接碳排放量大但隐含碳排放量多的资源型省份需要为其他省份提供碳补偿的方案,在政策层面更具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 FULL-MRIO模型 责任共担 “双”目标 碳减排责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