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积累-分配动态对蚂蚁筑巢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郑钧 王邵军 +11 位作者 肖博 解玲玲 郭志鹏 张昆凤 张路路 樊宇翔 郭晓飞 罗双 夏佳慧 李瑞 杨胜秋 兰梦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4,共10页
蚂蚁筑巢能够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及理化环境而直接或间接调控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积累及分配动态。以西双版纳崖豆藤热带森林群落为研究样地,测定蚁巢和非巢地土壤碳库组分(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分配(易氧化有机... 蚂蚁筑巢能够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及理化环境而直接或间接调控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积累及分配动态。以西双版纳崖豆藤热带森林群落为研究样地,测定蚁巢和非巢地土壤碳库组分(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分配(易氧化有机碳/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有机碳)的时空动态,分析蚂蚁筑巢引起热带森林土壤性质改变对有机碳组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蚂蚁筑巢显著促进土壤总有机碳及各组分含量的积累(P<0.01)。相较于非巢地,蚁巢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9.7%、35.4%和153.3%。2)蚂蚁筑巢显著影响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的时空变化(P<0.050)。其中,相较于非蚁巢,蚁巢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季节变化的增幅分别为11.4%-30.1%、13.6%-72.3%、53.4%-212.2%;蚁巢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沿土层降幅(43.1%-422.4%)显著高于非蚁巢(38.1%-111.4%)。3)蚁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15.2%)和易氧化有机碳(36.9%)在总有机碳中分配均值均显著高于非巢地(7.5%-31.6%),蚁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配沿土层降幅(63.1%)小于非蚁巢(75.2%),易氧化有机碳分配(277.2%)则大于非蚁巢(53.4%)。4)主成分分析表明,温湿度、pH、氨氮是调控蚁巢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的主要协同因子,温度和容重是蚁巢土壤有机碳组分分配的主控因子。蚂蚁筑巢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物理环境(微气候、酸碱性、通气性)和土壤氮库(铵氮)的状况,进而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及组分分配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蚂蚁筑巢 活性组分 碳积累 分配 西双版纳 热带森林
下载PDF
河西边缘绿洲荒漠沙地开垦后土壤性状演变及土壤碳积累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苏永中 张珂 +2 位作者 刘婷娜 范桂萍 王婷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46-1654,共9页
【目的】土壤养分变化及碳积累过程是评价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演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了解西北干旱区自然荒漠开垦为灌溉农田后该指标的变化,揭示干旱区新垦农田土壤发育及演变规律,为新垦沙地持续利用提供... 【目的】土壤养分变化及碳积累过程是评价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演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了解西北干旱区自然荒漠开垦为灌溉农田后该指标的变化,揭示干旱区新垦农田土壤发育及演变规律,为新垦沙地持续利用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河西走廊中段临泽边缘绿洲0—46年开垦时间序列的沙地农田,取样分析0—60 cm土壤剖面的物理、化学性状变化及碳积累特征,通过比较2008年与2014年的耕层土壤(0—20 cm)测定结果,分析近几年土壤性状的变化。【结果】耕层土壤砂粒含量随开垦利用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显著的变化发生在开垦16年后的农田,且最近10年土壤粒级组成变化不明显;在沙地开垦后的最初20年,耕层土壤有机碳(SOC)及全氮含量呈线性增加,20年后增加趋势减缓。开垦46年后,SOC、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9.0倍、6.3倍、6.3倍和13.5倍,耕层土壤无机碳(SIC)含量增加了77.1%;速效钾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呈先降低而后增加的趋势。20—40 cm和40—60 cm土层SOC及氮、磷、钾养分含量随开垦年限延长而逐渐增加,但变化幅度小于耕层土壤。2008—2014年的6年间,不同开垦年限的同一地块耕层土壤粒级组成未发生变化,但SOC及氮、磷、钾养分有明显的积累。沙地开垦46年后0—60 cm土层SOC、SIC和全碳的年平均固存量分别为0.75、0.79和1.47 kg·hm-2·a-1;SOC的积累主要发生在0—20 cm耕作层,而SIC的积累在40—60 cm土层。荒漠沙地转变为灌溉农田后有巨大的碳固存潜力;土壤黏粉粒增加对SOC及养分的积累和保持起重要作用。【结论】沙地开垦为灌溉农田后,随利用年限的增加,土壤肥力显著改善,但开垦46年后土壤肥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对新垦沙地农田,要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产力持续提高,须采取提升土壤肥力水平的农田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性状变化 土壤碳积累 开垦时间序列 荒漠沙地 河西走廊绿洲
下载PDF
入侵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对碳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7
3
作者 郑丽 冯玉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30-1438,共9页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增加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生物种类在全球扩散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从而为生物入侵创造了机会。生物入侵不仅给农林牧生产造成损失,而且具有长期的生态学效应。外来种的成功入侵不是其自身某一个特性决定的,...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增加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生物种类在全球扩散的机会也大大增加,从而为生物入侵创造了机会。生物入侵不仅给农林牧生产造成损失,而且具有长期的生态学效应。外来种的成功入侵不是其自身某一个特性决定的,而是其特性与新的生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外来入侵种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对其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入侵种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表明,与本地种相比入侵种可能通过提高光合能力、资源利用率、表型可塑性、化感作用,以及降低繁殖成本等增加植株碳积累,促进其入侵。但并不是所有的入侵种都同时具有这些特性。生境不同限制性资源不同,入侵机制就不同。成功的入侵种应该能够高效地利用生境中的限制性资源,并且能够较快地调节自身的生理特性以适应波动的资源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种 光合作用 资源利用效率 表型可塑性 化感作用 繁殖成本 碳积累
下载PDF
叶物候、构建消耗和偿还时间对入侵植物碳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睿芳 冯玉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568-2577,共10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生物入侵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外来种入侵打破了物种生存的自然平衡,导致生态系统趋于均质化,并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然而,目前人们对外来种的入侵机理仍不十分清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生物入侵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外来种入侵打破了物种生存的自然平衡,导致生态系统趋于均质化,并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然而,目前人们对外来种的入侵机理仍不十分清楚。叶物候如叶片发生时间、凋落时间、及由二者决定的叶寿命和叶片发育进程是植物在季节和非季节性变化的环境中为了获得碳收益所采取的适应策略。叶构建消耗是植物碳收获过程中必要的成本投入,反映了植物在叶片水平上的能量分配策略。偿还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叶片碳的积累情况。从叶物候、构建消耗和偿还时间入手,分析了入侵植物的资源捕获能力和成本对其碳积累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物候 叶寿命 建成消耗 偿还时间 碳积累 入侵植物
下载PDF
黏土矿物改良剂对新垦砂壤质耕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吕晓菡 章明奎 严建立 《农学学报》 2021年第12期48-52,共5页
为了解黏土矿物改良剂在新垦耕地地力提升中的作用,选择膨润土、高岭石、沸石和硅藻土4种黏土矿物,在添加量为10%的条件下,采用培养试验研究其对有机肥料矿化及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添加黏土矿物可明显增加土壤... 为了解黏土矿物改良剂在新垦耕地地力提升中的作用,选择膨润土、高岭石、沸石和硅藻土4种黏土矿物,在添加量为10%的条件下,采用培养试验研究其对有机肥料矿化及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添加黏土矿物可明显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其效果由强到弱为膨润土、高岭石、硅藻土、沸石;团聚体分析和重液分组结果表明,添加黏土矿物可显著增加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促进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形成。研究认为,黏土矿物增加有机碳稳定性是其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有机碳积累 新垦耕地 土壤团聚体 砂壤土
下载PDF
不同恢复模式对草甸草原带土壤碳积累的影响
6
作者 白龙 孙晓凯 +2 位作者 刘英 王晓红 韩志松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3-548,共6页
以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果-草、果-田、林地、栽培草地、天然草地及农田6种不同恢复模式的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有机碳密度指标分析不同利用模式对风沙土土壤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种恢复模式中,1m深土层农田模式的有机碳密度极... 以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果-草、果-田、林地、栽培草地、天然草地及农田6种不同恢复模式的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有机碳密度指标分析不同利用模式对风沙土土壤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种恢复模式中,1m深土层农田模式的有机碳密度极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的有机碳密度(P〈0.01)。6种恢复模式的碳积累呈3种特点:其一,果-草和林地模式,有机碳积累在0~60 cm没有显著变化,在60 cm以下积累能力逐渐降低。其二,果-田模式、栽培草地模式,随着土层的加深有机碳积累能力逐渐降低。其三,天然草地模式,随着土层的加深有机碳密度逐渐增加。在1 m深土层内,除了天然草地外的另外5种恢复模式的土壤中,80%以上的有机碳贮量分布在60 cm以内的土层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密度 不同恢复模式 土壤碳积累
下载PDF
全新世红原泥炭碳积累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蔡诚 洪冰 +4 位作者 朱詠煊 洪业汤 王羽 彭海军 袁灵贵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9-316,共8页
探讨了全新世中国西南地区红原泥炭地的碳积累速率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综合腐殖化度、有机碳含量、干容重和纤维素碳氧同位素多指标,重建了红原泥炭地全新世气候变化和碳积累速率变化历史.在温暖湿润早全新世(11.5~6.2 kaB.P.)初... 探讨了全新世中国西南地区红原泥炭地的碳积累速率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综合腐殖化度、有机碳含量、干容重和纤维素碳氧同位素多指标,重建了红原泥炭地全新世气候变化和碳积累速率变化历史.在温暖湿润早全新世(11.5~6.2 kaB.P.)初级生产力超过泥炭分解,是其快速积累期.此阶段红原泥炭碳积累具有明显北方泥炭碳特征.4.5~2.5 kaB.P.气候温凉湿润既能促进初级生产力发展,又能抑制泥炭分解,出现高速积累期,此阶段红原泥炭积累速率具有明显热带泥炭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原泥炭 全新世 气候变化 碳积累速率 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全新世哈尼泥炭地碳积累速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8
作者 蔡诚 洪冰 +3 位作者 朱詠煊 洪业汤 王羽 彭海军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7-604,共8页
本工作研究了全新世中国东北地区哈尼泥炭地的碳积累速率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综合多指标腐殖化度、有机碳含量、干容重和纤维素碳氧同位素重建了哈尼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历史,并且基于定年、有机碳含量和干容重得到碳积累速率数据。... 本工作研究了全新世中国东北地区哈尼泥炭地的碳积累速率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综合多指标腐殖化度、有机碳含量、干容重和纤维素碳氧同位素重建了哈尼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历史,并且基于定年、有机碳含量和干容重得到碳积累速率数据。哈尼泥炭时间加权平均碳积累速率28.3gC/(m2·a)。B/A暖期后期温暖湿润气候有利于碳积累,出现碳积累高峰。相对寒冷的新仙女木期碳积累速率有所降低。温暖湿润早中全新世虽有高泥炭分解,但高初级生产力还是占据主导作用,出现高碳积累速率。期间有两次火山碎屑层扰动了泥炭发育,导致碳积累速率下降。高碳积累速率一直持续到4ka BP左右大暖期结束。4.0~1.6ka BP太平洋季风减弱,泥炭表面偏干,加之降温导致低初级生产力,最终导致此阶段碳积累速率显著降低。之后季风不断增强,碳积累速率也随之增加。八次IRD降温,小冰期和新仙女木降温在哈尼都是冷湿气候组合。冷湿气候虽使有机物分解降低,但更大程度的抑制了初级生产力发展,导致低碳积累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泥炭 全新世 气候变化 碳积累 腐殖化度 初级生产力
下载PDF
土壤与植物根系特征及碳积累探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贺红早 周运超 张春来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3-469,共7页
为研究土壤与植物根系生长及有机碳输入之间的关系,2011年分别将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铁仔(Myrsine african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移栽入贵州大学林学院苗圃基地,采用石灰土(岩溶地区土... 为研究土壤与植物根系生长及有机碳输入之间的关系,2011年分别将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铁仔(Myrsine african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移栽入贵州大学林学院苗圃基地,采用石灰土(岩溶地区土壤)与硅质黄壤(非岩溶地区土壤)进行培育,然后对根系生长特征和根系对土壤有机碳积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构树根系在岩溶地区土壤比非岩溶地区土壤发达,即岩溶地区土壤根系碳沉积比非岩溶高。岩溶地区土壤上,紫花苜蓿死亡根系体积最大,其根系对土壤有机碳积累贡献最大。构树根系生长无论在哪种土壤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使得森林土壤深层有机碳含量比草地高。因此,可确定土壤有机碳积累与植被生长环境和植被种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土壤 植物根系 碳积累
下载PDF
长期地表秸秆覆盖对果园土壤理化性状及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胡燕芳 章明奎 《农学学报》 2021年第7期37-43,共7页
为了解南方低丘果园地表长期覆盖秸秆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在浙江中部选择立地条件与种植时间相同的2个相邻柑橘园(分别为覆盖秸秆种植6年的果园和常规种植的果园),采集0~10 cm、10~20 cm、20~30 cm的分层土样,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综合分析... 为了解南方低丘果园地表长期覆盖秸秆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在浙江中部选择立地条件与种植时间相同的2个相邻柑橘园(分别为覆盖秸秆种植6年的果园和常规种植的果园),采集0~10 cm、10~20 cm、20~30 cm的分层土样,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综合分析,研讨了长期地表秸秆覆盖对柑橘园红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长期覆盖秸秆可显著降低0~10 cm、10~20 cm土壤的容重,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明显增加0~10 cm、10~20 cm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活性有机质的数量和速效钾及中微量元素的水平,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同时可降低土壤的酸度和防止表土砂化。与对照相比,秸秆覆盖土壤的轻组、粗颗粒、细颗粒有机碳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均有明显的增加。秸秆覆盖对20~30 cm土层的影响较小。研究认为,柑橘园地表进行覆盖秸秆具明显的生态效应,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园地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园地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可以作为低丘柑橘园的水保措施和培肥技术进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丘果园 秸秆覆盖 土壤质量 有机碳积累 团聚体 酶活性
下载PDF
有机物料施用量对黑土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夏国芳 严红 +2 位作者 魏湜 潘凤荣 刘红霞 《辽宁农业科学》 2010年第5期37-39,共3页
关键词 有机碳积累 有机物料 施用量 土壤有机质 黑土 农田生态系统 植物生长 微生物活动
下载PDF
苏丹草-黑麦草轮作制中施氮量对饲草产量与土壤氮碳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文西 鲁剑巍 +1 位作者 鲁君明 李小坤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5-61,共7页
利用4年苏丹草与黑麦草轮作种植定位试验研究氮肥用量对饲草产量、饲草氮碳积累及土壤全氮、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4个年度的饲草总产量也随之增加,与N0处理(不施氮肥)相比,N1处理(两季共施N 337.5kg/hm2)分别增加... 利用4年苏丹草与黑麦草轮作种植定位试验研究氮肥用量对饲草产量、饲草氮碳积累及土壤全氮、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4个年度的饲草总产量也随之增加,与N0处理(不施氮肥)相比,N1处理(两季共施N 337.5kg/hm2)分别增加243.5%,234.0%,153.6%和127.0%,N2处理(两季共施N 675kg/hm2)分别增加313.1%,339.9%,231.7%和222.8%。增施氮肥可以促进饲草的N、C积累,N1、N2处理的总N、C积累分别比N0处理增加134.7%,261.9%与110.2%,181.5%。轮作体系下,随着苏丹草、黑麦草不断种植,N1、N2处理的土壤全氮均上升,且显著正相关,而N0处理基本稳定;N0、N1、N2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均上升,且显著正相关;与种植前相比,N1、N2处理的土壤C/N变化不大,而N0处理的土壤C/N明显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草-黑麦草轮作 施氮量 产量 积累
下载PDF
我国东部四个气候带水稻土中微生物残留物对有机碳积累的贡献研究获进展
13
《江西饲料》 2019年第5期45-46,共2页
微生物可以通过合成代谢作用将不稳定的有机碳转化为自身细胞组成,通过细胞的生长和死亡过程最终以微生物残留物形式对稳定有机碳库有重要贡献,但真菌和细菌残留物在此过程中的贡献随气候带的改变不清楚。
关键词 有机碳积累 残留物 微生物 气候带 水稻土 细胞组成 代谢作用 有机
下载PDF
鱼蛋白作为激发剂促进还田秸秆腐解和有机碳在土壤中积累
14
作者 刘心雨 黄程鹏 +2 位作者 姜培坤 陈瑾 徐秋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6,共13页
[目的]秸秆还田量影响秸秆腐解、后茬作物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利用鱼蛋白作为激发剂促进秸秆分解、提高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效果,为秸秆和鱼蛋白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设置... [目的]秸秆还田量影响秸秆腐解、后茬作物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利用鱼蛋白作为激发剂促进秸秆分解、提高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效果,为秸秆和鱼蛋白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设置秸秆还田量、有机激发剂种类及其在总激发剂中的占比3个因素。秸秆还田量包括适量(7500 kg/hm^(2))和高量(10500 kg/hm^(2))两个水平;供试有机激发剂包括猪粪、鱼蛋白;猪粪、鱼蛋白激发剂添加量占尿素氮量的比例分别为50%、100%(分别记为P50、F50、P100、F100),以两个秸秆还田量不添加激发剂处理为对照,共10个处理。激发剂总量按照调节投入秸秆碳氮比为35:1所需要的氮量计算,其中50%和100%的氮量由猪粪、鱼蛋白提供,培养期为60天。培养期间测定CO_(2)和N_(2)O排放速率及累计排放量。培养结束时,测定土壤养分含量、细菌和真菌丰度以及酶活性。[结果]高量秸秆还田虽然可增加土壤中有机碳的积累,但土壤CO_(2)排放量以及单位输入碳的排放量均高于适量秸秆还田土壤。培养前13天,高量和适量秸秆还田的累计CO_(2)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40%以上,以F50处理排放量最高。P50和F50处理适量和高量秸秆还田土壤CO_(2)排放总量低于P100和F100处理,而N_(2)O排放正好相反,P50和F50处理土壤有机碳积累也高于P100和F100处理。适量秸秆还田条件下,F50处理的CO_(2)排放速率和N_(2)O排放总量均高于P50;而CO_(2)排放总量显著低于P50,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显著高于P50处理。适量秸秆还田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总体高于高量秸秆还田土壤;P50和F50处理土壤酶活性总体高于激发剂100%添加处理,F50处理的效果优于P50处理。[结论]高量秸秆还田显著增加CO_(2)排放总量,降低单位碳投入量的土壤有机碳积累量。适量秸秆还田(7500 kg/hm^(2))条件下,以鱼蛋白提供调节碳氮比所需氮量的50%处理较传统猪粪处理可显著提高早期CO_(2)排放速率,降低CO_(2)排放总量,提升土壤有机碳积累量,因此,可作为提高还田秸秆腐解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比 激发剂 碳积累 温室气体排放
下载PDF
不同生态区冬油菜根系生长及碳氮积累分配特征
15
作者 黄方园 卞潇华 +5 位作者 蒋展 肖晓璐 段博 陈畅 马霓 关周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04-2423,共20页
【目的】作物产量受到生态环境的显著影响。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冬油菜的产量形成机制,为冬油菜高产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高产油菜品种秦优1618(Q1618)、油菜材料QF1以及常规油菜品种中双11(ZS11),2020-2021年... 【目的】作物产量受到生态环境的显著影响。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冬油菜的产量形成机制,为冬油菜高产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高产油菜品种秦优1618(Q1618)、油菜材料QF1以及常规油菜品种中双11(ZS11),2020-2021年在黄淮地区(陕西永寿)和长江中游地区(湖北阳逻)分别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生态区3个不同品种冬油菜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结果】不同生态区显著影响冬油菜根系生长特性、干物质积累分配和碳氮积累特征。两个生态区均以Q1618的根系生长最为旺盛,其根长在越冬期较ZS11和QF1分别平均提高了21.0%和6.0%。此外,在阳逻3个品种油菜花期的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壤浅层(0-15 cm),永寿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土壤深层(15-30 cm)。与ZS11和QF1相比,两个地点的Q1618油菜花期的深层根长、根表面积、根系平均直径、根尖数分别平均提高了138.1%、78.8%、24.2%、83.3%和104.8%、103.1%、44.2%、41.6%。油菜越冬期和花期根系生长与产量显著正相关,且在永寿点相关性更强;越冬期,黄淮产区油菜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减缓,叶片氮含量降低,根部可溶性糖含量积累,各器官(根、茎、叶)中蔗糖、果糖含量整体表现为QF1>Q1618>ZS11,且该区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与产量正相关。长江中游产区冬油菜根茎叶基本处于同步生长期,其越冬期干物质积累量整体较黄淮产区提高3.0倍,而该区越冬期干物质积累与单株有效角果数显著正相关。抽薹期后,两个试验点均以Q1618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永寿试验点冬油菜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角果中的干物质分配比例提高,分别较阳逻点显著提高10.3%和39.0%。整体而言,长江中游产区提高了冬油菜单株有效角果数,但黄淮产区冬油菜通过提高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其实测产量(除ZS11受冻害严重减产外)较长江中游产区平均提高了21.1%。相关性分析也表明,永寿点油菜产量与每角粒数和千粒重显著正相关,阳逻点油菜产量与单株有效角果数显著正相关。【结论】长江中游地区通过促进油菜冬前生长,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黄淮产区则通过适当控制越冬期油菜地上部营养体的生长,抽薹期后促进根和茎秆的干物质向籽粒分配来提高每角粒数和千粒重,有利于实现冬油菜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根系 、氮积累 干物质分配 产量
下载PDF
鼎湖山马尾松、荷木混交林生态系统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 被引量:41
16
作者 方运霆 莫江明 +1 位作者 黄忠良 欧阳学军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7-52,共6页
选取鼎湖山保护区3个马尾松(Pinusmassoniana)、荷木(Schimasuperba)针阔混交林样地,研究其生态系统的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鼎湖山马尾松、荷木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thm-2)为:174.41-270.11,平均227.36,且均以马尾松的生物量居... 选取鼎湖山保护区3个马尾松(Pinusmassoniana)、荷木(Schimasuperba)针阔混交林样地,研究其生态系统的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鼎湖山马尾松、荷木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thm-2)为:174.41-270.11,平均227.36,且均以马尾松的生物量居多(占54.9%-84.4%)。林下层植物生物量和地表现存凋落物量(thm-2)分别为7.41-28.28和7.06-11.56,平均14.41和9.03。三个混交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thm-2)分别为146.35、215.30和205.79,平均为189.15,其中植被层碳贮量贡献率最大,依次占62.9%、61.9%和69.9%,平均65.0%;土壤层贡献率次之,依次占34.3%、35.5%和28.5%,平均32.8%;而地表现存凋落物层的贡献最小,仅占2.8%、2.6%和1.6%,平均为2.3%。此外,本文还对该生态系统植被碳吸存潜力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积累 素分配 马尾松 荷木 混交林 鼎湖山
下载PDF
不同轮作制度对淮北白浆土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积累与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7
17
作者 张旭辉 李恋卿 潘根兴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19,共4页
Paludalfs under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North Huai region,China were sampled and soil aggregates were separated by ultra sonic dispersion followed by sedimentation and centrifuging.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 Paludalfs under different crop rotation systems in North Huai region,China were sampled and soil aggregates were separated by ultra sonic dispersion followed by sedimentation and centrifuging.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OC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and the natural abundance of 13 C in these aggregates were studied.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ize of the aggregates and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 the studied soils were found after 5 years of the crop rotation on the soil.SOC was mainly found in 0.02~0.25mm fraction of aggregates in the soils.The aggregates in layers deeper than 35cm became coarse and richer in SOC under corn peanut sweet potato rotation.Young carbon derived from corn tended to be accumulated in the coarse fractions as revealed by heavier stable carbon composition in those aggregates from deep layer under the rotation system containing corn crop.Compared to the soil under think pine forest,All soils under crop rotation system showed rapid increase of SOC at rates ranging from 0.14C g·kg -1 ·a -1 to 0 22C g·kg -1 ·a -1 ,with the highest under corn peanut sweet potato system.Thus,the significance was indicated for increasing SOC storage by crop rotation in paludalfs and for reinforcing terrestrial carbon retention of atmospheric CO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制度 淮北 白浆土团聚体 有机碳积累
下载PDF
山西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积累及其分布 被引量:37
18
作者 程小琴 韩海荣 康峰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455-2460,共6页
油松是我国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准确估计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及碳储存对研究区域人工林的碳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固定样地方法对38年生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并估算了其净生产力与年净... 油松是我国北方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准确估计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及碳储存对研究区域人工林的碳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固定样地方法对38年生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并估算了其净生产力与年净碳固定量。结果表明:(1)油松单木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之间均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林分平均生物量为145.35t.hm-2,其中乔木层为123.98t.hm-2,占林分生物量的85.30%。(2)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含量为:树干0.5032gC.g-1,树皮0.4887gC.g-1,树枝0.5414gC.g-1,树叶0.4774gC.g-1,树根0.4862gC.g-1;灌木层0.4468gC.g-1;草本层0.4417gC.g-1;枯落物层0.4112gC.g-1;土壤层(0~100cm)0.0090gC.g-1,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层次土壤碳含量逐渐减少。(3)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172.95t.hm-2,各层碳贮量的大小顺序为土壤(0~100cm)(102.07t.hm-2)>乔木层(62.08t.hm-2)>枯落物层(7.75t.hm-2)>灌木层(0.58t.hm-2)>草本层(0.47t.hm-2)。油松各器官的碳贮量与其生物量呈正比,树干的生物量最大,其碳贮量也最大,占乔木层碳贮量的58.80%。(4)油松人工林年净生产力为10.19t.hm-2.a-1,有机碳年固定量为5.03tC.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含量 碳积累 油松
原文传递
氮素形态对烟苗根系生长及碳、氮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邢瑶 孙泽东 +3 位作者 陈乐 马兴华 张本强 郑成鹏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18,共6页
为探讨烤烟幼苗生长、根系发育及碳氮积累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响应,选用烤烟品种NC55,在水培条件下设置相同氮浓度的全铵(NH4+:NO3-=100:0)、铵硝各半(NH4+:NO3-=50:50)和全硝(NH4+:NO3-=0:100)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干物质积累、根系形... 为探讨烤烟幼苗生长、根系发育及碳氮积累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响应,选用烤烟品种NC55,在水培条件下设置相同氮浓度的全铵(NH4+:NO3-=100:0)、铵硝各半(NH4+:NO3-=50:50)和全硝(NH4+:NO3-=0:100)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干物质积累、根系形态、烟株碳氮含量及碳氮积累量。结果表明,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在不同处理时间均表现为全硝处理>铵硝各半处理>全铵处理。处理后7 d和14 d,根系生物量、总长度、总体积、总表面积以及各器官的碳、氮积累量和总氮积累量表现为全硝处理>铵硝各半处理>全铵处理;处理后21 d,上述指标表现为铵硝各半处理>全硝处理>全铵处理。铵态氮肥作为单一氮源抑制了烤烟生长,硝态氮肥有利于地上部生长和碳积累,但长时间作为单一氮源根系生长缓慢,铵硝混合态氮素更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和碳氮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氮素形态 根系形态 碳积累 积累
下载PDF
城市绿地年龄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刘兆云 章明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2-145,共4页
为了了解城市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空间变化规律,从杭州市采集了48个点的绿地土样,采用化学和生物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城市绿地土壤有机碳全量、颗粒状有机碳、黑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代谢熵等随城市绿地年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其他陆地... 为了了解城市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空间变化规律,从杭州市采集了48个点的绿地土样,采用化学和生物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城市绿地土壤有机碳全量、颗粒状有机碳、黑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代谢熵等随城市绿地年龄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相似,城市环境下人为的强烈干扰一旦停止和成土条件相对稳定后,绿地土壤将向一定方向发展;随着城市绿地年龄(即保持相对稳定的绿地景观的持续时间)的增加,土壤容重下降,有机碳全量和黑碳逐渐积累,并趋向稳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其占有机总碳的比例逐渐增加,而代谢熵(qCO2)明显降低;表明作为成土因素之一的时间因素在城市绿地土壤演变和性质空间变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为干扰停止及城市绿地景观形成时间的增加,土壤受人为干扰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壤 有机碳积累 人为干扰 绿地年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