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5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记·礼运》:先秦儒家礼学思想的理论奠基
1
作者 赵敏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3,共15页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则,它源于最初的食品献祭,来自于自然,是人的生存需要,所依据的是天理和人情,是道与义的统一,故礼与义二者相辅相成,这也是礼之价值所在,是人类社会重新回归“大同世界”的基本途径。它是先秦儒家对“礼”的认识的最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以此文为纲,可以深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礼学思想及其精髓,也为当下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 大同 孔子 礼学
下载PDF
清儒礼学研究中的“礼意”追求 被引量:2
2
作者 林存阳 罗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4,共9页
在礼学的发展过程中,“礼意”受到治礼者的重视。“礼意”源自“礼义”,可看作是对“礼”的义理或意蕴的诠释。作为记载礼学内容的“礼文”经层累的构建而愈密,“礼意”经层累的构建而愈精。历代的礼学研究均注重寻求“礼意”,也关注到... 在礼学的发展过程中,“礼意”受到治礼者的重视。“礼意”源自“礼义”,可看作是对“礼”的义理或意蕴的诠释。作为记载礼学内容的“礼文”经层累的构建而愈密,“礼意”经层累的构建而愈精。历代的礼学研究均注重寻求“礼意”,也关注到了“礼文”和“礼意”的关系。清儒在治礼过程中格外关注对“礼意”的寻求,主张“通礼文之穷”以寻求蕴藏在“礼文”背后的“礼意”,并呈现出清初“礼时为大”、清中期“即器明道”、晚清“会通汉宋”的阶段性特征。对“礼意”的寻求与阐发,既是一种治“礼”的方法,也是一种治“礼”的理念,更是一种治“礼”的目的,展现了清儒“通经明道”的立学旨趣及“以礼经世”的礼治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儒 礼学 通经明道 经世
下载PDF
从《负暄闲语》看周馥对孔子礼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
作者 何姗姗 余义兵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7-121,共5页
池州市东至县周氏家族百年来人才辈出,家族鼎盛,在这辉煌的背后,先祖周馥功莫大焉。周馥为晚清一代名臣,政绩突出,能诗文,撰有家训著作《负暄闲语》一书,影响尤为深远。对周馥家训《负暄闲语》中体现的修身、齐家、治国这三个方面的礼... 池州市东至县周氏家族百年来人才辈出,家族鼎盛,在这辉煌的背后,先祖周馥功莫大焉。周馥为晚清一代名臣,政绩突出,能诗文,撰有家训著作《负暄闲语》一书,影响尤为深远。对周馥家训《负暄闲语》中体现的修身、齐家、治国这三个方面的礼学思想进行分析,并讨论周馥对孔子礼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有助于坚定文化信仰和传承,对于现代家风建设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馥 《负暄闲语》 孔子 礼学
下载PDF
明清徽州宗族礼学文化微探——以朱熹《家礼》为中心
4
作者 吴寒 陈清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年第12期083-086,共4页
明清徽州,作为中国传统礼学文化的缩影,其宗族礼学文化深受朱熹《家礼》的影响,徽州宗族礼学文化的根源可追溯至宋代,但至明清时期,其体系化和规范化达到了顶峰,这一过程中《家礼》发挥了关键作用。《家礼》不仅成为徽州宗族礼学的理论... 明清徽州,作为中国传统礼学文化的缩影,其宗族礼学文化深受朱熹《家礼》的影响,徽州宗族礼学文化的根源可追溯至宋代,但至明清时期,其体系化和规范化达到了顶峰,这一过程中《家礼》发挥了关键作用。《家礼》不仅成为徽州宗族礼学的理论基石,还指导了日常生活的实践,进而塑造了徽州社会的道德秩序和家族伦理。通过深入分析《家礼》的内容与徽州宗族礼学实践的融合,《家礼》如何在明清徽州宗族礼学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以及这种文化如何影响了徽州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可以发现《家礼》不仅是一套礼仪规范,更是徽州宗族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体现,其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仍能在徽州地区看到其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徽州 宗族礼学 《家 文化传承
下载PDF
《礼记》卑己尊人的礼学思想初探
5
作者 闵军 刘梓林 《华夏文化》 2024年第2期4-7,共4页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礼义道德,中国也被称为“礼义之邦”。中华传统经典中有关“礼”的论述是社会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论语·季氏》中讲:“不学礼,无以立。”明确指出礼在人...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礼义道德,中国也被称为“礼义之邦”。中华传统经典中有关“礼”的论述是社会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论语·季氏》中讲:“不学礼,无以立。”明确指出礼在人的自我成长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礼是人与人交往中文明秩序的具体体现。《荀子·礼论》认为礼是一种能够“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度量分界”。如果没有礼的约束和限制,人的欲望就无法被满足,就会产生社会纷争、混乱和穷困现象。在古代中国,礼不只是体现为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聘礼等各种具体形式,而且还体现为一种行为规范和做人品格。《礼记·曲礼上》中讲:“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将礼界定为一种自我谦逊和尊重他人的行为规范,是对礼在实践中精神品格的高度概括。本文将从探究《礼记》中卑己尊人的礼学思想入手,挖掘中华礼文化的谦逊精神和内省品格,以期对我国今日的道德文明建设有所补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品格 中国式现代化 礼学思想 记》 道德文明建设 行为规范 尊人
下载PDF
礼学与清中期骈文选本之关系
6
作者 裔一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6,共10页
骈文之体源于礼法,后世因着意于骈文形式之美,其与礼学之关系逐渐隐晦。至清代,出于稽古右文之需,礼制建设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此情势下,翰林院庶吉士学习骈文,科举考试也将骈体作为基本功夫。此期骈文选家多曾任职翰苑,出于礼职身... 骈文之体源于礼法,后世因着意于骈文形式之美,其与礼学之关系逐渐隐晦。至清代,出于稽古右文之需,礼制建设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此情势下,翰林院庶吉士学习骈文,科举考试也将骈体作为基本功夫。此期骈文选家多曾任职翰苑,出于礼职身份而编纂选本。因此,所选文体多与礼制相关,且骈文理论亦含蕴“和”的礼学内涵。正是在清中期重礼的文化氛围中,骈文与礼学再次结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期 骈文 选本 礼学
下载PDF
南朝礼学的分化与整合
7
作者 程景牧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3,共10页
南朝礼学绍承魏晋礼学,为南朝经学中的显学,初兴于刘宋,高涨于萧齐,鼎盛于萧梁,式微于陈朝,此四阶段的礼学既各具特色又一脉相承。南朝礼学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分化对立,又有整合统一;既有转折,又有困境;既有典范化的一面,亦有虚伪的一面... 南朝礼学绍承魏晋礼学,为南朝经学中的显学,初兴于刘宋,高涨于萧齐,鼎盛于萧梁,式微于陈朝,此四阶段的礼学既各具特色又一脉相承。南朝礼学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分化对立,又有整合统一;既有转折,又有困境;既有典范化的一面,亦有虚伪的一面。因此,南朝礼学是富有立体性、矛盾性与两面性的思想学术形态,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学理意义与历史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礼学 分化 整合
下载PDF
从“濮议”看程颐早期礼学思想
8
作者 郭广源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4-18,共5页
随着汉唐经学的日渐衰落,宋代礼学呈现出与前朝不同的特点,逐渐由重训诂转向重义理,这一点在“濮议”中得到充分体现。“濮议”是英宗时期围绕濮王封号问题产生的一场重大的礼制之争,宰执与台谏官在“情”与“礼”的认识上矛盾激烈。“... 随着汉唐经学的日渐衰落,宋代礼学呈现出与前朝不同的特点,逐渐由重训诂转向重义理,这一点在“濮议”中得到充分体现。“濮议”是英宗时期围绕濮王封号问题产生的一场重大的礼制之争,宰执与台谏官在“情”与“礼”的认识上矛盾激烈。“濮议”期间,程颐代彭思永上书反对“称亲”,兼顾“情”和“礼”,将“礼”融入“理”中,从天理的视角来看待“称亲”问题。程颐梳理了礼与理的关系,并将其纳入自身哲学体系中,其思想对宋代礼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濮议” 程颐 礼学 天理
下载PDF
礼学视域下的《中庸》
9
作者 丁雨秋 《天中学刊》 2024年第4期29-37,共9页
《中庸》文本中存在着多处礼学痕迹,其本来就是《礼记》中阐述礼学思想的通论性文章。《中庸》从唐代开始背离礼学体系,学术重心转向“心性”。南宋朱熹从向内拓展和强调存养功夫两方面着手,最终完成了《中庸》从“礼”到“理”的转变... 《中庸》文本中存在着多处礼学痕迹,其本来就是《礼记》中阐述礼学思想的通论性文章。《中庸》从唐代开始背离礼学体系,学术重心转向“心性”。南宋朱熹从向内拓展和强调存养功夫两方面着手,最终完成了《中庸》从“礼”到“理”的转变。作为《礼记》文本的《中庸》是“礼”的总括性描述和哲理性表达,对具体的礼仪规范和伦理等级作了形而上的解释,从人情、政教、天道等维度深刻揭示了“礼”之于人、国家、社会的价值。“中”与“诚”在《中庸》中实是一体两面、似异实同的两个概念,中庸即至诚,是礼乐文化的哲学化表达,代表了由礼乐之道内化而来的终极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记》 礼学
下载PDF
传统“礼学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与启发
10
作者 刘文焱 《陶瓷》 CAS 2024年第12期88-89,93,共3页
礼学思想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并且在种种物质环境中亦会有所体现,而现代空间设计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与礼学文化紧密相连。从宏观层面来看,建筑空间的层级划分,无一不遵循着礼... 礼学思想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并且在种种物质环境中亦会有所体现,而现代空间设计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与礼学文化紧密相连。从宏观层面来看,建筑空间的层级划分,无一不遵循着礼制的严谨秩序;而转向微观领域,即便是室内空间的家具摆放与装饰细节,其风格、位置乃至每一处点缀,都受到礼学观念的深远影响,体现了对秩序与和谐的不懈追求。笔者结合礼学思想应用在当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案例分析与讨论,探究礼学文化思想观念在当今的室内设计中产生的影响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学思想 室内空间 设计 传统文化
下载PDF
器以藏礼:《王子午鼎》彝铭与礼学思想刍议
11
作者 贺思谦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1期180-187,共8页
青铜鼎在春秋时代堪称是地位最高且鼎型最为丰富的礼器,铜鼎器铭亦尊称“彝铭”。以《王子午鼎》彝铭思想为主旨,从彝铭文辞性质、句式结构、写作手法与传世文献《三礼》思想结合,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礼义、礼仪、礼治”思想,深... 青铜鼎在春秋时代堪称是地位最高且鼎型最为丰富的礼器,铜鼎器铭亦尊称“彝铭”。以《王子午鼎》彝铭思想为主旨,从彝铭文辞性质、句式结构、写作手法与传世文献《三礼》思想结合,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礼义、礼仪、礼治”思想,深入探究《王子午鼎》彝铭礼学思想,通过彝铭礼学意义,进一步研究春秋时期的社会礼制、社会功能,以及民族地域文化等相关问题。针对《王子午鼎》彝铭考释,以及彝铭的文本思想与礼学思想的剖析与研讨,通过审视《王子午鼎》的礼学意义与鼎礼文化,充分挖掘《王子午鼎》与楚国“礼制文明”的文艺思潮,再现《王子午鼎》的文学意义,以及《王子午鼎》铭文书法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彝 彝铭 礼学思想 文化 鸟虫篆
下载PDF
明代类书的礼学知识及其海外影响:以《三才图会》为中心
12
作者 古宏韬 《人文论丛》 2024年第1期150-161,共12页
明代类书以图文并茂见长,多种明代类书中收录了礼仪文化相关的内容。由松江学者王圻父子编纂的大型类书《三才图会》,是明代类书的典型代表之一。该书礼文化内容的编写依托于编者王圻的礼学背景,与王氏对经学和明代学风的理解关系密切... 明代类书以图文并茂见长,多种明代类书中收录了礼仪文化相关的内容。由松江学者王圻父子编纂的大型类书《三才图会》,是明代类书的典型代表之一。该书礼文化内容的编写依托于编者王圻的礼学背景,与王氏对经学和明代学风的理解关系密切。书中旁征博引,汇集了大量宋元明时期以来的礼学及礼文化知识,囊括了相关的地理、宫室、礼器、服饰、乐舞、制度、图谱等多种内容,反映出宋明儒家的一部分礼学思想和成果。《三才图会》多样化的图文资料,使其自明代以来广受好评,并传播至海外的东亚各地。仿照《三才图会》编成的《和汉三才图会》等日本类书,从该书中借鉴和接受了中国的礼仪文化,促进中华文化与当地思想文化的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才图会》 礼学 文化 王圻 《和汉三才图会》
下载PDF
漢代禮學禮經中心的確立與經子關係重審
13
作者 曾軍 《诸子学刊》 2024年第1期192-205,共14页
《漢書·藝文志》以前,《儀禮》有多種傳本而無定本,禮論交叉重合分佈於經之傳、記、説和諸子中,並無經、子之别。《漢志》著録劉向所定《儀禮》爲禮經定本,録《周官經》、軍禮、封禪等入禮,使禮典儀範之學演變成禮經之學;著録《記... 《漢書·藝文志》以前,《儀禮》有多種傳本而無定本,禮論交叉重合分佈於經之傳、記、説和諸子中,並無經、子之别。《漢志》著録劉向所定《儀禮》爲禮經定本,録《周官經》、軍禮、封禪等入禮,使禮典儀範之學演變成禮經之學;著録《記》百三十一篇等,經幾代禮學家的選擇、增删、調整演變成傳世大、小戴《禮記》,吸納傳、記、説及諸子各家禮論爲禮經注解。《漢志》建構了一個以定本禮經爲中心,以傳、記、諸家禮論爲羽翼,以“禮經三百、威儀三千”貫通禮經與禮典儀範,以“推《士禮》以致於天子”作爲説禮製禮思想方法的禮學傳統,使此前以及後世所有關於禮的言説都自然成爲禮經的附庸,在一定意義上規定了禮學的發展路向。研究漢代禮學必須重審其經子關係,重新發現禮學思想的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漢書·藝文志》 漢代禮學 禮經中心
下载PDF
古代礼学文献的分类及其学术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兰甲云 陈戍国 邹远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7-31,共5页
由于学界对于礼学的概念存在分歧,礼学文献的分类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在总结前人的礼学文献分类法的基础上,可以将古代礼学文献按照其所在古籍类型分为十类:周礼类、仪礼类、礼记类、礼典与三礼总义及通礼杂礼类、其他经书之礼学文献、... 由于学界对于礼学的概念存在分歧,礼学文献的分类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在总结前人的礼学文献分类法的基础上,可以将古代礼学文献按照其所在古籍类型分为十类:周礼类、仪礼类、礼记类、礼典与三礼总义及通礼杂礼类、其他经书之礼学文献、史部礼类文献、子部礼学文献、集部礼学文献、方外(佛教、道教)礼学文献、出土礼学文献与地方志族谱少数民族相关的礼类文献。相比以前的分类,此种分类基本囊括了所有的古代礼学文献,打破了以前礼学专属经学的惯性思维,体现出礼学文献资料遍布经史子集而存在的特点,同时这种分类法有助于当前礼学文献的全面整理与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学 礼学文献 文献分类 文献整理
下载PDF
阎若璩与汪琬礼学论争考述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圣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37,共6页
阎若璩、汪琬为清初经学的代表人物。二人在康熙年间的礼学之争始于金石义例之辩,焦点集中在礼服学上,是清代礼学史上的第一次大论争。二人礼学观不同,研经治礼方法互异。汪琬兼采汉、宋之学,重求本义,主于律文以求"用实",不... 阎若璩、汪琬为清初经学的代表人物。二人在康熙年间的礼学之争始于金石义例之辩,焦点集中在礼服学上,是清代礼学史上的第一次大论争。二人礼学观不同,研经治礼方法互异。汪琬兼采汉、宋之学,重求本义,主于律文以求"用实",不屑专事章句之学;阎若璩倡古礼以兴"古学",取法汉儒,重于考据训诂,排斥宋学,批评自朱子以来学者不事考据以致"私造典礼"之习。这场论争体现了清初礼学复兴时期的特征,对清代礼学发轫有着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若璩 汪琬 礼学论争 清代礼学发轫
下载PDF
儒家礼学精神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余利斌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83-87,105,共6页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它对我国社会的诸多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等级精神、忠信精神、德孝精神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之一——儒家礼学的核心。本文从儒家礼学的视角,就礼学的等级精神、忠信精神、德孝精神三个方面,探析了...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它对我国社会的诸多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等级精神、忠信精神、德孝精神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之一——儒家礼学的核心。本文从儒家礼学的视角,就礼学的等级精神、忠信精神、德孝精神三个方面,探析了儒家礼学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分析了传统武术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奇葩的儒家礼学原因。这对从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新视角来弘扬民族传统武术有重要意义,对民族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礼学 传统文化 传统武术 礼学精神
下载PDF
康有为早期礼学思想发微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君 田海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0-93,共4页
 康有为早期礼学思想的形成以其早年教育为主要背景,集中体现在《教学通议》一书中,以尊崇《周礼》为其鲜明的特色。康有为早期礼学思想继承了儒家经世致用的政治传统,并孕有近代维新变法的政治因子,是康有为戊戌时期维新变法思想的重...  康有为早期礼学思想的形成以其早年教育为主要背景,集中体现在《教学通议》一书中,以尊崇《周礼》为其鲜明的特色。康有为早期礼学思想继承了儒家经世致用的政治传统,并孕有近代维新变法的政治因子,是康有为戊戌时期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早期 礼学思想 《教通议》 维新变法思想 《周 礼学活动 政治倾向
下载PDF
韩非之礼学 被引量:5
18
作者 江贻隆 陆建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4-96,共3页
韩非是法家著名人物。但是,韩非并不简单的否定礼,他借用礼的等级性维护和论证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除了从法治维度批评儒家德治、仁政,还从礼的维度批评儒家的道德仁义,并将忠孝仁义等纳入礼的控制之下;他肯定礼仪在政治层面和生活层面... 韩非是法家著名人物。但是,韩非并不简单的否定礼,他借用礼的等级性维护和论证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除了从法治维度批评儒家德治、仁政,还从礼的维度批评儒家的道德仁义,并将忠孝仁义等纳入礼的控制之下;他肯定礼仪在政治层面和生活层面的价值,在情礼(礼仪)之间又重情轻礼,反对礼(礼仪)的价值的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等级 礼学 法家
下载PDF
礼学与等级人学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泽华 刘丰 《河北学刊》 2001年第4期46-51,97,共7页
针对学术界认为儒学是“人学”的观点,本文从礼的角度认为,中国古代的人是处于等级礼仪之中的人,“我”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而表现出来的。这种关系受到礼的制约。因此,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没有独立的个体观念,这种看法类似于现代的... 针对学术界认为儒学是“人学”的观点,本文从礼的角度认为,中国古代的人是处于等级礼仪之中的人,“我”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而表现出来的。这种关系受到礼的制约。因此,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没有独立的个体观念,这种看法类似于现代的“社群主义”,但二者之间也有本质的区别。中国古代对人的探讨最终归结于“等级人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学 等级人 中国 古代 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 个人主义 社群主义
下载PDF
传道、济民、修己——张栻礼学思想析论 被引量:3
20
作者 殷慧 郭超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20,共5页
张栻的礼学思想,是其新儒学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张栻传道、济民、修己的礼学思想对南宋地方精英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他追求经世济用的新儒学,认为士大夫担负着礼之兴废的重责。他主张从人事之礼中体认天理,强调以礼作为培养... 张栻的礼学思想,是其新儒学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张栻传道、济民、修己的礼学思想对南宋地方精英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他追求经世济用的新儒学,认为士大夫担负着礼之兴废的重责。他主张从人事之礼中体认天理,强调以礼作为培养士人、养成风俗的重要手段。张栻终其一生都在学礼,对礼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栻 礼学 经世致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